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變化,不大
一共14個小孩,家世排名:
1.蘇西:大地主
2.安德魯:中產
3.約翰:貴族之后
4.查爾斯:中產
5.布魯斯:軍人,單親
6.尼爾:老師
7.彼得:警察
8.尼克:農場主
9.琳恩:工人
10.蘇:工人
11.杰姬:工人
12.托尼:家庭比較幸福
13.保羅:單親
14.西蒙:單親
7:
富小孩:有見識,聰明自信,階級意識相對也很完善
窮小孩:比較善良,相對率性
關于樂觀:不分貧富,跟家庭親密度有關
關于特別:富人太小大人,很無趣。Bruce從小就特別善良與眾不同,果然長大也和他人路線不一樣。 托尼,從小就生命力異常旺盛的感覺。
14:
富小孩:有見識,目標清晰,階級意識分明
關于錢:越窮越沒欲望,可能是覺得離自己太遠了
特別:搞物理的很干凈,表達清晰,并不覺得害羞或自卑
21:
有錢確實能過得更輕松啊
性格:越富,性格差異越大,各異,比如沙發組的查爾斯。越窮,性格差異越小,趨同,比如衰得一樣的塞門和保羅
怪:尼爾怪的很明顯了,性格大轉變到底是因為本身內心不夠強大,還是外界壓力過大?應該還是內因吧。兩怪的尼爾和布魯斯都是出自小康家庭。
最樂觀&自信&自然:1托尼,2尼古拉斯,3約翰,4安德魯。基本和他們的干勁和現狀滿意度有關。猴子托尼已經進化成人精托尼,人最矮,最愛笑,居然主動找最精英最自傲的約翰聊天,照相也站中間,和導演侃侃而談,已然生成了以前沒有的長袖善舞功能,情商滿格
28:
這集其實很無趣,基本都定型了。性格不常變,觀點經常變。
漂泊的尼爾這集的狀態其實比14和21歲的時候好多了,但仍然不及他7歲時候的巔峰狀態。想想也正常,一個人不可能年年都處于意氣風發的巔峰狀態。
另外一個重點,基本每個人都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免失望。不知道這叫失了天真,還是斷了野心。
小孩:生了小孩的都覺得小孩是幸福,沒生的,仍然怕小孩成為自己的障礙,其實這點錢能解決,可見錢的重要性
35:
如果一直把重點放在階級上,不僅無趣,還很無聊。人生和人性,比階級重要,也有趣多了。
尼爾痛苦的重點不是病,而是他仍然迷戀世俗標準。所有比他混得好的人都在放下,他卻相反。
劇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有音樂表演繪畫這類藝術夢,是不是說明英國的藝術氛圍真的很濃?
外形論:比晚年身材沒意思,就中年的初始階段來說,男的除了布魯斯,都沒發福,只是禿頂的多。女的底層全體發福,無一例外。但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所有階層都發福。
伴侶:除了安德魯,所有夫妻都是門當戶對,并無跨界級婚姻。安德魯并不算特例,他不是完全的高富帥,娶到蘇西那種白富美的可能性小,向下娶是他這種類型的正常之舉,并不少見。一二梯隊的男人娶的老婆,無論顏值或背景,全是瘦子,且中年伊始無發福。
42:
英國再差,它的救濟金也幫了不少人渡過難關。英國再好,大多數人多少都需要啃老。
普通階層的大人,非常需要幼兒園,或者保姆,或者父母。
所有小孩,非常需要家庭的愛,以及補充家長見識不足的學校教育(并不單是應試教育)
底層sue,是唯一一個每集化妝的女的。
尼克:一路看來,他其實是最理想主義的,物理是他從小到大的愛好和夢想,居然有中國人猜測他是為了更便捷的擠入中產才選擇的道路。。。能說什么呢?屁股決定立場,在哪都不缺這樣的人。
看到現在,雖然覺得確實寫實,但為了中心論點,很多細節處理得比較僵化和片面,很像為背書而拍
49:
修正,加上體育,片中90%的人都有藝體夢。再加上政治的話,就是百分百了。
底層:父母不嚴,小孩偷懶,不念書提前走入社會,早婚多子,復制了父母的人生,面對同樣的困難,基本印證了此片的命題。
尼爾那個蝴蝶的故事,所謂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角色,中國人大概就叫知天命吧。從此多了內心的平靜,少了人生的變化。
約翰:此貴公子從小到大都是如假包換的保守黨,從未變過。
56:
伴侶:也不是完全門當戶對,那兩個可憐的小男孩其實就算高攀,都找了個陽光強大的另一半。如果無法從小在愛中茁壯成長,也無宗教之類的信仰,這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和青少年時期的對比:夢想遠去。除了混得特別差的,無論貧富,所有家庭比較幸福的,都比童年更從容,自信。富人少了輕狂,窮人少了不安。
新排名:
變化不大,第二集團的尼克快接近第一集團了,同集團尼爾跌入第三集團墊底,陪他墊底的兩位底層女,和他的共同點都為身患隱疾。因病低谷,對普通人來說太普通了。第三集團的托尼竄上了第二集團,但他孩子的婚姻及事業基本在復制第三集團的命運,不太看好。蘇西命太好,同樣高中后輟學,從沒上過班,什么都不用做,繼續穩坐第一。
不喜歡用階級一說,畢竟第一集團大多數人也只算中產。唯一好奇的是英國父母的重要性在孩子成年后,只在第三集團繼續顯現,一二集團啃老跡象不明顯,貌似家庭親密度也不如第三集團。
1.蘇西:嫁高富帥律師,繼承蘇格蘭莊園,繼續大地主,一直全職主婦。
2.約翰:法官,娶大使女兒
3.安德魯:律師
4.查爾斯:BBC
5.尼克:美國教授,二婚
6.彼得:公務員+知名樂隊,二婚
7.托尼:出租,置業西班牙
8.布魯斯:老師,最后在貴族學校
9.蘇:大學行政主管,二婚
10.保羅:老年中心雜工
11.西蒙:叉車工,二婚
12.琳恩:兒童公益圖書館職員,失業,患病
13.杰姬:銀行職員,失業。患病,領救濟,離了三次
14.尼爾:患病,低薪鄉村議員,無家無親,所以把他墊底
2 )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打臉
今天是2015年9月23日,《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或許真的看了一個月之久了。好像是八月初開始看的,偶然刷微博看到窮人和富人的一生,好奇的點下去了,便覺得紀錄片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它能夠讓你看到很多真實的卻不在你身上的發生的事。的確,正如大部分人說的,這是一部偉大的紀錄片,光拍攝的時間就跨了半個世紀,不得不佩服導演組。把不同階層的人匯聚在一起,將他們的一生展現給人們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this has been a glimpse of Britain’s future.這句話是貫穿這八集開頭和結尾的一句話,透露出這部紀錄片的目的和意義。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Nicolas,Tony, Andrew,John,Bruce,Suzy,Jackie,Lynn,Sue,Symon,Neil,Paul,Peter,Charles對家庭,愛情,社會,世界的看法(Peter,Charles,John有幾集都沒出現),真的很震撼,看一個人怎么度過自己的大半生。窮人的孩子依舊還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舊還是富人,除了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的Nicolas。下面就聊一下我對這14個人的看法。
