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2003年,前海軍陸戰隊軍醫拉里“博士”(史蒂夫.卡瑞爾),重新集結30年前曾與他一同參加越南戰爭的前海軍陸戰隊的薩爾(布萊恩特.藍斯頓)和理查德.穆勒(勞倫斯.菲什博恩)去執行一項不同以往的任務:去埋葬博士的兒子,一位在伊拉克戰爭中犧牲的年輕海軍。博士拒絕了在阿靈頓公墓的軍隊安葬儀式,在他的老朋友們的幫助下,將棺木在這個喜憂參半的旅程中沿著東海岸移至新罕布什爾州郊區的家。在路上,博士,薩爾和穆勒追憶并分享了有關這場至今仍在影響他們生活的戰爭的記憶。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和編劇達里爾.伯尼克森在三部曲之后再次合作,因為他們無論過去和現在都在與戰爭的痛苦搏斗。
We need our salvage. Alcohol, tobacco, charity, religion, anything you do either for redemption, or simply for a moment of peaceful mind. We need someone to come along with, to whom, once in a while, you make a confession for those shameful things you have ever done, then go back home continue your life. The nature of our lives is ruthless and ironically user unfriendly. Once you do it, it can't be redone. Once you see it, it can't be unseen. Some of us live in lies, others don't. The truth is, whatever you said and done, either it goes to your debt, or you pay it right now. The pastor himself represented God, however his friend, the most reckless guy has the name- Salvador- which is morphologically closer to 'Salvage'.
這片子是看完水形之后看的,整體感覺舒服不少,失去孩子的退伍老兵帶著他的老戰友護送孩子遺體回家,比較沉重的一個題材,卻在回憶,探討,爭論中度過,牧師,老頑固,老實人父親,這三個類型的人注定是要矛盾爭吵不斷,滿嘴法克的毒師是亮點,演繹很到位…列車上在孩子的棺木前,幾個老友外和同行的新兵,一起回憶討論戰爭時候點滴回憶,時而前俯后仰,時而捧腹大笑的場景很精彩,感覺溫馨,暖暖…最后戰爭本身已經不是一個主旨,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成為整個影片的句號…最后孩子的那封遺書樸實的語言,卻充滿著溫馨和愛…
這片子是看完水形之后看的,整體感覺舒服不少,失去孩子的退伍老兵帶著他的老戰友護送孩子遺體回家,比較沉重的一個題材,卻在回憶,探討,爭論中度過,牧師,老頑固,老實人父親,這三個類型的人注定是要矛盾爭吵不斷,滿嘴法克的毒師是亮點,演繹很到位…列車上在孩子的棺木前,幾個老友外和同行的新兵,一起回憶討論戰爭時候點滴回憶,時而前俯后仰,時而捧腹大笑的場景很精彩,感覺溫馨,暖暖…最后戰爭本身已經不是一個主旨,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成為整個影片的句號…最后孩子的那封遺書樸實的語言,卻充滿著溫馨和愛…
