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般般 快進吧
一個來自過去的加密信息讓詹姆斯·邦德開始了一個神秘任務,從墨西哥城到最終的羅馬,在那兒他邂逅了美艷的露琪亞·斯琪拉(莫妮卡·貝魯奇 Monica Bellucci 飾),而她則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意大利黑手黨寡婦。邦德潛入到了一個密會中,揭開了一個名叫“幽靈黨”的邪惡組織背后的秘密。
然而,遠在倫敦的國家安全中心的新任負責人馬克思·登彼(安德魯·斯考特 Andrew Scott 飾)懷疑邦德這次行動的目的,并挑戰M(拉爾夫·費恩斯 Ralph Fiennes 飾)掌權的軍情六處的地位。邦德暗中召集了錢班霓(奈奧米·哈莉斯 Naomi Harries 飾)和Q博士(本·威肖 Ben Whishaw 飾),協助他尋找他宿敵的女兒——瑪德琳·斯旺(蕾雅·賽杜 Léa Seydoux 飾)的下落,瑪德琳·斯旺手里握有解開幽靈黨秘密的線索。
2 ) 一個 丹尼爾·克雷格
肖恩·康納利飾演邦德有10年。如今丹尼爾·克雷格扮演邦德也到了10年的檔口。10年邦德,從Casino Royale (2006),到如今的Spectre(2015),這個 有血有肉而 而又血肉模糊的邦德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識得。4部電影,讓這個邦德越來越有 人性,讓他自已,也讓觀眾意識到,這個邦德手握“殺人執照”的同時,亦受得“不殺的權利”(the license not to kill,M)。西敏寺橋上未出鞘的子彈,之于所有的邦德電影,如晨鐘暮鼓。而這個邦德,僅僅屬于丹尼爾·克雷格。縱使門德薩的作業再平庸,我也覺得這樣的邦德值得5星。
--------
如今的邦德的電影,一個formula(公式)越來越凸顯出來,置于這些邦德電影至少 不 糟 糕。
一個勢均力敵的反派
克里斯托弗·沃爾茲 Christoph Waltz(spectre)是奧斯卡影帝(最佳男配角)。
哈維爾·巴登(skyfall)是西班牙國寶級的男演員與影帝。
“拔叔”麥斯·米科爾森(casino)是加納影帝。
連當中雞肋的續集 量子危機 的反派(馬修·阿馬立克)都是由法國凱撒影帝扮演的。
如果要論一個優秀的反派的作用,那就代入神探夏洛克中由Andrew Scott飾演的喪心病狂的莫里亞蒂教授吧。而如今Andrew Scott把(打了折扣的)令人發指的表演,帶入了邦德電影里。
除了反派,新上任的M(拉斐爾·費因斯)和Q(小本)都是英國戲劇勞倫斯獎的提名。
索尼大手筆啟用這些優秀的男演員飾演反派,讓邦德電影在 沒有007出場的情景之中也很好看;或者對于spectre,可能 這些副線 更好看。 ╮(╯_╰)╭
也是這些優秀的大反派,和編劇聯手塑造了全新的——
一個血肉模糊的邦德
莫妮卡·貝魯奇在采訪中說,薩姆·門德斯打造的邦德“更摩登、更深秘、更危險”(“因而也更性感”,more modern,mysterious,dangerous)。
倒不如說 這個邦德更 苦逼。
唯一心愛的女人 說叛變就叛變,說掛就掛;
(Madeleine和邦德在火車上的對手戲,可是輸了當年Vesper幾條街啊)
邦德為此還復仇了一部電影(竟然)。
生死與共的工作伙伴 說陣亡就陣亡 還一個接著一個。
今朝被虐完,連舊日都要打出來鞭笞 還一部接著一部。
童年生活的老宅子 說炸就炸。阿斯頓馬丁造一臺 毀一臺。
沒了主角光環的詹姆斯·邦德,臉上何時不掛彩?!?!?!
連受的罪都是花樣翻新,全裸著被大錘掄大屌(casino)那真是載入S·M電影史冊的經典,如今又被人拿著針尖扎腦子(spectre)。
這編劇和索尼影業 真是什么仇什么怨,把這樣一個血肉模糊的邦德塞給了——
一個丹尼爾·克雷格
特工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今年 英國特工 尤其多。
比如年初的Kingsman 王牌特工。過了知天命的年紀,科林·費斯開始了動作片影星的嘗試:從酒吧里小試身手,到血洗百人教堂,戲臺其實有點窄,但打的確實很精彩。這位奧斯卡影帝又一次證明的了其戲路之寬廣 魅力之不凡:他既可以是人見人愛的達西先生(傲慢與偏見、BJ單身日記),也可以是權貴之巔的帝國國王(國王的演講);可以是內心糾結的叛變間諜(鍋匠 裁縫 士兵 間諜),還可以是身手不凡的紳士特工。
科林·費斯是富有魅力的特工。他是單身(搞基)的鉆石王老五。他著Jermyn Street訂制的double- breasted suit。他的武器都特么的是木把素色雨傘。他滿足了人們對于英國紳士的各種 性 幻想,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連 肉 都 不 用 露 (ˉ﹃ˉ)。
比如在Spy 王牌女間諜中的綠葉 裘德·洛和“郭達”杰森·斯坦森。十幾年前 他是王爾德的情人,是雷普利的偶像;如今的裘花,植發成功,在戲劇舞臺上鋒芒畢露的同時,偶爾也繼續在大銀幕上本色出演花花公子 大眾情人。四十而不惑。裘德·洛 終于 成了特工。(依然)很俊美,(依然)有電眼,(依然)是男神。與我床頭柜上的十年前 戀愛假期 的海報上 一模一樣。美得讓我置于他的情節過目即忘……杰森·斯坦森 依然 是特工。永遠不變的發型和胡茬臉,不縮水的腱子肉,刀槍棍棒樣樣精通,敢愛敢恨敢在街上 草(怒火攻心)。現在又滿嘴爬火車,還能自己縫suit。“草莽而性感”( ̄▽ ̄~) 。
裘德·洛和三個女人生了五個孩子。杰森·斯坦森就快要和 比他年輕19歲的維秘超模結婚了。他們是戲里不入流 戲外卻可以入“黨”的性感特工。
又比如蓋·里奇 men from uncle中的 亨利·卡維爾(超人) 與休·格蘭特。加上阿米·漢莫(社交網絡),幾個人在一起配戲,根本就是如上兩種特工的巔峰對決……還有Hitman Agent 47中的魯伯特·弗蘭德(國土安全),接替杰森·斯坦森出演玩命速遞的艾德·斯克林。
直到 丹尼爾·克雷格 歸來。
他開汽車 開摩托 開游艇。開大貨機(Quantum) 開直升機 開挖掘機(skyfall)。他能游泳 能跳水 能追趕跑跳碰。他爬過腳手架,他炸過寫字樓,他殺人不眨眼。他會打牌 會飲酒,跟Moneypenny調情,跟上司頂嘴。
n(*≧▽≦*)n
Tom Ford為他一人訂制500套戲服——僅為一部電影。他穿 B罩杯。
肉搏之后丹尼爾·克雷格 從地上爬起,拍拍身上的泥土,整理了各種開線的suit,然后系上上衣的一個扣子;走進影棚 默默地登上了全部16個國際版GQ封面。
以及這不是玩笑 :-)
以及名利場。
<圖片21>
他剛硬而性感。他粗糙卻溫柔。
丹尼爾·克雷格之于特工,猶如貝克漢姆之于足球,普京之于政客,是特工中的 戰斗攻,特工中的 教科攻。
而由一個丹尼爾·克雷格扮演一個血肉模糊的邦德,去對抗一個勢均力敵的反派,怎么會是一部糟糕的電影?
