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們何嘗不是瘋狂動物,人間不也是個瘋狂動物城
(文/楊時旸)
無論按照字面意思還是從故事的內涵來看,《瘋狂動物城》更準確的譯名都應該叫做《動物烏托邦》。當然,這部迪斯尼出品的動畫電影,不會出現那么生澀甚至有些黑色味道的譯名的,畢竟,人們還是希望它能夠從觀感上帶來更多鮮亮的樂趣。
不夸張地講,這幾乎是近年來最優秀的迪斯尼動畫作品,沒有之一。相比于同檔期競爭的,那部販賣民族主義但又得依靠買票房造假的武打片,這部由一群呆萌小動物作為主角的電影,純粹依靠強大的內容,從默默無聞變得有口皆碑。
所有人都在談論它,就在一夜之間。
畫師們在研究動物角色的毛發和后期渲染如何讓人望而卻步;技術人員在拆分最后一場演唱會的燈光效果是如何甩國產動畫十八條街;孩子們看著動物的窘態哈哈大笑;成年人卻因為其中用動物特征隱喻現實社會的巧妙而會心一笑;科普愛好者們在給大家普及這部電影中到底出現了多少種動物,那些不常見的——比如扮演意大利裔黑手黨的小生物到底是個什么鬼;姑娘們紛紛表示,他們和大白離婚了,現在正在努力嫁給那只狐貍;到現在,連污污的成人向漫畫都已經出現了,狐貍和兔子成為了國民CP,大家研究著他們的后代會長成什么樣子……
一部作品的質量高低,其實從對它的解讀中就可以見到端倪,經典作品的典型征兆就是從多個維度都有解讀空間,而這些解讀早就已經溢出了作者的本意,而自己組合成為了更廣闊的象征世界。
《瘋狂動物城》之所以被稱道,是因為無論從哪個維度都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孩子看到小動物的大冒險,成年人看到對現實的嘲諷和理解,而這些都被融化在一個標準的童話之中。所以,即便最終給你一場大團圓和光芒四射的尾巴,你也不會覺得它幼稚,反而會從潛意識里希望看到那一場歡天喜地的歌舞。更重要的是,呆萌有趣的故事和細節與那些莊重的意義,并沒有互相抵牾。
從表層故事講,《瘋狂動物城》到處都是未被破壞過的童趣和童心的幽默,比如,當那趟列車停下,三個車門依次打開,身高不同的動物們從不同的車門涌出。導演和編劇給萌萌的小倉鼠安排了專門的小車門,那個細節會讓你覺得,在成年人的皮囊下總有一些不可磨滅的毛茸茸的美好想法讓人動容,這都是屬于孩子頭腦中才會產生的小靈感,它直接、靈動地給電影增添了很多真實的童趣;而從深層結構上看,能支撐起一部動畫被如此褒獎的,肯定還有更多深邃的含義指向,而這些東西抵達了成年人的意識深處。
首先,它是一部極其政治正確的作品。強調了對于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對于種族歧視的批判,以及促進不同群體間的溝通交流的欲望,等等,而同時,它又用看似萌萌的幽默感尖銳地諷刺體制性問題,比如把政府辦事人員安排成樹懶,連撕下一張單據,蓋上一個印章都會耽誤半天時間,這種嘲諷行政低效的方法,如此精準地對應了一種動物,那種嘲諷曼妙又精準。
除此之外,作為對美國文化和美國電影稍微熟悉一點的人就都會看得出,其中的每一種動物分別代表著怎樣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哪些角色是黑人,哪些角色是移民,哪些是意大利裔,哪些受過良好教育,但虛情假意,哪些又一直處在底層打拼,但初心未泯……
每一種動物隱喻的選擇都恰到好處,無論是它所承載的性格特征,還是它的外部形象,都經過嚴格地篩選。這使得最終的結果,既符合大眾對于那個動物的認知,有時又會有些故意的顛覆。而那個顛覆的過程,很多時候都是善意的撥亂反正。比如,人們的心中狐貍就是狡猾的,它也正是以騙子的身份登場的,它帶著另一種身材矮小的狐貍騙來一個巨大的冰糕,把它們分解為更多的小冰糕賣給那些衣冠楚楚的小倉鼠們,但最終,他開始不再隱藏內心深處更加善良的那部分自己,擺脫了人們固有的偏見,成為了一名警察。這條線索的內部是一個標準的美國夢的敘述模式。那種故意用壞壞的外表隱藏自己純良內心的角色,在影視作品中隨處可見,比如《行尸走肉》中的弩哥和《瘋狂動物城》里的狐貍基本上如出一轍,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瘋狂動物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得以越過動物的表象,抵達了人類世界的精神核心。
如果,它一直朝著積極意義進發,那么這個故事終將顯得乏味,更有價值的是,《瘋狂動物城》特別開放而自信地用自己的文化和體制弊端開涮和自嘲。他們用一只狡詐的綿羊和看似極具領導力但實際上外強中干的獅子嘲諷了政壇的各種算計,用案件頻發之后的媒體表現嘲諷了缺乏理性和自省能力的媒體生態;又用動物間的離間把那種表面上祥和但實則一直存在的鄙視鏈和種族歧視顯露無疑。這一切組合起來就是“動物烏托邦”,有我們盼望和一直努力渴求的美好,也有努力摒棄但始終無法甩脫的暗面。這沒有什么不可承認的,這就是我們存在的世界的本來樣貌。
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講,狐貍和兔子的聯手歷險,就是我們人生周遭和生活際遇的一次鏡像。他們經歷了瘋狂動物城中的一切階層,見證了溫順的與殘暴的生物,看到了光亮之下的和陰影之中的生活,明白了一個生命如何被權力扭曲,如何被偏見傷害。它看起來講的是一場發生在動物城中的瘋狂大冒險,但其實它不也每天上演在我們這個瘋狂又美好的人間劇場中嗎。我們都是瘋狂動物,這個人間不過就是個瘋狂動物城。
2 ) 為什么這部電影讓我從一開就落淚
文/周宏翔
——你還沒有看《瘋狂動物城》嗎?
——你還沒有看《瘋狂動物城》嗎?
——你還沒有看《瘋狂動物城》嗎?!
