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神探波比的成長回憶
當麥兜長大之后,我沒有預料到他成為了一個福爾摩斯式的“神探波比”。而本片故事主要想闡釋的是“神探是怎么煉成的”。這部片子,重拾了很多港人上世紀的記憶,靚煲皇的美味,電視節目的親切,是一部洋溢著濃重懷舊味道的誠意之作。在特定港式的語境中,給了我很多感慨。
在這一集故事里,麥太最多的角色是一位在某個海濱小城鎮電視臺的萬能主持人,因為整個臺才三個人:除了她,還有臺長(以往校長形象)和攝像陳小姐。本片中,麥太幾乎是無所不能。因為在麥兜心中,媽媽就是一個女超人,如能夠巧妙運用衣架和紅繩進行多樣的變化,化為通渠的利器。
麥兜從自小的念書到幫陳小姐打打光、幫媽媽做出鏡嘉賓,還有收工之后、在媽媽的教導下,到菜市場跟老板砍價,依然是乖乖的小呆豬。等到他長大出來工作之后,像媽媽一樣在電視臺倒閉之后,到處打散工,一個人做幾份工作。后來,麥兜跟朋友出海打魚,期間媽媽再一次累倒飛向了“太空”,而這一次,麥兜和媽媽未能說得上再見,便從此別離。就這樣,麥兜結束了打魚的工作,一個人,到處走走看看,似乎為了完成兒時那些媽媽沒辦法實現的環游世界的夢,并終在某一天頓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覺得:聽得懂粵語的小朋友,能夠在小時偶看到這樣的內容,對于理解人生路上很多一時無法直接解釋的重大命題(例如死亡),其實是很幸運的一段經歷。我的理解,有一種東方“小王子”的感覺。
對于自己的人生,麥兜在長大之后,領悟到他現在所得的,正是媽媽用一輩子贏回來的。他明白:愛,來自媽媽的愛,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信任,是就算知其萬般不堪,仍飽滿的信賴。這種,不是因為世俗的評價所能改變的東西。而這也正是麥兜人生成長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我就在想,人的一生,能夠有多大的本事,以往人生力量的積累至關重要。
當畫面出現在麥太告知麥兜因為愛與信任沒有買他不選的六合彩號碼、所以也就沒有成為富豪這個事實后,麥兜哭著跟媽媽抱在了一起。這時,影廳現場的一些小朋友也齊聲哭成一片,觸動了我的淚點,以致滴淚。暫不能罔論這部片子有多好,但它確確實實感動了我。
2 ) 當你已經走遠
小學畢業以前,曾以為人生下來就是該笑個夠,可是在放學后的時光里,總會和小伙伴去銀行里灌滿一杯免費的桶裝水,然后在銀行門口的斜坡上慢慢倒下去。
我看著水流如同河流一樣遠去,那樣無法挽留,天色漸暗,旁邊的小商鋪循環放著講著失戀的流行曲,心里就充滿了陰郁。今天的快樂去哪兒了呢?明天快樂會不會來找我了呢?
麥兜,感謝你一如既往地能給年紀小的人和年紀大的人以兩個世界。除了了快樂和理想,孩子是一無所求的。而就算是一點點感動和凈化,對于生活在浮華世界里的大人也極其珍貴。
你決定出海打漁,沒有帶上鐵衣架和尼龍繩。你不知道是否能有收獲,也不知道明天是晴天還是雨天,甚至還沒意識到,這一次,你真的走遠了。
真的,還沒有走遠的人不會知道自己會走多遠。
時光沒法抗拒,心情無法挽留,命運玩弄著每一個人,注定要失去的東西怎么抓也抓不住。小孩子沒法理解,媽媽做的哪塊是菜,哪塊是肉,那個時候分不清,就永遠分不清了。
曾經,那條濱海公路兩邊都是有浪花的,這邊是海浪拍打的沙灘,那邊是海風拂過陣陣起伏的林海,現在呢,維多利亞港的萬丈紅塵里,你還能記起那個拼了命也要把整個世界帶回家的媽媽嗎?
