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本線路為優質線路,可優先選擇。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我得承認,聽完這首古詩新唱后,這兩句歌詞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古人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大概能體會了。 歌手曹軒賓,來自陜西西安,用當地的方言演唱了這首別君嘆,賦予了這首歌獨特的魅力。在如今普通話大力推廣的時代,用方言演唱歌曲并不普遍。傳統印象里,方言作為地方特產,受眾小,局限大,似乎難登大雅之堂。然而,別君嘆這首歌,偏偏就是例外,其在近幾期節目中脫穎而出,令人感動。西安話獨有的韻調,碰撞上傳頌千年的詩詞,構建了一幅空曠遼遠,隱隱有悲涼之意,又摻雜著灑脫豁達的多層次畫面,掙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帶領我們走近千年前的那個清晨,那家酒館,那片黃土。想象自己站在聳立的高臺上,極目遠望,故人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漫天風沙之中,只有那山石林木默默地守著每一個日出日落,不曾改變。
縱觀唐詩宋詞,送別是詩人繞不開也是極為重要的創作情感來源,并因此給后世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從牙牙學語時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到課堂上背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請”,及至今日演唱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由別離生情,由情入詩,或贈別友人,或聊以慰藉,將內心情感落于筆尖,傳頌至今。
隨著交通和網絡的便利,時空感大大壓縮,如今的離別早已不像當年那般深刻,便也催生不出像樣的創作了。然而古時的送別習俗依然對當今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擺宴席這種儀式便是其中之一。席間觥籌交錯,大家無不帶著“勸君更盡一杯酒”的誠意,推杯換盞。酒過三巡,紅了腦袋,粗了喉嚨,早已分不清是你送我還是我送你。離別的情緒被酒精調動的更加肆虐,語言似乎已經不能充分表達內心,男人摟著膀子,女人挽著胳膊,那一杯杯順著喉嚨灌下的此刻已不是酒,而是情感的宣泄。
離別不僅意味著空間上的遠離,同時帶來的還有人際關系上的疏遠。縱使交通再便利,網絡再發達,忙于世俗的我們怕是也難有那份時間和心思去見一見昔日的故人。從某種程度上講,“經此一別,不知何年何月再見”對當今社會同樣不算夸張。
“春復秋往世無常,何年何月蹉跎降”。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不妨想一想,我們有多少多年未見的人,怕是之后也只能相忘于江湖了。何況城市化浪潮席卷每一個大街小巷,幾年以后,即便想故地重游,只怕也是物是人非,看不到當年的“山石林木”了。
流行易逝,經典永存,能夠流傳千百年的詩詞歌賦,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一直流傳下來,都是民族的文化瑰寶,值得被所有人銘記。這個節目很好很有意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流行音樂與傳統經典的融合碰撞可以擦出這樣的火花。讓當下的青年可以更好的去了解傳統經典,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需要我們一代代人去傳承和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責任。
央媽出手,果然是不凡啊!之前看到這個名字,以為又是什么老掉牙的欄目,沒點進去看,今天看到主持人是撒貝寧才點進去看看,原來你是這樣的小撒,可以嚴肅,可以學術,搞笑起來也是無敵搞笑,哈哈哈。
看了這個發現真的是該多讀點書了,胸無點墨啊,北大物理系博導陳涌海唱的李白《將進酒》,那真是把李白喝醉酒后那種恣意戲謔灑脫豪情萬丈全部唱了出來,有時候唱歌真的不是講究技巧,而是你發自內心的感受。特地去網上搜了陳老師那段視頻來看,看著陳老師在即興彈唱,錢老在那打著街拍,感受就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真是極好的。不是說鳳凰傳奇唱的不好,只是他更代表了音樂對于我們普通人的意義,直抒胸臆,有感而發。
李叔同的《送別》,那么的朗朗上口,卻從未去深究它的內涵,今日看到這節目才了解到原來里面有如此深厚的情誼。
長亭外 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今千里 酒一杯 聲聲喋喋催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朋友,此去一別,再見將是遙遙無期,希望能將我們的情誼永遠放在心上。
之前對尚雯婕無感,只覺得妝容不好看,但歌手還是要看她的音樂,她作曲的這首木蘭辭我還是覺得燃到我了。
康震老師和王黎光老師真是讓人佩服,他們的解說真是讓人覺得古詩詞是那么的美,特意去網上搜了他們寫的書,準備去買來看看。
連續看了幾期之后就有這種想法,音樂課本里為啥就不能多放一些這樣朗朗上口又好聽的歌呢?
從小就特別喜歡音樂課,上班后還帶過音樂課,小學生啥都不懂只要老師能帶動,他們都會開心的學,中學可就不行了,幾乎沒有學生喜歡課本上的歌曲,很多歌居然從我上學時就有,十幾二十年為啥還不更新呢?是選不出好歌嗎?難道不應該過幾年就增添或者換一些歌曲嗎?
