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看這部戲,第一次覺得特別震撼的是,為了讓勾踐順理成章當上大王,扶同竟然找黑翼殺掉了棠麗夫人的兒子,而這位小公子就是扶同的親外甥。 看到這里,除了震撼,還有沉重,壓在心底,噴涌不出,只覺得眼圈發熱。 看過了這樣一幕,后來勾踐的兒子和靈姑浮的兒子被殺的時候,就好接受多了,雖然也是覺得政治殘忍,但殺害他們的畢竟不是自己的親人。 至于后來的棠麗,千方百計想要殺掉勾踐,真的太好理解。 所謂親情,在政治面前,似乎無足重輕。 至于愛情,那就顯得更廉價了。 比如范蠡和西施。 為了能夠順利蟄伏,勾踐認為雅魚讓西施逃離是婦人之仁。那么不可思議的煎熬他都熬過來了,一個西施當然阻礙不了他。可是范大人呢? 他把愛情也排在了政治的后面。當然,政治在他心中,也許是孝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為他的媽媽要他出仕,要他從一而終。 以前看西游記,最為動情時候,莫過于唐三藏背過身,對女兒國王說,若有來世。。。 現在看臥薪嘗膽,卻反感范蠡之于西施的做法。 我想,這也許是對比了夫差之于西施。 從電視劇人設來看,夫差應該是反角一號,但是,說句心里話,看完之后,卻覺得他是此劇中的真漢子。鐵血柔情全被他占光了。 電視劇采用話劇式的演繹,光線的明暗處理甚是細致。勾踐的左眼時常霸氣而陰沉,而右眼通常是看不見的黑暗,一如夫差猜不透的他。 值得一說的還有劇中女性的封建從屬心理。比如雅魚,西施和石買之女。 聰慧女性莫如雅魚夫人。勾踐有難時,她淡定從容,首當其沖,哪怕犧牲了自己。 等到丈夫走出苦難,夢想實現的時候,卻選擇了自殺。 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也許跟在吳國受辱有關,這一點從她回國后不肯接過將軍劍一事中可見一斑。 當然,她的自我了結的選擇還可能跟兒子被殺有關。 不管怎樣,回國之后她的內心是痛苦的,而且對她來說,是沒有盡頭的痛苦。 可以說,在那樣一個社會,女性是男性和政治的附屬品,最糟糕的是,她們竟然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臥薪嚐膽》大家都知道,講的是越王勾踐雪恥復讎的故事。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大量信息丟失,還有那年月人們生活節奏特別慢,雖然時間前後跨度長達二十年,但是歷史上對於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記載不是很多,劃拉到一起,也只夠拍一部電影的。所以,這點內容要拍成一部41集的電視劇,大部分劇情就只能瞎編了。
故事一開頭就給勾踐、范蠡、文種之間的衝突做鋪墊,但最後並沒有兔死狗烹的劇情,顯然編劇的思維是混亂的:既要描繪人物性格的缺陷,又要迎合主旋律,維護主角勾踐的高大全形象,有點兒矛盾。
虛構的內容,說實話,有點出格,片中,吳國之所以立夫差為王,是越國促成的,雖然劇情很精彩,但是從正劇的標準來看,有點無釐頭。
劇中有大量的明爭暗鬥,主要集中在前半段,勾踐被俘虜之前。既然片名叫《臥薪嚐膽》,顧名思義,是要用勾踐雪恥復國的故事給年輕人做榜樣,就是弘揚主旋律了,大量虛構出來的政治廝殺,不太好吧,這又是一處矛盾的地方。
陳道明演的勾踐,總給人一種陰測測的感覺,像一個沉浮很深的黑社會大哥,就是古代版聶明宇,總覺得怪怪的,從前幾集的劇情看,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正面形象。當然,歷史上真實的勾踐也不怎麼樣。
