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解高奢品牌,就會發現他們均蘊含深刻含義,或者說是富有某種精神,代表某種態度。
“堅決不在溫柔可人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身為一個女性主義斗士,Miuccia Prada女士靠自己建起了一個王國。她的女權觀念也無不投射在其時裝設計作品中:不會用意大利西西里式的田園與海濱浪漫粉飾一身,不會讓蕾絲和雪紡爬進女人的衣櫥。Prada女士用服裝告訴每位姑娘:女人當自強。
是的,普拉達的精神就是“女人當自強”!就像《穿普拉達的女王》中的女魔頭原型——美國版《Vogue》雜志主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所說:希望我的讀者是那些充滿活力、獨立自強、用著自己的錢并且熱愛生活,向往品位的女性。
是的,普拉達的這種精神非常可貴。當一個品牌富有靈魂后,才能更有生命力長久的存活下去,也會對部分人群產生某些正面影響。
說回到影片,劇中的米蘭達就是已經穿著普拉達的女王,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則是她的一面鏡子,承載著女王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利益得失。
安迪作為主編副助理被招進雜志社,剛開始的她是時尚絕緣體,與辦公室氛圍格格不入。但是她想要保住這份工作,所以在設計師好友幫助下,她開始了“改頭換面”,一步步走向了時尚之路。她踏實肯干、聰明機智,迅速適應了主編需要的快節奏,不久后就獲得了米蘭達的信任和賞識,直接取代了“第一助理”艾米莉,并親自去發布任命通知。或許,此刻的米蘭達,已經將她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在培養了,教會了她寡情狠心。她也不負所望,一句“you know, l didn't have a choice”走天下,看似無奈,實為推脫。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看似可以稱得起“穿普拉達的女王”了,所以,她盲目自負,終與樸實的男友、家人、朋友、同事越來越格格不入并愈來愈遠。但是,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她只是穿著時尚,并未徹底領悟時尚精神甚至擁有自己的時尚態度,她的時尚王國看似搖搖欲墜的空中樓閣,徒有外表。以至于米蘭達的一句滾后,她的天都快塌了。她,已經徹底迷失了。
或許,剛開始,她只是想要做好一份工作,慢慢的,她發現她也可以足夠優秀并到達一定的地位。但是,她不知這路上有不擇手段,有眾叛親離,也有不知所措。更可怕的是,她自己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一切。米蘭達終其一生被自己的時尚女王身份所累,工作中永遠是效率第一的女魔頭,是她心中的目標。但她看到脆弱時候的米蘭達也會素面朝天地掩面而泣、無可奈何時,她仿佛看到了未來的自己,她問了自己的內心,所幸她的心還是樸實的。于是,她毫無惋惜的揮別了米蘭達,告別了可能會有的時尚圈一席之位,因為,她更知道要為此付出的代價。這一次,她打算為自己而活,按自己的心走。為她鼓掌!
其實,做自己的你,才是真正的普拉達女王。普拉達不是只穿在身上就是女王,真正的女王得有骨子里透出的自信以及精神絕對的富足。
愿每個平凡女孩都有自己的夢,并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做獨立的自己,才是真的女王!
最后,表白安妮·海瑟薇,太美了,而且演技自如,每個時刻都引人入勝。開片時的好身材也是沒誰了,穿著風衣就是行走中的衣服架子。好的,你就是女王???