Nicolas,說實話真是學霸,也證明了教育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雖然是農場主的兒子,有著一個聾的弟弟,他依舊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每次面對導演問愛情的問題,Nicolas都避之不談,好在經過了一次婚姻之后,他找到了摯愛(ps,現任妻子真美麗)。
Tony,a happy-go-lucky,一個樂天派,他很知足,我很羨慕他,他看很多東西都很樂觀,在7歲時說自己會成為一個騎師(Jockey),14歲就在朝著自己的這個小小目標一步步的走,當導演在14歲問他如果做不了騎師時會怎么辦,他回答說,那就不做了唄,導演又問那你準備做什么,他回答說他想做一名出租車司機。在21歲時在賽馬場做著小混混的事,在28歲的時候,騎著小摩托逛倫敦的街道,他當時說,誰說我不能做一名出色的出租車司機,我做給他看。之后,他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和導演聊職業當中的趣事,比如說遇到了很多明星,顯然,Tony很喜歡且很享受這份工作,雖然開出租在很多人眼里不是什么高端的職業,但是這份工作Tony干的舒服,這就夠了。婚姻方面,雖然在35歲左右出現了一點危機,但是他意識到了,且改正了,當他在《56up》里說: I owe Debbie everything, because good or bad, higher or low ,rain or shine, she stuck by me, At the end of it I still love her so .時都快落淚了,就證明他是新時代的好男人啊。(其實,我覺得現在的我融合了Bruce和Tony的一些特質)
(Tony的一句話:We’re Mr. and Mrs.Average我們就是平凡的人)
Andrew,哈哈,高富帥三人組之一,出身于上級階層,(我發現Jhon和Andrew這種貴族階級都去學法律了,當律師了,肯定英國的律師很吃香),上私立學校,“教育很重要,它是父母唯一能給自己的孩子留下的有用的東西“,Andrew的這句話對我來說意義很大,我的爸媽并沒有什么很大的能耐,但是他們一直教我要接受教育,并不是去當一些無所事事的混日子人,很感謝爸爸媽媽。愛情方面,雖然他自己是上級階層,但是他娶了一個不是上級階層的女孩,這說明愛情是沒有階層區別的,,哈哈哈哈。事實證明,過了那么多年,他們倆夫妻還是那么的和睦,挺好。
John,高富帥,我叫他翹嘴巴,哈哈,因為他的嘴巴說話的時候總是翹著的。后面好像去矯正牙齒了。在他14歲的時候,我就覺得他的理想好高大上,什么政治啊,法律之類的都懂。我14歲的時候還不知道在干嘛,他就已經開始思考國家的事了。到21的時候,我依舊覺得他很高大上,直到后面他娶了什么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我還是覺得他很高大上。不過他在這部紀錄片里說了一句大實話,這部紀錄片每個人都只是一瞥,并沒有全面的展現一個人,他們背后所承受的所付出的并沒有展現在熒幕上,這也算是這部紀錄片的一個缺點吧。后面有一集,還是兩集,他沒有出現,不過再次出現的時候,確實讓我刮目相看,他不是那種說有錢就自己花的人,有錢了會去做慈善,會去幫助他人,這是我非常欣賞他的一點。(其實,當你擁有了很多東西之后,給予他人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個人體會,哈哈)
Bruce,他是我一直想成為的那種人,在7歲時他那楚楚可憐的眼神,正太一枚。14歲發現他有點憂郁,21歲時感覺像典型的英國紳士,他對愛情和社會的很多觀念和我現階段的想法很多都契合。(或許我們都是那種有點保守的人),他到了40好幾才結的婚,不過我可沒打算40好幾,哈哈哈。他在窮困地區支教的時候說,自己還沒有遇到對的那個她,這或許我現在想要說的。不過,能和老婆平平淡淡的過一生,講好自己的課,然后飯后茶余打個cricket(板球)也挺好的。對了,Bruce說的一句話我很贊同:股票投資和私有化都是賺快錢。
Neil,這個人算是整部紀錄片最有故事的人吧,七歲時像小天使,14歲就感覺有點憂郁有壓力了,21歲的時候看起來就有點不太正常,28歲到35歲之間都是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居然說出幸好政府的救濟金,要不然就要去偷搶了。看到這真揪心啊。好像到了56的時候,劇情大反轉,遇到了Bruce,當上了議員,一切都開始步入正軌,不過好像有點晚了。一生未婚,不知道他有沒有遺憾,這14個人當中應該只有他的境地是最差的,好在人生就是這樣波峰和波谷都存在的,他的人生才有了一絲起色。(是不是Bruce大圣人和他聊人生了,這說明交個靠譜的好朋友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啊)。Neil和Bruce其實算是一類人吧,都在做自己,雖然有很多其他人的看法,Neil沒有做什么違法的事,一直在做自己,Bruce雖然很晚結婚,也沒有像咱們中國人被逼婚,他們都在做自己。
Be yourself,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因為人生是自己的,由自己掌控)分享一下Neil說的一句話:教育并不會讓你學會怎么去面對生活,只有life會教你。
Suzy,算是四個女的里面的白富美了,家里有錢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7歲時的天真爛漫,到14歲時的懶得搭理,再到21歲時的叛逆少女,還說cynical about the marriage,到了35歲,簡直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賢妻良母,那是因為遇到了她的老公。這說明一段良好的婚姻對于女人來說或許會是一次重生。然后到后面,氣質越來越好,越來越美,到了56歲依舊保持著28歲的樣子。哈哈。
Jackie,感覺在他21歲的時候,說的很多東西都在理,后面覺得她有點憤青,怪社會制度,生氣不想參與拍攝之類的。雖然19歲就結婚了,(28歲后悔結婚那么早),但到35歲才因為離開上一任才和第二任有了孩子,她才發現,有孩子和沒有孩子的區別真的是很大。我們每個人都將會為人父母,很多的想法和感情只有在你成為一個小生命的爸爸媽媽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孩子給父母帶來的是艱辛,同時也是最大的幸福。
Lynn,7歲的時候清純可愛,到了14歲好像就開始積累怨氣,21歲時還是一種洋溢在婚姻幸福的表情,再到后面真的是老的特別快啊。Jackie和Sue都是讀的綜合學校,而Lynn讀的是文法學校。(百度:綜合學校和文法學校是英國教育體制中中學所分的兩個類別,現在兩種學校一般都是免費的,但綜合學校是來者不拒,而進入文法學校需要通過特定的考試,也就是說文法學校對學術水平要求會更高一點。一般而言文法學校類似于中國的高中,而綜合學校稍微有一些類似于中專/技校。也就是說文法學校的目的是為高等教育做準備,而很多(但不是全部,綜合學校的孩子畢業以后會直接參加工作),不知道是壓力大還是什么,總覺得在她身上很多東西都看起來那么的不舒服。當他35歲的時候,還在做圖書館的工作,我仿佛在她身上看到,雖然她自己覺得在圖書館工作并不是那么大高大上,但總是逞強去讓別人以為自己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我覺得她滿意的應該是她的婚姻,從初戀到老,真是不容易啊。)
