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當前位置:首頁 大陸劇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

    評分:
    0.0很差

    分類:大陸劇大陸2003

    主演:王冰  呂中  馬少驊  孫淳  李光潔  孫寧  徐敏  鄭天庸  戈治均  廖丙炎  張洪睿  ?

    導演:張黎?

    猜你喜歡

    • 更新第12集

      相愛恨晚

    • 更新第04集

      成家

    • 更新第06集

      蠻好的人生

    • 更4集

      成家2025

    • 更新至07集

      懸鏡

    • 更新至第03集

      借命而生

    • 第52集完結

      大宋提刑官

     劇照

    走向共和 劇照 NO.1走向共和 劇照 NO.2走向共和 劇照 NO.3走向共和 劇照 NO.4走向共和 劇照 NO.5走向共和 劇照 NO.6走向共和 劇照 NO.16走向共和 劇照 NO.17走向共和 劇照 NO.18走向共和 劇照 NO.19走向共和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當中的二三十年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對于中國,則是風云變化的幾十年。在這當中,中國自二次鴉片戰爭后,又經歷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國結束了清朝的統治,走向了民國;新思潮開始傳來,舊制度漸漸走向衰退。千瘡百孔的中國也正向著更光明的明天前進著。  在這二三十年的歷史河流中,留下了許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后(呂中 飾)、李鴻章(王冰 飾)、袁世凱(孫淳 飾)、孫中山(馬少驊 飾)等他們被記載在歷史課本里,和中國的歷史相掛鉤。借由這部劇,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那個時代,那個風起云涌變化萬千的時代。前路雖然艱辛,但我們也正一步步向前邁進。

     長篇影評

     1 ) 歷史不是像教科書上那么弱智!!

    我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學歷史,總覺得為什么近代史部分的人物和事情那么混亂唐突。現在看了《走向共和》以后才明白,歷史人物是很豐滿的,歷史書只是為了當局利益而篩選過了。(當然我這個我能理解,歷史上哪個國家不是如此?)但是我們人民需要知道真相。
    李鴻章:一改歷史書上賣國賊的形象。是個很懂官場技巧并且很有作為的當朝支柱性任務。簽訂各種賣國條約實屬無奈之舉,都兵臨城下了,不簽行嗎?就算他不簽,歷史上也會出現其他人簽。然而孤木難支,他一個人無法改變清廷腐朽的現狀。
    袁世凱:極有才干,先后收到李鴻章,榮祿,張之洞,慶王爺的舉薦,可見他當上大總統不是一個意外的政治“暴發戶”,而是有一定資歷的。然后他比李鴻章更加諳熟官場潛規則,很會巴結頂頭上司,很有城府。不過越來越提高的官位讓他野心爆棚,當上大總統的他經過作為的人一唆使,帝王夢很順理成章的爆發了。
    孫中山:近代偉人,大公無私,做事有韌性,經過10次革命推翻清廷。——試想歷史上還有誰有這么大的耐心。可惜做事過于理想化,二次革命過于魯莽,讓袁世凱抓住把柄,間接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回潮。把大總統讓位于袁世凱實屬無奈之舉,孫中山每次都是借力革命,其自身軍事力量積弱,辛亥革命時,如果不用大總統之位利誘袁世凱,革命軍是不是會被強大的北洋軍扼殺不說,自己陣中估計也要倒戈。
    慈禧:微微比教科書上的形象好一點,但也不咋地。表面上十分英明,但是遇到自己的核心利益,從不放棄。袁世凱琢磨著她的心思,建立了12年的準備立憲期,就是為了不損害老佛爺的有生之年的利益。
    康有為:雖然君主立憲比封建專制先進,但是他走進了一個死胡同,腦子轉不過來了。還害得想維新的光緒帝再次被軟禁。在民國建立后,依舊像回復帝制,完全不懂時代潮流,固步自封。
    梁啟超:早期跟康有為搞君主立憲,但是在得意弟子徐錫麟的慘死和孫中山的民國建立后,重新改變了政治觀。不過對于袁世凱抱有幻想是他的一大敗筆,還好能及時清洗頭腦,堅持立場。


    其他人物,就由大伙兒一起說說看吧。反正這個電影讓我對于近代史的認識改變了很多。雖說是歷史小說,總歸有杜撰部分,比如說“羅文”這個國民黨員的濃縮體,但是我相信大部分東西都是真實的。退一萬步講,此劇當中,人物形象相比教科書上,極其豐滿。我兒時的教科書上的人物形象太蒼白了,太唬小孩了。就這一點而言,此劇就夠貼近現實。至于為什么會禁播此劇,我估計是他動搖了統治者的一些治民理念和傳統觀念。
    而且,此劇中也沒有給出光緒之死和趙秉均之死,這兩大近代懸案的答案,給予觀眾一個適當的想象空間。

    對于喜歡歷史的朋友們而言,此劇值得一看。

     2 ) 真實歷史的一些熱知識

    李鴻章等人洗白史。可以夾雜私活,但也不能這么私吧。還踩多捧一。 熱知識: 李鴻章家族在當時的資產有4000萬兩白銀。高度貪污腐敗。 李鴻章在與俄國人簽約時曾收取300萬盧布的賄賂。1896年6月3日,李鴻章與俄國人簽訂《中俄密約》。這個條約使俄國不費一槍一彈,把中國東北變成了俄國的勢力范圍。 清政府,從1875年開始籌辦艦隊,1888年正式成軍,一直到1894年甲午海戰,20年里總共給了近2億兩白銀。 20年建的海軍,甲午海戰就打了5個小時。 一生求和,一生賣國,骨頭太軟,反對左宗棠收復新疆! 張之洞,一生做大事,一生清廉。所以抖音某些人不要對張之洞的頭像說: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教科書都已經用極其客觀的歷史給李鴻章定了性了。整部電視劇不能因為投資人有他后人,就給這瞎洗白吧。 “宰相合肥天下瘦,李二先生是漢奸”,“不怕倭寇來,只怕中堂反”,是當時的老百姓對李鴻章貪婪和賣國的真實評價。整部劇卻硬是拍成了高大偉岸的大英雄。

     3 ) 國史哪有罪人?

