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本線路為優質線路,可優先選擇。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首先這是一個推理劇,至少在前面五集都是以推理為主,層層引入觀眾去發現真相。
但是這種推理持續到沈嘉文的死亡,就宣告了死亡。
我不理解的一點是,沈嘉文和胡建和一起身亡,從這一刻開始,所有的篇幅全都是報道胡建和如何成為共犯,卻沒有任何內容去呈現,沈嘉文的犯罪過程以及沈嘉文如何行兇。
推理劇的亮點就是在于前期應人入勝的懸疑伏筆,以及嫌犯出現后,破案人員抽絲剝繭還原犯罪過程,以及找出真兇。
但是這部劇前半部分的推理,戛然而止,后半部分完全開啟了另外一段盡乎瘋癲的變態殺人狂魔的變態故事。我不知道前期的推理到底有啥意義。從后面部分來看,甚至說最后兇手的伏法,都是從感情層面,擊潰他的心理防線,讓陳和平自己說出自己是兇手?????
那推理呢?線索呢?證據呢?
我沒想到最后居然是靠兇手自己說自己是殺人犯,然后才抓他的。
沈嘉文的那一條線,莫名其妙就沒了。總長的出現,以及沈嘉文是否是他的私生子,幾乎沒有正面的交代。也沒有講清楚總長為何會替沈嘉文出面。
我覺得這里其實和林心如之死,有關。林心如發現了總長的秘密,準備去新的電視臺進行揭發,卻糊里糊涂的被陳和平截胡。
劇中關于這一條線幾乎就是沒有展開講。
既然沈嘉文有這么大的背景,不可能他爸爸不為他報仇吧,他的背景這么大,不可能就這么輕易放過郭曉其。怎么說他的死也和郭曉其的調查有關系。更何況前期所有的證據都指向kink酒吧,以及地下色情產業的大boss。我都開始期待林心如揭發這一期,甚至說牽扯到高官層面。
但是后半部分的劇情完全聚焦在一個新聞主播身上。而且總長也沒有替陳和平講話就很奇怪呢。
明明都是算一個陣營的人。
有一種陳和平一個人扛下了所有的感覺。
對于索多瑪俱樂部的后續全無。
看完整部劇,你是否覺得幕后的兇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我們每天看到的網絡現象嗎?
標題永遠是聳動的,故事永遠是夸張的,民眾的反應永遠是盲目狂熱的。
“娛樂至死”、“烏合之眾”、“景觀社會”……這些上世紀的經典社論,精準預言了我們當前的社會環境。
每當一個新聞爆發成熱點,真相是什么,我們真的在乎嗎?
沒有多少人關心真相。我們只想要一個迎合我們情緒,宣泄我們情緒的娛樂景觀。
面對嚴峻的社會議題,我們戲謔、冷漠,面對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聲音,我們嘲諷、謾罵。
所有的熱點新聞,都仿佛一場熱鬧的集市。這里面有人表演,也有人鼓掌。
我們總是風風火火地來了,又一地雞毛地散去。
這確實是一個人均「變態」的社會。網絡上充滿戾氣的發言,與現實生活中的一片茍且“祥和”,互為對照。
我有時候甚至覺得,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看上去溫和可親的人,在背地里很可能是另一副模樣……
所以很顯然,《模仿犯》中的那位「變態」殺人魔,更像是一個“擬人化”的隱喻。
他的形象,其實就是我們網絡現狀的一個縮影。
可是為什么呢?
為什么這位變態殺人魔能夠如此精準的操控輿論?
他才是那個制造苦難的人,卻打著“公平”“正義”的旗號,到處耀武揚威。
他向社會散布恐慌,煽動民眾不滿情緒,只是為了給真正善良,被迫害的人繼續「施壓」。
如此變態,究竟圖什么呢?
