1 ) 鋼刀短評
其實本是奔著宣傳片中何潤東的造型和主題曲來的,沒想到都演得這么棒。
片中講,戰友情,兄弟情,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營隊,讓兩個本是兄弟的人越走越遠,哥哥的一次次作為讓弟弟很是失望最后親手結束了哥哥的生命等哥哥真正死亡的時候,又是非常的悲傷,非常的不舍。
場景挺有技術含量的,這特效做的很棒我以一個小白來說只能說做的很像男生玩的那種游戲,外加動漫的感覺。
都說李東學演技大爆發,可我很喜歡何潤東的這種感覺。都是棒棒的,導演是阿甘,怪不得有點血腥,有點深奧,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最后15分鐘一定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全是淚點呀,在電影院里,旁邊坐了一個老大爺,有幾次都在擦眼睛,估計是滿滿的回憶。
最后想說的是,鋼刀也就是最后十分鐘感受到,可能還有兩個人的精神吧。我覺得里面包含了滿滿的信仰和兄弟。
2 ) 鋼刀影評。。。
文/陳令孤
戰火硝煙的散去只意味著一段時光的消逝,而不代表人們就此可以忘記。很長一段時間來,軍事題材影片一直是國產電影的主流類型,但是在如今大眾娛樂占據一號高地的文化氛圍中,它卻日益失去了曾經的輝煌風采。人們對這類作品的印象也往往停留在高大全的英雄和直白的說教層面。這時候,如果有一部影片能夠在經典題材上打造出新的風格,無疑就顯得脫俗,而《鋼刀》便勇敢地做了嘗試。
影片的導演阿甘本身就喜歡追求多變風格,在他的創作履歷表上,既有恐怖片《天黑請閉眼》,也有愛情片《非常浪漫》,還有改編自賈平凹小說的喜劇片《高興》。這一次,他又瞄上了戰爭故事,拍攝了既虐身又虐心的《鋼刀》。影片以兄弟兩人的較量來折射兩支隊伍的對抗,以寫實的動作戲來替代寫意的硝煙戰場,以凝重的版畫風格來彰顯人物內心的厚誼,可謂完全突破此類影片的慣式。
3 ) 這是導演的自我高潮
和老爸一起看的鋼刀,畢竟當初電影頻道宣傳覺得還頗有個性和風格。
盡管明顯模仿羅伯特羅德里格茲的罪惡之城,但天朝也可以玩玩呀,但在天朝你要暴力美學是很勉強的。不過這不是主要缺點,舞臺劇效果卻沒有舞臺劇的藝術感,鋼琴的存在純粹是導演的惡趣味了,鋼琴約等于劇情腦殘.
何潤東分分鐘座山雕靈魂附體,表演風格突破卻有點用力過猛的感覺。整部劇對白非常非常非常蒼白 。整部看下來也就開頭不久的渡江一戰還算有點看頭,但規模有余氣勢不足。打著打著就覺得人數時多時少地。
不計較啥,看時別帶腦子,但不可能和導演一起zw到高潮了。我之前有了耳聞評論不好,但我想真的勇士,是敢于看艾德伍德的…但可惜,說艾德伍德都太抬舉了
4 ) 第一次寫影評。
最開始看了預告片,對于這種預告片很霸氣的電影我還是蠻喜歡的。
于是心心念念終于等到上映了買票去了。
整個電影院就兩個人看。真爽,可以邊看邊吐槽。
最開始的大尺度錯過了,wc耽擱了。
然后看了之后發現是黑白片,有點排斥但是同時有點贊同這種敢于突破常規的做法。對于戰爭片印象深刻的就是集結號,當時還是看哭了蠻多人。 于是全程就在默默地想集結號,可能是我不懂藝術吧。 不懂為什么吃個霸王餐就要被送到那種地方去坐牢還是充軍?,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坐不住了,與其說這是電影,還不如說是舞臺劇,可是弄個3d是為何,導演你知道嗎,我買的是全票。
可能我是真的不懂藝術吧,烽火連天的時候還要護送九個人?去辦演出,為了這九個人還要犧牲那么多人,明明都說了危險還要逗留。還有不明白何潤東明明就死了,就算被救活了吧,繃帶上面有血吧,和他弟弟打架的時候不會扯開傷口么?流了那么多血是怎么救活的。需要一個專業人士解答下??
