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林敦、藤井辰己談演出:奇妙的背景動畫和檢查了三天的卡
作者: mjn
《少女與戰車 劇場版》是雙分鏡三演出的陣容,監督水島努和小林敦,兩人負擔全部的分鏡;這兩人加上藤井辰己則是負擔全劇的演出。
所以在全片中,小林敦和藤井辰己兩人可以稱為水島努左膀右臂般的存在。在這三人的指揮之下,本片從腳本變成了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
小林敦:基本上負責了所有的日常部分
首先是小林敦,他是在TV版的時候就參與制作了,負責了3、6、11集的分鏡演出,TV一共12集的動畫直接負責四分之一,另外小林敦和水島努關系很好,經常能在水島努監督的片子里面看見小林的分鏡演出回。所以這次也在水島監督一句話的拜托下,就接下了劇場版的工作。
小林是個年輕演出,第一次參與劇場版的工作,相當與TV版,劇場版的時間和工期是寬裕了很多,所以這次是想發揮自己全部的實力。最初著手的是日常部分的分鏡,日常部分的特點之一就是角色眾多,需要講究的點就是人員的位置分配,盡量把有臺詞的人物放到前面。
他覺得畫那些個性突出的角色比較輕松愉快,比如當接到會長廢校的通知之后,大家都慌亂了,這時候副會長的小山(CV:高橋美佳子)就站出來,讓大家回去準備離校。體現她個人的作為副會長的責任感,這是之前沒有過的,小林很喜歡這個場景。
另外在決定廢校之后,全員是轉移到了林間學校。雖然廢校是很悲傷的事情。但是學生們并沒有表現得悲觀,整體像個合宿,學生們對此還是很興奮的,氣氛非常愉快。
而且也只有這個機會能表現那些非戰車隊的大洗女生,所以也是非常有意識在表現她們。
另外西住姐妹的回想場景也是小林負責。這里有幾個非常特別的背景動畫鏡頭。
水島監督也和小林提到過這幾個鏡頭會不會太冒險了。因為其他場景從來沒用過這樣的背景動畫,但是小林認為這個場景非常重要,為了突出姐妹情必須把這個場景的特殊性表達出來,所以一開始不單單是背景動畫,小林還指望作畫班把坦克也畫了,因為這個型號的坦克就出現過這樣一次,單獨做3D模型也有點浪費。
不過柳野率領的3D班意外給力,直接把3D模型做出來了,所以最后還是以3D形式展現了。
另外和TV版一樣,小林敦負責了大戰的前半場的分鏡演出。對于原畫師自發性的對于分鏡的加分小林印象也很深,比如桑德斯被攻擊的場景(下圖),這個鏡頭中人物一邊在轉主炮的同時被攻擊了,右手的動作和鏡頭右邊的主炮是同步的,這點非常嚴謹。
相對與TV版,劇場版中很多時候戰車中彈之后,車內人物的晃動方向是根據中彈部分來畫的。TV版中可能是時間所迫,很多情況只是單純表現戰車晃動。
3D班還有給力的一點是把很多爆炸的場面給包了,600mm卡爾臼炮的炮彈爆炸本來是預定給作畫班的,但是因為3D監督柳野特別擅長爆炸特效,于是把這個也給做了。
藤井辰己:以粉絲的名義參與制作
同樣作為演出,藤井辰己則是首次參與《少女和戰車》,他當初是《少女和戰車》的粉絲,在《現視研 二代目》的片場第一次遇到水島努,就表現出作為粉絲的熱情了,于是在《現視研》的工作結束之后,水島努就向他透露,劇場版已經決定做了,問他之后有沒有空,來不來參與劇場版的制作,作為粉絲當然沒有推辭。
最初負責的是日常部分的演出,因為角色多,比如校門的場景,一卡俯視的layout就檢查了三天。
30多號人,每個人都有動作,分層,擴大作畫,一卡就分裝了一個箱子。小林敦的分鏡也是做了非常多詳細的人物演技動作指示,這也是原因之一,因為是劇場版,預算時間更充裕,staff們也是想把人物給動起來。
另外藤井負責了本片開場部分的演出,本片演出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輛戰車都有其獨特性,戰車都是根據這些獨特點來行動的。不過藤井作為第一次參與,對此方面還是屬于純學習的狀態,具體如何表現還是交給了監督水島努、總作監杉本功和3D監督柳野來負責。藤井主要負責背景和車中人物演技。
整片后半場藤井負責了校長室到轉校生合流開戰前,以及游樂園戰斗的后半。當然也是非常幸苦的,在看腳本時就能感到壓力了,比如摩天輪、過山車這樣的場景,本身就難以想象。不過還是幸虧3D班太給力,用3D layout實現了很多手繪作畫難以表現出來的鏡頭。比如在過山車上的非常有臨場感的主觀鏡頭。
<圖片13>
藤井也是第一次參與劇場版動畫的制作,對他來說也是一次轉機,第一次能無顧忌得發揮自己全部的實力,同樣也是第一次體會到3D能做到這種程度,也是非常棒的學習經歷。
2 ) 關根陽一、濱口史郎、ChouCho談音樂:奏響戰車道的旋律
<圖片1>
作者:戴星客
