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最后的權利2-HD中字

    最后的權利2

    恐怖片/美國/0
    當前位置:首頁 恐怖片 最后的權利2

    最后的權利2

    評分:
    0.0很差

    分類:恐怖片美國0

    主演:Hollywood  Yates  杰特·尤爾根斯米爾  Suzanne  Dixon  Jonathan  Tantype  ?

    導演:Jason  Dallas  ?

    猜你喜歡

    • 正片

      庫德拉特

    • HD國語版

      陰陽路4:與鬼同行

    • HD中字

      最后一根稻草

    • HD中字

      租房驚魂

    • HD中字

      我們這種叛徒

    • 更新HD

      詭新娘

    • 更新HD

      七月半2:前世今生

     劇照

    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1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2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3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4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5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6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16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17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18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19最后的權利2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影片劇情承接第一部,該系列主要探討的問題有信仰、道德、寬容和常識。位于美國一所小鎮迷人的小街盡頭,有座神秘的房子。這座房子早在人們還記得之前就已經在那里了。然而,當人們一旦真正理解它意味著什么的時候,就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

     長篇影評

     1 ) 毀滅的不只是帝國

    這是一部我看了很多很多遍的電影,當初有DVD時就買了正版,再后來為了練習德語看了許多遍,很多的對話都反復聽過,再后來,那個“元首的咆哮”風靡網絡,各種惡搞,我見過的版本不下十個。

    現在,我很絕望的時候,也會翻出這個電影看看——這才是真的絕望。

    做這個電影的評論其實不需要注意劇透的問題,電影講的就是真實的事情,就是紀錄片,柏林圍城,帝國毀滅,等等。

    但德語的名字很簡單——Der Untergang,沒有 Das Reiche的字樣。那么,毀滅的不止是帝國。

    記得么,柏林街頭到處吊著的死人,身上掛著牌子——我被吊死在這里因為我是個膽小鬼。

    記得么,希特勒那些咆哮說的什么——我們就算死,我們也要拉著一個火光沖天的世界為我們殉葬。

    等等等等,還有一些電影沒有體現的內容,比如,蘇聯紅軍在東歐的暴行,知道這個就會明白,為什么那么多德國人寧愿自殺。

    在這里,我不想對希特勒做太多的評價,但是我引用一段聽來的話放在這里——他有一個天才的一切才能,卻缺少一個正常人最起碼的人性。

    還是那段元首的咆哮吧,那段話雖然被各種惡搞,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你們背叛了我,我一個人白手起家,一個人征服了歐洲,你們會什么?

    我不知道他臨死時有沒有想過,當初那些將軍們的勸告他聽進去了幾句。古德里安不是勸過他不要分兵基輔么?隆美爾不是勸過他拿下馬耳他島么?加蘭德不是勸過他噴氣飛機最好不要改成轟炸機用么?曼施坦因不是勸過他,東線的防御要有機動空間么?等等等等。

    更不要說,當年德軍挺進蘇聯時,烏克蘭老百姓夾道歡迎德國解放軍,可是,怎么這些人后來都跟德國有仇了?

    這個人直到死,都無所悔悟。那個電影中的秘書榮格真有其人,她的談話錄我看過,確實如此,直到元首立遺囑,直到他自殺,他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他一個人的死,拉上了好多人給他墊背,不說奧斯維辛,但只說守衛柏林的孩子們,十幾歲的年紀就死了,還有不少女孩子。

    確實夠毀滅的,我以為這個場景中,毀滅的不只是帝國,那是人性。

    1945年4月,德國柏林,人性被踐踏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然后,是鐵幕,冷戰,紅色暴政在東歐的肆虐,柏林墻,等等。

    換個文藝的說法,這之前,是辛德勒名單,是卡廷,在這一切與柏林毀滅后,我看到的是鐵皮鼓,是狗年月,是古拉格群島,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竊聽者,等等等等——我看見,在紅色的鐵幕后,人性被踐踏到了更沒有底線的地步。

    今天是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他執政的時候,這一天是全國的節日,即使到了戰局不妙的1944年,這一天被炸毀的建筑上還有“向德國最偉大的工人希特勒致敬”的標語。但到了1945年的這一天,我在電影中看到的希特勒,顫顫巍巍地走出地堡,給保衛柏林的孩子們授勛——十天之后,他自殺身亡。

