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的二戰電影很少有亞洲戰場的故事吧,這個電影這一點還挺吸引人的,讓一群歐洲的貴婦成為了日本人的奴隸,突然覺得似乎和我們的民族有了共情。在戰爭中沒有上前線的人最慘也就是像這幫女人一樣了吧,和戰俘沒什么區別,每天勞作還好被日軍恐嚇欺凌。生活的地方破的簡直我都佩服導演從哪里找到的這些拍攝地……但即使這樣的環境掩蓋不住他們身上的貴氣和勇氣,在農田里討論音樂,在油燈下創作樂譜,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唱合唱,在這個時候可能更需要精神寄托吧,需要堅強的意志才能熬到戰爭結束。有幾個凸顯的女主,老凱當年還是嫩嫩的小凱,小凱的演技就很動人了,在如此境況下不屈和戲謔,受刑之后還是嘴硬,我倒覺得要是伊麗莎白的導演看完這部電影可能更想找她演伊麗莎白了。最后戰爭勝利了,danny boy是我們當年合唱的時候在臺上演出過的曲子,所以片尾曲聽到時很是觸動,我不知道這曲子是在這個環境被創作出來的。本來是想補凱特的電影,看了這部多主角的戲感覺也不錯。
美國影片《天堂之路》講述的是二戰期間日本軍營中一群女俘虜的故事,影片如一組泛黃的老照片,一頁一頁娓娓道來。這是一群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群體,因為戰爭,她們被迫走到了一起,因為戰爭,所有社會賦予她們的一切標志都被擊得粉碎,在這個圍滿鐵網的小島上,她們只有兩種相同的身份——女人和戰俘。影片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設置,也沒有戰爭片中所慣有的血腥和悲壯,緩緩而來,靜靜而去,但不經意間,感動已包圍了你。
說實在,我應該感謝這部影片,當時的我正被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左右著情緒,抱怨、哀嘆、沮喪似乎是每天必備的功課,看了這部影片后,這些掙扎在生死線上的優雅靈魂讓我感到了汗顏。她們處在死亡的陰影中還能歡暢地談論著在餐廳中享受著美味、在歌劇院聆聽著音樂時的那種美妙感覺,面對殺人如麻的日軍,她們依然不卑不亢、彬彬有禮,她們的優雅為自己贏得了尊嚴,對于死亡和生死未卜的俘虜生活,她們表現出了驚人的堅忍與平和,當一個靈魂離開時,她們會集體為她送行,沒有哀號、沒有悲憤,土墳上的花環、輕柔地祈禱聲,所有這一切都定格在橘色的夕陽中,一如她們處變不驚的美麗而又高貴的靈魂。
殘酷的環境沒能阻礙她們追求美的天性,雖然沒有肥皂洗澡,但她們卻沒有蓬頭垢面,雖然日本軍官非常的暴戾,但卻不能束縛她們靈魂的自由。她們不可思議地組成了一個地下合唱團,冒著生命危險一遍又一遍地排練著,終于有一天,當整個集中營上空輕輕地回蕩著德沃夏克《自新大陸》(憑影片音樂的印象,應該是這首曲子)的女聲合唱時,相信一直平靜觀賞的你,此時肯定無法心平如水,這柔美的女聲,已如春風化雨,慢慢地滲入到你的內心深處。
天堂之路,是自由、快樂、幸福,更是堅韌、寬容和不屈。在影片中,我明白了,原來優雅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內心深處的自然流淌,它無關乎身份地位、財富環境!
《征服與熏陶》
——看美國電影《天堂之路》有感
巖泉
不久前的一個晚上,我從中央臺電影頻道觀看到了一部美國電影《天堂之路》,是“福克斯探照燈電影公司”出品的。起初,還以為是科幻片,看著,看著,才知道是一部大型戰爭故事片。故事描述的是:在1942年的一個晚上,駐扎在新加坡的澳大利亞和英國軍人正在舉辦一個盛大的舞會,大家隨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也有的坐在一旁悠閑地聊著天。就在這時,一聲炮彈的巨響!打破了喧鬧而祥和的氣氛,驟然間鴉雀無聲——戰爭來了!