在精彩的畫面表現和豐富的人物形象之外,《少女與戰車》的音樂,同樣值得稱道。作為一部非音樂題材的作品,動畫的周邊音樂CD,都取得了超乎預期的商業成績,甚至還舉辦了交響樂演奏會。這不僅要歸功于作品自身的人氣,動畫對音樂的重視,同樣不可忽視。
<圖片2>
一般來說,動畫的企劃基本確定之后,才會考慮音樂的問題。然而早在《少女與戰車》的構想之初,Lantis的制作人關根陽一就加入了動畫的策劃團隊。當時動畫的舞臺所在地尚還沒有確定,于是大洗出身的關根陽一,也參與到了與當地自治團體談判的工作當中。這雖然超出了音樂制作人的職責,但關根卻從中感受到了自己和作品命運般的聯系,對動畫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這也成為了動畫高質量音樂的一重保障。
而另一重保障,來自《少女與戰車》的監督水島努。水島監督曾經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音樂老師。雖然沒能考上音大的他不情不愿地進了動畫行業,但在自己執導的動畫作品中,他仍然表現出了對音樂深厚的理解。擔當動畫音樂的濱口史郎說,在作曲會議上,水島監督有時會說出連身為專業音樂家的他都不知道的樂器和樂曲。
一般來說,制作配樂需求表是音響監督的工作。然而水島努卻憑借自己的音樂知識,不僅包攬了這一部分的工作,甚至還自己操刀上陣,給劇場版寫了一首插曲《おいらボコだぜ!》。在配樂的創作環節,水島監督對每一曲每一曲都給出了具體詳細的要求。在作曲會議時,他也能夠使用專業的音樂術語,和濱口史郎進行精準高效的溝通。關根陽一甚至認為,水島監督在畫分鏡的時候,腦袋里就已經想好了配樂。
動畫音樂水準的第三重保障,當然是來自創作音樂的濱口史郎自身。水島監督對《少女與戰車》的音樂概念,是“軍樂隊的進行曲”。更具體地說,不是“最近好萊塢戰爭電影式的音樂”,而是“富有娛樂性的60年代戰爭電影一樣的音樂”。精于管樂編曲、并且和監督水島努有過多次合作、能夠完美體現他的意圖的濱口史郎,成為了配樂的不二人選。
<圖片5>
在TV動畫的音樂獲得觀眾好評之后,《少女與戰車》劇場版的配樂,又結合劇場上映的環境差異,調整了方向。不僅配合劇情創作了大量全新的配樂,即使是沿用自TV動畫的樂曲,在劇場版中也做出了全新的編曲,或者改變了混音的方向。
TV動畫的音樂忠實于動畫中的野戰場景,設定為軍樂隊在野外演奏的風格,沒有加入太多回聲,追求筆直向前的聲音。而劇場版為了能在5.1聲道的音響條件和寬廣的影院下呈現最佳效果,加入了更加豐富的弦樂器。在樂器方面,劇場版沒有使用現實中軍樂隊常用的短號,而是采用了管弦樂隊更常用的、音色更加雄壯嘹亮的小號,使得配樂整體顯得愈發輝煌熱烈。
<圖片6>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全片的主題音樂《劇場版·戦車道行進曲!パンツァーフォー!》。濱口史郎認為,很多電影的主題曲,在續作中雖然被繼續使用,卻經過了重新編曲,變得面目全非,反而傷害了觀眾的回憶。為此,他刻意保留了TV版原曲的編曲構成,只將演奏者的人數翻了整整一倍,氣勢更加磅礴。
而劇場版中大洗女子學園聯合隊的進軍場景里,還使用了《戦車道行進曲》的一個全新版本《まるで西部戦線みたいだと優花里さんが言ってます!》。和原曲相比,這一首前奏的動機更加凝重,全曲也就更加充滿緊張感。
至于劇場版的新曲,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新登場的知波單學園、繼續高中、大學選拔隊等新出場隊伍的主題音樂。這其中,知波單學園的主題音樂《雪の進軍》實際上是濱口史郎加入《少女與戰車》制作之后著手編曲的第一首樂曲,TV動畫中被用在了惡搞電影《八甲田山》中的雪中進軍場景。而到了劇場版中,這首樂曲又被重新編曲,呈現出與原曲煥然不同的風采,表現了知波單學園的突擊精神。另一首原創曲《知波単學園、戦車前進!》也沿襲了日本軍歌的風格,傳達著勇猛果敢的知波單之魂。
<圖片9>
《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則是大學選拔隊的主題音樂。和其他高中生隊伍的音樂相比,這首樂曲顯得更加成熟、雄壯,展現出天才少女愛里壽遠遠超出同齡人的實力。而在這首宏大的樂曲之外,愛里壽還有一首自己的主題音樂《孤高の戦車乗りです!》,風格卻180度轉彎,靜靜述說著這名天才少女背后不為人知的孤獨柔弱。隨著劇情進展響起的《好敵手です!》和《無雙です!》兩首樂曲,旋律雖然和《孤高の戦車乗りです!》相同,先前的稚嫩感卻被一掃而空,只聽得到愛里壽的覺悟和戰斗的悲壯。
<圖片10>
