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這部電影是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找出來給自己冷凍大腦的作品,說實話,每次看都依然會有徹骨寒冷的寒顫。
————————————
————————————
————————————
劇透警告————————
————————————
————————————
為什么推薦不懂陳和平所作所為的人去看這部電影??
因為杰倫哈爾飾演的路易Louis Bloom 不論從出身還是在電視新聞的上升之路,都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兩個人物都是極端的 narcissist 自戀型人格障礙。
在這類人眼里,根本不存在正確錯誤、不存在規則,不存在道德倫理和底線,也沒有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念,對于他們來說,一切都是供自己游戲的道具和棋子。哭訴對他們是沒用的,他們還會反向從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那里學到被他們傷害控制的人是什么心理狀態和感受。
他們尋求的是刺激。
陳和平要導演一部真人秀來確認自己的價值,社會反應越瘋狂,越受他擺布就越能滿足他脆弱不堪的自我,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姚雅慈說他不重要的時候被開瓢,郭曉其說不必要的之后殺胡允慧。陳和平要的就是看到他人在他的擺布下出現動物一樣的刺激反應,他就獲得滿足。
然后來說陳和平的工作。
陳和平的新聞理念和姚雅慈的根本沖突在于,姚雅慈代表的是從戰爭時期誕生的客觀主義新聞價值觀,也就是當前世界主流的新聞行業約定,注意是行業約定不是法律,而陳和平其實更多代表的是我們現在的社交媒體時代下的媒體語態,注意是泛指媒體不是某一類媒體,他不在乎媒體的獨立性、客觀性,他要的是「表演」,一切真實都是服務于他要的舞臺效果。所以他才會去采訪澀情club的時候要求大力鞭打,而這一段在姚雅慈的眼里簡直就是無法無天,既直戳客觀性的倫理道德底線,也對姚雅慈本身女性主義態度是侮辱。
姚雅慈那一刻意識到陳和平是個定時炸蛋,要求他當天就調離,很合理。
另一邊來說一下夜行者。
Louis跟陳和平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是徹頭徹尾的利用新聞轟動效果來賺錢的主,但恰恰是如此簡單的目的,他殺伙伴、進兇殺現場、操縱警匪槍站。。。一切的一切對他來說只有工具價值,他看不到「人」。不論任何人擋住了Louis路,他都能面不改色,甚至親切無事一般,像捏死一個蚊子一樣處理掉障礙。Louis可以說就是人形軀殼的機器,這也是我在看夜行者時,只要看到杰倫哈爾的眼睛,那里面空洞無物,就讓我渾身寒顫的原因。
他們一樣的點,在于都是自我中心的極端自戀型人格障礙。陳和平自戀,所以要靠鯊人來滿足自我存在的確認;Louis自戀,所有人都是他達到目的的零配件。可以說,Louis比陳和平更可怕,更無人性。
說了那么多,再次推薦不懂陳和平的朋友去看看夜行者,能增加一個認識narcissist的案例。
終于看完了,簡直就是折磨。因為太影響觀感了,所以主要講講缺點。優點也有很多但是不在這里說了。
從第4集沈嘉文犯罪現場給觀眾露臉,到第5集前半部分各種蛛絲馬跡 間接直接證據指向沈嘉文嫌疑,最后居然一直抓到第6集還沒抓到?你要知道你這部劇總共就10集啊!明明一集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非要拍3集。
從沈嘉文死后到幕后主犯登場,又花了兩集鋪墊。而且全是那種嫌疑最大的懟臉拍然后營造詭異氣氛但是最后還又給你來個謎底揭曉好像真的想要震驚一下觀眾一樣。
前幾案多條線索指向kink酒吧,你不去調查酒吧人員,僅僅因為他們給出工作人員名單的時候沒有一點猶豫就放棄了這條線,甚至連迪廳最核心的DJ不在名單上都沒查出來,各位是純吃白飯吃上崗位的嗎?
連著名青春戀愛番名偵探柯南中都有熬夜盯梢(談戀愛)的場景,你們手握沈嘉文多條線索,甚至后面懷疑陳和平的時候都不肯多安排幾個人去熬夜盯梢,去跟蹤一下嫌犯,那你們憑空找什么證據啊?