重要的話要說三遍。
從前天開始,我的朋友圈便開始對《瘋狂動物城》強行安利,每一個觀影回來的人都說太棒了!其實早在兩個星期前,我就對這部片子點了“想看”,沒有看預告片,單純對迪士尼這幾年的片子持有絕對的信心。從《玩具總動員3》到《飛屋環游記》再到《無敵破壞王》,以及后來的《冰雪奇緣》和《超能陸戰隊》,幾乎每一次的原創或者改編劇本都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得不說,對于從小看迪士尼動畫長大的我,在某個時期也對他們失去過信心,當時對經典舊作進行續集編拍的時候,幾乎感覺到了編劇和迪士尼整體影片的一次瓶頸,直到2008年他們再一次強勢回歸。
要說在我心中的排行,《無敵破壞王》當之無愧是第一名,雖然之后的作品依舊好評如潮,但是回歸到故事核心的動人之處,都不及那個想要成為好人卻從出生就被判定身份的破壞王,直到這部《瘋狂動物城》。
我為什么說《瘋狂動物城》是一部讓我從頭開始就忍不住哭的電影。
首先說回劇本本身,這是一部幾乎沒有多余筆墨可以挑剔的故事,故事節奏快,人物立體,前后回環照應,符合劇情起伏情節點的設置(雖然后半段稍顯普通),最主要的是,這次的故事拋棄了迪士尼固有的歌曲加減慢劇情節奏的部分(保留了好聽的BGM,卻穿插在故事中),是真正的,好萊塢式快節奏高頻率的電影。
再說回故事本身,這部電影為什么會引起大家的喜歡。
第一,這是一部小人物勵志片,讓大眾產生了共鳴。故事中的多出隱喻讓這個故事一開始就變得不像是講動物的故事,開場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種族問題,小地方出身帶著夢想奮斗的小人物勵志成功學,撩妹男主與正直女主的歡喜冤家模式,愛情與地位的種族對立落差感,大城市VS小鄉村(夢想VS現實),性別歧視,群體偏見,職場陰謀,階級斗爭,以及主角背后的黑暗成長史,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位置,化身為Zootopia的動物城,是我們這個大社會的縮影,每個人必須按照社會的規則去生存,但我們卻又像兔子或者狐貍一樣,嘗試著改變自己的標簽,去打破常有的禁錮。眼熟么,這幾乎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都去做過的事情,只有有人像兔子一樣成功了,有人像狐貍一樣失敗了,但總有兔子一樣的人告訴狐貍,你可以成功,也會有狐貍一樣的人嘲笑兔子,你終歸會失敗。當看到朱迪第一次住進那個又破又舊的單人間時,就不免想到剛到大城市打拼的自己。
第二,這是一部愛情電影,讓女生心存幻想。故事中的男主是一個街頭混混,女主是一個打擊混混的正直女警,男主又是一個撩妹高手,首先先利用你的同情,進入你的內心,再以現實殘酷的借口來摧毀你的美夢,身份的差異讓這份愛情有了基本的化學反應,接下來,男主和女主因為一樁案件糾纏到一起,男主對女主的偏見因為女主的執著而動容,從對立到結盟,攜手合作取得成功,卻又不得不面臨種族差異而分道揚鑣,最終又因女主放下身段來尋回男主,兩人拿下最終boss,完美地成為了警界partner。眼熟么,這幾乎是偶像劇里常有的橋段,但是放在動物身上,一下子就覺得清新無比,甚至感受到了一種反差萌,沒有哪個女生不幻想這樣的愛情,和自己斗嘴卻始終掛記自己的男生最終成了自己的另一半。
第三,這是一部警匪懸疑動作大片,險象環生,環環相扣。就像女生愛看愛情片,男生愛看動作片一樣,一開始我就說,這是一部真正的好萊塢式快節奏大片的模式,故事從一手案件出發,到搜集線索,偵破,真相大白,反真相,繼續搜索,偵破,再次真相大白。這樣的模式,在第一次第二次反轉時,分別從不同的思路去解析這樁案子,而且在偵破的過程中,冒險刺激,讓人情緒緊張,典型的限時任務,大場面,大制作,大手筆,雖然是放到了動畫上,也不失水準。
第四,這是一部政治隱喻的童話。故事中,多次強調“偏見”“分裂”“合約”之類的詞語,雖然以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為例,但是卻不單單停留在此,zootopia是一個大民族融合的團體,目的是消除偏見消除階級消除種族歧視,但這樣理想的烏托邦里,看似波瀾不驚的都市生活卻依舊存在犯罪,階層,欺騙以及多重歧視。正因為存在這樣的缺陷,才會讓陰謀有機可乘,我們可以知道,現實社會中,膚色的歧視至今依舊存在,LGBT的歧視依舊沒有全球范圍類消除,性別的差異性依舊會影響你的工種選擇,年齡及體現仍然是大家評估一個人在某些領域是否合適的標準,正因為這些”不公平“,才會讓外表看似幸福的大都市里隱匿著無處言說的辛酸淚。這部電影,從方方面面闡述著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沒有絕對的特殊群體,農民可以翻身做主人,但地主也不都絕對是壞人,你不能因為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固有的標簽去判斷他的好壞,一開始,朱迪就和父母說過這樣的話,狐貍中就奸詐狡猾的壞蛋,但兔子中也有,那不是絕對的評判標準。
第五,最重要的一點,這是一部喜劇片。當下影院中最賣座的無非就是喜劇片了,因為平日工作瑣碎煩躁,特別需要一部喜劇片來放松自己,比起那些生澀難懂的文藝作品,能夠直接表達讓人歡喜的影片是最能夠在短時間內傳播開來的。《瘋狂動物城》這部片子確實做到了,從故事開始的舞臺劇,到朱迪訓練時的撲街,到好吃的豹子,到騙子雙人組買冰淇淋,到慢悠悠的樹懶,到裸體會所,以及跳舞app,幾乎每一幀都是讓人爆笑連連,比起那些俗套的喜劇片,其中很多有意思的橋段確認讓人眼前一亮。
在細節上,《瘋狂動物城》的出彩程度絲毫不亞于劇情。比如,根據動物不同體型制作的火車車門,為長頸鹿特設的飲料傳輸管道,以及販賣迪士尼“上映與未上映都有”的盜版光碟小商販。動物角色的造型和神態,處處出彩。
還要怎么去贊美這部片子呢,突然發現這部笑點有,淚點有,三觀正,多重隱喻的電影已經不需要我多說什么了,期待迪士尼下一次更大的突破,為孩子和成人都能帶來極端興奮點的動畫。
3 ) 瘋狂動物城:三個謊言和一個事實
文 | 闌夕(微信公眾帳號:techread)
很久沒有看到這樣“零差評”的動畫電影了,就像現在稱贊美女一定要加上“零死角”的定語一樣,這個世界上素來不會缺少苛刻挑剔的批評家,卻罕見讓非議蕩然無存的干凈回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出產于迪士尼的第55部動畫長片,本身已經不再帶有迪士尼的符號式桎梏,充滿自我革命的蓬勃氣色。
商業市場就是如此奇妙,在經歷漫長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之后,迪士尼支付巨大的財務風險將皮克斯放入購物車,并挽留住約翰·拉賽特成為兩家公司共享的首席創意官,這種融合讓迪士尼和皮克斯都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圖片1>
比如迪士尼出品的《無敵破壞王》,無論是從設定還是劇情而言,其實有著皮克斯的《怪獸電力公司》的影子。而掛名于皮克斯旗下的《勇敢傳說》,則又隱隱透露出迪士尼擅長的女孩夢幻風情。
當然,從結果出發,皮克斯尚在消化和適應的階段,2006年的《賽車總動員》作為迪士尼持續多年力主推進的一個合作項目,最終票房數字為皮克斯迄今為止的倒數第二,2012年的《勇敢傳說》更是災難,連《怪獸大學》都遭受牽連,沒能趟過皮克斯8億美元的歷史票房均線。
