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我特別愛舞蹈,雖然自己跳得不咋樣,但只要遇到舞蹈題材的電影一定不會放過,于是毫不猶豫地點開了從來沒有聽說過且評分7.0的《最后的踢踏舞》。媽呀!一細想這是我看過的第三部日本舞蹈片,日本舞蹈電影這種非常小眾的類型片竟然被我不經意間遇到了三次,我都被自己驚到了。
《最后的踢踏舞》的主題是以踢踏舞對抗死亡,這種用舞蹈續命的電影,誰看誰瘋狂。一個酗酒成癮的瘸子和一個隨時心臟病梗死又瀕臨劇場關門的老板,這兩位共同的人設是無論事業還是健康都生不如死,結果靠一場傾盡全力的踢踏舞演出扭轉了生命的頹勢,完成了一生的使命。畫面很美,只要一切入舞蹈場面就讓人熱血噴張,激情難耐,即便是甄選演員也好排練也好,全部是要死要活地燃燒生命,燃的程度可以和《爆裂鼓手》相媲美。你沒有看錯,是踢踏舞,一種結合非洲土著和愛爾蘭民族舞的舞蹈,讓八竿子打不到的日本年輕人跳出了意想不到的美感,這種美感和顏值、身材、性感啥的一點關系沒有,只和生命的蓬勃活力有關。
感動之余,不得不回顧之前看過的另兩部日本舞蹈電影,一部是《扶桑花女孩》。《扶桑花女孩》拍攝于2006年,電影的背景是1965年福島縣的煤礦小鎮磐城,因面臨時代變革所帶來的巨大沖擊,煤礦相繼關閉,失業不斷增加,世代靠挖煤為生的百姓生活艱辛,蒼井優等礦工女兒們為融入新的“夏威夷娛樂中心” 計劃,開始學習草裙舞。六十年代的日本人活得如此不堪,又如何在奮斗中崛起創造了八十年代的輝煌?看礦工女兒們露著肚子跳草裙舞自然就能明白,為了生存啊,為了吃飽肚子還能為什么?在為生存的搏命斗爭中綻放出青春的燦爛,很苦澀,也很偉大是吧?這部電影里的蒼井優完全沒有偶像包袱,穿得破衣爛衫,臉上都是煤灰,是掙扎在底層倔強不服輸的日本女孩,以頑強的生命力在舞蹈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片中的草裙舞也完全沒有風塵味,只有純純濃濃的鄉土氣。
另一部舞蹈電影是《談談情跳跳舞》,這部日本電影拍攝于1996年,講的是大都市里油膩大叔跳交誼舞跳出人生意義的故事。一位朝九晚五的大叔因為生活空虛,用學交誼舞來抵御刻板平淡的日常,最終在舞蹈中發現了愛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部電影多處諷刺調侃面臨中年危機的大叔們,頗有喜劇效果,節奏感就如片名,談談情,跳跳舞,噠噠噠,噠噠噠,詼諧輕松的華爾茲。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尚年輕,常看不懂那些熱衷于摟摟抱抱泡舞場的中老年們,原來他們是在用舞蹈對抗行將來臨的衰老和死亡。
從六十年代經濟轉型期頑強生存的《扶桑花女孩》,到九十年代經濟發達精神空虛的《談談情跳跳舞》,到今天經濟低迷傳統劇場面臨崩盤的《最后的踢踏舞》,這三部電影還真是反映了戰后日本半個多世紀不同時期的社會危機和人的抗爭,一個由低走高又由高走低的時代三部曲,也是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三部曲,是不是給今天的我們有所啟發?
