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憂慮的動畫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已經不知看了多少動畫,小時接受的觀念都是動畫是給孩子們看的。隨著歲月的增長,看了更多的動畫,也漸漸明白,動畫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它可以呈現很兒童化的內容,也可以表現很成人化的故事。同時,在動畫中,人的想像力可以更肆意的馳騁,也就給了導演更大的表現空間。
而大友克洋的《回憶三部曲》無疑屬于更“深沉”一些的動畫,動畫的技術手段讓他和同事們可以將充滿想像力的動畫與故事情節結合,同時揭示更超越娛樂性的主題,三個故事,或悲情,或諷刺,或壓抑,總體上都表達著一種憂慮的氣質,使得這部動畫顯得與眾不同。
《她的回憶》是其中比較悲情的故事,應該說故事一開始就顯得似乎沒什么新意,一艘搜集太空垃圾的太空船收到求救信號,進入巨大的廢棄飛船中探險,卻陷入離奇而危險的境地,這樣的情節美國科幻片已經用過N次了。而片中那種機器具有了意識,回憶牽扯現實的概念也不新鮮。但是,動畫的魅力也就在這樣的情節中充分發揮了優勢,片中一個昔日的高音名伶為了緬懷逝去的愛情,沉入記憶中,在太空建起一個全息投影構造的幻覺世界。而進入這個世界的人們也迷失,也被已經具有意識的機器勾起深藏內心深處的記憶。這種迷幻的感覺通過動畫可以讓導演最盡興的釋放創作靈感,那肅殺的廢墟環境到典雅的劇場的轉換,那宇航員陷入幻境的絢麗,那人與幻境,人與記憶的對話配以回響的美聲配樂都顯出一種沉重,一種心痛,一種悲情。片子的最后,宇航員成為女伶記憶的又一陪葬品,而在廢墟中,躺著的是已成骷髏的她的遺體,沉痛的記憶如此令人心碎,以至于它要無可控制的擴展,無可控制的破碎。
《最臭兵器》可以看做一出諷刺小品,一個研究所的小職員誤服了秘密為政府研究的藥物成為了化學武器之源,所到之處都讓人倒下一片。而為了將藥物遵照上司命令帶回東京,他穿過導彈、坦克、戰機的重圍“忠誠”的執行著自己的使命。這一部分帶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而黑色幽默的本質卻又是帶著苦澀的笑,這個有些離奇的故事不但彌漫著對人類科技進步負面影響的末世警惕,同時也帶有很重的日本特色,作為唯一受到過核武器這樣的具有“末世效果”的武器攻擊的國家,這樣的夢魘很難褪去。而“忠誠”在這里也是被諷刺的對象,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真正可怕的往往不是最惡毒的人,恰恰是一些本性善良的人無意識的卷入其中。就如那個研究所的小職員,不知情的成為一起社會災難的制造者,同時又將其逐步擴大,伴隨者顯得很熱鬧的軍事行動都被一個小職員輕松的化解,更反襯出真正可怕的不是武器,而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或觀念,作為曾經集體性瘋狂向外進行侵略戰爭又集體性的承受代價的民族,這段故事似乎就是一種側面的反思。
三部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大炮之街》,這是一部有著隆重的《1984》味道的動畫,它的時間最短,卻又最為壓抑,最為讓人看了倒抽口涼氣。片中的人們從外形和意識上都已經形同機器人,他們的存在的價值便是制造大炮和炮彈,然后用大炮將炮彈發射向他們也不知是誰的“敵人”。片中的國度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的縮影,甚至連孩子們的教育也受到了滲透,數學課上講解的數學理論滲透著如何計算更好的打擊敵人,而孩子憧憬的窗外只是座座炮臺。在片末,父親手中的孩子的畫充分反應了這樣環境下教育的結果,孩子的畫筆下往往反映著他們的世界觀,而片中孩子的世界觀是充滿著戰爭與殺戮的,而他的夢想也是長大當一個軍官,而不像父親一樣只是個炮兵。片中有處從大炮之街向外望的鏡頭,顯得一片蒼涼,而使得大炮之街顯得孤零零的在荒漠中存在,這多少也反映著日本的島國特點,這里似乎更表明著一種反思色彩。片中的軍國主義國度已經令人感到壓抑,更令人壓抑的是孩子們,這些未來的希望也已經早早的被嵌入到龐大政治肌體中,其憂患感令人沉思。