于是,澳軍上尉立即發布緊急命令,要求所有的女人和兒童必須全部撤退,軍人們準備迎戰。在草草的告別后,女人和兒童們登上了回家的大船……
船在大海上小心地航行著,船上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直到天空中突然出現日軍的戰斗機向她們實施了猛烈的轟炸,迫使她們棄船,跳入水中,尋找生路。
黑夜過去了,一些幸存者經過一夜的漂泊,來到了一個小島,不幸被島上的日軍抓到了集中營。集中營里有許多的婦女和兒童,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但遭受著同樣的命運。
在集中營里,他們忍受著非人的待遇。那里的環境很差,很多人感染上了瘧疾等疾病。有一天,一位老夫人患病,生命垂危。為了給老人治病,一位名叫魏英的女囚在深夜日軍防范性稍為松懈時,冒險在集中營的鐵絲護圍旁用自己的物品和外面的人交換了一些藥物,被日軍發現后活活燒死。
日軍們不給她們提供充足的生活用品,一次女囚們在洗浴時為了爭奪一塊小小的肥皂而動手打架。在這里婦女和兒童經常挨餓,還要像奴隸一樣地工作和勞動,她們被斷絕了一切與外界的聯系。使得人們對生活很絕望,對未來沒有希望,有許多人在絕望中死去了。
這時,在皇家音樂學院受過良好訓練的英國人愛德麗亞看到人們在逐漸的墮落,(正如咱中國的古話所云“哀莫大于心死”),于是,心中萌生了成立合唱隊的想法,在她的努力下,他們演唱了很多優雅的古典名曲,為他們枯燥的生活平添了樂趣,一時間像是找到了自我的價值,使近乎絕望的囚徒們產生了對生的渴望。
她們用歌聲掃去心里的陰霾,借歌聲建筑美麗的天堂。起初,日本軍人,特別是那個一臉橫肉的野蠻殘暴的日本下層軍官,動不動就用皮鞭抽打,用槍托重擊他的囚徒們。
可是有一次,當那些女俘們又聚集到一起,正忘我地唱著歌的時候,那個殘忍的日本軍官(第一次見面,說他是記者的那個日本軍官)命令那個一臉橫肉野蠻成性的下屬帶領日本兵去驅散她們。但是,那些女人們卻若無其事,甚至旁若無人地盡情唱著。沒想到,幾個日本士兵一邊走,一邊有意或無意地聽那些女人們唱歌。聽著,聽著,便不由自主地將手中端著的步槍慢慢地放下來,最后這幾個士兵,也情不自禁地一同坐了下來凝神地傾聽著,聽得是那樣地專注。以致完全被歌聲所“俘虜”了,一臉兇相煙消云散,頃刻間惡魔仿佛變成了天使。
坐在遠處的幾位日本軍官,也完全忘記了自身的職業,一個個幸福得像走在去天堂的路上。當歌聲從高到低,由遠而近最后嘎然而止的霎那間,所有的軍官和士兵們似乎都沉醉在仙境之中而流戀忘返。突然,爆發出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這種氣氛與此時此刻的環境形成極為強烈的反差。
更出人意料的是,那位一臉橫肉野蠻殘暴又兇狠的日本下層軍官,此時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還單獨地把那位女子合唱隊的指揮叫到海濱叢林中聽他唱歌。雖然他的歌唱得并不怎么好聽,但卻唱得如泣如訴催人淚下。唱完了就問那位女指揮:“好聽嗎,你喜歡?”她點了點……
在趕她到叢林去的路上,雖然那個日本軍官同樣是用槍押著她一步一步恐惶地朝前走去,但此時的兇狠只是由于他職業的習慣而非出于內心的野蠻。所以,可怕而不可恨,對她有驚無險。
看了這部《天堂之路》,我感悟到歌聲的力量,這時才讀懂了“音樂無國界”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這就是美的熏陶,情的感化,愛的消融。武力,只可以征服一個人的肉體,而音樂卻能感化振撼一個人的靈魂。
江西省崇仁縣道南路87號301室:巖泉(郵編:344200)
電話:/15179457954 /15910696501/QQ:1976547174
E-mail:yanquan.301@163.com E-mail:yqyds@126.com
杞國巖泉的BLOG
http://blo g.sina.com.cn/u/1253982521
我想,我這一輩子都會記得那些受著苦難的女人們聚集在一起,緩緩的,平穩的,震撼人心發出的聲音。沒有樂器,沒有聽眾,甚至沒有語言。心靈是最棒的樂器,心靈是最真的聽眾,用心去唱的歌不需要語言,何況,我們要用什么語言?這些女人里有英國人,美國人,荷蘭人,澳大利亞人,中國人。她們用女人最柔軟的表達方式,只想唱出一句話,那就是:回家
到底哪里是天堂?我問出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想象到了白色的宮殿,飛翔的天使和慈祥的上帝?那是因為你離天堂太近了,又太遠了。所以你僅靠想象來告訴自己一個虛無的,永遠走不到的圣地。因為你沒有,沒準備,沒想過要走上這條路,這條天堂之路。