    孩子們大概也沒幾個活下來的。

    1945年4月,人性在柏林死了。

     2 ) 《帝國的毀滅》人物圖鑒

    雖則《帝國的毀滅》完美復原了人物形象和造型,使熟悉二戰史的人可一望而知。但對于我等二戰小白,大量的人物在其中,辨不清姓名身份。特整理圖鑒,以茲備查。(資料來源是百度百科)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愛娃·布勞恩(Eva Braun)

    阿道夫·希特勒的妻子

    特勞德·瓊格(Traudl Junge)

    希特勒的秘書

    蓋爾達·克里斯蒂安(Gerda Christian)

    希特勒的秘書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

    納粹德國時期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擅長講演,被稱為“宣傳的天才”、“納粹喉舌”,以鐵腕捍衛希特勒政權和維持第三帝國的體制,被認為是“創造希特勒的人”。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G?ring)

    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國會議長、沖鋒隊總指揮、經濟部長、普魯士邦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并曾被希特勒指定為接班人。

    海因里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

    歷任納粹黨衛隊隊長、黨衛隊帝國長官、納粹德國秘密警察(音譯為蓋世太保)首腦、警察總監、內政部長等要職,先后兼任德國預備集團軍司令、上萊茵集團軍群司令和維斯杜拉集團軍群司令。他是對歐洲600萬猶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萬至50萬羅姆人的大屠殺以及德國對蘇聯的東方總計劃的倡導者和鼓動者。德國《明鏡》周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

    赫爾曼·費格萊因(Hermann Fegelein)

    黨衛軍騎兵部隊的首任指揮官,1944年任希姆萊的聯絡官

    馬丁·鮑曼(Martin Bormann)

    納粹“二號戰犯”,納粹黨秘書長、希特勒私人秘書,他掌握著納粹黨的錢袋子,人稱“元首的影子”。

    威廉·布格道夫(Wilhelm Burgdorf)

    希特勒的第一副官

    漢斯·克萊勃斯(Hans Krebs)

    陸軍參謀總長

    威廉·凱特爾(Wilhelm Keitel)

    德軍最高統帥部總長,元帥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Alfred Jodl)

    陸軍大將,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威廉·凱特爾的副手

    海因茨·林格(Heinz Linge)

    希特勒的侍從、管家

    奧托·京舍(Otto Günsche)

    希特勒的私人副官

    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萊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

    納粹德國空軍元帥,也是納粹德國最后一位空軍總司令

    阿爾伯特·斯佩爾(Albert Speer)

    德國建筑師,納粹德國裝備部長以及帝國經濟領導人

    路德維希·魏德林(Helmuth Otto Ludwig Weidling)

    第56裝甲軍軍長,柏林城防司令

    威廉·蒙克(Wilhelm Mohnke)

    納粹德國的黨衛隊旅隊長兼武裝黨衛軍少將

    沃爾特·赫威爾(Walter Hewel)

    外交官

    恩斯特·京特·申克(Prof. Ernst-Günther Schenck)

    黨衛軍旗隊長、黨衛軍和國防軍營養顧問

    卡爾·科勒(Karl Koller)

    德國空軍上將,空軍參謀長

    漢斯·弗里茨舍(H. Fritzsche)

    戈培爾宣傳部的官員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 Vasily Ivanovich Chuikov )

    蘇軍總參謀長

     3 ) 冷靜,嚴肅,紀實,扼腕

    二戰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也有不少拍的很慘烈或很感人的,但是像《帝國的毀滅》這樣強烈紀實風格的作品我還是第一次見到。自然,它是出自冷靜嚴謹的德國人之手。由正宗的德國人來演的納粹和由德裔美國人甚至非德裔來演是絕對兩樣的。德國人的那種獨特的冷靜和紀律,信仰和職業道德是哼哈奔放的美國人絕對模仿不出來的,比如前幾天看的《獵殺U-571》里的德軍就是典型美國人演的。

