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當前位置:首頁 劇情片 無名戰士

    無名戰士

    評分:
    0.0很差

    分類:劇情片其它2017

    主演:伊諾·阿霍  約翰內斯·霍洛佩寧  尤西·瓦塔寧  阿庫·哈里米  Hannes Suominen  Arttu Kapulainen  薩穆利·瓦拉莫  喬納斯·薩特莫  Juho Milonoff  安德烈·阿倫  Paula Vesala  戴安娜·波扎爾斯卡婭  馬爾凱塔·蒂卡寧  馬蒂·里斯蒂寧  麥克斯·奧瓦斯卡  Kimi Vilkkula  Severi Saarinen  亞爾科·拉赫蒂  埃諾·海斯卡寧  Akse  ?

    導演:阿庫·盧希米斯?

    提示:本線路為優質線路,可優先選擇。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猜你喜歡

    • HD中字

      沙海2023

    • HD中字

      滿洲候選人2004

    • HD國語|HD粵語

      十萬火急1997

    • HD中字|HD國語

      密室逃生

    • 更新中字

      山丘蓋比

    • 更新HD

      雖然只是弄丟了手機~最終章~最后的黑客游戲

    • HD中字

      勇敢面對黑暗

    • HD中字

      不要抬頭

     劇照

    無名戰士 劇照 NO.1無名戰士 劇照 NO.2無名戰士 劇照 NO.3無名戰士 劇照 NO.4無名戰士 劇照 NO.5無名戰士 劇照 NO.6無名戰士 劇照 NO.16無名戰士 劇照 NO.17無名戰士 劇照 NO.18無名戰士 劇照 NO.19無名戰士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影片改編自1954年同名暢銷小說《無名戰士》,講述了一隊芬蘭士兵在蘇芬戰爭中的故事。

     長篇影評

     1 ) 沒有無名戰士就沒有現在成功的芬蘭

    《無名戰士》用清冷的北歐畫風,描述了二戰期間芬蘭5年對蘇抗戰的歷程。老兵的自由和怪癖,少尉的盡忠職守,還有神似好兵帥克樂呵的大頭兵,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蘇芬戰爭中芬蘭先贏后輸,最后還被迫放棄了光復的領土給蘇聯,但是在所有的電影戰斗場景中,身著灰色軍裝的芬蘭士兵總是熱血蓬勃,高喊“前進、前進”。 蘇芬戰爭中,除了德國的有限幫助,芬蘭在戰爭中沒有任何其他官方的盟友,可以說是相當孤立了。無名戰士在芬蘭廣闊的雪山綠地、叢林河流中浴血奮戰,也是年輕的芬蘭共和國的青春大反抗。 誰也沒有想到,蘇芬戰爭半個世紀以后,以諾基亞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崛起,人們忽然發現,芬蘭,不僅已經成為世界高新技術的領頭羊,而且也成為了世界高度清廉、極低基尼系數、高幸福指數的國家。芬蘭創造的北歐模式,其底色也是不朽的蘇芬戰爭無名戰士精神。有無名戰士的國家,是幸福的。

     2 ) 戰爭不應該是喜悅的

    拋開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意義,在這場戰爭中有的只是無數次的潰逃,被殺戮的士兵,被拋下的尸體。

    在普通士兵的視角下,活著是比死去還要痛苦的事情,在槍林彈雨之中,最安全的方式是把自己埋起來,挖一個掩埋自己的戰壕,或者身體緊緊貼著大地。每一次直立都讓自己更接近死亡,但是不去沖鋒,也只會戰敗。

    在勝利的歡呼后是戰友突然的中彈,一個個美好的愛情只是迎來更悲傷的生離死別。不要再有戰爭了,讓我們回到家,那里有你愛的人。

     3 ) Maa on niin kaunis

    于2017年11月25日,赫爾辛基Tennispalatsi影院五號廳,同友人Tomi T觀看了英文字幕版。

    這部電影時長三個多小時,可以說節奏很“慢”很“悶”,但正是這樣近似于寫實的冷靜手法,很好地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性。