《穿普拉達的女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又名:時尚女魔頭)應該是去年比較受關注的一部電影。它為什么會受到關注,因為和時尚有關,而時尚總是讓人瘋狂的。
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本書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6個月,并在27個國家出版;而電影上映兩周突破一億美元的票房。原著作者勞倫·魏絲很大程度上在這部小說里在講述自己曾經的親身經歷。在書中,她毫不隱諱了描寫了自己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而書中寫道的那個號稱來自地獄的老板的形象,亦是直指現實生活中的前《Vogue》主編安娜·薇托爾。
AnnaWintour(安娜·薇托爾),她曾經擁有在時尚圈翻手是云覆手是雨的權力。書中把她描繪成一個時尚媒體暴君,不可一世專橫跋扈,而其余的時尚從業者,只是這個時尚文化專制體系下的唯唯諾諾的奴隸。時裝發布會要等她到場才開始,設計師和模特得到她的垂青才能發達,她說潮流往東就不會往西,她說IN的就不會OUT,她年薪百萬美元但對屬下既苛刻又吝嗇……當然她的確是個“狠角色”,當人人都覺得是在影射她的這本小說要拍成電影時,她就向在劇中飾演她本人的梅麗爾·斯特里普委婉地表達:“咱倆算是結下梁子了!”,接著她又警告時尚界的“知名”人士不要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工作。
不過,當你看完這部電影后,就會發現,傳言的那些東西其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要點。這部電影其實是部很老套的輕喜劇:一個對時尚一竅不通的女孩安迪偶然進入了一家全世界頂級的時尚雜志社,然后又因為受不了這里的復雜冷酷而尖銳的競爭而離開。甚至這個結局,可以看到淡泊淡薄名利的道德教育,只不過披了個時尚的外衣,但這外衣卻足夠光鮮亮麗,光彩照人。
這部電影的導演和服裝設計都是著名的時尚電視劇《欲望都市》的原班人馬,自然對時尚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所以沒把這部電影拍成平面化的、人們以為的挖苦時尚界的膚淺的電影。我覺得導演對時尚界的反映是非常客觀深入的、沒有美化也沒有丑化,只是展現出在時尚界生存的這些人的客觀生存狀態,而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這個行業必須或是不得不這樣做的。所以,在電影首映式上,當人們以為安娜·薇托爾會惱羞成怒破口大罵時,她卻堂而皇之地穿著一身PRADA飄然而至,接著在編輯部大擺宴席,宣布自己將開始寫自傳。
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對時尚的圍繞和解讀比較多;后半部主要圍繞者女主角的心態變化。我手中的這碟(LJ版)對一些時尚名詞翻譯的相當糟糕,把美國著名的設計師Oscar de la Rent翻譯成什么奧卡德拉醫院,差點昏到~~;不光這部電影由于有太多的時尚語言,更主要是這部電影的上半部,對時尚有很深入的解讀,但是對于普通人很可能因為對時尚的不了解,而忽視了其中的一些精華的細節。我就把我從這部電影里看出來的這些細節,在這里做個不完全的解讀。
首先要說,時尚是靠挑剔生存的,不要把挑剔看成時尚的原罪。時尚界的成功人士,那些設計師雜志編輯,都是對細節非常挑剔的,有時候到難以忍受的地步,但這是專業要求,是他們的專業要求他們必須樣做。時尚是件非常精致和敏銳的藝術,是離不開對細節的精益求精的,套句流行的話:“細節決定成敗”,這對時尚是生存規則。而往往,他們會把這種對藝術的尖端追求帶進日常生活來,就成為了下屬眼中的惡魔。
好,我們回到電影,說說我對其中的一些細節的解讀:
1:安迪第一次進入雜志社,艾米麗看到她說:很好,人事部真是缺乏幽默感,說的是安迪的著裝。我們可以看到安迪的著裝是和雜志社的人格格不入的,她很土。雜志社的人各個都很時尚,而且很高傲,很盛氣凌人。其實,很難講是人盛氣凌人還是衣服盛氣凌人,實際上的是,盛氣凌人的是時尚,可以這樣說:時尚就是盛氣凌人的。時尚通常不是拉近和大眾的距離,而是拉開。這就是為什么時尚是身份和檔次的代表的原因:一套時裝,可以拉開階層的差距;不同的檔次的時裝,更可以拉開不同人的地位。我可以說,當一個人穿著渾身的高級時尚服飾的時候,他看別人的眼光一定和之前不同,心態也隨之發生變化,最起碼的,會有面對他人的一種優越感,這種感覺,如果簡單的類比話,就和自己穿了一套很漂亮的衣服走在人群中的感覺一樣。這就是時尚給人的感覺,它可以給人一種在人群中的向上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時尚的魔力。而在別人看來,就是盛氣凌人。
2:安迪第一次上班,雖然她盡心打扮了,但是一點也沒有達到行業要求。納秋好心的給她一雙高跟鞋。高跟鞋,是這里的必須職業裝備,是默認的行規,在這個行業就要穿這個。而安迪不懂,非要米蘭達給了她一個很深的眼神后才明白。我們可以從這里開始,看到安迪怎么逐步轉變的。
3:安迪第一次接電話,她問對方:戈巴納怎么拼?對方掛了電話。對方當然要掛電話,在一家時尚雜志里,居然不知道戈巴納是誰?這怎么可以被容忍!沒摔電話就是態度很好了!戈巴納,就是著名時尚品牌D&G的G:Stefano Gabbana,意大利著名的時裝設計師。Dolce&Gabbana這個品牌是以這兩位設計師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共同命名的。