弟弟在救三個姑娘的時候,傻逼似地讓她們跑,能不被打死么,為什么不能像救那個抱小孩子那個姑娘一樣穿上老百姓的衣服,這不是明明去找死么?
還有。作為一個親弟弟,就不能好好地和哥哥溝通下么,動不動就拿槍。
這不是戰爭片,這是藝術片,不懂意義何在的藝術片。
講真,這是我有史以來看過最坑的一部電影。
一分給敢于突破常規的黑白片,但是不推薦效仿,看著很累。還有就是音樂效果,音樂效果還是蠻不錯的。
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還是可以,戰爭里面也需要溫柔,兄弟之前在面對正義的時候只能退步,愛護生命,小狗和嬰兒是一個亮點,在戰爭面前一切都很蒼白,瞬間化為烏有。只是借助這個劇情表達有點牽強。還有點狗血。
5 ) 520拜托對自己好點
是這樣的,我今天看了一部個人認為此生最爛的電影。
要不是我想搞清楚前面的情侶到底在電影院干什么,我絕對不會把這個電影熬 完的。
一句話,我今天是尼瑪吃了狗糧也吃了狗屎。
單身狗們,拜托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像我一樣因為票價便宜而委屈自己。
答應我,能走多遠走多遠好嗎?如果真的想看,可以等網絡上有了再看好嗎?
我發誓,我真的不知道這tm是部抗戰片,我完全就是沖著便宜去的。
話說回來,個人感覺是以抗戰為背景,但是打來打去不知道打了個啥。背景太抽象了。
另外,導演啊,1800個特效鏡頭報假了吧。
完全就是加了后期的舞臺劇啊!!!就像是沒做好的動畫啊!!!走點心好不好啊!!!
強行煽情的音樂是個什么鬼啊!!!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種演戲叫演戲啊!!!
在看到最后的時候,如我短評所言。
這要是部GV評價絕對比現在好啊!!!
打不死是個什么鬼啊
抽插完了還能玩弄堅硬的磚頭是個什么鬼啊!!!
最后那小鬼開槍我還以為是那群女的又復活了啊!!!
最后,嚇到我了。
賠錢好嗎。
6 ) 我覺得還好啦
看到豆瓣影評很差,但沖著何潤東看的,場景有點假,但可能我是大姐,我感受到大哥對小弟那種愛與犧牲,很感動啊。還有何潤東在我心中一直是王子,現在扮演這種梟雄也很到位啊。他的眼神聲線邪笑等等都很好。還有這部戲讓我最感悟的是音樂,你會覺得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好人還是壞人,有錢人還是窮人,都需要音樂,音樂可以帶給人力量帶給人凈化,這部片有點了這個點,但渲染得太弱,音樂會場面太短,沒有感化人的詳寫。但戰地記者那段我還是挺感動的,一個用生命報道的記者,最后拿起槍支戰斗,最后膠卷灑落一地的鏡頭讓我很感動。繼續提就是場景太假了,這個真心不喜歡。
7 ) 銹蝕之刃
文/夢里詩書
對《罪惡之城》風格的借鑒,并沒能成為《鋼刀》一鳴驚人的亮點所在,其僅是淪為了導演的一塊遮羞布,且并無從掩蓋那凌亂毫無邏輯的劇情,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年代兄弟間羈絆的電影,卻只有狗血粉飾的蒼白,用荒蠻纏斗代替的沉思。
原名劉曉光的電影導演給自已起了一個頗具電影意蘊的名字——阿甘,而從電影來說他也確實有著“阿甘精神”,正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甚成為了當代國產低成本恐怖片的奠基人,電影《阿甘正傳》中曾有句經典的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么味道。”,但阿甘導演的作品卻基本都是“還是一樣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這一點在《鋼刀》中并沒有發生改變,整個故事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劇情間的聯系牽強而尷尬,唯所見的便是導演對《罪惡之城》風格不知節制的濫用。