迪士尼的逆襲則有目共睹,這在2013年的《冰雪奇緣》上觸及頂峰。只是,這部勝于美術和音樂的“又一個公主的故事”依然沒有離開迪士尼的舒適區,盡管它用力吸取了皮克斯“用成人的視角構建童話,用孩童的語言娓娓敘事”的特長,票房及衍生品的成績也相當輝煌,但迪士尼的表現的確只能說是再度接近了自己的極限,而非超越了它。
《瘋狂動物城》的橫空出世,卻是自我革命的典型產物,它甚至擺脫了迪士尼在架空世界觀的建構上一貫的貧瘠,將政治寓言和童話故事合二為一,同時滿足家庭兩代觀眾的欣賞取向,而這正是好萊塢所推崇的“合家歡”電影的追求效果。
第一個謊言:社會可以被設計
“Zootopia”顯然是“Utopia”的變體,這個起源于古希臘哲學時代的概念性名詞經過多年的解釋和演繹,已經如同應許之地那樣變得面目模糊而陰霾密布,以至于批判烏托邦轉而演變為近代文學的某種主流姿態,《黑客帝國》亦道出眾人的共同憂慮:若有完美,必有謊言。
動物城的理念“Anyone can be anything”則是《獨立宣言》“All mem created equal”的變體,或者說得更加直白一點,動物城的魅力和引力,與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所定義的“美國夢”是一脈相承的:“任何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也不管他有什么樣的社會地位,更不管他有何種得天獨厚的機遇……他有權生存,有權工作,有權活出自我,有權依自身先天和后天條件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這塊以移民建國并能持續吸引全球人才越洋奔赴的世外土地,正是基于“人人皆可成功”的普世信念而運轉自如。
從十九世紀開始,當革命的暴戾火焰與階級的傳統枷鎖成為整個歐亞大陸僅剩的兩個選項,北美那塊以移民建國的世外土地,就被歷史托付了烏托邦的角色。
于是,我們很快遇到了烏托邦的第一個謊言:它無法被設計。
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起點,空想派學者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憑借智慧,人類可以設計出一種沒有瑕疵的社會制度”,從傅立葉到歐文,從布朗基到馬克思,烏托邦的參數愈來愈具體,實現它的方式也愈來愈激進,而流星的隕落,也一個比一個聲勢浩大。
<圖片2>
動物城及其藍本美國無法幸免于外。動物城賴以生存的“和平條約”——它使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有了相處的共識,并維系起了一個走出蠻荒時代的現代文明——像極了美國人念茲在茲的國父杰作,即《獨立宣言》及其衍生出來的合眾國律法體系。
但是,一紙文本框架的偉大,并不能就此永葆子民的安康,就像機器圖稿的美妙絕倫,也要依賴每一顆零部件的打磨和操作機器的手藝。《瘋狂動物城》的矛盾和沖突所隱喻的,是那些經過設計之后的復雜運轉,你可以看到傲慢與偏見,也可以看到種族或是信仰歧視,還可以看到自由與權利的相互摩擦。
兔子朱迪和狐貍尼克的初次相遇,是在一間由大象開設的冰淇淋店里,大象拒絕向名聲不佳的狐貍出售冰棍,并拿出一張寫有“每個動物都有權拒絕向其他動物提供服務的權利”的告示作為法律支撐。
這并不是虛構的場景。在美國,許多商店都有“We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service to anyone(我們保留拒絕為任何人服務的權利)”的標語,這是憲法保障個人自由和私有產權的條文,比如一個罵罵咧咧的醉漢,便利店可以拒絕為他服務,一個衣冠不整的男人,也不被允許進入對著裝有要求的高檔餐廳。
比如,美國曾發生過多起有著宗教信仰的蛋糕店店主拒絕為同性戀情侶制作婚禮蛋糕的司法案件,前者認為違背個人信仰去用雙手烹飪歌頌同性婚姻文案的糕點實在太過痛苦,他們有權不被強迫做這么一件難受的事情,而后者則搬出《民權法案》指控蛋糕店的歧視行為,并在政治正確的語境下贏得了從勞工局到法院再到主流民意的支持。
除非虛偽到自認為先知的地步,否則我們應當承認,在類似事件上做出價值判斷的難度之高,恐怕并不適合在短期內設立底線之上的規則。就像美國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終在去年獲得最高法院的認可,但是他們仍然必須尊重“人們有討厭同性戀的權利”,而不是提出將保守主義者統統扔進監獄的主張。
《瘋狂動物城》的處理細節仍然令人贊嘆,它沒有讓身為警官的兔子朱迪使用權力強迫大象把冰棍賣給狐貍,而是挑出了大象違規操作的行為,以和解交易的形式讓大象不得不配合這一次的例外要求。
這就到了烏托邦的第二個謊言:救世主是必要的。
第二個謊言:救世主是必要的
顯而易見的是,冰淇淋店的大象可以繼續“歧視”那些令他討厭的顧客,他并沒有被兔子朱迪說服,以后進店的狐貍大概依舊會被他拒絕服務。而兔子朱迪在幫助自己萍水相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自己誤解買單——的狐貍尼克之后,也不會繼續駐店設法解決大象的政治錯誤問題,這既非她的職責,也不在她的能力范疇之內。
事實上,與超級漫畫英雄所代表的青年文化潮流不同,《瘋狂動物城》缺少對于一招制敵的路徑依賴,兔子朱迪從事警察工作也沒有多少懸壺濟世的初心,她只是恰好將這份職業作為個人理想并堅持始終,是自私早于無私的個人主義表率。
兔子朱迪之所以查收失蹤案件,是因為她不甘心做交通協管的平庸工作——盡管這種預設職業不平等關系的心態本身就有些微妙的失語——但是當她成為這座城市的英雄時,她才發現自己其實搞砸了一切。
只有身為“幕后黑手”的綿羊副市長,才絞盡腦汁的要為動物城樹立一個英雄,她以為上進而又積極的兔子朱迪會毫不猶豫的接受這份遲來卻應得的嘉獎,卻算錯了這只兔子的本性:她只是想加入這座理想中的城市,并沒有任何動力去改變這座城市。
而讓草食動物凌駕于肉食動物之上的反派陰謀,則與《動物莊園》里“所有動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的黑色幽默遙相呼應。動物城絲毫沒有康帕內拉和莫里斯筆下那種扁平化、公有化的烏托邦結構,其反差之處更像是《美麗新世界》的設想:所有幸福都是被安排好的。
<圖片3>
因此,“蒙冤”的獅子市長也有著一張典型的政客面目:他囚禁那些失控的肉食動物,目的只是保住地位以及避免引起公眾恐慌。只是,這種心思過于好猜,才有羊副市長的精巧策劃,一步一步的制造對立,把獅子和其他肉食動物推下深淵。而身為“壞蛋”的羊副市長,則有著長期不被重視與尊重的職業生涯,她明白自己之所以被委以副市長的高位,只是因為獅子市長想要爭取草食動物的選票罷了。
一切都逼真得栩栩如生。
至于兔子朱迪是如何掙脫成為一枚掉在棋盤之外的棋子,其實已經不太重要了,動物城恢復往昔的生機,卻不會將兔子朱迪的雕像樹滿全城,這里依然吸引著追求夢想的動物,也依然存在欺詐、犯罪和黑幫,你來或是不來,它都在那里,不增不減。
如果說救世主意味著人們心存僥幸而不切實際的憧憬——盼望有種超越常規的力量能夠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那么承認缺陷則是另一種現實層面的妥協和機智。就像維護一個多元性的城市——一個連兔子和狐貍都能當上警官的城市——說服性,要遠勝于一個有能力將歌頌多元性的偉大語錄貼遍大街小巷的領袖。
機會平等,優于一切。
第三個謊言:人人皆為螺絲釘
美國民權運動的歷史極其短暫,馬丁·路德·金高舉上帝的旗幟批判種族替換階級之后的種種不公,卻難以回答他所率領的民權團體中女性地位低下甚至遭到刻意忽視的現象。
而這只是烏托邦的夢想難以收拾的爛攤子之一,當無孔不入的政治正確開始干涉公眾的自由意志,這種難以自洽的邏輯矛盾反而顯得尖銳起來。