本片情節最令人揪心的一瞬間,就是小兵華盛頓不知如何面對主角說出真相時的糾結眼神,再進一步說,就是當個人家庭與軍旅祖國相撞時,那種難以取舍的悲劇感。這是整部電影之所以吸引人的核心。
本片在兩個方面破壞了這個核心,也在兩個方面保留了這個核心,下面分別列舉。
破壞:
1.設置陸軍車長這樣的角色、回到家鄉火車站時展現電梯下葬的長鏡頭、上校愿意給華盛頓爭取吃空餉機會的人情味……等等類似細節,都是突出尊崇軍人的傳統、展現軍地一家親的良好風貌,使美帝國主義軍隊背后的非人性體制變得沒那么咄咄逼人,從根本上弱化了“個人究竟應不應該為美帝國主義犧牲”的核心命題。
2.除了細節,本片情節中最主要的矛盾“下葬要不要穿制服”竟然就是一頓早餐就解決,三人紛紛改口,父親果斷答應,結尾還讓英靈寫信callback。我在想,那天起的最早的是華盛頓,莫不是他在早餐里放了迷幻藥吧?這一矛盾的不了了之,徹底斷絕了這部影片回答核心問題的可能性。同理,本片比較次要的一個矛盾,即三人要不要為過去贖罪,也是一個眼神就解決,個人搞不過主旋律。
順便提下,牧師在機場一開始決定要走,又決定要留,走出來又決定要走,這個曲折自相矛盾的行為,也是一個缺陷,可能只得解釋說是“貼近真實而非戲劇性邏輯”了。
保留:
1.本片臺詞中處處對家國情懷的不屑一顧,時刻提醒著觀眾,血肉之軀大于家國主義,這點很難得。
2.大片手機、種族的室內討論戲,提醒著我們,時代更替,變的是柴米油鹽,不變的是戰爭謊言。
最后吐槽一句,本片絕對amtark重度投資,強行旅游,妥妥國企宣傳。此文可佐證: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6/19/c_127932265.htm
提到國有企業,大部分美國人可能最先想到兩個,一個是美國全國鐵路客運公司(Amtrak),另一個是美國郵政局(USPS)。而這兩家企業的服務和效率卻是出了名的差。
三個退役老兵送殯的故事。
電影從老白的酒吧開始。
拉里坐進到了老白酒吧的時候,老白正和人喋喋不休的吹著牛,完全沒有注意到他。他點了瓶啤酒,互相問候了一番,最后忍不住攤牌:你仔細看看,我是誰?
老白這才停止了玩笑話,仔細的看他,終于驚訝的喊了句:臥槽,你不是那誰嗎?
拉里和老白是老戰友,他們一起扛過槍,一起挖過戰壕,他們父輩是二戰軍人,熱血的軍隊精神繼承給了他們。
幾十年沒見,喝得酩酊大醉。
老白問他:怎么找到我的?
拉里說,通過互聯網,互聯網上一搜,就找著你了。
老白說,別鬧,正經點,為什么來找我?
拉里低下頭,看不清臉上表情:因為我兒子,所以我來找你們。
一夜過去,天已經隱約發亮。拉里才跟老白講,走咱去個地方,你知道大壯現在干什么嗎?去了你就知道了。
老白這種浪蕩的性格,一聽這個可以啊。走。
看看大壯現在變成啥樣了。
開車停在了一家教堂旁邊。
老白疑惑:這里?
拉里說,你進去就知道了。進去別樂,別出聲。我可提醒你了。
進去以后,他們找了后排的座位坐下了。
抬頭一看,那臺上的牧師,不就是大壯嗎?老白驚訝之余,忍不住笑了出來,還吹起了口哨。惹的旁邊女士一個勁白他。
宣講結束,大壯說,我們這里有了新的來客,你們自己介紹一下吧。
老白和拉里起來了。老白沖他齜牙咧嘴,大家好,我是老白,一名退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士,嘿,再看看旁邊這位,你看他是誰,是拉里,我們曾經和你們的牧師一起服役。
“上帝保佑”
大壯也認出他們了。
大壯請兩位老戰友去家里吃飯。
大壯目前也是個有身份的人了,家里布置的有格調、有條理。不過大壯現在是個妻管嚴,特別愛聽黑人媳婦的話。
老白飯桌上開始發揮自己話癆的本質,聊起了往事,
“我當時準備在圣地亞哥干掉一些共黨分子,但他們卻沒有出現,嘿,你敢相信嗎?人民去越南度他媽的假,他們還付大價錢在那里拍照,在那個52000美國年輕人犧牲的地方,臥槽。”
大壯:“你就因這個事退伍了嗎?”
