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Queen
兩年前我看完塵世女王后,這部電影就像夢魘一樣纏繞在我腦海,她不講道理的在我潛意識對某些事物感到疲倦又對另一些渴望時兀的出現,以難以定義的存在宣告著其合理性。如今我想試著直面她及其導演羅斯派瑞。
當我們已清楚在電影中一部分創作者抱著隔絕于具體工作來施展抽象理念時,清晰的自然音便已分割開感知的世界:戛然而止卻細挲的樹梢鳥鳴聲帶領我們,莫斯的斥問和特寫留給稍慢的視覺。男聲并未因男人臉龐的出現證明這是場對話,反而隨著雙方情緒語調差距的變大越發像是畫外音,于此在《彩輪》女人街頭獨走一段中已被證實的處理浮現:聲音和畫面逐漸合攏,然后外部物理空間變動,以此揭示視覺層面的刻意停滯。而我們的情緒因此對即將出現的畫面感到坦然。例外是《她的氣味》,音樂既是真實牽引的動力,又要配合對白的節奏,于是在過于強烈的語境中,影片疲于構建一個個合理的場景,而非通過具備落差性的感知自然而然鋪續情景。
幾個空鏡頭的打破開始于不同速率的移動方式,特寫并進入房間,微小的景別放大后,驚訝的這個房子內部空間并未被入侵,相反女人們的入住似乎才補全了這里,聲音在此刻停留真正和視覺統一。伴隨著兩人的分開,沃特斯頓接過了帶領我們的任務,她對莫斯不明的憂愁依舊是沒有進入的干涉了物理空間,隨后湖畔旁二人明明在一塊說話卻總是特寫切換,讓觀眾面對一種詭異的情況:在適應落差性的聲畫速率后,帶有危險預兆的警示看著卻溫馨。由此當沃特斯頓對他人的玩笑認真時,我不經心頭一緊,果然伴隨著她之后對任何調侃都過度的反應讓一束漩渦快速形成,我們被夾在看似抑郁的人和真正表露出抑郁癥節的人之間。這種病毒就像通過在空氣中傳播讓我們成為同類,一同回憶起痛苦的過去和焦慮于未來。而當我們試圖在物理空間中去尋找它的源頭,卻不得不面對這種奇跡式的病毒迸發來自虛構的情感世界,進而承認僅僅是通過這一場戲,兩個世界便悄然而生。
在派瑞以往的作品里,人物多次滿懷心事快速離開就剪輯到其他人平淡的臉上,情緒被強壓至觀眾身上,類似手法還有:
1.兩人相遇只拍背部虛化周圍,使得人明明要影響接下來的物理環境,動作卻仿佛落空轉化為情感沖擊《她的氣味》
2.男人回家對女人隱瞞,鏡頭逐漸拍攝下沉空間,俯拍另一女子偷進小房間,同樣的竊喜《黃金出口》
3.分別,坐車離開人的臉虛影在車窗上,她難過的要哭出來,鏡頭卻切到進屋的人開門《彩輪》
都是一類借由前段人物交互產生的情景被壓制到下一個場景中,導致對當下鏡頭的分析并不能描繪出自身真實的感受。而這種延遲幾時的滿足預想在《塵世女王》里碰見了更加隱秘的狀況。莫斯看見男人進入沃特斯頓的房間感到不安,她走出門外撿尸一個男人并說想殺了他,隔天沃特斯頓為她魯莽摔碎的杯子割破了手。一切就像心想事成一樣?她的敏感與脆弱突然變成了可以讓周圍一切都現實化的力量,所有產生的事物絕對影響其后的事物。