烏托邦試圖安排每個個體的命運,而擊碎烏托邦的則是那些成為變數的小人物,從《撕裂的末日》到《饑餓游戲》,撕開溫情和虛偽的無一不是那些原本的秩序服從者。
比如狐貍尼克。
狐貍尼克的姓氏是王爾德,也就是那位英國有史以來最為杰出的毒舌詩人。王爾德的玩世不恭及其對于悲涼情結的情有獨鐘同時構成了狐貍尼克的自我屬性,他的結局更是響應了王爾德的名句:“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圖片4>
兔子朱迪和狐貍尼克擁有相似的童年陰影,只不過前者因而更加堅定了信念,后者則沒能獲得與偏見抗衡的勇氣。也正是基于這種差異,兔子朱迪在《瘋狂動物城》的劇情推進當中起到的是動力作用,沒有她的堅持和執著就沒有真相的水落石出,但是狐貍尼克則趨近于“關鍵先生”的角色,是他通過樹獺查到了大先生的線索,是他帶著差點兒就被革職的兔子朱迪繼續查案,是他想到借由交通監控尋找黑豹的下落,也是他消融了來自兔子朱迪的無心傷害決意幫助后者完成使命。
而狐貍尼克之所以能夠做到兔子朱迪空有一腔熱血卻無法辦到的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在“破罐子破摔”的成長歲月里始終混跡于社會的夾縫里,他比熱愛這座城市的兔子朱迪超出百倍的熟悉這座城市,所以他也是整場陰謀里唯一一個置身事外的失控者。
這只習慣半睜雙眼、永遠一副懶洋洋的神情的狐貍,才是《瘋狂動物城》迷倒眾生的靈魂。至于他和兔子朱迪的“反差萌”,同樣可以用王爾德的俏皮語錄來做出精辟的評價:“任何人都能對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個春風得意的朋友,則需要非常優良的天性。”
仿佛聽到了狐貍無奈的壞笑聲。
一個事實:學不會的美國動畫工業
《瘋狂動物城》的最大優點在于:觀眾其實毋須了解上面贅述的那些隱喻和背景,在抽離這些彩蛋式的文化景觀和寓教于樂之后,這部電影的流暢度和出彩度依然逼近滿分,足夠感染全年齡段的受眾。
這也是迪士尼引以為傲的“生造IP”的本事,不需要冗余的內容鋪墊和多次變現,一部作品即可奠定一條吸金不斷的商業鏈條。
美式動畫與日式動畫作為ACG產業的兩極,分別代表工業模式與工匠模式的極致。
盡管斯坦·李被譽為是超級漫畫英雄之父——X戰警、蜘蛛俠、綠巨人、神奇四俠均為他的創作——但是真正影響那些動漫形象的,是版權采購方雇傭的各個編劇,在美國推崇的市場競爭中,世界觀的分裂幾近平常,不同編劇締造不同宇宙的情況每天都在上演,哪個宇宙受到讀者的歡迎,那個宇宙的故事就會更加“正統”,亦更具商業價值。
與美國的流水線叢林不同,日本講究創作者從一而終的主導,像《死亡筆記》這樣由編劇與畫家合作產生的作品實屬少數,而畫家執筆之外的同人作品很難形成版權。于是,日本的動畫產業對于IP的依賴更加嚴重,一部漫畫作品只由經過動畫化、電影化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回報,反過來講,沒有IP的基礎,很少有制片公司敢于獨立推出動畫電影。
中國動畫電影長年游離于美國和日本之間,既垂涎美國大片生產機器的轟鳴,又鐘情日本作坊所具備的低成本和低風險,于是,《西游記》這個免費的IP一再遭到濫用,卻始終缺少本土動畫的代表之作。
《瘋狂動物城》的創作過程十分曲折,在迪士尼原本的計劃當中,這部電影的劇情有些類似《蘭戈》這樣的公路及江湖色彩,狐貍尼克是一個被卷入陰謀的逃犯,而兔子朱迪則是奉命捕捉他的明星警探,在這個設定里,狐貍尼克有著雄心壯志,而兔子朱迪則功夫一流。
<圖片5>
受雇于迪士尼的本片編劇菲爾·約翰斯頓——他也是《無敵破壞王》的編劇——堅持將劇本修改得更加貼近現實,并力主引入那些纏繞著美國人心頭的陰霾:藕斷絲連的種族問題、備受質疑的美國精神等。
在傳統的勞資模型里,這種“夾帶私貨”的偏執很容易被視作冒犯和僭越,但是美國編劇的地位——以及美國編劇協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的后盾勢力——保障了他們有權決定一部影視作品的生殺大權,《瘋狂動物城》也是在多次磨合之后才有了現在的優秀模樣。
另一方面,好萊塢的編劇也遵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游戲規則,只要狀態不行或是創作遇到障礙馬上就能找到替換的人選,這種流動性固然有些不近人情的殘酷,卻保證了整體力量的均衡,或者換句話說,好萊塢樂于用高薪去武裝編劇,但從不締造大師,沒有哪個編劇可以依靠名聲保住飯碗。
這在日本包括中國的同行看來實在難以效仿,尤其是宮崎駿這樣的造神運動已經為市場釀造出了難以否認的榜樣之后,再去轉換觀念在大師面前談論資本無疑就有些過于充斥著腐蝕性和侮辱性了。
以意外創造票房神話的國產動畫電影《大圣歸來》為例,在中國市場的想象空間內,一個受到尊敬的藝術創作者必然有著苦行僧式的形象,最好是傾其一生的結晶傾囊澆灌于旨在傳世的作品上,這位大師不僅大隱隱于市,而且最好是視金錢如糞土,堅持所謂創作的獨立性,憤慨于行業里外的“圈錢”行徑并與之保持距離……
只要這樣的期許一天存在,中國的動畫電影產業就一天無法從部落文明走入城邦文明。
以及……
羅杰·艾伯特——美國最負盛名的影評家之一——在博客上無可奈何地感慨“電影產業猝死”,惋惜在視頻和家庭觀影面前傳統電影如同打字機和留聲機一樣流落在時代之后——這就是美國知識分子們普遍的憂患精神。美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互聯網、文化產業、電影工業以及民主制度,學界卻始終充斥著對一切現狀的批判和對未來的憂慮。正是這種幾乎苛刻的從未滿足的挑剔精神,才能讓高嶺之巔始終繁花盛開,每每驚艷。
對真正的強者而言,超越自己的只能是自己。第一步,就是對自己舉起解剖刀。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techread
<圖片6>
4 ) 這是一部讓我變成水軍的動畫
爛番茄新鮮度100%,豆瓣評分9.2,用逆天來形容這部迪士尼動畫毫不為過。無論你是為了陪伴孩子,還是單純放松娛樂,甚至是想要反思現代社會,《瘋狂動物城》都是這個春天最好的選擇。它的想象力天馬行空,它的笑點俯拾即是,它的寓言性深刻雋永。這是一部把我變成水軍的動畫片,而我心甘情愿。
在文學與藝術為人類本體創造的諸多喻體中,動物無疑是最貼切的那一個。這種歷史悠久的比喻手法有著樸素的科學起源。一方面,達爾文揭示了進化之于人類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動物性和人性之間冥冥之中有著密切聯系。就以片中的兩位主角為例。“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狐假虎威”這兩句在文化中積淀下來的俗語輕而易舉地浮現在每一個人的腦海,構建了朱迪兔和尼克狐在觀眾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前者活潑善良,后者狡猾老道。事實上,影片一開始便是利用,抑或是說順從了人們的這種固有看法,把二者完全刻畫為觀眾期待的模樣。但當你看完全片,才發現自己早就進入了主創們的思維“圈套”中——《瘋狂動物城》要講的,正是一個反偏見的烏托邦故事。