這條路是如此泥濘,痛苦,掙扎,忍耐。你一個戰栗,一個妥協,一個松懈,一個放棄便可以走到你那想象中的“天堂”然后呢?然后便結束了,結束是什么?是沒有然后。
二戰期間,日軍在海上轟炸一艘只載有婦女和孩子的船,她們跳下海,在里面漂浮了幾天幾夜,終于到了一個島嶼,蘇門達臘島。踏上陸地,以為踏到了希望。卻被帶到更慘絕人寰的集中營。抽打,凌辱,疾病,死亡,無時無刻不威脅著她們。她們自己,甚至我,都早已忘記她們是女人。一個個邋遢頹廢,發絲時常和血絲纏繞在一起。為了一塊香皂撕打。為了生存放棄尊嚴。每天早晨對著一面繡有荷包蛋的日本國旗行禮,我想她們是恨的,可是越恨越奇妙。這種恨好象激發起了某種意識,她們開始對生活有了渴望,渴望清潔,渴望衣裙,渴望美麗,渴望自由。那是一種比恨更堅定,更能持久支持下去的東西。直到有人提議建立合唱隊。先開始大多數人覺得不可思議,天方夜譚,可是練歌的人數一天天在增加。直到那天,我們看到一群禽獸被溫柔馴服的席地而坐,女人們熱淚盈眶的唱出發自心底的聲音。不用燈光,她們自身就是閃著光的。第二天,那個日本屠夫把指揮的女人帶到森林,讓她坐下,然后唱了一首日本名謠,聲音中多帶了些蒼涼和無奈。我才明白到,其實人人都是渴望回家的,只是這條通向家園的路太難走,可是還有光,音樂讓我們看到光芒。
一個帶著眼睛的女人說:我不恨他們,我始終恨不起他們,他們越錯,我越覺得難過。是的,我也難過,再難我們也走對了方向,他們卻是萬劫不復的。
日本人把旗子放下,宣布戰爭結束。我聽到了天堂的聲音:我可以回家了嗎?我終于可以回家了嗎?我可以洗菜燒飯給我的孩子吃了。哦,上帝,我的上帝。
天堂在每個人的心里,那是一種有希望的生活方式,無論順境還是逆境。
4.3。小時候看的。大咖很多的電影,其中有些當時還不是大咖。果然,能服務有教養的高級軍官,有熱水,有肥皂,有人就要叛變。潑汽油殺人的士兵帶槍把女人趕到叢林深處,只為讓她們一聽自己吟唱的家鄉歌謠——但這并不進一步說明別的什么,尤其不妨礙殺人。
還是蠻喜歡這部大魔王早期的作品,真實故事改編,歌曲也是幸存者錄制的。有著舞臺劇底子的大魔王,即使在大銀幕上初來乍到,也不會顯得很稚嫩。
故事發生在1942年的新加坡,寧靜的夜晚,一場洋溢著歡快氣氛的舞會正在進行之中
一種態度——泰然處之
題材本身的力量足夠強大 淚流滿面ing
這電影居然都有7以上的分??就里面暗戳戳給日軍洗白的地方就讓人看的惡心的想吐。
有Julianna Margulies!!!!!!!!每次聽杜普雷的E minor都會顱內升天,開頭用這首來當配樂非常棒,給全片定下了非常宏大肅穆的基調。后面的波萊羅,Danny boy,都能給觀眾帶來驚喜。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總是能讓我熱淚盈眶,也是一部將女性群像塑造得很好的電影了!我Julianna的爆炸頭實在太優秀了哈哈哈哈,一眼就能在人群中找到她
記得是高中看的,當時給我的震撼還是蠻大的,還為之寫了篇作文,當然內容已經不記得了。。
實質上拍的不怎么樣,劇本太多地方有問題,但女演員們都太棒了,主題更是棒極,很大一個浪費,血本無歸幾乎是肯定。
那句話可能真的是對的:生命之上 一無所有 活著就能創造奇跡 很感人的片子
「The worse they behave, the sorrier I feel for them.」
我覺得這個電影毀在了那個年代,那時的觀眾還不懂得如何欣賞這類沒有大情節的影片。女神們年輕時都太美了!!!And I ship Fran and Cate, haha!
醫生為了換取更好的物品敲取了死者身上的物品.一個修女為了保護自己的同伴對日軍撒了謊,她說:"我撒了謊,但我相信上帝會為我高興的!"她們一起唱歌,感動了所有人.一個日本軍人把她拉到無人的森林里,唱歌.她們為了活下去加入了日軍的俱樂部,出賣自己的靈魂."上帝終究會拔掉她們美麗的翅膀."
Cate Blanchett美國長片處女作。開篇是Raffles Hotel的全景,這個充滿殖民色彩的旅館將電影的主題暗暗揭開。而與它同處一個城市的我,也因此對此片多了一些些好感。
CCAV上看的吧,記不太清楚了,當時還以為是梅奶奶演的呢!
咱們總喜歡想那么多,什么禮數什么的,美國人就簡單粗暴,什么道德什么文明,直接兩顆原子彈啥事都解決了,我也沒見日本有人譴責美國啊,反而還跪舔呢,所以說拳頭才是硬道理
遺珠大片,雖然手法傳統,但故事和表演都很有力量,初涉國際影壇的Blanchett還有來自各地的眾實力派女星一起飆戲看得過癮,二十年后已經具有考古價值。PS. 原來McDormand還被提名了某最差演員和口音獎~
有些精神任何人時候都不能放棄
女性版桂河大橋。。。
又是一部二戰的電影,女性的堅忍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