重看時每一個鏡頭都不驚訝都不陌生、無法定位的坐標軸、能精準展示的引導空間,這種種矛盾卻又同時存在就像《菲利普的生活》里普雷斯的聲音無縫銜接旁白對舒瓦茲曼的絮叨,近乎荒誕的敘述反而拉開了距離感,他一次次做出的選擇在冷淡的聲音中成了觀眾不能承受之難,自己卻毫不在意。這很像游戲《史丹利的寓言》,但正是一個輕蔑的態度劃出觀眾和影像交互,學會否定精密場景中敘事的合理性。
當我困擾于這部電影的魅力時,身體里有無數的能量想描繪她,但當我動筆僅分析了兩三場就覺得越拆解越遠離她真正的模樣。我并不是想從這種分析得到什么,因為這兩年在看其他電影時這部電影依舊存在著,她以完美的姿態提醒我,那些阻絕通向對其他電影感受的分析實質上討論的是另一些東西:權利、破壞、斗爭、虛假,我們需要呼吸。
羅斯派瑞是這個時代選擇內化拍攝理念的導演之一,當那些侵吞你感知的來臨時,或許帶有恐懼氣味,但就在一種無法抵抗的整體中,我們才能真正確定語言該如何分析影像。
Queen,我欠你的已還
2 ) 作為體驗的未來影像
作為一種新影像,《塵世女王》滿足了我們對未來電影的設想:神秘——思維的戕止,感官的釋放。
它通過在極細小的情緒點上的挖掘,瓦解了一部電影本該具有的樣子:通過劇本、導演、表演,再加攝影、剪輯、配樂等部件組構而成的一件“作品”。但我們得說,這種電影拍攝方法已經過時;至少,已不再能用來分析《塵世女王》。
這部電影圍繞著兩個女人(探討發生于愛情邊緣的閨蜜關系,也很少見),在遠離人世的湖邊別墅共度的一周時光,看似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當假期結束,整部電影留下的不是兩個女人的形象,而是四散開來的情緒碎片——那種女人內心難以捉摸的真實面貌。
如果僅僅將女主凱瑟一系列的異常舉動僅僅當作因為喪父與愛情別離陷入的精神癥狀,從而可以借助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哦,作為兩門科學!)來探尋到緣由,不僅是對電影本身潛在價值的放棄,難道不也墜入了一種“好萊塢式”的觀影假象之中。
思維的危害性,實則早已由蘇珊·桑塔格那句警醒世人的“反對闡釋”所轉述出來。但半個多世紀過去,“藝術色情學”依然只以萌芽的姿態微微浮現。觀眾依然滿口有滋有味地被好萊塢所喂養成的觀影習慣所侵害,這種“受虐”姿態真實刻畫了當今的觀影現狀。
是否需要新影像,來培養觀眾?尤其是當像《塵世女王》這樣的電影不斷被創造出來,作為群體的觀眾會否有實質改觀?這是我們當下需要思考的。《塵世女王》已經作出了典范:觀眾不再需要大腦,而是身體;觀眾不要需要思維,而是感覺。
當電影最后,弗吉尼亞面對人去屋空突然陷入的痛哭,實則超越并瓦解了大腦的思維力度,這是一種直接“襲擊”身體(感官)的影像。我們實實在在地感觸到了什么,但卻無法借由文字將其表述出來。對這一過程的感知就是這類未來影像的意義。
電影能否發展成一門體驗藝術,我們不乏信念。桑塔格點出“色情學”奧義也正在于此,未來的我們將像觀看一部情色片一樣體驗電影。觀眾需要做好準備的便是:割除大腦,戕止思維;解放身體,釋放感官。
3 ) 看了電影和影評有感而發…..
