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總統的道德潔癖
用非常方法對待恐怖分子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悖論,但顯然本片意旨不在討論這個有深度可挖的話題。通片節奏感不錯,劫機人員略顯仁慈和業余,總統的演講處處透著美國中心主義。如果美軍的行動就是道德的勇氣與伸張正義,那抓了又放放了又抓,似乎這所謂道德與正義也是可以變通的,那么也就沒必扯道德做大旗來掩飾自己的立場了。雷迪克如果只是一個失去實權的屠殺狂,為什么還會有人為他的被釋放而歡呼或者恐懼呢。當然這些問題對于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影片來說太過吹毛求疵了。
最后援救時出現的叛徒幫總統找了個自己先走的完美理由,也幫編劇解決了一個兩難問題,總統依然是完人一個。因為本來馬歇爾總統一定會丟下不管的人都死掉了嘛,哈哈。
2 ) 情緒操控大師的杰作!
本片操控觀眾情緒的功力太深厚了,一開場的抓捕行動迅速抓住觀眾,不早不晚,沒有多余的事前準備,一上來就是飛機特戰隊,其中幾個第一視角有帶入感。
之后節奏放緩,演講,對話,總統、一眾記者(上機安檢時有伏筆)等上空軍一號。
就當觀眾覺得一切都可能這么順順利利地進行下去的時候,煙霧彈,機關槍,劫機,幾乎在呼吸之間,在這架世界上最安全,按理說最不應該發生危險的飛機上發生了劫機,令人大跌眼鏡。這立刻又讓觀眾緊張了起來,隨著這種持續的緊張,總統的逃生艙終于落下飛機,觀眾情緒再次放緩。
當打開逃生艙發現其中空無一人時,觀眾的心又被揪緊了!當觀眾發現總統還留在飛機里時,張力瞬間放大!也對后續更加期待。
之后的劇情就比較喜聞樂見,英勇的總統成功奪回空軍一號,但影片處理的比較好,該有的伏筆都有,同時基本是在問題不斷解決與升級中來完成,例如極端分子處死人質,總統聯系到白宮并設法使飛機漏油使其迫降,極端分子協迫美方為其加油,總統救出部分人質,極端分子抓到總統迫使其釋放極端分子頭頭,總統機智擊殺極端分子,極端分子戰機來襲,美方戰機趕到,空軍一號即將墜毀,成功解救總統。
但仍有一些令人覺得突兀的地方,例如總統與極端分子肉搏時基本占優神勇無比,內奸這一角色沒有回應觀眾的期待,輸的太快。
不過總體上是一部經典且優秀,值得觀賞的一部電影!
3 ) 《空軍一號》有兩大驚喜
第一,它塑造了一個十全十美的美國總統。不要以為好萊塢擅長歌功頌德,事實恰恰相反,傳統美國片一向丑化自己的政府和政府官員,包括總統。倒是日本人入侵好萊塢后,開始為美國總統樹碑立傳。美國觀眾看后大笑說:這可不像我們的總統,瞧人家夫妻關系多好,也不逃兵役。總之,詹姆斯·馬歇爾總統是理想的化身。在美國,他使人耳目一新。
第二,影片的編劇手法沒有越雷池一步,是地道的好萊塢套路:前奏埋下伏筆,幾分鐘時故事展開第一個環節,何時升溫到第二個高潮,如此等等,一環緊扣一環。不僅結構是徹頭徹尾的學院派,連故事本身也不乏先例,光是這幾年發生在飛機上的險情已經不下三四部,而且以成功者居多。走老路對藝術通常是失敗的捷徑,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缺乏新意的故事居然很引人入勝。
本片墨守陳規卻能成功,關鍵在于它細節非常豐富。我們看到總統打手機時接線員態度惡劣,手機的電池很快沒電了,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但看到堂堂總統也有如此遭遇,會引起百姓的共鳴。影片中的各種飛機--Jpg-15、C130貨機、黑鷹直升機等,都是向美國空軍租借的真家伙。空軍一號則根據原版復制,其機艙內景在全美最大的攝影棚搭建(那里曾拍過《綠野仙蹤》里的黃磚路),連小手巾的一角都印有“空軍一號”字樣,可謂一絲不茍。