Sue,這個女人算是活的很精彩的吧。當Lynn、Jackie早早不如婚姻殿堂的時候,她還覺得:the minute you get married, you’re no longer a single being, you’re a partnership, and that should be the idea behind it.雖然有一段不美滿的婚姻,不過好在后來遇到了真命天子。在職業上,她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上升階層,從來沒上大學的她當上了一所大學的教導主任(不太記得了,好像是)
Symon,這個黑人真是厲害,生了那么多的小孩,也不怕自己養不活,還說我不想讓孩子們之間產生隔閡。7歲的時候在撫養院那個天馬行空的黑弟,到14歲時的一絲憂郁,他說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機械工程師(好像是哈),21歲時從事超市冷凍產品運輸的工作,他說,人總是會慢慢變現實,有些想法總會改變。(其實,我覺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許這和他是私生子有一定關系,性格有一點缺陷)。和第一任妻子生了五個小孩(真是太能生了),后面離婚了,孩子長大了也沒幾個會來看他,作為一個父親,他做的還不夠。遇到了第二任妻子,這才算是般配吧,不知道是哪一集,他們開始參加家庭領養活動,幫助那些孤兒,成為他們的爸爸媽媽,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真的覺得他們兩口子很有愛。瞬間也深刻了我對Symon 的印象。第二次的婚姻真的很美滿。
Paul,同樣也是撫養院的小孩,在7歲時那一雙憂郁小王子的眼睛,夢想著不受big boy的欺負,14歲時到澳洲去了,想做體育老師卻被告知需要上大學,21歲就開始砌磚了,就開始賺錢了,28歲遇到了一個開朗的女人susan,兩個人環游澳大利亞。(這真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他唯一后悔的或許是沒有好好和自己的父親走的更近。我們也總是這樣,父母其實一直都站在我們背后支持著我們,我們一個勁的往前奔跑,卻來不及回頭看爸爸媽媽一眼。希望我們都不要有這樣的遺憾。當被問到,你是否會覺得有什么成功的人生和失敗的人生之分嗎?Paul回答說最好的人生是有自己最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的陪伴,這也是幸福的最好詮釋。
Peter,一個帥哥,21歲時因為在節目上說錯了點話,后面就不再出現了,直到56up才出現,也再婚了,他說的很多話我都覺得很好:①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禮物是什么?是一種不會改變的愛與支持。②人生不是要你后悔的,人生必須積極實踐,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對人生做過太多的妥協的感覺。③生活不應該因為你曾經出過差錯而不再繼續,曾經走過錯誤的道路,不代表你就沒路可走了,你還是有機會重新開始。(好像第三句是Peter說的)。還有,他組的樂隊唱的歌,好聽。
Charles,又一個帥哥,不過感覺沒有很大的精神勁,看起來有點頹廢,21歲之后就不再出現了,21歲時沒有考上自己喜歡的大學,后面成為BBC內部人員了,沒有采訪,也就沒有故事咯,不清楚不清楚。
下面總結一下我對14個人的人生感受:
這14個人,從黑白電影里走出來的孩子,一個一個已經長大成人,步入中年,把人間的酸甜苦辣都快嘗盡了,看這部紀錄片時我總會帶著一種時代的滄桑感去看,不同社會時期,不同人生階段,每個人的三觀都不一樣,本來就是嘛,如果每個人都一樣,那還得了啊。精英階層由于擁有良好的先天條件,通過自己的努力,依舊在享受精英階層應有的一切,而低產階級很多都在隨遇而安,讓自己過得舒服即可,他們的下一代還是做著和父輩相似的工作,極少人能成為命運的漏網之魚(Sue和Nick),改變自己所處的階層。
還有,很多人在獲得自己內心滿足的時候,開始去做慈善,這讓我明白,等到有了一些所謂的讓自己滿足的“成功”之后,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往往是獲得更大滿足的最好途徑。
人們都從幼稚到年輕,再從年輕到年老,會把很多東西看的越來越現實,不再去追求什么,所以我認為,趁著自己年輕,有時間有活力,必須去嘗試更多的東西,讓自己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了解自己。
同時,在很多男人眼里,教育對于一個人來說很重要,你所受到的教育和其所帶來的是別人永遠都奪不走的。在很多女人眼里,婚姻是很重要的,遇到一個soulmate是如此的難得。
每一個人生時期都必須要設置自己的一個目標,隨波逐流,漫無目的,只是自己享受現狀,不思進取才會做出的選擇。正如Tony,他一直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到后來也有一份不錯的收益回報。
人要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常樂。
有孩子和沒有孩子不管是對于男人來說,還是女人來說,區別都很大。有了孩子之后,父母的很多想法都會圍繞著孩子轉。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打過去的自己的臉。
2015.9.24陰 北京
3 ) 你想要的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給
一直以來都覺得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一切。近日看了一些文章包括56up之后,反而覺得其實每個階段的價值觀決定著你下一個七年的樣子。而整個人生,不會因為某個階段的失敗或者成功而改變,一部分成功一部分失敗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漫漫長路其實是個長期且積累的結果呈現。一切都決定于你怎么看待、怎么反應。
比如那位前半生落魄流離的流浪漢,誰會想到最終他還成了小鎮的議員。比如那位暗黑朋克的吸煙少女,自己都沒想到最后能成為如此溫柔的賢妻并與丈夫攜手至今。比如那位從小希望有婚姻但不善表達,歲至中年都沒有找到歸宿的布魯斯,最后的幸福家庭令人艷羨。比如那位14歲就輟學學馬術后來又放棄開出租的托尼,移居西班牙有大大的莊園和美滿的家庭。
別再說,“都已經這樣那樣了,你還能期望我怎么樣”這樣的借口。你想要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未來,都只有自己才能給。
每天體體面面地上班,看看熱門電影,時不時跟三五好友唱個K逛個街喝個下午茶,拍些造型凹得極好極具裝叉情懷的照片,夜晚又是屬于盡情放縱的釋懷。你以為這樣一個看似完整個性的都市人,就是活出自己了么?那只是每個人在這社會打磨的歲月中的妥協吧,最后成為一個模子,好像就該這樣。
而其實,只有對自我正確價值觀的自律執行,才是真正脫穎而出。你必須讓自己變成你想要的最好,才不會被任何人改變或奪走。
對于我,希望可以更清楚自己想要的,設定目標,堅持地走下去吧。
ps,這些小孩怎么7歲能有那么多奇怪甚至有時很特別的思考呢。我7歲的時候大概只知道哪天校門口的小店有新東西賣之類的吧?