4:第一次上班,米蘭達就對安迪交代了一大堆話:我要10-15個卡爾文·克萊的裙子樣品;還有提醒喬斯,我需要的那些配飾是馬克裝在小馬上的;給迪瑪西尼電話等等。
這段話提及很多名人:美國的CK(CALVIN KLEIN)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牌子;她提到的馬克,就是馬克·雅各布斯,著名的美國設計師,路易威登的設計總監;而最后米蘭達強調的迪瑪西尼:PATRICK DEMARCHELIER, 世界頂級的法國時尚攝影大師。注意,米蘭達叫他的姓:迪瑪西尼,而艾米麗叫他的名,后來一次關于他的電話,這次安迪知道了他是誰,也叫他的名:派克崔。對于這樣的一個世界級的大師,多少設計學院展示他的作品作為教材,竟然不當回事的直呼其名,可見這些小女生們怎么的目中無人了;而米蘭達這個時尚媒體暴君更是把這一大堆的世界級名人當手下一樣呼來喚去。
5:安迪去CK的路上,艾米麗打電話給她:米蘭達需要你去香麗大廈(就是愛馬仕Heimes),米蘭達和莫扎爾(Meisel)見面,她回來時要喝熱咖啡。
這里的梅塞爾,史蒂文·梅塞爾(Steven Meisel)是美國著名的時裝攝影師。他同時為意大利版的《VOGUE》和美國版的《VOGUE》拍時裝故事。意大利版的《VOGUE》是公認的最有藝術水準的雜志,能為它拍攝照片,是件很榮耀的事。他和迪瑪西尼有出現在影片后面的瓦倫蒂諾的發布會。
6:吃飯的時候,納秋對安迪暗示減肥的問題時候,安迪問:她們不吃飯嗎?納秋說:自從2變4,0變2后。安迪說:我穿6號的。納秋表情詼諧的說:那就要變成14了。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自從時尚開始向瘦里流行,人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再瘦一點再瘦一點。服裝的2號和4號是小號和加小號,但是人們總是覺得自己太胖,2號看起來是4號,就算是穿到了2號,還是恨不得自己是穿0號的(0號是不存在的)。所以當安迪說自己是穿6號(中碼)的時候,納秋很夸張的告訴她,在這個圈子里,6號看起來和穿14號的肥婆沒什么兩樣。
安迪開始的時候不覺得她穿6號有什么問題,一般人你都不會覺得穿中碼的衣服有什么問題,但是對于時尚界,她太肥了。所以米蘭達第一次看到安迪就問艾米麗:那個減肥沒成功的是誰?而在她和納秋去雜志社的倉庫時候,納秋高訴她:這里的服裝號碼只有2號和4號,也暗示了安迪的身材在時尚的門外。而后面還有納秋在安迪向他抱怨的時候說:醒醒,6號。實際上也是有奚落的意思,意思是她還沒有認識到她從事的是什么行業(就象她不是穿4#或是2#的人。這個行業的都是穿4#和2#的)。
在米蘭達的招待會的時候,安迪穿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走到門口,艾米麗有點嫉妒的說安迪看起來很漂亮,結果安迪只是隨口說:你看起來很瘦。注意看,艾米麗的情緒一下子就變了,從一臉病樣變得神采飛揚起來,興奮激動著對安迪說她是怎么減肥……可見,瘦對時尚人士是怎么的敏感。而快最后,安迪在納秋告訴她米蘭達給他一個新機會的消息時候,對納秋說:我穿4號的了。表示她終于從行為上徹底的融進入了這個圈子。
7:在試裝會上,當安迪的同事拿出那兩個腰帶說:他們非常不同。安迪笑了,她覺得兩個腰帶沒什么不同。這是典型的外行。這兩條腰帶雖然顏色一樣,但是它們的腰帶頭是不一樣的,它們有著不同的搭配感觀,搭配同一件衣服會有不同的效果,而區分這些差異,找出最好的搭配,這就是時尚的細節的微妙之處。安迪不懂時尚搭配是一件很精細的事,設計師們津津計較的那些細節,雖然在普通人眼里,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差異,但是在設計師的眼里卻是截然不同的,這點就是專業眼光和非專眼光業的差別;所以米蘭達看得出來有些惱怒,覺得她的無知玷污了這里的專業氛圍。接下來她說的話就很狠,很赤裸裸的羞辱了安迪對時尚的無知:
比如你挑了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你以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認真的選出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藍色的也不是青綠色或琉璃色,實際上它是天藍色的,而你從沒搞清這個事實;而實際上你也不知道,從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發布會第一次出現了天藍色禮服,然后我記得,伊夫·圣·朗洛也隨之展示了天藍色的軍服系列,很快的,天藍色就出現在隨后的8個設計師的發布會里,然后,它就風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級賣場,最后大面積的流行到街頭,然后就看到你在廉價的賣場里買了它。事實上,這種天藍色,產生了上百萬美元的利潤和數不盡的工作機會,還有為之付出的難以計算的心血……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之外,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里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里。
這段話太經典了,米蘭達深刻的說出了時尚是怎么影響這個世界的。這段話說出了流行如何從它的尖端高級時裝如何一步步的普及到每個普通人身上的過程,這也是整個時尚界主宰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活的過程。時尚界是怎么主宰你的生活的呢?