看不慣好朋友的男友是很正常的事,盡管如此我也相信大多數女生都對自己閨蜜的選擇做到了尊重。
如果出現好朋友男友討厭你并且說你壞話時,不需要無理取鬧,你們是真的朋友的話不會因為出現一個男人而離間,你和你閨蜜關系真的要好她甚至會幫你反駁他,因為你是“娘家人”。當然,如果你覺得男方不是什么好人且好朋友是個戀愛腦,其實只需要鄭重且適當提醒,如果她還是不聽勸,尊重祝福,撞了南墻自然會回頭,事后你們再好好掰扯掰扯。可出現男方對你不喜且她戀愛腦到聽進去男方的話并且對你產生反感,也許你們不是所謂的好朋友。
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我都堅信雙向奔赴,出現問題只要有一方消極逃避不愿去解決,這段關系就算完蛋。在電影里兩個女主都遇到了自己單身和閨蜜男友一起玩的情況。第一個談戀愛的金發女生已經明顯發覺自己男友和閨蜜有矛盾,就應該避免他們再接觸并且想辦法平衡關系,從她角度似乎男友沒什么問題,但從朋友角度看可能接受不了,也有可能出現了第二個大情節里面男友對朋友出言不遜的類似情況但是沒拍出來。金發女主固然沒處理好這兩段關系,但是最難接受的是黑發女主的做法,她選擇了報復行為,她說出好啊我們不如交換一下立場,看到時感覺如何的時候我心里一跳,誠然她是很在意對方的,可她選擇的不是溝通或者遠離,再不濟就結束這段友誼,她選擇報復,太卑劣了。
電影里兩女主的關系很病態,我認為友情里報復行為傷害對方是一件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如果無休止地你傷害我我報復你你再報復我,這樣的友誼是在內耗,會深陷到自己產生的不良情緒里,甚至會影響學習工作。我曾經也遇到過因為占有欲報復自己的友情,很慶幸我沒有因為難受而選擇模仿她的行為進行同樣的報復,可這樣的關系真的真的太消耗自己了,分開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后來漸漸也沒有繼續做朋友,只是簡單維持同學關系。
寫這什么多的話是因為我回想起了曾經那段日子,這種不良的友誼折磨我了很久,非常非常難受卻無可奈何,如果我做了什么讓她感到難受可以直接找我溝通,因為我有時候對情緒的接受確實像個“麻瓜”,并且最后我試圖解決這種情況可是迎來的卻是對方冷暴力,后來我慢慢想通了,繼續下去只會傷害自己,她如果真的重視我會主動找我溝通,而不是以報復的方式且后來讓我單方面做努力。我也承認,關系很好的朋友也有除自己之外關系好的朋友自己會產生不開心,我覺得這是朋友之間合理的情緒,因為你重視對方所以會這樣,如果好朋友不會因為其他好朋友在而忽視你,其實便很好了~
最后,金發能走出來并且繼續報復黑發也是夠牛逼的,不知道她們會將這段畸形的友誼維持到哪天……
4 ) 捕食抑郁
Lizzy和參演《神奇動物在哪里》的英國演員Katherine Waterston(羅女郎?)在本片中奉獻了一場演技盛宴。影片觸及了關于家庭、愛情等多方面的話題,但看下來,我的初步印象更多的是“自我與友情關系”的角力上。影片給出的幾場男友尷尬到落荒而逃的女孩之間的對話,直戳女孩友情溫情外表之下九曲十八彎的內里——退與進,松手與無法松手。像影片的劇情一下,友誼無法描述,卻可以是起伏不斷,乃至駭人驚悚的。
Catherine最后對Rich的質問,讓我不禁想到一個陰暗的可能:為什么說要把所有讓她覺得沮喪/讓她恨的人砍出自己生活的Ginny卻把在父親自殺、男友(丈夫?)分手后心理幾乎奔潰的C留在了身邊?
I just wanted to finally purge all of that from my life. I had already cut out so many worthless and negative people who brought me nothing but annoyance or distraction, so I figured why should she be any different?
I wish I could have relationships with some people who I can't, but once they become just ciphers or, you know, energy drains, or they become someone who distracts or depresses me, I have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m. I can't help it.
No, I can't. I've tried. I just hate them, and I hate being around them, and I hate talking to them. I love eliminating those enemies from every aspect of my life.
— Ginny (37’)
是出于高尚的友誼,還是有和Rich一樣的險惡用心?愛情是迷,多年前的拋棄、對現實的逃避,依舊讓女孩飛蛾撲火地撲向沒有未來的愛情。那么,友情呢?究竟是什么維系了友誼?
Cat與Ginny畫肖像的那場對話,真實到刺骨寒意爬上背脊。
- I just don't really feel like I exist anymore. And the only two people that really cared about me abandoned me... In one form or another.
- I care about you.
- No, you don't.
結尾的擁抱是不是對“關系的維持”的謎團給出了答案?維持擁抱的可以是愛,也可以是互舔傷口的平等。人為什么要“關系”?最終還是為了自己。
- I know you've been going through a hard time, and I just wanted to apologize if I really wasn't there for you.
- Well, maybe someday you'll be going through this shit, and I won't be there for you, and then we'll be even.
- God, I hope so.
