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還好,孤獨到哭都哭不出來的不只你一人
標簽是喜劇,海報是女主兼編劇淚流滿面的樣子,看完以后哭了一個早上。
這部劇叫《倫敦生活》。
男朋友讓我給他講這部劇說的什么,我想了半天也組織不出語言。好像說了太多,又好像什么都沒說,只能甩一句“你還是自己去看吧。”
故事有關一個女人。一開始講她接到個帥哥的約炮電話,于是在半夜兩點爬起來,洗了澡、喝了酒、化了妝、刮了毛、選了性感內衣,明明激動的要死,但在開門的瞬間還要假裝快要忘掉這件事。
帥哥跟她做愛時,慢慢挺進她的后庭,雖然不情愿但為了男人的好感她還是接受了。事后,還用“第四堵墻”的方式跟觀眾調侃的說出個點很怪的笑料“我是不是有個巨大的后庭!?”
說起話來嘴賤的要命,面對男人來者不拒,坐在馬桶上似開玩笑的數著自己約炮對象,就算是呆逼兔牙男的邀請也不會錯過。走在路上都在幻想,對面的肥仔是不是想上自己。
就是這樣一個很婊的女人,被泡在浴缸另一端的男人問“你有時候會感覺孤獨嗎?”時,認真的回答了一個“yes”。突然感覺有點心疼。
隨著劇集的推進,她的孤獨感越來越清晰。不斷閃回的畫面,揭開了她最要好閨蜜死去的信息。與家人的糟糕關系,展示了原生家庭狀態帶給她的不安。
譬如半夜兩點,女主在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后敲開了老爹家的門,幾乎要哭著說出覺得自己貪婪、自私、墮落…道德淪喪,老爹只是嘆了口氣說“你這是隨你媽”,不但連門都差點不讓女兒進,還叫了輛車要把她送走。
自戀又自卑,可憐又可惡。跟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有時候為了讓別人能多愛自己一點,多忘了那深入骨髓的孤獨一會兒,就忽略自己的感受——比如做愛時男人一直強調她的胸小到幾乎沒有,她在意的卻是要自己保持性感。
她讓人恨又讓人疼。有點慶幸的是:還好,大多數人都會感受到這哭都哭不出來的孤獨,你不是一個人在絕望。知道了這一點,雖然沒能解決什么,還是有了點安慰。
幸虧這孤獨感只是陣痛。
在更多的時候,談話中無意識的笑點、新信息的獲取,以及來自陌生人的問候,讓我們遺忘了潛伏著的孤獨。但導火索被點燃,一股心碎到認為一切都失去意義的無助立即霸占靈魂。
看片時,彈幕中很多人評論女主自作自受,親自“作”掉了本還幸福的生活。她對閨蜜小波的行為,的確難以容忍,但其腦海中反復閃回的性愛畫面足見她對事情后果的懺悔。她無法原諒自己,為自己送小波的倉鼠開咖啡廳,在糟糕的午夜輕描淡寫的跟出租車司機講述朋友的死。
每個人都不完美,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互相傷害互相欺騙。和閨蜜的關系再好,看到她有了幸福的愛情,心中的祝福與嫉妒孰輕孰重,真的說不好。
第六集的結尾,辛辣、尖酸、逗逼了六集的女主終于裝不下去了。她在繼母的展覽上偶遇了ex,遭到了姐姐的不信任后徹底崩潰。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堅硬的外殼一戳即破。在崩潰的邊緣,車中探出頭的貸款經理人用一句“Are U OK?”打斷了她無助情緒的蔓延。
這個世界上沒有太多人持續性在意你活的好不好,至少偶然性的陌生援助帶來的溫暖,總讓我們愿意相信“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發生”。
真的嗎?也許吧。
但如果選擇死亡,接下來的一切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看完整個劇,都想不出女主的名字是什么。查了影片簡介,這個毒舌女人也只有個外號,即本片的英文片名《fleabag》。可能她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部分。可憐可惡,又孤獨的無能為力。