每個季度,設計師們都會發掘一些新點子新創意新顏色。這些東西,都是從許許多多的靈感和資料中提取出來的。比如那個天藍色,就是從色卡上近百種藍色中,從數十個它的相近色中,選定出來的;然后設計師做出衣服,推廣這個顏色;如果這個被其他的設計師注意到,就會達成尖端的小面積的流行;然后,媒體(雜志)會在每季數不清的發布會的作品中,判斷出可能會流行的東西,那么這個藍色就會被他們注意到;然后,他們向大眾傳達這個藍色要流行的訊息,這些訊息就會迅速傳播,各大賣場也會迅速跟進,這就行成了流行趨勢。如果這個藍色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就是代表著它產生了上百萬美元的利潤和數不盡的工作機會。那么在當季的流行的東西中,總有些還會繼續深入,這個藍色在時裝上形成流行后,還會縱深發展,比如出現在內衣家飾上,繼而成為普及顏色而固定下來,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穿用在每個普通人的身上,而你在你的生活中的選擇這些顏色,從不會想到到它是怎么出現在你面前的,不會想到它們都是時尚的剩余產物。安迪身上的毛衣的顏色,就是這樣的。所以米蘭達說:不要以為你和時尚無關,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時尚的產物;而你所有的選擇,其實都是在別人提供的選擇的基礎上選擇的。而往往,一個設計師或是一家雜志社的主編的選擇,就決定了你能穿到什么樣的服飾。
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納秋怎么向安迪這本雜志的,并要她理解的:“你不知道你工作的這份雜志,刊登的都是最好的藝術品?那些涉及大師的作品,簡直超出了藝術所能達到的的想象,因為那些東西能進入到你的生命……你以為這些東西只是雜志而已?這些不僅僅是雜志,對于某些人它是亮著光的燈塔,你不知道這本雜志曾經創造了多少的傳奇?更糟的是,你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地方有這么多的人為了他而奉獻了一生。”……
米蘭達的這個試裝會,是時尚鏈上關鍵的一環。她的取舍,決定了設計師作品的是被忽略還是成為流行;而很大程度上,還決定全世界大多數人的下個季度的穿戴,主導了全世界的潮流方向。這就是握有主導時尚的權力的魅力。
8:安迪回家了后,向男友抱怨:怎么大家對她崇拜得五體投地敬若神明?