《回憶三部曲》不愧為日本一部經典的動畫,其經典之處不在于它的技術上有何突破,故事上多么精彩,情節上多么曲折。而在于本片可以稱得上是“作者動畫”,導演們以動畫為表形形式,反映的是對人生、社會、文化、政治的深層次思索,這部動畫基調上雖然顯得憂慮,卻反映了作者令人尊敬的積極態度。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20e2e7f083f5a0a28388a8f.html 2 ) “載體”“炮灰”
1、Magnetic Rose
你死了,記憶通過某種方式存留下來。許多年后的某一天,某人陷入這記憶之宮,被你的記憶攝住。你的記憶似乎成了某種實體,控制了不速之客的肉身,不對,記憶不可能成為實體,只是陌生人的意識與你的記憶疊合在一起,意識無法逃脫,肉身自然受困,如米格爾。意識想方設法掙脫“記憶”的束縛,企圖跳出“逃避的場所”,肉身隨意識作出反抗,如海因茨……我靠,記憶之宮如此強大,你的記憶可以脫離肉體在浩瀚的星空中長存,豈不是說明你獲得了永生?不對,你的記憶還是存在載體,海因茨開槍打碎的不是無數計算機么?這么說,只要可以找到良好的載體,我們即可獲得永生?可是找到了載體移植了你的記憶,你還是“你” 么?載體獲得了意識,你還有存在的意義么?生和死至此沒了界限,只有存在,沒有生活。可是,另一個載體上的你的意識所存在的那個世界難道不是繼續被“你” 所感知,如果你可以感知到那個世界,開始一段生活也不是不可能的嘛。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有一短篇科幻,《黃粱公主》,講述一個國王看到術士黑盒中的黃粱公主,便打算讓術士將他自己也送到黑盒中去,術士為了滿足國王,說道: “如果你執意要這樣做的話,我倒是有一個辦法成全你,但是,你必須離開你現在的肉體,因為我得確定你身體各部位的坐標,然后一個原子一個原子把你編成程序,再將模擬的你放在中世紀的世界里,這只是一個信息和表現的世界,你將留在那里面,只要電子通過這些線路從陽極移到陰極,你就可以一直在里面。”國王這時提了一個在俺看來十分重要的問題:“我怎么能肯定你的那個模擬的人是我而不是別人呢?”意識同時存在與兩個不同的載體,另一個人(載體)是不是還是“我”,同一個意識如何存在于兩個不同的世界,根本就是矛盾嘛。術士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從床下抽出一把很沉但又很管用的鐵錘。 Andy 和 Larry Wachowski 也給了一個解決方案,可惜太過復雜。
2、Cannon Fodder
Cannon Fodder,直譯就是“炮灰”(soldiers who are regarded as expendable in the face of artillery fire)。Memories第三部“大炮之街”用“炮灰”作為片名確實更合適。城市的一切圍繞著大炮,向不知所蹤的敵人開火,戰斗本身就是戰斗的目的,敵人在哪無所謂,甚至敵人是否存在也無關緊要,老大哥告訴我們存在敵人,我們相信就是,大炮之街的生活建立在“相信”的基礎之上,如果有懷疑,請埋在心底,否則,哼哼……哈耶克英明的指出:人們贊同一個消極的綱領比贊同一項積極的任務要容易些……若要用一個信條將某個集團牢牢地團結在一起以便共同行動的話,將“我們”與“他們”對立起來,向一個集團意外的人進行共同的斗爭,則似乎是這個信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敵人,不管他是內部的,或是外部的,似乎都是一個極權主義領導人的武器庫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通往奴役之路,chap10)
3 ) 可能會永遠記得的一個精彩分鏡頭
她的回憶中:一個手指按下了落滿塵土與污物的鋼琴鍵 一瞬間場景從污水橫流腐朽黑暗的太空船底層內就轉到了鳥語花香清風拂面明媚燦爛的玫瑰園 驚在當場的當事人給了個360度全景拉了整一圈然后是更驚人的畫中人愛娃從身后溫柔的撲了上來就是一個熱吻
這個鏡頭拍的很美 很有想象力 給人的印象太過于深刻了...
當初第一次買到的DVD版本很差 就是那樣的畫質也覺得看著很美很震撼 這個片子才是我認識到大友克洋和今敏的片子真是很強的開始...