老白指了指自己腦袋,“我退伍是因為頭部受傷100%傷殘,這是個好消息。”
大白和大壯扯淡的過程,拉里一直沉默不語。
“拉里,你不吃你的東西嗎?你怎么了。”
大壯說,“不管遇到什么問題,你最好還是說出來比較好。”
于是,拉里和他們講了,
我來到這里,是因為我的兒子,因為他,我才找上你們。
就在前兩天,有人告訴我,小拉里,他陣亡了。
他們說,他在巴格達,護送隊遭到伏擊,而他的武器沒有上膛。
包括大壯媳婦在內的眾人,都沉默了。
“上帝保佑。”
大白說,我要陪你一起去埋葬你的兒子。大壯你別擔心,他雖然嘴上說不想去,一會他媳婦就得讓他去,他聽話著呢。
果然,大壯被媳婦一通指揮,說你作為牧師,怎么能保證小拉里在路上的安然無恙呢。
大壯說,行吧,然后小聲嘟囔,可惜還有只粘人的狗屎。
大壯媳婦:“沃特,大壯你怎么說臟話呢。”
“抱歉。”
那么,三個老戰友組好隊了,老白開著他那輛老古董,拉里做副駕,大壯做后排。
老白開車也閑不住,開始嘚瑟的跟大卡車玩起激情對彪,隔空對罵。
大壯本來一直很顧忌自己身份,此時終于變回了以前的自己,
“你TM,我家里還有老婆孩子呢。CNDY,老白!”
老白放肆大笑,哈哈哈哈,這TM才是你啊。
到了遺體大廳,海軍下士正負責和家屬們慰問、交接,旁邊站著個小兵。
老白趁著拉里去看遺體,逮著機會跟小兵聊了起來,得知他叫華盛頓。老白問他,你跟小拉里關系好嗎,跟我講講唄。
結果得知,他們還真是關系不錯,是戰友,而且是很好的朋友。
華盛頓偷偷告訴了老白和大壯一些真相,小拉里不是在護送任務被偷襲死的,而是在阿卜杜勒的一個超市,正買東西,被一個穆斯林一邊喊著“真主至上”就開槍打死了,然后給他戴了黑帽子。
“上帝啊。”
老白站起來就要把真相告訴拉里,并質問那個臉上寫滿了謊言的下士。
走到近前,看到拉里悲痛的樣子,老白也猶豫了。
但是,老白還是忍不住,質問了下士,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名準下士表現優秀,充滿正義和榮譽,像英雄一樣的死去。”
老白說,你別來這套,這里面躺著的都是英雄,你給我說說,小拉里是怎么死的。
下士不知情,只能敷衍托詞。
最后拉里發聲了,“我要把我兒子的遺體送回家,不需要送到烈士公墓,不需要軍隊護送。”
這下,下士急了,“那怎么行,你這么搞回頭給我處分咋辦,不是,按照規定遺體不能直接交給家屬,除非有有執照的殯儀人員,或者牧師。”
大壯,嗯?誰叫我。
三個人就把棺木往外推,但是老白那破車也帶不走啊。去租個大貨車吧。
老白又開起了大貨車。
拉里在后面守著兒子遺體。
老白嘴依舊閑不住,開始調侃起上帝他老人家。
“這上帝沒長眼睛。”
大壯:“我跟你說哦,上帝人家那有賬本的,都給你記下來。”
“哦?那你說說,世界上出現兒童性侵案時候,他在哪?飛機撞那棟大樓的時候,他在哪呢?”
“如果我被記錄在案,那我就有和上帝交流的機會,我要問問他,發生哪些悲劇的時候,你在哪呢?我不會解釋我的所作所為,我倒想讓你解釋解釋你的所作所為。”
“到最后,他會說,嗨呀,快進來吧,你倒很像是我的朋友。”
車停下了以后,老白去找拉里聊了會。
拉里談論了關于埋葬兒子遺體的看法。
“我不會埋葬一個海軍,我只想埋葬我的孩子。”
后來,他們還是被軍方給攔截了。
經過再一次的協調,雙方都做了讓步。那個帶著謊言臉的下士,派華盛頓去護送遺體,配合他們三人一起回去。臨走前,嚴肅的強調,不要被那個老白洗腦!他就是個退伍老頭!你是海軍!你是軍人!你要服從命令!聽到沒!
