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動畫片折射出的道理
2 ) 童年回憶
小時候和同學借了這本書看,后來有天在電腦上發現了這個動畫,慢慢看完了,雖然是給孩子講的故事,很理想化,但當時真的很喜歡莎拉,還有她的娃娃。
當時叔叔讓一個小哥給莎拉送了好多好吃的,當時看的時候饞死了哈哈哈,還有當時特別想要一匹小馬,也是因為看了小公主。還記得最后莎拉坐在小馬車上,和叔叔笑得很開心。
3 ) 名作劇場版的“小公主”
這部動畫劇集我原本只是看了我認為需要的集數,當時并不打算全看并且也沒在豆瓣標記。今年不止怎的,我居然把這個劇集完整看了一遍,這樣我就有必要總結一下了。
對我來說,觀看這部劇一個繞不過去的地方是,我只能從原著讀者的視角來觀看,以下觀點都將基于這點來寫(也將附帶談論一點早先看過的日劇版):
首先談一下或許是動畫讓原著讀者最為在意的地方,就是最后的結局:最后莎拉居然原諒了院長和這所學院,并為學院提供了資金用于解決財政危機。這點可能不只是原著讀者,有些通過動畫來了解原著的人對此可能也是不太理解,因為畢竟在這之前莎拉實在是受到過太多的非人待遇。不過在我看來,動畫試圖讓這個結局成立,實際是做了太多的改造的:
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莎拉的性格,原著莎拉盡管也是一個善良樂觀,愿意承受困難和痛苦的女孩,但原著她也有受不了鬧情緒的時候(摔娃娃事件),還有原著的莎拉在被逼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會做出反抗(雖然大多數時候顯得很無力),還會為了被欺負的同學挺身而出,所有這些豐富了莎拉的性格,也讓莎拉顯得更為真實和親切一些。然而到了動畫,卻把這些粗糲雜質全部打磨掉,讓莎拉的性格變得徹底理想化了:無論有多么困難都能堅持下來,無論多大的痛苦都能承受的住,無論受到多大的侮辱都會忍讓下來,如此一來,莎拉最后做出這樣的選擇自然是能想象得到了。
不過,光有這點顯然還不足以服人,所以動畫還做出了另一處改動,就是適當削減了學院對莎拉的罪責:讓巴洛律師拿走了莎拉的財產,讓學院確實因為莎拉受到了一定的損失,與此呼應還加入了學院此前陷入財政危機的設定。實際上在原著,莎拉的那些財產就是被學院拿走用來抵債的(原著巴洛律師只是莎拉父親的代理律師,他們之間沒有經濟來往,到最后誰也不欠誰的),學院也沒有遭受財政危機,這樣學院在莎拉這塊上沒什么虧欠的情況下卻還要讓莎拉受到非人的待遇,這個學院對莎拉還真是罪大惡極。動畫這么改其實是讓學院對莎拉的罪責只剩下虐待這塊,就可以讓莎拉給予原諒了。不過要這么設定的話,最后莎拉是否有必要去向巴洛律師“討債”呢(即便莎拉不去,克里斯福特也會替莎拉做主去的),不過從最后莎拉的馬回來了來看,或許真的去了。
后來日劇版的結局雖說也是莎拉救起了學院,但在這里卻是讓學院易主,性質完全變了。日劇版莎拉的性格沒這么理想化,但感覺還是跟原著不同,甚至偏離得更遠。日劇版學院雖說也是陷入財政危機,但那次卻是學院占有了莎拉的財產。如此一來,結局的變動也可想而知了。
接下來談一處我比較在意的改動,就是克里斯福特悄悄在莎拉住的閣樓里布置的驚喜。在原著這一切始終是沒有被明晴院長發現的,但到了動畫里這一切最后卻被明晴院長發現了。這樣的改動并非是本動畫獨有的,之前之后的2部美國電影版也是這么設置的,不過美國電影版接下來都是院長讓警察來抓人莎拉逃走的情節,但在這部動畫里,院長卻是沒收占有了克里斯福特送來的那些東西,并讓莎拉睡馬房,接下來還把莎拉趕出學院,最后還是以克里斯福特寄衣服的情節來收場。在這里倒是詳細展現了怎么在閣樓里布置這一切和到時如何撤走的細節,然而要這么設置的話我反倒覺得還是設置成沒讓院長發現更好些。不過這種設置卻也讓這處情節拖了好多集才結束,甚至加入莎拉被趕出學院這個原著沒有的情節,很可能是有在此擴展的意圖(但最后因為來不及而沒能做成)。
可能也是覺得不合適或是時間上施展不開的緣故,后來的日劇版對此還是改成了院長沒有發現的設定。