4 ) 三部曲只愛其一
大友克洋領銜的動畫巨作,由三部風格迥異的短片組成。第一部分Magnetic Rose(她的回憶)發生在2092年,一艘太空垃圾處理船收到奇怪的求救信號—一首歌,他們迅速趕到信號發出地——個顆小行星。兩名船員在追尋求救信號來源時,陷入各自回憶的漩渦。最后,玫瑰狀行星碎片如同皚皚白骨邊的枯萎玫瑰,將那位女子的記憶湮滅在宇宙塵埃中。第二部分Stink Bomb(最臭兵器)則是略帶諷刺的喜劇,一個小職員誤食生化膠囊,成為能以氣味致敵于死命的兵器而不知,并一步步接近罪魁禍首們。最后部分則是大友克洋自己導演的作品,Cannon Fodder(人間大炮):在一個炮管林立的城市里,父親每天去打炮,母親制作炮彈,兒子則學習各種發炮相關知識----它的強烈政治諷刺味和存在的荒謬感使我想起奧威爾的1984。同前面兩部相比,人間大炮畫風歐化夸張、人物麻木無神,構建了一個異常壓抑的蒸氣世界。
Rating:7/7/10 8(average)
5 ) 看完很平淡啊
第一部宇宙中發生的事,想象力也不夠豐富,理論混亂,現實、科幻與精神世界切換地很初級,邏輯紊亂,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
第二部沒有隱喻,全是明擺著的對于體制的諷刺,包括日本和美國的關系,日本社會等級制度,實在挖不出更深的東西,只是能博得觀眾一笑。
第三部畫功了得,氣氛構造得不錯,給電影加了點分,表達的意思也很明顯,卻不能發人深省。
總之差強人意,評分這么高,也許是因為看動畫的人群和一般看電影的人群有所不同,導致評分標準差異。
6 ) 《回憶三部曲》——如何把荒誕說三遍
《回憶三部曲》這個名字太具有欺騙性,導演們的關鍵詞分明是荒誕。三部短片的風格和內容大相徑庭,但帶給觀眾的荒誕感是循序漸進的,乃至是幾何式的加成。
《她的回憶》最切題,收到求救信號的宇航員被一個失去愛人孤獨死在飛船的女歌唱家的記憶所吞噬。這個故事的怪誕感在對比中產生。設定的年代遠在未來的2092年,但是飛船里的裝潢讓我聯想到的全部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沙皇俄國。雖然女主人公確實死去多年,但想來能發射民用宇宙飛船的年代也應該比現在發達了。人類審美居然還停留在幾個世紀以前,前往救援的宇航員也不以為意,這種暗藏的不合邏輯讓人毛骨悚然。收到的求救信號是女歌唱家的唱段,中間讓兩個宇航員產生幻覺的也是音樂,這種明顯呼應《奧德賽》里的海妖迷惑水手的橋段,也預示了一種不祥,讓觀眾不自覺地神經緊張。一切華麗在這個古舊的飛船里都是幻象,要么是生成的3D影像,要么就如出土文物觸手即碎。真實顯露的飛船破敗殘缺,但電腦融合了女主人的記憶,產生了畸形的人工智能,制造幻覺讓人泥足深陷。飛船里的二元對比,將女歌唱家的心境變化和人生際遇進行了實體化。所愛之人離開之后,之前的美好回憶都成為虛幻,反而讓人被恨意糾纏,促使自己殺了變了心的丈夫,正仿若原本正常運作的飛船年深日久,進化成為在宇宙深處孤獨漫游獵殺過路飛行器的怪獸。看到結尾的時候只能感嘆孤獨,而且是被拋棄的孤獨,真是深不可測的邪惡情緒。
《最臭兵器》被安排在第二段,似乎有一定為整個電影情緒起緩沖過渡的目的。色彩和人物設計上明顯明快和滑稽一些,情節也是最為符合電影架構的,不需要觀眾過多去思考。這個故事的荒謬之處完全是刻意設計的,也就是說觀眾可以輕易判斷這種怪異,而且由于全篇的黑色幽默,會處在一種不知該笑還是嚴肅的心境里。主人公對自己成為唯一的幸存者沒有任何的質疑,對一路上動物死亡而植物盛放的詭異景象毫不在意,遭遇愈演愈烈的軍事打擊也不為所動,一路只曉得遵照長官的命令,把實驗藥物送達東京。這個人物的怪誕似有諷刺日本過于遵守上級命令,不做思考的國民性。虛構的美軍在日本的應急決策中狀若暴君的頤指氣使,明顯是批判現實中的日本政府在政治決策中被美國所掣肘。不過恐怕正是這種太過概念化的諷刺顯得老套,層層堆疊的戲劇感包括結尾的反轉都是教科書式般在人預料之中。觀眾看到這里終于有一種找回主動權的感覺,整個故事因此對非日本觀眾,或是對這種刻板印象式的國民性沒有共鳴的觀眾削弱了很多情感上的觸動。