每個季度設計師們都會發布大量的作品,但是設計師們很大程度只是提供,究竟哪些是流行的是決定在臺下的時尚編輯和大買家手里的。從一大堆的作品中挑出流行的東西,是一件很敏銳的觸覺考驗。不是好看的東西就會流行,流行的東西是新鮮的有特質的東西;但也不是所有的新鮮的有特質的東西都會流行,它必須能在全世界引起最大的關注焦點,還不止這點,它還必須引起人們的強烈的追捧購買欲望;而一個時尚編輯,必須從這幾萬件美麗的衣服中準確的判斷出其中哪些是時尚的最尖端,會帶來最廣泛的流行和最多的利潤,而且不能出錯。時尚業是個殘酷的行業,這里容不得一次以上的失敗。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米蘭達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刻薄或是心狠的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對時尚的一次次的準確的判斷上的。這種時尚敏銳,絕大多數是不可學習的不可效仿的。
米蘭達每次成功的在雜志上推介一件時尚產品,背后都是成千上萬的利潤在產生,如果她打了水漂,就代表同樣的利潤的流失;更主要的是,時尚是主導潮流的,一旦你不能主導潮流,失去了對流行的準確判斷,你就會立馬被淘汰,這就是時尚業的殘酷性。能在這里坐到高端的位置的,都不是簡單之輩,沒點本事是做不下去的,而這點本事,就是你的時尚敏銳度,對流行的判斷準確度。當你從幾千件衣服中選出一件,成為流行帶來成千上萬的利潤;或是慧眼識英雄,把一位名不經傳的設計師發掘成能帶來巨大利潤的人,創造一個新的傳奇,誰不對你崇敬有加呢?就算你是個魔鬼。
至今,安娜·薇托爾還是《Vogue》主編,后來《Vogue》還從自己的角度拍了一段關于她的工作的紀錄片,也發到了網上。但是同期的很多設計師,卻退出了江湖,象瓦倫蒂諾和加里阿諾。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電影里說的:人老了,感覺會逐漸遲鈍,帶不來更新的東西了,而人們不斷需要更新更刺激的東西,所以早晚要被淘汰的。這就是時尚業的殘酷所在,每個人都會變老的,但是時尚是永遠年輕的。這也是為什么從事時尚行業的人特怕老的原因,他們更能體會什么叫歲月無情。安迪至今還在這個行業,是因為她有極大的權力欲望和踩在別人頭上前進的手段,以及審美天。天分很重要的,在這個行業是不可替代的,不是努力就可以彌補的。
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好的時尚教育課,就算理解不了那么多,還可以作穿衣搭配指南,里面有很多的漂亮的時裝以及飾品,關于里面的衣服的介紹,這里于一篇文章寫得很多,就不單獨介紹了,給個連接,有興趣的自己去看: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40107 這本書有中文版的,但是目前全國缺貨中。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時不時會想到自己在IBM的三個月。同樣是一個位高權重的老板,經過一個短短的面試,冒了一個險,把助理的位置給了一個初涉職場的女孩子。理由么,可能是原來的那些都不怎么如意,何不試試初生牛犢?
就這樣,安迪得到了那個成千上萬個女孩子都想得到的職位,成了頭號時尚雜志《Runway》主編的2號助理。這個主編就是片名中那個穿著Prada的魔鬼米蘭達。
米蘭達有兩個助理,首席助理負責日程安排,2號助理負責其余一切雜物,從買咖啡到幾小時內幫她的雙胞胎女兒搞到尚未出版的最新一集哈利波特,甚至在暴風雨之夜設法讓她從邁阿密飛回紐約。在小助理應對這一切足以導致心臟病發作的mission impossible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儀表,穿著尖細的高跟鞋一邊打手機一邊在任何地方奔跑。在一系列失敗和考驗之后,安迪漸漸適應了這份工作,幾次置死地而后生的勝利,和她不屈不撓的精神被米蘭達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漸漸的,米蘭達開始把首席助理份內的事也交給她做……
影片進行到這里,它的用意才真正顯現出來,這其實是一部為魔鬼翻案的影片。這就讓他比原著高了那么一點點。也怪不得,梅里爾-斯特利普愿意接下本片,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部喜劇。
片中對小助理“悲慘遭遇“的描寫頗為讓我感同身受,比如上班第一天,老板一邊和人談話一邊歪過頭對助理說“給我接XX的電話”,然后接著和他人談話,留下小助理一頭霧水。我也曾經經歷了這小小一幕,記得首次見面的老板對我說“Get XX on the phone",這個XX是個印度人,名字比長江還要長,根本不認識,更遑論電話號碼了。沒辦法,只能憑著零星的記憶問同事:“你們認識那個誰誰誰么?” 好不容易搞清楚身份,還得上網查他的聯絡電話,一查只有辦公室電話,打過去沒人,只能打對方助理的電話,問來手機號碼,老板已經在隔壁叫“where is XX, I need to talk to him!“ 沒辦法,一邊擦汗一邊撥手機,電話接通了剎那,對方一聲"Hello"聽著比親娘還親。