不過要說最能體現劇場版對音樂的重視的,可能還要數異域風情十足的一首芬蘭民謠《S?kkij?rven Polkka》。在水島監督的要求下,這首樂曲加入了北歐特有的民族樂器康特勒琴,以體現劇場版中登場的繼續高中的芬蘭特色。為了實現監督的這一要求,Actas的社長丸山俊平出面找來了康特勒琴演奏家あらひろこ,為濱口史郎演示康特勒琴的演奏方法和可能演奏的音階、音域。
實際上,《S?kkij?rven Polkka》本不是為康特勒琴而作,康特勒也原本并不適合這首樂曲。對于每逢升降記號都必須重新調音的康特勒琴來說,樂曲的旋律顯得過于復雜。況且康特勒以纖細的音色和余韻見長,用來演奏快速的樂曲卻會捉襟見肘。于是關根陽一和濱口史郎與あらひろこ反復溝通,劃分出可以不經調音演奏出來的樂句,再將這些樂句重新組合起來,加上あらひろこ高超的演奏技巧,這才誕生了能夠用康特勒琴演奏的《S?kkij?rven Polkka》。光這一首樂曲,足可以證明劇場版對音樂的執著和付出的努力。
<圖片11>
不僅新登場的隊伍都有了自己專屬的主題音樂,為那些TV版出場的配角們,濱口同樣創作了符合她們個性和劇情氛圍的新曲。例如在激戰中,為了讓喀秋莎撤退保存實力,克拉拉和諾娜兩名戰友選擇自我犧牲。這一感人場景使用的配樂《決斷します!》就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為了無縫結合劇情,濱口史郎沒有將音樂寫得過于催淚,以保留戰斗的緊張感。但當音樂響起時,觀眾還是不由感到鼻酸。另外,響應水島監督的要求,這首音樂還加入了俄羅斯古典音樂的風味。
<圖片12>
還有一首樂曲不得不提。在對大學選拔隊一戰之前,TV動畫登場的競爭對手隊伍們趕赴大洗女子學園隊身邊,與她們并肩作戰。此時響起的,是由各隊伍的主題音樂構成的組曲《學園十色です!》。這首組曲,是在分鏡完成之前,根據水島監督腦內的影像制作的。雖然水島監督規定了各隊伍的出場順序和所占時長大致長短,但濱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空間,得以將眾多樂曲以最自然的形式結合到一起。在他提交了這首組曲的小樣之后,水島監督才根據組曲中各首樂曲所占的精確時長繪制了分鏡、安排了作畫。
由于動畫的“戰車道”主題,其中使用的音樂大多采用了進行曲風格。再加上劇場版連續上映時間較長,要怎樣避免統一的進行曲風格給觀眾造成疲勞,也是濱口史郎特別注意的問題。同樣是進行曲,也不見得要一味向前,原地踏步或者暫時立定也非常重要。通過巧妙地安排輕重緩急,正片的音樂在整體風格統一的前提下表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情緒,不僅在劇場版中完美地履行了烘托情緒的使命,原聲帶自身也成為了一部值得反復聆聽的作品。
<圖片13>
劇場版的主題歌《piece of youth》繼續由演唱TV版片頭曲《DreamRiser》的ChouCho演唱。有別于TV版中歡快躍動的兩首歌曲,水島努對劇場版給出的要求,是“旋律性強但不過于熱情,可以淡淡地聆聽”。于是歌曲用帶著些許感傷的鋼琴前奏宣告了故事的終結,平穩的歌聲隨著動畫中的一個個場景靜靜流淌著,ChouCho洋溢著透明感的聲音恍若滾過記憶的一顆玻璃珠,在不經意間便攪亂了一池心水。旋律隨著無法抑制的感動逐漸高揚,卻始終保持著克制的情緒,最終在飽滿的希望中落下句號,留給聽者無盡的余韻。
這首主題歌是由ChouCho本人作詞。在TV動畫以來的三年間蒙受《少女與戰車》恩惠良多的她,在歌詞中注入的,是對自己學生時代的追憶。ChouCho上學時加入弓道部,作品中并肩作戰的少女們的身姿,與她自己和社團里的朋友們一同精進的過去相重疊。歌詞不僅充滿了對易逝青春的點點滴滴留戀,也滿懷著對當下的珍視、對未來的期許。這種情感,和影院中的觀眾在為故事告一段落感到不舍的同時、又對劇中的少女們的未來充滿期待的心境,也完美吻合。
<圖片14>
回顧《少女與戰車》整部作品,關根陽一認為,動畫的音樂之所以得到好評,或許是因為他們不僅僅認真地做出了高水準的音樂,同時更在其中貫徹了游戲心態。比如說在2015年,動畫和東京愛樂樂團合作舉辦了《少女與戰車》管弦樂演奏會“Herbst Musikfest 2015”,讓這支代表日本的交響樂團在肅穆的音樂廳里演奏了劇中荒腔走板的《鮟鱇音頭》,就是其中一例。這種對待音樂真摯而又大膽的態度,與整部作品在其他方面的匠心和巧思相一致,共同鑄就了動畫的成功。
3 ) 少女與戰車與人生
從初看《少女與戰車劇場版》到如今已經有段時日了,在豆瓣我也寫過一篇關于這個劇場版影評:
少女與戰車與青春。大概了一下《少女與戰車劇場版》(可能嚴格說來并不算影評2333)本人并不善于寫影評,所以多多少少有一些理解片面的地方,但事后從結尾曲《piece of youth》里我感觸頗深,這次就來看看劇中人物的成長,再來回味一下青春,這也許能更好的理解電影,把我對電影的感想說出來。(注:本文建議配合ED《piece of youth》食用= 3=)
開頭,琴魔美香的一席話“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可都凝聚在戰車道里哦,只不過大多數人都沒發現而已”這是對全劇在合適不過的概括了。青春中有很多珍貴的事物,是否在意過,是否珍惜過,無論是哀傷的還是開心的,都是人生中的點點滴滴,都值得慢慢去品味,哪怕長大了。就像《young of piece》里唱的那樣:“都是一片一片缺一不可的拼圖拼出的那一段曖昧卻堅定的歲月”。
少女與成長~
首先我們來看看主角組,從劇場版開頭對戰大吉嶺與喀秋莎,能看出那已經是一支非常嫻熟的車組了。但在TV版前部分,沙織、華、由花里和麻子還在為了更好的配合美穗,放課后依然還在練習戰車的種種。那是什么值得她們這么做,因為是朋友啊!初見面,美穗能就記住紗織和華的生日,那時她說“班里的大家生日我都記得哦,如果哪天成為朋友就好了我這樣想”。所以美穗值得信任的形象就這么建立起來了,羈絆就這么產生了。
從TV版開頭馬馬虎虎的美穗,到劇場版絕對的團隊核心,是什么使她有如此成長?
在黑森峰,那里有的只有絕對的勝利,所以來到大洗,美穗對友情是十分看重的。在《Little Army》里最后姐姐對美穗說“希望你能找到你自己的戰車道”。然后我們看到TV版,黑森峰之戰后美穗高興的對姐姐說:“我找到了!我的戰車道!”
在劇場版決戰前夜,會長說“會很困難吧,如果不行的話就放棄吧”。美穗則溫柔的說“我們的戰斗一直很困難,但是,有大家陪著我”那是我的伙伴們!友情的羈絆!只要有大家,有大洗在,我就無所畏懼!隨之響起BGM:home!sweet home!星空之下,有你陪伴,多美的告白。這就是美穗的戰車道——伙伴。
學生會三人組,給我留下了相當深的印象。小柚子醬總是能一副溫柔的樣子示人,在大家難過的時候站了出來,想想自己的青春時光,是否總有一人在你最失落的時候安慰你鼓勵你呢?與柚子醬性格截然不同的桃子醬,雖然平時毛毛糙糙,大手大腳,但其實她是最舍不得學園的人。在短暫的鄉村生活中,在會長不在的情況下,桃子能扛起大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學生忙前忙后,沒有了學園,大家就不能在一起了,以前的回憶都是大家一起才有的,可現在,內心一定無比失落,見到會長隨之崩潰,可見表面上堅強之人,內心也會有柔弱之處,也需要一個依靠。在年少時代是否也有這么一個故作堅強卻依偎著你的存在呢?會長角谷杏大人平時吃紅薯干劃水,一副笑嘻嘻的樣子,但關鍵時刻卻是能拯救世界的人,所以我倒覺得她反而像柚子和桃子兩人的合體版,這三人反而形成了一個平衡,似乎她們就是學院的縮影。學院的靈魂。
在TV版里,初戰就跑路的兔子組,在OVA安齊奧篇里有了足夠的成長,當梓被說“好像西住隊長哦”,那不僅僅是對梓的夸獎,也是對自己車組努力的肯定。TV版黑森峰之戰中,兔子組擊毀兩輛強大的對手,榮獲重坦殺手稱號。但在劇場版里初期同樣的戰術為什么卻失敗了,這告訴我們,成長那不是一成不變的,急不得,慢不得,還是按照梓說的“我們沉下心來冷靜行動”那樣來吧(澤梓的沉穩由此可見)。然后我們看到劇場版大決戰時,兔子組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戰術,做到了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事,召喚出了摩天輪前輩,為隊友解圍,完成了驚天大逆轉。
還記得初出場膽小的連招呼都打不了的貓田嗎,在劇場版里大家都在為廢校而失落的時候,宅女三人組卻能在逆境中找到自己,開始了從未有過的鍛煉,想要改變自己著實很難,但唯有恒心,不單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珍惜的人,自己的伙伴們,為了大洗!映射《piece of youth》歌詞里那句:心有不甘而流下的淚水初次體會到的悲痛欲絕,點點滴滴的回憶會輕輕推動你前行。
再來看看排球組,排球組當初也只是為了振興排球部而參加了戰車道而已。但我們看到她們的作用著實不小。在與喀秋莎的戰斗中,擔當旗車,靠著輕坦的靈活優勢在艱難的戰斗中順利存活,不但保全自己,也為隊友爭取了時間。在劇場版版里,廢校后還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來一場排球賽吧,最后一場!”但就是這樣一輛小車組,卻發揮出了百倍于自己的力量,為擊毀卡爾貢獻出了了巨大的力量!