第三部《大炮之街》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它那種對觀眾理直氣壯地挑戰。畫風較前兩部明顯粗糙,臺詞簡單直白到毫無深意可言。荒誕感猶如明晃晃的探照燈,在深沉粗獷的基調里讓人無法回避。故事的大背景當然一眼即知是虛構的,描述的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和對話又分明讓每個觀眾都似曾相識。當然不可能存在一個城市只為了制造炮彈發射炮火而運作,但每個人都按部就班生活在流水線上,負責一個大工程的一小部分,麻木并且被動地日復一日地勞作,這完全是現代社會的寫照。片子里有幾個地方非常有意思,司令官在畫像里高不可攀,在現實中卻是腦滿腸肥的形象。他的權威來自他的職責,就是負責按下發射炮彈的控制鍵,這種儀式感強化了他近神的形象。資本主義為眾多理論家所詬病的一個點在這里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工作的價值成為個人價值的唯一衡量標準,人性逐漸被剝離出考量范圍。新聞日復一日地播報當天的炮彈制造成果,強化城市力量感和居民集體榮譽感,也不斷提醒外部威脅,這正是全世界政府普遍穩定政權的常見手段。丈夫在工作中的表情通常是麻木,偶爾是茫然中浮現恐懼,卻拒絕回答孩子“敵人到底是誰”的問題。這種逃避,冷漠,無力質疑展現了分子化的人類社會最為危險的一面。
而最最精妙的細節在我看來是幾十秒的群眾抗議畫面。分發的傳單上抗議的內容竟然是要求制造清潔炮彈,保護民眾的健康,這種吹毛求疵隔靴搔癢的反抗,恰恰證明了群眾的盲目和輕信。先鋒分子自以為是,“爭取權利”的錯覺讓他們感覺良好,卻正中統治者的下懷。在一些不會動搖根本的政策上安撫和讓步,讓人民處于要求一直被滿足的成就感里,溫水煮青蛙,繼續屈服于分配的任務和虛幻的使命感中。這樣搖搖欲墜的金字塔社會,荒誕中透露著映照現實的殘酷,委實讓人心驚肉跳。
荒誕感的延續和深化,在于從個人過渡到一個國家,甚至是世界普適的現象的觀照,此時畫風和情節的無聯系反而銳化了這種統一的怪誕,意味深長。
最后發現今敏是編劇之一,而且我估計他編的是《記憶》那部,那么如果與《千年女優》一起看的話,不寒而栗
三是1984的寫照啊
第一個雖然表現唯美且緊扣主題,但翻版塞壬寓意陳舊且格局過小,三星;第三個表現日本軍國主義太過露骨,蒸汽朋克風格給三星;第二個最佳,黑色幽默,諷刺當代日本很多現象,如日美關系、公司文化、職員工作風格等,也最有今敏色彩,給五星。
森本的第一部分,當異形之旅遭遇歌劇魅影,視效意境最為突出,但!此非動畫之所長,手繪畫作難以呈現那種金屬質感。而繁華如夢的段落證明編劇陣容確有今敏;岡村的第二部分,日本人很愛拍臭?臭蛋一往無前赴東京對比神隱少女之腐爛神進湯屋。其實臭氣涉及人類味覺,非聲畫媒介之所長,好在黃霧彌漫眾人掩鼻狂奔紛紛倒地的畫面補足效果;大友的第三部分,就是炮林版的弗里茨朗大都會,“對機器的迷戀是充滿感情的,這種感性的迷戀同時伴隨著理性的恐懼,這是一種從手冢治蟲身上繼承而來的矛盾的情感,也是現代主義意識形態混合的產物。”……三個故事樣態風格各異,主題指向高度一致:冷戰終結后主要矛盾必然由外轉內,意識形態如無法順應時代做出調整,只會禍害無窮。難以消除的家庭心魔,秘密研制的生化武器,失去目標的赤紅大炮……甚至是日美同盟。
喜歡臭兵器 大炮之街看兩遍才懂
第一個很有傳統經典的外太空科幻味,前半的營造很不錯,結局有點俗。第二個有大幻想,但是缺乏小細節設計,不夠好。第三個很有意思!
我悔,我悔,我大悔!我真的不該看這個片子,這完全是一個錯誤!我忘記在租碟網站把這個片子挪后了,它就出乎意料的給我及來了。我本來真的是,好期待看原著的說。看了這片子,再回想Hosseini在《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里面的筆風,我真的覺得,這應該是一部多么偉大的書啊!現在完全被這部電影spoil了,我悔我悔我大悔!