4 ) 談談Bruce
我作了弊。整個系列紀錄片,只完整看了7歲、14歲、21歲、56歲,只有布魯斯的部分是每隔7年都看過的。一開始我就很關注布魯斯,自然其他人也有很多值得關注的,但布魯斯是特別不同的,恐怕也是這14個人中,最令觀眾佩服和尊敬的人。
我關注布魯斯的點也許與其他人有所不同,在這里,我要先說明一下我寫這篇文的立場。我同意尼古拉斯在56歲的時候講到的,這系列紀錄片鏡頭下的形象,并非是他們真實的每一個人,而僅僅是濃縮過的幾天并經過有意識地展現的部分,這是半個世紀以來社會變遷中的“somebody”,而并不完全是真實的他們。
真實的人生或許是無解的。在人的一生當中,我們記得某些時刻,在某些時刻,我們感受到真實的存在。然而,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對自己過去和現在的人生仍然一無所知。
中國的傳統藝術中,“留白”是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我想通過探討紀錄片所展示的那部分布魯斯的片段,以及希望在這呈現出的形象中,找到一些影響其一生的軌跡的蛛絲馬跡。
【7歲】
布魯斯出生于一個軍官家庭,他的父親在津巴布韋當差(設想一下1964年的世界),父母離異,5歲的時候他就被送入寄宿學校,在這里他受盡欺負,他說所有人都不歡迎他,令我想起奧威爾小時候也曾經在寄宿學校度過不幸童年。布魯斯面對鏡頭,小小面孔憂郁哀傷,“我希望當一名傳教士,我想去非洲,去教育那些未開化的人,使他們多多少少變得更好”,“我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每個人都應該認識上帝”,“我有一個女朋友,但她去了非洲,我想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再見到她了”。
我是震驚的,同許多人一樣。這小天使一樣的臉龐下,藏著一顆極富靈性的靈魂。于一個7歲的普通小孩來說,他所關注的可能大多是他自己的欲望,或者是他所處的環境中的反射。布魯斯對于非洲的概念顯然來自于他的父親,而他的小小女朋友也許是他父親的同事的女兒,他的基督教的認識應該來源于自小的教育或母親、長輩的影響。然而,布魯斯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在7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探討“meaning”,他不是希望從外界獲得什么,而是希望給予什么。這也是他同約翰在政治思想上的最大區別,對于在改變社會的理想上的最大區別。
導演對比了各個小孩的娛樂時間,7歲的布魯斯拿著指揮棒組建了自己的兒童樂隊。
【14歲】
小學畢業以后布魯斯在薩里讀寄宿制預備學校,關注政治,保持著對宗教的虔誠,認為科學家關于太空中沒有上帝的說法是不對的,也開始對他自身有了很大的認識,不變的是幫助別人的心。他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傳教士,因為不擅長也不樂于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他認為沒有哪個政黨觀念同他一致,但比較而言支持工黨,并認為社會有很大的階級隔閡,反對當時的種族政策反對歧視黑人(60-7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法國五月風暴、中國XX、反戰、搖滾、迷惘的一代…)。
仔細觀察,會發現布魯斯的關注點一直在他自身之外,他關注整個社會,并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和內省能力。但我也不得不考慮到,也許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并長期遠離他,居住于同齡人所在的寄宿學校,他可能反而沒有其他人受到家庭所處社會地位的影響那么大。
【21歲】
布魯斯21歲時成了一名牛津大四學生,他承認自從大學之后便少于去教堂,仿佛有些羞愧。他學習數學,我曾以為他會念哲學,但數學也很好。數學是一切學科的根源,哲學、物理學、音樂、造型藝術,也是關于這個宇宙最高度抽象的提煉。
布魯斯重新提到家庭,關于他母親、繼父、同母異父的妹妹。盡管他說到他們相處很好,盡管他自認為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然而“這么說來其實我有家庭生活”已經很明晰了,長期在寄宿學校,布魯斯在潛意識里仍會認為同這個家庭關聯不大,畢竟家庭里的另外3個人似乎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母親辛苦工作供他讀書,他努力告誡自己不要讓母親失望。
不要低估這種家庭影響,布魯斯這樣內斂的人,沒有家庭的歸屬感會讓他長時間思考家庭的意義,除非想通透了,否則很難成立新的家庭。此外,我認為布魯斯是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的人,他遠比理智的約翰、托尼更加感性,也更容易沉浸在內心世界,他對外界的觀察,除了理性的思考,還包含了心靈感受。
提到政治,布魯斯成了一名社會主義者,這受到了周圍人的嘲笑,甚至導演也忍不住笑了。我不知道這是否影響到了他去教堂的頻率。關于社會主義,我所了解的不多,19世紀初法國的傅立葉,英國的歐文以及他的新協和村,直至馬恩的共產主義,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共產主義思潮。
但我想說的是,似乎可以嗅到社會主義同基督教義在布魯斯身上的沖突的痕跡,盡管這并不明顯。布魯斯似乎也陷入一種迷茫之中,他已很久不去教堂,又表示快要放棄社會主義,此外他懷疑“自由主義”。“‘自由’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正在抬頭。”他說。布魯斯在舊的精神世界無法找到答案,而新的方向又尚未生成。
導演的提問緊扣著社會的熱門話題,在兩性方面布魯斯的觀點傾向于保守的、傳統的,他表示他尚未想清楚這個問題。我只能猜測基督教、家庭帶給他的影響很大。
21歲的布魯斯身上呈現出一些相對立的特質,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盡管他將噪音拒之門外(他在一個學期內只見了6人)。他與同齡人一樣進入一段迷茫期中,而我相信,這迷茫期的時間恐怕將超過其他人。
也因為如此,我毫不意外他在畢業之后進入一家保險公司3年后,便辭職去了倫敦東區的一所普通小學教書。進入保險公司,可見布魯斯有多迷茫,而之后的離職,卻是符合布魯斯本性的。我想,這個時候布魯斯開始逐漸尋找他的方向。即使尚不能完全確定,卻是重要的嘗試。
【28歲】
倫敦東區是著名的工業區,因為一些歷史原因,英國也成為最早開始進行現代大城市規劃的國家。紀錄片中的托尼、杰奎琳和她的兩個朋友,都是居住于著名的倫敦大工業區。布魯斯舍棄了保險公司的工作,住到平民的公租房中,小小的一間簡陋屋子。透過屏幕,可以感受到布魯斯的滿足和愉悅。我相信,這是最適合他的工作。幫助別人、教育工人家的小孩、背離他從小接受的精英教育,這是他樂于做的,甚至還有一絲反叛意味在里面。他說他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做,但他很滿意,他找到了他的價值。