    補于2020.3.22

    2011年寫文章的我,觀念和意識不甚成熟,所以在文筆上故弄玄虛、觀點上投機取巧的痕跡顯而易見,然而我至今還留著這篇文章的原因,除了它是我點擊量最高的文章之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到現在還陸陸續續出現的評論,真實展現了當下人們對于某些事物的態度。

    不得不說,這篇小小的文章,確實炸出了不少極端分子和無知之人,同樣也有很多自恃“身經百戰見的多了”的人出現在評論里,能客觀正確看待歷史和ZZ的人寥寥無幾,如果誰還有幸能看到這篇文章,請對此文的觀點持保留態度的同時,看看下面的評論有沒有你的好友,如果有的話,請看看TA發表的是怎樣的評論,如果評論過于粉5,那么你就可以做出相應的選擇了,愛果主義是流氓最后的避難所,打著愛果主義旗號在網上罵街的人,似乎連流氓都不如的,不知道諸君作何感想,至少在我的朋友圈里,不允許這種人渣的存在。

    最后,真誠的希望大家能理性,正確的看待歷史與ZZ,擁有獨立意識與思考能力,雖然這個能力在生活中并沒有什么卵用,但至少有一個好,那就是能讓你的生活遠離傻逼。

    -----------------------------------------------------------------------------------------------------------------------------------

    初被審之原因,實令人費解,無外乎劇中不利于官方編年史之元素,這不禁使人想起一段描寫人貧富之言:富人行事以真面目示人,窮人則遮遮掩掩,生怕別人看到自己之短處。想我天下聚富數載,至今居然亦仍容不下一紙評論,不論于李鴻章云云,亦于袁世凱云云,其真面目竟甘愿掩埋于社會科學院之資料堆不愿示以眾人,而主流宣傳告之則仍以賣國賊、竊國大盜等極端評價示人,欺人欺史何等無良?倘若今日我們仍以誰為好人,誰為壞人來看待歷史,歷史之研究于世人又有何用?

    自古便有無知之眾,俱以辱罵先人為樂。李鴻章,賣國賊;汪精衛,賣國賊;袁世凱,賣國賊;慈禧,賣國賊;……賣國賊。仿佛全世界只有這時代之大眾為好人,只有他們最愛國,他們可以通過辱罵以示自我為國家之忠良,并以此昭示世人,仿佛暗示,如果大家誰不跟著他這么說,誰就是和上述這些人一類,俱是國家的敗類。

    若論這些為敗類之古人,我卻不得不承認,我實不如這些敗類,我不及賣國賊萬分之一。倘本人于一八九四年,并在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甲午海戰后,赴馬關與日人和談,以我之性智,會割掉更多之領土,賠掉更多之銀兩;倘若我接管小站,再多給我五十年這里依舊是亂軍攤子,何談北洋新軍;倘若庚子年由我去與八國和談,那一定是落個國家四分五裂,亡國滅種;若我為葉赫那拉,科舉之廢與不廢,直至天朝皇帝之退位亦寡斷不決。為人論事要憑真心,立史立傳更憑一良心。試問于官方編年史中、于人教歷史書中、于網絡和大街中破口大罵“漢奸賣國賊”之眾后生,爾等若為當時之事,能為幾何?

    國人知有中山先生,卻不知他為何為國人所知;國人知有三民主義,亦不知其來龍去脈。史書無信,言之則辱之,生怕眾人念及其優而為禍,民國法學家張之本先生深敬之“五權憲法”,卻為孫先生之理論,后人竟無從查知。劇中以孫文最后闡釋結尾,卻遭禁錮,舊日已去,來日方長,吾民大愚亦不至于此,何以不愿示之?孔門有力,傳諸三千年之禮樂教化深入人心,人人皆以教化為媒體之義務,又皆以教化為育兒之目的,然人人卻不知所教為何物,所化為何因果。審禁之物蓋俱為侵亂之源乎?放寬之物亦俱為教化之物?平心論之,何人愿以一言而揭竿,又何人因一視聽而厭棄現世,革新求古?眾人不為狗彘,卻為教化者以牲畜相待,牲畜者,思想之空白,行行之可悲。

    今世之無奈在于,現代之后無人擁有往日之熱情,往日之亂世實美妙以眾人之心靈,為一事而奔波,為一國而求索。今日則不可為其萬一,人人皆有私利,人人疲于飯食、茅屋,心皆為時所累,無從尋往日之熱情。然一劇一目以窺歷史之真面,禁之亦何等悲哀!

     4 ) [走向共和]評價+經典演講語錄

    ———————————————————-

    本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談談這部劇的優點

    第二部分:這部劇的經典臺詞語錄

    ————————————————————

    第一部分:談談這部劇的優點

    ————————————————————

    10/10

    這部劇貫穿始終的,是當時的人們對“體制問題”的思考、實踐和教訓,以四大主角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的經歷反映了不同體制的優缺點,尤其是專制與民主的對比(至于君主與共和的對比,其實并不重要,康有為的堅持君主是遺老情懷,孫中山的堅持共和是革命立場,僅此而已。重要的是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這個進步。其實民主國家,可以有君主也可以沒有)。眾所周知,專制的優點在于高效率,而缺點在于難以限制統治者的愚蠢(如慈禧對日本的無知)和邪惡(如袁世凱對政敵的暗殺),這時民主的優點“受到制約的權力”就體現出來了。

    但對權力進行制約的代價就是低效率,這在劇中的體現,在李鴻章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情節表現得最為明顯。看劇的人,沒有不心疼李鴻章、痛恨翁同龢的,因為后者是那種典型的“啥也不干又挑三揀四”的隊友,你讓他干點什么(比如去日本談判),他是決然不去的,但是你親自去做,他又在后面挖你墻角(罵你是漢奸),對這種人,我們一般會痛罵“小人”“嘴炮黨”“鍵盤俠”。《大明王朝1566》里,小閣老曾憤怒地咆哮“為什么誰做的事情越多,受的委屈就越大”,這話與“你行你上”的邏輯非常類似。

    走向共和里的部分情節確實是虛構的,也存在拔高慈禧和李鴻章的嫌疑,但基本的人物關系和歷史還是有依據的。很多人看不慣,無非其中不少人物展現出來的形象,跟以前歷史教科書里的有些對不上罷了,教科書固然重要,但是教科書又何嘗不是一種統治階級的工具,如果我們換位思考,就能理解這部劇編劇和導演的良苦用心。

    ————————————————————

    第二部分:這部劇的經典臺詞語錄

    ————————————————————

    我知道,你們很著急。張勛復辟了,國會又開不成了,我知道。我啊,我急的不是這個,這些日子我想的很多,我們本來是共和國,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了封建主義專制主義的東西,這個問題不解決,專制復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國就永遠是一個泡影。

      共和的觀念,是平等、自由、博愛嘛。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民眾,仍被奴役著。

      民國應該是自由之國!自由是民眾天賦的權利!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當權者的自由,權力大的有權力大的自由,權力小的有權力小的自由。民眾,沒有權力,沒有自由。

      民國應該是博愛之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可民國六年來,我們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民眾對當權者恐懼的愛,而當權者對民眾,只有囗頭上虛偽的愛。那種真誠真摯的博愛,我們看不到啊。

      民國更應該是法制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一次又一次地肆無忌憚地干涉立法∶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你不服從,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殺你。立法者成了行政官員隨意蹂躪的妓丄丿女!