抑郁為什么存在呢?因為世界提供了環境,有人期盼著抑郁之果的成熟,而后一口下肚。
5 ) 《塵世女王》:寧靜小屋內的心理殺戮
亞力克斯羅斯派瑞是紐約獨立圈新一代導演,84年生人,來自費城。他的這部電影一上來就給我某種懷舊感,清晰的膠片顆粒感,片名字幕的出現方式,仿佛在致敬70年代的電影。在弗吉尼亞湖邊明媚的陽光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對從高中就非常要好的閨蜜,凱瑟琳(伊麗莎白莫斯)和金妮(凱瑟琳沃特斯頓)。凱瑟琳陷入了某種情感危機,仿佛是來自于父親的逝去(可能是自殺)。導演聚焦于角色間最真實的對話,它以一天為單位向后鋪陳。起初角色對話稍顯沉穩安靜。之后凱瑟琳開始因為某些聊天時人稱上的小事情,心情變得毛躁。再后來,這段閨蜜開始回憶前一年來到佛吉尼亞度假的美好回憶,兩位女士的關系趨于緩和。然而金妮的男朋友來了,這個愛憎分明甚至出言不遜的男人最終激起了凱瑟琳的憤怒,人物關系漸漸惡化。
真的,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確實是在考驗大家的耐力,因為電影記錄的只是生活本身。不過這部電影的張力卻足夠讓人心里暗爽,影片經常話鋒一轉,偏執的女人就開始挑戰全世界了。在我看來,真正撐起整部影片的還是,精彩的表演,和由攝影和音樂烘托出來的詭異的氣氛。
如果導演給予一位演員長達30秒的特寫鏡頭,那是對這位演員演技最大的檢驗。安妮海瑟薇曾在《悲慘世界》,在特寫鏡頭中將悲切做到極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這部電影中的伊麗莎白莫斯也將一個心理防線已經完全崩塌的女人演到了一種毛骨悚然的水準,導演兩次將鏡頭長時間對準她暗黃憔悴的臉,以兩個長時間特寫鏡頭捕捉表情變化和臺詞張力。就像《村之聲》在滿分影評中說的那樣:一張臉有時就足夠決定一部電影。這又讓我想起早期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在《人的面孔》和《特寫》中,對特寫和表演的解讀,他認為在電影中,臉部表情給于電影藝術一個新的空間,這種空間不再被時間和空間局限。這部電影中,伊麗莎白莫斯眼睛中透露出的信息,都要比對話鋪陳的信息多。
另外,作為一部心理驚悚劇,這部電影的氛圍烘托得非常好,人少靜謐,仿佛角色都被湖水包圍在一個孤島里,這種困獸之斗釋放了足夠高的大氣壓,讓觀眾覺得窒息。湖水這種符號,在斯塔爾的情節劇中也有所使用,這種視覺符號往往也代表神秘莫測。本片的音樂也簡潔至極,旋律重復,處處彰顯著片中莫斯所說的那句“寧靜仿佛是種謎”。這種撥動心弦的旋律讓人不禁膽顫。
它并沒有一個扎實的劇本,它沒有一個完整的角色和故事。當然導演仿佛也不希望有扎實的劇本,他只希望讓觀眾直面恐懼,去直觀幾個人在湖邊小屋內的對話,去揭示出到底是誰將歇斯底里的女人逼到絕境。從這一點,這是一部成功的自然主義的心理懸疑劇,它讓我們看清人的言語有時就像刺刀一樣危險,稍有不慎,一句話就會深扎入對方的心臟。
6 ) 塵世女王
藝術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東西。所以,它是那么的不常見而不應該總是那么湊巧地被人發現。每當我們對某些人評頭論足的時候,不管這個進行多么的淺。首先是做到了關注,那么這不算太不給面子不是。但這個給面子,他們付出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呢?我不是說,我們要彼此相互尊重,在意形式,或者準確的說,是少一點張牙舞爪的東西更好。關鍵是,我們,至少大部分是這樣的,很少鉆進去想個明白,說一些高明的話也好,講一些自己的見解,大多好像賦予了過多的表演色彩。