時間的設定我覺得沒有問題,讀了幾遍原著后我也發現原著對時間的設置存在bug,如果真的完全按原著的時間來做的話,可能會有異樣感覺(原著莎拉開始是7歲,到11歲生日時總共過了4年時間,但拉維尼亞開始是13歲,4年后就是17歲還留在學校怎么想都覺得不可思議,更何況在這之后拉維尼亞仍然在學校到最后也沒離開)。現有的改編版還是選擇讓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都是發生在一年之內來設定的。
動畫展現的這所“明晴學院”感覺太小氣了:學生總數算上莎拉也只有14人,教職工算上院長也只有3-4人,其他的服務人員如果不算莎拉和貝基就只有2人。雖說其他的改編版交待的人物也不多,但大多還是能做出這個學院還是有更多人的感覺出來的(哪怕只是假象),而動畫對學院的這種事無巨細的展現方式,反倒給人造成一種“這所學院原來就只有這么點人”的印象。后來的日劇版卻把這點給完整的繼承下來,讓人看著就更別扭了。
原著的明晴院長是一個很會見風使舵的人,開始看到莎拉有錢的時候總是一味的討好,后來當莎拉變得身無分文的時候就肆意的虐待折磨她,后來看到有人給莎拉寄東西又轉變了對莎拉的態度。動畫版的院長除了上述特點外,更顯得一根筋一些,做事情上更為不留余地不通情理。或許是因為學院陷入財政危機的影響,在這里明晴院長還是一個小氣吝嗇的人。動畫的拉維尼亞和廚房的那幾位,也被塑造成原著那種簡單粗暴的人物,甚至在此他們還被塑造得更為變本加厲一些。跟他們有關的情節大多是讓人看著覺得窩火的,再加上動畫容量問題,這樣的情節還很多,也難怪在動畫播出期間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在播映當時,動畫雜志有來自讀者的投信說“心情低落的時候看,會想去上吊”,工作人員和配音員也曾數度收到裝著剃刀的信。擔任院長角色的配音員中西妙子與拉維妮亞角色的山田榮子,在節目結束后對周圍的人透露:“不想再演這種角色了”)。
后來的日劇版試圖對這些人進行塑造,給明晴院長和拉維尼亞加入了心理描寫和她們過去的事情,意圖讓她們不再是這么簡單粗暴的人物,可惜沒有做好,反而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一些無關緊要或是我認同的改動之處我在此就不提了。給予這個評價主要是看在這部動畫得以把原著各方面細節都展現出來的份上,當然我認為通過這部動畫來了解原著是可以的,不過我還是希望看完后還是有必要讀原著來了解其中的不同之處。
4 ) 近乎聖人的忍耐與善良
每一次看見小朋友穿上迪士尼公主裙,都覺得好無品味,那個所謂裙撐更似一個洗衣袋,令人眼痛。還配上鍍金鍍銀低質素不合比例的公主飾物,一身打扮比90s英國女子組合shampoo更kitch。令某些小朋友養成非粉紅色不可,非公主不可,養成整套東西去買,缺乏配色配襯的懶惰,少少暴發feel囉。
想到這裹,我回想小時候是喜歡小貓和天使,紅色和綠色,也許是被一本1904年出版的書所救A Little Princess(中譯小公主),此書的作者Frances Hodgson Burnett(英國人)同時是The Secret Garden神秘花園、Little Lord Fauntleroy小公子的作者。A Little Princess 被日本人做成卡通片港譯莎拉物語,主角莎拉sara不是公主,因為她父親不是國王,是軍人。而書/卡通中描述sara如公主般富貴的生活,只佔了1/3,大部份是她辛苦捱餓捱冷的受虐生活,但又仍保持公主的風範,例如助人、老實、聰明、善解人意、為人設想、有禮貌等一大堆美德。
sara 的外貌與「公主」不同,她是黑髮而且也不漂亮(但卡通片中為收視將她畫得漂亮),而且她不是光睡等皇子救或用透明鞋子勾引戀足嗜好皇子,只懂躲走或一味順從之類。sara 在做苦工的日子還自修、幫助朋友、分享食物。我小時候對這故事很狂熱,常學她說話,保護弱小,說話老實/寸咀,欣賞自己富幻想/愛作故事。
a little princess 的書和卡通的相異地方是,卡通中 sara 比較文靜,近乎聖人的忍耐與善良。但書中 sara 比較仗義直言也會回咀,內心描述和想像部份較多。(好像有點存在主義?)