像節目里很多詩詞寫成歌曲都很好聽,又可以讓孩子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何樂而不為呢
看了幾分鐘就給低分,當我是杠精吧。無意中聽到了一些片段,實在是很反感了。一個是評委介紹李商隱的“共剪西窗燭”“共剪被解釋成了幫你剪,不準確也就罷了,語氣也是例行公事,完全就是有氣無力完成任務的態度,那么美的古詩詞被他解釋得毫無美感”。另一段是某個人在那里唱歌,唱什么根本讓人記不住,口水歌的歌詞配著酒吧風格那種有氣無力無病呻吟,曲子直接照抄90年代TVB某個很耳熟的配樂。問了是啥,被告知:“這個是漢朝的啥”“啊咧?我家漢朝是TVB的江湖啊,這樣也行?”今天又聽到了某個選手唱王菲的“水調歌頭”,不得不說,這首歌能唱得那么沒有感情那么沒有腔調,那么讓人覺著怎么還沒有唱完,這也是本事。這個節目不好做,我能理解。用好古詩詞的流行歌曲就幾首,無法支撐一個大型綜藝的節目需求,保障大部分原創歌曲的質量,這種事情窮盡當今的流行歌壇都不可能做到,這些我都理解。可是“水調歌頭”這種都不能請個會唱歌的來唱么?導師里面就算是真的請不了有水平的文化人,就不能做好功課背一背臺詞?這種水準,實在讓人感覺不到誠意。有種淑芬被改編惡心到了的無力感。
目前只看了一期半,說實話質量對不起這個高分。從內容上講,新編的曲子除了支教老師的苔以外,其它都不怎么樣,旋律不出彩,又挺相似,聽完就忘了,還要間插一些80年代的經典在里面,瞬間把新曲襯成渣渣了。嘉賓點評廢話太多,尤其是曾寶儀,每聽一首就要流一次淚,還有那股揮之不去的臺灣綜藝感,特別尷尬。其實央視完全有能力把這個節目做到名正言順的9分的,但不知道是不是現在人才都走了,還是越來越向娛樂綜藝靠攏了,并沒有在這個節目看到太多經典詩詞的內容,反而在突出明星和嘉賓。我并不想知道明星對詩詞的理解,也不想想和嘉賓一起一把鼻涕 一把眼淚地感慨古今。我只想聽到經典能有與其相匹配的曲子,這才能真正的經典永流傳。另:好多曲子連原作意境韻腳都對不上,真是白瞎了經典的詞。
央視爸爸教做人系列之大年初一給你定下全年的綜藝起點
詩+歌于我是雙重殺器…如果嘉賓和評委能少說話就更好了
中國經典文化詩歌用另外一種方法傳播,今天看的陳彼得先生的青玉案元夕很有氣勢,第一個的小男孩王泓翔跟李勝素老師的戲曲風的也很不錯。
全部看完后加一顆星,最后一集盛典沒有《苔》,差評!
古時候的詩詞本來就是配曲演唱的,這個節目很好,用現代的新旋律賦予古詩詞新的活力和美感,更加有助于理解詩詞,把傳統經典和現代音樂融合深化和發揚
期待央視節目越做越好!
老師推薦的。將古詩唱出來,蠻有意思的。央視越來越給力了。
一首《苔》,唱出了山里孩子們的心聲。好綜藝值得一看。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感覺一般,水準不太高,一些改編沒什么特色,還不如國家寶藏里面的歌。
央視爸爸教你做人系列,請各地方衛視臺學一下,別再copy其他國家的綜藝了,明明咱們能做的更多。
好聽,詩與歌都動聽,就是話太多。
喜歡梁祝,真的好聽。還有其他的,也很有感覺,大愛
把詩唱出來,經典詠流傳。陳力老師的枉凝眉依舊是開口跪。意外發現挺喜歡毛不易的聲音的,一直沒怎么聽過他的歌。
我不管,一百分!!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聽到大山里的孩子清澈而堅強的歌聲,眼淚留個不停,也好,洗洗被春晚舞美辣壞的眼睛。評委真心只需要北師大的康震老師,其他三個可以回家了。
歌太好,嘉賓少說話更好
真的好聽!!!!剛聽了余少群唱的《枉凝眉》那個版本,《苔》唱出來的那段;趙照的《聲律啟蒙》,《送別》好聽不用說了,第一次聽到英文填詞的;另外還有胡德夫;《將進酒》如果喊燕池來唱就好了;孫楊來唱《男兒當自強》,且《男兒當自強》還是唐王朝的皇家音樂啊,太震撼了。
央視一出手,變只有沒有,各大衛視希望學著點。
推廣古詩詞文化,請的嘉賓也很好,王力宏唱的三字經朗朗上口,希望節目越做越好,使優秀的古詩詞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央視出手必經典,立意很好,形式也不錯,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