    電影主要描述了1941-1944繼續戰爭時期幾名芬軍戰士的故事。在歷史上繼續戰爭,所謂Continuation War, 或者是Jatkosota的必要性與戰爭帶來的影響,早已功過論評說。芬蘭作為軍事弱國(是的芬蘭軍事現在仍然很弱,然而歐洲誰不弱┐(?~?)┌)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抗爭精神非常令人欽佩。

    電影中圣誕節(1小時44分)的時候,戰壕里的戰士、R?nkka的家人在家里唱的那一段是《Maa on niin kaunis》,大意是人世間多么美麗。當年,2017年12月24日,我在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候車時,車站大屏幕上播放的就是《無名戰士》的片段,背景音樂即為《Maa on niin kaunis》。和平,是人類追尋的永恒主題。

    然而,我依然想引用另外一首詩作為評價: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

    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

    “看,

    這是奴隸!"

     4 )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1941年6月25日,蘇聯空軍突然空襲了芬蘭18個城市的機場,壓抑三年的芬蘭正式向蘇聯宣戰,繼續戰爭爆發!

    1941年8月31日,芬蘭部隊抵達維堡,宣布收復1939年失去的全部領土。

    1941年10月21日,攻占蘇聯城市彼得羅扎沃茨克市。

    1944年6月9日,蘇聯開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蘭防線。

    1944年7月,芬蘭軍隊退回到冬季戰爭結束時的戰線,蘇聯停止進攻芬蘭。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蘇芬之間的戰爭卻鮮有人知。

    可偏偏有這樣一個故事,它完整講述了蘇芬“繼續戰爭”的全過程,并且被三次翻拍成了電影,它的名字叫《無名戰士》

    在1940年蘇芬冬季戰爭后,芬蘭失去了卡累利阿地區,其中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并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

    對此,芬蘭始終耿耿于懷,在森林中訓練新兵等待時機收回領土。直到1941年6月德國閃擊蘇聯,芬蘭看到了收復國土的機會,毫不猶豫向蘇聯發起了進攻。

    從歷史角度來看,冬季戰爭里贏得國際聲望的芬蘭完全可以將本片拍成一部“犯我國土、雖遠必誅”的熱血戰爭片。可偏偏長達3小時的《無名戰士》被拍得極為克制和冷靜,這種“冷靜”讓人感覺太過平淡、甚至是無聊。

    為了將這種“冷靜”氛圍營造出來,全片的色調幾乎以灰暗的冷色調為主。這倒將也挺符合芬蘭這個北歐國家的性格,另一方面灰暗的畫面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戰爭的陰暗面。

    不僅如此,客觀而真實的鏡頭將觀眾帶回到了那個悲壯而殘酷的戰爭歲月里。

    戰場上的槍林彈雨猶如在眼前,

    被炸瞎雙眼后飆濺的鮮血、痛徹心扉的叫聲,

    從尸體上搜刮而來的面包拿來就直接咬一口,

    即便是被運回的傷員也難逃敵方的埋伏而慘遭殺害。

    作為一部描繪戰爭眾生相的電影,《無名戰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角,可每一個人物恰恰都是主角。

    初入戰場膽小怯弱的指揮官,在打了幾場勝仗后意氣風發;跟著戰爭一起成長的新兵從毫不留情地槍殺俘虜,到學會憐憫、主動把槍放到傷員的身旁,讓其解脫痛苦。還有初入伍的新兵蛋子,因為沒經驗會抬頭過高而被爆頭身亡。

    這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那個身經百戰的老兵了。

    這個參加過冬季戰爭的老兵再次入伍,經常對于上級的命令不屑一顧,不爽時更是直接破口大罵、毫不留情。

    但他對戰友又十分照顧,不僅細心教導剛轉來的新兵如何巡邏,還冒著槍林彈雨將受傷的戰友背過河。

    別看人家整天一副老油條的樣子,打起仗來可絲毫都不含糊。不僅握槍姿勢極為實用,連清戰壕的戰術都十分精準高效。

    明明有著一身好本事,可以在戰爭里建立豐功偉績的他,卻一臉不在乎:

    你想成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種事,只有需要時才前進,否則就趴著,我們來這里不是為了被殺,而是殺戮。