      那行政是什么呢?行政應該說是大總統及其一整套文官制度。應該是服務于國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是一個打著共和旗幟的家天下,在這個家天下的行政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監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員,是如何花掉民眾的血汗錢,民眾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員把多少錢揣進了自己的腰包,你們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

      你們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這個裁判的原則是什么?是一部主丄丿權在民的共和國憲法。可民國六年來,我們根本沒有看到這么一部憲法嘛!就那部不成熟的《臨時約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強奸。

      有人說,不不不,不是一個人,是有一些人說,共和他只是一個稱號而已,你孫大炮說的這些大虛幻、太遙遠,不符合國情,它就像一個氣球,啊,看著很美麗,可一飛上天啊,卟破滅了,我想請問你,難道我們不要共和了嗎?難道共和真錯了嗎?如果不要共和,我們有的就永遠是專制,如果我們不要共和,那我們有的就永遠是被奴役。如果共和是錯的,那自由就是錯的,如果共和是錯的,那平等就是錯的,如果共和是錯的,那博愛就是錯的嗎?我們追求的共和沒有錯,當然它還不完善,所以我們要一點一滴的去完善它,哪怕為此要付出代價呢!

      哦!對了,我今天穿的這身衣服有點古怪是吧,連裁縫都說是很奇怪的。但是我要說這是,這是為了完善共和,你們還覺得奇怪是嗎?我要說,這就是共和,這就是共和的衣服。這邊,我設計了三顆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愛。這邊也有三顆扣子∶民族、民權、民生。

      那憲法呢?呵呵呵,我說的不是三權憲法。我發明了個新詞,叫五權憲法。這里裝的是立法權,這兒裝的是行政權,這兒裝的是司法權,這三權你們都很熟悉,叫間接民權。

     我情有獨鍾的是直接民權。要讓普通的民眾都有直接參政議政的權力!一個是考試權,我們中國古代就有考試的傳統,后來把科舉廢除了,當然這對后來大興新學有好處,可當官就不再考試了,這不好,這就像倒臟水把孩子也倒出去一樣啊,民國六年來,在行政上用的是什么人啊,都是袁世凱他北洋的人,至今還如此。所以我們要把考試權還給民眾。今后,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經過考試,不管是誰!

      還有一個是彈劾權。沒地兒裝了,不急,不急,裝在這兒,彈劾權!為什么要把彈劾權藏在里面呢?因為它是民眾的殺手锏,它說不定什么時候就突然殺出來,彈劾你。

      所以你要戰戰兢兢的當官,老老實實的為民做事,我想這回有人,更要說我孫文是個瘋子,吃飯穿衣都說共和,你孫大炮還會什么?他說的對。我只知道共和這兩個字,我這一輩子就認這兩個字,共和。

      我們有許多志士同仁,為了共和連生命都獻出了,我孫文此生啊,沒有別的希望,就一個希望,那就是:讓共和不僅是一個名詞,一句空話,或一個形式,要讓它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讓它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

      共和是普天之下民眾的選擇,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孫文相信,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啊它一定會實現共和的,我堅信這一點!

     5 ) 看《走向共和》,做歷史筆記

    對近代史不熟,所以借此機會熟識人物。

    第一集

    閻敬銘
    1817-1892,字丹初,清代朝邑縣(今屬大荔縣)人,清光緒皇帝時東閣大學士,為官清廉耿介,是我國歷史潮流上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之稱。
    長得“氣貌不揚”,對惡勢力的關鍵卻是“心雄萬夫”。他在戶部為官十四年,就因嚴正無私,“為吏胥所畏”。1859年,湖北巡撫胡林翼奏調他去湖北,為湖北的軍隊辦理糧草后勤。他公正耿介,一絲不茍,胡林翼和繼任湖北巡撫嚴樹森都向皇帝推薦他,說他是國家少有的賢才,如做法官將使“弄律有準”;如做理財官則“必無欺偽”。湖廣總督官文也看中了他,但官文“貪庸驕蹇”,閻敬銘對他很不滿。

    盛宣懷
    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漢族,出生于江蘇常州府武進縣龍溪,逝世于上海。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還有思惠齋,東海,孤山居士,紫杏,愚卿等號。
    清末政治家、企業家和福利事業家,官僚買辦。1879年,署天津河間兵備道。1884年,赴粵辦理沙面事件;同年,署天津海關道。1885年,任招商局督辦。1886年,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道臺兼東海關監督。次年,在煙臺獨資經營客貨海運,航運范圍不僅擴大到山東整個沿海,而且還開辟了煙臺至旅順的航線。1891年春,在煙臺設立膠東第一廣仁堂慈善機構。次年,任直隸津海關道兼直隸津海關監督。1896年,任鐵路公司督辦,接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奏設南洋公學于上海。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其一生創造了中國的諸多第一,被后人譽為“中國商父”。他不僅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和洋務運動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更是中國近代工業史和洋務運動史的縮影。

    翁同龢
    清代書法家。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咸豐六年(1856)進士。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光緒戊戌政變,罷官歸里。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卒后追謚文恭。學通漢宋,文宗桐城,詩近江西。書法遒勁,天骨開張。幼學歐、褚,中年致力于顏真卿,更出入蘇、米。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晚年沉浸漢隸,為同、光書家第一。當時的書法家對他的書法造詣之高十分敬佩。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內石駙馬大街羅圈胡同寓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應院試考中秀才;咸豐二年(1852年)應順天鄉試中舉人;咸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職翰林院。以后被咸豐帝破格擢為鄉試副考官,先后典試陜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讀同治帝。 光緒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慶宮行走,授讀光緒帝,前后達20余年。翁同龢學識淵博,除了正常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必讀課外,還特意安排了許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義著作,新學舊學兼顧,中學西學結合,循循善誘,引導光緒帝關心現實政治,留意中外大勢,清除積弊,力振綱紀。翁同龢把他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滲透在他從政、從教的實踐活動中,對近代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堪稱近代教育的第一導師。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緒帝擴大了知識領域,為以后發動維新變法運動打下了思想基礎。

    醇親王
    愛新覺羅·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于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寧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貴妃烏雅氏,與第八子鐘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是同一個母親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繼位皇帝(咸豐帝)和早死幼殤者外,最出名的兩個人,即第六子恭親王奕和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奕出名,是因為他在同治、光緒二朝掌權久,政績卓著;奕譞出名,則是因為他家連續兩代都出了皇帝,前一個是奕譞的兒子光緒帝載湉,后一個是奕譞的孫子宣統帝溥儀。   
    奕譞的學識和才智都不及恭親王奕,但他在官場上的遭際卻遠比奕順利。奕譞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謹慎謙卑,不因身份顯貴而稍露鋒芒,這是他一生榮顯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但奕譞的謙卑與政治的懦弱從來是同義詞,尤其在專橫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聽命,很少真知灼見。所以盡管他在詭譎多變的政局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在政治上卻幾乎無所建樹。