有太多有著宏大主旨的影片敗就敗在無孔不入的說教情節上,對此任何一個有豐富觀影體驗的觀眾都會有一種本能的抵觸。擁有中心思想沒有錯,輸出價值觀也并非原罪,但語文老師式的概括總結是令人不爽的,這就是我喜愛大部分好萊塢動畫片的原因,它們無意做你的老師,而是只想做你的朋友。《瘋狂動物城》的主題是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甚至在母題之外的子題們也可圈可點,各自熠熠生輝著,比如夢想,成長,信任……縱然它們都是屢見不鮮的老題材,但真善美天生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事實上,這也是動畫片成為人們童年最初影像的原因。
![]()
回到影片本身,首先,《瘋狂動物城》強調并突出了“反差”這一元素。從在人高馬大的動物警官同事們中弱不禁風的朱迪兔,到名為“閃電”動作卻比烏龜還要慢的辦事員樹懶,再到威風八面本尊卻小巧玲瓏的黑幫老大鼴鼠(有誤!!,更正為鼩鼱)。反差在影片中處處出現,不僅挑戰著觀眾的認知,更巧妙地制造著笑點。最后,最大的反差出現在了幕后黑手的真實身份上。就當我們下意識地認為并相信面目兇殘,性格暴戾的動物會是天生的壞蛋代言人時,影片用劇情的反轉告訴并提醒了我們:強者與弱者和善惡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即便身為弱小者,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相對強大者也是錯誤的,更是沒有道理的。<圖片2>影片為朱迪兔和尼克狐設計的兩段童年回憶讓情節實現了從反差到反偏見的漂亮起承轉合。在朱迪兔的小時候,欺侮伙伴的惡霸狐貍堅定了她當警察的決心,也埋下了對狐貍的提防和成見。她腰間別著的噴霧正是這一思維的象征,盡管她因逐漸忘記了噴霧的存在更沒有使用它,但這卻成為她潛意識的一部分,在無形中讓她一次次地無原則站隊,先選擇相信更弱小的一方而不是先去查明真相。而在尼克狐的小時候,就當他相信善良待人別人也會善良待他的時候,卻遭到了一群預謀好的食草動物的莫名的毆打和羞辱,于是他真的朝著別人往他身上貼的標簽那樣的去發展,變成了一只左右逢源,投機取巧的市儈。然而這卻是他的偽裝,“變壞能夠保護自己”是他給自己的暗示,但一旦察覺到他人的善意,他是愿意以善良相報的,相比長大后的玩世不恭,童年時的天真其實更接近最真實的他自己。<圖片3>所以,即便身為食物鏈上的天敵,兩位主角在個性上依然惺惺相惜。結尾,假裝身體出血的朱迪兔和尼克狐上演了一出將計就計,和開頭童年的小朱迪兔的話劇表演遙相呼應。這個安排令我印象深刻,它十分打動我,僅用一個相同的“噴血”動作,影片就委婉地告訴我,深藏在朱迪兔和尼克狐身上的純真和美好沒有隨著童年逝去。年少夸張的夢想甚至幻想,就像故事中的睡美人,當那個披荊斬棘的王子到來,便會張開她明亮的雙眸。
在細節上,《瘋狂動物城》的出彩程度絲毫不亞于劇情。比如,根據動物不同體型制作的火車車門,為長頸鹿特設的飲料傳輸管道,以及販賣迪士尼“上映與未上映都有”的盜版光碟小商販。在最后一個畫面里,我看到了《超能陸戰隊》還有迪士尼下半年即將上映的動畫新片《海洋奇緣》,這個植入廣告太精彩,我服氣!
還需要怎么贊美《瘋狂動物城》呢?政治家或許會從上位的羊市長身上,嗅出一絲多數人暴政的危險氣息,進而重新審視現代國家的民主是否會淪為民粹。但只需要簡簡單單的觀看,你就能與其中的萌點,笑點,淚點達成共鳴。而后者,無疑才是我們愛電影的最不需要解釋的理由。
5 ) 《瘋狂動物城》的三重內涵,以及一個文化圖騰的誕生
電影結束時已是深夜。影院中的觀眾都不愿離開,坐在椅子上聽著片尾曲“Try Everything”,隨著超強的節奏搖頭晃腦。我沉浸在相同的氣氛中,不斷回味著電影帶來的震撼。這部電影有近年來成功動畫的因素:《冰川時代》的搞笑,《馴龍高手》的成長,《超能陸戰隊》的治愈。但《瘋狂動物城》又如此不同。它在逗著孩子們大笑的同時,卻讓成年人沉思。短短兩個小時內,電影不但用完整的世界觀影射現實,還借著連續反轉的劇情挑戰觀眾的倫理觀,從而徹底顛覆了好萊塢動畫“傻白甜”的傳統套路。
單單靠那些好笑的動物,《瘋狂動物城》肯定能在票房上大有斬獲。但我更好奇的是,電影的內涵會給引發怎樣的辯論,以及這部電影會否成為當代文化的一個經典。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至少存在三重遞進的內涵,值得在觀影中留意。
1. 動物托邦
坦白來說,《瘋狂動物城》的譯名不算所有好萊塢電影中最差的。畢竟,還有《黃金三鏢客》、《刺激1995》、《美食總動員》等譯名界的奇葩墊底。但“瘋狂動物園”抹殺了英文名“Zootopia”中重要的隱含信息。在英文名中,“zoo”是動物園的意思,“topia”是希臘文中“地方”的詞根。這個希臘詞根經常出現在一個英文詞中:utopia,即“烏托邦”。因此,電影更準確的譯名應該是“動物托邦”。
<圖片1>
作為“理想社會”的代名詞,“烏托邦”源于十六世紀英國學者托馬斯·摩爾的同名著作。在那本書中,摩爾虛構了一個擁有完美社會體制的小島,不但廢除私有制,而且實現了人人平等。在理想制度的保護下,小島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現實社會中的貧困與罪惡也不存在于這個小島。正當英國民眾對政壇紅人摩爾充滿希望時,他卻被好友亨利八世處決。
摩爾去世后,他的理想社會理念留存了下來。一批社會實踐者決定建立自己的烏托邦。英國商人羅伯特·歐文在美國建立了一個實驗性公社。然而,這個廢除了私有制的公社在兩年后失敗。如果考察公社的經濟基礎,它的失敗并不奇怪。兩年的時間里,公社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產出,主要依靠歐文自己的財產。這筆財富是歐文在英國的棉紡工廠賺來的。可以說,這個公社的經濟基礎正是烏托邦理念所反對的東西:工廠中的雇傭制、棉花地里的奴隸制、國際貿易中的殖民主義。公社的失敗在一開始就不可避免。
20世紀,“烏托邦”理想作為對資本的反擊,再次復活。蘇聯在國家層面上進行了一次更為宏大的社會實驗,用計劃經濟全面取代市場經濟。但也是在蘇聯的巔峰年代,反烏托邦理念抬頭。喬治·奧威爾創作的《動物農場》中,同樣用動物來寓言政治。領導革命的豬們掌握了權力。于是,原本朝著平等目標進發的動物農場衍生出新的等級。正如《動物農場》的預言,蘇聯的行政漸漸官僚化,經濟也一步步僵化。蘇聯最終解體。
《瘋狂動物園》中的“動物托邦”也是一個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動物不分種族的生活在一起,每個動物都能成為它想成為的樣子。但隨著劇情的進行,觀眾會發現“動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遠非現實。“動物托邦”究竟是鼓勵性的“烏托邦”,還是諷刺性的“反烏托邦”,這是從電影名字開始就已經在探索的第一重內涵。
2. 成人愛童話
《瘋狂的動物園》并沒有停留在“烏托邦”這樣的抽象概念上。電影從一開始,就刻意影射現實。在最典型的一個橋段中,兔子急著到交通局查車牌號,交通局的辦事人員卻都是些行動遲緩的樹懶。小朋友們看到銀幕上的憨厚樹懶開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觀眾臉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樹懶還要差勁。電影中的物種沖突,也對應美國當下的種族沖突。動物城中處處有物種偏見:兔子不適合做警察,狐貍都是騙子,食草動物軟弱,食肉動物殘暴…… 同樣,美國也存在嚴重的種族偏見,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就毫不掩飾自己的種族主義態度。可以說,《瘋狂的動物園》是一則關于現實的寓言。