盡管影片的前半部著力描寫了魔鬼的種種苛刻,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也看到了魔鬼的身影不僅僅披著名牌,還在工作,要不就是是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劇中有一幕米蘭達卸了裝在旅館房間里吩咐安迪工作,氣若游絲,那時的她簡直一下子蒼老了10歲。這讓我想到了我的那位IBM的VP,在一次長途出差回來后倒在椅子里對我說“I'm tired, I'm so tired!" 那一秒,這個我們私下公認的酷似Brad Pitt的德國老帥哥,用我中學某男同學的話講,瞬間激發了我的母性,讓我想上去好好抱抱他。
在外企干了那么多年,有一個體會就是,從CEO到前臺,都是打工的。拿多少錢干多少活,沒道理多拿錢不干活的。職位高也意味著責任大,沒有兒戲。米蘭達作為頭號時尚雜志的主編,一言一行要成為行業的風向標,不是天賜的,是自己打拼出來的。凡事有得必有失,關鍵是每個人的取舍。
影片最后兩人在汽車后座上的交談,其實讓人感到了一種溫暖。米蘭達其實已經把安迪認定為自己的心腹,流露出些魔鬼不齒的真情。也正是這一席話,讓安迪看清了自己究竟要些什么。汽車到達目的地,車門外蜂擁的記者和相機包圍中的米蘭達又變回了那個不可一世的魔鬼,而安迪第一次沒有跟隨左右。
盜版槍片畫面質量不咋樣,字幕一塌糊涂,很多對話沒聽懂。但是我相信,安迪之所以苦苦支撐了一年,是在等一個肯定,當她最終從米蘭達口中確認了這一點后,一切都不再值得留戀。所以片尾選擇離開的她,前所未有的自信。相比之下的我,當年著實有點狼狽,逃也似地走了。要不是老帥哥臨走那天送的一大束粉紅色的玫瑰花,我真覺得自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而所謂魔鬼,其實是外人看見的,魔鬼心中的苦,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很久不看喜劇,這次隨手抓到了這一張碟,看的真是興趣盎然。看來藝術片看久了偶爾愉悅一下身心還是很不錯的。這部片子可算是規矩的作品,部分快速剪輯的地 方還很出彩。站在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來看,還是滿正確的。有評論說這是一部白雪公主和后媽的故事,大致是如此的,不過我還是傾向于從題目所寫的兩點切入。
穿Prada的是誰?
梅麗爾·斯特里普的這個扮相真有趣,從女性形象的角度看,這個人物形象不屬于“女巫-地母-犧牲-蕩婦”四元系統之中,因為這個米蘭達分明是一個男人。無 論是她造成的威懾力還是行事方式。而她與安德莉亞之間的“命名”之爭也很有趣,可是最后安德莉亞選擇的“Andy”這個名字也昭示著她男性化的愿望。這兩 個人物其實是相互對應的,平民和貴族的對立,身份的改寫和回歸,典型的戲劇方式。而看完之后,穿Prada的“Devil”既不是米蘭達也不是安迪,而是 一個詞叫做“時尚”,它代表的是《Runway》或者《Vogue》雜志的調調本身: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是“Devil”是因為它在用金錢來換人 們的靈魂。無論是米蘭達或是艾米麗,或者是一度“迷失”的安德莉亞。那么從這里面彰顯出的辦公室政治又一次向我們表明,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是多么可貴。
不曾迷失的安德莉亞
上一段中“迷失”用了引號,是因為安德莉亞并沒有迷失。她始終是一個堅持自己的女人,即使她做出的改變,也都是基于自己的選擇,雖然她總是號稱“我沒得選擇”,但這只是借口,存在主義教導我們:“即使你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安德莉亞選擇的是保住工作并證明自己,在有些人看來她是鉆營(艾米麗),有些人看來她是墮落(莉莉,男友),有些人看來她是聰明(米蘭達),然而這些都不 是她的本意。她只是為了自我實現,即使是出軌和最后看似醒悟的辭職。這個看起來是浪子回頭的關于改變和拒絕改變的故事中,其實根本不存在迷失的浪子,只有 一個不斷為自己選擇的堅定的中產階級成員。
仍然并非女性主義
在這樣一部女性為主角的影片中,用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一看便發現,女人仍然處在一個被“凝視”的地位,唯一具有行動力的女人米蘭達實際上是個男人。安德莉亞 這個人物除了用來當衣服架子之外沒有任何地方像一個女人,反倒是她的男友更有怨婦氣質,無論是被放鴿子的生日party還是晚上等安德莉亞睡覺的時候。如此看來,安德莉亞更有代表中產階級仰望貴族生活的小人物普遍性,艾米麗的妒嫉才更是一種女人的行為方式。由此我知道,這部片還是賣給那些美國的中產階級的 大老爺們兒們,他們才是最大的票倉。
最后提提演技。海瑟薇演的不錯,《斷背山》里不巧當了杰克的女人,于是沒法展現怨婦的一面,然而那一襲紅衣確是驚艷;在這部片子里,麻雀變鳳凰那一場甚是搶眼,然而她時時刻刻都在笑,殊不知她笑起來雖然好看,卻不及其實并不如她漂亮的斯特里普在板了90分鐘臉之后露出的那一瞬笑容那般傾國傾城。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1862/
職場丑小鴨的故事。極具諷刺意味。編輯們的真實生活寫照。在什么圈子里,就跟什么樣的人打交道,就穿什么樣衣服,干什么樣的事情。再變態也沒辦法,因為他們停不下來。又有幾個人能以此為樂呢?絕對的精英!其實這種經歷,只要有體驗,就足夠了。誰又能保證這樣就是幸福呢?