    他真正在乎的是,在家中的三個兒女和即將生產的妻子。

    當他終于有假期回家照顧妻兒時,還不忘一起收割家中田地里的黑麥,而這一幕是全片少有的暖色調的溫馨畫面。

    沒有真正意義主角的《無名戰士》,反倒每一個人物身上獨有的特點給刻畫了出來。即使看完電影的我們仍舊記不住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各自鮮明的性格卻能夠被人深深地記在腦海里。

    這種看似是“弱化”單一角色的講述方式,其實是用一種最直白的方式告訴我們戰爭所帶來的影響:普通人在戰爭面前的無奈、悲傷,還有失去親人、失去生活的迷茫。

    這種影響其實是我們在超級英雄電影里看不到的,因為那些戰斗力爆棚、能夠死而復生的超級英雄更多時候考慮的不是面包,而是如何打敗敵人。

    或許我們在看這些超級英雄電影時會感覺熱血沸騰、興奮不已,也期待著有一天能夠行俠仗義、鋤強扶弱,但是他們卻不會告訴我們做一名光鮮的英雄背后所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即便芬蘭在這場戰爭里占據著聲譽優勢,但是在《無名戰士》里我們幾乎看不到蘇聯方面大規模的軍隊,只有偶爾零星的幾個蘇聯小兵還提醒著我們這是一場國家之間的戰爭。

    這種刻意不渲染敵方形象的做法,與去年諾蘭的《敦刻爾克》頗為相似,這樣做的本意是想要讓觀眾去反思戰爭所來的影響,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而非去建立敵對情緒。

    在這場戰爭之后芬蘭選擇了維持中立外交政策,即便在東西冷戰時期也維持中立。這樣的深遠影響足以見得戰爭帶給芬蘭人民的傷痕有多么的深。

    那個老兵曾一語道出了這個傷疤: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可怕的,是誰發動的已經不重要了,所有經歷的人都會受難。

    當老兵在戰爭結束后回到家中,妻子飛撲入懷、女兒眼神里的開心,我們才會明白,家是最值得去守護的東西。

    文/冷子墨

     5 ) 戰場上,我才不在乎那些七八

    這是一部沒有主角同時思維立體的戰爭片,用180分鐘的較長時長呈現出極度克制和冷靜的敘事:戰爭是傷痛,是殺戮與被殺。影片里沒有刻意的渲染,比如敵國的丑惡形象和犯我領土,我方的絕對服從和舍生忘死,有的只是陰暗的畫面和有血有肉的士兵軍官。

    以克制替代刻意,以反思表達反戰,以冷靜抵消激爽,以復雜思維解構單一風格。

    經歷過冬季戰爭的老兵說:

    你想成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些事,只有需要時才前進,否則就趴著,我們來這里不是為了被殺,而是殺戮。

    我來不是為了當一條只會點頭聽命令的狗,我只想回家。

    可能了解蘇芬戰爭的人很少,看到這部影片,讓我對歐洲的文明和思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本土的一些主旋律產生了更多的悲傷。