“是!”
四人加一個棺木上了火車。
華盛頓主動守著遺體,在寒冷的火車儲藏室。
三個老戰友聊了會,覺得不妥,怎么能把孩子扔那里呢。于是,找列車員幫忙盯一會,叫他過來到車廂里坐一會。
他們聊了聊,三個老戰友從前服役時的往事,華盛頓說了說現在軍隊的情況。發現,其實隔了這么多年,很多事情都不盡相同。
“我不介意成為普通人的一員,只是我寧愿在那里斗爭,也不愿意在自家后院。”華盛頓聊起自己的看法。
“這話聽著熟悉嗎?”
“我們當年在越南和GCD作戰,這樣就不用在馬里布海灘上和他們戰斗了。”
我們當年也是這么想的。
拉里說,我想我兒子當時一定對我很失望。因為他出事的時候,我還在被禁閉。
華盛頓說,不會,小拉里一直跟我說,他比我們要幸福,因為有個快樂的童年,有對他好的爸爸、媽媽,還有漂亮的房子居住。
就這樣,隨著火車飛馳的駛去。時間也慢慢到了晚上。
到了晚上,四個人跑到儲藏室去喝酒。
人就是這樣,聊到興頭,借上酒意,話就什么都開始冒了。
“我們最后來到了迪士尼,讓失落的拉里興奮起來……”
華盛頓打斷了他們,“等等,越南有迪士尼嗎?”
老白、大壯看著華盛頓不解的樣子,啞然大笑,進而前仰后合,喘不過來氣。還比出勝利的雙手,意思大概是你看我就猜到他不懂這個梗。
原來“迪士尼”是他們當時對當地JY的叫法,拉里比他們小幾歲,老大哥們當時就帶著拉里去逛,讓他破了處。
拉里回憶說,“其實感覺還挺不錯。 ” 四個人再一次轟然大笑。
老白問華盛頓,你別樂,你什么時候?
華盛頓回答,“13歲。”
“臥槽。你瞧瞧。年少有為啊。”
火車中途到站的時候,老白張嘍三人去買手機,大壯不情愿也被拉著去了。
大壯說,你可趕緊的啊,一會過點兒了,火車走了。
老白說,我覺得咱三都得來部手機。你看這些手機,多性感啊。
“性感你妹。”
老白說,就你這腿腳,你萬一掉溝里,咋整。只能在那里悲慘的喊救命啊救救我。但是,有了這手機可就不一樣了,你可以向我呼救。
售貨員小妹也附和,“您打911也可以,免費。”
最后大壯被他們說服,買下了手機。
出了門,大白拿大壯開涮。
溜到了身后,給大壯打電話,說我是上帝。
大壯,臥草,你誰啊。
我上帝啊。你是不是以前老打架,還逛妓院來著。
大壯趕緊到處看,發現了一臉壞笑打電話的老白,要拿拐揍他。
這時,老白電話又響了。是列車員。
“不是,你們回不回來啊。火車開走了啊。你們再下一趟吧。”
三人頓時懵逼。
最終他們坐上了火車,趕回了自己的城鎮。
老白提議去看看犧牲戰友的母親,他母親也被謊言蒙蔽了多年,軍方沒有告知他兒子死亡的真相,
只是說,你兒子是個英雄。
到了她的家里,老人喜笑顏開,仿佛見到了多年的熟人。
幾人磕巴了半天,
老白終于說,我們來這里,是要告訴您真相。
老人愣住了,又想到了什么,顫顫巍巍的說,
“你們是被他救的戰友嗎?我聽說,在他死前救了幾個戰友。”
“是的,我們是。您的兒子是個很偉大的人,我們永遠也忘不了他。”
“感謝你們。”老人含淚送別。
葬禮儀式前夕。
拉里要給兒子的遺體試衣。他之前說過,不想給兒子穿上海軍的衣服,想讓他穿學士服。
但是,華盛頓看了后,說小了。他現在肯定穿不了這身了。
無奈,拉里同意了,還是穿海軍衣服吧。
儀式快要開始的時候,華盛頓給了拉里一封信。
這是他們當時作為好朋友互換的信。
拉里打開兒子寫的信。
里面講了關于如何熱愛自己的工作、如何喜歡海軍、安慰父親如果自己犧牲了,也不用悲傷。他覺得這樣值得。他會和已故的母親看著父親。