「施壓」的本質,是權力欲的釋放。「施壓」和「虐待」一樣,都是通過傷害別人,來確證自身的優越感。
就像在古羅馬時代,上至皇帝,下至暴民,都具備同樣殘暴的人性。
他們挑選奴隸和死刑犯,在角斗場貢獻一場場刺激,血腥的娛樂演出。
是的,無論皇帝還是暴民,都將別人的苦難視為自己的享樂。
當他們舒適、安全地圍繞著角斗場排排坐,看熱鬧的時候,角斗場里的苦難反而更加突顯出他們自身的優越感。
“我讓你去死,只是為了找點樂子,但你無法反抗,只能服從。”
這就是權力帶來的快感。
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所有受害者均為女性。
然而,女性在這里僅僅只代表一種性別嗎?
不,它還代表一種固有印象,一種特質。
女性給人的感覺,總是“柔弱可欺”的,女性在這里隱喻了實質上的弱勢群體。
男性與女性,施暴者與受害者,他們也構成了一對權力關系。
而權力壓迫的作用,就是轉嫁苦難。
施暴者把對生活的不滿,甚至把對自身懦弱無能的不滿,統統嫁禍到受害者身上。
他們傷害了別人,卻能叉著腰說:“你看,都是你們弱,都是你們自己造成的惡果,是你活該。”
比如所有關于女性被強奸被暴力傷害的新聞,總有網民會先去指責女性。 仿佛指責別人,就能轉嫁掉自己的恐懼不安。
仿佛崇拜強權,屈服強權,就能成為強權的一部分,就能免于承認自己的懦弱。
是的,當一個人無法戰勝一種力量的時候,他就渴望成為這種力量本身。
我的意思是,當有些人恐懼苦難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就會試圖成為苦難的一部分,先對別人展開施暴。
轉移苦難,制造苦難,煽動苦難,并成為苦難的一部分……就是大部分網民獲得片刻心安的精神勝利法。
然而,這種盲目的網絡暴力,并不能真正免除苦難。
就像權力并不能使人真的強大,權力只能使人“顯得”強大。
權力只是一個掩飾。它掩飾了人們心底的自私怯懦,虛偽短視。
當一個人主動用權力對別人施暴的時候,他其實隱蔽了真實的懦弱的自我,同時,又享受到了一種贏得虛假勝利的自我。
這部劇的名字起得多好,「模仿犯」。 那么,究竟是誰在模仿誰?誰在崇拜誰?
施暴者的權力是不是真的很誘人?你要主動去模仿他嗎?
每個人都自以為是權力的主人,結果到頭來每個人都淪為了權力的奴隸。 殺死受害者的從來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兇手。
因為在病態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模仿犯」。
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幫兇」。
一些吐槽,帶嚴重劇透。
有讓您不舒服的,就是您對。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說著玩的。
從斷掌案引出一宗舊案,再到發展成無目的連環殺人。檢察官從案件遺留的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最終揭開真相,抓住真兇…了嗎?
焦點不明,推進生硬是我認為《模仿犯》的最嚴重的問題。
在我曾接觸過(為數不多)的推理類作品中,對于推理的呈現往往像是在開篇中公園提到:從不確定的情況中,找到特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固定的行為模式。
這樣的好處是,作者能通過操縱筆下的兇手,設計出一條完整的線索鏈,帶領偵探和觀眾的視角,不至于漫無目的,大海撈針。觀眾也能參與推理,大大提升代入感。
從公園斷掌的拇指脫臼,到舊案中找到同樣拇指脫臼的江案,回到江案的事發地,老宅的房門被打開,開啟下一宗案件的線索。這就是一條完整的線索。 但是,當案情繼續發展,秦案、彤妹案,新的受害者繼續出現,當所有的線索都指向KINK酒吧時,推理戛然而止。為什么新的受害者是他們?他們和前面案件的關聯是什么?
案件忽然一籌莫展,兇手(作者)讓我們把視角聚焦到了KINK酒吧,卻讓推理停留在了KINK酒吧。
我們像勇哥一樣,能做的,只能到酒吧中鬧事,期待兇手在哪天大發慈悲,自投羅網。
連環殺人案在推理中是再老套不過的事,但為什么連環殺人?往往這個才是同類作品的重點。兇手通常存在某種犯案的規律,找到規律,在兇手犯下下一宗案件前,抓住兇手,這是同類作品中對故事鋪開的呈現方法。
有可能是手法的新穎,兇手需要完成這種手法,他需要什么條件?