     6 ) 戰爭中沒有英雄,只有無名小卒

    要看明白《無名戰士》,首先要稍稍了解一些前蘇聯和芬蘭之間歷史糾葛。 歷史上,芬蘭本是瑞典這個北歐一霸的領土。后瑞典在北方戰爭中被新崛起的俄羅斯帝國打敗,被迫割讓芬蘭地區給俄羅斯。俄羅斯在芬蘭地區成立芬蘭大公國,由沙皇自領大公爵位,實行沙皇統治下的半地方自治。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沙皇俄國土崩瓦解,芬蘭趁機獨立。此后二十年間,蘇芬兩國關于國境劃分一直有很大的爭議。 雙方矛盾的焦點是卡累利阿地峽的歸屬。 卡累利阿地峽是位于俄羅斯拉多加湖和芬蘭灣之間的一條狹長路上通道,南部即為前蘇聯的列寧格勒、舊沙皇俄國和現在俄羅斯聯邦的圣彼得堡,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1917年芬蘭獨立時,將此地峽的大部分收入囊中,其邊境與列寧格勒近在咫尺,對這座前蘇聯第二大城市乃至蘇聯西北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擴大戰略縱深,前蘇聯自20年代起便與芬蘭進行談判,想讓芬蘭割讓四十公里寬度的土地及數座島嶼,但都被芬蘭拒絕了。 進入30年代后期,隨著納粹德國的崛起,以及芬蘭與德國的關系愈加親密,前蘇聯得到卡累利阿地峽的欲望愈發強烈,最終在1939年發動冬季戰爭,企圖奪取地峽甚至占領整個芬蘭。 但在這場戰爭中芬蘭軍隊表現出了極其強悍地戰斗力,不僅沒有讓蘇軍滅亡芬蘭,還給蘇軍造成了大量傷亡。據說,希特勒正是看到蘇軍在冬季戰爭中的慘狀,才最終制訂了企圖消滅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但現代戰爭和古代戰爭的不同之處在于,現代戰爭拼的是整體國力,奇謀智斷只能勝一時不能勝一世。芬蘭雖然給蘇聯造成了大量傷亡,但也被逼得坐上了談判桌,于1940年3月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將卡累利阿地峽及其周邊領土割讓給蘇聯。 遭此大辱,芬蘭自然要雪恨。于是芬蘭與納粹德國一拍即合,于1941年配合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發動對蘇戰爭,史稱“繼續戰爭”。芬蘭政府的目的,是奪回卡累利阿地峽,并擴張領土,建立大芬蘭國。 戰爭一開始挺順利,趁著前蘇聯軍隊忙于應付納粹的進攻時,芬蘭軍隊迅速收服失地,并占領了不少蘇聯領土。 但芬軍的攻勢很快就被擋住了,雙方進入相峙階段。蘇芬之間仿佛回到了一戰時代,打起了塹壕戰。 到了1944年夏季,蘇軍已經徹底確立了對德戰爭中的優勢,可以騰出手來收拾芬蘭。 短短一個多月,蘇軍就完成了反擊,將芬軍趕回1940年兩國確立的國境后。此后不久,芬蘭對蘇媾和,不僅再次承認1940年的《莫斯科和平協定》有效,而且割讓了更多領土給蘇聯。 從戰爭結果來看,芬蘭在整個繼續戰爭期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沒能報仇雪恨,還搭進去不少的人命,損失了大片領土。 大約是這場戰爭過于慘烈的緣故,戰后的芬蘭成為了中立國,當起了冷戰時期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了解了上面這段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無名戰士》這部電影的主題與愛國激情沒有絲毫關系,它的真正主題只有一個——反戰。 無論政客們如何口燦蓮花,真正在戰場上流血犧牲都不會他們,而是那些在泥水里打滾、迎著子彈沖鋒的士兵。因而,要不要戰爭,真正具有發言權的應是身處戰爭第一線的士兵。 電影將鏡頭鎖定在芬軍一個基層連隊身上,通過他們展現士兵們對戰爭的真實看法。 戰爭初起之時,士兵們或許還懷著些許奪回故地的激情。他們越過1940年確定的新邊境,朝著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前的“舊邊境”進軍。 在他們看來,只要奪回在之前戰爭中丟失的土地,戰爭就該結束了。所以他們一路上都在說:“等到了XXX,我就回家。” 但他們從未想過,芬蘭可以擁有挑起戰爭的主動權,卻未必有權結束戰爭。 這一場戰爭出乎意料地漫長,士兵在日復一日地流血犧牲中,愛國激情越發麻木,歸家的愿望卻越發強烈。 伊諾·阿霍所扮演的老兵經歷過冬季戰爭,對于戰爭的真相看得尤為透徹。戰爭就是殺戮,其他一切所謂的崇高名義全都是虛無。他無視軍隊的紀律、長官的命令,只想在戰場上好好地活下去,帶著朋友活著回家。 其他年輕士兵一開始并不明白這一點,但戰爭讓他們慢慢理解了這一道理。 所以,到了戰爭末期,他們為了回家,可以違背長官命令,放棄不可能堅守的陣地,丟掉累贅的機槍,拼命往“舊邊境”撤退。 此時的“舊邊境”,不再是1939年冬季戰爭前的“舊邊境”,而是1940年《莫斯科和平協定》確定的“新邊境”。新與舊的轉換,表明了士兵們對戰爭的理解與態度的變化。他們厭戰,他們想回家,他們不像打仗,只想和平地過自己的日子。 對于士兵來說,在戰爭中他們什么都沒得到,只是平白付出性命。 哪怕是老兵那樣技戰術極其高超的戰士,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隨意的一顆子彈,就能讓他丟掉性命,默默地死在不知名的野地。 而最諷刺的是,戰爭失利,當初鼓動戰爭,命令他們上戰場的政客又搖身一變,成了和平的倡導者。當初的仇敵,變成了“偉大的東方鄰居”。 在戰爭中,他們只是一群無名小卒。他們的死,毫無價值。