    《帝國的毀滅》著重描述了希特勒的最后12天的歷程,影片一部分取材于歷史著作,更有一部分取材于片中的線索人物,希特勒的秘書Traudl Junge以及其他一些歷史見證人的回憶錄(諸如發生在地堡之外的劇情基本取材于軍醫Ernst-Günther Schenck的回憶錄)。一個秘書的回憶錄通常是基于親身經歷的,大是大非的史觀問題牽涉較少,這就讓《帝國的毀滅》中的希特勒比其他作品中的純惡魔或喜劇角色更加有立體感,最大可能的從一個先前罕有的角度還原了這個歷史風云人物的最后一刻。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點所在。

    片中絕大多數人物,上自希特勒和戈培爾,下至狼穴碉堡里的電工和柏林街頭盡職的軍醫,都是活生生的真實人物。影片的結尾用字幕交代了這每一個人物后來的命運,這給我帶來的真實感和命運沉浮的感慨,是其他二戰電影無法做到的。

    《帝國的毀滅》的第一主角自然是希特勒,其扮演者Bruno Ganz是著名的劇場出身的扎實演技派演員,為了演好希特勒,他專門花了四個月時間研究希特勒的生平和行為習慣,在電影中甚至出色的還原了希特勒那獨特的奧地利口音德語。這個希特勒正如史書記載的一般狂熱,在3小時長的影片中他大概對各將領歇斯底里了七八回,每一次都那么的傳神,讓我由衷的敬佩這位演員的功力。另外他對待秘書這樣的助理人員又是和善寬容的,他與愛娃的愛情也是真摯的,顯示出了一個真實人物的立體感。這些細節顯然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秘書回憶錄的貢獻。

    3個小時的時長,大部分場景都在底下碉堡中。可能會讓人感到一些漫長和沉悶,但這正是強烈的紀實風格所需要的。Bruno Ganz出色的撐起了全片的主架,同樣出彩的還有周圍的幾個人物,以愛娃與戈培爾一家最為突出。愛娃知道自己是來和希特勒共赴黃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對轟炸置若罔聞,主持著一個個舞會和晚餐,堅強的用樂觀的姿態活躍了這最后的12天的地堡內沮喪絕望的氛圍。她和希特勒在臨終前辦的婚禮也是令人嘆息,主持婚禮的牧師甚至要查看元首的身份證這樣的細節再次印證了本片強烈的紀實性。以撰寫回憶錄的秘書的視角來看,愛娃是一個積極熱情,和善溫柔的人,自己慷慨赴死,同時又希望其他人能夠好好的活下去。

    戈培爾一家是希特勒之外的另一個重心。戈培爾的演員貌如鷹隼,比我以往見到的所有戈培爾都要陰森恐怖。僅僅靠氣息就已經鎖定了納粹宣傳部長的不二人選。作為納粹罪行的第二責任人,他冷酷無情的組織未成年的少年沖鋒隊去抵擋蘇軍的坦克,還發表了這樣的結論:“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現在,該是他們為自己的選擇獻身的時候了。” 這句話不得不令人深思,戰爭責任是否就應該全推在希特勒和戈培爾身上?

    戈培爾夫人是一個氣質高雅的狂熱分子,在最后的幾天她帶著6個孩子住進了地堡。影片著重渲染了這天使般的6個小孩子,然后在最后一刻,戈培爾夫人堅決的毒死了自己的所有孩子,再與丈夫一起自殺。理由是:不能讓孩子生活在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天空下。

    除此之外《帝國的毀滅》還描繪了一系列外圍人物,如愛娃的妹夫,鼓噪逃跑的Hermann Fegelein,納粹德國的經濟領導人Albert Speer,希特勒高大的私人警衛員Otto Günsche,堅持沖鋒到最后一刻的黨衛軍Wilhelm Mohnke,柏林守備總司令Helmuth Weidling等等,當然也少不了希姆萊、戈林、凱特爾等人。其中軍醫Ernst-Günther Schenck是作為發生在碉堡之外的所有劇情的線索人物存在的。柏林已成為人間地獄,他目睹憲兵隊肆意以“不抵抗蘇軍的逃兵”名義處決平民,也目睹了一些甘愿為第三帝國陪葬的狂熱年輕人。