《鋼刀》雖與《罪惡之城》有著極為相同的風格,但這樣的借鑒在電影中并未能達到與《罪惡之城》相之媲美的暴力美學,不進真實的做作,不僅令人無從得見于一場戰爭的本態,只是班門弄斧,為人貽笑大方,在故事上電影亦并沒有將風格服務于劇情,而是在很多場景上甚可以犧牲劇情去彰顯這種所謂風格,更令人不忍直視的是這樣一部電影其所表達的內在價值更是為人生厭的套路。
縱觀戰爭題材電影,在近年來如《索爾之子》《地雷區》《無境之獸》等多以深刻的人文情懷表達對戰爭的著點反思,而在這部電影中,刻意為之的熱血渲染,沒有兄弟只有戰士的對決,動不動就是血拼肉搏的自我相殺,這些組成電影內在的構思,膚淺更令人尷尬不堪,作為一部戰爭電影其不僅無從令人去反思戰爭的原罪,那糟糕一同抗戰神劇的狗血編排只是讓人無所適從。
電影所呈現的這把“鋼刀”猶如一把銹蝕之刃,刻意生硬的風格即無從金玉其外,亦沒有鋒利的內在動人心弦。
8 ) 在現代戰爭里,你只能像牲畜一樣毫無意義地死去
《鋼刀》并不是一部簡單的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反而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探討兄弟情誼。在面對國家大勢之時,因為立場不同而面臨忠義難兩全的考驗與挑戰,赤裸裸的肉搏,掩飾不住兄弟倆割舍不斷的親情,最終讓觀者心生唏噓。
在歷史面前,人如螻蟻,在戰爭電影里,英雄一勇可直搗光明。如此戰爭片,只能說豪而無味,慘而無味,以至在過去,無論蘇聯、好萊塢還是八一廠,多么完美的電影工業,多么大牌的一線明星,對于非軍事愛好者,這些東西形同嚼蠟。
如果《鋼刀》大賣,著實要感謝它的手法之鼻祖,幫助它找到一個合理的定位。這個人于今日的美劇、游戲、文學甚至網劇世界,就像佛羅倫薩之于歐洲——即是幾百年前文藝復興找回羅馬與希臘思維的第一塊石磚,也是當今歐洲經濟衰退過程中一個躺著賺錢的奇跡。這個堪比佛羅倫薩的人給出了《鋼刀》以及很多熱銷大部頭作品(諸如網劇《紙牌屋》和美劇《權利的游戲》)之核心框架:
真實的戰爭里根本沒有頭帶英雄貼紙的軍官,只有昨天還拿著刀削蘋果,今天即將無可避免地卷入犯罪的人們,在這種宗教都無法解釋的絕對地獄里,人們只能像家畜(原文為dog)一樣,毫無意義且悲慘地死去。戰爭片的核心一定是在被動且原始的犯罪上。這就是為什么,《鋼刀》中,王炳生和陳鐵金明明有盒子槍和德國炮,可以文明談判,卻要用鋼刀對決。
這個簡明的結構換來了千禧年后數以百萬億的票房、碼洋以及游戲的銷售業績,并讓因地理位置而世代遠離大型征戰的東亞人從中理解了,戰爭的尾調并不止是殘忍,究竟什么才可以稱之為不可下咽的滋味。這是刺激很多年輕的歷史愛好者和兵哥哥崇拜者對于反戰與和平產生真正情懷的那杯試喝酒。
而這位頭腦靈光的先人并不是垮掉一代的小說家海明威,而是記者海明威。
請暫且無視那些充滿了煎熬與迷茫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們,這些與我們要看到的《鋼刀》內容無關。眾多戰地記者和戰爭題材的制作人以兩件事作為己任:旁觀戰爭巨頭誰對誰非,以還原相對客觀的歷史場景;旁觀亂葬崗的拾荒者如何悲涼,以勾起人們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東西方會因其所處的意識形態不同,而對戰爭產生不同的描繪。有人在其中找到洪流般的理想,有人在其中哀嘆生靈之脆弱。這兩件事其實和戰爭體驗并沒有太深刻的關系,最終在電影這個平臺上以票房露底的形式遭到了罷黜:沒有經歷戰爭的人很難從炸斷的大腿中想象到理想與殘酷。能夠使人被打動的必是:你必須拿起刀砍掉別人甚至自己的腿。戰爭是一場選擇。