     7 ) 第三次翻拍

    這是芬蘭第三次翻拍這部電影,畢竟近代戰爭芬蘭參與不多,但是對蘇聯的兩次都是雖敗猶榮。電影是蘇芬兩次戰爭的第二次“繼續戰爭”的記述,所以我得先科普一下他們的第一次戰爭,冬季戰爭。蘇聯作為侵略者,在1939年進攻芬蘭,調動54萬大軍,芬蘭全國只有12萬人應戰,1比10的傷亡比例調侃由此而來,1個芬蘭人頂10個蘇聯人。蘇聯22萬人傷亡獲得慘勝,芬蘭就此在森林練兵以求反擊。1941年機會來了,因為芬蘭人在冬季戰爭的表現,希特勒覺得蘇聯不堪一擊,于是巴巴羅薩計劃開始,芬蘭和德國一起進攻蘇聯,芬蘭開始收復失土,電影就此開始,沒有波瀾壯闊,而是如實記載戰爭的殘酷,最終1944年蘇聯反攻,芬蘭又敗了,不過蘇聯付出58萬人的代價,芬德聯軍22萬人,老修又是慘勝,因為深知戰爭的殘酷,芬蘭人最終選擇了中立,調轉槍頭又干了德國人一仗后從此成為了中立國。

     8 ) 無名戰爭

    他來這裏不是爲了被殺,而是殺戮。他不殺人只殺敵人。他做了戰爭要他做的事。他不想爲長官們賣命,他只想要回家。長官們爲權威而賣命,坦克軋過來,就什麼也沒有了,反而是士兵們是自由的。如果他打這場仗只是因爲需要打,那麼就只有失敗或是犧牲。

    卡利羅圖少尉從開始就只是爲了命令而打仗,最後也是因爲命令已下。鼓起銳氣,步了卡納上尉的後塵,卻沒有他的那種慣看戰爭的從容。卡納上尉也算是死得其所,雖然戰爭無情人命如灰塵,但他也可算上是與之打了個平手,死得一點也不卑下。科斯凱拉中尉有戰略頭腦,知道應該做什麼。但他也要聽從命令,炸毀了坦克也犧牲了自己。活著不是那麼容易的,甚至和你救不救同伴也沒有關係,不是望風而逃纔是唯一的途徑。命令保護不了你,戰壕也保護不了你,槍也保護不了你,因爲他們也有槍,就像科斯凱拉說的「他們也是人,槍可以殺死他們」,那麼你也一樣;命令和防線是雙方組織起來的強大攻勢,槍則是殺死對方的武器;年輕保護不了你,閱歷也保護不了你,頭腦有時也保護不了你……

     短評

    一部沒有觀影經驗的戰爭片。芬蘭軍隊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只要一開戰,蘇軍一壓過來,還沒真正開打,芬蘭士兵就開始拔腿就撤,從頭到尾都是,軍官一邊喊別跑,沖啊,士兵一邊跑得飛快——真的是不想打仗啊。

    7分鐘前
    • 陳哈
    • 推薦

    這是一場關系上錯綜復雜的戰爭,芬蘭最終站在了戰敗方。小國的利益永遠只是大國爭斗的殉葬品,至于陪著走進墳墓的人,包括貴族和平民、丈夫和父親、新郎和處男、老兵和菜鳥。看得出導演仇視俄國人,但不知道一個老鳥干死這么老多毛子是否有這么一出,想來很是夸張……