我就愛看丹尼爾·克雷格,你來咬我吧。
3 ) 【解析+影評】《007:幽靈黨》中的致敬、老梗與關聯
作為50周年上映的《天幕殺機》并沒有太多的致敬,多數是小說的關聯。而這次門德斯把沒致的敬全都補了回來,實在是很討死忠粉們的歡心啊~
一下是鄙人總結的一些點,肯定會有不全,歡迎大家補充挑錯。死忠粉們可以來檢驗一下自己的粉絲程度,普通觀眾可以當個科普啊或者幫助對電影的理解
想看影評的請自行拉至分割線下方
【1 魔鬼黨(幽靈黨)】
在小說里,魔鬼黨可以算是邦德的宿敵,最初的幾部電影也都是圍繞著“魔鬼黨”這一反派組織進行的,直到《霹靂彈》所引起的版權問題。最終版權并沒有判給EON,“魔鬼黨”這三個字便再也沒有出現在007系列中,《最高機密》的開頭盡管又出現了布洛菲爾德,但影片并未指明,只能說是靠觀眾的意會。至于得到版權的那家公司后來拍攝了《巡弋飛彈》,并由曾經堅決表示“不再出演邦德”的肖恩康納利主演007。該片與第13部007電影《八爪女》同年公映,票房和口碑基本都算被完爆了……
魔鬼黨的版權也是近期才歸還,門德斯趁熱打鐵就以“魔鬼黨”定為該片的片名與主線。但要說明的是,布洛菲爾德與滑雪教練的關系應該是門德斯的創新,原著并未提及
至于是該叫“魔鬼黨”還是“幽靈黨”?只能說翻譯老邦片的各大字幕組一水翻譯成“魔鬼黨”,至于廣電為何不沿用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些喜歡“大破xxx”模式的人口味都比較獨特
【2 槍管終于回歸開頭!】
克雷格之前,片頭的槍管鏡頭是雷打不動的;克雷格之后,槍管鏡頭被放過開頭序曲后、結尾,就是沒放到最開頭。期待了這么久,終于回歸了~
【3 墨西哥亡靈節大游行】
首先亡靈節這一創意應該是致敬《生死關頭》(門德斯最喜歡的邦片)。克雷德的那身“骷髏服”也像極了《生死關頭》結尾巫師身上的彩繪。而在游行隊伍中追蹤對手這一情節在《霹靂彈》《太空城》等片中均有出現
【4 飛機的花樣翻飛】
有人說這個是致敬《金槍人》中汽車空中翻轉過斷橋的情節,但我覺得最后的一下拉升更像《黃金眼》開頭救飛機
【5 Bond,James Bond】
不用多說了,影史上最著名的自我介紹之一,跟著念了的同志們請舉爪~
【6 一輛堵路的老爺車】
還是《生死關頭》:當邦德和反派開著游艇歡快的玩耍之時,警察決定包抄堵住這幾位鬧事者,而一輛拖拉機慢騰騰地開在他們前面。警察一怒之下超了過去,沒想到又與另一路警車相撞,而拖拉機則慢慢地開過事故現場。不得不說還是邦德的處理方法更直接:強行推走
【7 配備齊全的阿斯頓馬丁】
鑒于天幕基本沒什么高科技,門德斯也是按耐不住了吧……噴火、防彈、彈射座椅這些也都是老梗了
【8 殺人執照+00組特工】
這兩個概念還是小說中提的多,在此掃盲:殺人執照是00組特工最特別的地方,有了它意味著擁有了先斬后奏的權利,所以C認為它只是放縱特工濫殺無辜。在《霹靂彈》里唯一一次召集了所有00組特工開會(當然只是意思一下,并沒有做任何展開),除此之外便都是單個零星的出現在不同邦片中。本片提及的009在《八爪女》《黑日危機》中均有提及,目前戲份最多的00組特工是006——《黃金眼》的大反派
【9 邦德的家】
這次又有幸一窺大特工的家,上次可還是幾十年前的《生死關頭》里。只是夜晚光線太暗看不清內設。如果以后還進邦德家的話,跪求出現小說中的管家梅
【10 身材強壯的反派殺手】
選角之初門德斯便已明確表示:這是一個致敬大鋼牙的角色。大鋼牙最初出現在《海底城》中,后來觀眾反響強烈,導演便決定繼續讓這個角色出現在《太空城》里,最后還改邪歸正抱得小蘿莉,可見觀眾對其真的是愛得深沉……只可惜在《幽靈黨》拍攝過程中大鋼牙的扮演者理查德基爾便已去世,沒能看到這個致敬自己的角色
【11 滑雪教練】
滑雪教練與布洛菲爾德的關系是創新,但滑雪教練早就在小說《自取滅亡》中出現過。還沒有讀過所以不敢胡說,在此提供小說地址:
http://tieba.baidu.com/p/3454743118【12 雪山上的診所】
《女王密使》中布洛菲爾德的基地就建在雪山上,隱藏身份就是一家治療心理疾病的診所。《盜夢空間》中的雪山堡壘的靈感也來源于此。目前這里已被重新修建為一座小型的007博物館(其實只是《女王密使》博物館……)在瑞士的雪朗峰(去年去法意瑞上去看了,應該是常規景點之一)
【13 亡妻與亡親】
邦德的痛苦有兩個來源:幼年父母雙亡和婚禮剛過妻子被害。前者間接決定了邦德的的未來,后者造成了邦德與魔鬼黨的不共戴天之仇。每次提及“亡妻”這件事,邦德都是一臉冷相。“亡親”直到《天幕殺機》才有所提及,之前主要在小說中涉及。前幾年的續寫小說《自由裁決》中作者就開了個腦洞:邦德的父母可能都為特工,雪山喪命也是被人陷害。至于之后電影想不想用這個腦洞就不得而知了
在本片中,門德斯多次強調維斯帕,有可能是想硬性重啟讓維斯帕取代亡妻在邦德心中的地位,這點我在致敬總結后會細說,在此先不做贅述
【14 出外勤的Q】
在戴斯蒙德的老Q時代里,Q出外勤基本就是給邦德送點高科技裝備,這次小Q終于不光送裝備,還順便展示了一下逃脫能力與跑路能力,也算不枉為一位MI6的職員(不過確實不能要求老人家跑個路啊之類的)而且這次M、瑪尼佩妮和坦納都出了外勤,實在是史上第一樁
【15 飛機成這樣了還能開?!】
看的時候旁邊同學一臉驚訝:這樣都行?!想到《雷霆殺機》里那輛封閉變敞篷、三廂變兩廂還照開不誤的出租車的我笑而不語(沖破木屋那里頗有《黎明生機》汽車穿木屋的意味)
【16 有關開槍的玩笑】
在邦德教瑪德琳用槍的過程中瑪德琳問“如果誤傷了怎么辦?”邦德微微一笑:又不是第一次了。很明顯在指《天幕殺機》開頭被瑪尼佩妮誤傷嘛
【17 紅花最配白西裝】
這個梗預告海報一出大家就解釋的差不多了,在此不多說了。克雷格是目前第三位穿過白西裝的邦德,前兩位分別是肖恩和摩爾
【18 “伏特加馬丁尼,要搖的,不要攪拌的”】
在本片中這句臺詞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在診所時邦德特地說明“要搖不要攪拌”,而第二次火車上只說了“伏特加馬丁尼”,不知是臺詞疏忽還是另有用意
【19 乘火車也不得安寧】
一般來講邦德的交通工具都沒什么好下場,憑什么火車就可以幸免呢……在《來自俄羅斯的愛情》和《生死關頭》里邦德都和反派殺手打了一架,還都是那種很大力的殺手。要說克雷格這次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從餐車打到了貨廂
【20 勞斯萊斯幻影】
就是沙漠里接邦德和瑪德琳的那輛車。之前有人在預告片里就認出了這輛車,它曾經是《金手指》里大反派金手指的座駕
【21 戈壁沙漠里的秘密基地】
老邦片里反派都喜歡把基地建在各種神奇的地方:《雷霆谷》里的山頂基地、《海底城》里的海底基地、《黃金眼》里的叢林大壩基地、甚至《太空城》里的太空基地……總之哪兒都可以建基地,就看腦洞有多大
Ps.感覺這段展開的不夠,剛開始派車來接應該是想表達布洛菲爾德想像《金手指》里那樣把007軟禁起來。而按照傳統套路在這里應該是全片的高潮,但本片顯然處理的太簡單了。更多的應該是時長的影響導致此處匆匆略過
【22 邦德受刑】
反派們總是能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行刑手段,什么激光喂鯊魚之類的。到克雷格時期手段就比較簡單干脆不那么花里胡哨了。這次的行刑工具基本是《黑日危機》里那個古代行刑椅的即視感
【23 爆炸的歐米伽手表】
這個也不多說了,不過《天幕殺機》里小Q還在強調“我們不再做爆炸鋼筆了”,看來還是擺脫不了高科技裝備啊
【24 大白貓+傷疤臉=布洛菲爾德】
早期預告片劇照曝光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瓦叔的角色應該就是布洛菲爾德(當時他的角色名還是滑雪教練兒子的名字),但唯一不敢確定的原因就在于他沒抱大白貓。布洛菲爾德第一次亮相時就是百葉窗遮擋著他的上半身,只能看到他一直在撫摸懷中的白貓(波斯貓)。門德斯把這個梗完全隱在了電影中(貓的鏡頭也是轉瞬即逝),實在是給死忠粉們的一個大驚喜。而爆炸后布洛菲爾德唯有臉部留下一道大疤也是在暗示布洛菲爾德一直都是一個人而非一個代號。要說少點什么,瓦叔應該再剃個禿頭
【25 各種黑色幽默】
這個就不具體說了,比如開頭掉到沙發上之類的。總有人說克雷格太嚴肅,這次就給你們幽默一下(感覺這種點還是要自己get的,而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并不華麗的分割線——————————————————
接下來說說鄙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部分受到了007吧吧主@詛咒假面的微笑的啟發)
首先來講,如果想要繼續007與魔鬼黨的故事,遲早會有這樣一部邦片出現:文戲多、武戲少(當然有的地方武戲是有點不足,比如前面提到的反派基地那里)
就問觀眾這樣一個問題吧:在你沒有看任何有關《幽靈黨》的預告解析、劇情解析、人物解析前,你是否知道邦德與魔鬼黨有何關系?或者說當你第一次聽說第24部007定名叫《幽靈黨》的時候,你是否明白這個片名的含義和用意?
中國確實有對邦片小說充分研究的人,也有不少看完007全集的人,但總體來講這個比例還是小,大部分年輕人可能都是從克雷格開始了解007,至多從布魯斯南開始。對于幾十年前邦片的主要反派魔鬼黨,大部分人是相當不熟悉的。放眼世界,不熟悉的人數當然更多。
如果門德斯上來不管不顧,就著幾十年前邦德和魔鬼黨的關系編劇本,大部分人估計是要崩潰的:邦德還有妻子?邦德和布洛菲爾德怎么跟老相識似的?他們什么怨什么仇啊?之前電影也沒提過啊?……當然如果你是來看打打打殺殺殺的話,估計沒什么影響
所以門德斯必須要拍這么一部邦片,把這些關聯都講清楚、講明白,之后再想重啟或是繼續搞前傳就都好說了。但同時有這么個問題:若要解釋邦德和魔鬼黨的仇怨,按老邦片的設定就必須提及亡妻。但一部2015年的電影來一張1969年的劇照或是片段閃回作解釋?好像也挺別扭的啊。而《皇家賭場》一直作為“邦德前傳”來宣傳,但后來克雷格的幾部時間線都挺亂的,干脆直接重啟得了:讓維斯帕取代亡妻的位子,前三部反派取代老邦片里諾博士他們的地位,普通觀眾好理解,死忠粉用“重啟”也解釋得通。
于是《幽靈黨》就有了兩條線:明線是劇情,直接給普通觀眾科普魔鬼黨是什么以及恩怨的由來;另一條暗線就是各種致敬和暗示,死忠粉也不會覺得你的改編無依無據。其實這樣看起來挺完美的,但門德斯在劇情上選擇了傳統邦片的套路,而且在克雷格時代,這個套路顯然不太適合他:畢竟年輕觀眾已經看慣了克雷格拳拳到肉打打殺殺,一下子回歸到羅杰摩爾“基本不見血”的模式,確實難以接受(更何況很多現代觀眾根本就不喜歡老邦片的套路)。至于尺度方面,呃……只能說絲毫沒有美感可言,還有點限制級的意思……
結果大家紛紛評論:“劇情好拖沓”“文戲太多,打戲不夠”……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老邦片本身走的就不是《碟中諜》不停打不停殺的套路,只是后來現實主義大放光芒,諜戰片改走了動作為主的路。而今年作為諜戰片的井噴年,大家其實都是老式與新式的結合:又要穿西裝又要打得過癮。只能說門德斯確實完全致敬了老邦片,但卻忘記了改良。更要命的是前有《王牌特工》這部完美結合體作對比,缺點一下子顯露無疑。
如果從致敬方面來說,門德斯玩到了極致;但從電影本身來說,要改進的地方確實很多。這應該也是未來007系列所要注意的:如何在保持自己的經典元素的同時迎合新時代的口味?有待未來導演和編劇們努力
最后再補充一句:我對豆瓣的評分是煞為不滿的
分低沒事,但一下成了系列最低還比那兩部外傳都低這就有問題了(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4 ) 前方惡口警告
幽靈黨是real難看。然而選擇去看幽靈黨并不是我做的最蠢的一件事,最蠢的是我在上映第一天去刷它,然后周圍座位爆滿,前后左右全程咔嚓咔嚓零食聲配low比男解說聲,給你們摘錄幾句:
“(女朋友:)唉哪個是邦德呀?”