    在這些年輕人中間有《帝國的毀滅》中唯一的非真實人物,12歲的“希特勒敢死隊”隊員Peter Kranz。本片對他施以濃墨重彩,描述了他從一個被洗腦的無所畏懼的小敢死隊,甚至因為摧毀了蘇軍坦克而被希特勒授勛,直到珍視生命勇敢生存的轉變過程。影片最末的場景也是他和線索人物秘書Traudl Junge騎著自行車,迎著初升的陽光,脫離了重重包圍。

    事實上這個人物也是有原型的,那便是下面這張真實的歷史照片,左側的希特勒在1945年的柏林為據稱是最年輕的鐵十字勛章獲得者,12歲的 Alfred Czech授勛。然而真實的歷史畢竟不會像電影中結局那般美好,我們無從知道這個孩子的命運,很可能他沒能在戰爭中幸存。不禁再次扼腕。

    http://www.fatdudu.com/2011/02/der-untergang/images/

    在影片的最末,白發蒼蒼的Traudl Junge在采訪中說道:“當我在紐倫堡審判知道有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這一最震撼我的事實,但我看不出與我的過去有任何關聯。我沒有罪,也不知道那些事。直到有一天我經過樹立的索菲蕭爾紀念碑,看到她是和我同年出生,在我開始當希特勒秘書那年,她被處決了。這時我才發現,年輕并不是借口。”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4 ) 轉貼:影片中由榮格夫人速記下來希特勒的遺囑

        自從我自愿參加了強加給帝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30多年了。

        在這30多年中,我所有的思想、行為和生活中都充滿了對自己人民的熱愛與忠誠。它們賦予我作出最困難決定的力量,有的時候作出這些決定是極度痛苦的。說我或者任何一個德國人想發動1939年的戰爭,這是謊言。要戰爭并且執意發動戰爭的只是那些國際國務活動家。他們要么是猶太人出身,要么是為猶太人的利益而工作。

        多少年過去之后,幾百年過去之后,從我們城市和紀念碑的廢墟中將產生對那些犯有罪責的人們的仇恨,他們就是國際猶太人和他們的幫兇。

        我在德波戰爭開始前3天,曾經建議英國駐柏林大使調停德國和波蘭問題,就像調停在國際監督之下的薩爾州問題一樣。關于這一建議是不能夠被遺忘的。它沒有被采納的原因是因為英國執政的政治階層出于商業原因想發動局部戰爭,想發動局部戰爭的另外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受到國際猶太人宣傳的影響。

        假如歐洲各國人民將被當作國際陰謀家、銀行家和金融寡頭們棋盤上的卒子,則那時候在這場罪惡斗爭中的真正有罪的人猶太人將對這一切負責。這次不僅將有成千上萬的歐洲人的和雅利安人的孩子們遭受饑餓,還將有成千上萬的成年男子走向死亡,成千上萬的婦女和兒童在城市大火和炸彈之下喪生。但是我決不懷疑,這次確實的罪人將受到懲罰,盡管是用比戰爭更為人道的手段。

        6年戰爭不管損失多大,必將成為往事,正像為了民族的存在而進行無上光榮和英勇的斗爭一樣。我不能夠用已經成為我們國家首都的這座城市作為犧牲的代價。因為面對敵人在這個方向繼續發起的攻擊,我們的兵力實在大少了,我們的抵抗最終也將被那些變成了沒有思想偽機器的人們所攻破。我想將自己的命運和成千上萬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們還留在這座城市中。我不會落在將要表現新暴行的猶太人的手里,讓他們大肆歇斯底里一番。因此,我決定留在柏林并在即將看到我不能繼續當元首和總理之時自愿死去。我將懷著喜悅之情而死去。我意識到我們的農民和工人無比的功勛和成就,意識到青年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支援。青年組織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因此,我向他們表達我發自內心深處的感謝,也是自然的,就像我希望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投降一樣,只要哪里有可能,就在哪里與祖國的敵人繼續斗爭,忠于偉大事業的原則。基于我們的士兵的自我犧牲精神和我對他們至死不渝的忠誠,我希望,在我死后我的精神將在他們之中永存并永遠與他們同在。
    愿他們殘酷,但是永遠正義。