    10分鐘前
    • 半逗
    • 推薦

    人如螻蟻啊。

    15分鐘前
    • 聽霜書生
    • 推薦

    蘇芬戰爭。

    20分鐘前
    • 寒狐傳媒
    • 推薦

    沒有經過黨指揮的軍隊,果然政治覺悟不行,像片里面這幾個兵油子,在蘇維埃槍斃一百回了,所以呢,黨必須指揮槍,然后人民才會聽X的

    25分鐘前
    • 豆友1174140
    • 推薦

    看多了蘇聯戰爭片,從德國小弟芬蘭的視角來看看那些莫名其妙的戰爭吧~ 也是真實人物事件改編,但是一人滅掉50人的偷襲隊,這個就更傳奇了~從幾個小人物的故事來表達更強烈的反戰主題,打完蘇聯打德國,這種夾心餅干式的戰爭真的是無可奈何~ 打到失去信念,最后就只剩活下來的愿望了~

    27分鐘前
    • Quester
    • 推薦

    不得不說,歐洲人的戰爭片拍得比美國人明白多了。思維的復雜化是需要時間和歷史積累的。你想做英雄,我不在乎,我該趴著時趴著,該前進時前進,我們來這不是為了被殺,而是殺戮。

    29分鐘前
    • 純Jun
    • 推薦

    從續戰到停戰。一樣是抗蘇,拍的比波蘭片好多了。

    31分鐘前
    • Die Katze
    • 力薦

    我來這里不是為了你,我有妻子和孩子。

    35分鐘前
    • 潁原真吾
    • 推薦

    三個小時的電影加三個小時的百度百科才了解以前從來不知道的“冬季戰爭”和之后的這場“繼續戰爭”。也正是芬蘭在二戰時期的奇妙地位,注定了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影片很客觀的將這場戰爭流水賬一樣的表現出來,影片也很北歐風,畫面陰暗,節奏緩慢,對戰爭處理的異常的冷靜。臉盲癥發作,到了中期才分清了幾個主要角色,然而印象最深的也只有那個能征善戰的老兵。雖然沒有什么很熱血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的殘酷和無奈還是表現的十分到位。三星影片在了解歷史背景后喜提四星!

    36分鐘前
    • 八爪
    • 推薦

    芬蘭人真心認為不該打這場仗,所以才會把這個題材翻拍三次。參加冬季和后續戰爭的老兵顯然是個象征,最后回歸家鄉,也是一代芬蘭男子的完成或永遠未完成的心結所在。芬蘭這場戰爭才真正配得上叫衛國戰爭。

    37分鐘前
    • novich
    • 推薦

    不設嚴格意義上的主角,以老兵Rokka和四個戰火里成長的漢子,為貫穿整片的核心人物,再次重現一場慘烈二戰史里不太引起關注的蘇芬戰爭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為冬季戰爭)。擯棄華麗的電腦動畫,回歸質樸,真實到如臨其境。同時還是一本戰場教科書和博物館,同類影片還有《蘇芬戰爭》和《血戰1944》。

    41分鐘前
    • 老珂
    • 推薦

    只有死亡才是從戰爭中解脫的唯一出路。進攻時的犧牲,沒有悲傷,撤退時的犧牲,更顯悲壯。越到后來,每一次陣亡都深受觸動,每一個年輕的生命,每一雙閉不上的眼睛。

    44分鐘前
    • alan3396815
    • 推薦

    滿分!三小時的片長讓很多人覺得劇情平淡,少了荷爾蒙和刺激的大場面,但只有這樣的戰爭電影體現的才是真正的戰爭!沒有主角,沒有熱血,沒有酷炫特效,戰爭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絕望,漫長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個統計數據。

    45分鐘前
    • All about you
    • 力薦

    剛在電影院看完,三個小時,全程沒聽懂,但不影響理解劇情。很好的戰爭片,紀念芬蘭獨立一百周年。

    46分鐘前
    • Vohn
    • 力薦

    芬蘭,人性啊。

    50分鐘前
    • 神哥
    • 推薦

    偉大的戰爭片一般都是反戰的影片。角度草根又細膩,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55分鐘前
    • 馬匪
    • 力薦

    準備去補55版和85版的電影

    59分鐘前
    • 貓咪建筑師
    • 力薦

    什么保家衛國,什么正義不義,最后死的還不是普通小兵!芬蘭群像戰爭片.

    1小時前
    • 完顏穆爾登格
    • 力薦

    敘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沒一搭,情節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缺乏焦點,但攝影處理得很好,視覺上還是很有感染力。一星半友情入一下

    1小時前
    • 東遇西
    • 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