小疼的微信公眾號『電影百憂解』,寫寫影評、聊聊占星,為有電影陪伴的時光命名。
2 ) 自己才是一只龐大的怪獸
女主完美詮釋了什么是“作”,而我們因為或多或少擁有這種“作”的品質而感同身受。所謂“作”,是你知道這件事做了之后的結局,但你卻擋不住自己去做,而結果是無可避免的悔恨。時時刻刻扎在心上的刺,都是因為自己這個龐大的怪獸造成的。痛苦卻無法去埋怨,只能陷入更糟或等待救贖。
為什么我們知道什么是美好,卻往往無法維系這種美好。就像女主深知自己最好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卻無法克制自己做了傷害朋友的事情。朋友的死亡是意外還是自殺,已經不需要討論,隨時隨地的幻想中,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無論時間流逝,怎樣推動我們向前走,這樣“作”的結果在心里打了一個結,如果你摸到這個結,就會一陣抽搐。
對自己的了解,總是欠缺一角,心存僥幸。無法駕馭自己這個怪獸,其實是一種借口,無非是按捺不住欲望的掙扎,任其肆無忌憚。到底是哪里不滿足?才失去了控制力,讓一切傾斜?是情感嗎?是不安嗎?是孤獨嗎?就像女主,母親去世,父親和教母再婚,姐姐有錢與自己強烈的反差。這些有點糟,但沒有非常糟,女主孤身一人,她用心底的自卑來冷眼旁觀身邊所有有缺點的親密的人,然后用言語和行為帶給他們和自己巨大的傷害,她只有這樣才能龜縮在自己心底的角落。
也曾經有一些溫暖的時刻的,和陌生人在美麗的夕陽下吸煙,沒有傷人的言語,安靜了,也撕下了保護的面具,只有一句話“想哭”,最真實的表達。第五集停留在和姐姐的和解,向我們展示了,如果猛然間迎接美好,沒有做好準備的話,只會跌得粉碎。每個人都是天使與魔鬼的交織體,就像女主一樣,痛苦到不可自拔,也沒有勇氣就這樣放棄生命,因為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個時刻,人生會亮起一個火花。
沒有習慣馴服自己這個怪獸之前,任何親密關系都有著危險的前景。時刻告訴自己沒有想象得那么聰明,沒有那么不堪,也沒有那么與眾不同。世界可能會豁然開朗一些。何時放下了“作”,真正接納自己,就不再是這樣故作喜劇的悲劇了。
3 ) 一團亂麻
看完《倫敦生活》之后,無法抑制自己去發泄自己的情緒,很想要尋求一種不那么自殘呢表達方式,最終我想到了書寫,所以接下來,我把自己所有的情緒或者說說感情展現出來,目的是祭奠,至于祭奠的對象姓甚名誰,我并不太關心。
跟很多人一樣,此劇伊始,我就被它獨特的拍攝手法所吸引,被抓眼的"性與幽默"所吸引,但一開始無論如何我也不會想到在詼諧的背后傳來的是深深的絕望與無助。
女主總會習慣性地毀掉她原本擁有的一切,譬如一個愛她的男友,一個好姐姐,一個溫暖的父親然而事實上這所有的一切原本就不存在并且這一切都從來不和諧,只不過除了女主之外的每一個人都有小心翼翼維護著表面的和平,他們從來都很遵守規則,生活的規則,換言之只是戴上了假面:父親愛著繼母的同時也被繼母的控制欲所俘虜,姐姐總被假惺惺的家庭束縛,好像只有女主最暢快,實則只有她陷入了最深的泥潭。
很久以來,我都想像女主一樣消磨自己,或者說是瘋狂消費自己,卻始終不敢向這個方向邁步,可結果仿佛跟女主一樣——女主的生活一團糟,我的也是。
突然想起捷克的新浪潮電影《雛菊》,影片中所呈現的是兩個瘋狂的女孩的瘋狂故事,片尾出現了這樣一行字:獻給生活一團糟的你。
是啊,我的生活一團糟,很多事情令我害怕,我很想要嘲諷別人又很想作踐自己,可是這兩項我一項都沒付諸行動。然而女主做到了,她用我想象過的方式填補自己身體里的空白,好像沒有感情,好像只熱衷于做愛。