把整個世界帶回家嗎?已經走遠的你會感到好笑,那只是榻榻米、朝鮮長鼓和馬爾代夫椰棕而已。可你一定要明白,媽媽已經累了,她早已經把整個世界給了你。
3 ) 從魚旦粗面到荷包蛋方便面
這次看麥兜,沒以往笑得那么開懷,心情反而有點沉重。
以前的麥兜,沒有粗面還可以選擇魚旦,沒有常餐還可以選擇快餐。到了這一集的麥兜,卻發現,不是所有事“都能像荷包蛋一樣,拌著拌著,就又都聚到了一起。”尤其是那些關于生活、關于身邊人的事。
是的,這一集,麥兜長大了,而一直看麥兜電影系列的我們也長大了。漸漸地發現,生活再不是從前的無憂無慮,而更多的是無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麥兜·我和我媽媽》里提到的人生必須面對的一個命題——媽媽有一天會去外太空。
《麥兜·我和我媽媽》的故事其實特別簡單,片名基本就可以概述這部電影——長大的麥兜回憶起了小時候和媽媽的點滴。那些麥兜兒時的故事,很親切,因為那跟我們很多人成長的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這才是麥兜系列電影的魅力,它的“接地氣”,不是為了要攬更多的大陸觀眾,刻意地加入一些大陸的元素,而是將“地氣”接入了每個人心底最深處,接入了我們的回憶里。關于這一點,其實個人覺得,上一集的《麥兜當當伴我心》有點迷失了方向,而這一集又回歸了。熟悉的麥兜回來了,只是它長大了。
其實長大意味著什么?這一集的麥兜告訴我們,長大可能就意味著失去,甚至可能會發現,以前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愛你的媽媽為自己制造的假象而已,但能為我們制造假象的人,卻伴著我們的長大而漸漸離開。是啊,長大就是這么殘酷。長大的我們會像長大的麥兜一樣,發現當旅程上少了那些陪伴你成長的人時,旅程會變得如此無滋無味。其實,重要的不是旅途上的風景,而是陪伴我們看風景的人,又或者是為我們制造旅途風景的那些人。或者這就像陳可辛導演提到過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到了30歲就開始看到不少熟悉的人一個個地離開我們,這讓生活有了悲觀的基調——這也是這集麥兜留在我心里的基調。
但麥兜畢竟還是一部合家歡的動畫,別忘了里面還有那個永遠會讓麥兜開心成長的麥太。再沉重的話題,麥太都會攜手麥兜,用最歡快的方式道來。我們依舊能為那個傻傻的小麥兜笑翻天,因為從它身上我們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我們依舊能從麥太的積極樂觀中獲得生活的動力,因為她就像所有普通家庭的媽媽,“將輸的留給自己,將贏的都給了我”,這也是為什么這一集麥兜里,當年那只“豬”,長大后可以成為一只“神探”豬的原因。
剛開始喜歡麥兜,是因為三姑,她確實“配”活了麥太。后來,整個系列動畫慢慢看下來,就完全被萌萌噠麥兜和充滿港式人情味的故事吸引住了,每集必看,也會一直追看下去。
在這個“史上最殘酷的國慶檔"又見到了新一集的麥兜,真特別希望它和《親愛的》都能大賣。我們的電影市場,需要真實感動的《親愛的》,也需要能夠陪伴我們成長的麥兜。哪一天,看到老了的麥兜,或許我會好好哭一場,因為那代表著,我也真的老了。
我們必須長大,總有一天會再也沒有魚旦和粗面的選擇,只能下一碗荷包蛋方便面,但希望下一回,我們還能吃上那家記憶中的靚煲皇。
4 ) 有你的日子永遠是最好的時光。