談到移民、談到種族,他希望政府能夠誠實呈現移民所帶來的好處。他含蓄地批評了撒切爾夫人政府的政策。對于階級,他坦承他處在優勢的一面(抱歉這里我要再黑一下約翰),對于權威保持警惕。
28歲的布魯斯開始改變對家庭的看法,也希望建立自己的家庭。在當時,這個年齡仍然單身是一件非常小概率的事件。我不知道是什么令他發生改變,年齡?社會?或者他所教育的那些小孩?不過,要什么樣的女孩他才會有同她結合的念頭呢?他又自省道,“我也許太嚴肅、太古板了,脫離現代社會”。這時候的布魯斯,開始想要融入社會中,希望成為一個家庭角色。
有一個細節十分有趣,他對那群小孩說藝術課結束之后請立即“趕走”藝術課老師,他會迅速趕回來。
宗教仍然是他所重視的,對于不信仰上帝的人,他表示遺憾。“如果你在一個人7歲的時候觀察他,你會發現一些可能伴隨他們一生的特質,無論以后會發生什么。”“人們可能會認為我無知又天真,我以前會擔心這些,然后覺得也許我不應當被欺騙,但轉念又想人們若能信任一個人,也不失為一種優點,這樣的人應該受到鼓勵。”可見,此前的紀錄片播出之后,影響到他的生活,然而深思熟慮之后,他堅持了自己。他的優秀品質一如既往。
【35歲】
此后的人生,沿著教育的足跡,35歲的他在孟加拉。即使不是非洲,同樣貧窮,同樣需要教化和幫助。這里,7歲時候的想法成了真。與不同的人接觸,不同的宗教和語言,歷史和文化,布魯斯顯然更加開朗和樂觀。我能感受到,某一些他心里曾經執著的東西,可能已經消逝。他仍在尋找命中的姑娘,導演詢問他的理想對象時,他忍不住自嘲“怎么變成征婚廣告了”。對于生活,“Meaning”仍是他的主導,事實上,他不僅一直是這樣說的,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在這一集,我仿佛看到一個綻放的生命,他朝著自己的方向,篤定、溫和地走下去,無論外界的誘惑又多大,無論曾經有多少迷惘,他完成了兒時的愿望,也完善了自己的性格,他見到更廣闊的世界。
只是,我不知道改變來得這么迅速。
【42歲-56歲】
41歲的時候,布魯斯結婚了,對象是同校的一名教師。我唯一能感受到的,是這名教師具有很強的意志力,與溫和的布魯斯形成互補。然而這卻不是我以為的姑娘。結婚真的能夠改變一個人嗎?我看著余下的三集里面,談論的生活本身,家庭事務、婚姻、工作、孩子。為了孩子,他換了一份薪資更高的工作,搬到了中產區的花園洋房,閑暇之余帶著孩子嬉鬧,打板球,談論教職與行政事務。仿佛一顆久經滄桑的珍珠,歲月風塵之下,光芒逐漸黯淡。然而這并非是一件壞事,我無法評價。
在布魯斯的前半生,追尋精神上的意義占據他整個人生軌跡的最重要地位。小時候未嘗到家庭溫馨的布魯斯,中年之后卻擁有一個家。也許不再談論理想,卻擁有實實在在的溫暖,也許歷經時光雕琢,他對于生活的理解卻更深更包容,也更不能輕易用言語去定義。我無法得知。世事變遷,人情冷暖,也僅僅是個人的體驗罷了。
我無法評價,因為我對人生的理解仍然不夠。我無法體會到一個人背負起家庭的責任,經歷了生命的創造之后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也許,那是彼時的他所重新尋到的“meaning”。
人生,就是一個歷時數十年的大混沌系統,也許你清楚地知道影響這條軌跡的所有因素,但是你仍然不知道你會沿著怎樣蜿蜒曲折的軌跡,從這頭,走到那頭。外界和社會所獲得的一切,取決于我們如何觀察周圍的世界以及運用手里的資源,而精神上的快樂、滿足與否,只關乎心性。如同每一局開頭,我們手里拿著不同的牌,而怎樣打,怎樣放,卻只取決于我們自己。
曾經在觀看的途中,我想到黑塞的《玻璃球游戲》。在書中黑塞描繪了一個純粹的精神世界卡斯塔里,我們的主角克乃西特被選中于此學習數學和音樂,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曾在基督教世界中,在印度宗教中,中國的道中…所有人類文明的最深處尋找真理,直至成為偉大的玻璃球游戲大師。然而,克乃西特最后卻選擇辭去玻璃球游戲大師的職位,離開卡斯塔里,回歸世俗,成為一名基礎教育家庭教師,很快在一個湖中溺亡。
我不知道是否對理想精神世界的探尋無果之后,人們只能重新回到世俗世界。也許在未來,當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統一,當四種不同的力融入一個系統,也許我們能夠重新得到啟發。只是,我也同時相信,一定會有新的疑惑,對于人生,始終是沒有最終解的。
5 ) 他們的大半生
已經是第二次看這三集紀錄片了,第一次看時完全沒能記住點什么東西,第二次看時帶上紙和筆,才發現了許多令人驚嘆之處。
首先要對導演拍攝這部紀錄片的誠意點贊,在中國可沒有哪一個導演會如此耗時費勁心力去拍攝這樣一部令人咂舌的影片。
看完之后,我想主要從以下7個方面來談談觀后感:
1、身材。這點對我來說印象深刻。7歲時,每個小孩子都是非常可愛,很萌,可是到了中年42、49、56歲時,身材就開始嚴重走形,變得很胖,尤其是那些出身在低層,又沒有工作,有很多小孩的女人,非常胖。只有suzy,那個小時候跳芭蕾舞的女生,雖然青春期沉迷過一段時間,但后來遇到了非常幫的老公Rupert,結婚后一直很幸福,身材仍然很棒,妝容精致。而從農村走入牛津物理系的Nick,雖然離過婚,但后娶的Kris身材非常苗條,非常懂得欣賞他。其他的女生都沒能好好控制體重,尤其是Jackie,領了14年殘障救濟金。
2、等級。影片中andrew就直言不諱說這部影片的導演是想拍攝一部反映英國等級制度的作品。事實上,在影片中確實有很多地方牽涉到等級制度。小時候,出生在良好家境里的孩子看的是《泰晤士報》和《金融時報》,而另外一些孩子在討論以后要生幾個孩子,42歲左右,很多人仍然住在出租房內,養著一大幫孩子,但有些人經歷過劍橋和牛津的洗禮后,有了自己的房子,還可以在鄉下或者西班牙擁有自己的別墅,但一些人在憂愁生計謾罵政府無能時,一些人卻在享受生后帶來的種種樂趣,采取積極行動,為政府的事業盡一份力。
3、政治。影片中每一個人都會被問到關于政府目前舉措或者當局經濟形勢的看法。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是說對于政治體制的失望,是經濟危機導致他們現在生活困難,非常憂慮失業。但那些上過大學的人,例如anderw,john能以一種理性的態度來看待,這一點我非常欣賞。在英國大家對于政治的關切度比中國強很多,這樣雖然是可以提高民主,但也會帶來一些聲音紛繁亂雜的狀況。
4、夢想。7歲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被問及夢想是什么,小時候總是天真爛漫。女生都希望有孩子,男生則希望參與政治,當警察,賽馬師,宇航員等。然后最后卻事與愿違,只有Tony,說當不了賽馬師就去開出租車,結果還真是這樣。影片中還摘錄了一些每個人在56歲說的比較激勵人心的話:有時候需要推自己一把,雖然過程痛苦,但結局美好等等。不乏勵志因素。
5、婚姻。這是這部影片的一個導演在著重描繪的一方面。每個人幾乎都要經歷過父母離婚、自己婚姻不幸,女兒離婚等等,這對于那些經歷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也是如此。英國人的離婚率如此之高嗎?這點我表示疑問。第二段婚姻在那些采訪者看來都會被第一段要幸福的多,這是因為他們變成熟了嗎?更懂得包容了嗎?