“小帽兒挺好看內個。”
“知道為啥這水不結冰不?活水不結冰,死水才結冰。”
“這(zhei4)塊兒它有寓意的,你看左邊是工作,右邊是愛人,我知道他接下來要干啥,肯定是先去找他愛人親嘴兒。誒你看親了吧哈哈哈哈哈哈都說法國人浪漫可英國人工作扔一邊也要先親嘴兒~”
……
我選擇狗帶。
……
狗帶之前我跟你們交個底。上一次看邦德還是初中的時候,皇家賭場,對,剛換上這個邦德的時候,全程就記得我伊娃格林美如畫死得也慘絕人寰,時隔多年片中人雖然一堆熟臉演員問題是除了邦德、照片出鏡的vesper、VTR出鏡的M夫人之外我根本不知道誰是誰。啥前情都不給是不是太不照顧非死忠觀眾了點兒?
男主是那個殺妹證道的邦德,當然先侃一下他的妹。
女四咖大然而老是真的老了,別跟我講她年輕時多么美如畫,現在已經不美如畫了鏡頭特寫一下老得可怕,我對莫妮卡是有情懷的,然而這個廢物點心女炮灰的角色real浪費她那點殘存的風情。女三黑妹除了展示一下邦德人見人愛秒秒鐘能發情的屬性之外也并沒有啥存在意義。女二年輕鮮嫩強悍美,就是有點拔屌無情,對我是說邦德拔屌瑪德琳無情,前腳剛跟人熱辣地滾了床單沒多久后腳就要跟人家saygoodbye,唉喲有個性喲我看好你,所以你是怎么突然間就成了唯一能理解邦德真心的人了我很不懂,最后竟然還平安無事地跟邦德隱退了?啥玩意兒007這是不拍了?這是證得道果不殺妹了?中間那幾部我是沒看哈,這僅看的兩部新邦德的邦德怎么回回都在玩不愛殺人愛美人那一套難道中間幾部也這個套路?偏偏這回證道還成功了,我很不爽好不好Vesper is watching you。女一,雖然Q每次出場都帶著強烈的“I'm 女主”Buff,那個看上去很屌炸的情報基地也是靠女主加持的一個手表炸彈就炸掉了哇,噫,然卵,邦德回來要帶走一件東西,誰要看他帶走車哦跟著他走啊Q,編劇不懂事你也不懂事?編劇鵝心,鵝心。
說到了編劇,就得說編劇超鵝心。
演技叼叼的拉爾夫,浪費演技。風情嗖嗖的貝魯奇,浪費風情。女二人設還算討喜,just討喜,男性向的討喜,我為什么念念不忘Vesper,Vesper這妹子是很有個人特質的,這回的女二完全是普通發揮,所有商業大片找個不嬌軟的花瓶都是這路數,雖然我愛她的淚泡眼,也得承認她賣動作不如蟻人內波波頭姑娘扛打,賣魅力跟碟中諜的大姐姐差了一千個波波頭姑娘。其實我要說的是整部片子里就沒有哪個角色貫徹著一種個人邏輯,這個很要命,不貫徹就沒有美學,每個角色都虎頭蛇尾的感覺太shit了,你不能說貫徹了邦德隨時隨地發情的屬性是一種美學,演員們是沒有錯的所以編劇這鍋你拿去,頂在頭上頂好了,低頭!對著燃氣灶!好,繼續。
武指是shit,被碟中諜的武指吊打一百遍啊一百遍,大場面也并不覺得大場面,就,哇哦好多豆腐渣工程= =跑人家節日慶典上,沙灘上,系列電影嘛賣不了劇情就開始賣風土人情了可以理解,但看看人家碟中諜怎么跑外景的,再看看你,根本不講邏輯和道理,想想就生氣,給燃氣灶再加一把火。
沒有邏輯。最大的感覺就是沒有邏輯。雖然反派演員們已經拼盡全力裝逼了然而沒有邏輯就是沒有邏輯。一個叼叼的大本營,說炸就嘭!炸了,哇,女一真的好厲害。大boss,不作就不會死,不廢話就不會被邦德翻盤,怎么就踏麻的不懂,什么年代了還在用計時炸彈!小boss,啊,浪費莫娘,這是不是007系列里死法最憋屈的小boss。金剛打手,有空淡定地看著邦德說一句遺言怎么就不知道抱著邦德一起拖下火車去,不要說了我懂,我懂,好大一口鍋,全是編劇的。
邦德。
只有清小怪和發情時比較帥,關鍵時刻總要被打成狗靠妹子來救的邦德。
最好不要把這個邦德跟之前幾版邦德當成同一個人來看。
感覺他好像超喜歡讓觀眾看自己被虐成狗的樣子,真的有人喜歡看邦德被虐成狗嗎反正我并不,我還是喜歡布魯斯南那種。
也不是說一無是處啦,雖然有點怪怪的,開頭那個豪華MV還是蠻漂亮的,音樂是蠻好聽的,男聲也是蠻性感的,雖然我不知道一個動作電影開頭放個金燦燦的豪華MV要作甚。
最后。
再刷商業片首日就不叫蜻公子改叫豬公子。
5 ) 加些喜劇元素吧!否則毫無亮點。
上一次看了碟5,我就覺得這些諜戰動作片差不多拍到極致,遇到瓶頸了。尤其這種系列劇拍到后來,情節動作甚至場面上,都沒有什么能夠更上一步的空間了。
開場死靈節的大場面和別具一格的片頭還是蠻吸引我的,也吊足了胃口,可惜后面卻讓人失望了。
這部007主打暗黑系,整部戲基調壓抑沉悶,缺少逗比角色和喜劇元素的調節,確實不怎么符合現在觀眾的胃口。香艷性也不夠,男主略蒼老,幾個女性角色不夠性感,唯一能提起我興致的那位莫里亞蒂扮演者演的是個早就猜到身份又死的太炮灰的小反派。主打懷舊情節,前情聯系比較多,前幾部犧牲的人頻道被提及,甚至在墻上貼照片,情節上可以說沒有任何波瀾或者懸疑,已經出現強烈的重復感。每一部都是出現一個之前從沒聽過卻比前幾部更牛的新恐怖組織,或者前幾部某個反派的幕后大boss,然而每個牛逼的恐怖組織表現就是在政府這邊有個內鬼,并且在全世界不停搞爆炸。反派抓住男主永遠不會一槍斃命,總號稱讓男主體會一種受折磨的死法,然后男主就想辦法逃跑了。親愛的反派們,你們活了那么大歲數都沒看過一部電影嗎。。。多看幾部絕不會犯這種弱智錯誤。
其實最近幾年的動作片諜戰片,很常用又有效的調節方法是多加喜劇元素,從碟中諜到速度激情再到評價很高的國王特工,把喜劇元素運用發揮得很到位,就能使整部片子頗具亮點。如果007也能融入些喜劇的東西,少些壓抑沉悶,多些亮色,或許會更具可看性?
6 ) 如何讀懂老梗:007和超級間諜類型片中的“傳統”都經歷了些什么?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評價這一部“007幽靈黨”,我大概會首先稱贊其炒得一手好冷飯。導演薩姆·門德斯甚至應該憑借此片獲封“超級間諜片超級老梗王”榮譽稱號。
摸著良心說,這絕對是對此片的稱贊而非嘲諷,畢竟對于007邦德這樣已有足足50多年歷史的系列電影來說,如何炒好冷飯,把老梗炒出新鮮炒出滋味炒出爽片應有的格調,理應是頭等重要的技術活。
甚至可以說,這對所有商業類型片來說都是一樣,對傳統的重復和對新鮮噱頭的挖掘,二者對類型片的市場生命力來說永遠缺一不可。
那么在此片中又有哪些老梗獲得了逆襲和顛覆重生的機會呢?
1. “幽靈黨”?“魔鬼黨”?