拉里老淚縱橫。
這是一部于戰爭和政治無關的,只是講男人的情節,關于自我的戰爭、謊言于真相以及慢慢的與生活和解。
如果喜歡話癆片,推薦此劇。
這三個人像美國版的鏘鏘三人行,又像鐵齒銅牙紀曉嵐的鐵三角,各種插科打諢,以及談論自己的看法和見地。非常有意思。
《落葉歸根》版的《護送錢斯》。 越戰老兵謝普爾重新尋得三十年前的老戰友薩爾和理查德,想讓他們幫忙把犧牲在伊拉克的兒子的遺體護送回家鄉安葬。就此塵封了幾十年的戰爭碎片又在重聚中一點點的拼湊了起來!!! 其實他們三人在越戰后的幾十年里,依然都多多少少的經受著戰爭洗禮后留下的影響。
薩爾每日里活得就像是一個笑話。牢騷滿腹,看誰都像是針尖對麥芒,而且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怎么著調。其實,越南戰爭中帶來的內心傷疤,裂痕最深的就是他!因為他一直沒有從戰爭帶來的創傷中走出來,每日活得渾渾噩噩,失去了人生的目標與追逐陽光雨露的動力!!
理查德,選擇了神父的職業,更像是為自己曾經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而自我救贖。但那段回憶不是通過誦經洗禮就可以抹去的,就像他見到了他的兩位老戰友的反應一樣,既想極力的排斥送離他們,又與他們成行一起去幫助謝普爾完成心愿。看似像是在他妻子的勸說下他決定幫助謝普爾,其實更像是他內心的愧疚感讓他決定向謝普爾伸出援手(當年他跟薩爾害謝普爾蹲過軍隊里的大牢)。只是他的內心更加的復雜,不像薩爾頹掉的人生一樣。也許是神父當的久了,傷痛的心也能得到些許的平靜了。
謝普爾當年背了個大鍋進了大牢,陷害他的人里其中就有薩爾和理查德,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在處理兒子卡瑞遺體安葬問題上,他能想到(或是得到幫助)的也只有這兩位戰友了,其中的心情那必定是相當的錯綜復雜啊!!!此時的謝普爾內心早已褪去了怨恨,只有那段回憶帶給他的戰壕里的生死兄弟!!!
就像謝普爾想的那樣,三人為了卡瑞遺體的安葬事宜,用各自的方式都盡了全力。期間發生了很多插曲,但最終三人還是一起來到了安葬拉瑞的地方,完成了謝普爾的心愿。期間薩爾的不著調,理查德的偏穩重(有時也沖動,可能是跟舊日戰友一起的緣故吧),謝普爾略顯沉悶的處事態度,讓他們跟護送拉瑞的華盛頓準下士一起,通過一起暢談、回憶,每個人都漸漸打開了塵封的心扉,新老兩代軍人對待戰爭、生活的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戰爭!!!”這種傷痛,另一種傷痛,都是一樣的傷痛。
三個老伙計還鼓起勇氣去了犧牲多年的戰友的家,見到了戰友的家人,在得到祝福后,三人都釋懷了大部分多年來壓抑了太久的心結。
期間,謝普爾的一句話很耐人尋味:“我不想埋葬一個海軍,我只想埋葬我的兒子。”質樸的言語,讓人無盡的唏噓。
薩爾的不羈,理查德的想要淡忘。但在下葬那一刻,重又身著軍裝的兩人,眼中又透露出了軍人的堅毅與不屈。收旗幟的動作,敬禮時的莊重,依然是那么的一絲不茍。那一刻,他們思想上又統一在了一起,軍人看到自己國家旗幟時的剛毅信念,是一生都抹去不了的。
結尾謝普爾讀完兒子的遺書后,三個老伙計相顧無言時的場景,真是勝過千言萬語啊!!!