憤怒,高興,不屑,白眼,輕狂。是偏向于一個固定的模式地去解剝。一旦你有這么種態度,不論結局多么精彩和被你言中,做為評論家都是膚淺的。它應該和你在一款于初衷的設計開始就是為了讓人感到興奮和歡愉的游戲面前一樣。并且,在玩這款游戲的時候,你是和許多人在一起玩的。大家表現出來的結果,應該僅限于這是場游戲,而不必在意有人突然罵了一口粗話那樣。不妨來假設一下,現在是在一個周末的午夜時分,有那么三四個人坐在沙發上玩“殺人”游戲,其中一個人他是出于為了合群而硬陪著大家一起玩的,他實在是因為顛簸了一天的車程和吃得不夠好而感到疲倦。或許,來一杯咖啡,他還能夠堅持那么一會兒,可他現在寧愿拿起手機來自娛自樂,也不想參與這個互動。所以他本能的在討好和成全自己中間做出了邊玩手機邊參與的策略。他可玩得很爛耶!掃了大家的興,然后有人要批評他玩手機了,但不會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他們是在一種游戲中,同時又處在一些參與、面對某些事情的時候,有人問,去哪里哪里怎么走。似乎得提出解決方案或者直接聲明自己無能為力的樣子。而不能夠就這個簡短的問題上,做出自己的長篇大論說:“哦!那個地方呀!我一直想要去,但是沒機會去,聽說,那里經常有露天的表演秀,有很多小商小販在那里的某條路上擺了燒烤攤,擺了賣衣服、鞋子的地方啦!”之類的。
更甚者來說,比如我們看到了一本很有內涵的書或者是一部充斥著很多讓人看不太懂的場景組合而成的電影。作品的成就于觀眾而言,就在開頭和結局中結束吧!和我們對待那些商業性十足的同類型題材是一樣一樣的。在這,有幾人能夠靜下來去擴展它,堅持著做增補,校訂,腳注,七補,八補,重補,即便再懶的時候也要拖出一本來豐富這種觀點和概念呢?真有人做了,又有幾人能去看它,再去升華出來呢?更別說,一些反邏輯思維的行為。
我們害怕一個人在極端的情況下會想到自殘、會做出傷害。鄙視一些人裝可憐、裝無辜,說他們是愛哭鬼。進而讓“自然選擇”導演我們去遠離他們,無視他們,還是輕輕地給一些安慰。。。你沒資格說你就這點上想得比他們更遠,更多。
7 ) 我想說
我想說 正常人會精神受到打擊 易怒抱怨 神經質但會從最惡劣轉為輕微 最終消逝回歸現實繼續生活 而抑郁癥病人 被精神打擊所觸發 會從輕微轉為惡化 最終自殺 她們懷疑一切 面對安慰敏感遷怒于別人 覺得誰都是誰都想探究改變自己 稍有不夠被關注被重視又覺得是每個人都在刻意使壞她 假想存在感 關聯無謂細節 激烈惹禍又示弱求饒 從心里不承認自己有病 所有人所有大夫都是錯的 有目的的 不吃飯不睡覺 一心要找到別人的錯造成自己這樣 會把身邊最好最關心自己的人都變成瘋子 又當真不敢面對掛在嘴邊的自殺 用幾近真心的開心和笑 發泄著跌到底層的悲哀
4.5 導演兩個月寫出劇本兩個星期拍攝完畢,單一景別四位演員的極簡配置卻創造出了驚人的情緒張力與不安氣氛,角色之間靜默撕逼的對手戲實在是讓人看得暢快淋漓,導演兩條時間線之間的交叉剪輯十分精妙準確,可惜影片的心理挖掘深度還是不夠。最最精彩的當屬兩位女主角無與倫比的表演。
一個崩潰女人折磨閨蜜和折磨自己的過程,很好奇,這片子怎會有人愿意在電影院看,畢竟,那里不能快進...
