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梵高,大眾的“人血饅頭”。 不知道為什么這部片子評價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給我發來介紹。我一開始就是質疑甚至反感的。這是要做什么?一股投機味撲面而來。直到鋪天蓋地的宣傳,什么上百位畫家藝術家(大家好,電影里的畫面不能算藝術家畫的),花了多少年,某某獲獎,啥啥制作團隊……請大家明鑒,凡是在看完電影前的標簽大多是耍流氓的行為。為了吸金,也就體諒體諒不用中招。但我不得不用專業的眼光看,這樣的畫面是殘次的,故事是很難及格的。電影的形式語言嚴重阻礙了內容的表達,兄弟,什么叫詞窮,什么叫詞不達意,你都做到了!關于影片的結構和文本,不
是我的專業,我就不多做贅述,我相信你的直覺也會覺得片子的邏輯和敘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說,這部片子只有苦勞。(我親眼看過朋友做油畫動畫,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復制他風格和筆觸,樣式,甚至造型理論的,都將過猶不及,適得其反。梵高的畫是靜態的,油畫是靜態的,那些筆觸只有在靜的時候才是“會動的”,一旦開動,旋轉變化起來,這對我個人的審美來說是一場災難。花里胡哨,雜亂不堪,天花亂墜,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畫中的平整與安靜的制衡,梵高看了
估計會很尷尬的,甚至不同意這么亂來的,毫無抽象美感。只有一些標簽風格得堆積。 從專業語言分析,一看就知道這個導演是個油畫門外漢。整部片子的主要語言節選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繪影響之后,把對立體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語言,簡而言之就是2D化。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陰影,只剩下輪廓和顏色,只是顏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當時的光色色彩理論,特點是非固有色化,且運用補色使色彩和諧。而電影中凡是借鑒原鏡頭的畫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語言,但只要是電影原創的鏡頭,尤其是拍攝轉化成拙劣油畫風格的那些黑白鏡頭,非常尷尬地把油畫電影這個噱頭弄得低級不堪。很多故事情節被畫面限制住,平面還是縱深?這是一個很難調和的
矛盾,導演竟然對此無感嗎?作為鐘愛梵高的粉絲,我是不同意這么“消費”梵高的。 這不是“梵高”,梵高已經死了,躺在奧威爾的墳墓里。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罷了。這是一場對梵高的消費,對還活著熱鬧著的“文森特梵高”這個大IP的消費。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殺?他殺?電影里說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言外之意,我不懷善意的說,重要的是你們怎么消費他,怎么有條理地誤解他,怎么借著梵高為自己的命運留下第二滴眼淚。這是對梵高的不尊重,說嚴重了是一種顧客就是上帝的心態,梵高只是給你進行精神按摩的服務員
罷了。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對死亡的曖昧態度,按摩貧窮與財富之間帶來的張力。 梵高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名最貴的畫家,除了畢加索,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有好幾個自己的博物館,除了達芬奇,沒有像梵高這樣馳名天下的。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關梵高的內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頂級博物館都以收藏他的作品為榮,凡是有關他的周邊產品都會成為best-selling。我不知道如何去統計“梵高”這個窮光蛋,在他
死后百年里創造的“生產總值”,我猜應該比蘋果亞馬遜還要驚人,而且經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羅主管太陽,雅典娜主管智慧與戰爭,維納斯主管愛與欲望……仍然活在人們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難”,“早亡的憐惜”。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運的悲劇感,不正是大
多數人的所共鳴的嗎?這種共鳴塑造了梵高的形象。而梵高怎么看?答案在風中飄動。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論斷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詆毀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視角,給一個參考的角度。總之,我寧愿去九十次梵高博
物館,在梵高的畫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鐘看這部膚淺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從各種文章和資料中,就目前來看,他殺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殺,兇手和罪證也都消失在歷史中了。后人去追蹤這一段故事時,首先遇到的是一團后世解讀的迷霧,而這團迷霧,所有有關梵高的講述,只會離真相越來越遠。人心是一個加工廠,喜愛添油加醋,不喜愛原汁原味。很多時候,在人們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希望中的那樣,畢竟在沒有死亡和失敗痛苦威脅下,人們只需要他們想要的,不然,蘇格拉底,耶穌都不會冤死。而現在的新聞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這條暗昧的人性鐵律。很多時候,我們真不知道缺什么
,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真相是害羞的,她永遠躲在將及不及之處。 問題是,梵高的命運,會是你的命運嗎?我想起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專治懷才不遇,命運多舛。梵高,大概就是這樣一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