有三個老家伙,發現自己被美國狠狠地耍了。 自己的父輩是萬人敬仰的二戰英雄,他們渴望得到同樣的機會證明自己,然而走出越南瘴霧彌漫的叢林,除了一身傷痛和噩夢,他們沒能帶回任何勝利和榮譽。
他們已經識破了上層政客的關于戰爭的謊言,唯一能夠讓他們感到一絲安慰的,是自己的付出會為家人后代換來和平。 兒子的戰死沙場,扯掉了可恥的謊言最后的遮羞布,甚至連陣亡的真實原因都差點被軍方隱瞞。這個年輕英俊的孩子,帶著一腔熱血,被國家送往遙遠而動亂的異國,參加一場本就屬于別人的戰爭,然后為了一瓶可樂,被充滿仇恨的極端主義者殺死。
所有那些理想、情懷、英勇、犧牲,都被證明只是熟悉的謊言。而擺在父親眼前的真實,是一具遺體,上面不再有一張完整的臉。 憤怒的父親,被軍隊奪走了自己的青春和兒子的生命,他不能允許兒子穿著軍禮服,被葬在阿靈頓公墓,因為這會提醒他這個可恥的謊言,以及自己沒能阻止這場悲劇的失敗。他要帶兒子回家,穿學士服而非軍裝,以自己的兒子而非一個海軍陸戰隊員的身份,入土為安。
這三個老兵,怒懟安撫烈士家屬的上校,對軍方的一切安排嗤之以鼻。他們大張旗鼓地否定這一切,為了把莫大的悲傷轉化成憤怒,得以宣泄。人很難做到直面這么大的變故,承認命運的隨機性,而更傾向于強行套用因果邏輯,把錯誤歸咎于具體的對象,加以指責。在他們看來,美國軍方就是殺死兒子的罪魁禍首,更具體些,那個上校就該為兒子的死負責。 可是在送子回家的這趟心酸又偶爾有趣的旅程中,憤怒漸漸回歸于哀傷,三個老兵也開始真正走出戰爭。 “你當初為什么要加入海軍?” Sal挑釁地問執行任務的黑人戰士,八成以為自己可以對新兵蛋子幼稚的“愛國”情懷大肆嘲笑一番。沒成想對方的回答是為了逃離充滿墮落和暴力的貧民窟,參軍是最好的選擇。像HBO迷你劇《殺戮一代》里面一個拉丁裔士兵的說法,他目睹了一場喋血街頭的慘案,從此決定入伍“和白人混”,還能開上悍馬車。對于一些社會底層的孩子來說,戰爭不是謊言,而是實打實的機會,能提供體面的收入和履歷,甚至退伍后上大學的幫助計劃。這是Sal沒有想到的。 “他犧牲前救了三個戰友,是你們嗎?” “是的,就是我們。” Sal原本試圖向當年陣亡的戰友家屬揭露其死亡的真相,為自己贖罪,指控軍方的虛偽。然而最終還是選擇將善意的謊言維持下去。這個母親失去了兒子,她需要的究竟是知情權,還是相信兒子沒有白白犧牲,死于英勇的個人選擇,而非在沒有麻醉藥物的極度痛苦之中絕望地離開了世界。軍隊的處理方式,可能出發點中也不乏維穩的因素,也勢必背負罵名,但對于很多悲慟的家屬而言,這種帶有謊言的安慰又幾乎是最好的選擇。認識到生活并非都是非黑即白,正確的做法時常不是最好的做法,是人生最無奈的成長。這一刻Sal心底里像詛咒一樣纏繞他幾十年的憤怒終于得到了化解。 從影片開頭Doc決定讓兒子穿學士服,而上校則反復叮囑黑人士兵確保烈士穿軍裝下葬,這個分歧就在劇情中埋下了懸念,令觀眾以為這件事將成為電影高潮矛盾爆發的導火線。然而導演的處理卻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三個老兵和黑人小兵在葬禮之前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氣氛輕松融洽得并不像是在討論一個如此悲傷的儀式。Doc拿出兒子的學士服,黑人小兵說這件衣服可能有些小了,他的戰友已經長成一個大小伙子。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另一個選擇就成了深藍色的海軍禮服。四個人聊著自己穿上這套禮服像驕傲的孔雀似的樣子,預想的激烈爭執并沒有爆發,但看到此時每個觀眾都能明白,矛盾早在旅途中得以化解,一切已經重回正軌。