還有,婚姻對于一個人,尤其是女生的改變非常之大。sue在35歲時離婚,然后在42歲時遇到了精力充沛,熱切主動的格蘭,直到56歲訂婚12年,但是格蘭的優良品性改變了sue,從42歲開始,sue努力工作,49歲時已經成為了倫敦大學研究生課程行政主管,需要對500多個學生進行演講,擁有自己的房子,生活無憂,即使她沒有上過大學。我覺得這種轉變不僅僅來源于sue自己本身的性格責任心強,也是因為你格蘭的影響,才能促使sue有如此美滿的結局。而suzy在21歲接受訪問時吸著煙,不想回答任何問題,可在28歲時遇到了Rupert,然后相愛相守,一直沒有離婚,精神狀態非常好,很快樂,也熱愛運動到。其子女都上了大學。
這上面兩個是幸福的例子,也有不幸的。比如說lynn,7歲時夢想生兩個男孩兩個女孩,19歲時就與roson結婚,生孩子,雖然家庭很好,她說是因為兩個人一起成長,但生計艱難,這種沒有經濟基礎的生活也摧殘了她的容顏和修養。而Jackie更悲慘,離過兩次婚,42歲被查出風濕病,一直沒有工作,后來結婚的丈夫的母親雖然對她很好,但也不幸被查出癌癥,她只能依靠政府補助金來撫養3個孩子。
男生中的neil,一生未婚,一直擔心自己的缺點被子女遺傳,缺乏責任感,一直深陷于精神世界的困擾中,有點脫離現實,對于上帝和哲學思考,然后出不來,總是認為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
6、小孩。從中可以明顯看出來,那些沒工作,生活辛苦的家庭生育的孩子數量非常多,然后兒子或女兒又會早婚繼續生孩子,很多人在一起。而那些出生于家境姣好一些的家庭,卻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精,不追求孩子個數或者感動孤獨,而在于傳遞一種正確的是非觀念和教育理念,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像我出生在一個有三個孩子的家庭,即使父母再博愛,也會有疏漏之處,這樣孩子就得不到更好的照顧,所受到的教導也會有局限性。
7、工作。被采訪的13個人,工作各式各樣,有建筑工人,出租車司機,教室,公務員,低層政治元,光鮮亮麗的律師。職業能創造個人價值,這是比較高貴的說法。對于低層人員來說,職業就是維持生計,對于中層階級來說,職業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樂趣,他們享受其中。里面我很贊同andrew說的,以前是依據血統來劃分等級,現在只不過換了一種劃分標準--資產多少,社會就是這樣,等級制度不過換一種形式存在,而且更加極端。所以當你沒辦法改變時,只能努力工作換取資產,獲得地位。
56up給我傳遞了非常多的價值信息,也反應了英國政治經濟形勢的糟糕狀況。不過作為一個21歲女生實在是沒有那么大的心去考慮政治經濟這種大事件,我能做的是保持身材,掌控生活平衡,為自己有一個美好的將來打下基礎。
6 ) 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
上次看七堇年轉了一篇長微博,當天晚上就看見雙鳳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遍,第二天一大早基友的tumbler跟新摘抄了,《 真實記錄十四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我讀了很多遍,真的有很多遍。到現在還存在我的instapaper里面,蹲坑的時候會不自覺的翻出來看看,因為特別受啟發。
我特別喜歡其中的一段話:“人人都只看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環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其實在體型的背后更是他們的家庭賦予的某種自律自強的精神。我們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內容,因此我們對那些能長年保持自己體型的人,那些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目標奮進的人,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們的付出或許是我們所不能設想的。”
這段讓我讓震驚,也讓自己警醒。一直以來過著自由散漫的生活,以為這就是自由,以為這就是灑脫,可各種凌亂與不安總是圍繞著自己。打算堅持做仰臥起坐買來的瑜伽墊子放在角落里大半年了,躺在床上思考未來的時候,也恨自己為什么不去行動,可懶得時候也周末窩在家看一整天美劇巋然不動。這樣的日子20歲能叫自由,30歲就會看到惡果吧。
基友上次半夜發微信我,激動不已的告訴我他正在米其林享受著頭菜,顯得好紈绔浮夸的鋪張浪費,可是我知道這是他對自己的獎勵,他已經堅持半年把休息時間都用在學西班牙語上面了。一個人在國外,卻還能自律的堅持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我以前跟他討論過我們起點的差距,我覺得他說的最對的一點就是,身邊的人只看見他媽媽給他的物質條件比較好,卻完全無視了他從初中就只有大節假日才能等到媽媽回家,他把所有孤獨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我經常想,如果換做是我,肯定墮落的一望無際,因為有很好的借口,爸媽不在身邊嗎。呵呵,但凡找借口就直接輸了。我想起了天涯上一個文章《我的舍友是二奶》。文中提到這位二奶同學,每天早晨6點起床健身塑身,吃飯只吃一點點,每天花三四個小時護膚,各種保健品膠原蛋白什么的每天吃一大把,仔細的料理自己的一點一滴,晚上被豪車接走半夜送回來。作者特別感慨,不要覺得二奶就是輕易得到什么,沒有誰能輕易得到什么,二奶的辛苦你下不了,所以你沒有那樣的容顏與身材。當然不是說二奶很光榮,而是說,你以為很輕易的好像是關乎天賦的事情,可背后的辛苦你看不到;沒什么人天生麗質,只是看你愿意把辛苦花在哪里。
大學一直堅持跑步,所以身材一直屬于修長偏瘦型的,一直走書生氣路線的,衣著也偏英倫,所以幾乎不會擔心自己的體重問題。可當工作兩年之后,隨著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每次去游泳池或者跟朋友去汗蒸的時候,總能聽朋友驚呼:臥槽啊,磊哥,你看著瘦,居然還存了如此深厚的脂肪藏在肚子上哈。我每每低頭,看著腹部日益隆起,真心慚愧,連科長都能厚顏無恥的跟我比,號稱比我的肚子狀態要好。深受其刺激,就慢慢把停了快半年的運動重新拉進生活里。買了一塊瑜伽毯計劃堅持做仰臥起坐的,計劃的很完美:晚飯后跑5公里+跳繩10分鐘+20組20個/組的仰臥起坐。開始是熱血沸騰,像是看見了自己八塊腹肌鐵骨錚錚,隨后慢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那塊瑜伽毯疊起來放在墻角,只有偶爾大掃除的時候看見才懊惱自己又浪費錢了,懊惱不過幾分鐘馬上又心情愉悅的看美劇去了。