而且氣場也不對,越國是大禹、少康的後代,吳國的祖先是吳太伯,屬於姬姓諸侯,都是貴族,可是陳道明和胡軍,塑造的勾踐和夫差,那種天生貴族從骨子裏透出來的自信,沒演出來,顯得土裏土氣的。當然,這個也可以理解,畢竟中國在2200年前,就沒有貴族了,現在的中國人也想象不到真正的貴族是什麼樣的。這一點,大家可以拿中世紀的歐洲或者是現在的英國王室做參照。
越國和吳國交戰,勾踐下令,斬敵首級一顆,賜爵一級,是奴隸的可以擺脫奴籍,這是一百多年後,商鞅幹的。再說,周朝奴隸是沒有資格上戰場的,只能負責後勤,為軍隊提供給養。戰爭是貴族的遊戲,話說回來,越國離中原比較遠,被視為蠻夷,或許有例外。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解放奴隸的是趙無恤,就是死士豫讓拼了命要刺殺的那個。這里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首先,隨著歷史的發展,解放奴隸是必然趨勢,這樣,在列國中纔有競爭優勢;湊巧的是,趙無恤的母親是一個奴隸,他是他父親酒後亂性的結果。從小不受待見,所以他知道作為奴隸,是多麼痛苦。
直到有一天,一個叫姑布子卿的相士告訴他父親趙鞅:“我看你其他幾個兒子都不怎麼樣,只有你這個賤婢所生的小兒子,將來會成大財。”那年月人都很迷信,趙鞅聽了他的話,就立趙無恤為繼承人。當然這只是傳說。
言歸正傳,電視劇中,吳王夫差叫人把詔書拿到鎬京,讓周天子備錄,周天子在洛陽好吧,而且那時好像也沒有詔書這一說吧,就算有,也不是諸侯用的。順便說一下:吳國、越國、楚國,之所以稱王,是因為天高皇帝遠,周天子管不著,隨著聯邦政府的威信進一步下降,中原諸侯也陸續稱王,周,這個聯邦王國也漸漸地解體了。
電視劇中的戰爭場面還是挺宏大的,與其說是戰爭,還不如說是大規模械鬥,看了二十多集,我沒有看到大規模戰車衝鋒的場面。那年月人們打仗是用戰車的,根據《全球通史》的記載,這玩意兒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野蠻人從中東傳過來的,中國也由此步入青銅文明。後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騎兵開始替代戰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直到漢朝,戰車纔漸漸被淘汰。
說了是弘揚主旋律了,可是,總覺得價值觀有點兒問題:隨著劇情的發展,伍子胥的形象越看越令人討厭,反而那個壞蛋太宰伯嚭的形象卻越看越順眼。
勾踐在吳王宮中,面對各國使節念誦的那首詩,一首很不錯的新詩,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玩意兒好像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纔興起的吧。這場合念楚辭是不是更靠譜呢?至少年代更接近一些。
劇中齊國使節說:“回去奏稟我王,與吳國締結盟約。”和後面勾踐朗誦詩歌的情節連在一起,這就是一段很無釐頭的劇情了,齊國現在是侯爵,還沒有稱王。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回去稟告敝國寡君,與吳國締結盟約。”
文種把炒過的種子給吳王夫差,導致吳國大饑荒,或許是編劇覺得這個計謀太二,給改了:文種把種子剛要送去吳國,給越王勾踐發現並且制止,主要是表現文種和勾踐的矛盾,再一次給兔死狗烹埋伏筆。
編劇真是想多了,治大國如烹小鮮,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完成的,需要大量的人力勞動,自然也需要大量的腦袋來思考,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是一項高難度技術。出現漏洞很正常,歷史上很多看似低級的錯誤,其實是不可避免的:
炒過的種子送到吳國,有可能是某個中下級官吏就驗收了,也沒看仔細,伍子胥貴為相國,自然也不會過問,畢竟像諸葛亮那樣事無巨細的宰相,上下五千年,沒有幾個。
在舉一個例子吧:明朝的寧王朱宸濠叛亂,與王守仁戰於鄱陽湖,把戰船連在一起,結果,被王守仁一把火給燒了,當時《三國演義》已經出版了,那位整天只會發飆的寧王估計沒讀過,有可能只顧著欣賞對穿腸吐血了。
最後黃池之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原諸侯強迫吳王夫差去王號,改為公爵,至於為什麼是公爵,而不是侯爵、伯爵、子爵,有可能是諸侯們對他們的祖先吳太伯還有一點尊重吧。這里提到齊國是侯爵,顯然劇本是集體完成的,有多個作者,而且最終沒有校對,前面齊國使節是稱呼自己國君為“我王”的。
至於勾踐妻子的劇情線,可以用狗血來形容,先被強姦,後自殺,看著反胃。
還有,就是內地歷史劇的通病:不管描繪的是什麼時代的故事,都能找到辮子戲的影子。總覺得這個和春秋時代不太像。
總結:歷史劇中有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內地還是港臺,現在還找不到一部完全沒有錯誤的歷史正劇,《三國演義》也有三分假。真正的歷史正劇,我想也沒有多少人喜歡看,比如《大明王朝1566》。
我曾經認為:畢竟電視劇是娛樂大眾的東西,不是歷史教科書,當然,現在的教科書,大多也胡說八道。但,錯一處兩處可以,太離譜就不好了,不能拿觀眾的智商開玩笑,現代觀眾的素質也提高了不是嗎?
但隨著這兩年國劇的發展,現在的電視劇是越來越不好看了,也月來月粗糙、越來越庸俗,有些電視劇只是滿足某些觀眾的變態心理需求,成了某些固定粉絲群的狂歡。比如耽美——男人和男人之間的曖昧,當然這個和同性戀是兩個概念,主要是滿足某些女性心理需求。電視劇這種曾經普遍的文化讀物——我姑且稱之為讀物,漸漸地越來越小眾化、邊緣化、庸俗化,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看到賈行家老師這樣評價《臥薪嘗膽 2007》這部電視劇:“2007年有一部陳道明、胡軍主演的古裝劇《臥薪嘗膽》,在當年的國際電視劇節上打敗了大熱的古裝美劇和古裝日劇,拿到了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獎。這部劇的導演侯詠出身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八九十年代在田壯壯、吳子牛的電影里掌鏡,他拍出來的鏡頭就是藝術電影級別的,用的是自然光,整個調性偏冷,有歷史的凝重感。國際上的同行們一看就知道這很高級,韓國的電視劇界也很佩服。”
由此就被安利了,然后找到特別高清的版本(效果媲美現在的4K)。那種清新但凝重的感覺特別強烈。
幾年前我是幾乎不看國產影視劇的,總感覺質量不行,尤其跟韓國、日本、美國的優秀作品比起來。但最近兩年看了很多國產影視劇,發現并非咱們中國拍不出好東西。而是現在大家都在網上看,而且受評分、評論的影響很容易形成潮流,潮流又反過來影響評分和評論。導致火的更火,不火的更沒人看。而這些決定了哪些影視劇更能賺錢,甚至有些影視劇的評價已經低得不能再低了,但被很多人吐槽反而大火(維持低分大火)。
當然,大家經常都拿著手機看影視劇,而且可能就是為了放學、下班后放松一下。也沒有那么在意,或者看不出有啥區別。
但我很在意,但凡看影視劇,我是希望屏幕越大越好,越高清越好。而《臥薪嘗膽》整個就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好像之前看的大部分影視劇都使用了太多人造光,整個劇情看起來都太亮了。