        愿恐懼永遠不會主宰他們的行動并愿民族的榮譽在他們心中高于一切。

        最后,愿他們最終可以理解,為完成我們建立民族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需要數百年時間并需要每一個人永遠將共同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

        我號召所有的德國人,所有的黨員、婦女和德國武裝力量的士兵效忠于新政府和它的總統……

        除此之外,我命令民族和人民的政府將種族法律和與全世界的敵人——國際猶太人的無情斗爭進行到底。

        1945年4月29日4時于柏林

        希特勒

           見證人:戈培爾、布爾格多夫、鮑曼、克列鮑斯。

     5 ) 是魔,亦或是人?

    《柏林蒼穹下》是看過的,不過若非事先曉得,真不會認出眼下的希特勒就是布魯諾·岡茨。他的演繹下的最后的希特勒,不是魔鬼,只是一個身體孱弱,喪失權威,歇斯底里到病態的“領袖”。卻不止如此。通過女秘書榮格的一系列細節回憶,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在女士面前禮貌有加,彬彬有禮的男子,是到最后一刻還認為自己一系列行徑是拯救人類篩選人種的可憐的戰敗者,甚至由此“可憐”油生出一個年輕女人的同情,而與我們所"認識"的狂魔有了鮮明對比. 但是,導演也鮮明地揭示,年輕的秘書是十分受到年齡,女性特質和所看到的事情的局限的,她雖與納粹共處,卻并沒能看到地上的人們是如何因為喪心病狂的消滅人種和無休止的非人道戰爭遭遇的人間慘劇。這一點通過容格老年回憶時的懺悔得到回歸。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因為被指對希特勒的描寫過于人性化備受爭議。但看過影片,覺察到,對于受害者來說,把希特勒視作魔鬼并不能幫助人們更好的療愈傷口,而從人性角度冷靜分析一個“人”如何演變得與人道完全背道而馳,才是對人類來說更待棘手解決的態度。

     6 ) 年輕不是不悔的借口——第三帝國《覆滅》直感

    年輕不是不悔的借口——第三帝國《覆滅》直感


    “直感”的意思是,直覺的感受,充不得評論之數。打開電腦敲打以下文字的時候,我應該是破天荒地沒有連接網路,并且故意切斷互聯性的交換,不查任一資料,放任必然出現的錯與誤,“感”而已。

    接近凌晨時分,從衡山影院出走,兩個半小時的德國影片《覆滅》(DOWNFALL),錢包里還有一張《覆滅》前拐到永華買的周六《第九日》的票——同樣都是二戰,都是德國。在這個紀實性的群像電影中,不知道感和想之間,哪端更出離印象。

    希特勒的手

    對于希特勒的印象,一直停留在2個影像文本里,其一是卓別林的《大獨裁者》,那里面希特勒最奪目的身體器官是他的腳,卓別林將標志性大頭皮鞋里的雙腳壓縮進希特勒標致的高統皮靴中,調戲著氣鼓鼓的地球,戲噱而綿長;其二是《王中王》,此地最奪目的希特勒身體器官是他的小胡子,在閃電的一驚一咋里,希特勒和他的姐姐交相輝映,極盡譏諷之能事。

    《覆滅》里,希特勒雖然算不得最奪目的角色(竊以為戈倍爾更搶眼,下節再表),但是他的手無疑被刻意放大了,許是帕金森癥,許是為了放大“希魔”垂死前歇斯底里的神經質,無論“手” 擺放何處,指點地圖、撥弄盤中的素食、戳著下屬勃然破口大罵、輕撫愛娃的臉……尤其是背于身后多次得到迫近的特寫鏡頭時,都痙攣一般地篩然抖動。

    我想起,那個因為希特勒以致悲凄幻滅按捺不住拉著妻子一起自殺的人,他的一個小說中,曾寫到一雙比臉孔更曝光內心的,手。

    愛娃的煙

    最后一次從地下掩體來到地面放風透氣時,她對希特勒的女秘書和廚娘說,抽一根吧,點燃,深吸一口,視線聚集在廢墟瓦礫堆中幸存青銅少女雕像上,陽光很明媚,好像還有些風,四月底的柏林,天氣應該不錯。時間仿佛停滯,卻不過幾秒而已,空襲便響起,一顆顆炸彈凌空而來。