結尾的一封信可以說是很套路同時又很深情。“我知道你一直不愿意我加入海軍,謝謝你能支持我的選擇。請把我和媽媽葬在一起,我想穿我的軍裝……” 經歷了一番曲折,這個父親最終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Last flag flying 最后的旗幟,無關政治,無關戰爭,只代表曾經年輕熱烈真誠的生命,飄蕩不止。
直男癌公路戰爭片。幾處重溫往昔掏心置腹對話,穿插著旅途中無傷大雅的玩笑,連悲傷的情緒,以及對國家失信的憤世嫉俗,都把控得剛剛好。然而正是這份讓觀眾熟悉的樸素和親和度,讓成片毫無驚喜可言,甚至——像是一部“如果讓林克萊克拍戰爭片會怎樣”的山寨電影。
老兵想不通,為何當年去越南,如今又去伊拉克。將軍想不通,為何不把烈士葬在阿靈頓,為何下葬不肯穿制服。牧師想不通,為何用手機才能即時通訊。酒鬼想不通,為何信仰的上帝不是萬能?電視機里布什在講演,薩達姆被抓。對于時代,眾生的困惑渺小而卑微。對于父親,讓孩子擁有完滿的童年已是最大寬慰。
(5.0)老友再聚回憶往事九成九的結果會是happy ending,再搭上這個回憶還是由護送英雄歸鄉引發的那就更沒跑了。導演居然是林克萊特。仨老頭互懟略有意思。
三個老男人主持的社會情感創傷類電臺節目,時不時再插入一段抒情小曲,基本就屬于那種即使關掉畫面戴上耳機聽兩個小時對話也不會對內容理解有太大影響的電影。
似林克萊特又不似林克萊特。三個老戲骨即便是坐火車聊天也看點十足。三個退役海軍護送卡瑞爾角色的兒子,在巴格達服役時被誤殺的年輕人的尸體返鄉。是中年老男人版的“愛在”故事。卡瑞爾是一個被低估的偉大演員。
看似不尋常但其實又很Linklater的作品;看似憤世嫉俗但最終仍然達成了和解。雖然還是沒有跳脫liberal愛國主義的話語(which is cute),這樣的小品在當下只嫌少不嫌多
NYFF開幕/第一場,過于話嘮的公路片,和Billy Lynn一樣對戰爭有著獨特視覺的體驗,愛國主義教育的氣氛有點濃重。三顆星給主角演技(我的老白!),一顆星給劇情,因為我們都要學會與過去與自己和解。
披著反戰的外衣,最后講的其實是與自己和解,兜兜轉轉到最后,還是那套價值觀正確的說辭,顯得很溫吞,當然美國電影基本上都是這個落腳點,除了那幾個憤青導演。林特萊克拍戰爭片,聽上去不明覺厲,其實和那些能把行活兒拍到及格水準的好萊塢流水線導演相比,沒什么特別的優勢,感覺就是接了個行活。