與曾經笑鬧輕快的氣氛不同,看完只覺得滿滿的沉重。麥兜好像要告訴我們許多,細細品來卻又沒什么難懂。反而是咀嚼的過程讓我收益良多。令我哪怕閉上眼睛卻還是難忘感慨。它正是有這樣的魔力,所以才如此令人著迷。
魯迅先生說,所謂悲劇就是把美的事物撕成碎片。我以為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會一直持續到影片結尾。可是媽媽終于登上了太空總署,卻忘記等一等在外漂泊流浪的麥兜,麥兜也被外邊的繁華迷了眼,忘記了給家里打個電話。這個情節突兀又好像順理成章。如此,麥兜也終于開始懷念。懷念曾經大表伯拉著他,在他悶的時候給他煮的分外好吃的方便面。懷念媽媽教給他的講價的俏皮嗑。懷念與媽媽假裝環球旅行的日子。也終于開始發覺,母親同在的時光好像比孤身一人要有趣的多。哪怕相顧無言,卻也是值得緬懷和珍藏的。
你身邊也曾有過這樣的人嗎。她愛你愛到心肝里,信你信到腳趾頭。在你妄自菲薄看輕自己的時候,握住你的手告訴你,你是世界上最棒的人。她為了不要你失望,苦心經營著自己制造的假象,絞盡腦汁編造著善意的謊言。她為了你受盡艱難險阻,卻忍氣吞聲任勞任怨毫不懈怠。而你呢,在她的懷抱下好像烈日里貓在榕樹大大的樹冠下,過著自己單純的生活。你傻傻的還需要手表來區分左右, 你連從左往右橫著讀的菜單都不會念。她不會嫌棄你呀,她會笑著手把手的教你。往往,你想要撫平她成川的眉。曾經,你想要擦去她流下的汗水淚水。事過境遷,一切都歸于沉靜,消失于無形。隨著時間緩慢卻不停息的向前涌入,這些細膩的愛和沉甸甸的心思,也終于隨著緩緩流淌著的河流,凝結成了罕有的來電,甚至幾月一次的問候。你不知道,你遠去的時候,她依然在忙碌,比你在還要忙碌。她不但把自己的事完成的出色,她也接下了你走時的活計,她的腰更彎了。
當初青澀的你以為背井離鄉自食其力就是長大,殊不知失去之后才明白長久無私的陪伴才是真正所謂的成長。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圓滿的末尾。麥兜終于長大了,他完成了媽媽的愿望,他努力學習陰差陽錯下成了神探。當初和媽媽在市井街頭,他想要一只寵物狗,想要住進豪宅,想要環球旅行。他的愿望很多很多,卻終成遺憾。媽媽調笑他,叫他小狗bobby。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神探bobby。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麥兜,我并沒有離去,只是換了方式陪在你的周圍。陪你走完人生的每一步路。看著你男子漢般的下每一個決定。】
【媽媽,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碰壁,失望,受挫,感傷之后,才終于明白人生并不是總要給我們選擇。有的時候,它像個水煮蛋,不停的兜兜轉轉。往往要繞好大的圈子才能明白。我的力量,源頭是你。】
并不是要多么喜歡去旅游,逛街,去游樂場,吃些美食,只是因為陪著我的人是你,所以更珍貴。
這樣毫無保留的為我們付出的人,終將順著時間的長河漸行漸遠。如果她還在我們身邊,不用許任何諾言,不用買任何禮物。只管抱抱 她,輕而緩的抱抱她。
就像抱住最珍視的寶貝那樣。
5 ) 一碗荷包蛋泡面的人生哲理
有很多故事小時候看會笑到哭,長大后再看會哭到笑。如同每個人的生命進程,少年無憂患,青年忙奔波,中年愁兒女,老人等暮色,漸次從笑到哭或者從哭到笑,這一生不過一哭一笑間的光陰。