其實,假如說我們看影視劇是為了放松,甚至得到治愈。那走在路上、坐在車上拿著手機看,可能是達不到目的的。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呀。
放松的有效途徑并不是讓大腦徹底不運轉(屏幕上放的啥都無所謂,有個東西放著就行),而是換個大腦區域運轉,做一些不同的事。大部分人學習、上班肯定不是看影視劇吧,那這時候看那些制作精良的影視劇,讓大腦的不同區域運轉,讓自己感受到那種用心和尊重。這才是更好的大腦按摩呀,自己才會得到更大的放松,甚至是治愈。
還有另外一點,也許生活、工作上的很多東西都不讓我們滿意,感覺粗糙、不用心。而正是這些用心的影視劇,讓我們彌補了那些缺失,且產生一種力量:自己也可以選擇做出好東西,讓別人感受到尊重和用心。
而《臥薪嘗膽》整個電視劇就讓我覺得一直被尊重著。劇情的發展沒有突兀,甚至有點平鋪直述,但又能適度引起觀眾的好奇心。人物的性格和言行也塑造得非常好,即便有所轉變,也是經歷事件和時間的磨煉后才轉變的。
而且有一種感覺,就是這個人始終就在這里。只要鏡頭到他,他說的話、做的事就是他這個人干的,仿佛帶著他的整個人生。而且這個人生不管我們觀眾看不看得到,他都過著自己的人生。
從攝影上看,這部劇盡量采用自然光。即便是夜晚的戲,補光也是點到為止,盡量看起來像是自然光。但又不至于說讓觀眾看著黑漆漆的,而是把關鍵人物的輪廓和表情都體現了出來。該亮的地方亮,該暗的地方暗,拿捏非常到位。也是在這部戲中,我才第一次發現陳道明帥,而不是以往印象中的霸氣。除了光影,攝影的角度也非常好。很多時候都配合光影,把人物的心境和處境給體現出來。
道具和場景上也非常講究。比如劍,哪怕是越王勾踐的寶劍,也是青銅打造的,免不了不光亮、坑坑洼洼的。哪怕是越國王宮,也因為當時越國不富有且當時的工藝水平有限,地板的木頭也不夠光滑、有些粗糙,甚至能看到木頭的紋路。越國王宮看起來很樸素,路邊的酒館是茅草房,甚至酒館地上都是泥土。吳國和越國的士兵戰衣,體現著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差異。
這些細節的東西讓觀眾的沉浸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讓觀眾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
再說角色選擇上,年輕氣盛、年輕漂亮、老辣、威嚴、剛正不阿等等,都恰好適合那個角色,不會有違和感。胡軍飾演的吳王就讓人覺得吳王這個人很聰明但也有點青澀,不夠老辣。殺自己國家侍衛的時候果斷,殺勾踐卻總是不下手。好像為了稱霸不擇手段,但做事又偏光明磊落。看完整部劇,會感覺“這個人就適合這個角色”,而且這種感覺幾乎適用于所有人。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他就是那個人,不是在演戲。
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有點回到當初看《大明王朝 1566》的感覺。但劇情震撼度上,還是《大明王朝 1566》給我的震撼更多。巧的是,它們倆都是2007年上映的。可惜《大明王朝 1566》硬是沒讓我找到高清版的,所以在攝影這方面就沒多少感覺。(順道吐槽一句,現在很多視頻網站購買的正版。畫質那個差,連剛出的影視劇都特別差,真是沒法理解。按說他們購買的正版,應該能拿到最高清的版本。結果我多次事后發現,當初在視頻網站看的正版其實是低清版的)
當然,雖然說《臥薪嘗膽》是歷史正劇,也不能當歷史看。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在一般理解里是褒義的,而這部電視劇中,對越王勾踐的塑造和臥薪嘗膽這件事的塑造也是正面的。