老實說,我感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另一個"大膽"一點的自己,即使與現在的自己一樣充滿空虛,并且空虛大到難以去填滿。
在第五集的時候我差一點就以為女主快要迎接美好了,直到繼母給了她一巴掌。
然后我倏地明白了,她不可能走進好一點的生活,因為她的本能不允許她這樣,她周遭的一切也不允許她這樣。
也許我始終只是個滿嘴謬論的悲觀主義者,但憑心而論,我覺得姐姐是像父親的,父親永遠不能拜托繼母,姐姐永遠不能拜托家庭,所以結局注定蒼白。
在季終的那一集我眼淚大概流了一公升,不知道是為了什么。
女主無疑是個作死的綠茶,有點像Bojack但也肯定不像,畢竟BJ很有錢。
她上了自己最愛的女友的最深愛的男友,然后女友因為她的原因間接的死亡。
她最后什么都沒了,就剩女友遺留下來的那只豚鼠陪著她,豚鼠一點點得啃噬她的希望。
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樣,在等著女主爆發,或者等她消失于馬路,可她沒有,什么也沒有。
片尾時那個曾經拒絕了它的那個人最后給她帶來了蘇生,所以她以后的生活會不會好過一點呢?
Who knows ?
編劇同時也是女主,真不知道她懷著怎樣的情緒來演出。
我們的生活會變好嗎?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好。
反正我是這么騙自己的。
"生活是一頭空虛的饕餮,殘暴無情地吞噬了她豐盛的血肉,留著梳子狀的弧度朝上的假面笑容,白骨森森。"
4 ) 為什么沒有人提醒我
這片子會令人厭世
像紅酒一樣,后勁真他媽足。
在將近第十次被人推薦這個劇,勉強壓制住對它的排斥,我和室友吃著鴨脖喝著酒,把它看完了。正在我感慨“你看還有人要幫她,這劇沒那么絕望啊”的時候字幕起了,自動分p結束了。然后我們不可置信的查看一下已播放的集數,不得不承認,結束了,這一切結束了。
“還行啊,沒他們說的那么夸張。”
我當即對它的評價就是這樣。
然后我和室友繼續喝著酒,聊著她的前女友,另一個室友出去約會晚歸的現實,以及我沖口而出的,我討厭身邊所有的人,所有的。
于是一發不可收拾,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脫韁的野獸咆哮著對這個生活的厭惡。我忽然就理解它/她了,仿佛不經大腦說出的傷人的話,不合時宜不遵循社會道德不負責任的舉動。why so serious? Nothing means anything, sister.
我也想肆意的戳破別人粉飾太平的偽裝,看她們被迫面對自以為掩飾的很好的失敗與傷痛。想破壞美好有秩序的一切,原本一切都是丑陋的自私的血淋淋的,你們看不出來么?愚蠢至極,可笑至極!
然而最后,失聲痛哭獨自買醉的是誰。
我討厭馬男和此劇的統一點,那就是之所以活的荒誕活得虛無,其實還是因為他/她咎由自取。
誰說痛苦都是咎由自取,人生來孤獨,死亦孤獨。痛苦是天生賦予,所有不痛苦的瞬間不過是自欺欺人。就算你沒犯下那么大的錯,你依然可以憎惡一切,包括你自己。天經地義不是么。
為什么我們沒有朋友?
因為你總是傷害真心愛你的人?
誰真心愛我?
你們最愛的都是你們自己,只是你們愚蠢到都不知道這個罷了。
可笑。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我從未如此清醒過。麻煩誰明天早晨請遞給我一杯酒。如果你問我還好么,我肯定會說,我很好。是的,我很好:)
5 ) 沒有人可以理解另一個人,也沒必要。
這劇居然能夠接近9分,可能真的太多人活得不容易了。
雖然我活得也不易,但給六分已經很高估了。本質就是渣女的自白書。
影片里的有一串臺詞印象挺深的, 大概應該是I fucked it into liquidation. I also fucked up my family. I fucked my best friend by fucking her boyfriend.