我們沒有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卻被共同的記憶捆綁在一起。那個有著美食天堂和購物圣地之稱的香港生活著一頭豬,永遠將帽子扣著帶,模樣蠢萌行為緩慢,沒有腰沒有脖,喜歡吃快快雞,再或者記憶一轉,將一連串特色美食的名字稀里嘩啦倒出來,二次元里的火雞、啫啫雞煲、西檸雞柳、叉燒飯、咸蛋、常餐、快餐,在三次元的我們看來也能食欲大增,還有至今都說不清的包雞紙包雞包紙包雞,萬能家居俠麥太上天下海強大堅毅穩若一根頂梁柱,以及永遠以不同身份出場的體寬校長和精瘦陳小姐。
作為麥兜系列的第五部,《麥兜我和媽媽》終于拾回了熟悉的正港味。這一次,豬頭麥兜延續蠢萌歡樂,絮絮叨叨開啟人生之旅。他的那些經典無厘頭臺詞帶著熟悉的哲理意義,時刻如同一劑猛藥注入大齡人日益冷卻的心。
他與麥太插科打諢,在電視臺幫陳小姐打燈、偶爾客串出境,替媽媽買菜,到市場跟老板討價還價,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瑣碎乏味,但仔細一看,在繁雜生活下還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事實——即我們所有人,都這樣庸碌地活過。在一樣的圈子兜轉,重復做一樣的事,刷兩次牙吃三頓飯,厭離心生了又滅,滅了又生。
說到吃,就少不了麥太,作為單親媽媽,她給予麥兜的關愛永遠那么多。她培養麥兜應對生活的各項技能,花心思為麥兜做所有好吃的食物,她能將小孩最討厭的蔬菜包在羅漢齋里,讓人滿足口腹之余不知連蔬菜也吃下,營養均衡的同時展示的是生活智慧,麥太滿腹經驗足以開班授課,但這只是表象,藏在這些媽媽經下的是一顆母愛之心。
鄭振鐸的那句名言不假,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六合彩中不了沒關系,麥太把輸留給自己,贏送給麥兜。
萬能俠麥太要暫時離開——可能她已經因勞成疾需要住院治療,為了使麥兜安心她說要去太空總署。
她將麥兜托付給大表伯照顧,與麥兜長相酷似的大表伯,只賣一種味道的面,而且只去沒有人煙的地方擺攤。他的離開如同他的出現一樣突然,麥兜說他就像來地球一日游的游客。但事實可能是,他就是麥兜的父親麥柄,只是在麥太的請求下短暫照顧麥兜,最后他回歸了自己另一個家庭,從此再沒出現過。這太殘酷了,殘酷到所有人寧愿相信,他一定又去了某個荒蕪的地方,為迷途荒野的行者煮一碗熱乎乎的荷包蛋方便面。
麥兜經歷了前半段溫馨歡樂的內容后,故事終于來到了最殘酷的時刻。麥太上太空了,就連最后離場,她都那般強大炫酷不帶半點悲情,但大家都知道,她回不來了,她用盡心思教授麥兜生存技能,卻獨獨沒有教他如何面對媽媽永遠回不來的這個事實。支撐屋子的那根頂梁柱沒有了,屋子倒了,麥兜只能出游走向遠方走向未來走向海角天涯,他試圖找尋答案,他成了偵探波比,成了歷經滄桑的大人,只身孤靜而行在仕途上。
生命中的很多人都無法陪你到最后,走到盡頭的永遠是你自己和內心的那個小孩。成長之路經歷會很多,那些奇奇怪怪的事和闖入生活中的人我們當下得不到解答,也不知上帝安排的這些緣分為何用意,直到有一天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獨醒如不眠獸,在困苦迷惑中匍匐,在孤單中吃一碗荷包蛋方便面時,我們才恍惚明白,命途中的一切自有其規律,立的會倒,倒了會立,失去的,總有一天會以另一種形式回到身邊,我們只需不驚不慌,緩緩吃完那碗面。
最后,大齡人躲在小齡人的故事廳里看一個兒童片,小齡人歡樂的看著大齡人淚流滿面的樣子,他不懂大齡人的悲傷,他只是想著回家也讓媽媽煮一碗荷包蛋方便面,他好餓好餓,餓得叫出了聲,大齡人蹙眉厭惡,卻忘記自己也曾是那個小孩。
故事一直那么簡單,永遠有吃有喝有溫情有歡樂。
但越簡單,就越直擊人心。