海明威變成垮掉一代之前就是這樣“做”的。他參加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又不是軍人,于是寫下很多超越記者視角的戰爭報道。這些登在報紙上的文章匯成了1935年出版的Notes on the Next War:serious of top letters。“在現代戰爭中,你只能像牲畜一樣毫無意義地死去”就是其中著名的戰地對話一則。(感興趣的人可以在FP Poster上面搜到關于書的介紹,無需翻墻)。
進入21世紀后,諸多設計師將這句話運用在游戲的臺詞和場景的設置里,前有Activision Blizzard家的鎮宅寶《使命召喚》系列,后有目前正在00后世界里大賣著、以南斯拉夫戰爭為背景的策略游戲This War of Mine。它們因繼承了海明威的介入式戰爭道德視角(這一點在游戲中更加容易體會)而暴力得徹頭徹尾,它們因還原戰爭中的真實選擇而不是單純渲染暴力而輕松地通過各國審查,它們讓過往的大道理臣服于同一個罐頭無論先喂生病的戰士還是先給生病的孩子都是犯罪,從而讓盲目真理在真實的戰場上無言以對,《鋼刀》就是這樣一個流派的產物。
(長肉組轉載:脫離地板的文字都是白編)
超出可以用來形容的語言體系。罪惡之城的事就不提了,感覺是50年代戰爭片和迪士尼真人電影的混合。最后十分鐘我又看出了比利海靈頓的哲學感。非常的復雜。歸根結底問一句,導演你為什么要拍3D?
推薦給對爛片有愛好的友鄰
唉,浪費我的錢啊!
你當大家都是傻沒看過罪惡之城?
本來還想反駁一下風格是抄襲還是致敬,看到導演瞬間萎了
1.哈哈哈哈這片就是一個笑話;2.人物的情感聯系已經反人類的,絲毫不符合正常邏輯;3.戰爭整成了兒戲,太雷人了。
場景布置太假
看完才知道是抄襲罪惡之城,所以導演到底是想振奮人心還是想引起群情激憤?!更是不懂這3D有何意義?!
邏輯混亂+劇情雜亂。
給水軍
何潤東表演是賣力的!
網上一面倒的說這是大爛片,但相比阿甘導演早年那部讓冠希哥不堪回首的《時差七小時》,本片除了特效五毛還要硬弄成3D提高逼格,風格抄襲《罪惡之城》之外都不算爛。至少何潤東演的很好,幫他配音的那把沙啞雄厚的男聲讓這個角色平添了不少神采。
何潤東的身材是不錯,但是導演也不能動不動就讓人家脫衣服。
片拍的不好,九塊九也沒人看。
對《罪惡之城》風格的借鑒,并沒能成為《鋼刀》一鳴驚人的亮點所在,其僅是淪為了導演的一塊遮羞布,且并無從掩蓋那凌亂毫無邏輯的劇情,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年代兄弟間羈絆的電影,卻只有狗血粉飾的蒼白,用荒蠻纏斗代替的沉思。
阿甘不愧是華語電影技術實驗高手,嘗試了各種題材和技術手段,從最早裝神弄鬼的恐怖片、偽記錄、到真3D再到怪獸片,如今還有這部漫畫風的片子,可惜,一方面他嘗試的東西都是cos國外已有的作品,拾人牙慧;另一方面內容真心空洞。出發點值得鼓勵,但走點心唄
阿甘正常發揮。
導演想要突出暴力美學吧?情節亂七八糟,為什么要拿內戰做題材?各為其主,不難理解可打著打著就脫衣服是怎樣?!
這世道,懂電影的不好好拍片,不懂電影的卻在認真拍。這導演個人色彩太濃,劇作不管是臺詞還是結構甚至劇情都玩的太撒歡,笑吐血了。特效兩毛?把高速鏡頭還原片長會縮一半,只有字幕是3D。簡言之:爛出新高度°
戰場上沒有兄弟,只有戰士……不知是泯滅人性的政治宣傳還是無腦的二逼設定,在這樣一個人類開始反省人性和戰爭原罪的時代,還宣揚這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