    那根長長的香煙落在泥土里,愛娃的腳踏上去,用力地踩轉一下。

    她是來和他一起死的,她知道。她的妹夫是希姆萊與希特勒之間的聯絡官,希姆萊瞞著希特勒偷偷和盟軍談和暴露,希特勒派人抓到她的妹夫要處極刑。她之前接到過妹夫勸她離開的電話,她沖到希特勒面前,請他寬恕妹夫,妹妹要生孩子了,大廈傾覆中,“此時你這樣做還有什么意義呢?”他用顫抖的手輕輕抹去她的眼淚,他的眼睛紅了,他大聲拒絕將軍們疏散柏林市民的要求時沒有紅,他大聲咒罵士兵將領應該拼命的時候沒有紅,他說他們命該如此,

    但,他拒絕了她的要求。


    “根據種族通婚條例,元首你是純正雅利安人么?”

    希特勒要在離開世界前與廝守15年的愛娃結婚了,炮火紛飛中,一個應該是牧師一樣的證婚人被帶到地下掩體。“根據種族通婚條例,元首你是純正雅利安人么?……根據種族通婚條例,愛娃你是純正雅利安人么?……根據條例元首我可以看你的身份證么?” “他是元首!”警衛官終于按捺不住發作了,牧師“哦”了一下,放棄查驗,繼續發問,“元首你愿意娶愛娃布勞恩為妻么……”

    想起《U531》中最結棍的一句臺詞,“德國人造的東西,真TMD結實!”


    戈倍爾的臉·戈倍爾夫人的小藥丸

    希特勒周圍的人中,最搶眼的無疑是戈倍爾,雖然他在影片中出現好像沒有希姆萊早,但是一現身就被我一眼認出——當然,因為我之前在電視上看過他的照片,我第一反應竟然不是他的名言“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脫口而出的是“他把自己的孩子們都毒死,然后和妻子一起自殺了”——這是我書上看過的簡單一句話,我不知道,這個孩子“們”竟然如此之“們”,這個過程竟然,竟然如此……

    這個演員簡直太像戈倍爾了,五官是隼和狼的融和,刀削一般的高顴深目,而特別是在希特勒周圍的軍綠色中,他的糟黃色文官制服尤其醒目。

    那鷹一樣的眼睛居然流淚了,他像希特勒一樣讓柏林市民和士兵為他們的瘋狂殉葬的時候他的臉依然酷斃了,像沙漠一樣酷斃了。戈倍爾讓希特勒的秘書為他記錄遺囑,秘書說,她正在打元首的遺囑,他猛地收了淚,“那我一會再來。” 戈倍爾不僅將妻子孩子全部弄到地下,還唯一一次違背元首領袖的命令,元首讓他帶著家人離開——他執意為元首殉葬,帶領全家。

    戈倍爾夫人領著天使一樣的一群孩子,真的是一群,6個,其實他們一共是7個,剛好一串完整的音符——還有一個是戈倍爾夫人書寫遺囑的閱讀對象,一身戎裝地放置在相框里。孩子們跟著媽媽,小鳥一般地齊聲說:“我們來看希特勒伯伯和愛娃阿姨。”銀鈴一般地為希特勒伯伯和愛娃阿姨齊聲合唱,媽媽是他們的指揮。

    “孩子們不能活在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世界里……孩子們不能活在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世界里。”這是媽媽一再強調的要把他們都帶走的理由。媽媽監督著醫生用錐形瓶配制好深度安眠的藥水。“孩子們,這是媽媽跟你們說過的藥,有點苦,誰先來……海達你最聽話,你先來……”最小的女兒先喝了,苦得癟了下嘴,最后一個最大的女兒哭了,“媽媽我不要喝……”媽媽只好用灌。

    孩子們都睡著了,媽媽躡手躡腳地進來,掏出一盒小藥丸,逐一放到孩子嘴里,用手將上下牙擠壓合攏,干脆的“咔”一聲,孩子微微抽動一下,頭就歪過去了,媽媽將被子給她/他從頭蓋上——每個孩子都是一樣步驟,簡潔而干脆。6個都完成后,她走出房間,頹然蹲在地上,她的丈夫,在幾步外看到她。