重看是特別想再仔細聽一下里面的音樂。《她的回憶》配樂是菅野洋子,海妖之歌的主題,索拉里斯星的內核,歌劇演員的主角身份,整個音樂氛圍和作畫一樣是鬼魅、驚悚而浪漫的。《最臭兵器》音樂是三宅純(《pina》是他做的),故事主題是黑色幽默的政治諷刺劇,大量爵士樂,離散的節奏,甚至free jazz段落,都市感撲面而來,詼諧中是生化武器這種故事失控而癲狂的氛圍。《大炮之街》音樂長嶌寛幸(他夫人是phew),影像是蒸汽朋克,主題是軍國主義,音樂沒有前兩部那么統一和貫穿,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有搭配大炮段落的機械性電子樂,還有很多現代音樂的部分,飽滿的焦慮感,同時具有極強的煽動性,分分鐘讓人當“殉國櫻花”。總ed和op是石野卓球。總之,音樂太講究了,日本人。太好聽了!很少看到日影音樂不行的。
《最臭兵器》有點自然借助人類的雙手和肉身復仇的意思,遍地植物繁盛但人類無法生存,十幾年后的《滅頂之災》與之相比實在不算高明。三個故事的未來末世感都極其強烈,90年代真是科幻的黃金時期。
(8.5/10)三個故事,三重表達,未來三部曲。《大炮之街》:人們生活在炮彈時代,制造炮彈成為唯一的工作,精神信仰被大幅的領航員引導,人如工具、機器一般不斷的制造炮彈,轟炸著不知何處的敵人。看到《大都會》《1984》《等待戈多》的影子,(動畫一鏡到底場景轉換很有今 敏的形式感)。《她的回憶》:航天時代的外太空探索,卻困居在百年魅影的回憶當中,人在現實和虛擬之中陷入困頓,女性的回憶充滿著哀憫、悲情,傷感的悲劇色彩,今敏的《千年女優》之感。人類走向太空,卻迷失于內心。《最臭兵器》:荒誕、黑色幽默的科技幻想。一場小小的感冒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和戰爭,夸張、戲謔,充滿著對于科技、戰爭的諷刺,腦洞很大,國家領導層的“圓桌會議”像極了《奇愛博士》。
一邊染頭發一邊看這部動畫,看完后我的頭發變成了紅色??我想染褐色的來著..這事咋整的??
金敏和大友克洋的合作之物,第一部《她的回憶》金敏的存在感最強,但整體故事非常類似于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名為科幻實際上則是探究人的內心。第二部《最臭兵器》很諷刺,黑色幽默但過于用力。《大炮之街》是大友克洋直接的作品,也是很多人的最愛,很1984,木偶般的人像和肅殺的氣氛渲染的很好。
回憶不是逃避的場所,三部曲里面的場景幾乎都是當今日本的縮影或深沉的反思。她的回憶太華麗然情節無愛。最臭兵器有世界奇妙物語的感覺,非常吸引人,音樂有趣,而且編劇岡本的感覺跟那個傻乎乎的主人公好像= =想看他的狼雨。大炮之街么過于灰暗,但批判反思的力道最深。膜拜卓絕的想象力!
古早味的《愛死機》,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愛死機》是plus的《回憶三部曲》。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今敏,昭和動畫F4。新海誠,細田守你們加油吧。
她的回憶悅耳,最臭兵器捧腹,大炮之街印象最深。偽長鏡頭的感受是真人電影達不到的,可能與動畫獨特的敘事節奏或大量特寫有關,人物活脫取材一戰,大炮更是借用多拉大炮,整個如諷刺漫畫般的戲謔感讓人倍感帝國主義、軍工一體、集權主義的冰冷,這種有歷史元素編織的猙獰感恰好更寧人深思
最臭兵器>打炮街>回憶
感覺很牛逼的樣子,想象力有趣,歌劇姑娘愛的怨念(怨念的愛),炸不死的臭人,陰暗悲傷的炮彈街,不愛情節,愛配樂。現實暗喻?
《她的回憶》感覺可以改成Cowboy Bebop的角色重演一遍
三段式,《她的回憶》滿分作品,死亡空間與海妖之歌的結合體;《最臭武器》不太喜歡,但故事性與結尾好,充滿了諷刺味道;《大炮之街》最短,畫風最怪,蒸汽朋克下的軍國體制,有一種憂傷的情緒
曾經還是一個敢于質疑機器,調侃極權和軍國主義的時代。幾十年過去了,這些人類垃圾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卻不再有精力為之擔憂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