此部007續篇的英文名叫SPECTRE,中文將其譯為幽靈黨,從字面的意思來說這翻譯并無大礙。但由于我所查得的幾部60年代及70年代初的邦德電影里,普遍都將SPECTRE譯作了“魔鬼黨”,(雖然豆友”馬耳他之鷹“在評論里提醒我說80、90年代出版的007小說里有將SPECTRE譯作”幽靈“ )所以這個翻譯上的差異就顯得十分有趣。
是的,即使幽靈黨聽起來蠻文藝又很新鮮,但SPECTRE在邦德系列中顯然不是個什么新被發現的反派組織。即使在71年的“007之金剛鉆”之后幾乎沒再出現過,在伊恩·弗萊明的原著小說中和幾乎所有60年代的邦德片中,SPECTRE也一直是那個幕后終極大BOSS,基本上世界上所有壞事兒到最后都會追溯到它那兒去 - 類似福爾摩斯里Moriarty領頭的組織, 也類似復聯里的Hydra。
有意思的是,SPECTRE這個組織并不能算是完全虛構。很多人都樂意把前蘇聯的特務機構SMERSH當做SPECTRE的原型。不僅因為斯大林一手創立的這個特務機構跟幽靈黨/魔鬼黨的名字特別像,更因為弗萊明寫作和電影邦德系列伊始時的歷史背景:
彼時正值冷戰期間,國際基本格局就是西方諸國和前蘇聯的對立。那么英國特工的眼中釘自然是前蘇聯特工,那么SMERSH被文學加工妖魔化成終極大boss SPECTRE似乎也很說得通。
但是對于SPECTRE的解讀依然還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弗萊明在邦德系列中虛構的這樣一個邪惡得純粹的機構,恰恰緩和了冷戰時西方與前蘇聯對立的緊張情緒。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通過陰謀論世界上有這么一個神秘組織,它是一切惡事的罪魁禍首,那么現實中原本錯綜復雜,難辨是非的政治格局就得以簡化為簡單的善惡對立。在007系列的第二部“俄羅斯之戀”里,即使是前蘇聯的特務們也同樣深受魔鬼黨SPECTRE這個幕后大boss的陷害。SPECTRE因此也變成了使邦德和他的俄國邦女郎共同的敵人。
那么就終于要說到在這最新一部的“007:幽靈黨”中,SPECTRE這個老油條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重新包裝。顯然,現在的世界格局跟冷戰時期已經大不一樣了:所以這部電影把SPECTRE跟全球化聯系在了一起。
好吧,其實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槽點。大家都知,全球化早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議題了,即使這電影講的是信息和安全系統全球化,那也只在20年前算是新鮮。 再退一萬步說,你說這電影是把大boss定位為全球聯網的監視系統。。。Excuse me? 。。美國隊長2里Hydra不是早已經承包了這檔子事了嗎,更不提還有美劇POI疑犯追蹤里的機器呢。總之,把SPECTRE總部重新包裝為一個大型網管基地,明顯不是一個很新鮮的嘗試。
相比之下,這部電影對Christopher Waltz演的SPECTRE頭頭的重新塑造就要有趣多了。在弗萊明原著及60年代的007電影中,SPECTRE的頭頭叫Blofeld,大多數時候觀眾都看不到他的正臉,一般他不是背影出鏡,就是鏡頭對準他坐著的下半身(不好意思聽起來污),然后他抱著膝蓋上的一只白貓一直撓它毛。白貓這個梗在這一部新007電影中也出現了,只是這回它跳上了James Bond的膝蓋。
而導演和編劇顯然也好好地玩兒了一把“大boss正臉一般人看不到”這個間諜片老梗: Christopher Waltz作為SPECTRE頭頭出場的時候,很有逼格的坐在逆光中,講話也磨磨唧唧地通過他身邊的保鏢傳達,看起來十分神秘。但就在觀眾大概都以為不能見到其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他輕易的就從逆光中轉臉過來,大喇喇對著邦德say了個hello。
大boss這個超出007預期的行為,顯然也顛覆了大部分觀眾的預期。在這個信息“透明”,視覺超載的大時代,連大boss也不屑掩藏自己的臉了。
片中還有一處明顯向1967年的"007之你只能活兩回”的致敬:“你只能活兩回”中的SPECTRE頭頭露了正臉,那時候他就是一個半邊臉有傷疤的男子。
只不過弗萊明的解釋是Blofeld作為反派大BOSS的自我修養就是應該像怪盜基德那樣時刻偽裝自己,即使作整容手術也在所不辭,所以60年代電影里臉上的傷疤大概只是此BOSS的私人美學。
而在新007中,Christopher Waltz的左臉上在后半段也出現了長長的傷疤,有趣的是,這次倒不再是因為偽裝,而是真的受傷了。
2. 我是誰?我為什么是我?
整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內涵其實可以簡要地用M對他的上司C說的一句話來概括:特工被賦予的殺人的權力,同時也是不殺人的權力 (the license to kill is also the license not to kill)。 所以最后邦德選擇不殺大BOSS,既是在回應M說的中心句,也是在同時點明主題:真是十分標準的高考高分作文格式。
更具體一點說,如果說天塌揭露了隱藏在一個被神話的“超級特工”形象背后,邦德作為“人”的童年和過去;那么幽靈黨就是在強調超級特工的“人性”有怎樣的力量。如果冰冷無情的遠程監視機器對應的是極權,那么007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對應的就是民主和對個人獨立意志的尊崇。
與現代科技戰爭中無差別殘暴的遠程殺戮武器相比,他能親歷現場,切實的感受暴力;他有判斷復雜情境,而非只懂非黑即白的思維能力;他不是冷血的殺人機器,他有“溫情”和“人性”。這種"實地偵查”(ground work) 相對遠程監視的優越, 也在劇情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在這部電影里復制了一遍復聯局長Nick Fury遁地大法的M,還是money penny和Q醬,都不再枯坐在辦公室里,只盼著007去出生入死。
這部電影嘗試回答一個略嚴肅的問題:特工這個行業到底有什么社會意義?
這某種程度上是隔空回應了諜影重重1(Bourn Identity)里所體現的特工身份危機。作為超級間諜類型片歷史中顛覆傳統之作,諜影重重系列總是用晃到觀眾吐的手持攝像和深切的左派懷疑主義,專注給007系列插刀。失憶的杰森波恩不斷找尋自己是誰的過程,其實也是在不斷地理解特工/殺手存在的意義:作為特工,聽從指揮不斷殺戮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真的永遠是代表正義消滅邪惡么?怎么確定那個不斷給出專斷指令的上司和特工機構就一定是正義的,而不是腐敗而殘暴的?
007這部新片,給出了一個相當樂觀和理想主義的回答:即使你所在的機構腐敗了,你還有愛你的耿直上司(M),愛你的同事(moneypenny和Q醬),你還有頭腦清晰的你自己。所以不管那個上級權力機構怎么編排你,特工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有自己判斷和決定到底殺還是不殺的權力。
至于 “沐浴在愛的教育下的特工一定能反抗權威,做出正確的判斷”,到底是不是過于理想化,大概也就看眾影迷愿不愿意把007永遠當做值得信任的英雄了。
3. 邦女郎和女權主義之間的虐戀情深
這僅僅是我猜測,稍微有點女權主義傾向的觀眾在看此片片頭的時候,心情大概都猶如嗶了dog:即使朱迪丹奇這個強女人版“M”已經不幸領便當,我也是沖著蕾雅賽杜那張帥T臉來的,你就給我看這個?
是的,雖然片頭曲里騷姆的假音銷魂入骨聽得我跪了,但不可否認,這個片頭真的無比的復古無比的老梗:女郎們裸露的,柔軟的手臂像章魚的觸須一樣在丹尼爾克雷格同樣裸露的壯碩肩頭上起舞,再加上一些五毛火焰特效,氣氛堪比夜總會。
特別是,導演(像被漫威傳染了一樣)在片頭特意加入了皇家賭場中的女神Eva Green柔弱地墜落這一虐心鏡頭;那位看不清臉的新邦女郎,在跟邦德的剪影瓊瑤式纏纏綿綿時,似乎也身姿綽約小鳥依人。
這一切無不讓我驚恐地想起了觀看幾部最早期邦德電影里女性角色的尷尬回憶:比如在1964年票房大賣的“007之金手指”,里面名叫Pussy的金發邦女郎幾乎總是搖晃著豐腴的身姿等待著邦德的解救。
不可否認,我們欣賞邦女郎的時候肯定期待她有美麗的身體和臉蛋,但我相信即便不是所謂的女權主義者,現在的大眾影迷對總是等著被解救的,無腦花瓶式女主的忍耐度也已經十分有限了。
我們期待看到性感的邦女郎同樣有性感的大腦,最好還能有點兒能打的武力值。所以,之后的劇情中,當邦德答應邦女郎的父親會“保護”他的女兒,當邦德告訴蕾雅賽杜她父親的死訊,面部線條硬朗的法國姑娘甚至還面露脆弱差點兒梨花帶雨,講真我的內心確實是有點兒崩潰的。
但大概因為蕾雅賽杜剛在電影”龍蝦”中扮演了燒死異性戀的酷炫FFF團團長,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她的臉還是讓人無法相信她可以是一個柔弱無骨,始終被保護的花瓶。果然,關于她人設的反轉終于在她和邦德在火車上的一段對話中降臨了:
邦德給了她一把槍。
她說:我討厭槍支。
邦德皺眉,似乎一副“拿你這個圣母心的柔弱小女子沒辦法”的樣子,接著耐心教她槍的構造,和開槍時不要閉眼。
她又重復了一遍:我討厭槍支。
但隨后,邦德無奈地勸她一定開一槍試試,蕾雅賽杜卻帥氣地挑挑眉,熟練地卸下彈夾和槍膛里的兩顆子彈,對著天花板放了一記空槍。
當邦德露出刮目相看的表情,并戲謔道“你其實并不需要別人教你用槍對不對”的時候,我也正式地對此片導演刮目相看了:他其實也并不需要被按頭科普直男癌的危害。他之前一系列對蕾雅賽杜柔弱,需要保護的一面的塑造,明顯不是在復辟花瓶邦女郎的老傳統。
相反,他恰恰是在通過重演和反轉的模式,來調戲,諷刺,最終顛覆這種傳統。
這樣的反轉在臨近結尾的時候又出現了一次:
當邦德需要離開蕾雅賽杜去執行最終任務的時候,蕾雅賽杜為難地小聲說道:我不能... (I can't) 。這時候,相信大多數觀眾都會像電影里的邦德一樣,第一時間誤解她是在說她不敢一個人呆著的:就像出現在電影前半段,在交歡后懇求邦德不要離開的寡婦(莫妮卡貝魯奇)一樣,她是在驚惶地請求邦德的陪伴。
然而當邦德結巴著安撫她,建議她留在這兒之后,他的大男子主義保護欲瞬間就被打臉了:因為隨后邦女郎立刻表示她完全不是在求他留下,而是在提出永遠的分手。那么這次,邦女郎的經典臺詞“我不能”,暗示的不是依賴,而是獨立。