    輪到他們了,戈倍爾戴好手套,整理好衣服,和妻子走到地上,他先朝她開槍,然后朝自己開槍。兩聲槍響剛落,幾個士兵有了之前對付希特勒和愛娃尸體的經驗,毫不拖沓老練地從過來澆上汽油,點火。


    彼得的自行車

    彼得只有12歲,元首就接見了他,給他授勛,因為他用火箭筒擊中了2輛蘇軍坦克。這應該是他第一次見到元首真人,或許他會想,這個佝僂著背哆嗦著手有氣沒力的垂垂老人,真是我們狂熱追隨的元首么?

    彼得的爸爸之前曾經試圖將他從街道上勸回家,爸爸也勸說其他和彼得一樣未成年的“戰士”,還有剛成年的戰士,未果。等彼得在炮火和死亡的游蕩和游擊中逐漸回復一個12歲孩子的真實恐懼時,他沖回父母的懷中。

    可是,即使在蘇軍的距離都可以目測的時候,依然有百姓構成的所謂戰場執法隊將懷疑對象迅速吊死打死。即使在希特勒已經自殺,柏林防御司令剛宣布停止抵抗的時候,彼得看到戰場執法隊從家里走出,父母都倒在血泊中。

    于是,在蘇軍包圍住一群德軍士兵的時候,一個女人從包圍中悄悄溜走的時候,他有力地牽住她的手,穿行在勝利者的眼神里,用12歲孩子的物理外表掩護她離開。

    彼得突然有個發現,河里漂著一輛自行車,他撈起來,他們對視著笑了。她騎著車,載著他離開,他們在靜謐的鄉間路上行進,一起離開,離開……


    特魯德爾小姐·上尉醫生

    前面說到這個電影的紀實性,雖然隱約記得資料上說這個電影的視角和發軔都來自真實的希特勒的女秘書特魯德爾小姐,好像她的姓是榮格,和著名心理學家一個姓——片子她的正式稱呼是“榮格夫人”。但是我覺得應該還有一個視角,原諒我沒有記住這個似乎是影片中唯一有點清醒旁觀者樣子的知識分子模樣的年輕醫生的名字,只記住他的軍階是上尉。這兩條線索,前者的角度應該是從地下掩體由內而外,因為她一直都呆在希特勒身邊,對于外面的戰事并無切身體驗;后者則是由外而內,他原來是負責食品藥物運輸的,后來到地下,并偶然見證了希特勒的死亡。

    上尉醫生的反省和清醒比彼得的父親幸運,他盡力的勸阻不要繼續抵抗血拼的語言似乎有些奏效,而他也在戰后幾年被釋放。

    特魯德爾小姐被招聘被希特勒欽點為秘書,陪伴見證了希特勒最后的時光,她曾經在愛娃表態時迅速接口表態愿與希特勒一起死,雖然此后自己都不知道當時為何脫口。在希特勒死后突圍,被蘇軍包圍時,因為女性身份,又得到12歲男孩彼得的幫助,逃脫。戰后被甄別為年輕的追隨者,被釋放。

    片末是2002年特魯德爾小姐逝世前一段采訪錄像,她說自己多年以來都不愿意開口,直到不久前看到一個展覽,一個被納粹殺害的年輕女子的遭遇刺激了她,“年輕不是借口,應該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


    屬于此地的“60周年”即將到來,《覆滅》直感后,在紙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懺悔需要勇氣,和能力;接受懺悔也需要勇氣,和能力——真實的勇氣和真正的能力。不懺悔和不接受懺悔,不知道是否只需要“勇氣”。


    附:50塊一張的電影票,這個所謂“電影節”簡直是發橫財,但是我依然迂闊地拒絕了黃牛20塊的拉票。


    http://www.blogcn.com/User7/ecnumeng/blog/21745217.html

     短評

    一部勇敢的片子。

    9分鐘前
    • TJ
    • 力薦

    罪孽者歇斯底里的信仰,沒有任何煽情的渲染,可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赤裸裸沉痛與殘酷的直感。