哈里森·福特扮演的動作英雄有別于史泰龍或施瓦辛格的角色,他不但能斗勇,還能斗智。當他說話時,沒有那種漫畫式或戲曲化的居高臨下和威風凜凜,他的權威是從骨子里滲出來的。加里·奧得曼扮演的恐怖分子頭目倒有幾分夸張,他一邊搜尋總統,一邊發表愛國(俄國)高論,那神情讓你捉摸不透他到底信不信自己的話,抑或只是用來嚇唬別人的。葛倫·克洛斯的副總統雖然戲不多,但并沒有走過場。至少有一瞬間,你能感覺她腦子里飛過一個念頭:如果總統死了,她就能名正言順接替總統。當然,這個第二把手也跟總統一樣為人正直。但忠誠不等于愚蠢無知,任何人在那個處境都會想到這一層,只是不能溢于言表罷了。
原本《空軍一號》的上映檔期剛好跟《泰坦尼克號》撞車。一山二虎,必有一死。后來哈里森·福特親自拜訪《泰坦尼克號》的老板,求他推遲首映日。恰逢豪華巨輪的后期制作時間太緊,于是從夏天推到圣誕節。現在我們無法知道這兩個龐然大物相撞,究竟會撞沉全世界最有名的巨輪,還是撞落全世界最有名的飛機。
4 ) 馬屁的經典
在1997年,我們敬愛的江澤民同志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指示,指示我們都去看一部叫做《鐵達尼號》的美國電影,并通過這部電影來學習一下老外是怎么做思想工作了,當時我上的中學領導積極相應這個重要指示,并在事后還讓我們召開主題中隊會來交流學習心得,當時我們班長在交流會上語出驚人:“要是我們也有裸女,思想工作也可以做好!”于是一時傳為佳話。
而通過《空軍一號》,讓我再次重溫了這段佳話,好萊塢除了作思想工作,拍馬屁也是一絕,而且要么不拍,一拍就是拍最高統治者的馬屁,而且拍的手法也是匠心獨具,不落俗套。把自己國家的總統塑造成一個反恐怖,為民請命的高大全并不稀奇,但是讓總統親自上馬,在幾萬米高空直接玩滑翔,練肌肉恐怕也只有好萊塢的編劇想得出,好萊塢的制作商拍的出。
美國真的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他們可以公然在白宮前的草坪上露營抗議,公然燃燒自己國家的國旗,自然調侃國家元首也是不在話下,發達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更是在其中作開路先鋒的表率。不過看電影看到現在,發現好萊塢真正持批判態度的也只有尼克松和著名的“水門事件”,更多情況下還只是一種善意的嘲諷和含情脈脈的贊揚,將美國總統塑造成一個童心未泯,天真可愛,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勇于承受,并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現狀的平民英雄。我們大家雖然在電影過后還要照例大罵美國文化霸權主義的居心叵測,但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卻是津津有味的。這恐怕也是大家在看任何美國電影時的矛盾心態,而且也是在側面反映了美國電影的統治地位了。
5 ) 空軍一號
放假期間閑著無聊,前段時間看了一堆偏文藝的片子,挺悶的,拿這部純娛樂片來調和調和。
見到好多老面孔,蠻有趣的,整個片子就在拿美國總統開涮嘛。老哈里森福特,一臉囧表情,還是奪寶饑渴樣,沒個政治家風范,時不時還露出些蘭博本色,近身搏斗、操縱波音747、高空飛躍,樣樣拿手,簡直是惡搞總統嘛。
還有副總統,史上第一個女副總統?從頭到尾還以為是梅姑,她咋也來玩票呢,跟奧德曼通話時像個盲人一樣,害得我老是忍不住笑,看完才知道不是......
好像就奧德曼演的BOSS不那么幽默吧,不過對總統女兒講的一堆什么國家啊,道德啊,挺裝逼的,還以為他有什么復雜性格呢。最后還沒個好死,這等智商的人就怎么做到混進空軍一號并劫機呢。
還有那個上校,前兩天剛看他在冰血暴里犯傻,這回看他英雄主義起來很不適應,又是忍不住要笑。結果最后還當了炮灰,真不好玩~
還有一干龍套,俄總統跟個小弟似得,副總統的話不聽,就聽他老大哈里森福特的,涮一把敵國總統也蠻有意思。那個國防部長,從頭到尾倆眼一抹黑就一個信念——我是老大!就沒干點別的,《變形金剛》里的國防部長還會點武功呢。背景音樂相當美國主旋律,越嚴肅,我越想笑......