當然,再之后的劇情還是沿襲了傳統的發展,邦女郎還是需要被仿佛阿湯哥附體的丹尼爾克雷格以完成mission impossible的方式解救: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幾乎是邦德和邦女郎的標配“船戲”中(起碼“俄羅斯之戀”和”皇家賭場“里都有邦德和美女一起乘船的橋段),蕾雅賽杜起碼是站著而非躺著的,看上去還能讓人有點兒她在跟邦德并肩作戰的幻覺。
最后的最后,當她和邦德坐上那輛007標志性的戰斗車,似乎開往幸福的新生活的時候:我認為其實這也是在致敬007系列中的一個經典老梗。
這里不得不提到歷代邦女郎中唯一一個跟邦德結了婚的奇女子,”007之女王密使“中的Tracy Draco, 飾演她的Diana Rigg(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9410/), 可謂是60年代的全民女神:事實上,直到今天她也是女神,因為她在大熱美劇權利的游戲中所飾演的老玫瑰一角依然是那么霸氣外露。
某種程度上,她簡直可以算是007系列中的女權先驅。如果影迷們覺得這部幽靈黨中的飆車戲碼已經算是及格,那么在”女王密使“中Tracy女神飆車的那一段到視覺特效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可以算得上007系列中的經典。
Diana Rigg甚至還自己設計了身為邦女郎的所有服裝,其中不乏帶鉚釘的抖S女王裝。唯一另人哀嚎的是,這位邦德至今唯一的妻子,在婚禮后的電影末尾,立刻就被SPECTRE暗殺了。
而她死去的時候,正如如今蕾雅賽杜一樣,坐在007那輛標志性Aston Martin的副駕駛上。
所以,即使蕾雅賽杜梨花帶雨,是被解救的小公舉,還被邦德公主抱,我也相信她是個好邦女郎:因為起碼她展露了柔弱外表下掃地僧一樣的實力之后,還依然活著。
====================
額外補充一些其他零散的梗
a.關于007鐘愛的逼格神器馬蒂尼酒:點Martini的時候龜毛地要求“要晃不能攪”(Shaken, not stir)是007系列的經典梗,此梗一般是用來顯示James Bond作為一個英國特工非凡的小資情調和品味。在這部新007中,邦德來到心理治療所的吧臺,想點馬蒂尼,卻被告知沒有酒精飲品,因此裝逼失敗。
b.關于在火車車廂里的肉搏戲:據我所知,“007俄羅斯之戀”和“007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中都有非常精彩的火車內肉搏;當然“天塌”的開頭也有過在火車車頂上的肉搏戲。看來火車確實是007肉搏的忠實伴侶。
c.關于強壯的傻大個反派:此集007中與邦德在火車里肉搏的那個傻大個對手,其實也是007系列里反派人物的一個經典類型。這種類型的對手一般都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最后一準要被邦德以智取勝,以反襯邦德智商上的優越。最典型也最受歡迎的代表要數“007海底城”中的大鋼牙 (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138694388/)。對,這個大鋼牙也跟邦德在火車上肉搏過。最后邦德獲勝的方式也挺雷的,通過用裸露的臺燈芯給大鋼牙的鋼牙通電。。。。。
d.關于火車上肉搏之后立刻與邦女郎來一發:相信大家看這段時都在心里大槽“什么鬼”,其實這也是個梗!在“007海底城”里,邦德與大鋼牙肉搏后也莫名其妙地就跟邦女郎滾床單了 - 這一橋段被國外007影迷吐槽至今。此片導演設計這個突兀得搞笑地段落,其實也可能是吐槽大軍中的一員吧。
====
P.S. 我本來還想再說說Q這個角色和00Q之間的“友愛”,但往上一拉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瞎逼逼了這么多。。。。但其實這部電影里,除了二者之間的對(tiao)話(qing),電影把Q醬被壞人圍堵,和邦德去救被壞人挾持的邦女郎,交叉剪在了同一段,大概也很有些象征意味了。。。
P.P.S. 如果你在一片“007!必須是一個鐵血錚錚的漢子!”的呼聲中想看酷炫屌的女特工片, 我推薦我頭像這一部,叫Hanna。
===
加在最后的一點想法:
這一段時間觀察這片子口碑的發展,也是很有趣的經歷,但一切其實完全不出我所料:大部分人都覺得它“爛俗”,“爛俗”還是“爛俗”。
沒錯,我也覺得它“爛俗”, 但我認為所謂“爛俗”其實有兩種:一種“爛俗”是電影本身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爛和俗,仍在真情實感地自我感動;但還有一種“爛俗”,是被電影本身意識到的,甚至被電影故意突顯,以自諷自嘲,產生“笑果”的。
我個人理解是,我們現在看大部分早期的007,能明顯感覺到那就是真情實感,毫無自覺地在爛俗;而這部有著俗套譯名的新續篇“大破幽靈危機”,至少在一些細節上,它的爛俗顯得很“故意”,或者說復刻這些爛俗并凸顯它本來就是它的目的。
它仿佛竭力地在跟觀眾揮舞雙手說快來嘲我爛嘲我俗,生怕觀眾看不到它的荒謬。因此這其實反過來起到了解構某些傳統的作用,類似于蘇珊桑塔格所說的坎普 (camp)。
舉個更容易明白的例子,我覺得“大破幽靈危機”這片兒從某種程度上根本不像正劇,更像“萬萬沒想到”系列里的”低成本武俠劇“和“標準偶像劇”那樣,就是一諷刺喜劇。
然而最大的敗筆是,這種諷刺風并沒有貫穿全片,而是在真情實感地在道德衛士中,穿插的一些自我吐槽。所以很多有自嘲精神的亮點很容易就被忽視了,且一起被打為裝逼。
不過既然都已經買票看過了,大罵一聲“爛片!”錢也不會回兜里來。希望大家讀完的影評,會覺得錢花得沒那么冤,起碼還感受到了些有趣,那我就一本滿足了。
7 ) 007成長系列《皇家賭場》+《量子危機》+《天幕殺機》+《幽靈黨》關鍵劇情梳理解惑!
幽靈黨S.P.E.C.T.R.E.(Special Executive for Counterintelligence, Terrorism, Revenge, and Extortion)代表反情報、恐怖主義、復仇和勒索的特別執行人員,出自詹姆斯·邦德的創作者伊恩·弗萊明。
接上文??:《天幕殺機》篇
這是一部毀譽參半的007電影,或者說令人大跌眼鏡。
凡看到片尾者無不被反派《進擊的巨人》式腦回路所驚駭,然后懷疑自己追了50多年的假邦德。
不過拋開影片進展到77%劇情處十分naive的設定,《幽靈黨》還是有很多出彩之處的。
據報道,克里斯托弗·諾蘭認真考慮過執導這部電影,直到老鄉薩姆·門德斯決定回來再拍一部。
薩姆·門德斯最初拒絕了詹姆斯·邦德另一部電影的拍攝(起初我是拒絕的),但最終還是過來執導了(沒辦法他們給的實在太多了……)。
鑒于《天幕殺機》的巨大成功(全球票房十億美元+),007的飾演者丹尼爾·克雷格都在本片當上制片人了(其參演本片的薪酬為2540萬英鎊,約3900萬美元,一度成為全球片酬最高的演員),于是他又聯合導演開始搞事了……
2.45億美元的投資、幾乎原班人馬、系列品牌營銷的加持、更多大牌明星的引入,想必是不能翻船的,但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翻了,不過這次翻的不是票房,而是口碑。
由于這是第六代007成長系列的第四部,與前作人物有諸多關聯,因此對路人觀影特別不友好。
摸不清的人物關系,理不清的故事背景,再遇上反派心理動機的各種小肚雞腸,自然口碑掃地。
但所幸的是,經過咱對該系列前三篇的梳理,可謂已經吃透了所有人物。因此只要稍加回顧,觀看本作時就能激發出更多情懷和樂趣。
于是在此我準備先把本作出現或提及的容易忘記的前作人物總結一下,他們分別是:
1. Vesper Lynd 維斯帕·林德,可以算邦德的初戀:具體請見??《皇家賭場》篇
2. Mr. White 懷特先生,與邦德針鋒相對次數最多的量子組織反派:具體請見??《皇家賭場》篇 和 《量子危機》篇
3. Gareth Mallory 加雷斯·馬洛里,MI6中邦德的新上司,也可繼M夫人后稱為M先生:具體請見??《天幕殺機》篇
Gareth Mallory 加雷斯·馬洛里 M先生
4. Eve Moneypenny 伊芙·莫尼彭妮,M先生的秘書,之前是外勤特工,意外槍擊過邦德,之后轉行政口:具體請見??《天幕殺機》篇
5. Q MI6中邦德的軍需官,為007提供黑科技支持的新任Q部門主管:具體請見??《天幕殺機》篇
6. Tanner 坦納,原M夫人的助手,現M先生的助手,他從《皇家賭場》就一直在,但是個容易辨識的功能性角色:
7. Felix Leiter 菲利克斯·萊特,邦德在《皇家賭場》認識的美國特工,結成了患難之交,共同經歷了《量子危機》,他還會繼續在《無暇赴死》中出現,具體請見??《皇家賭場》篇 和 《量子危機》篇
OK梳理完了,那廢話不多說,讓我們再次開始吧:
4. 《幽靈黨》
影片開頭聚焦于墨西哥墨西哥城的亡靈節大游行。
但有意思的是,墨西哥亡靈節不會有全民大游行。本片編劇們或多或少地將巴西狂歡節慶祝活動與墨西哥傳統亡靈節混為一談,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件。不過繼本片成功發行后,墨西哥城于2016年舉行了首次亡靈節游行,包括花車、舞者和巨型木偶。在此之前,盡管有電影場景,但從未舉行過游行。(文化帝國
該段開頭是十分經典的,因為它是一次One Take 一鏡到底,或者可以說是完成度非常高的偽一鏡到底(因為該段實際上是用6個鏡頭組合完成的)。本片開場的成功促使導演薩姆·門德斯后來拍攝了一部完全“一鏡到底”的《1917》(加引號是因為那部電影無縫剪輯了22次)。
說回本片。從鏡頭平移到人群之后,我們就發現蒙面的邦德和他的女伴,還有一位白衣男子:
S.P.E.C.T.R.E. 幽靈黨成員之一:Marco Sciarra 馬可·斯奇亞拉
至于邦德為何追蹤此人,我們后面再提,因為會牽涉到一位頗有情懷滴人物~
隨后邦德撇下了女伴,專心靠近目標:
這段是從墨西哥城大酒店走出,陽臺上展露的外觀是另一座建筑,距離礦業宮(邦德走在屋頂上時背景中的大型建筑)相隔幾個街區。當邦德將槍瞄對準Marco Sciarra時,他正站在墨西哥參議院開了八十年會的大樓頂上……
通過竊聽器,邦德得知這幫人正在交易一個炸彈,準備晚上6點爆破一個體育場,并且Marco Sciarra還說任務完成后要見一位神秘人物:
接下來我要去見:The Pale King “蒼白之王”
至于這位神秘人物The Pale King “蒼白之王”究竟是誰,我們也放到后面再提,因為他也是一位頗有情懷滴人物~
交易完畢,反派準備離開,邦德二話不說開始射擊,其中有位打手躲在窗后比較難纏,邦德就順手打爆了放在他身前手提箱里的炸彈:
接著就是一段大樓倒塌特效,邦德不失優雅地從廢墟中走出,正好撞見Marco Sciarra:
開始追逐!