因為我跑步從大一到現在有好幾年了,所以距離短了不會累,而跑步又是一種最孤寂無聊考驗自律的運動了。試過跑步的時候聽英語練聽力,聽三分鐘能聽懂的單詞不夠十個,只是聽了一肚子火。又換了聽喜歡的歌,居然把好多首喜歡的歌聽的厭煩到一聽前奏就切歌的程度了,平常我可是能一首山丘聽半年不換的人。心情不好,灌一大杯溫水咕咚咕咚的喝完,然后悶頭跑10公里,一身大汗回來洗個澡倒頭就睡,第二天醒來比昨晚睡了林志玲都心情好。偶爾放松是愉悅的過程,但是長期堅持,難受死。后來又試過聽郭德綱的響聲,他有好幾個單口我一直想聽嫌長來著,聽了兩天,明明應該很好笑的地方我索然無趣,苦笑。逼著自己去做一件事,那么知道行動是正確的,結果是美好的,但是依然是很難受的。必須調整到一個合適的心態跟境遇,這個道理我非常明白,所以我總是在調整,希望找到一件適合我跑步的時候能讓我感到愉悅的事搭配,能讓我覺得有能鍛煉,又沒浪費時間,想更高效的利用時間。最后我終于找到了,跑步時開始用懶人聽書這個app聽百家講壇。講一節平均時間是35分鐘,在家熱身完出發開始,到跑完回來時間剛剛好,我一般留五分鐘跳繩,完了聽著歌往家里走。如此這樣,運動就不在是一件我刻意去逼著自己去做的事了,這個過程雖然也要自制力去堅持,但沒之前那么多抵觸了。這幾個月以來,我陸陸續續聽完了易中天講春秋戰國35集、蘇東坡傳25集、海瑞16集、于丹講孟子,最近聽的是曾國藩家書。我一直很喜歡百家講壇這個節目,但是專門花時間去看的話,又看不進去,但是搭配著跑步時間,這兩項本來我都需要但不愿去做的事,能同時達成,并且我能保持很愉悅的完成。
除了閱讀,好像一個人做什么事都會覺得無聊。但如果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能獨自化解這種無聊。
上次跟朋友去健身房的時候,蹭了朋友的教練,教練給我做了一個詳細的指導。我的身體狀況是很好的,利用有氧運動保持就好了,可以有很多姿勢自己練習,鍛煉身形。我也一直在嘗試,做仰臥起坐搭配啞鈴+臂力器,可無法堅持。下了很多手機app指導,都挺垃圾的,浪費錢。直到上個月下載了Six Pack。它像懶人聽書解決了我跑步無聊的問題一樣,Six Pack解決了我無法堅持鍛煉腹部問題。現在每天早晨7點起床后都會完成Six pack的運動量,晚上重復一次Six Pack的鍛煉當熱身,完了再去跑步。我用Running統計跑步消耗的熱量,我每天的運動量是足夠的。
充足的運動量,讓我的睡眠質量非常好,幾乎不存在失眠的情況了。過了10點不碰手機只看會兒書,到11點就能睡著了,早晨7點自然醒,都是我醒了剛好鬧鐘響。我現在下了幾首舒心的鬧鈴,設置不同的起床鬧鐘鈴聲,每天的鬧鐘鈴聲不一樣,免得煩膩。上班時間也更有精神了,我現在不喝速溶咖啡了,買了幾包棗,捏了泡水喝,養肺。微博上甚流行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水平很淺的一本書,故事糟糕、把佛教的一些教義搭配著禪修,”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這種情緒性的歸屬來吸引人。但這本書有一章,好像是第15章,前幾天還重讀了這章,講到了飲食。覺得還能參考下,我現在慢慢矯正自己的飲食。我是一個吃貨,用方言講就是好吃佬,工作之后自己可支配的錢變多了,就開始大吃特吃。毫不夸張的說,光谷這一片區,好一點的酒店因為工作的關系蹭吃過大部分了,特色餐館幾乎都自己去吃過了。步行街那里有特色的餐廳,我都有會員卡了。吃無節制、暴飲暴食、不規律,有時候朋友聚在一起輪流清流請客,中午一頓、晚上一頓、去酒吧還要吃漢堡、完了還可能去宵夜,極其不規律。我用隨手記記了幾個月帳,仔細分析了下我每個月的消費情況,發現居然吃占了特大部分。我常計劃要減少的購書,反而只占了極少一部分,夠一頓飯錢吧。以前覺得吃貨很萌,覺得想吃啥就吃是自由、是灑脫,晚上抱著三罐薯片看電影是放松,也正在極力調整。老呂前天給我帶了一罐薯片,昨天晚上幾度糾結,到底吃還是不吃呢,心里一邊想著不就一盒薯片嗎,吃了又不會死,又一邊馬上警告自己,有一就有二絕對不能吃。薯片就放在眼前,本來不餓的,看著卻又餓了,幾回合掙扎下來,沒吃。
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愚昧,要從盲從中掙扎出來,獨立清醒的活著,不是光想,要做到。
年輕的時候,不要想著存錢,要投資自己,通過投資自己、提升自己,以后賺更多的錢,比當下存錢要好得多,會花錢,才會賺錢。
人生苦短,要對自己好一點,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愛就去愛,要灑脫的活著。
以前總拿這些看似有理實則愚昧至極的歪理還自我安慰,逃避現實。狹隘無知的理解自由、灑脫,所以浪費了很多時間跟精力,這筆學費教的很昂貴。時間是可以更高效利用的,最近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把《蘇菲的世界》讀了一大半,在公交車上讀了兩本《易中天中華史3、4》,這些時間以前我都用來刷微博、刷空間了。
工作也到了自己可以嘗試著做點事的階段了,所以把身體通過飲食、運動調整好,保持充足的精力,以最高效的狀態面對工作。利用休息時間讀書,學英語。我現在平均一年能讀60-100本書,以我再活四十年來算,我也能還讀2400本書。三十年后,當代的牛人都相繼入土,如果能一直保持學習,我就能成為那個時間段的牛人了。我愛慕虛榮又如何,我貪圖虛名又怎樣,我曾在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之前掙扎了很久,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之說也解決不了我的問題,終于讓我慢慢學習日本文化之后,解決了自己的問題。行動才是一切,中國人都是虛榮的,想要卻不敢講,儒家對我們腐朽侵入骨髓,只有執行力能幫助我們,停留在想的階段永遠沒用,唯有行動。知道這點也沒一點用,必須拿出行動出來,必須按要求完成行動,并且不能敷衍。
常有朋友很夸張的問我:“你本來就瘦,干嘛還堅持鍛煉減肥啊,你應該要更壯一點。”我說,就是瘦的時候才應該堅持鍛煉,keep fit。為什么會認為運動就是為了減肥呢。運動可以讓人更有精神、可以放松、可以讓人工作更有激情。等到胖了再運動,那真成減肥了。
我現在的生活很規律,內心踏實安穩,適合自己。
人都慣有一個狹隘的思維,總以為別人的世界是完美的。實則并不是,生活是需要選擇的,沒有對的生活方式跟錯的生活方式,只取決于你喜歡生活樣的方式。譬如我,我喜歡的生活需要我付出很多很多才能嘗試著去追求,那么必然的我就要失去很多東西。常有人講選擇先成家還是先立業,我越來越覺得這些選擇都是狹隘的。家庭跟事業一點都不沖突,并且是能相互支持的,你有好的事業,能給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能給家人提供好的物質生活,你家庭生活幸福,能讓你工作更順心,更有精力去迎接事業上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欲望,有的人想要房車,有的人喜歡美女,有的人想要名聲。
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客觀的,沒有褒貶區分,但是太多的人只是想,成天的想,成天的討論,唯有行動上停滯不前,當然空想可笑。如果真正從行動上去付出了,真的不會再想這些了,因為這些都是可得可必完成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兒。說出來像是狂妄,所以我從來不對人說,可我心里就是這樣想的。我覺得買個房子買個車,這不是必然的嗎,你有必要成天想嗎。我們的生活很美好,也很短暫,現在的時間里,我明明可以想一想蘇格拉底瘋得時候成天問誰是最聰明的人,可問到底他也只能問出希臘,他能跟李聃比較嗎?到底是狹隘的把自己局限了。還有那么多書沒讀過,還有那么美的風景沒看過,還有那么多的國家沒去經歷過,想想這些吧。至于物質需求,留給工作的時候作為鞭策自己的動力吧。
Everyone deserves not just to survive, but to live.