明明知道田村義和彤妹是重要證人,卻沒有派任何警衛保護重要證人,田村義信件寄出要重重審查,但是寄給田村義的父親的照片卻很輕松到了他手上。你們是有多傲慢才會覺得犯人不會去刀重要證人?還是編劇純腦癱覺得搜查人員連這點最基本的都想不到?
最簡單的設局智斗都沒有,更別說什么多重博弈了。換別的劇放后面陳和平身邊的幾個人以及郭檢身邊的人可能早就已經被安排去做誘餌了,就等你一去綁人立馬給你銬起來了。有了彤妹被綁走的經歷這點教訓都吃不了真的難以理解。
開頭被郭檢親手送進局子里去的學長,最后還是靠他提醒,以及靠他扮演noh才成功抓到陳和平。那這不就更說明了你郭曉琪辦案能力不行,處事不行,情商更不行了嗎?我搞不懂,這案子要換學長來可能真一集就能拍完了。
檢察官不去盯梢,不去設局,不去搜證據,最后還是靠嫌犯自己認罪才找到的證據。女主播被煙灰缸砸死的現場沒找到兇器,你第一時間不去找兇器,你在查你馬呢?到頭來人家就光明正大把煙灰缸放辦公室,甚至你派你記者小女友去偷點東西出來化驗一下都行,但我就是皮我就偏不。
編劇要么是太自大,開始幻想自己也能完美犯罪 白癡檢察官找不到一點證據最后還是靠自己嘲諷性地在鏡頭前說出來不然永遠不會落網,甚至還意淫自己在電視臺公然騎臉檢察長也不用擔心事后被穿小鞋。要么就是想諷刺一下郭檢的無能,用最后一集親自下場打人被送進監獄來諷刺他的正義立場,諷刺他親手把學長送進監獄結果自己也進了監獄,最后還是得靠學長出招才能找到證據。不管怎么說這個劇情都很難以入眼。
我看完第1集后對郭檢的評價:愣頭青白眼狼一個,人家學長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處事要圓滑,這么真心的學長在職場不多見。人家把你當家人,你把人家送監獄。但是你立場堅定,做事有原則,我看好你在10集中靠自身努力改變檢察界風氣,相信你一定能堅持你的正義。
我看完第10集后對郭檢的評價:愣頭青白眼狼一個,人家學長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處事要圓滑,這么真心的學長在職場不多見。人家把你當家人,你把人家送監獄。純純一傘兵。
我對整部劇的評價:重口味下飯肥皂劇,要主旨沒主旨,要推理沒推理,要懸疑沒懸疑,要劇情有驚悚。開頭我以為主旨是想批判業界風氣,把貪污檢察官都送進監獄,結果這只是一個為了打郭檢臉的伏筆。中途我以為是懸疑推理,甚至還在找兇,結果推理要素做的虎頭蛇尾。后面我以為是犯罪心理劇,想展開新聞放大犯罪對社會大眾的心理影響,結果又做的太過脫離實際,莫名其妙一堆支持者沒有鋪墊,搞得好像真的所有人都是那種喜歡獵奇真人秀的變態一樣。
1.過程和結果哪一個更重要?
不記得在哪一個電視劇里,看過這樣一句臺詞:“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可以不擇手段”,當時覺得,這句話未免也太過偏激了。 但當這句臺詞放在《模仿犯》里,就顯得特別應景和合理。 一味地追求程序的公正,與遲遲不能結案導致受害者人數的攀升,顯然放棄前者才更加明智。 因此,匆匆露面,幾句臺詞的許有為,許檢成為全場MVP。
連下棋都要用“過河炮”收尾的人,我相信他跟郭檢講的“布局”是真的。
畢竟,他完全沒有因為被郭檢捉進去就針對他,反而還“一語驚醒夢中人”地點醒他,幫他結案。 姜還是老的辣,油條還是老的香啊! 2.職業底線和道德底線,哪一個更重要?