穿越狂歡節熙熙攘攘的人群后,Marco Sciarra叫來了一架直升機,邦德緊隨其后跟了上去。
這部電影在墨西哥城的三個不同地點拍攝,即格蘭酒店、托爾薩廣場和索卡洛,后者是鎮中心的主要廣場。飛機搏斗這段由世界著名的紅牛特技飛行員查克·亞倫駕駛失控的Messerschmitt-B?lkowBlohm BO105直升機。紅牛特技團隊改造的BO105直升機專為Barrel rolling 翻滾和Free diving自由下探式動作而設計。由于墨西哥城的海拔高度,亞倫的特技飛行能力有限。然而,他仍然突破了界限,在臨時演員上方僅30英尺處飛行,兩名特技演員在直升機上懸空重演這場戰斗。
特技協調員加里·鮑威爾說:“特技的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所有的動作場景都非常注重故事,這很棒,因為很多電影都忘記了故事,只是做'砰,砰,砰!'”鮑威爾說墨西哥直升機動作場景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只是因為它看起來不錯而炸毀它,而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做這些事,使得盡可能多的動作是在相機內拍攝的,就像每部邦德電影一樣。“ 特效總監Chris Corbould也說:“我們嘗試盡可能的真實,然后視覺特效人員過來讓我們所做的看起來更好,調整它,畫出來,添加東西。但是一切都基于現實。在墨西哥城,你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人在索卡洛對他們頭頂天空中展開的驚人直升機動作序列做出反應。”
不過這里還需要對背景人群做一下聲明。在墨西哥大約有1500人被聘為開場序列的群眾演員,其中包括亡靈節大游行。而CGI特效意味著這個數字將可以乘上十倍,實際展示大約10000人的背景人群場景。
在飛機搏斗中,邦德發現Marco Sciarra中指上帶著一個挺不錯的戒指,隨后順走珍藏。
中指上戴著一枚標志著幽靈黨身份的章魚符號戒指,同時手和影子也襯出了相應的章魚符號形狀
至于為什么戒指上是章魚符號,主要源自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1966年的短篇小說《八爪魚》(Octopussy),影片后半部分就會詳細敘述改編自這本小說并且從《皇家賭場》就提到的邦德的寄養經歷和其不為人知的童年。
說回正片。在一次直升機的Free diving后,邦德將Marco Sciarra踹出飛機解決掉了他:
之后又是一踹,邦德在最后一次極限Free diving中踹走駕駛員奪回了飛機的控制權,隨后平穩滑翔,端詳著剛順走的戒指結束了開場序列,迎來了本作的片頭曲:
幽靈黨S.P.E.C.T.R.E.的章魚戒指,代表著這個組織高級特工的身份,象征著該組織觸角伸向世界犯罪最黑暗的深處。
主題曲《Writing's On the Wall》由薩姆·史密斯和吉米·內佩斯創作,拿下了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也是該片獲得的唯一獎項)。
歌名“Writing's On the Wall”出自《圣經》舊約《但以理書》第五章,書中寫到“伯沙撒王為他的大臣們設擺盛筵,有人在王宮與燈臺相對的粉墻上寫字。王看見寫字的指頭,就變了臉色,心意驚惶。”這個詞組在英文里暗指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中文可將歌名翻譯成《不祥之兆》。
本曲延續了007系列片頭曲的輝煌戰績,于2015年年底銷量接近70,000份,繼阿黛爾的《Skyfall》后也登上了英國音樂榜第一的位置。不過這個記錄很快就被由比莉·艾利什 (Billie Eilish) 演唱的至今還未上映的邦德電影《無暇赴死》的同名主打歌打破,創下了英國有史以來最高詹姆斯·邦德主題曲周記錄。該曲目在發行后的第7周內售出約90,000份,同時也有1,060萬的流媒體播放量,在英國流行榜上排名第一。
第一幕完。
第二幕開始。
回到倫敦,在墨西哥搞出這么大動靜后(主要是炸了一棟樓),邦德在辦公室受到新任M先生的責備。從對話中我們顯然可以看出邦德追蹤Marco Sciarra是自行作主的決定,并沒得到MI6的授權:
邦德則解釋說那只是一個巧合,他當時正在度假……
這種措辭顯然也糊弄不了M先生,于是邦德被無限期停職,限制從事所有行動。然而正當邦德要離開時,迎門進來了一位新角色:
畫面右側的“莫里亞蒂”——新任軍情五處處長Max Denbigh 麥克斯·登比,代號C
就像軍情六處處長(MI6,英國陸軍情報六局)代號為“M”,軍需官代號為“Q”,軍需官的助手代號為“R”一樣,這是第一部詹姆斯·邦德電影出現代號為“C”的主角。
"C"是Max Denbigh 麥克斯·登比,新任軍情五處處長(MI5,英國國家安全局),由安德魯·斯科特飾演。Max Denbigh是007系列電影中第四位擁有單一代號的主角。
而這位C也展現出了他剛上任的雄心壯志:
我們勢要拯救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情報機構于水深火熱之中!
然后邦德剛走出辦公室,M夫人的秘書Eve Moneypenny就跟了出來,并要給邦德一個盒子:
盒子里裝著從邦德老家天幕莊園(Skyfall)里復原的個人物品
有關Skyfall,其既是《天幕殺機》片名,又代表邦德老家的天幕莊園,最后被反派Silva炸毀。具體請見??:《天幕殺機》篇
隨后鏡頭來到邦德在倫敦的公寓。
這是繼《諾博士》 (1962) 和《你死我活》(1973)之后,第三部詹姆斯邦德電影展示邦德的家。制片人芭芭拉·布洛科利 (Barbara Broccoli) 在這部電影中談到邦德的公寓:“在前期制作開始時,我對制作設計師說,邦德的公寓將是最難拍的場景之一,在我們拍攝之后 ,他說,'你說得對',因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關于邦德居住地方的想法。”布洛科利補充道:“當你真正坐下來弄清楚應該是什么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期望。我們知道這會很棘手,但設計師做得很好,丹尼爾·克雷格也積極參與了那個場景設計,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邦德本人的性格,以及他所謂的家。” 在這部電影中,克雷格親自挑選了邦德家中的許多物品。
回到電影,邦德這個壞小伙兒非讓秘書晚上9點把盒子帶到他家,不過Eve Moneypenny并沒有意和邦德搞曖昧,她直截了當地問邦德是不是有一個秘密瞞著MI6,才在墨西哥如此肆意妄為。
邦德抵不過Eve Moneypenny的靈魂質問,遂展示了M夫人留給他的遺愿錄像帶:
“如果我發生了任何事,請去追殺一個名為Marco Sciarra的男人……”
這就解答了邦德為何不惜得罪MI6也要在開場序列追逐Marco Sciarra。原來這是M夫人留給邦德的遺愿,通過殺死他,可以在其葬禮上找到進一步的線索。
其實這里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邦德從M夫人(朱迪·丹奇夫人)那里收到的視頻信息顯示,她的角色穿著一件藍色襯衫,坐在她公寓的沙發上,此情此景正如《天幕殺機》(2012)中所見。
在《天幕殺機》中,她穿著同樣的衣服,坐在場景中的同一個地方,點擊Silva的鏈接,查看包含N.A.T.O.身份的YouTube視頻。這意味著M夫人在那個場景發生后直接拍攝了她的遺愿信息(預感到可能會被Silva謀害),這也意味著她早在那一刻就知道Marco Sciarra。
回到本片。邦德隨后說葬禮三天后在羅馬舉行,他會想辦法逃過MI6的監管抵達那里,但需要Eve Moneypenny幫他查查Marco Sciarra提到的“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是誰。
埋下伏筆,請Eve Moneypenny查“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
然后邦德開始查看Eve Moneypenny給他帶來的從天幕莊園復原的個人物品。這段信息量挺大,而且字幕可能不會翻譯圖片上的內容,需要額外注意:
首先是《天幕殺機》結尾M夫人傳承給邦德的皇家杜爾頓斗牛犬雕像
緊接著是一份收養證明:
左文件:領養證明——詹姆斯·邦德少爺——12歲;右圖:從左至右邦德、邦德養父、缺失臉部的親屬
關于這個缺失臉部的神秘親屬,我們還無從知曉其信息,不過電影特意放了張大特寫,需要額外注意:
時間來到第二天,Tanner帶邦德先從泰晤士河上再次目睹《天幕殺機》中被Silva炸毀的原MI6總部大樓:
再帶他參觀了一下新的國家安全中心大樓:
由C主持建造的國家安全中心(The Centre for National Security)新大樓,最高層中間有醒目的CNS標志
這段從泰晤士河和空中拍攝所看到的CNS大樓是由計算機圖形生成的。拍攝時,該地區是一個建筑工地。然而,實際建造的是一棟名為RIVERWALK的住宅公寓樓。無獨有偶,河對岸的軍情六處總部也被數字模型取代,實現了炸彈受損的外觀和第七幕的最終銷毀。真正的軍情六處大樓還在那里,還在營業。
回到本片,看來軍情五處、六處以及與英國國家安全有關的情報機構都整合到這棟新樓里了,果然野心不小。
Tanner還對邦德說,C是那種典型的白廳(WhiteHall)高級官員,對Double O特工項目有強烈不滿,認為其過時了,這個世界不需要新的英雄,而是新的科技,并提到3天后會在東京開一場安全會議,來決定新世界秩序。如果C成功在會上具有了影響力,那到時候他會有領導9個國家情報機構的資格,可謂離大權在握近在咫尺。(怎么看怎么像個反派,果然是“莫里亞蒂”……)
同時Tanner還表示邦德不在的這段時間世界各地恐襲頻繁,這給了C以及他的宏偉計劃上位的機會。(嗯……離坐實反派身份也是近在咫尺)
啰嗦一路后,Tanner終于帶邦德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Q的隱蔽辦公地點,并且繼《皇家賭場》后又給邦德帶來了一次GPS植入體驗:
手臂第二次注入跟蹤器,不同于上次輕描淡寫地Oh了一聲,這次大喊疼(Christ!)