這三部電影的舞種,沒有一個是日本本土出產的,尤其踢踏舞和草裙舞都帶著濃濃的美國味。日本文化對歐洲和美國文化的感情在經歷了二戰之后變得復雜,從一味癡迷崇拜到戰爭中的對手,再到戰敗國的恥辱,雖然這些舞蹈都存在經由本土化的包裝痕跡,但是也都保存和延續了舞種原本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說是發揚光大,可見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納能力。試想如果這些舞種在本土沒有強大的群眾基礎,沒有經過足夠多的普及,何必大費周章拍成大眾化的電影。尤其意外的是踢踏舞,最輝煌的時期當屬20世紀50年代的好萊塢歌舞片,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走向沒落,卻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超出想象。大和民族是那么愛舞蹈的民族嗎?他們為什么如此熱愛拍舞蹈電影?是因為隱忍沉默得太久了嗎?為什么我們擁有這么多極賦歌舞天賦的民族的國家卻沒有拍過一部正經的舞蹈電影呢?太多問題希望日后再作仔細研究。
另外,《最后的踢踏舞》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劇場行將消失,傳統劇場演出的市場在今天的時代正在走向衰敗,這個電影正是講了如何去拯救劇場的死亡,似乎電影的創作者希望告訴我們的答案是讓年輕人重新回到舞臺上,完成二代藝人的換班,但電影卻非常有效的告訴了我們另一個答案,拯救劇場的方式是讓劇場呈現在今天的屏幕上。
一部日本電影。由水谷豐自導自演。和片名一樣,講的自然是踢踏舞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一個踢踏舞星渡真二郎摔斷腿后,自暴自棄,每日借酒消愁。幾十年后,受老友毛利之托,組織一場踢踏舞的最后演出。這機會使得渡真精神一振,拿出《爆裂鼓手》的勁頭,從甄選演員開始,一絲不茍嚴格要求,殘酷訓練,和毛利一起,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奉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踢踏舞演出。
圍繞著準備演出這條主線,描繪了 當今日本社會的種種現象。渡真選演員時,只看舞蹈水平,不問其它。于是各類人物紛至沓來。有打工的苦力,有時常犯哮喘病的富家小姐,有很會跳舞的胖妞,也有夜店的牛郎。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遭遇。各有各的難言之隱。而他們共同的一點,就是對于舞蹈的熱愛。對渡真來說,他所追求的正是在這些新一代演員身上延續他的夢想。在演出準備時遇到資金困難時,他說:“重要的不只是錢,有些東西比錢更重要。”為此他拖著病體,竭盡全力,帶領這些年輕人去尋求舞蹈的意義,走向更高的境界。他說:“我只是想,把他帶到還沒見過的世界,我已經去過許多次,他也可以的。他可以帶觀眾一起飛翔。”這種感覺,也許只有把舞蹈看做自己畢生宿命的人才可以體會到吧?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是毛利。他身為劇院老板,一個商人,本能的動機應該就是獲得利潤。但他更是深深熱愛著舞蹈。盡管一直欠債,盡管一次演出并不能讓他還清債務,他仍然組織了這次最后的踢踏舞演出。