a little princess 一書中英文四處皆有。而卡通DVD,臺灣有出(名為莎拉公主),在網上該有可網購,可惜只有日文或國語兩種配音,多希望是英文英文 english english ,十分英國feel的配音。
美國拍過電影版,sara竟然棕色頭髮,兼且去了紐約讀書,不可能、不能相信,不可原諒,看了幾分鐘即停止。更有一個是shirley temple版本,超級難頂。
5 ) 再回首,盡是平庸的惡
《小公主》是世界名著劇場系列的顛峰之作,即便在整個日本動漫界,本片亦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制作水準遠高于同一時期的其他TV動畫,即便今天再來看這部作品,畫面依然相當精致(當然是指日語原版的,中文版畫質很粗糙)。
名著系列中能夠與之相比的,大概有曾入選十大感人動畫的《羅密歐的天空》、以及90年代的超級催淚彈《龍龍與忠狗(劇場版)》。
和姐妹篇《小公子》的溫馨不同的是,本片更側重勵志。
不過,不知是否我心態變得復雜的緣故,多年后的今天再來觀看這部作品,滿眼充斥著“平庸的惡”。
莎拉是很不幸的,可是,造成她的不幸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回答“萬惡的舊社會”,那么應該面壁去,至少必須向面包店老板和洋裝店老板謝罪;如果你回答是名琪校長或拉維妮亞,那么應該感到羞愧。
若要問我最討厭片中的哪些人,我倒不認為是名琪校長和拉維妮亞這兩個“女魔頭”,而是兩個廚師(莫莉和杰姆)、還有拉維妮亞的兩個跟班。
主謀固然可惡,但幫兇更叫人討厭,沒有這些充當“中流砥柱”的爪牙,主謀的危害性會減輕很多。
看到別人得到好處自己就會難受,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態,只是程度深淺的問題,不過名琪校長、拉維妮亞、莫莉、杰姆這四人,在這點上尤為極端,他們只要看到別人得到半點幸福——哪怕僅僅只是彼得送給了莎拉一個蘋果,就會痛恨得撕心裂肺、咬牙切齒、痛苦萬分、難以入眠。
名琪校長曾經有過一段不幸的童年,所以她憎恨別人得到幸福。拉維妮亞是典型的被寵過頭的富二代,不能容忍別人的快樂,尤其是這種快樂會顯得比她更耀眼的時候。莫利和杰姆是弱勢群體,給別人打工的類型,受夠了雇主的氣,所以當他們欺負起蓓姬和莎拉這兩個地位比他們更低的弱者時,手段更兇更狠更殘暴。
奴隸主有兩種,一種是不高明的,以最大程度地壓迫員工為己任,容不得他們有絲毫幸福;另一種則是高明的,給員工一定的優待、自由和快樂,讓對方心甘情愿地為其效命。名琪校長無疑是前一種。
相比名琪,拉維妮亞雖然很招人厭,卻也是一個相當有原則的人物,直到最后一刻,她也沒有向莎拉服過軟。就像現實中的很多蠻橫的富二代那樣,一輩子欺負別人,但卻不用因此受到懲罰,更不會像名琪那樣聽到莎拉重新獲得巨額財產時,嚇得兩腿發軟,對于莎拉的寬宏大量,她只停留在買帳、但不領情的程度上。
名琪校長和拉維妮亞固然是導致莎拉陷入不幸的元兇,她倆的跟班更不用多說,可是,剩下的那些人,就沒有責任嗎?