出軌閨蜜的男朋友,導致閨蜜死亡;
咖啡館看著其實還可以的,但女主從未好好經營,即使它算是閨蜜的遺愿了;家庭關系也是一團糟。
單看第一條的話,渣女就妥妥的了。
希望用做愛來證明自己一直有吸引力不算錯,世間單身男人那么多,只要自己想約哪個就去撩好了。 自己活得很喪也沒事,甚至極端點的像日本的部分高度宅群體也可以,但請不要去干擾別人。
前段有一個新聞,南寧地鐵的一個18歲男孩持刀挾持一個姑娘,被特警干凈利落的擊斃了,大家一片叫好。 也許男孩有萬千難以言說的故事讓人同情,但在那一個時刻他就是最危險的犯罪分子。也許有某個搶劫犯真的是為了妻兒而犯事,但他仍然是罪犯。
更何況劇中我也沒看到女主也未有任何苦衷,于是乎,她的姐姐最后不信任她,是個正常人基本就不可能對這樣的人有任何信任感。
最后,生活不易,我們更難以在實際生活中去深入了解和解構一個人的內心,很多的是其所言所行去對其作出判斷。 假使我是女主的朋友,同學,我大概率會遠離她這樣的人吧。
6 ) 跨過底線的錯誤
想了下還是決定寫一篇評論。
有劇透,而且我不同意劇里的觀點。
第一集很好看,最后一集覺得很fuck。
最后看完給我同學說“女主真是又作又虐”。
女主來自一個不健全的家庭。故事里沒講全,但是我們可以猜到,一開始父母姐妹倆一家四口看似很美滿,但是父親出軌母親好友也就是姐妹倆的教母,之后女主父母離異,母親很快乳腺癌去世,女主父親另娶繼母,受制于繼母,愛女兒但是更愛繼母,兩個女兒心里一直不接受bitch繼母和父親那么迅速的move on。母親的去世紀念日,父親和姐妹倆回憶母親再世時的快樂,我們知道父親確實愛著母親,但是他也確實出軌了,確實也為前妻的去世和女兒的疏離而愧疚,也確實move on了,所以面對深夜來找他的女兒,他只是說“我給你叫出租車”,雖然自己買的起房子卻不愿意給瀕臨破產的女兒一點資助,因為這個世界的真理就是“有繼母必有繼父”。有時候我想犯過錯誤的人不愿意面對知道他們犯錯的人,因為這樣他們就不自在,畢竟他們還有僅存的一點良心。
在第五集,我們以為女主和姐姐彼此溝通,姐姐會去芬蘭,離開丈夫和繼子。生活還是有希望的。但是第6集就狠狠的扇了我們一耳光。姐夫反咬一口,姐姐并不相信妹妹,因為妹妹確實和好友的男友上床,造成了好友的自殺,有不光彩的前科。那姐夫呢,我覺得他確實被女主吸引,但是他又覺得和好友男友上床的女主就是個賤人,他唾棄女主也唾棄自己。
最后一集時,我一直在想女主會不會自殺,愛fuck菊花的帥深柜男只把女主當泄欲工具離開,長期離開自動又找理由滾回來的小男友終于正式離開女主了(但是繼母知道前小男友的penis形狀有點值得深思),姐姐放棄升職加薪去芬蘭不離開姐夫反而質疑女主勾引,父親維護繼母最終還是站在繼母那一邊。女主徹徹底底孤家寡人。但是陌生貸款人的一點善意,女主最終還是有點希望的。