為此他四處奔波,積勞成疾。他病床上他仍然向渡真打聽演出的進展。渡真沒有回答,而是在他的床邊跳起了舞,毛利也伸出手指呼應著。病室窗外的鏡頭拍攝著這段感人的場景,而他們的對話也因此沒有聲音。是啊,對舞蹈的熱愛,對老友的情誼,難道還用得著聲音來表達嗎?這種“桃花潭水深千尺”般的友誼,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最后的演出前,毛利坐著輪椅致辭,回顧著他自己半個世紀以來伴隨著這個舞臺伴隨著踢踏舞所經歷的光榮、挫折、勝利、慘敗、競爭、嫉妒、友誼。這場最后的踢踏舞,是失敗者最后的舞蹈,也是勝利者最后的舞蹈。
平心而論,這部影片并不算十分出色,有太多的“不出所料”。但除了勵志之外,也可以體會一下失敗者那種“悲欣交集”的情感,體會一下踢踏舞的無窮魅力。所以還是值得一看的。
踢踏舞產生于愛爾蘭的民族舞蹈,我們曾經熟悉的“大河之舞”就是由愛爾蘭舞蹈團演出的。多表現歡快、樂觀的情緒,在愛爾蘭的表演中,更重視韻律和節奏,一百多人在臺上蹦,發出的是一個聲音。更講究的是腿腳的變化,可是由于上半身動作很小,所以影響了腿腳也變不到哪兒去,逐步有些程式化的傾向。踢踏舞傳到美國之后,融合了非洲舞蹈的一些特色,更加自由流暢。我本人首次接觸踢踏舞,就是從美國電影《雨中曲》、《小叛逆》、《白夜》開始的。沒有那么多固定的規則和約定俗成的習慣,神游八極,手腳并用,幅度很大,創造了許多新花式。自由的運用肢體抒發情感。前段時間看電視上采訪一個八路軍老戰士,回憶在延安時期,由斯諾夫人親身傳授踢踏舞,說到此,這位當初的小戰士現在的老頭子不由自主跳起來,一招一式也蠻有味道的。相對于愛爾蘭的踢踏,我更喜歡美國的這種風格。
影片用了24分鐘來展現這場踢踏舞。其中不無精彩之處。一些節目糅合了華爾茲、探戈、美洲的桑巴和西班牙的弗拉門戈的特點。甚至還有霹靂。最后那個被彈簧忽悠上去的動作,好像還有點雜技的味道。弗拉門戈本身和踢踏所表現的情緒相近,糅合起來可以不露形跡。其它的元素嘛…….總是一種可喜的嘗試吧。而日本人的這種嘗試,不知道為什么,卻猶如貧家美女,雖極艷麗豐逸,終乏富貴態。隱隱感覺到他們的那種不自信。梅先生早就說過,改革很好,但要“移步不換形”。如果成了四不像,喪失了原有的特色,還不如踏踏實實看“大河之舞”呢。
本人評分:6.5。
原本以為第一次篩選踢踏舞演員,會出現一堆碌碌無為參賽者中最終閃現一位杰出選手的局面。不曾想,這只是一個契機,又要開始一輪正式的篩選。以專業的踢踏舞節拍來挑選合適的表演者,這足夠公正也公平。 優秀的舞者,遇上知趣的伯樂,故事才拉開了序幕。原來踢踏舞是靠指揮家敲打節拍進行訓練,阿真對舞蹈的堅持才為自己續上未來的美好可能。又是貧富差距下對夢想的渴望,比拼的是雙方最純粹的炙熱初心。 阿真的女朋友真好,能夠理解男朋友的辛苦,也能夠認同他的夢想。興趣相投的雙方,才能將愛情故事寫到幸福的尾聲。我一度以為阿真才是故事主角,直到阿純的到來,似乎有了不同的意味,所有人都是這場告別舞會的主角。阿純應該是有病歷,似乎還是自閉癥,只有在他人引導下才敢放飛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踢踏舞蹈的堅持,父親的強烈反對,磨損的踢踏鞋,癡呆需要照顧的奶奶,醉酒的老板,短缺的演出資金,牛郎身份的舞者,為男朋友犧牲去夜店上班的女友。