寓言號稱“成人的童話”,往往用比喻來描述社會和人性。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表面上是一個神怪故事,但內在同樣是一個寓言。猴王獨立而能干,敢于大鬧天宮,推翻天庭秩序,經常被后世看做造反精神的一個體現。豬八戒不但懶惰怯懦,且貪于女色,象征人性的弱點。寓言的間接比喻就像是留給讀者的一個小謎題,任由讀者自行發揮。就諷刺現實的目的來說,寓言更能網羅聽眾,其笑瞇瞇的諷刺效果反而好于直接抨擊。
但作為一則寓言,《瘋狂動物城》最想反對的,是寓言中常見的臉譜化解讀,比如獅子代表統治者、狐貍意味著狡猾。隨著劇情的發展,動物的真實性格總是背離對應的傳統臉譜。本應膽小的兔子卻勇敢熱血,本應狡猾的狐貍卻善良真誠。體形渺小的動物成了黑幫老大,體形碩大的動物卻是小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用寓言來解讀現實,用反臉譜來反對種族主義,是電影的第二重深意。
3. 文化改變世界
在電影的最后,重歸和平的動物城舉行了一場演唱會。超級巨星羚羊在臺上唱了一首“嘗試一切”(Try Everything)。這首歌正符合畫外音在說明的電影主題:每種動物都有缺陷,但這不應是物種間的鴻溝。想要跨越物種差異,唯一的辦法是努力嘗試,不放棄交流。伴隨著音樂,不同動物在舞臺下攜手起舞。迪斯尼電影標志性的歡樂嘉年華氣氛終于在這場一夜狂歡中回歸。導演選擇了文化性的歌手來作為消弭裂痕的最終手段,看似牽強,實則已有先例。
1960年代,由于種族沖突、女權運動和越戰等問題,美國社會陷入分裂。正當大眾對前途感到迷茫時,披頭士樂隊的主唱約翰·列儂更是以和平主義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國的主流文化。他的《給和平一個機會》被看做是反戰的圣歌。超過十萬的學生聚集在華盛頓,高聲齊唱: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們說給和平一個機會)
這次反戰運動讓尼克松政府壓力巨大,最終促成了美國從越南戰場的撤軍。列儂的歌無疑是民間運動的產物,但它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反戰運動,成為軟文化改變硬世界的一個案例。列儂的文化力量是借著現代的傳媒手段獲得的。《瘋狂動物城》中的羚羊,是動畫世界的列儂,代表了動物們跨越物種偏見的希望。
同樣,迪士尼在美國大選年推出一部寓言色彩濃烈的《瘋狂動物城》,用意并不簡單。現在的美國正如六十年代,面臨著嚴重的分裂危機。恐怖襲擊異化了阿拉伯裔族群,經濟衰退導致外來移民飽受攻訐。川普在大選中的囂張,更讓少數族裔感到惶恐。在這樣的環境下,抱著“種族融合”理念的《瘋狂動物園》走上銀屏,就像污濁中的一股清風。至于《瘋狂動物城》能否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文化圖騰,是我期待在未來解讀的第三重內涵。
改編自
//www.douban.com/note/542907124/ 6 ) Zootopia與它的社會學彩蛋
文 | 德小科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 | Escapetome
趕在二刷結束,趁熱打鐵回來趕緊寫點什么。其實在上映第一天看完之后就已經心緒難平、感慨萬千,但是苦于周末有各種死線以及海外友人來訪,沒來得及整理。今天二刷,果真發現了第一次看中許多沒留意的小細節,又是一次無比驚喜的觀影體驗。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評價Zootopia,我會說:Disney了不起,我慶幸并感激在這個時代,能有這樣杰出的作品,來傳遞一種科學的社會理論。當然,此“科學的”不是中特社會主義的“科學”,它的科學在于,背后的價值理念我們可以追溯到相關的理論去支撐,而不是僅僅憑空所建構的“正確”或“錯誤”的觀念。
事實上,看完整部影片,我們提取到Disney在創作這個故事時最想表達的內核其實是“嘗試”(Try)。如今很少有一部電影可以在整個影片中將主題曲播放兩次,而Shakira演唱的Try Everything卻在Judy踏上列車駛向Zootopia時以及影片的結尾處出現了兩次。從開始到最后,影片一直想要向傳達“勇敢嘗試”的精神,“Anyone could be anything in Zootopia”,每個人都應該去試著去做,你才擁有無盡的可能去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對于大部分的成年觀眾看來,這樣的精神內核其實只是一味雞湯,僅僅是一個“嘗試”的主旨,無法讓如此多的觀眾獲得共鳴。精巧之處在于,這個片子影射了太多真實社會中存在的現象,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性別、兩黨政治、種族與階級、集體行為、越軌與標簽理論等等,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成人童話,它含有太多太多隱喻,卻被包裝在一個玲瓏的“嘗試”的糖果里,孩子們可以在品嘗著“嘗試”的精神食糧的同時,被無形中楔入了一種新的觀念——一種他們可能尚未無法概括、表達和內化的觀念——我的社會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又究竟該如何去看待它?
<圖片1>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本片第一個試圖詮釋的概念,它是一種關于人們喜歡什么的假設,不管這種假設是對還是錯,它是一種認知的加工方式,是人們為了更有效的處理信息而進化來天生本領。我們幾乎對于任何事物都會存在刻板印象,比如兔子就是愛吃胡蘿卜,以至于Nick看到Judy的車上帶著藍莓的時候都非常吃驚:“原來你們還種藍莓?我還以為你們只種胡蘿卜。”又比如對于動物性格的刻板印象,溫柔而可愛的兔子、狡猾而蔫兒壞的狐貍、勇猛而陽剛的豹子、純真而馴良的綿羊、憨厚而溫順的北極熊、傻白甜的小倉鼠、慵懶而遲鈍的樹懶……以上的種種內容,都是人們遵照常識與“大多數”而形成的對于一個群體的固定判斷,這些判斷有正面的也有負面,正面的也是刻板印象,而基于負面的判斷,就形成了偏見(Prejudice)。Gordon Allport在其經典著作《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中界定的偏見就是“基于錯誤和頑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惡感”(1954,p.91)。它讓兔子不喜歡狐貍、水牛局長不喜歡兔子,因為它們都對彼此有了預先負面的判斷。
而最最有趣的是,影片卻逐一打破了這些刻板印象和偏見,有意要跳出人們的思維定勢而營造劇情上的沖突感以及角色性格的張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反差萌”)。我們看到雌兔Judy跳出了“女性”與“兔”雙重身份為她帶來的枷鎖,成為了警察;片中的兩只赤狐尼克和吉丁都有了被“洗白”的過程;前臺的接待豹子擺脫了陽剛威猛的形象,行為舉止更偏向人們對于女性(或者Gay)行為的想象(盡管那也是一種刻板印象);羊副市長從一個唯唯諾諾的傻白甜秘書一躍成為幕后大Boss,再也不是那個純真馴良的綿羊;看上去一身潔白的北極熊居然是黑社會成員,而且Mr.Big更是一只小型嚙齒動物;被一直夸贊記憶力超級好的大象瑜伽老師,反而什么都不記得;就連最后,超速駕駛的也是全片笑點擔當樹懶……