6 ) 你不是霉豬手,我不會買你不選的號碼。。。。。。
我想為這次的《麥兜我和我的媽媽》寫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影評。
拉著兩個弟弟去看的這部影片,小小的放映廳并沒有坐滿,卻也不乏抱著爆米花大快朵頤的熊孩子們。
電影開始,依舊是典型的港味生活。麥太的萬能衣架、繩子,麥兜的笨拙,都是那么熟悉而親切。
最大的驚喜就是,麥兜長大后變成了神探波比。
其實整個放映廳很吵鬧。熊孩子看不懂麥兜的天真,也不了解麥太的努力,只是吵鬧著說:‘’媽媽,什么時候結束?‘’
可是我卻哭了,在場的大人們都哭了。
在麥太的那句“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都只愛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愛你,愛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腳趾頭里。” 里,我們的情緒,潰不成軍。
沒錯,哪怕麥兜就是這樣不聰明、不帥氣、不夠好運,又能怎么?麥太愛他,愿意無條件的輸掉自己的一切,去成全麥兜一生的快樂生活。
個人感覺這不是一部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并不是說它做的不好,因為這是我看過的最棒的動畫電影,沒有之一。
只是身為一個中國家庭里的孩子,我深深的知道,這種無償的愛,太少了……
現在的很多孩子,物質上很豐富,但是精神上很匱乏。他們可能拿著ipad、iphone,和周圍的朋友炫耀,攀比,卻永遠失去了諸如想象的頭腦、發現的眼睛,以及天真、善良、感恩的內心。
這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但,建議已經長大的我們和正在長大途中的弟弟妹妹們,去好好的看完這部《麥兜我和我的媽媽》。有任何不懂的,就去問問你們的父親母親。而已經成為家長的大人們,也請實事求是的告訴孩子們什么叫做“媽媽上太空了”等等容易讓孩子覺得困惑的語言。
真心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好好的溝通——因為,親人是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愛與不愛,下輩子都不會再見。
為了這輩子唯一的緣分,我們更應該懂得:愛,是不需要回報的,用心去付出過,珍惜過,才能不辜負這流轉的時光里,我們在這個時空中匆匆的相聚。
用麥兜電影里的一句話做結尾吧!
「不是所有事都能像荷包蛋一樣,拌著拌著,就又都聚到了一起。」
7 ) 麥兜和他背后的香港
從2001年《麥兜故事》到2014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麥兜系列電影已經推出六部。來自香港的小豬麥兜發過夢、學過太極拳、與華仔同臺演出過。這一誕生于香港本土,后來北上的系列電影,兜兜轉轉后又回到故事的起點。
按照故事的套路,他原本該憨憨地與單親媽媽一起生活下去,胸中懷著斑斕夢想,然后無奈地長大成人——和千千萬萬的香港普通民眾一樣。但在這一集里,麥兜卻應驗了流行的成功學,終于發達成為精明能干的英雄。看完此集,失望不止一點,疑惑也不止一點。在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余年后,成為社會棟梁的麥兜,究竟要怎樣續寫這部“草根童話”?