    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1890年誕生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志。
    1890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在湖北大別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9月建成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創辦經費最初定為246萬余兩 ,1892年清政府增撥42萬兩,到建成時,實際支出500萬兩左右。因計劃不周,所購設備不適于煉制大冶鐵礦提供的含磷較高的礦砂,所煉鋼料不符合鐵路鋼軌的要求,鋼鐵生產陷入困境。   
    1896年4月該廠改為官督商辦企業。為解決材料和設備問題,1898年開發江西萍鄉煤礦,用馬丁爐改造全廠冶煉設備,以制造鋼軌。由于此項改造耗資巨大,1898年向德國資本求貸,1899年與日本簽訂“煤焦鐵礦石互售合同”。   
    1904年又以大冶礦山作抵,不斷向日本資本借貸。至辛亥革命前,有煉鐵爐3座,煉鋼爐6座,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余被日軍侵占。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   漢陽鐵廠遺址在現今武漢市漢陽區琴臺大道,目前為武漢鋼鐵集團漢陽鋼廠。

    第二集

    趙鳳昌
    1856-1938,清江蘇省常州府武進人(今屬常州市區),早年曾入張之洞幕府,深得信賴,曾參與謀劃“東南互保”。辛亥革命前后居上海,與政界人物江浙名流來往密切,其居所成為南北雙方非正式的議事之所,得以參與機密,出謀劃策。因是幕僚出身,注意保存來往函電、文稿,其價值連城的“趙鳳昌藏札”計109冊36函2729通(件),今藏國家圖書館善本部。  

    第四集

    張謇
    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生于海門市長樂鎮(即今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
    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他創辦我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的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1853年出生于江蘇海門常樂鎮。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孫云錦。 1876年(光緒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吳長慶慶軍幕任文書,后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1880年(光緒六年)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并撰寫《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和等的賞識。 1884年(光緒十年)隨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離開慶軍回鄉讀書,準備應試。 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09年被推為江蘇咨議局議長。1910年,發起國會請愿活動。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起草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后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歲。

    徐桐
    1820~1900,清朝大臣。字豫如,號蔭軒。漢軍正藍旗人。道光進士。1860年以前任翰林院檢討,實錄館協修等職。同治帝登位后為其師傅。1900年,支持慈禧力舉立溥儁為大阿哥(即皇儲),廢光緒帝,遂被任命為溥儁的師傅。義和團運動興起后,主張借助義和團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對外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自縊身亡。著有《治平寶鑒》。
    1870年以后,先后任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頑固守舊,嫉惡西學。1898年戊戌政變后,因不擇手段攻擊新黨,得慈禧信任。
    徐桐有名,不在別的,而在于庚子之變中,他上吊“殉國”。《清史稿》說他“守舊,惡西學如仇”,是比較頑固的人物。他家住在東交民巷,與各國使館相近,他就在大門口貼上“望洋興嘆;與鬼為鄰”的對子,來表示自己對洋人的憎惡。他的兒子徐承煜,和他一般是守舊衛道之士,卻酷愛洋人的洋煙卷,每日吞云吐霧,只是不敢讓他老爹看見。

    伍廷芳
    1842~1922,本名敘,字文爵,又名伍才,號秩庸,后改名廷芳。漢族,廣東新會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學家。
    伍廷芳祖籍廣東新會,出生于新加坡,3歲隨父回廣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羅書院,1874年自費留學英國,入倫敦學院攻讀法學,獲博士學位及大律師資格,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師,成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   
    洋務運動開始后,1882年進入李鴻章幕府,出任法律顧問,參與中法談判、馬關談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簽訂近代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主持修訂法律,提出了包括刪除酷刑、實行陪審和律師制度等一系列先進主張。 辛亥革命爆發后,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外交總長,主持南北議和,達成迫清室退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總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護法運動,任護法軍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廣東省長。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因驚憤成疾,逝世于廣州。廣州越秀山上有伍廷芳墓園。

    丁汝昌
    1836.11.18~1895. 2.12,晚清北洋海軍提督。字禹廷。安徽廬江縣人。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叛投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官至記名提督。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1888年出任北洋海軍提督。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彈盡糧絕后又無援軍來援的希望,拒絕了伊東祐亨的勸降和瑞乃爾等的逼降,服毒自盡以謝國人。

    劉步蟾
    1852-1895.2.10, 字子香,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海軍將領。畢業于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游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制定海軍軍制、營歸。1895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

    第五集

    劉公島
    位于威海灣口,距市區旅游碼頭2.1海里,乘旅游船20分鐘便可到達。它面臨水云連天的黃海,背接湛藍的威海灣,素有“東隅屏藩”、“海上桃源”和“不沉的戰艦”之稱。劉公島北陡南緩,東西長4.08公里,南北最寬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線長14.95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最高處旗頂山海拔153.5米。島東碧海萬頃,煙波浩淼,島西與市區隔海相望。全島植被茂密,郁郁蔥蔥,以黑松為主,多達2700余畝。
    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時,在島上設電報局、水師學堂、建北洋海軍提督署、鐵碼頭,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就發生在該島東部海域。

    萬木草堂
    中法戰爭后,康有為為了宣傳其維新變法思想和培養變法人才,于1891年(光緒十七年)租借“邱氏書院”作為講學堂,創辦了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開展政治活動,成為戊戌變法策源地。1892年,萬木草堂遷至衛邊街的鄺氏宗祠(今廣衛路附近)。1893年,因來學者眾,遂遷至廣府學宮仰高祠(今文明路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內)。習慣上,人們將康有為在這三址所辦的學堂統稱為“萬木草堂”。