7 ) 50歲基本只能認命
我覺得用50歲知天命來描述這個影片不是很恰當,看著影片里一些56歲人的眼神,覺得很多人是已經認命了。導演其實是想求證英國社會的階級固化,即一個人很難超越自己的家庭出身,成為更上層的人。
看了有幾點想法:
一、56歲時采訪這群人,問他們對現狀的是否滿意,出租車司機和妻子面對鏡頭說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非常滿意,對自己未婚先孕的女兒,當保安的兒子非常滿意,面對鏡頭也只能這樣說吧。另外一個大律師卻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好,沒能從政實現自己的理想。滿意不滿意在于對自己的要求不一樣。有人滿足于現狀,也有人想要不斷超越自己。
二、不知道是因為貧窮所以早婚早育,還是早婚早育造成了貧窮。很多貧窮的人,不到20歲就結婚生小孩,一下子生好幾個,還有就是未婚先孕的。然后在拍攝35-42歲那兩集時很多人都離婚一次。而中產階級大都是28歲左右結婚,有兩個孩子,情感穩定的。
三、我認為一個人要超越自己家庭出身,擺脫命運束縛,最重要的是有見識,其次是自己的決心和行動。馴馬師的孩子沒當成馴馬師最后成了出租司機,因為他只能看到這樣的路。有些見識從父母親人那里得不到,可以通過認識了解其他人(尤其是優秀的人)和讀書來開闊眼界,獲得見識。
不知道倒著看會有怎樣的體驗
豆瓣有人寫說 爸爸去哪兒導演組其實可以借鑒下這個紀錄片的創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訪下每對父子 應該會別有一番滋味(點贊
樂觀與自律,在某種程度上能減少所在階級帶來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質,俗氣點說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謝謝導演,老爺子一定要長壽,多拍幾個UP。
這節目其實很殘酷,但意義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數人的,幾個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幾張照片就看過去了。到了晚年,各種回味,嘗盡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門確實難再出貴子。對我而言,我想學會珍惜,珍惜親情和時間,然后,及時努力,莫負年華。人生苦短,這系列將值得我一生回味。9.5
現在地球上有七十多億個人生,記得過好自己的。還有,“別人唯一無法奪走的就是知識”,這句話在片子里重復了兩次
感慨萬千不知從何說起。不論何種無奈、抱負、運氣,最終都歸于平靜。35歲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業家庭或一貧如洗,但都脫去了稚氣。有些人一生對自己的初心無悔,有人妥協;愿我至少不變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樣,說開始就開始,try everything。
現在覺得這是恐怖片啊……
讀書,學習。思考,規劃,去做。運動,克制。不枉此生。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層階級真正優于其他的,是他們一些品質:遠見、勤奮、樂觀。有些事家族影響的,有些是教育帶來的。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歲萌14歲丑21欠揍28歲有家庭35歲離婚42歲再婚49歲寬容樂呵56歲坦然。平和謙虛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諧永葆chemistry。虎父無犬子,寒門難再出貴子。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年輕時我們奔跑著去追尋什么,年老時便坐著希望生活給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個時段的人生狀態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著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騙地告訴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開一本爛書,但我讀了一些選擇忠誠地讀完。
這樣的真人秀節目如果在中國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觀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會因為有曝光率從而在社會上享有特權,也有很多商業方面的機會吧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響人生命運的絕對因素 2.教育是改變生活狀態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結婚較晚,孩子較少,婚姻更穩定,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該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個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當作人生理想。ps:能跟蹤拍攝幾十年的媒體??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階層的滯化并不妨礙你幸福
AV9 最近播的3集 應該是這個56 up,我雖然沒看過前面的系列,但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終季)已足夠吸引人。你可以說想出拍這樣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現在并不容易,而隨著每7年1季的進展,它的價值也越來越重。這個 "劇"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人生就是這樣,環境和教育決定了大方向......
“宜早戀晚婚,忌交淺言深”
終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驚喜莫過于28歲之后退出節目的Peter帶著他的樂隊新專輯回歸!蘇西和尼古拉斯成為好朋友!遺憾的是查爾斯21歲退出后至今不參加。只看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們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絕對無法體會那種世事變遷的感情。真心強烈推薦!希望導演健康長壽,期待2019年的63UP!
這一集最大的驚喜就是,一個在28歲選擇退出紀錄片拍攝的年輕人Peter在56歲又重回了紀錄片,56歲的他和28歲時一樣帥氣、迷人、身材勻稱,還是樂隊主唱! 一個很不賴的鄉村樂隊,所有的歌都是Peter寫的。看完片子我就去買了他樂隊The Good Intentions的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