從前看的時候質疑過換一身行頭就能在工作能力和人際關系上有這么大的改善么,再看才感受到,換行頭是Andrea對于所處行業的接納,她不再認為自己只需要做好事務性工作而不需要主動研究吃透這個產業,這種工作態度的轉變才是她處境改善的根本。另一個觀感上的變化是,從前覺得Andrea放棄工作和男友重歸于好很可惜,再看能感覺到,女主本身不是能夠為了事業而擱置他人感受的性格,壓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男友,而是Miranda傷害了Nigel的感受。而且Andrea始終沒有產生對于時尚產業發自本心的熱愛,她的新聞理想和創作抱負從未熄滅,以她的職業規劃來看,這份工作的價值在于能夠結識更多的出版資源,最后在Miranda的推薦下如愿進入新聞機構工作,恰恰是求仁得仁。佩服Andrea這樣不忘初心且有能力守護初心的人。
郭敬明的小時代完完全全就是模仿這部電影,不過他本人貌似忘記了結局的十分鐘。那句“我們還給互相梳了頭發,就像電視劇里那樣”真的笑死我了。
“等到你的生活一團糟,你的工作就成功了”
所謂的覺醒,就是因為做了份自己男友不喜歡的工作然后跟風流浪子上了床之后內疚的拋下工作跑路?如果這稱之為覺醒的話她什么工作都還是不要做好了
故事很老套,但Meryl Streep真不愧是老戲骨,光芒萬丈!
女性拼職場要比男性狠十倍犧牲得更多才能活得與之一樣的地位。
梅姑向我們展示了哪怕在一部爆米花的商業片里她也能貢獻出神入化的演技
片中的殘酷是真的,理想是假的。
本來覺得平平,想留到以后大學畢業工作時再好好研究。后來發現是一部沒有太多職場營養的片子,但是。。。故事發展到最后20分鐘。尤其是最后馬琳達和安迪的街頭偶遇,馬琳達最后的表情實在是戳中了我的淚點兼笑點。不管工作怎樣努力,都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和想要的生活,小心被一些花草迷了眼睛。
大學畢業生必看,可以重塑職業觀。真正的時尚電影、職場電影。有關曲線救國,有關不忘初心,有關工作對生活的破壞性,有關勇于放棄得到的和追求想要的。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背后,可能是外人難以承受的不堪。雙女主的形象飽滿極了,她們都故作堅強、掩飾脆弱,但區別在于是否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商業片做的我這么喜歡的``真難得!
3.6星,如果結局是女主人公不是離職,而是逐漸變成Miranda的翻版,這片子也許會更震撼。
其實蠻好看的,但是我總覺得電影在教育我們追求夢想,但現實往往告訴我們放棄夢想。
不知道為什么不是很喜歡結尾,我倒是希望最后andy背負著一切的無奈成為了新一個米蘭達。 因為everyone wants us. 奮進就是需要那么多的無奈心酸。但也許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
well,不要說我勢利,我就是更喜歡變身后穿著CHANEL 和 JIMMY CHOO 的Andrea .
呵呵這不是關于時尚而是關于努力、迷失和找回的故事
當你眾叛親離的時候 那就意味著你該升職了
為了把到Anne Hathaway,我愿意每天工作24小時。這是真的。
很想跳進電影里跟安妮.海瑟薇說:你這份工作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