萬能的汽車部,大家都知道汽車部在是個是個什么樣的存在2333我就不多說了,在劇場版里她們體現了片里另一個主題:平淡。在被廢校時,還不忘老司機本質,繼續飆車233,只是這回可能真的是最后一次了,即使最后也想平平淡淡的度過,略帶一點哀傷,但這就是青春啊。
“細數人生中的得失 也許多到不可計數但那閃光的小小碎片 就隱藏在你平淡的生活中”——《piece of youth》
劇場版里新角色知波單學園,在開場時盡顯馬鹿本質,并不是說故意搗亂,而是她們也有自己守護的東西。與馬奇諾女子學院一樣,都是被自己傳統束縛的學校。相比馬奇諾的絕對防守這邊崇尚沖鋒第一。。。在最終結決戰中,美穗的一句話“我們只要能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好了”。卻讓西童鞋開始了思考。由此大洗羈絆的力量可見一斑。
福田,一開始也是沖動的馬鹿角色,但最終卻能冷靜思考,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雖然中途執行起來并不一帆風順2333。但我們看到,著實有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在OVA里初登場的安丘比,當時得意洋洋的指揮著重坦P40,卻沒有發揮出應用的作用。但在劇場版,僅憑一輛小小的CV33卻能點亮全場,開發出了超越自身百倍的價值!堪稱全場最佳(摩天輪:咦?)。也許她放下了孤高,選擇了自己信懶的伙伴,也許意識到了戰車道并不是個人主義至上,最終贏得了戰斗,贏得了贊許。所以我們看到結尾,意呆利三人組那無比開心的笑顏。
少女與青春~
從一開始被廢校的失落到鄉間生活的平淡再到贏得勝利的感動,大洗這群女孩子從未放棄過,哪怕面對的是強大百倍的對手,內心絲毫不曾動搖,在逆境中點亮了名為希望的燈火。她們用自己的努力告訴世人,我們是伙伴!大洗的羈絆無比堅定!
青春無價所以值得回憶,因為回憶所以難忘,因為難忘所以成為青春。被廢校時的,桃子醬的擔當,風紀組的迷茫,汽車部的日常,美穗的悲傷,兔子組的不舍,宅女組的改變。直到勝利后,柚子的感動,媽媽的釋懷,伙伴的激動,對手的敬重。無論什么樣的心情,無論什么樣的做為,在青春時代都是人生重要的點點滴滴,都是值得回憶的種種,都是人生中最珍貴的寶物,一片一片,點點滴滴都在影響著未來。
《piece of youth》中一段:
那時候的我們沒有未來藍圖可溯尋
竭力探尋著新的事物
不變的友情未能兌現的約定
點點滴滴筑成我們的:未來
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可都凝聚在戰車道里哦,只不過大多數人都沒發現而已。(來自看穿一切的美香)
4 ) 評少女與戰車 劇場版
堅持著看完的,不是說不好,我是真看不太懂,也許在我心里,這種完全看不懂的片子,就是不好吧。
它到底想要表述什么?我大概是二次元文盲,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人物關系,看不懂情節設置,看不懂思維方式,什么都看不懂,連BGM都聽不懂。
不過有一點我很佩服霓虹國,動畫片是真搞得好,雖然看不太懂,但不覺得尷尬,這是我在看國產動畫片及其劇場版常常有的感覺,看不懂的日本動畫電影卻沒給我這種感覺,好奇怪。
5 ) 看萌妹子和戰車哈哈哈
這劇場版雖然是在網上看的,不過沒有嘴炮,見面就是干還真是爽死了哈哈。給四星是因為從一個偽軍迷的角度來說有些地方感覺有BUG,比如開場追獵者都差不多懟到丘吉爾臉上了居然還沒打穿,可靠的同志就沒見過打中,蘇系坦克的炮的威力貌似有點不夠,丘吉爾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不過還是很好看的。
至于說軍國主義復辟,我覺得是沒有的。畢竟陸軍馬鹿,海軍轉進,復辟用這種方式你確定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6 ) 少女與戰車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xasyyy(來自豆瓣)
來源:
//movie.douban.com/review/7947587/學生會三人組,給我留下了相當深的印象。小柚子醬總是能一副溫柔的樣子示人,在大家難過的時候站了出來,想想自己的青春時光,是否總有一人在你最失落的時候安慰你鼓勵你呢?與柚子醬性格截然不同的桃子醬,雖然平時毛毛糙糙,大手大腳,但其實她是最舍不得學園的人。在短暫的鄉村生活中,在會長不在的情況下,桃子能扛起大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學生忙前忙后,沒有了學園,大家就不能在一起了,以前的回憶都是大家一起才有的,可現在,內心一定無比失落,見到會長隨之崩潰,可見表面上堅強之人,內心也會有柔弱之處,也需要一個依靠。在年少時代是否也有這么一個故作堅強卻依偎著你的存在呢?會長角谷杏大人平時吃紅薯干劃水,一副笑嘻嘻的樣子,但關鍵時刻卻是能拯救世界的人,所以我倒覺得她反而像柚子和桃子兩人的合體版,這三人反而形成了一個平衡,似乎她們就是學院的縮影。學院的靈魂。
7 ) 杉本功談人設:首次擔當劇場版人設和總作監的老牌原畫
作者:mjn
本片的人物設計兼總作畫監督杉本功是1967年出身的老牌原畫師,除了《少女與戰車》系列,最近還擔當了《爆音少女!!》和《電波教師》的人物設計,經歷豐富,不過擔當劇場版動畫的人物設計和總作畫監督還是第一次。
首先《少女和戰車》的人物設計是有原案的,島田フミカネ做初步的人物設計,再由杉本功改良成可以投入動畫制作流程的動畫人物設計。除了本片之外,島田フミカネ還負責過《強襲魔女》系列動畫的人物設計原案。
![]()
劇場版《少女與戰車》入場特典的迷你色紙。島田フミカネ繪制。
這次劇場版相對TV版新增加的人物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學選拔隊的島田愛里壽。
<圖片4>
作為大boss般的存在,充滿了神秘的味道,雖然表情不豐富,但是并不代表本人沒有情緒,如何含蓄表達感情、表達性格這點是苦惱了杉本很久。雖然和冷泉麻子一樣屬于天才加情緒不顯于外的類型,但是性格方面卻有很大差別。
<圖片5>
另外側邊的頭發是魅力點之一,是盡量還原原案的。
而知單波隊的人物設計是前幾年《少女與戰車》活動的附送小冊子中,已經做好草稿了。這次就只需要考慮如何把他們動起來。
<圖片6>
但是無論如何本片的出現人物都是遠遠多于普通動畫的,雖然杉本盡量是根據腳本和分鏡把角色各個情緒下的表情確定好,但是不免產生不得當、或者沒畫到的情況,不過多虧了參與的主要原畫師普遍實力比較強,能靠自己的想象力調整。所以這方面讓總作監杉本輕松了很多。
問到杉本有沒有特別費勁的鏡頭。回答當然就是那種一個鏡頭里面基本上把全原塞進去的畫面,比如下面這個澡堂鏡頭。因為這個場景是非常重要的福利,必須一個一個的設計每個人的形象演技。
<圖片7>
另外在訪談中也提到,本作中的很多neta并不是在腳本分鏡的時候就已經決定的,而是在分鏡討論甚至在錄音編集的時候水島努突發奇想加的。比如在討論的時候,就會提到“停車場里面停什么車好?”,“一年級學生在釣魚,那么想釣什么魚好?”,就是趁這樣的機會,把neta一個個塞進去。
談到水島努作為監督對作品有什么特別要求,就是特別注重鏡頭中的內容,盡可能多一點。比如戰車內的鏡頭,對于原畫來說肯定是鏡頭近一點,背景內容少一點容易畫,因為戰車內的東西比較多,鏡頭一遠需要把各種各樣的車內部件畫進去,增加了工作量,此外很多構圖水島監督也提出了類似意見。
杉本最滿意的鏡頭就是片尾西住姐妹相會的鏡頭,因為劇場版的工期很長,很多鏡頭到后面想想都是不滿意、可以改進的,所以到了全片最后能畫出以前沒能畫出來的表情還是非常滿足的。
另外作為總作畫監督還負責了一點非作畫的任務,就是3D組在做中彈痕跡效果的時候,請杉本來調整一點,因為中彈角度不一樣,痕跡是不一樣的。而且哪里中彈不至于坦克直接報銷退賽也是有講究的,也需要和軍事監修一起商討。
也正是因為這樣,也能讓杉本覺得這份工作值得做,有成就感,同時直言發揮了自己能發揮全部的能力;也絕對有信心能給觀眾看到一部“有趣”的作品。
8 ) 無障礙字幕背后的用心
作者:謝楓華
<圖片2>
在《少女與戰車》劇場版BD/DVD發售之后,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聲音,認為BD/DVD中的日文字幕過于荒唐,連“炮擊聲「咚——咚」”“戰車行進聲「咔啦咔啦」”都要寫出來,看著簡直惹人發笑。