剛出場的雅慈姐,職場精英的刻薄與利己裹滿全身,她在自己的獨家欄目里長袖善舞,擅長借力打力地謀劃話題,制造熱度,累積資本。
另一方面,她又堅守記者對“真實報道”的底線,即使自己團隊里的人,去了對手團隊,她也能真心送上祝福和善意的提醒。 陳和平對郭檢的憤怒在于“被打斷”“閉嘴”的忽視,但對于雅慈,全然因為她戳穿了他的面具,看透了他內心的本質,達成了真正意義上地“暴擊”。
我欣賞她作為一名女性,敢在公眾場合去呼吁大家撕掉職場女性特制的標簽,也欣賞她遇事理智、冷靜,有獨自消化負面情緒的強大內心。
她落淚并不是因為恐懼死亡,而是因為愧疚,自己又要對兒子食言了。 3.知天命,不言棄 外公這條線,我真的會哭亖。
他說,我信簽文所寫,早有預料,但難的是接受。
命運有時候經常給我們開各種玩笑,意想不到的,意料之中的,樁樁件件都是經歷。 要怎么才能把經歷換成閱歷,堆積起人生的厚度? 或許就像外公這樣吧,即使已知結局,也要全力以赴到最后一刻。 *BTW,此劇不必作為懸疑/推理劇來看。 因為第三集就可以盲猜出兇手,所有答案都被編劇喂到嘴邊,哈哈。
本片目前已經看到以下幾個需要被拿出來討論的話題:
1 法律:執法人員是否該保持公平公正
2 新聞:媒體究竟在揭露事實還是操控人心,大眾又如何不成為“共犯”
3 家庭:原生家庭的影響與親密關系
4 女性:女性究竟是否為弱勢人群
我暫時不去想去糾結整個電視劇推理的刻意,焦點的模糊,警察的無能,節奏是否緊湊,邏輯是否合理。僅圍繞電視劇中看到的這些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法律:執法人員是否該保持公平公正
郭曉其一直堅定的認為,執法人員的執法程序應該正當,也不應該執行私刑,直到自己愛的女人被殺,他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向陳和平下手。這讓我想到了《死亡筆記》,內核是一致的。
法律存在它的漏洞,所以會讓一些人逃離制裁。但因為程序的不正當,我們才有《辛普森殺人案》的逃脫,也正是因為程序的正當,才讓弟弟胡建和沒有被草率的成為殺人兇手。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也無法保持絕對的理性,也沒有在這個位置上遇到同樣的問題。只能說,向那些在相關崗位一直堅守誓言的執法人員致敬,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真相尋找起來固然困難重重,但我們不應該用謊話來敷衍了事。這里推薦大家大家去看金凱瑞的《大話王》。
二、新聞:媒體究竟在揭露事實還是操控人心,大眾又如何不成為“共犯”
結合近期還在熱播的《不止不休》,同樣也是媒體話題。我隱約記得劇中黃江也說過類似的話。“新聞是客觀地陳述事實”。而在互聯網媒體野蠻生長的今天,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記者”并且發布“新聞”。一個十幾秒的短視頻,盡管非常有可能已經被去頭去尾斷章取義,只要可以獲取流量博得眼球,便有很多有心之人發布出來操控輿論。我已經看膩了當前新聞的多級反轉,人們不停的站隊再換隊,新聞一個接一個,即便是當下最火熱的新聞也可能在幾個月后被大眾遺忘。比如鐵鏈女、唐山打人事件。
但無論這些“新聞”的背后是揭露事實還是操控人心,他們服務的對象永遠都是大眾,所以大眾究竟用怎樣的立場來看待這些新聞,才成了最應該被討論、被思考的話題。
劇中讓我特別震撼的是陳和平募集下個目標時說的話。他說:“你們覺得這很變態嗎?但如果沒有觀眾的叫好,也就不會有秀了,別再裝作事不關己了,是你們集體贊助的,你們都是合謀。”
看到這里我開始不停反思,我有沒有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傷害了某個人的“共犯” 。我們又到底應該用怎樣的立場去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更別說我們看到的這些有限的內容又是別人希望我看到的部分。我甚至很想吐槽一句是:這個話題也是讀書二十幾年沒有人教的部分。
但沒關系,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作品讓我們開始質疑身邊的陳詞濫調,對很多口口相傳的“道理”和“經驗”開始懷疑和深挖。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呼吁大家在發表自己看法前能夠做到三思。
三、家庭:原生家庭的影響與親密關系
這個話題太大了,也太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這一生是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我相信很多小孩都經歷過父母一方出軌、離婚、家暴、重男輕女、溺愛、缺愛、被成為替代品等等。