    第六集

    小村壽太郎
    1855~1911,綽號鼠公使,日本杰出的外交官。無論是在宏觀的外交戰略上,還是在具體的外交技巧上,都表現出超乎常人的“才華”,小村的外交生涯又與日本“大陸政策”的形成與發展恰好一致,在日本推行“大陸政策”的每一個重要問題中,小村壽太郎都有“卓越”的表現,特別是作為外務大臣,他在 “日英同盟”、“日俄戰爭”、 “滿洲問題”、“日韓合并”等重大事件的處理中,都使盡渾身解數為日本謀求最大限度的權益。 
    小村壽太郎是積極主張侵略中國的所謂“日清開戰論”倡導者,被稱為“開戰之急先鋒”。出任駐華代理公使后,他竭力搜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產業、民族風俗,以及列強在華活動等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回本國”。由于小村壽太郎身材矮小,為人狡猾奸詐又善于盜竊情報,到任后不久,北京外交使團各國公使就送給他一個“鼠公使”的綽號,以諷喻他向老鼠一樣狡黠機詐。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后,小村壽太郎被任命為駐朝公使。1896年經陸奧宗光推薦,任外務次官。1898-1900年先后任駐美、俄公使。1901年轉任駐華公使,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活動及《辛丑條約》的簽訂。1905年以全權代表身份出席樸次茅斯會議,簽訂日俄《樸次茅斯和約》。1908-1911年任第二次桂太郎內閣外務大臣,簽訂《日俄密約》、吞并朝鮮、收回關稅自主權。1911年11月病死,被授予侯爵。

    吉野號
    “吉野”號快速巡洋艦是中日甲午海戰中的日本海軍主力艦,是其聯合艦隊第1游擊隊旗艦。甲午海戰中,就是它在逃跑中僥幸用魚雷擊沉了我民族英雄鄧世昌所指揮的“致遠”艦。甲午海戰后,它又參加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
    “吉野”艦原為清政府洋務大臣李鴻章向英國訂購的當時最先進的快速巡洋艦,目的是用來增強北洋水師的實力。可本來用于購置戰艦的銀子卻被慈禧太后挪去修頤和園,李鴻章只好被迫放棄購買該艦。而當時的日本為了從火炮和速度上壓倒北洋水師,達到占領朝鮮和中國的目的,19世紀90年代以后,便把建設和擴充海軍力量的著眼點放在添購速射炮和購買快速巡洋艦上。于是,那艘本來屬于中國的戰艦被日本搶購了去。
    但是僅僅憑借日本當時的政府的收入仍不足以支付費用過于之巨的“吉野”號,為此日本天皇為籌集資金購買“吉野”,甚至宣布自己從此到擊拜大清國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飾,由于天皇的舉動激起民眾的民族自尊,使得民眾踴躍捐獻購買“吉野”,日本商人和民間發起了“‘吉野號’募捐會”,后來募集到的銀兩可以買三艘“吉野號”。半年后,日本政府把吉野開回了自己的港口,首任艦長為日本海軍大佐河原要一。值得注意的是,他是鄧世昌的同學,同在日本海軍兵學校第2期畢業。

    福澤諭吉
    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杰出的教育家。他畢生從事著述和教育活動,形成了富有啟蒙意義的教育思想,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慶應義塾的創建者。


    第七集

    陸奧宗光
    1843——1897年,是日本明治時代的政治家和外交官。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外務大臣。日本外交之父。天保十四年生于紀州藩(和歌山縣)幼名牛丸、小次郎,又改陸奧陽之助。

    慶王爺
    奕劻(1838~1917),中國清末大臣。滿族。愛新覺羅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永璘第六子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性長子,過繼給永璘第五子不入八分鎮國公綿悌為嗣。
    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后罷斥恭親王奕?,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主持外交,并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1894年,封慶親王,權位漸崇,而庸碌無為。

    第十一集

    伊東祐亨
    1843-1914,Ito Sukeyuki,甲午戰爭時以海軍中將銜任聯合艦隊司令官,戰后封子爵,升海軍軍令部長。日俄戰爭時任大本營海軍幕僚長,后受封為伯爵。獲海軍元帥稱號。
    祖先為飫肥藩主伊東氏.家徽庵木瓜.父親伊東佑典,薩摩藩藩士.伊東佑亨初名金次郎,后改名四郎右衛門,又改名四郎,最后改為佑亨。號碧海.自幼對海軍感興趣,在江川英龍的學校學炮兵,后入勝海舟的神戸海軍操練所與坂本龍馬、陸奧宗光共同學航海。薩英戰爭時從軍.參加過戊辰戰爭。

    第十三集

    淮軍
    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后,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是中國近代軍隊的前身,曾是清的主要國防力量。

    第十四集

    榮祿
    1836-1903),清末大臣。晚清軍事家、政治家。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出身于世代軍官家庭,以蔭生晉工部員外郎,后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出為西安將軍。因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辛酉政變前后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所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1903年病死。謚“文忠”。編有《武毅公事略》,著有《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
    1874年,同治帝死,榮祿參與確定載恬繼承帝位,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納賄,降二級,去職10余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將軍。1894年,允準入京拜賀慈禧太后60壽辰,適逢中日戰事緊急,留京再授步軍統領,會辦軍務。戰后,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督練北洋新建陸軍。1898年6月,百日維新期間,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得力人物。旋即內調中樞,授軍機大臣,晉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節制北洋海陸各軍,統近畿武衛五軍。策劃立端王載漪子溥俊為大阿哥(皇儲),謀廢黜光緒帝。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主張保護各國駐京使館,鎮壓義和團。1902年1月,隨慈禧太后返京后,轉文華殿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

    第十五集

    孫眉
    1854~1915,字德彰,號壽屏,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孫中山胞兄。孫中山倡導革命大業,得到孫眉物質、精神的支持和鼓勵,對他的革命生涯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后又參加革命,奔走湛江香港兩地,進行反清活動。

    徐世昌
    1855-1939.6.6,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水竹邨人,漢族,遠祖浙江省鄞縣人,落籍直隸天津衛(古屬東海郡),出生于河南省衛輝府府城(今汲縣縣城內曹營街寓所)。
    前清舉人,后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的謀士,并為盟友,一文一武,互為同道;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徐世昌深謀遠慮,頗得袁世凱的器重;但他又能與袁保持距離,進退有度,在袁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辭掉總統職務后,多次拒絕日本人的勸誘,不供偽職。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工于山水松竹,被稱為“文治總統”。

    孟恩遠
    1856——1924,字曙村,又作樹村、樹春,天津市南郊區西泥沽村人。前半生窮苦潦倒,靠賣魚蝦為生。1894年在馬廠參入編練過定武軍。1895年,袁世凱創立新軍,39歲的孟恩遠開始入伍,從此步步高升,至民國初年竟當上了吉林督軍,惠威將軍。他擁有今漢治區境孟瞿阝、大辛、福田三村及清河農場的大片土地,還在天津投資經營面粉、棉紗等工商企業。當時,可稱得上天津東南有錢有勢的第一家。但是,孟恩遠的發跡卻頗為蹊蹺。

    趙秉鈞
    字智庵,1859年生于河南汝州。袁世凱委以創辦巡警的重任,翌年初,命其擔任保定巡警局總辦。1902年5月,袁世凱命趙秉鈞擔任保定巡警局總辦,同時還奏保他為“知府加鹽運使銜”,趙秉鈞“參照東西成法”擬訂警務章程,創設警務學堂。