麥兜和他的表弟麥嘜早在1988年就問世。最先問世的《麥嘜》系列,主角是一只可愛的小豬麥嘜。香港俗語里稱傻傻笨笨的人為“豬嘜”。然而麥嘜并不傻笨,他精明能干,中英雙語流利,生活富足瀟灑。最初的故事以麥嘜的日常生活為主。之后慢慢轉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園,麥嘜逐漸淡出,麥兜轉而成為故事的主角。
麥兜的右眼上有一塊紅色胎記。他出生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里,自小和單親媽媽麥太相依為命。麥太望子成才,傾盡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學一點東西。無奈麥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作者謝立文曾在訪談里說,“麥嘜在香港或者廣州或者英國都沒什么區別,但麥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現。他的單親家庭,他的母子關系,還有自己天生資質低等,和麥嘜有很大區別。”
雖然并非刻意,但從麥嘜到麥兜,香港社會的境遇變化不知不覺依附于這兩只粉色的小豬身上。麥嘜問世之時,正是香港經濟最好的時刻。那時候香港頂著“亞洲四小龍”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于自身的發達和高效。但到1997年前后麥兜變身主角,經濟下滑的焦慮、社會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麥兜母子身上凸顯。1997年,13集動畫片《麥兜與麥嘜》問世,兩只小豬第一次走出紙面走進電視。第一集里麥兜想在感恩節吃火雞。節儉的麥太狠下心買了一只最小的火雞,結果這只火雞足足吃了一年。
2001年,電影《麥兜的故事》上映。當年這部電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過了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是名副其實的港人驕傲。影片中,麥兜前往長洲學習帆船本領的橋段,則來自1996年奧運會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枚奧運金牌。然而長大成人,麥兜沒有和李麗珊一樣成為奧運冠軍,只是在壓人的樓市、故事中逐漸變成負資產。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會讓人跳樓”,也許比帆船和金牌更擊中港人心臟。
繼承首部票房奇跡,2004年歸來的《麥兜,菠蘿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制造”的字樣。依舊是細細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話的交織,這一集電影里,麥兜的身世之謎被解開,那個叫麥炳的男人,拋下沉浸在新婚甜蜜里的麥太,留下一部《菠蘿油王子》的書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復國之夢”。鏡頭跟著年輕的麥炳和麥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年輕的女工們在工廠里勞作,香江上畫舫游弋。然而下一個鏡頭,畫舫焚毀,麥太和麥兜的居所仍然狹小逼仄,卻和春田花花幼稚園一樣,面臨拆遷的命運。
2003年,香港經濟仍沒有走出低迷,經歷SARS疫情以及之后的若干不當政策,更是讓局面雪上加霜。幾乎在同一時期,香港影壇拍出了《金雞》。與麥兜母子一樣,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層階級的代表,在時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而《麥兜,菠蘿油王子》里,“活在過去”的麥炳似乎緬懷著舊日殖民地時期香港高速發展的榮光,而“活在未來”的麥太則希望告別勞碌生活,買一塊墓地對著大海抖抖腳。只有活在當下的麥兜,在時局和經濟的萎靡中進退兩難,為了讓時間過得充實一點,只能抖抖腿。
在這之后,麥兜系列日益成為代表著港人的“草根童話”。關于它的漫畫接連推出,并被引進內地。麥兜圖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熱銷。在媒體票選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麥兜應聲上榜。對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麥兜和它幼稚園的好伙伴們稚氣可愛,常問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問題。但在大人來看,無厘頭的麥兜系列卻暗含著無數成人世界的辛酸。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學會》將麥兜動畫和真人表演結合起來。影片中應屆畢業生面臨殘酷的就業局面,燒味店的盛飯工甚至都是哈佛畢業。現實的孤單、寂寞、焦灼困境在這部電影里都被無限次放大重現。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麥兜系列中,這部充滿了惡搞的電影評分最低,卻因為“超女”周筆暢和張靚穎的加入得以在內地上映。