總之整片我就笑著看我完了,娛樂效果挺好。
6 ) 當監獄高歌起《國際歌》的時候 是整片里最讓我激動的
大學的電影賞析課,老師放了這部影片,不過由于我逃了那節課,事后也聽到很多同學在討論,已經對這部影片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時隔了多年,終于還是看了,就說說我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吧。
單純從電影的特效上看,至少在當時已經算很不錯了,劇情方面,也就是一個英雄形象的總統最后獲得了勝利。
其實我想說的是,看了整部影片,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這位神一般的總統,而是當那位俄國將軍被放出來的時候,全監獄高歌著《國際歌》那一刻,那一刻,我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像我小時候看紅軍戰爭片,我總是很同情和無限支持紅軍,我對我一個哥哥說,國民黨好壞,我哥哥笑著說,那是因為現在勝利的是紅軍。
在空軍一號上的兩撥人馬,沒有正義和邪惡之分,只有勝利者和失敗者,但是就像劫匪首領所說,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信仰,美國不能用他們的強權而去干擾別人的自主發展,或是像為了讓石油漲幾毛錢而置十幾萬伊拉克人民的生命與不顧。
這部電影之所以好,或許就在于它給人很多的思考空間,有些人在這里看到了美國的英雄主義而為之鼓掌,而有些人看到的是異國人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顧一切的勇敢,好壞各有定數,也辨別不來。
而我或許會更偏向后者,如劫匪所說,總統難道就沒有殺過人嗎?
7 ) 美國英雄總統與中式明君的本質類同 造神是平民大眾給自己的毒性麻醉劑
由于出色的劇作效果,我無法給出一星,所以打了兩星。
1.美式英雄的悖論
總統的美好品德,出了那一篇義正辭嚴的演講,一點點也沒體現在行動上,相反,全片一直是赤裸裸的全民自發的“總統first”、“第一家庭first”,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就是一個無恥的謊言悖論,總統把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永遠放在守護的第一位,永遠不用在編劇巧構的大圓滿的虛美情節里做選擇,就不可能作出真正意義上的奉獻和犧牲,這樣的英雄觀本身是一個悖論。
2.身居高位者(掌權者)被大眾賦予的奉獻英雄(救世主)身份=富豪被大眾賦予的物質施舍者身份
因為總統是總統,所以所有人眾星捧月地保護他、拯救他、贊美他,眼中只有他,而其他配角的生命似乎都是不值一錢的陪襯,不管其人是否具有更高尚的品質和犧牲奉獻的行為,都可以被編劇隨意寫得死來死去,僅僅是用來渲染殘酷的氛圍(或者甚至更無恥地直接用來逃避總統的道德困境),卻一點也得不到應有的真誠重視、憐憫和悼懷。
某種意義上,編劇此舉,即將主角之外的所有配角視為命如紙薄、予取予求、不需要任何電影外觀眾和片內美國大眾施予同理心關注和重視的螻蟻,以方便地調用所有戲劇資源,來努力營造總統不但在道德層面和現實事況層面都豐裕到擁有可作出不傷自身和family一點筋骨的奉獻性選擇的巨大余地、還能游刃有余地擺出施舍姿態來站在道德高地作出一點點象征性的奉獻行為(比如片尾主動要求在飛機上留下來)的狀況,毫無疑問地證明了他所塑造的英雄總統也就是個美國版的青天大老爺、美國版的于成龍、美國版的戲說XX明君。
我做這個類比,并不是說他們是完全相同的人物類型,在某一項上,他們有完全相同的本質,也就是身居高位者在對現有社會形態適應認同并將之內化為自主精神需求的無自覺大眾的簇擁之下、幻想之中被塑造成的一種完美道德救世主形象。由于編劇和觀眾們認為高位者(主角)的光芒閃耀的高高在上的特權地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才會打心眼里認為龍套們螻蟻一般的境遇并無不妥、理所應當(比如總統為了不暴露,不肯出面來救被槍殺的米歇爾小姐,卻動用權力放出恐怖主義將軍來拯救自己的妻兒;比如片尾飛機上總統的妻女先走,然后才是總統家庭之外的重傷員;比如片尾的大兵只選擇救總統一人而放棄其他人的生命,被拋棄者竟然也甘心情愿地順從這個邏輯,甚至“為總統的德行所折服感動”而懇切地求著總統先走),可以說,這種令人惡心的劇情表現也是高位者英雄幻想價值觀所必然帶來的副產品。就好像萬民磕頭顯清官、乞丐受粥顯善商一樣,平民被“理所應當”地當作渺小無意義的草根,平民的苦難不再是主角,平民大眾的困境的存在本身不但不成為一個苦苦尋找答案的憤怒熱火的問號,反而成為這個天經地義的世界背景板,成為一個無意義的環境符號設置,明明赤裸裸展現在所有人眼前,卻引不起人們的絲毫關注、同情和憐憫,他們的無意義的存在及境況展示只是被工具性地地運用于烘托高位者的特權光輝,而且使這種特權光輝的存在顯得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然而,我始終認為,造神是平民大眾給自己的毒性麻醉劑,畢竟,這個操蛋的世界“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此片創作者在電影這樣的傳播夢的公共藝術里造神,等同于將一直以來麻醉自己的罌粟加以提純精制變成鴉片再傳播給更多的人,是傻到壞掉,繼續加速這個世界的腐朽。
HarrisonFord 最后一步還像動作片男主角的 年紀大了 玩不起了
駕機擋火箭飛彈的飛行員值得尊敬!