    孫科
    1891.10.20一1973.9.13,字哲生,廣東中山人,孫中山獨子。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任第一任廣州市長,1923年、1926年兩次再任廣州市長,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長,1932年任立法院長,主張速行憲政聯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辭職旅居香港、法國、美國等地,1965年任臺灣“總統府”高級咨議,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臺北。

    徐勤
    1873—1945,號雪庵,早歲入邑庠,字君勉,廣東三水縣人。庠生出身,康有為十大弟子之一,維新派的報刊活動家之一.1895年在上海創辦《強學報》,出版僅兩周即停。1896年協助梁啟超辦《時務報》。在該報上發表《中國除害議》一文,抨擊科舉制度,受到張之洞干涉,文未登完而中輟。1897年隨梁啟超赴長沙任時務學堂教習,同時給澳門《知新報》撰稿。不久,被康有為推薦為日本橫濱大同學校校長,大力進行維新變法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在旅日華僑中影響很大。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追隨康有為在海外流亡多年。1889年在美國舊金山與梁啟田創辦保皇黨機關報《文興日報》進行論戰達兩月之久。失敗后前往廣州,創辦《國事報》,繼續同革命派報紙進行爭辯。辛亥革命后在天津作寓公。1945年去世。

    第十六集

    三合會
    (英文:Triad)又稱洪門三合會,為歷史上著名的反清秘密組織,始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現在實質上的三合會已經不存在,由于很多華人黑社會組織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門三合會,因此現在一般用來泛指由華人組成的黑社會犯罪組織。

    王士珍
    1861—1930,字聘卿,號冠儒,漢族,河北省正定縣牛家莊人。
    憑借過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績,得到以袁世凱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先后擔任軍政要職,直至北洋政府國務總理,被譽為北洋“三杰之龍”。

    曹錕
    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華民國初年直系軍閥的首領,曾靠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蘆溝橋事變后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因其保持了民族氣節,被國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小站
    位于中國天津市東南,臨馬廠減河。以產優質水稻“小站稻”著名。19世紀末,北洋軍閥袁世凱曾在此編練新軍。

    直隸
    中國舊省名。宋制,地方行政機構以州令用勁,其直屬京師者稱直隸。元不屬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縣,亦稱直隸。明、清不屬府而直屬布政司的州稱直隸州。特指今河北省。

    珍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人們一般習慣按她曾獲封的珍妃來稱呼她。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生于光緒二年二月初三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
    光緒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選定其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光緒帝之后,同時封珍妃與她的姐姐瑾妃為嬪,時瑾嬪15歲,珍嬪13歲。光緒二十年,兩人同時晉封為妃。珍妃其祖父乃陜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珍妃與其姊瑾妃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珍妃10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的她被封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緒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七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后、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光緒26年(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將幽禁于北三所壽藥房中的珍妃喚出,推入位于慈寧宮后貞順門的井中淹死。當時,珍妃年僅25歲。

    第十七集

    剛毅
    1837-1900,清末大臣。字子良。滿洲鑲黃旗人。筆帖式出身,累升至刑部郎中。1877年剛毅以平反楊乃武和葛畢氏案(楊乃武和小白菜案),受獎勵。1880年,為廣東惠潮嘉道。次年,升江西按察使,后為廣東、云南布政使。1885年,擢山西巡撫,請設課吏館,手輯牧令須知諸書,分講習,詔飭行各省。治套外屯田,建分段、開渠、設官三策。1886年,調江蘇巡撫,蘇患水祲,先后濬蘊藻河、吳淞江,以工代賑,民德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以附和主戰言論,召授軍機大臣,補禮部侍郎。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時,力主廢黜光緒帝,得到寵信。次年,又至江南,廣東等處,以籌餉練兵、清理財政等為名,替清廷大肆搜括財物,并散布“寧贈友邦,毋與家奴”等賣國論調。義和團運動發展至京郊時,曾被派至涿州等地探察義和團虛實。回京后,向慈禧太后力言義和團無他心,可借助以對付外人,主張圍攻各國使館,以實現廢黜光緒帝。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他隨慈禧逃往西安。后被慈禧作為替罪羊在菜市口斬首。

    徐承煜
    (?—1901)字楠士,漢軍正藍旗人,徐桐之子,清末官吏。拔貢。以戶部小京官晉遷郎中,累官刑部左侍郎。已,聯軍入,桐倉皇失措,承煜請曰:“父芘拳匪,外人至,必不免,失大臣體。盍殉國?兒當從侍地下耳!”桐乃投纟睘死,年八十有二矣。而承煜遂亡走,為日軍所拘,置之順天府尹署,與啟秀俱明年正月正法。命下,日軍官置酒為餞,傳詔旨,承煜色變,口呼冤,痛詆西人不已。翼日,備輿送至菜市,監刑官出席禮之,已昏不知人矣,尋就戮。和議成,褫桐職,奪恤典,旋論棄市,以先死議免。