這部劇還包含了很多現代的思想,比如尊重女性。在歷史中,西施雖然特別有名,但完成色迷吳王的任務之后,就沒有記錄了,不知去向。但在《臥薪嘗膽》中,西施最后被范蠡帶走,有情人終成眷屬。而且西施這個配角的戲也很足,給她賦予了自己的愛恨情仇,以及跟范蠡的愛情。但同時又讓她完成了自己祖國的使命。劇中還借吳王的口說,什么紅顏禍水,什么妖女誤國,關女人什么事。
但是也尊重了歷史,當時的女性確實沒有男性的地位高,美女被當做禮物送來送去很常見。
順道說一句,吳王這個人可能是劇中最尊重女性的人了。雖然向越國要了兩個美女,但都沒有“我是大王,你必須從了我”的做法,而是選擇盡量讓對方心甘情愿。
陳道明就那模式,范蠡塑造太糟,只有飾夫差的胡軍還差強人意,伍子胥爐火純青。
記得當時看的時候就為了等片花中陳道明那句”從此,吳國將不復存在“
既然鯤鵬展翅 燕雀何須翱翔 劇中最好看的部分是勾踐被囚禁的那段 雖然勾踐演得很霸氣但還是看出勾踐十分狹隘
響屐廊,響屐廊,桃花殿下好夢鄉;干戈動,桐葉冷,吳王醒沒醒;寒鴉唱,梧葉秋,吳王愁更愁。
真的是挺難看的。。陳道明的個人風格太顯著,以至于這個勾踐總讓我覺得帽子一戴就是康熙了-_-||
陳道明,胡軍,安以軒……
制作精良,基本尊重史實,道具服化造考究,甚至連群演演技都炸裂…適合人群:被滿屏雷劇辣瞎眼急需良心劇洗眼的劇荒人士;對歷史有興趣,又懶得刷書即使想刷書也入之無門的偽歷史愛好者(比如我~);各類顏??,我叔滿足你對妖艷美攻和傲嬌高冷女王受的一切幻想~
補標。當年買的光盤看的。認識了左小青。當時還看了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兩相對比,覺得這個沒有那個好看...
其實這戲挺好的,情節和氣氛表演都很引人入勝。可我不喜歡變態的勾踐,雖然那是陳道明演的..并且某種程度上也能理解他的做法...更偏愛伍子胥,不僅僅是因為贠姓人氏是伍贠的后代才這么說,而是因為他雖也是復仇狂人,但好歹是光明磊落的,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至于有些人說他叛國什
小時候在央八看過的歷史正劇。那時放學回家后看的直播。
戲是好戲,演員也都是好演員,兩大男主角和幾個老演員以及左小青的雅魚都很出色。整體情節太中規中矩,不如康熙王朝那樣有特別亮眼的情節和角色。西施很差,既不夠美又演的不行,讓人覺得這個角色很多余。
非常非常莎士比亞,陳道明的舞臺劇/學院派氣質帶出來的風格,從開頭幾集我就很喜歡,尤其太子趕回宮,然后被大王廢掉那里,戲劇性太強了,一路看來,擔心這舞臺感會撐不久,但一直看到“羞愧啊,曾經有過的狂妄~”,簡直進入一空前高潮,看得好爽,怎么才發現這劇,這么好的劇,陳道明太棒了!
很久沒有看這種史詩劇了,相比康熙王朝等,臥薪嘗膽這部劇相對不那么大氣。只是生動深刻的演技可以掩蓋一切。劇本中突出了忍辱負重這一塊,結尾的勝利只用了了了幾筆。不過腐女之血還在蠢蠢欲動,越王與范蠡的互動實在是口水啊!(= =)
看了楚漢,有和朋友細心討論了,加上拍攝這題材的難度分……我得給這個五星,攝影真心牛,國產電視劇最佳攝影!!
整體來講,是部好片,但是里面有些情節和史實介紹有出入,例如勾踐之子與夷在一些記載中說繼承了越王之位,但是劇中在越國復國前就被吳國人謀殺了;另外,感覺復國的過程講的比較草草~
歷史劇對我而言看起來還是有點枯燥乏味
范蠡先為勾踐放棄了西施,后又為西施拋棄了勾踐。范蠡你這是要鬧哪般吖鬧哪般!勾踐太美西施太丑,導演分明是別有用心....
勾踐和范蠡!有JQ!!!!
陳道明把勾踐的裝瘋演活了。
看完之后,覺得里面的大臣、大王,做決策簡直如同兒戲,毫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