<圖片3>
實際上,這種字幕被稱作“無障礙字幕”,是為常年來被動畫忽略的一個人群——聽力殘疾人而專門制作的。在動畫的官方網站商品介紹頁面,還有BD/DVD的外包裝上,都標注了“對應聽力殘疾人”的字樣。
<圖片4>
在動畫業界,為聽力殘疾人專門制作字幕,雖然不是開天辟地的創舉,但也確實是非常少見的現象。NHK在去年年初播出的《不為人知的Comiket的世界》特別節目中,曾經采訪到一位名叫友美的動畫愛好者。友美自身罹患聽力殘疾,因此對聽殘人群觀看動畫時的不便深有體會。她用手語告訴記者,日本除了吉卜力作品之外,很少有動畫會制作無障礙字幕。為了讓這一現狀得到改變,友美創建了名叫“字幕革命”的同人社團,向其他動畫愛好者普及無障礙字幕的必要性。
也許有人會覺得,制作個字幕還不簡單,把腳本里的時間軸和臺詞提取出來另存為一下不就好了嗎?實際上,有資格打上“對應聽力殘疾人”的標簽的字幕,并不是這么簡單的。如果各位讀者試著關掉聲音觀看一集從未看過的影像作品,或許就會體會到,聲音對于影像作品的重要性,遠不止幾行干巴巴的臺詞。
這句臺詞是由誰說出口、又是對著誰說的?說話時的語氣是什么樣子的?音樂在傳遞什么樣的情感?環境音在渲染什么樣的氛圍?……影像作品的聲音中,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信息。如果離開了聲音,不要說感染力要大打折扣,對作品內容,可能都會無法理解。
在非虛構的電視節目的字幕里,就算是純粹的臺詞,為了方便聽殘觀眾理解,也可能需要做出修改。例如補足省略、修正方言,甚至考慮到殘疾人平均受教育程度較低,還會修改部分表達。
<圖片5>
無障礙字幕軟件“おこ助”的網站上,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列出了對無障礙字幕的多條要求。
正是因為無障礙字幕有這么復雜的要求,況且不同性質的節目對字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此類字幕,必須請擁有資質的外部公司專門制作。過往的動畫作品沒有無障礙字幕,也有節約成本的考慮。
幸好,近年來,不少動畫已經聽到了聽力殘疾人的呼聲。制作發行《少女與戰車》劇場版BD/DVD的Bandai Visual,在近年的《劇場版 蠟筆小新 我的搬家故事 仙人掌大襲擊》和《百日紅》等動畫電影中,都制作了無障礙字幕。
一位聽力殘疾網友Haruko高度評價了《少女與戰車》劇場版的對應聽殘字幕。如果用下雨的場景來舉例,一般的字幕可能只會標注“(雨聲)”。但《少女與戰車》卻使用了“唰唰的雨聲”或者“淅淅瀝瀝的雨聲”這樣更加具體的描寫。這種字幕顯然要比簡單的兩個字更能傳達他們因為生理缺陷無法從聲音中接收到的信息。
有些網友認為,反正聽力殘疾人聽不見聲音,就算寫成“唰唰的雨聲”“淅淅瀝瀝的雨聲”之類,他們也理解不了其中的區別。Haruko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失禮。她自己是先天殘疾,所以自出生以來一輩子沒有聽到過雨聲。然而,因為字幕將雨聲形象地描述了出來,所以她可以知道當時雨下得是大是小,是急是疏,并且可以從中理解為什么作品要安排在這個場景下這樣一場雨。
即使從來沒有聽到過那些被文字化的聲音,聽力殘疾人平時的閱讀積累,也給予了他們可以從對文字的描述中獲取情報的感性和想象力。《少女與戰車》劇場版的無障礙字幕,不僅體現了對殘疾人的身體缺陷的關懷,更尊重和滿足了他們更高層次的娛樂和求知需求。
滿滿的動作戲完全值回票價,八國聯軍登場的時候小激動了一下,其他就乏善可陳了。話說留到最后的居然是倆德系而不是日系看來日本人的德粉情結不是蓋的。 ps不用的戰車居然是上繳文科省而不是防衛省差點在電影院笑出聲。
2016至今最大驚喜。博奕競技的類型內核逼近極端精煉,沒有瑣碎的私仇(人人為友)、沒有拖泥的大義(島田與西住宿戰的輕放)、從不表示對獲勝的過量飢渴(即使廢校當前),就是競技,只有競技,進而就是有趣,只有有趣,而後邀觀眾看戲也參戲而矣--跟這份純粹相較,美國隊長3的立意簡直娘的有剩!