<圖片2>
一個一個刻板印象和偏見被打破的過程,是整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Zootopia致力于告訴人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可能性,不管你是什么種族、群體,你都可以不同,沒有人應該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愧疚,因為“不同”的概念是社會建構的。但是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不可能從此成為一個沒有偏見和刻板印象的人,它們與另外一個文化上的概念息息相關。種族中心主義,正是威廉·薩姆納(Sumner, 1906)提出的概念,“人們把自己的群體看作是一切的中心,且以此作為衡量和評價他人的標準”。柯林斯曾說,每個人都是種族中心主義者,種族中心主義廣泛存在,僅僅有程度上的不同,它有積極的意義也有消極的意義。每個人接納了自己所處于的文化環境之后,都會成為不同程度的種族中心主義者。
你可以看到,主角作為正面形象,卻依然攜帶著大量的對于其他物種的刻板影響。Judy來到DMV看到樹懶們之后一句巨大的驚呼:“什么!他們居然都是樹懶!”深深出賣了她對于樹懶的看法,倒是Nick在一旁壞笑著說:“不要以為樹懶行動就不快。”不聊一語成讖為最后的小彩蛋埋下了伏筆。然而Nick自己也對其他物種也有刻板印象,比如他對森林狼的評價:“一群愚蠢的森林狼!真的不知道為什么他們做什么事情都要狼嚎。”以及對于羊副市長的玩笑:“你說她睡不著會不會數自己?”幽默卻值得深思。Judy在新聞發布會上宣稱食肉動物擁有野蠻化的基因,它們的攻擊性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她從一個向往Zootopia相處融洽沒有歧視和偏見的兔子,變成了對食肉動物的加害者。這絕對是全片最令人驚喜一個轉折,這也是我認為Zootopia“科學”精神的所在——我們無法避免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價他人,但我們可以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糾正已有的偏見。
<圖片3>
在社會性別的探討上,Zootopia也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Disney近年來的動畫作品都把第一主角設為女性,從《冰雪奇緣》、《沉睡魔咒》到《瘋狂動物城》,都在弱化男性角色在劇情中的作用,甚至在芙蓉鎮當中還把唯一男性主角設為反派,凸顯姐妹情深。甚至都看到了這樣的評論,認為Disney迎來了一個高舉Feminism與Lesbian情結的新時代。Zootopia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就完全可以變成職場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努力歷程,透過ZPD對于Judy的刁難,可以看到某些職業對于女性依然有著根深蒂固難以化解的偏見,而女性依托自身的努力如何突破這些限制,又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影片中還出現了許多有關社會性別有趣的小隱喻,比如前臺的豹子,浮夸的言行舉止似乎在影射活躍在美國Gay圈一類“名媛”;一個模糊了性別的自然主義俱樂部,所有人在里面都必須裸體坦誠相待;Judy的鄰居——兩只一直在爭吵的雄性斑羚,似乎也在暗示它們的取向與同居的關系。Judy躺在床上一句驚喜的“I love it!”就涵蓋了她對這一切的態度,事實上也是這個城市對于LGBT群體的包容。
還有眾多的社會學小彩蛋值得一寫:
1. 兩黨斗爭的政治隱喻。很多大神已經撰寫過這個方面的文章。獅子和羊代表了兩種相反的政治力量,有趣的是獅子是保守的一派,而羊卻是激進的一派。在Zootopia里可以把物種劃分為食肉、食草兩種類型,是兩個存在利益沖突的群體。在數量比例上,也非常符合生態學的理論,遵循食物鏈和能量流動的規律,羊副市長提到過兩次:食草動物的數量接近食肉動物的十倍。但是龐大的食草動物群體卻一開始處于弱勢地位,而少數的食肉動物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完全影射了美國現實社會中的社會階級,是金字塔狀社會結構的形象化,是貧富力量對比的童話表現。
<圖片4>
2. 在高空纜車上,Nick向Judy講述了自己九歲時希望加入小騎警童子軍卻被同伴背叛的故事,袒露了自己內心的傷痕。他得到了兩點教訓,第一點是再也不要讓別人看到他的軟弱;第二點就是,既然大家都認為狐貍狡猾不可信,那他就做一個狡猾的狐貍。這第二點恰恰迎合了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的觀點。標簽理論認為,標簽的力量是強大的,可以讓人成為圣徒或者無賴(Henslin, 2011)。這個建立在越軌行為上的觀點指出,人們一旦接受了他人對自己的標簽,就會真正成為標簽所標定的那類人。如社會學家Mark Watson在1998年和2006年對飆車族做的研究,發現飆車族接受了“飆車黨”這個意味著“充滿敵意的、衰落的、頹廢的”的標簽之后,會成為一群對傳統社會不屑、喜歡打破社會規范、制造麻煩、嘲笑死亡、歧視女性的人。他們把自己看作losers,最終也成為了losers,與Nick前半生的“墮落”軌跡如出一轍。
<圖片5>
3. Zootopia發生了多起食肉動物攻擊事件之后,居民們對于食肉動物開始疏離、感到恐慌,Gazelle還發起了反對歧視的一些公共活動,但是與抗議的人群發生了沖突。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行為,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集體行為包含了私刑、暴亂這樣的暴力行為,也包含了謠言、恐慌和時尚。集體行為已經成為了研究的一個獨特的方向,他關注著人群如何改變了個人,人群又是如何被煽動起來,煽動起來的人群又會發生什么,又會在怎樣的因素下終止。實際上這一切都可以放在Zootopia的故事線中得到體現,就連ZPD的警官們對于Gazelle的APP瘋狂迷戀,也是某種形式的集體行為。
兩次Zootopia的觀影歷程,是近年來少有的驚喜倍出的體驗,我很難一言講清我對它的喜愛。正如豆瓣用戶Cydenylau的影評《瘋狂動物城:政治正確的美麗新世界》中所寫的那樣,Zootopia其實準確翻譯過來應該是“動物托邦”,是一個精致的童話,一個幻想中的美好社會。如今的我再也不敢輕易評價怎樣的內容是“政治正確”,甚至“正確”兩個字都要三思而后言,就連“三觀很正”的評價都不能妄下,因為我無法定義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然而我只知道,Zootopia不論三觀正不正,我都可以篤定地講出“三觀和”。我希望有這樣的世界,“Anyone Can Be Anything”,我們可以有一個遠大的夢想,我們可以勇敢的嘗試,我們理解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明白也勇敢接受即將面對的眼光和評價,我們包容,彌補認識上的缺陷,我們可以不被“不同”所拖累,自由自在的以我本來的樣子存在著。
7 ) 你更喜歡它的高大主題,還是樹懶兄弟?