這是第一次……上次左胳膊,這次右胳膊,體現對公人員的雨露均沾~
Q說本次使用了尖端的納米科技,將追蹤芯片融入血液,這樣去哪身體狀況都能被追蹤到,還不用擔心被敵人挖出(具體見??《皇家賭場》)。Q說這是M先生自墨西哥事件后為監管邦德特別吩咐的。
隨后Q還閑的沒事干為邦德展示了一款最新科技:
詹姆斯·邦德在這部電影中的新車是阿斯頓·馬丁DB10。阿斯頓·馬丁CEO的推特稱,“其為詹姆斯·邦德嚴格打造,并且全球生產限制在十輛。這是DB系列有史以來最獨特的汽車,它采用了新的造型方向,外觀更具棱角,這是阿斯頓·馬丁從未有過的。”
另外,詹姆斯·邦德(Daniel Craig)的阿斯頓·馬丁DB10和影片后期辛克斯(Dave Bautista)的捷豹C-X75之間的羅馬追逐序列標志著兩款原型車首次出現在邦德電影中。這也是007電影中首次使用原型車。然而,在《皇家賭場》(2006)中,邦德也曾駕駛過福特蒙迪歐運動版車型,不過它生產時并未上市。
好車就在眼前,不過Q為了打趣邦德,說他要是沒墨西哥這檔子事DB10就是他的,可惜……只能給009了。但臨走前,Q還是給了邦德一個“鬧鈴很響”的小手表:
上張大圖感受下:
來自歐米茄官網://www.omegawatches.cn/planet-omega/cinema/spectre
戴上表后,邦德開始動起了壞心思,既然Q現在通過高科技時刻掌握了他的位置,那豈不是可以……
大功告成。搞定了M先生的監管,搞定了“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的搜尋,還搞定了……
第二幕完。
第三幕開始。
畫風風風光光地來到了羅馬。
邦德自然是來參加Marco Sciarra葬禮的,他穿了一身合適的衣服,并在從Q那里偷走的DB10上發現了一個新玩意兒:
小裝置由上到下分別為:Backfire:隱藏在車標內部的尾部火力機槍、Atmosphere:氣氛、Exhaust:車輛排氣裝置、Air:可彈射座椅,具有短距離飛行功能,具體怎么用咱拭目以待……
到達葬禮。看著盛有Marco Sciarra遺體的棺材,邦德心情復雜……
于是將目光移到了Marco Sciarra的老婆身上……
而這位寡婦正是由昔日著名的性感女星莫妮卡·貝魯奇飾演(曾出演《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在007系列電影史上,這是第一次邦女郎比扮演詹姆斯·邦德的演員年齡大。(莫妮卡·貝魯奇比丹尼爾·克雷格大三歲零五個月,出演本片時已是51歲)
莫妮卡·貝魯奇在出演這部電影之前曾試鏡過邦女郎角色。1997年,前任007皮爾斯·布魯斯南在接受《花花公子》雜志采訪時表示,貝魯奇已經為《明日帝國》(1997) 中的兩個主要邦德女郎角色之一進行了篩選測試,但該角色最終由泰瑞·海切爾摘走。布魯斯南說:“莫妮卡·貝魯奇是一個迷人的美女,一個華麗的女人。不久前她明明可以通過篩選成為邦德女郎,但傻瓜們說不。相反,泰瑞·海切爾偷走了這一天。”
葬禮匆匆結束,夜幕降臨。這位寡婦顯然今夜是要被幽靈黨組織處理掉的(她自己也很清楚這點,丈夫葬禮之后她就是秘密陪葬),但邦德救了她一命:
隨后二人開始Sex……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觀眾不解這段床戲的必要性,咱先尚且不提邦德要靠施展一生聞名遐邇的男色套取情報這種老戲碼,如果從前三篇解析追過來的朋友,可能已經能體會出個中緣由,那就是:
邦德就好這一口兒!
“事實上,邦德貌似鐘情于人妻”(具體請見??《皇家賭場》篇),而“ 與邦德擁有一夜情的每個有特色的女孩都以死亡告終 ”(具體請見??《天幕殺機》篇),不過這次邦德給美國老友Felix Leiter通了個信,讓莫妮卡·貝魯奇去美國大使館避難,應該算打破了一夜情致死這項”隱藏技能“……
而這段床戲也是有用的,處于人生末端縱情一歡的寡婦揭示了幽靈黨由于其丈夫意外身亡今夜開大會的地址:
然后就是前往幽靈黨秘密會議地址。
邦德帶著Marco Sciarra的高級章魚戒指混進了大會,但顯然門衛發現了這點,并通報給了會場內部。
邦德進入會場,發現場內有來自西方資本世界各國的組織成員,說著不同語言,彼此探討干擾世界秩序的各類“大事”,直到一個男人進來他們紛紛起立以示尊敬:
據英國《電訊報》的羅比·柯林 (Robbie Collin) 稱,“邦德作家伊恩·弗萊明 (Ian Fleming) 于1959年發明了幽靈黨,以取代詹姆斯·邦德 (James Bond) 慣常的蘇聯敵人。弗萊明認為冷戰可能即將結束,并希望保留他的間諜驚悚相關性。” 弗萊明構思的幽靈黨S.P.E.C.T.R.E.行政內閣包括21人,他們有前蓋世太保成員、蘇聯間諜組織SMERSH、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秘密警察、意大利、科西嘉和土耳其有組織的犯罪團伙”,其目標是“從超級大國之間的沖突中牟取暴利,最終統治世界”,其方法包括“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生物和太空軌道)進行反情報、洗腦、謀殺和敲詐勒索”。
回應了之前Tanner提過的德國漢堡和突尼斯的恐襲,就是幽靈黨做的
而本片導演薩姆·門德斯在談到這部電影時說:"我們這里有一種正在上演的'神話'。我們不堅持任何以前的幽靈黨S.P.E.C.T.R.E.故事版本,而是正在創建我們自己的版本。我們的電影是重新發現幽靈黨S.P.E.C.T.R.E.和超級惡棍的一種方式,讓他再為系列下一部做準備。
門德斯說:“《幽靈黨》從汽車、音色、燈光,甚至邦德西裝的剪裁等方面召回了經典的邦德電影。此外,我想回到一些老派的魅力,從那些夢幻般的,世俗的地方,我想把它推向極端。”他還補充道:"這一切都從我的性格開始,我想探索我在《天幕殺機》(2012)中遺留下來角色的不同方面。我們用新一代的人,新的M、新的Eve Moneypenny和一個新的Q填充了MI6。我想讓這些關系延續和發展。”
在羅馬舉行的S.P.E.C.T.R.E.會議上,沃格爾博士(布里吉特·米勒)用德語宣讀了一份報告,但沒有將其翻譯給其他人。這表明許多S.P.E.C.T.R.E.成員懂德語,主要為了展示其成員的精英身份(能夠流利地理解很多語言)。然而老大入座后,原本說德語的女代表緊張的磕絆了起來(
可以看出,無論是影像風格還是敘事風格,薩姆·門德斯都想回歸007系列老派的經典,這種風格很明顯體現在卡登薩宮這場戲上,而且很明顯地想塑造好幽靈黨老大那高高在上的沉穩威嚴,為后期人物設定的崩塌埋下了伏筆……(雖然到現在一切正常就是了)
在會議中還有有趣的一點:
一個代表提到”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必須被除掉,而除掉他可以繼承Marco Sciarra遺留下來的高級干部位置
看來當時墨西哥的Marco Sciarra在完成體育館爆炸襲擊后,就要去找”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并除掉他了,那是一場刺殺行動,而邦德提前阻止了它。
隨后就是一段老派到至死的選拔環節,幽靈黨為選撥出可以替代Marco Sciarra的人,開始了舍命淘汰制……最后由一位壯漢勝出,他就是由戴夫·巴蒂斯塔飾演的Hinx 辛克斯。(據報道,戴夫·巴蒂斯塔在這部電影中扮演幽靈黨追隨者Hinx的幾年前,曾公開宣稱自己是詹姆斯·邦德的忠實粉絲,這回終于如愿以償參演了一把)
Hinx”賜予“了另一位競選者”紅毒蛇“的死法……
Hinx經此一番驚世駭俗的操作順利繼承了Marco Sciarra的位子,幽靈黨老大看到有這樣一位出色的手下不免大喜,開始攤牌:
說實話這一段拍的還是很驚悚的,在這種敵營下被發現,不免為邦德捏了一把汗。
編劇豈會浪費這種大好的情緒點,立刻反手安排了第三幕高潮:阿斯頓·馬丁DB10 VS 捷豹C-X75的羅馬夜景追逐!交戰雙方車手自然是邦德與剛剛上任三把火的新幽靈黨高級干部——Hinx。
于是交響樂起——槍戰起——引擎起——開始追車!
追車第一步:試試Backfire 火力按鈕怎么樣……
……哎呀好尷尬,沒有子彈了!
追車第二步:試試Atmosphere 氣氛按鈕怎么樣……
提示:正在播放樂觀向上的音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進行追車第三步前,邦德遇到當地一輛小藍車的阻礙,小藍車里此時正放著朱塞佩·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第一幕中的“Libiamo Ne' Lieti Calici”~
然后邦德在路上趕緊給Eve Moneypenny打電話匯報對幽靈黨的所見所得,Eve Moneypenny也給邦德匯報了其追蹤的”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的信息,結果顯示:
”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就是邦德的老對手Mr. White
至此就明白了,”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 = Mr. White 懷特先生(可以理解為老了的Mr. White,更加蒼白了,就被稱為The Pale King),他作為量子組織的老成員正在被幽靈黨追殺。
Eve Moneypenny告訴邦德Mr. White正躲在奧地利的奧爾陶斯
既然Mr. White的身份查出來了,邦德又吩咐Eve Moneypenny再查一個人,著重查看他生前和死后的信息,此人名為:
Franz Oberhauser 弗朗茨·奧伯豪斯
至于這個人是誰,我們放到后面再聊。現在可知下一步前進方向有了,可還是要先解決背后捷豹C-X75里的敵人!
根據特技協調員加里·鮑威爾的說法,在意大利羅馬拍攝汽車追逐的后勤工作很難安排。他說:“在羅馬,我們看到了很多我們喜歡的道路,有時這條道路是特技專用的,因為它有一個功能,車輛跳起來真的很好看。很多時候,當我們請求許可時,我們會得到同意,但有時我們會得到拒絕,所以我們必須嘗試尋找其他的道路。找到適合特技表演的合適位置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羅馬有很多來回奔波。” 最后,該制作能夠關閉城市的關鍵部分,包括臺伯河沿岸的一部分,面向圣彼得廣場和體育館。 盡管觀眾在屏幕上只看到兩輛車,但該追逐序列總共使用了8輛阿斯頓·馬丁和7輛捷豹C-X75來進行追逐。車輛主管Chris Corbould表示,羅馬的汽車追逐不允許有任何錯誤:“特技車手以每小時100 英里(160公里)的速度在羅馬周圍行駛,因此就他們的表現而言,一切都必須完美無缺!我們不希望司機受傷,我們也不希望他們破壞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建筑物。這場賭注相當高。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測試汽車,以確保他們可以應付拍攝組讓他們經受的懲罰。”
讓車輛上臺伯河沿岸防堤坡的懲罰……(太帥了!!!這里配樂也跟著把旋律上升上去了!)
然后邦德開始追車第三步:試試Exhaust 車輛排氣裝置按鈕怎么樣……
Ohhhhhhhhhhhhhhhhhhh,這回行了!真·車輛排氣裝置!帶噴火的那種!終于像回007了!