    11分鐘前
    • Ragdoll?
    • 力薦

    我到河北省來

    14分鐘前
    • [己注銷]
    • 力薦

    該片將希特勒還原成一個普通人,而不再讓所謂的“魔鬼”充當人類良心的替罪羊。

    16分鐘前
    • 高冷的雞蛋仔
    • 推薦

    元首最后的失意時刻,帝國毀滅的蕭條前夕。Bruno Ganz演技精湛!從第三帝國的視角出發,竟對元首一絲同情。對元首的赤膽忠心,至死效忠,負隅頑抗,自殺殉葬,與丟兵棄將,謀求保命,違令背叛的對比引發觸動和深思。納粹德國雖注定失敗,但其宣揚的思想和形式化符號及精神卻成功根植到每個人的骨子里。

    18分鐘前
    • 獨行俠殺手阿何
    • 推薦

    他們說我的萌點都是渣渣!!

    20分鐘前
    • 六壁坂
    • 力薦

    除了元首全是渣渣 完全是因為鬼畜的二次元才看這片的

    23分鐘前
    • moer
    • 還行

    素材啊 拿根幫幫捅死他! 尼瑪死渣渣斯大林 好棒好棒的我到河北省來!!

    28分鐘前
    • [已注銷]
    • 力薦

    渣渣,尼瑪死!拿根幫幫捅死他!ps:男主很牛逼,一個瑞士人把元首的上奧地利加巴伐口音說的那么好。

    29分鐘前
    • ?sterarm
    • 力薦

    他共有7個孩子,他和妻子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們在沒有帝國的天空生長,在希特勒和愛娃自殺后也一同自殺。令人不勝感慨。歷史的真實通過鏡頭一幕幕重現

    32分鐘前
    • (????д????)
    • 推薦

    落幕的時候你必須站在舞臺上,我慶幸我不知道一直信仰的東西突然倒塌了的感覺。全片兩個半小時可是沒有感覺絲毫拖沓冗長,直擊心靈的點接連不斷,真的很久很久沒有過不暫停一口氣看完這么長的片子了。真實、痛苦。

    33分鐘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薦

    挺客觀,偏冗長

    34分鐘前
    • 魚丸粗面
    • 推薦

    帶給我的震撼比任何一部同類都來要得深刻

    37分鐘前
    • 達立
    • 力薦

    這是一部偉大、勇敢、詳盡、不煽情的電影。演赫曼的Thomas Kretschmann是個很帥的德國軍官專業戶,在《鋼琴師》《刺殺希特勒》里都看到他。

    39分鐘前
    • yuanhan
    • 力薦

    【B】絕望下的人性百態,沒什么劇情,拍的更像是紀錄片,而且我覺得是不是有美化納粹的嫌疑?總之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向來對政治軍事題材不感冒。PS.在看完N個惡搞元首憤怒的視頻后,已經無法直視那段發飆戲了= =

    40分鐘前
    • 掉線
    • 還行

    absolutely fair and objective

    41分鐘前
    • 艾小柯
    • 推薦

    當年共我閱兵人,點檢如今無一半。戈培爾:“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

    44分鐘前
    • 水仙操
    • 推薦

    自從有了元首的憤怒系列 我再也不能好好看這個了

    49分鐘前
    • |
    • 力薦

    即使是從傳記電影的角度去講述,本片也顯得過于漫長和沉悶..剪輯上下的功夫不夠,但是演員們的演技都十分到位.希特勒的奧地利沙啞口音還原得很好,歇斯底里時候的聲音連我這個老德國聽起來都有些吃力.戰爭場面不能算壯觀,只能說是逼真地還原了一些場景..瘋狂和破敗錯落有序,為那些小細節給四星

    54分鐘前
    • 文澤爾
    • 推薦

    六百人的資料館大廳幾乎座無虛席,所有人安靜的看完這部沉重、冷靜、真實、嚴肅、壓抑、沉悶、悲痛、漫長、痛苦的希特勒最后12天。歷史重現,戰爭無情,電影還原的細節以及演員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銘記

    55分鐘前
    • 蒜 | BOY A ??
    • 推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