也可能是價值觀的討論,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對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我一度認為是對某種社會現象的討論,原生家庭?女性?流量?隨著劇情的推進,這些話題一個一個被提及,又再模糊,揉成了一團,他好像什么都討論了,但又什么都沒有討論。焦點的丟失,讓我對后續的劇情也失去了興趣。(出于來都來了的想法,最后還是看完了)
他偏偏選用了一個獨特的角度,解題的關鍵,從下一位受害者是什么人?變成了——兇手是一個怎樣的人?
盡管劇集中有心理學博士的權威加持,對兇手的性格畫像有一個清晰的描繪,但是,畢竟是一個人隱藏的個性,再清晰,我們作為觀眾也不得而知。
于是乎,作者不得不把兇手主動揭露,告訴我們,每一個嫌疑人真實的一面。劇情推進,也由偵探帶領觀眾層層挖掘,到我們束手無策,等待作者開估。
推進生硬的問題也就此暴露。最后的結局對于我而言已經毫不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即便告訴我兇手是舅舅我也不會奇怪了。
一次十集,非常痛快地看完了模仿犯。
沒有看過小說,電視劇整體很棒,氛圍感拉滿,劇情也很抓人,結局也是比較滿意的。但有一點不太喜歡,就是尸體特寫鏡頭太多了,會有些不舒服。
說說我最喜歡的角色,姚雅慈!
一個標準女強人,工作能力強,強到老板都不敢太多廢話。做事雷厲風行,工作中永遠一副盛氣凌人,為了熱點可以不擇手段。這是她給身邊人大多數的感覺,也是給我們的初始印象。外號母豹!
但人不可貌相!
她不折手段,但她固守著她的底線;她強勢刻薄,她保護著自己的另一個身份——母親。一個普通的單身媽媽,也會為孩子學習成績發愁,為孩子學校表現不好上火,當她意識到因為工作疏忽了孩子,她也愿意放下工作多陪陪孩子。
孩子是她堅硬盔甲下守護的唯一柔軟。所以在她發現被兇手綁架在家里,她沒有表現出軟弱。可是當兒子的電話打來,她哭了,她哭求兇手不要接,不要說話。很多人疑問為什么,她要說那些話刺激兇手!因為她知道兇手是不會給她時間拖延的。她和其她被害者不一樣,是被綁至倉庫地下室之類,而是她家。是別人找她第一要去的地方,再加上和兇手常年有積怨。她已經沒有活命的希望。所以她要做最后的反擊。用她最善于最犀利的聲音狠狠反擊。因為她恨……
她恨,恨兇手讓她失約不能接孩子回家。恨兇手讓她的孩子沒有了媽媽。作為一個媒體人,她又深知媒體的力量。單身媽媽,未婚生子,私生子,女主播陳尸家中,這些會如陰云一樣籠罩著孩子,永遠傷害她的孩子。作為一個母親,這是她想想都讓她死不瞑目的痛。所以她恨,所以她用她最后的力量反擊,用語言化作刀劍扎破兇手自以為完美的偽裝,扎進他的心里。
我好喜歡林心如這里的表演。在與兇手聲嘶力竭對峙時,明明沒有話外音,我卻在她對兇手一聲一聲蔑視嘲諷的質問中,聽到她和兒子的最后訣別!
我聽到她說:寶貝,對不起,我失信了!
寶貝,對不起……
寶貝,再見……
寶貝,我愛你……
最后她遺憾,不舍,無力,然后什么都沒了!
這里真得不得不夸下,林心如演得很棒!戲里的姚雅慈戛然而止,戲外的林心如未來可期!期待更多作品!