資金鏈斷裂,情侶鬧崩分手,哮喘發病,舞鞋被家人人為毀壞,一切悲傷的默聲仿佛是在告別舞蹈。用著算不上多帥的主演撐起了這場戲,恰恰是擁有一股子年輕氣的舞者才能稱霸全場。那樣自尊心高傲的人,低頭下氣求助同事們的施舍幫忙,怎會讓人不動容吶。 以舞會友,一群興趣相投者的盛宴注定充滿了難忘的回憶。老照片越老越耐看,忒有味道。舞臺的觀眾似乎很少,二樓空了很多位置,燈光踢踏舞開場還真吸引人。 不同場景不斷地穿插,表現出了踢踏舞的各類風格,使其變得更加動人和有趣。 踢踏舞原來也可以這么美,尤其是男女雙方搭伴一起跳。穿著紅裙子,優雅嫵媚的女性舞者,多過分的性感都無所畏懼,太美麗動人了。每一位舞者都是全場最閃耀的主角,那種伴隨律動節拍舞動的姿態,羨煞旁人。 老板在這場絕美的踢踏舞告別舞臺上,帶著病痛,告別了人世。原以為表演到此結束,沒想到有了一個響亮的尾聲表演。如此高難度的翻轉跳躍,實在是配得上轟鳴般的掌聲。 拍攝指揮者提前退場的畫面,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不僅鋪設的小懸念,還恰到好處的承接了故事情節發展,為電影畫上了一個精妙的句點。
雖說是毛利找的渡要演一場最后的踢踏舞,邀請渡為他圓一個夢。不如說是毛利為了喚醒沉睡中折翼天使——渡真一郎。
毛利說,我想起你年輕時跳舞的樣子。可見在毛利心中,渡依舊是當年的踢踏舞臺王者。
渡有個情人,情人生下了一個兒子,遺傳了渡的踢踏舞天分。但是渡本人不知道。毛利安排了渡父子的見面,但是機緣不巧,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是海選,渡失去耐心走了出去。但是兒子依舊在跳,輕快的舞步仿佛敲開了渡的心靈。第二次見面還是海選,兒子因為打工遲到了,被魔鬼教練渡趕走。渡本來不想再讓兒子參加最后的表演,但是毛利一再堅持再給他一個機會,因為“從他身上看見了你年輕時的樣子”
毛利在籌措資金的時候操勞過度,導致心肌梗死入院治療。渡去看望他,在窗邊看著昏迷的他。然后回去獨自承擔了資金籌措的工作。再去看望毛利時,他已經醒來了。毛利問他最后的表演籌劃得怎么樣了。渡沒有說什么,只是帥氣瀟灑地拎起了拐杖,手舞足蹈一番。病床上的毛利也跟著渡的節奏搖起了手指。揮舞之間,這是兩位老(基)友多年的默契。然而渡沒有說他遇到多少困難,被投資方拒絕多少次。出院之后的毛利,看著臺上臺下忙碌的渡,“還是那個愛耍帥的人”他帶著笑容吐槽著。
歷經波折終于實現了最后的踢踏舞表演,演出前兩位老友在后臺握手。毛利說:謝謝你,幫我圓夢。渡點了點頭:好夢才開始呢。此刻的毛利和渡心里都是幸福的。
但是在表演過程中,毛利心臟病再次病發,他卻堅持留在劇場看完表演。這是對渡指導的表演抱有無限期待,這種感情超越了生命。死也要死在劇場里,毛利也許就是這樣想的吧。
2017.6.20 之前沒注意看是什么年份的電影,想著要是是九幾年的就原諒它。真的歡樂好聲音+lalaland混合,都說主演像楊宗緯,不覺得像好聲音張瑋嗎!海選的部分真的很燃,但是最后的表演真的只有十幾年前會覺得wow的水平,還以為是什么大戲,結果就是幻燈片加串燒。很多配樂部分莫名起來,人沒有跳的時候你不要打拍子啊!姑娘走在樓梯上聽到后面開門說不定是鄰居呢!唱什么i love u啊!有些情緒推動的地方感覺配樂太歐美了不符合日本電影啊,又不是水怪升起來了。雖然舞蹈部分真的都很贊,居然是今年的電影不能忍。而且故事也有點俗套好猜,說是兒子的時候心態都俗崩了 這不是作弊嗎!莫名其妙哪來的主角光環!而且很明顯是好結局,但是最后跟過世好友說話畫風突變,而且整體的時間線也感覺不是很順暢,一開始以為亂序,后來發現完全順的不行了。
但是最后要夸一下電影節,是唯一一次在國內看電影放完字幕才亮燈,而且觀眾鼓掌兩次,還不夠嗨。希望對不關靜音的老頭老太多加管理!!