2009年的《麥兜響當當》是一部有內地投資、制片和演職員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連故事也一并搬來內地。故事的源頭實際來自電視動畫片《麥兜與麥嘜》。麥家祖先麥仲幾千年前“吃飽了撐著”的發明因為三峽工程被發現。幾乎同一時刻,麥兜跟著媽媽北上。來到武漢,麥太贊頌這座”成就了熱干面和鴨脖子“的城市,希望屢次投資失敗的自己能在這里找到春天。她把麥兜送進“太乙春花門”學習太極。
這部電影在2009年暑期檔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節檔剛將喜羊羊系列搬上大屏幕。據傳片頭的3D場景和片尾的三峽大壩,都是應投資方要求所加。普通話版的配音陣容包括了那年剛開始走紅的黃渤,在上映時間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余。
北上的妥協發生在電影里,也在實際生活中。2003年,內地和香港間開始實行CEPA政策。兩地貿易往來愈發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在大陸定居。根據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調查,約有50萬港人長期居于內地。2009年一年間,就有4萬港人移居內地,首次超過內地定居香港人數。
2012推出的《麥兜當當伴我心》講述的重心不在麥太、而在憨憨的校長身上。春田花花幼兒園的校長注重音樂教育。他的學生似乎都沒有成為“社會棟梁”,卻一直讓音樂陪伴身邊。
這部電影的內地色彩依然強烈:麥兜遭遇了帶著東北口音的小伙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廁所迷了路。影片尚未過半,這個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麥兜相似的階層處境。
在2009年金融危機后,內地和香港在處境上似乎更同聲同氣,彼此生活上的關聯也更加緊密。影片里,一輛載著小合唱團成員的小巴在深圳和內地兩地奔波,即是當下生活的寫照。比起前幾部,這部電影少了童話色彩,多了寫實的意味。
在接連北上之后,2014年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卻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然而麥兜和媽媽沒有回到他們位于本島的鬧市區,而是生活在一個小漁村。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遷的來襲,前幾部里的麥太的賣力工作和望子成龍,在這一部電影里變本加厲。
在《菠蘿油王子》的結尾,曾經有過一個“春秋大夢”般的結尾:靠著抖腿,麥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戲仿馬友友)同臺演出,麥太盛裝為兒子鼓掌喝彩。然而在《麥兜我和我媽媽》里,先是麥太真的離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麥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脈,奮發圖強,終于出人頭地。
只是發展至此,故事似乎脫離了大時代的背景,“香港仔”麥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變得面目不清。他沒有像前幾集里一樣,長大成為一個普通人,面對著沒有夢的現實世界,而是變成了名偵探。成為名偵探的麥兜帶著獵人帽,像福爾摩斯,也像柯南。陡然發達的結局,雖讓一路看著麥兜走來的觀眾倍感欣慰,但心中卻有不適。這個干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粵語很一般)、甚至有點呆、有點憨的小豬,原本是萬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但在故事的最后他還是翻身成了成功學典范——仿佛不這樣無法證明人生意義。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麥兜響當當》的結尾:若干年后,成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開燒雞店的麥兜。就如同麥太常說的睡前故事,麥兜從一個小朋友變成了一個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著。阿May覺得,能夠這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現如今,渴望成為“社會棟梁”證明自己的麥兜,和屹立在這只小豬身后的大香港一樣,面臨著自我認同的焦灼困境。
8 )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從開始一直在響的風笛曲子是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
phil coulter給葉芝的同名詩譜的曲子