特別是80后-90后,我們從小的教育中,很少被提及什么是愛、性、責任、性別。大人們沒有時間和心思來給我們解釋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傷害別人,怎么面對校園暴力、不公平待遇、歧視、侵犯,甚至包括如何面對父母離異、如何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如何正確對待性和親密關系。
我們只是被不斷的要求要有更好的成績、體面的工作、找到合適的另一半,然后催婚、催生。我們的前半生仿佛是被趕鴨子上架到點就得打卡一樣渾渾噩噩的度過了,連自己的一生都還沒有活明白就開始養育下一代。
只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夠頂住壓力,喚起更多覺醒,在培養下一代時,將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放在“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去過度豐富其他“虛榮”的標簽。
四、女性:女性究竟是否為弱勢人群
這部影片,以及這兩年的很多新聞,都將女性話題推向風口。越來越多的女性呼吁平等,提倡女權主義。我們在抵制催婚催育,我們開始勇敢的說“不”,不再將婚姻和生育作為女性的“必經之路”。這實在是太好了,但女權就真的獲得勝利了嗎? 女性真的就不是弱者了嗎。
這部影片里的受害者均是女性,其中一名受害者被殺害后,爺爺上了電視節目,確被民眾指責說 穿很少活該、去夜店活該。盡管很多人詬病這些言論的真實性,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言論也是在近幾年才消失的啊!并且即便是現在,也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去酒吧愛喝酒的女生就是不檢點有問題私生活混亂啊!!!
包括在林心如飾演的姚雅慈死后,媒體瞬間將她包裝成“和很多政商人士存在不正當關系”,即便是在當今社會,污蔑一個女性私生活混亂仍然是那么的容易且命中要害。
希望各位姐妹們,可以繼續保持警惕,勇敢說不,尊崇內心,做自己。文章結尾也附上近期看上野千鶴子老師書中的一些觀點作為參考。
最后,用我很喜歡的電臺“翻轉電臺”主理人李厚辰的一句話結尾吧:要敢于去相信。就像影片結尾男主說的:黑暗不會消失,我們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溫暖和光去平衡。
附錄:
說實話,不太好看。演員演技是好的,特別是一些配角。但是整個故事bug太多了,從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全是bug。,檢警的辦案能力差到沒法讓人信服,基本上從來沒出現過證物來源線索追蹤的戲碼,證人和受害者從來沒有人保護,嫌疑人從來沒有人盯守。反觀罪犯,簡直和開了外掛一樣,只要想干全都能順利完成,那精力時間一個頂一個五人小分隊。這種不平衡,搞得劇情和兒戲一樣懸浮且抓馬。真兇出現前后的兩個部分割裂感非常強,后半部分案件劇情已經不夠了,一直在演沒必要的感情戲,而且最后真兇被抓顯得非常突然且突兀,節奏令人相當不適,看完一頭霧水。啥也想說,啥也沒說好。總之,不太行。
很阿瓦隆or狼人殺的一部劇,梅林是心如姐,一開始就洞察到陳和平是壞人,但是幾次節目喊話實在是過于做好神明身份結果被壞人派系暗殺,;莫甘娜是陳和平,一路裝好人引關注,甚至復刻心如雅慈姐的一系列動作,太像莫甘娜了……郭曉其雖然是男主,但實際上是個閉眼良民,小路是派西維爾,中途錯認梅林????,實際沒發生什么有效指引作用,在看到陳和平抽雅慈姐煙盒這么重要的信息竟然漏傳沒有給到平民……刺客是孫嘉文,無腦就是一頓亂砍,柯佳嬿的弟弟是壞人白癡,也讓好壞兩派都分不清到底他是好是壞哈哈哈哈哈????真是完美契合
劇情來說,一開始還挺上頭,設定+一些獻祭表演仿佛雜糅了各種熱門推理懸疑本子,但是感覺到6-7集之后中間節奏明顯有些脫節,老是忍不住拉進度條,檢方一直在被牽著鼻子走,好人陣營接連無發動技能的被跳殺,好幾輪因為找不到兇手,最后兇手都被他們慢到無語忍不住出來跳狼坑說自己是那匹鐵狼……??只能說好人陣營尤其是神派還是太菜了些……心如姐作為梅林結果沒盤好派西維爾的位置導致派西離職,錯認莫甘娜,雖然后續有敲打派西但是派西早已經認錯了梅林于是乎也沒什么用了…… 男主就是一個老老實實盤邏輯的閉眼玩家,耐不住每次沒什么天眼或指引,最后只能通過死亡排除法找壞人????