說實話,不太好看。演員演技是好的,特別是一些配角。但是整個故事bug太多了,從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全是bug。,檢警的辦案能力差到沒法讓人信服,基本上從來沒出現過證物來源線索追蹤的戲碼,證人和受害者從來沒有人保護,嫌疑人從來沒有人盯守。反觀罪犯,簡直和開了外掛一樣,只要想干全都能順利完成,那精力時間一個頂一個五人小分隊。這種不平衡,搞得劇情和兒戲一樣懸浮且抓馬。真兇出現前后的兩個部分割裂感非常強,后半部分案件劇情已經不夠了,一直在演沒必要的感情戲,而且最后真兇被抓顯得非常突然且突兀,節奏令人相當不適,看完一頭霧水。啥也想說,啥也沒說好。總之,不太行。
如果說這部電視劇存在懸疑和恐怖的話,可能是它埋藏了一個呼之欲出的謎團,這個謎團關乎這個時代:片中幾乎所有人都生存在并非完整建構起來的家庭關系中。當然,我們并不否認編劇出于某種需要弱化了片中人物的家庭背景關系。片中受害者可能并非沒有父母——畢竟,他們也以群像的形式出現在了被誣為兇犯的胡建和的葬禮上。但是,在包括受害者等在內的生活中,父、母本應同時出現的角色,在這個故事里是殘缺的。這種消失或許并非單單是由于編劇的某種惰性,劇中可以看到針對部分人物的刻畫,會刻意去描繪人物背后的家庭關系。而這種家庭關系也指向并非以往由父親、母親和孩子構建起來的完整的家庭關系。更多的,在這部劇集中,呈現出了更多單親家庭、無父無母的略顯殘缺的家庭關系。出現頻率如此之高(下面具體羅列),也讓這部電視劇顯得多少有些恐怖。 第一組:受害者 江雨萍:小路描繪過江雨萍的身世。她不靠爸媽,自力更生。跟家里關系不好,很少聯絡。爸媽想讓她嫁人,還不讓她學畫畫。小路跟江雨萍在這座城市里成為彼此的依靠,互相鼓勵。雙方是彼此唯一的“家人”。 鄭嘉儀:(公園禮盒)銀行職員鄭嘉儀,電視劇中有給到她的資料表。雖然她有父、有母,但是劇中提及她留下的緊急聯絡電話無法接通(也以此印證家庭關系的疏離),這導致銀行消極處理,也導致他們很晚才查出斷掌主人的身份。不喜歡銀行工作的她,跟同事的關系也很淡,下班后另有手模的兼職。
秦怡君:秦怡君的外公馬主委因為其處世哲學,在片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小時候秦的父母離婚,她由外公親手帶大。當國中老師后,開始與家里很少聯絡。即便如此,還是給外公每周一次電話。也是因此,外公最早覺察出了她的失蹤。她的媽媽出場便是因車禍在醫院臥床。或者說她媽媽出場的方式是在畫外的:負責提供外公給秦怡君贈送禮物的珍貴視頻畫面。
彤妹(林羽彤):父親是警察。但父親常常因辦案而失去對自己的關注。曾經有一次讓彤妹被遺忘在公園里。兩人關系十分緊張。彤妹感覺到被束縛。關于母親去向,片中未提及。 袁子晴:彤妹的好友。兩人想要合作開店賣衣服,但是彤妹爸爸一直反對。袁子晴就像天生的石猴一樣,她的父母在片中徹底消失。