總覺得這首沒有唱出來的歌的詞,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句潛臺詞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did not agree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小時候又懂什么呢,所以原諒那些一直在笑的小朋友好了
他們總有一天也會熱淚盈眶的。
淚點三次。如果做一輩子動畫就看一輩子。
當麥兜都長大了,不得不感嘆時間過得太快,我也不再年輕。看得眼圈泛紅,可能是因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將輸的留給自己,將贏的都給了我。
有一種無奈,叫“我選了5張票30個num卻連一個數字都沒有中”。有一種痛,叫“即便如此,你仍相信我的選擇”。有一種無知,叫“我漸行漸遠,遠到彼此無話,因此不再按動撥號鍵”。有一種唏噓,叫“我學會了回到地球,你卻上了太空”。然而,有一種人性,叫“十分感動,然后忘記”。
很溫暖,很感動,特別是那些充滿童真的小謊言,孩子們未必能懂,正因為如此,對于成年人來說才更致命。故事的首尾在結構上有沒有散掉倒也無所謂了,重點是那份成長中的母子情感,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找到點相似的共鳴吧。
AMC提前場,一堆媽媽帶小朋友來看。結果,看到看著,看到最后,都是大人在哭,小朋友一個個不明所以。這一集的煽情更加直接(媽媽的吻、母子對話),有些不留情面。哎,真是年紀大了。人生太寂寞。
”全世界的人都不愛你,還有我愛你。”毀滅系人格聽到淚奔~~(>_<)~~。愿為你在天涯海角煮一碗泡面。愿你不管是否能搭對神經,都能無憂無慮的開心。
麥太說:我的傻豬豬,我愛你愛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腳趾頭。
內容圍繞麥兜媽媽對麥兜的愛展開,真的很溫馨,看的好感動,最后麥兜媽媽離開的時候好想哭,很溫情的一部動畫片
“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都只愛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愛你愛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腳趾頭里。” 麥媽太不容易了,麥兜和麥太那種相依相偎,艱難卻依然熱愛著這個世界的單純,每每擊中內心,電影沒上一部好看都不重要了。“我沒有離去,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愛我的人心里…”
很想看《黃金時代》,不料排片極少,只好去看《麥兜我和我媽媽》。仍然是《麥兜故事》和《菠蘿油王子》式的溫情,料不太足,旁逸斜出的地方挺多的,但母子情依舊動人。感覺最大的問題還是內容太香港,情懷太成人,內地孩子看不懂。現場孩子很多,但笑聲很少,通常是父母在笑,孩子卻在問:還沒演完嗎?
為迎合北方市場舍棄了一些特色而轉為一味下猛料的煽情催淚通俗戲法。靠幾個想法還是很難撐到80分鐘,不如再買多點歌從頭唱到尾。
一段段的心靈雞湯啊,多說無益,喝也喝飽了
幾度哽咽落淚,這應該是麥兜北上之后最棒的一部了。故事線清晰,整體的敘述也比之前兩部大大提升,雖然主題上和《麥兜與菠蘿油王子》重合的地方,但是依然直擊觀眾的心房,最后那一段依然讓人泣不成聲。
每次我感覺很聰明,每次我感覺很勇猛,每次我感覺很靈巧,我都真切地感覺到,我和媽媽在一起。
我只想說,很好看。不要害羞,大膽地進入那個可能坐滿了小朋友的放映廳。然后你就會知道,它真的好像是為了治愈背井離鄉的累死累活工作的你而作的,就像一碗當你又冷又餓又悶又沮喪時擺在你面前的一碗熱騰騰的方便面一樣,讓你重新充滿力量和勇氣。
就是說紙包雞、童子手抽不中六合彩號碼、假裝去旅行這些梗都是早就用過的,什么“愛你愛到心肝里”,結尾字幕“永遠住在愛的人心里”都太直白太low了。麥兜還居然成為名偵探,而不是那個舍不得用掉橡皮的善良的只有腿很粗壯這個優點的笨豬,也不能讓我這盧瑟預備役產生同理心,但,這是最喜歡的系列了
這一集麥兜,提到的母親甚至死亡,讓我想起《麥兜故事》,所有的親人,總有一天是會離去的。而這次的感受卻不一樣,“雖然離去了,可還是存活在愛的人的心里”。在“全世界都不愛你,我都只愛你,全世界都不信任你,我都只信你”時冷不防的哭了……畫面比上一集更好,背景甚至有油畫風采。好評。
誤打誤撞碰上點映,電影結束麥兜和帥氣的配音小哥就出來了。小朋友樂不可支,大朋友涕淚交加。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愛你,還有我愛你。
想起很小的時候,一次鄰居家有人玩插卡游戲機,我看了好久可是都不給我玩,就不開心的回家跟媽媽講,她就說幫我試試在電視上能不能搜到鄰居玩游戲的信號。現在回想,也許那就是媽媽和我的“環游世界”。祝所有媽媽平安快樂。
全場不過十多個人 孩子占了一大半 孩子們從開始笑到了結束 還在一邊說“什么時候結束 上太空就是死了”原來這么難過的東西在孩子嘴里說出來那么簡單 后面的情侶說太無聊了 前面的妹子吐槽著情節 我一人看的滿眼淚光 我最覺得最稀罕的是遇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