每當莎拉受到欺負的時候,昔日那些表面與她打成一片的同學,卻個個尋求自保,幾乎沒有人站出來為她說一句話。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只需付一點點責任,但正是這多個“一點點”,讓莎拉不斷地被侮辱。
可是,在別人受到欺負的時候,站出來替他說話,未必不是對自己的幫助,你今天可以為別人不平,那么明天你受到欺負時,或許也會有人為你說話。
試想想,如果莎拉像拉維尼婭那樣蠻橫,那么在她破產后,還會有彼得、蓓姬、阿美加、羅悌跑出來幫助她嗎?盡管她得到的回報,遠不及她的付出,更多的人是在漠視她的不幸,但總比沒有的好吧,要不然到了那個時候,她只能像德國牧師馬丁·尼莫勒那樣自嘆:“當初他們XXXX,我沒有作聲……后來他們XXXX,我沒有作聲……最后,當他們開始對付我時,已經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也許有人會說,她們都是一群孩子,“不懂事”。可“年輕”真的能當借口嗎?
再回顧一下這個故事,其實還是有人經常為莎拉鳴不平的,她就是羅悌。在場受過“教育”的同學如此之多,腦海里裝著多少仁義道德的故事自不必講了,但到頭來卻連一個四歲的小孩都不如!
這難道不就是集體“平庸的惡”嗎?
有些好人,他們沒有盡全力去展現自己的善良,稍微遇到一點阻礙,他們就會變得軟弱、膽怯、敢怒不敢言,并中止自己的善意舉動,他們沒有站出來對抗是非的勇氣,但也不愿淪為毫無惻隱之心的走狗。這種有限度的好人雖然做得不夠好、但并非該被譴責的對象。在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就是屬于這一類。
這種類型的代表人物是亞美莉亞老師,她雖然同情莎拉、但卻對校長姐姐的暴行視而不見,典型的軟弱的好人。
阿美加比亞美莉亞好了一些,她不敢違抗更不敢批評拉維妮亞,但還是在半夜偷偷跑去會見莎拉,她是屬于軟弱但也不愿像其他同學那樣墻頭草的善良女孩。
莎拉的不幸,是上邊這些人導致的,但她自己也有一定的責任。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莎拉的“可恨”,在于她不懂得反抗,一個人若面對他人的不斷污辱卻從不還擊,那么被欺負多少就有點活該了。
莎拉風光無限的時候,她敢直接對拉維妮亞的蠻橫表述自己的不滿,但自從破產后,她連這點勇氣都沒有了,面對橫蠻,她再也不敢“以直報怨”。事實上,莎拉的不反抗,換回的是那些人的得寸進尺,而不是慈悲為懷。
逆來順受不等于堅韌不拔,忍氣吞聲也不等于心胸廣闊。我想《12國記》里木鈴說自己當初若向冷酷的主人報怨一下,也許處境會變好一些,頗有道理。
莎拉是堅強的,可別忘了,幫助她度過難關的,還有彼得和蓓姬這兩個最要好的朋友,沒有他們,莎拉能否支撐到最后重新拿回財產,恐怕是一大疑問。
如果要我選出一個本片最堅強的人,那非彼得莫屬。
彼得是不幸的,但卻不是可憐的。他永遠不服輸,主動謀求出路,從來不自哀自憐。他不羞于求得別人的幫助,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他也不吝于去幫助別人,尤其對莎拉而言,彼得好幾次充當著她的救命稻草。莎拉最初對彼得的同情,換回了彼得的涌泉相報。
因此,莎拉每次外出買菜時,總能看到彼得擁有超好的人緣,很多人都愿意向彼得伸出援手,而不是“施舍”。彼得可以說是一個堅強能干、且不失自尊的人。
莎拉始終是一個大小姐,她吃盡了苦頭,但未必真正明白窮人的疾苦。她以為蓓姬回家去就能獲得輕松了,豈不知這對窮人來說是最大的尷尬。而她拒絕彼得接她回家的理由,是充滿浪漫色彩的“不想從學校逃走”,而不是舍不得丟下蓓姬一人。但這種浪漫,卻在她被趕出學校后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直到她跟著彼得一起出去打工的時候,她才知道世界上辛苦的孩子多的是,于是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期望。
莎拉有一個幸運的結局,此前的遭遇對她來說是一次再好不過的磨練,但若莎拉最后沒有拿回財產,她的浪漫主義又能維持多久呢?盡管莎拉很討人憐愛,但我把最強者的一票,投給了彼得。莎拉是我們疼愛的對象,彼得才是生活的強者,我希望我有困難的時候,身邊能有一個彼得這樣的朋友(當然有礦石山老板是件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在“活著”這點上,彼得可以沒有莎拉,但莎拉不能沒有彼得。(只可惜彼得是“馬夫”,而不是“附馬”呵~)
莎拉拿回財產后,對名琪校長、兩位廚師、拉維妮亞和她的跟班等人所表現出來的圣人般的“寬容”,但我看來也不見得有多可取。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將侮辱自己和善待自己的人“一視同仁”,這對后者公平嗎?