濕滑的路面,橋梁,前方閃閃發光的城市夜景,廉價的汽車旅館,電視里的新聞畫面和比賽直播,棕色的餐館,火車運輸廂內的坐談...沒有什么特別的場景,臺詞也比較直白,但每個看似不起眼的段落都能讓人身臨其境,而串聯起這些場景的是三個中年人,其中兩個是他的舊日戰友,他們要和他一起將他死去的參軍的兒子的尸體運回家。在此過程,導演表達了關于反戰,何謂愛國,宗教以及生活的一些思考,我不能說它很深刻,但確實具備日常味道,反正我的參與度頗高。其實這種拍法是導演的拿手好戲了,但這次他不再寫年少輕狂,對準的是垂老的中年,于是就多了一點傷感。嗯,很多事情過去了,生活像是被永久定調,僅僅是如此活著,沒有好事情,不期待好運氣,這是同行時偶爾說幾句玩笑話就算是快樂的日子,而每個人都必須去承受這種日子的重量,其實這真的不容易。
世界變了,變得干凈、整潔,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狂躁不安,只有他們三個老家伙還懷念著之前狂歡縱欲、恣情放蕩的舊日子,他們再次踏上旅程,開著過時的玩笑,似乎又回到了越戰后的那年冬天。P.S.選角真的一言難盡,想想《特殊任務》,不奢求能請到當時的演員,至少在外形上不要差別這么大好吧。
有幾個片段還好, 但我真的很不待見Carell演這種苦兮兮的角色,而且最后離經叛道的老白突然搖身一變穿軍裝疊國旗簡直莫名其妙。后來一看是Linklater的片子也就釋然了。
三個小生去送殯...
優秀的題材點(戰爭的余音是如何與日常生活融合,從他人到自己,從身體到心理,從短短幾天到漫長的一生)和類型(三個老直男的公路悲喜劇),然而沒有操作起來——大段的對話并沒使其如往常般切入真實,且偶爾出現命題作文式的失真,似乎是林克萊特第一次輸在這。當然,依舊不錯的表演和細節。
多數左派的自我剖白最終都無甚意義。 All I see is that you get three chatty old men together, oh dang it Richard Linklater please don't do this again.
林克萊特版落葉歸根,一個老混不吝酒鬼、一個黑人牧師陪伴昔日戰友將其犧牲兒子的遺體帶回故鄉的故事,一路上時而豁達時而悲傷,同時回憶起服役年代、真相不為外界所知的過往。依舊嘮嘮叨叨,老白演得真好,總演喜劇的卡瑞爾變身一個海邊曼徹斯特一樣喪的男人,結尾略煽。穿一天軍裝,就是一輩子軍人
落葉歸根的列車在回家路上一刻不停,它承載的不僅只有少年的身軀,還有父親滿滿的愛。然而更多的,它承載著父親與兩個朋友之間的感情,這三個人似乎自始至終不愿改變,可又在潛移默化中彼此靠近,借著三位主角到位的表演,整部電影讓人看得心里格外暖和。
林克萊特的公路電影,側面的戰爭反思與理解,屬于漸入佳境的那種,有些細節還是很打動人的。[B-]
3.5 其實和比利林恩的問題如出一轍,對戰爭做去政治化的表達是現在美國電影的套路手法。說是阿什比那部電影的續集,其實只是借了一個公路片的結構而已,70年代那種憤怒和絕望永遠回不來了。印象深刻的是一句“美國每一代人都有一場自己的戰爭”,只是什么時候真正跳出憤世嫉俗的圈子,變化才會到來吧
感動、幽默、深刻,對信仰、戰爭還有親情做了最溫柔真摯的告解。能在國內的大屏幕第一次看到我最愛的兩位演員(以及,《陽光小美女》后的重聚)加爆了我的感情分(所以無視我任性的評價),也在平遙影展最后一天冷到令人發指的露天劇場熱淚盈眶。中國發行方來走紅毯了,等著進院線再給墻頭們送票錢!
故事很簡單,主要看幾位非一線大角色飆演技,史蒂夫嚴肅起來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