最后就是追車第四步:試試Air 可彈射座椅按鈕怎么樣……
這是第一部007電影邦德被逐出阿斯頓·馬丁彈射器座位。阿斯頓·馬丁彈射座椅首次出現在《金手指》(1964)中。它也被數次展示提及,但一直沒有使用過……
于是車輛追逐結束。在影片中墜毀和炸毀的阿斯頓·馬丁汽車費用約為2400萬英鎊,合3670萬美元……
第三幕完。
第四幕開始。
畫風一轉,我們來到英國倫敦Eve Moneypenny的家,她正查著Franz Oberhauser 弗朗茨·奧伯豪斯的資料:
資料顯示之前卡登薩宮里的幽靈黨老大就是邦德養父的兒子!
這樣一看幽靈黨老大Franz Oberhauser算是邦德的兄弟!結合之前《天幕殺機》里坐實的邦德的領養經歷,這倆人非親非故,只是一種領養兒與親生兒的兄弟關系。
接著鏡頭來到東京,我們野心勃勃的C正在大談一個The Nigh Eyes 九眼計劃,看來與會非常順利。
但隨著南非代表的一項否決,全球安全數據共享的九眼計劃未能通過。
C的宏偉大計受到了阻礙,而邦德此時卻暢通無阻(當然是在Q的掩護下):
定位顯示邦德已經前往了Mr. White的躲藏地:奧地利的奧爾陶斯(字幕顯示出Q在替邦德打掩護,對M先生說他在英國切爾西……)
于是鏡頭又來到北國風光的奧地利。
邦德在奧地利阿爾塔烏塞湖(Lake Altausee)上泛舟。他泛的是一種傳統的奧地利平板船,由木頭制成,稱為“Pl?tten”,但也被稱為“Pl?tten”船或“Pl?ttenfahrten”。這是一種扁平的木船,在中世紀用于運輸鹽。
邦德跋山涉水來到一座破落的小木屋前,終于在那里見到已風燭殘年的昔日老敵人——Mr. White
對比一下之前干練的照片,就能知道什么是時過境遷。
Mr. White對邦德說上個月他發現了自己手機里的鉈(對人體的毒性超過了鉛和汞,致癌),如今只有幾個周時間可活了。而招致組織如此破壞自己的原因,竟是他良心發現違抗了幽靈黨老大,沒有施行某些可能傷害婦女兒童的恐怖活動。
而具有敏銳觀察力的邦德從談話中發現了異樣,如今對組織可謂沒有一點忠誠的Mr. White還是不肯透露如何找到幽靈黨老大Franz Oberhauser的方式,這背后必有原因,其原因就在:
邦德立刻提出等價交換原則,如果Mr. White告訴自己如何找到Franz Oberhauser的方式,他則會竭盡全力保護其女。為表誠意,邦德還把自己的手槍交給Mr. White,顯露決心。
去Hoffler Klinik 霍夫勒診所找我女兒
沒什么比一個殺手把自己的武器交給敵人更讓人放心的了。Mr. White顯然被打動,交代了可以先找到他女兒,由女兒帶領去找一個叫L' Americain “美國人”的家伙,進而找到Franz Oberhauser。
說完后Mr. White就舉槍自盡了,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邦德靜靜地合上了這位宿敵的雙眼,隨后從其錢包中發現了親密的父女照:
那下一步前行的地點已確定:前往Hoffler診所!
鏡頭又回到倫敦,我們可以發現整部電影的敘事雙線并行,一條是邦德處理幽靈黨組織的事務,另一條則是M先生應對野心勃勃的C,至于二者何時會交匯我們還不得而知。
M先生先是質疑了一波新總部的造價不菲,被C以私人承包商贊助搪塞了過去。
毫無疑問,英國政府出不起這么多的錢……那錢是從何而來呢?
接著C又開始聊他的九眼計劃,一旦成功就能全天候24小時監控世界的各個角落巴拉巴拉,M先生回應道:
這簡直是喬治·奧威爾最恐怖的噩夢。——M先生
說實話C確實想像《1984》那樣把新總部作為“真理部”了,但他肯定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的背后勢必有某種強大的組織……嗯……(嗯?那會不會是幽靈黨……)
面對C針對00特工項目的質疑,M先生還說出了一句至理名言:
A license to kill is also a license not to kill. —— M
所有的無人機、計算機、評估、分析都無法完全保證所殺之人的合理性,而最后的人性判斷,就是老派的007所能做的事。
而這位老派之人已經抵達了Hoffler診所。
奧地利索爾登雪山之巔的Hoffler Klinik摩登診所
該診所以奧地利索爾登的滑雪勝地為背景,那里有一家餐廳,其名字與詹姆斯·邦德電影中的常規角色“Q”相似。 “冰Q”餐廳是一個長方體的全玻璃墻板山頂餐廳,毗鄰其配套的3S纜車和位于三千四十八米(十 千英尺)高的蓋斯拉奇科格爾(Gaislachkogl)山。正是這個“冰Q”白雪皚皚的山頂場景,也是這部電影選擇奧地利索爾登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電影場景設計師丹尼斯·加斯納說:"Hoffler Klinik對我來說真的是冒險的開始。我們去了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和意大利。幸運的是,我在奧地利的滑雪纜車上頂上發現了一家餐廳"Ice-Q",這成為我們所需要的基礎。”
“Hoffler Klinik是電影中間的一顆冰寶石”,加斯納說,“Ice-Q的餐廳結構對Hoffler Klinik具有完美的清潔和臨床的阿爾卑斯山美學,其位于三千四百八米(一萬英尺)的蓋斯?
殺人家老公睡人家老婆,殺人家老爸睡人家女兒
劇情不評價呵呵噠,那說點我喜歡的吧。我喜歡片頭曲(不帶MV),我喜歡歐洲街景,我喜歡本喵萌萌的Q [擠眼],我喜歡女主蕾雅賽杜,其實我從《布達佩斯大飯店》起就喜歡她了呀[臉紅]。那么現在問題來了,第一,邦德睡貝魯奇到底是為嘛?第二,邦女郎不死下一部要怎么拍?童鞋們,這都是送分題啊!
其實是失望的,白瞎了那么多好演員,沒有亮點沒有靈魂。感覺像松松散散拼湊起來的。臺詞整體水平也skyfall差很多,拿的出手的只有what c stands for一個梗。john logan發揮失常。
三星半,老掉牙的套路,槽點無數,這種裝逼風格我已經接受不了了,今年的碟中諜真是各方面完爆。哦對,蕾雅賽杜非常美麗。
強烈譴責結尾這樣的惡意虐狗行為,求瓦叔心理陰影面積
那粗壯濕潤的八爪!那堅硬的波棍!那如像深埋子宮的大卵殞石!在這個性符號氾濫的大染缸裡,一位禁欲的養貓技術宅Q太郎自然變成我的欲望對象。外交政策:男的殺,女的睡,簡直是英倫侵略日誌。
①一點都不差。開頭的長鏡頭和MV就已經激起讓人看完的欲望了。②片長150分鐘,部分節奏確實慢了點,努力正坐不讓自己睡著。也別擔心,后半段就high起來了。③等到第25集出來了我還去看嗎?當然了,多爛也要去看。相對于豆瓣4000人的6.4分,我還是更相信IMDB七萬觀眾的7.3分好評。這個系列永遠不會爛。
萬圣節去看這片還挺應景。最好看的是片頭的長鏡和直升機,之后電影就和主題曲一樣綿軟無力。尤其劇情,真是讓人頻頻扶額,從頭到尾還真是兩顆xx就能解決的事。蕾雅·賽杜挺美就是牙縫在IMAX屏上有點囂張;本本一直萌,和Craig好幾段都基味彌漫;沃爾茲又是來逗逼的。007就是這樣,再爛也每部必去看
劇情大而不當。很多喜歡的點1布光非常舞臺化大會背光刑訊室白光等等,構圖多美,色調統一為昏黃陰灰但太暗略累2鬼氣森森的會場和六處大樓迷宮3羅馬夜追費里尼哩4片頭和長鏡頭開篇炫技5無法對邦德說不的男人Q 6嬌弱的M還要提槍上戰場,看著心顫7配樂8貓啥意思象征邦德藍眼睛?
我覺得挺好看的啊!而且我發現邦德穿得是平角內褲......
至少覺得比skyfall強
那個誰,特么還在玻璃上畫愛心,你以為你十歲少女嗎:)
才無所謂終極BOSS智商是不是感人or主角是不是開掛,開場MV好看,追逐戲合格,西裝扣子還在,襯衫依然緊繃胸肌,MI6的后宮依然忠誠…有這些對我來說就是合格的邦德電影了。Daniel Craig我舍不得你,誰能體會到我全程都想撕你襯衣的心……
這是一部最適合在電腦上快進著欣賞的邦德電影。PS:今晚上海影城七點場二號廳二排一座的姑娘,你把我座位上的一瓶冰露給喝完了,難道你沒發現嘛!?
個人感覺比天幕危機好看,這部把蕾雅賽杜拍得特別美。超長片頭曲簡直反潮流,我一度以為我在看電視劇……
非常失望,勉強三星。基本從那鬼畜的片頭曲開始,這片就沒什么看頭了。這么多明星大牌,卻堆出如此老套、乏味、毫無新意與亮點的劇情,邦女郎繼續符號化,如符號化的床戲。整個故事滿是槽點,反派好像一個笑話。看點大概只有大家穿西裝耍帥吧,如T臺的模特一般
貴六局成員都是drama kings真是不能更滿足了,然而演員是好的,劇本是爛的。DC和Lea完全沒chemistry還整的跟雙宿雙飛似的也是服氣。
從主題曲到正片都讓人失望透頂。場景由暗到亮毫無過渡的轉換,多次亮瞎我的狗眼。劇情大體構想和今年的碟中諜頗為相似,但后者故事合理性,流暢及精彩度都強于本片。若不是看在男女主角的份兒上,這個片是怎么都看不下去的。如果真要看就等下載吧,在影院看,那么多年的眼保健操都白做了
出生星 情緒感覺哭 家人 South Node 南交點 靈前生一直做的事今生留有前生一直做的事可繼續做的事 Christoph Waltz 牛星 12房其中1房 今生 光 生 不改變 自己1人 秤星 12房其中1房 Daniel Craig 秤星 12房其中1房 Dave Bautista 秤星 12房其中1房 Léa Seydoux 蠍星 3房雙子
反派幫男主一直幫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