總體來說犀利和精致兼有。SIBI的部分更好,眼神加分,印象最深的是KM在畫面右后方素描,KW在左前方閉目養神那一段的暗潮涌動。KM獨角戲的部分有點故弄玄虛,水波反射在臉上那個鏡頭不錯。
凱瑟琳的臉龐時不時地會有刺痛感,其實是心理作祟。片子也是,把風格化敘事轉換為內心的側寫,而兩位女主強大的表演支撐住心理世界的涌動。
作為小成本心理電影,這種效果勉強可以接受。導演在剪輯和配樂方面做得不錯,當然伊麗莎白·莫斯的表演也是看下去的動力之一。
特別明顯的《冷血驚魂》感,恍惚的精神狀態,驚悚緊張的音樂,還有那一只只手伸來的一幕也有對應;兩女人間既親密又對峙猜忌的微妙心理精準而細膩,對人物內心瀕臨崩塌狀態的揣度,都極為傳神;下午看完也恍如在回廊里午睡醒來薄汗未透,夢中亦是一個焦慮的幽靜午后
導演從悲觀主義中提取驚悚元素,講述兩女一男非常時期的共處面臨的危險考驗,場景設置與交談結構頗具伯格曼風格,對白作雙人獨白的處理方式揭露角色自我指代之傷。其時間提示為影片的閃回和省略的支線創造空間,不斷打破影片結構以強調角色不穩定狀態,自然外景則通過將心理強迫帶入自由余地加強張力。
勝在表演,劇作還是俗套的驚悚片模板。6.7~
雖然日常沉浸于對“撕逼女斗”題材的瘋狂熱衷中,但羅斯·派瑞連著兩部撕逼戲(《她的氣味》/《塵世女王》)都非常令我掃興。我很難理解這些電影里面角色的心理年齡和智識年齡,就像在看一群傻子,吵架吵得極為低幼,毫無由頭也沒有意義。不來中國拍《小時代》也真是屈才了。其實諸多撕逼戲如《誰先愛上他的》也會存在這類稚化的人物設置,但至少勝于投靠類型。實在非我趣味,勉強靠看看聲畫設計撐完。
本片讓我認識了一位容易被忽視的優秀女演員——伊麗莎白·莫斯。
7.7 特寫與聲效產生壓迫感,談話與溝通蘊藏著巨大的驚悚,幻覺派對一如《冷血驚魂》墻中手。有時候像是一個復仇故事,在傷害別人的過程也在傷害自己。歇斯底里看似私人獨有,去年的暗線卻將其全部映射到Ginny身上,從而放大成一種更普遍的感受與經歷。
等了一年多,等來這個?只有攝影是美的??
人物設定和特寫鏡頭果然都很《假面》感,雙女主之間的情感煎熬,深厚而偏執的友誼實則與愛情無異,一樣具有獨占意識,會產生妒忌與猜疑;30'左右兩人互訴非常動人,不僅揭示兩人性格及經歷,更對人類的任何關系作了相當精彩的總結;配樂倉皇詭異,幾處閃回剪輯也頗驚悚。
莫斯簡直神級般的表演,羅斯·派瑞無疑是美國電影新希望,極強的影像控制力牢牢抓住了兩位女主,一種自成體系的影像系統雖不斷變幻但依舊保持了極度的精準,在令人窒息的大特寫、縱深鏡頭與詭異音效的壓迫下將情緒渲染到極致,顯然他在膠片中完美地捕捉到了抑郁癥中令常人難以想象的,幾乎隨機而且一觸即發的痛苦、無常、神秘與危險,幾段超長段的對話戲震懾極了。
80/100,塑造氣氛的手段實在太厲害了,高超的配樂、構圖和鏡頭運動,讓全片都包裹在高強度的驚悚感中。在空間內用窗、門、墻等層次的物理間隔進一步壓縮人物的活動空間,同時阻礙攝影機-眼睛的視線,配合著人物的言語、神情和肢體,異常壓迫又奇詭的體驗。
從自然主義場景設置到情節稀薄的劇本都神似奧特曼的《幻象》,角色之間的tension又像《三女性》,封閉空間中的森冷配樂和兩位女主的表演則帶來波蘭斯基般的壓迫感,視聽感受遠超故事本身。Alex絕對是近兩年來最值得看好的獨立導演。20180302重看@filmoteca
“你太XX”“我只是覺得你不該XX”“你不覺得我們XX”“請你別這樣和我說話”“XX中最XX的就是XX”“但他肯定沒說實話”“我一下就明白……”“……但其實并非如此”“你別帶著那種態度比較好”“你知道這聽起來有多……”“你知道這樣說聽起來有多……”“不,你在/不……”“你是個XX
太躁動。Elisabeth Moss還演了“The One I Love-2014”,選片子有點意思。
舞臺劇的架構,電視劇的表演。。。。
兩位女演員用各種特寫下的情緒與動作營造了扭曲的不可挽回的親密關系,氛圍挺不錯的,打散后的故事框架更加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