(9/10)《螳臂當車的少女》劇場版。這一集基本上是群像故事,掛逼少女的戲份并不突出。
城里人神會玩 服了水島的腦洞 潘興沒人權 琴魔老司機 芬蘭的車到底是什么妖孽
有法國坦克,戴上眼鏡,勉為其難看看。
厲害了,目不轉睛的2小時。全片第一句臺詞由對手說出,接著鏡頭一路后拉回到主角方,西住回望正對畫面后鏡頭結束。這個開場鏡頭囊括了全片的主旨:雙方抱著無需細分彼此的等量緣由,輕盈又穩重地占據直線的兩端,互相打炮。看完讓人感慨正是這樣動畫,「在那里有從人性疏遠開來的最初的風景」。
這片的存在回答了一個問題:WHY DO WE NEED ANIME 8.0分★★★★
能登琴魔:“在我的BGM里,你想贏我很難。”
8.2 人多的時候需要說話,對決的時候一言不發。兩小時電影,先打了快半小時,只聊了半小時,最后一個小時又全在打,真的硬核,看得人渾身舒爽。
打5星的人,都很盲目
昨日の敵は今日の友
場面調度,紀實電影技法,人物群像刻畫,決戰戲碼拍到五十多分鐘也是少見,為了將場面做到極致,將原定80分鐘劇場版擴充到120分鐘(精確到了120分鐘59秒23格的極致變態)直到上映前幾天還在改完又改,商業少女向動畫作做到這個份上,水島努這個監督和背后團隊了不得
飛天遁地水上漂,硬派打戲穿插腦洞大開的趣味花招,如此一仗料多量足實實過癮。多校聯軍扎堆兒登場刷爆角色人數,卻依舊能給每組都賣一手好萌,傻有傻福呆有呆運大家都超有愛,軍神姊妹無聲默契更是尤為出彩。練習彈威力越發夸張,戰車道死不了人通篇不科學但又何妨,好玩好看才是硬道理。
不回顧,不嘴炮,不相互理解,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坦克互懟,各種真實物理引擎2.0支撐的腦洞戰術(笑),西住流戰車CQC決勝,十足誠意,充實感超預期!妹が我が敵を喰らえ!XD網游廢人部的宅女組合之前一直鍛煉身體,最后上演單手拋接炮彈,200%爆發裝填,充滿感人和勵志啊(抹淚
8/10。無理取鬧的戰術、細致入微的戰車還原和海量的史實幽默,構成了劇場版的純粹樂趣。各種以一換一令人大跌眼鏡的打法不可謂不奇妙,譬如芬蘭車組伴隨著車長魔性的彈奏,車組憑借機動優勢把M26甩落谷底,不料輪履兩用的M26換了方向盤殺了個回馬槍,還有T28拋棄外側履帶的瘦身奇跡,輕易突破樂園門口的狹窄地形阻礙,此外坦克借力彈射克虜伯巨炮、摩天輪沖擊包圍圈,搭配緊緊跟隨主角翻越山坡的主觀鏡頭增強了臨場感,就單看個爽也是極佳的體驗。大戰之前的討論會議是集各國特色的一處小高能,英國式沉穩、蘇式冬將軍、德式閃電戰、日式無腦沖、美式消耗戰、意大利面條,她們的意見一盤散沙、毫無參考價值。因為要與軍國主義避嫌,所以拖油瓶式的舊日本陸軍被嘲諷成不顧整體戰略、自顧自突擊浪費戰機,意呆的偵查定位倒是超水平發揮。
看了副音軌后又看了遍覺得還不錯
毫不含糊地打滿一個半小時,簡直良心地感天動地~滿屏的黑科技,芬蘭人民真是個大掛~看得所謂4dx版,還挺有趣的~
意可賽艇
哭了,這部電影讓我重新回到了剛看好萊塢大片時候的感覺,有笑有淚。廢校一段居然沒注意就被感動到了。猝不及防就流淚的那種。一點不偷懶的編劇,把動作戲做得如此精彩。真正的大呼過癮,尤其是在游樂園的決戰,各出奇招,里面的道具都出其不意派上用場,尤其摩天輪。再配上各國特色的音樂,燃到極致。還說什么呢。雖然我對軍事不感興趣,但就是這么好看。從它想要達到的目標來說,接近完美。順便,這幾年來絕大多數的好萊塢都是什么東西。
黑科技,全程眼花繚亂的動作場面~這種不太是我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