張明美:沈嘉文的女友。也可能是片中第一個死亡的女性角色,死后被陳和平與沈嘉文埋在了院子里。一直被偽造成遠在加拿大。她的母親兩年多內只是收信,但從沒跟女兒聯絡過,僅僅按時支付撫養費用。她母親說,她爸則跟別的女人跑了。 姚雅慈:電臺主播,高級制片人。片中沒有交代她的父母,也沒有交代她的丈夫到底是誰。她的孩子在重新上演一個悲痛的故事:既沒有父親、也失去了母親,成為了另一個孤兒。 胡允慧:跟弟弟相依為命。依靠自己撫養弟弟,一路走過來成為心理咨詢師,卻沒有辦法照看好自己的弟弟。最后想跟自己心愛的人重新開始生活時,卻死于非命。 第二組:關聯者 路妍真:受害者陳雨萍的室友。從南部過來,跟家里關系不好,很少聯絡。 胡建和:與姐姐相依為命。姐姐從小撫養他長大。從小在學校里被人家暴。也因為此,跟鐵哥們嘉文走得很近。 李筱琳:讀書期間霸凌胡建和的同學之一,那個寫著讓沈嘉文去死的人。沒有交代父母。 郭曉其:父、母、五歲的妹妹都因自己彼時一句謊言而最終造成慘禍,成為了他這輩子的夢魘。它也讓郭曉其成長為了郭曉其。但這一創傷經歷,也在前女友身死時遭遇防線的崩塌,對法律喪失信心的他選擇了放棄程序正義、對兇手執行私刑。
坤哥:曉其的舅舅。拉扯曉其長大。兩人相依為命。他沒有組建家庭,曉其的“舅媽”是一臺出租汽車。幾十年不帶變的那種。 陳宏亮:可能是沈嘉文父親。陳宏亮原配孫翠華在其當選時過世。爾后身邊時常出現沈嘉文的媽媽趙佩芬的身影。 第三組:施害者 沈嘉文:可能是私生子。劇中說他的父親十多年前就過世了。交代了他可能是某高官的私生子。而這個父親總是在通過其他渠道照料母子二人的生活。他的母親,是一個失去了頭胎孩子的產后抑郁患者。也是這個母親,變成了嘉文的加害者,讓他一生都在嘗試擺脫自己兩個月大便夭折的姐姐的“詛咒”。 田村義:他的媽媽是跑掉的。他父親因為他的事難過到身體壞掉。難得的父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在片中也成為被要挾的籌碼,并最終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交友不慎的典型。(也可以將他歸類到受害者。) 錢家堂:色情影像店及施虐場所索多瑪的正式員工。不是本地人,沒住處。片中說,聯系他老家,但是聯系不上。 陳和平:父母希望他的人生“和”、“平”。他的人生一點都不“和平”。他縱火燒死了自己的小黑狗、燒壞了木屋。他也可能涉嫌縱火燒死了自己的母親、電死了自己的父親。
另外,就像是一個人們無父無母的隱喻:剛出場時玩最終幻想六代游戲的劉耀宗,他的養父母(注意是養父母)也是殘忍地被兇手殺害。而犯罪人是誰,片中并沒有深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另一個待解的問題:他的父母去哪里了?或者再補一句,即便他有父母,他跟父母的關系是不是也像片中所有人一樣,疏離?
沒人說姚淳耀的演技嗎?最后一集夠邪惡夠癲狂,把一個在隱藏和顯露邊緣的變態表現得太真實,突然掐同事脖子也是轉換得讓人毛骨悚然。最后那場直播,“你一點都不重要”終于完全刺激了他,一滴淚從眼里滑出來,接著爆發,層次分明,情感飽滿,完全不輸吳慷仁啊,這個角色需要的信念感其實要比檢察官的角色要多得多,我個人覺得是很棒的!
從小迷戀電視劇,看到高度近視,也算閱片無數。其中數不清的瞬間被蠢哭,但這部劇,絕對是不同的,我第一次被一部劇這么耍弄。倒是點題,陳和平為什么是模仿犯,他模仿的對象是誰?編劇本人。
對象勸我冷靜,說這是對社會的批評。這是批評嗎?它刻意給觀眾希望,立起主角的光環,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時候,突然讓主角崩塌,無理賦予忙碌的殺人犯超能力,把一切摔得稀巴爛。這和陳和平故意引導郭檢,讓他看到雅慈剛死沒多久有什么差別?!