導演第一部自導自演的片子,是一部男主角內心折騰悔恨卻又同時看得出嚮往完成踢踏舞夢想的片子。
劇組是由導演親自從500明專業舞者中挑出最優秀的團隊來演出,導演本人也與舞者們集訓,才能抓住踢踏舞的精神。
電影最後有小驚喜轉折,但在那之前可同時享受24分鐘的踢踏表演,全是請踢踏界舞王來編舞的。這種貼近生活的片子我個人很喜歡,沒有商業片大起大落的劇情,卻有每個角色細膩的情感描述。
水谷豐是真的愛電影,TAP片段到處都散發著他對電影的那股熱情!<相棒>的老搭檔們紛紛登場應援,共同幫他完成了40年的電影夢!只可惜,本片的劇本確實出現了不小的問題,人物塑造缺乏深度,不必要的“電視劇故事”穿插得太多,略有遺憾
致敬
如果我也被人生中的一個失誤耽誤了十多年,還能否如此瀟灑的結交晚輩,打破噩夢。全片對白不多,全憑踢踏舞的聲音來交流。一個追夢青年的故事加上一個圓夢老人的故事,很響亮。
攝影和敘事都生搬硬套且用力過度。
只有深深地崇拜,人家能拍出每個方面都如此至臻完美的作品,電影儼然被當作一件工藝品來隆重對待。老劇院行將就木,踢踏舞是閃耀的靈魂。堅守的人們不曾放棄自己的尺度,新鮮的血液才會感受到被尊重。牛郎或者富家千金,肥妞或者社恐患者,踢踏舞是他們求生的靈魂。致敬雨中曲的舞蹈帶來完美視聽享受。
人物的情緒和性格很不連貫,像這種雜牌軍應該有更多故事和趣味可以挖掘,但從頭到尾太平淡了。為啥會有曼聯隊歌?
當別人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是不是也一種完整呢。
劇本零分 不是說要演“最后”就把全員私生活拉入泥潭動彈不得 “利用他人來完成自己的未竟事業”這個行為太極端 不是隨手加個身世就能圓滿 群像毫無凝聚力 whiplash也令人反感;然而我終歸是愛歌舞題材的 最后完完全全奉獻了30分鐘的show(說好的羅馬斗獸場呢?)舞臺布置面面觀 雨中曲橋段 top啊 賽高
一個因為失誤而變成瘸子的脾氣暴躁、內心溫柔的魔鬼導師,一群對踢踏舞有著生命的熱情的舞者,小人物在磨滅夢想的各色庸碌生活中依然懷揣熱血,天才在舞臺上的光芒綻放,一個讓人忍不住也沸騰起來的故事。最后半個多小時猶如現場表演,很是精彩。
不算新鮮的題材,配角們的故事也沒有特別出彩的,唯有最后三十分鐘的踢踏舞表演給予了這部電影洋溢的生命力。
本來挺喜歡踢踏舞,看完這個硬是齁住了
本來是三星,多一星給結尾,會跳踢踏舞的演員很難找吧,主跳長得好像楊宗緯啊
6/20@影城2廳 無片可看的工作白日檔隨補。水谷豐相當規整乏味的代際圓夢舞臺片,前半類《爆裂鼓手》之嚴苛,后半群戲過散。結尾十來分鐘SHOW好看,但也幾乎止于此了。有意思是近于膠片的偏暗+高對比色調,不知是否2廳增益。 #SIFF20
歡樂好聲音與爆裂鼓手的故事,日本小人物追夢的內核,最后表演稍顯冗長了些,但看到這群人在舞動,貧道沒來由地熱淚盈眶了。最后吐槽下放映的字幕好差,附加的綠色小字辣眼睛,而且畫面還有重影,險些以為是渡喝酒后的藝術表現ヽ(`Д′)?
看的時候真的沒覺得是2017的新片, 我以為是很久之前的老片。
劇本是真不行,兩個老頭,兩男兩女人物塑造都沒立起來。
半部嬉皮片,半部青春片。美術很好,劇情略遜。劇場文化是有魔力的。隔著玻璃看水谷豐和岸部一德在病房里的無聲對話絕妙。突然發現岸部一德很像我已故的外公。
表演挺精彩。但前面劇情空洞又瑣碎、人物簡單。
【上海電影節展映】踢踏舞版的《歡樂好聲音》+《爆裂鼓手》。充滿激情的踢踏舞訓練及表演都給觀眾帶來視覺聽覺的熱烈沖擊。劇情則中規中矩,符合套路,也稍顯冗長。電影三星,片尾精彩的踢踏舞表演加一星,真是好看,仿佛在劇場看表演一般震撼,實打實的真功夫!
第一次看《相棒》以外水谷豐的作品,還不錯,舞蹈很好看。人生當如踢踏舞一般,熱烈而保持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