但是我要說,我不同意劇里的三觀,劇里有一幕,女主告訴好友“一個男孩用鉛筆捅豚鼠屁股”,女主的小天使好友表示,“男孩顯然不幸福,我更關心他為什么不幸福”,很典型的歐洲式,原諒論推理,每一個犯錯的人都可以悔改,就像鉛筆的上面帶著的橡皮就是為了修改錯誤,他犯錯誤可能是因為他家庭不幸福,可能是因為沒人關心他,所以他可憐,他值得被原諒。但是在我看來并不是每一種行為都值得被原諒,人犯的錯誤當有底線,一旦跨過底線,對別人的傷害就不可寬恕的。很顯然,女主和好友的男友上床就是跨過了底線。她其實一直都挺渣的,偷走姐姐的衣服穿,故意和小男友分手這樣小男友就會打掃衛生,和小男友做愛精神上幻想的是別人,偷拿繼母的雕像,但是這些都是可以原諒的。只有和好友男友上床不可以。不過故事已經發生在事后了,所以生活怎么辦呢,即使女主是個賤人,她也是要move on的,所以she suffers what she deserves。
7 ) 小確喪以及我們和生活互搏的巴掌
(文/楊時旸)
大多數人豢養寵物,都是用盡辦法將其留在身邊,某種程度上說,那是一種囚禁,而《倫敦生活》中女主角身邊的動物卻一直都在逃竄。那只寄托著友誼和哀思的豚鼠,一次次跑出籠子,無論怎樣都鎖不住;她去往父親家,在那個紀念生母的日子里卻與繼母發生了預料之中的不快,她抱起了那只一直被禁止出門的昂貴的貓,幫它逃出了窗外。
這成為了兩道隱秘又殘忍的隱喻,那些沒頭沒腦的小動物都在奔向自由,但她自己卻一直困于生活。沒人能幫她放生。
作為一部迷你劇,《倫敦生活》的格局毫不張揚,工整又本分地講述一個小體積的故事,一個女主角和環繞她的四五個人的不堪與瑣碎,但這看似毫無野心的設定卻意外引爆了人們普遍的情緒。作為一部標準的喜劇,它粗口、逗趣、沒節操,但它同時又讓人沉默、心酸、掉眼淚,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是一部標準的悲劇,而生活本身不就是悲喜交加又不可言說嗎?所以,它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復刻。這個發生在倫敦的故事,那個在倫敦孤獨又努力生活的姑娘,成為了每一個在大都市中掙扎的人的鏡像,我們看著她,也就看到了自己。倫敦生活的美好與糟糕,友誼與疏離,在北上廣生活的每一個年輕人都能感同身受,我們裝作對一切都不在乎,對每個半生不熟的人報以微笑,然后轉身撞入自己的生活,甘苦自知。這毫無戲劇性的日常就足以讓我們難以抵擋。
《倫敦生活》的劇名翻譯得過于無趣了,遠沒有原名fleabag來得有力,它的本意是邋遢、糟糕的生活之類的意思,你都能想見那是怎樣一種畫面——無法收拾、自顧不暇、被旁人厭惡的那一款。這是女主真實的寫照,她總是很喪,但她顏值尚可,又總裝得很酷,所以微微一喪也很傾城。
她是那種“自助式”的女孩,從不向任何人袒露心扉,自己經營著一家幾乎無人光顧的豚鼠主題的咖啡館,有個懦弱又無趣的男友,幾個從顏值到氣質都差別極大的炮友,她面對性時很癡迷,面對愛時不言不語,她自己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到后來,你就明白,那不過都是一種隱藏,隱藏真實的感受,隱藏柔弱的內心,只有這樣一副屌屌的樣子,才可以避免受到傷害,就算最終仍躲不過受傷,她還可以裝得滿不在乎。你看,這不就是我們周遭很多都市女孩的樣子,看著大大咧咧,混不吝,但實際上無措無助無辜,但這三無的生活又是如何鍛造的呢?