柯佳嬿雖然標著女主實際上角色扁平戲份少到可憐,完全工具人??用法,最后全靠炸心里話出來不然真是完全沒辦法破案,看的都要氣死了……
不過比較好笑的可能是編劇埋得梗,男主問女主平復心情的工具是什么,結果女主竟然拿出了隨身聽開始放音樂,真是耳邊隨時都要想起“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還有就是最后男主當了律師也跟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里呼應上了hhhh
這劇拍得就像灣灣警察都是廢物似的?各種案件相關的物品來源不去查不說,連最后就鎖定了唯一一個嫌疑人了,還不去跟梢是吧,嫌疑人的行蹤是一點不管。想要表達都是不加班的檢察官和警察是吧。建議不會拍刑偵、懸疑劇建議別拍,這還是網飛的劇呢。平時一直在噴大陸電視劇差,我看這還沒咱大陸的劇邏輯嚴謹呢。
劇情上因為是早年的原著日本推理小說,有各種BUG,對應不上。
田村義,明顯是最大的破綻。為什么不夏歷去查?田村義為什么甘愿替罪,說是為了他中風的老爸。大反派你咋想的,一個中風快掛的老頭,能當穩定的威脅寶嗎?說死就死,一死你還要挾什么?檢察官對這么明顯的破綻和薄弱環節,居然不深入考究?
一個被嚴重懷疑的嫌疑人,也沒人跟蹤,也沒人監視,說殺誰就殺誰,鬧著玩啊。
女友是心理輔導師,通篇木木訥訥,委屈巴巴,咋當心理輔導?
再有就是郭曉其這個演員,太招人討厭了。。。。
真的是毫無演技,整個面癱。
從頭到尾擺著個臭臉,表演毫無層次。
還喜歡耍帥擺酷,每次抬眼睛都故意撩一下眼皮,媽蛋真討厭,以為自己是劉德華啊
說臺詞的時候,嘴都張不開,撅撅著個嘴,咩咩咩的,恁哧恁哧的,裝什么酷,半死不活的樣子,給這樣的傻缺當下屬,喝點酒就得給他一酒瓶子。演員臺詞關都過不去。吃個破頭疼藥,跟TM吃口香糖似的,拿著當嗑藥呢,還尼瑪擺造型。劇組就沒人給他一飛腳?
有一種爛演員就是這樣,毫無悟性,毫無追求,還自以為自己賊78帥,賊有腔調。我要是現場導演,屌得他飛起。
人設也是個2B,對破案過程毫無推動,全程都是被動拖著走。田村義這么大的個漏洞,不知道下力去查,成天2得呵呵的,瞎B轉球。整個辦案過程毫無自覺性。第9集拔槍射擊就更匪夷所思,你拔槍了還不打死對方,就偽了嚇唬嚇唬人?然后自己進牢房了。這是什么鬼?這還當毛的檢察官?要不你就學七宗罪里的皮特,直接把兇手斃了。要不,你就幾拳頭出出氣算求。何況,前面幾集已經有刑警小隊長對著沈嘉文打空槍的橋段了。你這里又來一回,是咋地,自我致敬啊?