     6 )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慈禧太后并不是我在《走向共和》中最喜歡的人物,然而之所以選擇她來做分析,是因為從她身上可以看出封建專制政體下一個國家治亂興亡的根源。 《走向共和》的劇情幾乎一直圍繞著國體政體之爭,而國體政體之爭的背后又是權力分配之爭。封建專制、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各方勢力各種思想你方唱罷我登場,疏陋如我,并無法斷定其優劣,故本文只想從慈禧這個人物對待緒、康、李、榮、瞿、岑、袁等人的態度來談一談封建專制政體之下的治亂之道,俟以對中華民族的今天有一點微弱的啟示。愚以為,在《走向共和》中,慈禧的作用就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歷史車輪下各位英雄乃至梟雄的人生軌跡,是故分析慈禧,也就能見出各位英雄的志向襟懷。 觀罷《走向共和》不由感慨,其內圣外王之說,誠有以乎!有言道:欲知一國之興亡,必先觀其內,一國之內為百姓,百姓之內為法制風氣,而天下之風氣,必起于天子。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問道:“知三百年之基業,隳于何人?敗于何事?”崇禎帝說“諸臣誤我”,然而慈禧恐怕不能如此推卸責任。滿清之亡,固然是亡于腐敗的宗室吏治,亡于袁世凱這樣的亂臣賊子,然而慈禧也難辭其咎。 孫中山先生在劇中有言,“我們不是不信任袁世凱,而是共和政體本身就是對任何個人的不信任。”那么所謂的專制集權,也便是對某個個人的極度信任了,孫曉說,這種信任的基礎建立在在位者是一位“君子”,否則天地間的一切都會失序。如果說權力就好比一把刀,那么約束這把刀的刀鞘便只有兩個字——道德。 “天之歷數在爾躬”,“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從這些至誠的誥文,到孟子筆下的王道霸道之爭,再到程朱陸王筆下的天理與人心……如果,道德的燭光僅僅照亮了瞿鴻禨一人,那么封建專制這柄閃著寒光的寶刀何以在我中華大地上橫行數千年?古有圣君,今有賢臣,李鴻章在,張之洞在,岑春煊在,瞿鴻禨此生不孤矣!因為,他們都是阻止這柄寶刀濫殺的刀鞘啊! 烏托邦本身都是美好的,然而為何烏托邦一旦落實到現實中就會走樣?因為無論何時都會有一種聰明人,無論制度本身有多么完善,他們也依然能夠玩弄制度于鼓掌之中:第一在于執行制度過程中的雙重標準,第二在于借制度之名行私欲之實,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片面地強調一種制度的優劣是可笑的,因為任何制度的執行者都是人,而任何制度的執行最終都依賴于人的心。只不過所謂的封建專制過多地依賴了君王一個人的心而已。在《走向共和》前半部分展現的這段歷史里,也就是依賴于慈禧太后一個人的心。 集權本身并沒有錯,關鍵還是在于掌權者的心。袁世凱弄權,李鴻章同樣也弄權(甚至后期孫中山先生也不免暫行權宜之計,在國民黨內搞集權),然而一者為私,一者為公,手段一樣,動機不同,那么性質也就大不相同了。縱觀中國近代史里對慈禧的批評,無非是說她專制集權,然而我以為慈禧之過,卻不在集權,而在于她少了一樣東西,又多了一樣東西,她少的那樣東西,叫做擔當,而多的那樣東西,叫做私心。 先說擔當,私以為權責永遠應該是統一的,《英雄志》中有云:“然太后雖為弱女子,亦可能有英明處,何以言為病灶?其實這個病,不是病在她這個人,而是病在這件事,她抓了權,卻不肯擔責。她不擔責,卻又抓了權。故而有責者無權、有權者無責,做錯事不知痛,便如行尸走肉……” 再說私心。天子之內有私心,無乃社稷蒼生之禍歟?平心而論,我對慈禧是有三分敬意的,她決非昏聵不堪毫無政治頭腦的權謀家,人誰能無私?君和社稷,私心和公心,一般情況下兩者是不矛盾的,然而等到發生了矛盾沖突,非要作出取舍的時候卻要怎么辦?圣賢給了我們答案:禮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然而慈禧不能做到,義利發生矛盾時,公義總是讓位于私欲,大是大非面前一旦退讓一步,便埋下了斷送江山社稷的禍根。 《走向共和》第二十六集的主要事件是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后辛丑條約的簽訂。如果說之前慈禧太后決意和洋人決一死戰,讓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血性。那么這一集中慈禧太后的形象則遠遠顛覆了之前給我留下的好印象。在位者一旦做出決策,便應該賭上自己的一切為這個決策負責,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用慈禧自己的話說是“死得光彩”,某種意義上說,慈禧的這個決策雖說愚蠢,卻并沒有錯,然而面對洋人的問罪,慈禧竟然不惜犧牲一百七十四名“禍首”,不惜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將決策的責任完全推到主戰官員身上,將失敗的后果完全轉嫁到人民身上,只是因為“我真是不想死啊……” 為了保住自己一個人的性命,甚至想讓榮祿做自己的替罪羊,甚至答應洋人的一切條件,將天大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李鴻章一個人的身上。弄得榮祿元氣大傷,李鴻章油盡燈枯,“禍首”們蒙冤而死,為國盡忠的義和團死得輕于鴻毛。義和團抵御外侮,何罪之有?那一百七十四名主戰官員何罪之有?對比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時說的“如果一槍能抵一億兩白銀,那索性再打我兩槍好啦”,人格之高下立判。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說的是君主一個人犯了過錯,不能讓所有人代自己受過。“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說的是任何人有了過錯,都要由君主一個人代為受過,這句話是慈禧經常掛在嘴邊的,然而觀其行止,卻是“朕躬有罪,加以萬方”。抵御外侮本來是正義的,慈禧承認了那一百七十四名主戰官員是“禍首”,也就等于自己抹殺了義和團運動的正義性,自己打折了自己的脊梁。 然而這位昏君身上映照出的卻是一位位賢臣的人生信條。正如梁啟超所言:“沒想到,中堂大人還是擺脫不了這個下策……我為中堂大人可惜啊”。對于儒生而言,比生命更重要的莫過于“名”。“世上最難寫的,莫過于自己的名字。慶王爺,您還年輕,今后的路還長,讓我來替您簽了吧”,看到這里淚如雨下,中堂啊中堂,你究竟為的是什么呢? 簽完辛丑條約的中南海西花廳,長長的談判桌兩邊所有的人影都隱去,只剩下桌上攤放的一張張賣國條約,李鴻章一個人坐在桌邊,燈光漸暗,漸漸地李鴻章的身影也消失不見。我相信導演安排這個鏡頭是有深意的。山河破碎,然而卻只有一個人會為了這張賣國條約心痛,甚至心痛得耗去最后一絲力氣。長長的談判桌邊,李鴻章很孤獨,這里沒有慶親王,沒有光緒,甚至也沒有慈禧,很快地,也就要沒有他了。 中堂,若你不在了,下一回……還有誰來賣國呢? 我并不會如梁啟超一樣為李鴻章不值,因為我懂得他,但我相信慈禧永遠也不會懂。她以為這就是對她一個人的忠。 在第三十九集第四十集中,慈禧常常提到的一個詞便是“忠”。因為這個忠字,她疏遠了瞿鴻禨、岑春煊,卻親信了袁世凱和慶親王。當袁世凱交出自己所有的兵權時,他也從慈禧那里得到了莫大的信任,如此以屈為伸欲擒故縱的把戲實在令我冷笑不已,而慈禧竟然完全被蒙蔽。如果說在戊戌年袁世凱的觀望態度讓慈禧有所察覺,那么之后他下的賭注卻足夠大,也騙過了慈禧。 君王為何每每親佞臣,遠賢臣?在于佞臣每每迎合了君王的私心。慈禧的私心在其權位,于是袁世凱便制定了十二年的預備立憲期,保障了慈禧的利益,卻貽誤了中國走上君主立憲之路的唯一時機。 然而看到袁世凱的種種演技,我卻不禁冷笑,袁世凱何忠之有?他不過是抱那個最粗的大腿而已,等到把自己的大腿變得比誰都粗的時候,便會圖窮匕首見,什么忠義,什么情分,全都不過是騙小孩子的玩話而已。而瞿鴻禨岑春煊不同,正如瞿鴻禨所言,太后正是看中了他這份“定力”,可惜瞿鴻禨的定力何曾定在慈禧太后一個人的身上? 因為所謂的離心離德,慈禧遠賢臣,又因所謂的同心同德,慈禧親小人。慈禧曾說,做臣子的最關鍵的在于忠心和能力,然而何為忠?當然我不否認這世界上真的有忠于某一個人的愚忠,然而這恐怕也就是狗對主人的感情罷了。何況,慈禧身邊連這樣的愚忠也沒有。袁世凱忠于她,李蓮英忠于她,不過是從慈禧的利益里可以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罷了,不過是私心和私心交換和勾結,何忠之有? 所以,慈禧不懂李鴻章,也不懂瞿鴻禨和岑春煊,也就更不能懂得孫文。在這天地間,儒生們只會忠于一樣東西,一樣高乎這世間的東西。 “吾本息機忘世、槁木死灰之人,念念在茲于古之忠臣義士、俠兒劍客,讀其遺事亦為泣淚橫流,痛哭滂沱而若不自禁,今雖不能視富貴若浮云,然立心之本,豈能盡忘?我身入梏炬,我心受梏方,天地大無恥,吾對之以二字,曰……正道!” 正道,就是做對的事情。 這就是儒生們畢生的道統。當李鴻章抽著陀螺說出“賣國!”當岑春煊半夜在關帝廟前勒馬大呼“臣救駕來遲”,當徐桐面對一丈白綾說出“臣領旨謝恩”……這并不是對慈禧一個人的愚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堯舜本來就是沒有私心的,儒生們又豈會忠于君王一個人的私心呢? “天下為公”并不是孫文一個人的獨創,從本質上來說,孫文的思想其實并沒有脫離儒家思想的范疇,所以說他是一個儒生也不為過。我看這個思想便是“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便是“廓然大公”吧。封建君主專制便是建立在君是圣君,臣是賢臣的基礎上,若是君臣都沒有私心,那么自然同心同德,做臣子的又何必單單忠于君王一人,乃至一家一姓之天下呢? 這也就是孫文曾想在國民黨內搞集權的原因,因為他知道,權力在他一個人的手里是妥當的,因為他沒有私心。故竊以為,政體本身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權力本身并沒有變,從專制到憲政,變的只是分配權力的方式。所以關鍵還是在于掌權者的心,心正者,即便集權,也能為天下興利除弊,心不正者,即便憲法在上,誰又來秉公執法呢?即便有人執法,法不責眾,你又奈我何?從專制到憲政也就是從自律到他律的過程,自律倘不奏效,他律又何嘗盡能奏效了? 正如劇中所言,憲政的憲字,就是限制的意思。然而,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正者何須限?須限者又何嘗正?可見憲政本身也不過是一個可笑的悖論而已。 ---------------------------------------------------------------- 詠篆香為李中堂作 夜來誰共西風寒,獨上高樓思悄然。 宛轉焦心隨漏淺,淹煎白首伴更闌。 芬芳任我形為燼,莊正由他跡作煙。 但得殘息還一寸,寧使妖氛在人間。(完全出律了 淚……)