所以說,以直報怨才是一個人的可貴之處。我慶幸著莎拉的幸運,但不太喜歡動畫版這種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結局。
以上評論僅限于動畫版(盡管這部動畫高度忠實于原著,但傳達的理念還是有所不同),相關看法只是想換個角度有感而發,總體上,我還是很喜歡莎拉的(尤其小說版的莎拉),只是強調一下多年后的自己回頭再看本片,被彼得打動了。
PS:推薦看日語原版,中文版畫質很差、配音一般、主題曲很囧很雷人……
6 ) 動畫片折射出的道理
這部劇折射出了一個道理!院長的嘴臉,院長在莎拉還是有錢人時候很關心她,以至于其他的孩子討厭她,尤其是那種光環欲望特別強的人!院長在莎拉父親過世后第一件事不是安慰莎拉而是把她趕到了閣樓一間很小的房間里。讓莎拉變成了傭人!還很故意的差遣莎拉做一些笨重的活兒,感覺莎拉欠了她什么!莎拉還是個孩子,她的爸爸去世了,她卻被一直對她很好的院長這樣對待,她還能不吭聲,當時我就很生氣!!!
好在莎拉有很多好朋友,她們都幫助莎拉工作!最后一個片段也是我忘不了的就是隔壁搬來的一戶人家,其實是莎拉父親的合作人和朋友,羅夫特魯先生,他并不知道莎拉就是那個小女孩,單純的喜歡莎拉,還給她了送衣服,卻被院長攔下來了,院長還很生氣不相信這世界上還會有莎拉的親戚,沒錯,他不是莎拉的親戚而是莎拉的爸爸的朋友。
莎拉去了羅夫特魯先生的家院長就很生氣跑去隔壁找莎拉,卻看見莎拉身穿鑲著鉆石的公主裙緩緩走下來!院長徹底傻掉了,當她知道莎拉還有家人時她徹底崩潰!在她的理解里莎拉沒了父親,沒了家人只能在院里面住下。她的父親死了學校就沒有了經濟支撐,都是因為莎拉,莎拉必須干苦力活才能彌補之前所做的!
這就是外國人和中國人不一樣的地方,中國人的動畫片大部分都是在教導孩子,而外國相反,他們是在教導大人要以兒童本位也就是孩子的角度來考慮!中國應該像外國學習!幼兒是啟蒙,幼兒圖書更是啟蒙老師!
小時候很喜歡的一部動畫片,后來才知道是日本的~~~電影的也很喜歡!!
美好的回憶,少數守著電視等的卡通。
我也一直以為是洋人的動畫片呢~ 結局應是好的吧?~
小公主莎拉
小時候愛死了啊
莎拉公主耶耶耶,莎拉公主耶耶耶,心地光明,玉潔冰清,莎拉公主。。。莎拉公主耶耶耶,莎拉公主耶耶耶,樂善好施,愛人以德莎拉公主。。。
童年的回憶~最愛的小公主,無論是電影還是動畫片都看了無數次~
雖然現在的我不太能仔細看 , 但并不阻礙我認為她的美好...............
補卡
兒時最美的童話~~
雖然故事講得是一個即便是身處困境,卻依然保持淑女、善良的勇敢女孩的故事。但是我卻非常在意里面很多的陰暗面,特別是結尾故事中的邪惡使壞的人沒有一個人有改變。明琦院長收到了捐款,其內心陰暗還會再發芽。廚房兩個勢利眼一個都沒改變,還有薩拉的死對頭還是很壞。落難時貝基再好,還是女傭。
天吶,這大概是我八歲時候看的動畫片,超級喜歡莎拉公主的披風!
那個時代的日本動畫很好看。畫面很干凈。不夸張,不做作。
挺好看的。不知道居然是日本的。
這個動畫我媽媽很要看。。。
我記得沒看到結局。
回憶里最經典的也是最溫暖的動畫片
居然也是日本的!暈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9271?from=search&seid=17970122999496131497&spm_id_from=333.337.0.0
棉棉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