批評社會是希望社會進步,而報復社會,是對社會絕望。這劇帶著對社會無法釋懷的恨意,耍弄無辜的觀眾。珍愛生命,遠離《模仿犯》。
最后,吳慷仁是帥的。
劇名對福建人太不友好了。
柯佳嬿分享半邊耳機給吳慷仁的時候,我以為他們要一起聽last dance。
不得不說,灣灣拍這種題材還是很有質感的。看看之前的誰是被害者就知道了。這是真正的「臺灣犯罪故事」。
吳慷仁的表演是好的,但這電視劇就很一般,內容上沒有新意,乏善可陳,如果不是因為他還有幾個配角的表演有打動我,三星也不想給。不是說畫面拍的像電影就是高水準,情節始終是與表演并列重要的部分。以及我真的很不喜歡這種虐殺女人的劇情了,我當然知道現實里是有這樣的故事,但是到底展現哪一面很重要,這些劇情里這些女人完全是工具,為了完成博人眼球聳動人心的血腥畫面罷了。為什么影視劇那么愛“殺女人”,因為這其中有色情凝視和可以編排劇情的點,一個經常去夜店的男人死了你也加不上社會對他進行人格抨擊的劇情甚至他去夜店都沒什么好說的,所以以為這樣的劇情是在替女人平反嗎?根本沒那個意思。就像是劇情里的電視臺一樣,作秀罷了。
怎么辦。越來越喜歡林心如。很有腦子的亞子
吳慷仁依然牛逼 反派也蠻出彩 整體一般般吧
3.5 有賴于百萬字厚度的社會派推理原著,這部臺劇從劇本概念到制作拍攝,都布滿了巨細靡遺的細節,做出的社會觀察聚焦、透徹。劇中將電視臺與懸案深度綁定,兇手的無差別行兇,是為了做電視上被注目的“演員”,霸屏大眾眼球。這種自戀的動機,就是對社會媒介境況的提喻。林林總總的事件歸結,都是在講說,我們的世界因媒介形式的多次迭代,導致人在信息感知和思維模式上發生了改變,進而導致價值體系的崩毀/重組,世界已是“注意力的世界”。雖存在節奏冗長拖沓、過度表演的問題,但本劇仍是非常推薦一看。
這不比那個他是誰好看太多了嗎,他是誰到底拍的什么玩意
只能說這部劇上映太晚了,梗都被現在的懸疑片用爛了。懸疑劇經典套路之第一個兇手絕不是兇手,可疑角色是煙霧彈,滿懷負罪感的替罪羔羊,兇手有童年陰影或從小反社會人格,盡管知道了兇手也定不了罪。。。看一部劇仿佛看了烈日灼心、非自然死亡、窺探、摩天大樓、追兇十九年……
想問一下,最近的臺劇怎么全是吳慷仁和林心如?臺灣是沒人了嗎……感覺一直在看他倆演的戲(?_?#)
檢察官教警察破案,警察也是太廢柴了,劇情大部分都在人物身上,對于案件沒有拍的很緊湊,但是質感還行,故事差了點
馬主委這個角色真的絕了,一直都是一個有自己思維,非常有思想的角色,完全演繹出了飽經風霜仍能心懷陽光。為了救孫女可以跪下放棄尊嚴,知道孫女信仰別的宗教說的是只要善良就可以,到后面更是非常清醒,完全是經歷坎坷但內心堅強且智慧的老者。
為啥懷疑陳和平是兇手了,還不監視他
臺劇這幾年和奈飛合作的飛起啊,真香
有評論說怎么臺灣拍來拍去就林心如吳慷仁,我尋思這倆人不就能吊打你這一大群廢物演員嗎?
我想知道 你們是怎么做到一小時十集的???
允慧給曉其耳機的那一刻,我以為lastdance要響起來了,莫名串劇。
柯佳嬿按下隨身聽的那一刻我以為音樂要響起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 林心如宛如還在演肉絲媽媽…… 但是吳慷仁從寶寶長成男子漢了
覺得這部劇又能吊打的,勸各位真吃點好的,濾鏡別太重。
相較于日版,臺版更注重人物刻畫,畢竟電視劇時間更充足,但與此同時也有個弊端,節奏略顯溫吞,1.25倍速剛剛好。不得不說吳慷仁的個人魅力還是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