有些劇集是從原本瑣碎的生活中虛構出光暈,鑄成一樁樁炫目的騙局,比如那些塑料感十足的韓劇,而有些劇集,則是把有著光環的大都會中的細部拆解給你看,那里沒有光暈,都是抖落不盡的塵土。《倫敦生活》顯然屬于后者。這劇集中有靜謐安寧的郊區大宅,也有著裝模作樣的中產生活,但你總覺得有些無法掩蓋的心酸、沮喪和破碎的東西探頭探腦的出沒。那是生活的真相。
從敘述上講,《倫敦生活》看起來是那種單一主角的戲,配角的性格和故事都伴隨著女主一點點展開。但慢慢就會發現,一切沒那么簡單。人們原本以為,只有女主很喪,其他人都過得如魚得水,但最終,一切都開始敗露,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堪。人們都在硬撐,才不至于讓生活瓦解。
女主的姐姐是個典型的中產階級,有著虛妄的傲慢與偏見,以及一個貌合神離的老公,這個擁有雙學位和巴寶莉風衣的女人其實遠沒有看起來那么風光,她不敢為了自己的事業而離開丈夫,即便她知道那個男人虛偽又猥瑣。而她們的父親夾在第二任太太和兩個女兒之間,不知所措;還有那一堆環繞著女主的男人們,一群被荷爾蒙驅使的雄性動物。這些人也一樣在維系著某種體面,只不過,觀察得久了,就看見那遍布的裂紋。
《倫敦生活》充滿那種對生活俯視之后才能獲得的刻薄又銳利的笑料,但它卻一直引而不發地用閃回播放著一些悲傷的橋段,女主大腦里錯亂短路的瞬間永遠出現的是自己與閨蜜男友纏綿的時刻,以及自己和閨蜜籌建那個咖啡館時的默契時光,還有,閨蜜崩潰和走向死亡的最后一瞬。
那段記憶像一條一直在燃燒的引信,始終陰險地提醒著她終有崩塌的一天。這個時候,你或許就能理解女主那些狂亂又有些自暴自棄的私生活了,那是一種暫時的通往遺忘的途徑,恐懼可以被狂歡抵擋。閨蜜小波,幾乎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讓她感到親密的人,當時,生活雖然一樣充滿孔洞,但畢竟有人可以慰藉,但她卻親手蛀空了那根可以依靠的柱子,她和閨蜜男友的一夜,讓閨蜜崩潰,殘酷地講,是她殺死了閨蜜,也同時殺死了自己的未來。
當一個總是嘻嘻哈哈,滿臉壞笑的人真的陷入悲痛,那種轟然而至的情緒幾乎不可收拾。所以,結尾她痛哭的時刻,你會看到她努力維系的一切光鮮的表面,都再無意義,沒有什么比生活碎裂的聲音更讓人絕望。
《倫敦生活》的呈現方式很有趣,它自帶吐槽音軌,女主在說出臺詞的同時,也會對著屏幕把心里話向觀眾吐露,這招并不新鮮,《摩登家庭》中也同樣用過,但是它很有效,它會讓人們覺得女主替自己說出了那些憋悶在心里又永遠不敢說的話,這樣一來,人們有一種和女主一起對這郁悶的生活同仇敵愾的共情。
她平凡又不甘,努力卻失意,在一切破碎之后,還需要重新布置起壞笑,收拾好生活的碎片,把它重新粘貼成原本的樣子。誰又不是如此呢?