劇情相當科幻、、、
自我膨脹厲害了
總統親上陣——美國總統一打多,真是夠累的,依然充斥著飽滿的美國愛國主義精神,還是喜歡Gary Oldman的恐怖分子頭頭,一口俄國口音,絕了!
故事就算了,據說克林頓大愛此片,估計老小子沒少yy。片中F15大戰Mig29的場面不太多見,雖然CG糙了點,但是還算不錯。
個人英雄主義 結構老套 后面情節太拖沓了 戲份可以縮減 配角塑造一般圓滿
緊張刺激,狹小有限的空間更加增加了緊迫感
美國總統的外掛開爽了,俄國總統的戲唱不下去了,國際歌的內蘊超神了。
典型的美國式英雄主義。
美國真的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他們可以公然在白宮前的草坪上露營抗議,公然燃燒自己國家的國旗,自然調侃國家元首也是不在話下,發達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更是在其中作開路先鋒的表率。不過看電影看到現在,發現好萊塢真正持批判態度的也只有尼克松和著名的“水門事件”,更多情況下還只是一種善意的嘲諷和含情脈脈的贊揚,將美國總統塑造成一個童心未泯,天真可愛,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勇于承受,并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現狀的平民英雄。我們大家雖然在電影過后還要照例大罵美國文化霸權主義的居心叵測,但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卻是津津有味的。這恐怕也是大家在看任何美國電影時的矛盾心態,而且也是在側面反映了美國電影的統治地位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7457/
給打四星不是因為影片有多厚,而是佩服美國淫民的想象力。電影基本就是美國精神最集中地詮釋,美國總統成了007,不畏恐怖分子毅然沖在最前這是英雄主義,為了妻女愿意妥協表現了對家人的責任,白宮面對危機的臨危不亂展現美國領導的機智,加上軍人義無反顧的犧牲這絕對是美國最好的宣傳片
。飛機起飛后,艾格和同伴們劫持飛機,綁架美國政要及總統家人,只有詹姆斯僥幸逃脫。恐怖分子要求俄美釋放雷迪克將軍,而藏身空軍一號中的詹姆斯則和這群匪徒展開殊死決斗
總統的空軍一號,真是很驚險
非常典型的戲劇性敘事作品,從高潮看統一性。哈里森·福特一如既往的硬漢形象,奧德曼每次飾演反派角色都無比迷人。最后一分鐘營救和懸崖上的決斗,這些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調動觀眾情緒所采用的經典劇作法都被用上了。美式主旋律的結尾,符合商業片的類型模式,縫合的封閉結構,皆大歡喜。
故事張力與演員陣容上都達到了相當水準,特別是加里奧德曼的角色塑造曾被昆汀與辛德勒的費因斯,老無所依的巴登并列贊譽為影史三個壞蛋典范。但,所有這些亮色(當然還包括導演和福特)都不足以遮蓋故事本身恣意夸張傾向所產生的反效果——沒看錯吧?美利堅總統在空軍一號上虎膽龍威?!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從海底出擊和完美風暴遇水則發,這次換作天空遇險,在不熟悉的戰場有點找不到北。
一有女人當總統/副總統 美國準會出事…… 配樂很經典 這種主旋律基調不算很得人心 但是從商業角度來講影片還是很抓眼球
挺刺激的
典型的美國式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