    我的公眾號:齡官(lingguan1123),主要發布原創劇評,歡迎關注。

     短評

    印象最深的是孫中山一臉興奮的跟哥哥說:“這是革命牛啊!”,倒霉的哥哥...怎么就攤上你這么個革命狂弟弟...

    10分鐘前
    • JACKIEXIA
    • 力薦

    治世的時候上面要有人,亂世的時候手里要有兵,什么時候都要有銀子,最好還有命

    11分鐘前
    • lakeblur
    • 力薦

    吾國近年最好電視劇集

    15分鐘前
    • 行云天下
    • 力薦

    認識中國的一個絕佳的切入點,不僅僅是歷史,還有當下

    17分鐘前
    • 昊明
    • 力薦

    國產劇我一直都推薦《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前者不再公開播放,后者收視極其慘淡,其歷史和情懷永遠令我潸然淚下。這兩部片和其中演員都未因此得過什么獎,但獎項都太不值。我們從不缺好演員,從不缺好編劇,只是情懷沒有出口,情懷也賣不起價錢。每次重看都會有新感觸,好的作品禁得起年年歲歲的重復。

    21分鐘前
    • 秋天的黛西
    • 力薦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24分鐘前
    • 裴黃婷婷
    • 力薦

    我想這片是獨孤求敗了,十年之內恐無人超越

    27分鐘前
    • 東方白
    • 力薦

    真正有意思的是06年到17年評論的變化。

    29分鐘前
    • 瑯琊閣玄字技師
    • 力薦

    一個在認天命的前提中求變革的李鴻章 一個有抱負沒手段的光緒 一個假開明真短視很自我的慈禧 一個目的明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會來事兒但小心眼的袁世凱 一個思維禁錮的康有為 一個不堅定的梁啟超 一個立場堅定天贈模范朋友家人但實際上用著他人的血肉之軀實現理想國的孫中山

    33分鐘前
    • NoEnoughPants
    • 力薦

    中國最好的電視劇,即使把電視電影一起排名,我也把它排在霸王別姬活著前面

    37分鐘前
    • ricky
    • 力薦

    看的時候最難過的就是已經知道了結局

    40分鐘前
    • 看個電影
    • 力薦

    看完之后超崇拜李鴻章。。。“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梁啟超《李鴻章傳》)

    42分鐘前
    • 黃業霖
    • 力薦

    要看完全版,不要看閹割版

    44分鐘前
    • 海馬
    • 推薦

    有個評論說這電視劇十年無人能超越,現在17年過去了,仍然沒有。

    49分鐘前
    • 吃瓜爾
    • 力薦

    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電視劇,沒有之一。一部真正尊重歷史的歷史劇,與各種歌功頌德劇和戲說劇大不同。慈禧、李鴻章、孫中山、梁啟超、袁世凱等人的塑造非常成功,也基本真實、客觀、公允(看的時候,我特意查了不少史料),與歷史課本也是大不同。臺詞一流,極富年代特色。海外版68集。

    50分鐘前
    • Clyde
    • 力薦

    雖然存在國產電視劇的一系列通病,但中立的視角和史實的再現十分難得,加1分

    55分鐘前
    • 推薦

    李中堂,這么多年都誤會您了。

    59分鐘前
    • 乾隆裸衣斗貂蟬
    • 力薦

    非常值得一看,有點理想主義情結的歷史片,不同于一般歷史片僅僅是權謀或者蒼涼。

    1小時前
    • 挑燈看劍
    • 力薦

    孫大炮,對不住了,我們還是搞砸了

    1小時前
    • 響亮的名字
    • 力薦

    百年之后,李鴻章萬萬沒想到是,還吾公道的是一部電視劇,而不是教科書。。。

    1小時前
    • 與李白大醉一場
    • 力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