最終,她的父親也還是留在第二任太太的身邊,即便他知道那個做作又勢利的女人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女兒的;她的姐姐仍然騙自己丈夫是可信賴的,為此寧愿放棄升遷與出國;她的男友再也沒有像從前那樣分手后又回到她身邊,而是和一個小鳥依人的亞裔女孩走到了一起;那個英俊的炮友告訴她,自己愛上了一個人,決定離她而去……所以,她還是得一個人,獨自撐起一切。
有個細節,滑稽又悲涼,女主和姐姐第一次共同出場時,是在一個古怪的講座上,結束后,兩人想像正常人那樣擁抱一下,彼此卻因為戒備心理給了對方一巴掌,到底是怎樣的疏離才能把親密的擁抱理解為潛在的威脅呢?那或許是這部戲中最殘忍的一幕。
還好,女主被一個陌生人救了場,那個曾經和她發生不快的貸款審批人,最終與她和解了。那也是一個被生活壓垮的人。他們的和解,也是彼此的救贖。就如同那些逃逸的小寵物,女主終于有機會可能沖出這生活的囚籠。
這部戲中,女主角沒有名字。因為她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
(本文首發騰訊電視劇頻道鑒劇科專欄)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她的同伙,認同著她,縱容著她,并同時從她的所作所為里獲得快感,直到最后,我們也拋棄了她遠離了她,只留她不知是否能獨自重新開始。
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充滿疑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漂泊,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馬良《坦白書》
我所追求的,是孤獨的自由,封閉的枷鎖,殘缺的承諾,流離的生活,或者只是極其簡單,而真實有力的一句,你愛我。
共鳴真是個壞東西,你一邊罵著女主角,一邊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最討厭的人。
姐姐最終沒有好好把握自己的生活去芬蘭,爸爸最終沒有離開控制狂繼母,好朋友死了,男朋友再也不會回頭,小基佬還在自欺欺人,就連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因為做了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事…生活真是太糟糕,但是偶然還是會有新朋友,新轉機,就為了這點盼頭,也要在這個物價高漲的城市里撐下去(一個雞湯)
每聲大笑過后都覺得生無可戀。啊,現代生活。
每個女人都該看一看,學習如何微笑著當繼母,真是個厲害角色啊!
一部關于創傷的電視劇,放肆自己的性格會快樂,但謹防悲劇發生。最近的自己被各類事情攪亂,其實內心像女主一樣萬分渴望被理解,但總會習慣裝出一副堅強面孔遮掩自己的脆弱。挺棒的,開始時對秀下限感到排斥,看到最后一集,理解了這一切。故事狗血,但萬分符合人性。生活即是如此,絕望與希望交織。
很英國,很倫敦。尷尬與喜感水乳交融,悲傷和孤獨時不時插一刀又瞬間抽走,留下滯后的疼痛。原來以為就是daily life in London,結果是在講trauma,打破第四面墻的手法也有意思。
酷一時,喪一世,天生爛人。人生真相,并沒有誰能拯救誰。
你熱鬧萬分,你孤身一人。你開懷大笑,你淚流成河。你若無其事,你跌跌撞撞。你平靜無比,你歇斯底里。你假裝光芒萬丈,你內心一片廢墟。
以假裝的微笑武裝孤獨失落,以放浪形骸麻醉無法彌補的過失,以互相傷害維系彼此僅有聯系;和自己作對很容易,和世界作對很難,在這個充滿性格缺陷的人物身上,我們竟都能窺到一絲半毫自己的影子。
好像我們都是把生活過成這樣,渾渾噩噩,卻又愛憎分明。
把生活過得這么尷尬的原來不止我一個
一開始會被女主機智詼諧的神吐槽所吸引,會覺得她周圍的這些人和生活的樣子是多么荒謬,而她的應對直截了當,冷眼看待并調侃著這些荒誕,慢慢才發現這是生活的殘酷扭曲而成的,身處其中的人能察覺但害怕改變,于是繼續庸碌著,這讓清醒的人感到無比孤單和絕望。這是喜劇嗎?我只覺得特別難過。
馬男好歹算個成功人士加負能量正常人,這女的根本就是psycho idiot bitch pathetic,自以為冷眼看透生活本質,其實自己才是需要吃藥的那個,而且基本沒救了。整部劇還算耐看的重點是演員本身的外貌氣質以及迷之自信比較吸引人,而現實生活中這種女的想想就可怕。
鉛筆的鼻頭有橡皮是為了涂改失誤嗎?前半程略《弗蘭西斯哈》。只能說這幾年是喪劇的天下吧,探討得深刻的其實不多,有些離生活太遠的為喪而喪只是套路更深更偽善的雞精湯而已。
被嫌棄的倫敦豪放女的一生。
Miranda mix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