這部動畫片一上映就引爆了評論,目前近乎是現象級的好評。把動物擬人,是迪斯尼自誕生之初的米老鼠就一直在做的事情,這次算是一種集大成,讓各種動物以種族混居的形式居住在一座和諧的城市里。不難想象,各種笑料自然是出自各種動物的特征:
兔子極度能生,主角有幾百個兄弟姐妹,他們村口的人口數字蹭蹭蹭一刻不停地暴漲;和狐貍演雙簧的小狐貍是另一品種耳廓狐,成年的耳廓狐就長這樣。
<圖片1>
野牛發型臟亂,時常被蚊蠅困擾,就打造成終年不洗澡的嬉皮士;印度的大象愛做瑜伽,說一口印度英語;北極熊們的豪車和辦公室整個就是個大冰箱。當然,最亮眼的明星還是一只名為“閃電”的樹懶,我保證,你看完電影后會記住這個笑容的:
<圖片6>
真實世界的樹懶,就是這樣的,他們長期生活在樹上,每分鐘只能移動2米,生存的秘訣就是低能耗,吃得少。
<圖片4>
生活在美國的人,更能夠體會到樹懶的梗。樹懶們工作的地方叫DMV,也就是美國的車管所。在這里辦業務的體驗,那是臭名昭著。等待時間永遠2小時以上,大廳永遠擠滿了人,而辦事員們,呵呵呵,這真是太生動了。
在動物特征的梗之外,本片還有兩大致敬梗,一是《教父》,二是《絕命毒師》。尤其是《教父》,那雙頰下垂的神態,那沙啞的嗓音,還有經典的一聞胸口的花,吻手禮,馬龍·白蘭度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以這種面目上鏡吧。包括要結婚的嬌慣女兒,甚至那場意大利式婚禮,都高度還原了。
<圖片2>
如果僅僅是這些令人捧腹的橋段,這部動畫片也不至于引爆如此廣泛的評論。它有更大的野心。其實這個野心的指征很明顯,那就是美國的種族問題。這多種多樣的動物,就象征著各種族和多元的文化。這片子要宣揚的,自然是客服跨種族偏見和敵視,各族人民歡聚一堂。弱小的兔子被刻板地認為可愛,他們之間可以互稱可愛,但別的動物這么評價就是偏見。像不像黑人之間可以隨便稱nigger,而其他人這么叫就是冒犯?而狐貍就必定是狡猾的,所有人都不信任他。兔子農場就像只有白人的美國廣大農村,大家都覺得城市里魚龍混雜,兇險異常。在城市里10%的居住者是肉食動物,這和美國黑人的人口比例也高度吻合,同時也符合他們被認為危險的刻板印象。至于一個肉食者市長(總統),一個食草者副市長(總統),那就更不用說了……
再來看故事。有一些食肉動物發瘋了做出暴力舉動,一些食草動物判斷這是寫在食肉動物的基因里的,從而引發了恐慌和種族對抗。這正反映了現實中許多人對黑人基因和天性的質疑。當然,如此政治不正確不可能是迪斯尼的結論,背后一定有陰謀。原來是一部分食草動物暗中使壞。這個設置很值得玩味,影片絕不可能把劇情設置為是食肉動物暗中使壞,否則就等著黑人團體潮水般的抗議抵制吧。美國的政治正確有時是有些過頭,如今才會遭受如此重量級的反彈,才有Donald Trump的大行其道。
扯遠了。你也許看出來了,這部動畫片有十分明確的高大上的寓意,也讓這部動畫不僅能娛樂孩子,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我認為,這也是它的問題所在。這部動畫的主線劇情,對種族這個主題扣得實在太緊太明顯了,而且作為左派大本營之一的迪斯尼,它的解決方案自然是互相尊重與融合,一片和諧。愿景是美好的,可事實哪有這么簡單呢,迪斯尼自己也知道,片子都起名為Zootopia了,就是Zoo(動物園)+ Utopia(烏托邦)嘛。并不是說動畫片就不能承載宏大的主題(比如宮崎駿動畫的環保),但把用意整得如此明顯,又把道理過于簡單化,以至于在后半段,基本都忘了以樹懶和教父為代表的輕松與想象力,反而帶了不少說教味。
其實和皮克斯一比就能發現,悲壯或宏大的故事,一直是迪斯尼的所愛。從《白雪公主》開始,一直到《獅子王》、《美女與野獸》、《灰姑娘》等等,都是主角連遭不幸,在逆境中艱難成長,最終綻放光芒的故事。而皮克斯則更加關注普通人的平凡成長這一過程本身。比如《玩具總動員》的告別童年,《海底總動員》的父子和解,乃至最近的《頭腦特工隊》的成長的煩惱,講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都是那么的真誠和細膩,并充滿天馬行空級別的想象力的驚喜。這樣貼近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往往能帶給我們更多感動。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皮克斯的這種以小見大。
<圖片3>
當然,我會記住樹懶兄弟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圖片7>
————————
補充:但凡來糾纏樹獺還是樹懶的,一律直接刪除,請自己查字典。
【A-】設定出彩卻不僅僅是消費設定,憑這點就比小黃人之流不知高到哪去了。劇本朝類型片上靠使得娛樂性在動畫界無出其右,“動物城”的表像帶來數不盡的萌點和新奇,而與人類社會并無區別的本質更讓主題直指現實。【MD我這么嚴肅干嘛?真的炒雞好看啊!!!第一次萌上動畫CP了!快拍續集啊迪士尼!!
迪斯尼最近幾年最好的一部動畫片。不但娛樂性超強,而且主題和人物的深度也已超過一般動畫片的維度了。
樹懶太他媽好笑了!!那兩分鐘我嗓子都啞了!!臥槽!!真是太他媽好笑了!!
我希望所有孩子能看著這種電影長大
看過了這一部,我好像能夠更堅定地說我會當迪士尼一輩子的粉絲。迪士尼給我們營造的烏托邦就是這樣,永遠善良勇敢,永遠出乎意料。
完爆冰雪超能頭腦,動物再次證明了動畫片不止是給小朋友看的,而是全年齡段和世界級的,尖端數碼特技、新意劇情、老梗新用搭配萌Q畫風,烏托勵志、搞笑溫情、自然銷魂、陰謀反轉,用動物來映射人類,涉及種族歧視和兩黨斗爭,無論從制作技術還是政治傾向或是社會意義來說,基本鎖定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
故事流程對小盆友來說不艱深對大盆友也不無聊。樹懶那段,跟法國公務員打過交道的都會心一笑。兔子的微表情做得很棒。然而對所有的群體標簽統一嘲諷的結果就是下意識也貼了標簽(比如狐貍必然聰明卻撈偏門,兔子一定是繁殖癌,猛獸全是雄性,etc)。最后,可惜世界不是一部迪斯尼出品的動畫片。
100個人可以看到100種解讀,太多細節主題值得稱道:重視與忽視、嘗試與安定、偏見與包容、恐懼與誤會…流俗或新鮮,都在這樣一部顛覆性迪士尼作品里放大呈現。“我們都有很多弱點,卻也有著更多珍貴的共通” 第一次摸到羊頭的狐尼克、睡覺時數自己的羊、爸媽總會在緊急時刻來電…朱迪兔的道歉直接淚奔
絕對的好片子 裂墻推薦。實在是因為另一場滿了…隨手挑了這個片子。真是5分鐘一小笑 10分鐘哄堂大笑。看那個又懶又慢樹獺簡直要錘墻了。旁邊法國妹子精辟的吐槽!看!這是我們法國人。我要憋到內傷了。最后散場大家都靜坐著等著整首歌放完…五星好評。2016年度十佳。
不要看任何影評,如果可以預告片都別看,直接買票就好了。你要啥這電影里有啥!
想嫁給又吊兒郎當又酷得不像話的狐貍先生。自認為是奧斯卡長篇動畫的有力候選。啊啊啊,真的好好看,我要去二刷。
贊 看完趕腳世界都美好了
做冰棍那機智的不像話!!!全片最愛!!!想吃!!!
妹想到,老娘彎了一世,被一只動畫狐貍掰直了。兔子我也愛!迪士尼啟用女性主演真是太成功了,迪士尼現在從小孩就倡導的男女無差別教育好棒噢。警局前臺基佬豹好萌!
贊到驚人,大迪斯尼動畫一年比一年精彩!朱迪只身去陌生的大城市追夢,讓我又追憶起自己那美好而充實的留學生活了。Sloth們的每次出場自己都要笑到面癱了!而朱迪跟尼克哭著道歉的那段我也跟著哭了,朋友之間有時候就應該這樣把臉拉下來好好道歉!總體反映的各種社會現象以及政治問題都很貼切到位。
不僅是個小孩子玩玩鬧鬧的喜劇動畫,成年人同樣可以很享受這個故事。一個動物的烏托邦,理想與現實。有一個有趣的案件,又有很多關于人類世界的暗喻與指涉,還有教父或毒師這樣的小梗。以及狐貍和兔子都那么可愛,那么搭。
求同款錄音筆!
超~~~~~~~~~~可愛的。大眼睛看得我都化了。一想到未來狐貍跟兔子可能有感情戲,我就hhhhhhhh。那只長耳朵的狐貍和那群二哈狼是我的笑點!!!
港真,面對人家動畫片里連一把椅子扶手上的鋁合金劃痕都做得活靈活現的態度,咱們就默默低頭學就好,不要一天到晚吹“國產視效大片”這個概念了,略尷尬
無論是人設,世界觀,動畫制作,還是劇本,都挑不出毛病來啊啊啊!!細節多到爆!!好幸福!!!!>w< 最難能可貴的是配角們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設置都非常飽滿(教父梗好驚喜>< ) 雖然是動畫,但是劇本還是隱射很多人類社會的種族問題,以及政治兩黨上位之爭的問題。另外我狐Nick的眼神是在太蘇了T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