結局讓大反派自刀狼,也是想當然。這么容易就自刀,還隱忍這么多年干嘛?就因為被說一句,你不重要,你啥也不是。除非他真的是小丑,本來就做好打算要自殺。有自我毀滅的決心,所以突發情況下,才有更反向的爆發。這才是人物邏輯。
總的來說,勉強及格吧。
吳慷仁依然牛逼 反派也蠻出彩 整體一般般吧
有評論說怎么臺灣拍來拍去就林心如吳慷仁,我尋思這倆人不就能吊打你這一大群廢物演員嗎?
劇名對福建人太不友好了。
不得不說,灣灣拍這種題材還是很有質感的。看看之前的誰是被害者就知道了。這是真正的「臺灣犯罪故事」。
為啥懷疑陳和平是兇手了,還不監視他
只能說這部劇上映太晚了,梗都被現在的懸疑片用爛了。懸疑劇經典套路之第一個兇手絕不是兇手,可疑角色是煙霧彈,滿懷負罪感的替罪羔羊,兇手有童年陰影或從小反社會人格,盡管知道了兇手也定不了罪。。。看一部劇仿佛看了烈日灼心、非自然死亡、窺探、摩天大樓、追兇十九年……
允慧給曉其耳機的那一刻,我以為lastdance要響起來了,莫名串劇。
怎么辦。越來越喜歡林心如。很有腦子的亞子
這不比那個他是誰好看太多了嗎,他是誰到底拍的什么玩意
臺劇這幾年和奈飛合作的飛起啊,真香
我想知道 你們是怎么做到一小時十集的???
覺得這部劇又能吊打的,勸各位真吃點好的,濾鏡別太重。
相較于日版,臺版更注重人物刻畫,畢竟電視劇時間更充足,但與此同時也有個弊端,節奏略顯溫吞,1.25倍速剛剛好。不得不說吳慷仁的個人魅力還是挺強。
檢察官教警察破案,警察也是太廢柴了,劇情大部分都在人物身上,對于案件沒有拍的很緊湊,但是質感還行,故事差了點
吳慷仁的表演是好的,但這電視劇就很一般,內容上沒有新意,乏善可陳,如果不是因為他還有幾個配角的表演有打動我,三星也不想給。不是說畫面拍的像電影就是高水準,情節始終是與表演并列重要的部分。以及我真的很不喜歡這種虐殺女人的劇情了,我當然知道現實里是有這樣的故事,但是到底展現哪一面很重要,這些劇情里這些女人完全是工具,為了完成博人眼球聳動人心的血腥畫面罷了。為什么影視劇那么愛“殺女人”,因為這其中有色情凝視和可以編排劇情的點,一個經常去夜店的男人死了你也加不上社會對他進行人格抨擊的劇情甚至他去夜店都沒什么好說的,所以以為這樣的劇情是在替女人平反嗎?根本沒那個意思。就像是劇情里的電視臺一樣,作秀罷了。
柯佳嬿分享半邊耳機給吳慷仁的時候,我以為他們要一起聽last dance。
3.5 有賴于百萬字厚度的社會派推理原著,這部臺劇從劇本概念到制作拍攝,都布滿了巨細靡遺的細節,做出的社會觀察聚焦、透徹。劇中將電視臺與懸案深度綁定,兇手的無差別行兇,是為了做電視上被注目的“演員”,霸屏大眾眼球。這種自戀的動機,就是對社會媒介境況的提喻。林林總總的事件歸結,都是在講說,我們的世界因媒介形式的多次迭代,導致人在信息感知和思維模式上發生了改變,進而導致價值體系的崩毀/重組,世界已是“注意力的世界”。雖存在節奏冗長拖沓、過度表演的問題,但本劇仍是非常推薦一看。
想問一下,最近的臺劇怎么全是吳慷仁和林心如?臺灣是沒人了嗎……感覺一直在看他倆演的戲(?_?#)
馬主委這個角色真的絕了,一直都是一個有自己思維,非常有思想的角色,完全演繹出了飽經風霜仍能心懷陽光。為了救孫女可以跪下放棄尊嚴,知道孫女信仰別的宗教說的是只要善良就可以,到后面更是非常清醒,完全是經歷坎坷但內心堅強且智慧的老者。
柯佳嬿按下隨身聽的那一刻我以為音樂要響起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 林心如宛如還在演肉絲媽媽…… 但是吳慷仁從寶寶長成男子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