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素來只寫短評,只將我認為最想說的話懶惰又吝嗇地弄到電影下面那塊小位置里。但我想,這部短片值得我第一次為它寫個影評,它的光華140個字不足以容下。 首先我要反駁的就是那句“不要把喜歡的明星過度神化”。我看見了,不但刺眼,而且無知。讓我慢慢來告訴你為什么。 最先我想說一個定理: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沒有真材實料的情況下,同時被全世界1/10的人集體神化的。他們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文化,張國榮不可能對他們施以納粹般的洗腦行為。靠障眼法能使這么多人群體性傾心,如果你說你能做到,那我馬上閉嘴;如果你說他能做到,那我謝謝你,不送。 這部短片,為無限遺憾的我們留下唯一慰藉。 每當我看見某人某星在紅毯秀著下限,就想起張國榮比任何香港男星都更早踏上戛納、金球獎、奧斯卡的紅地毯,并帶去迄今為止唯一獲金棕櫚大獎的華語影片,以及他為這部電影付出的非人努力。他是第一位受邀擔任東京和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華人評委。走紅毯時,一向走在時尚前沿的他卻選擇著唐裝表達自己身為華人電影人的驕傲。他是美國經濟學家Alan D.Partee口中的比所有打星更能影響美國人的華人演員。 每當我看到那些連演員都沒做好就敢摩拳擦掌地搞起導演行當撈錢的某某,就想起他十幾年來的夢想和準備,想起他那一身的才華居然還沒開始傾瀉就戛然而止,想起《偷心》被港媒預估為次年金棕櫚獎的有力競爭者。 每當我看見電影院里充斥著大量植入廣告比情節都多的華語電影,向市場擺出下作的諂媚笑臉,毫無誠意味同嚼蠟,就想起《夢到內河》MV被電視臺禁播并讓他重新剪輯時,他寧愿停播的堅持與不妥協。 每當我看到電影獎已廉價到我連名字都叫不全的人也能得的時候,就想起他響譽世界的那些優秀電影在華語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好吧,不再啰嗦他的輝煌和時代的沒落,只談他對這部短片的誠意。這短片之于張國榮的意義,我想不需要多說了。 影片開頭,也同諸位一樣,盯著那五個字看了許久。這幾個字的確是包含了赤誠一片,但讓我理智地告訴你,它還傳達了一個訊息:只要是張國榮的作品,就一定是質量保證。他總是這樣說,信心十足。除他以外,我想少有人敢說得這么理直氣壯了。不信,那請隨便翻閱他的作品吧,你必定沒有機會反駁我。 整個故事環境,來自于演藝圈,這個張國榮工作了一輩子的地方。他在梅艷芳與藝人的談話中,以及之后的電話交談中,透露出了娛樂圈的各種規則,形象包裝、沒有自由、利益為上,壓力巨大,利益交換。各種現實與無奈。 琦琦登場了。不得不說,張國榮真是大師。讓我先來闡述一下,張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他偏愛西洋音樂,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Trip-Hop、獨立搖滾、英式電子、美國民謠、歌劇、靈歌、Jazz等元素,但也對傳統戲劇極為喜愛;他對東西方文學的求知欲十分強烈,《紅樓夢》少時已讀過,喜讀巴金,諸多世界名著讀得都是英文原版,在英國讀書時可大段背誦莎士比亞英文劇本,寫作水平也超過許多英國人;他的舞姿隨意灑脫,其實對芭蕾、ChaCha、踢踏舞、爵士舞、Tango等都頗有研究;他會經常觀摩各地區、尤其是歐洲的優秀電影;對時裝、家居、古玩、畫作的鑒賞能力都是極高的。他會主動吸收各種文化養分,沒有目的,只是單純的熱愛。這使他成為一個有著極高文學與藝術修養的人。于是在他涉及的各個領域便很自然的展現出他的才華,那只是必然的表象而已,是他將自己的修養、內涵、感覺、想法融入到創作中,再反映出來的結果。這就是他高于其他藝人的地方。能明白這一點,你便能懂得琦琦身上這套瀟灑的“吸煙裝”,它來自時裝界泰斗級人物Yves Saint Laurent。YSL,就是他。 在60年代,女權尚未啟蒙時YSL就設計了第一件女性吸煙裝。連張國榮片中提到的Jean-Paul Gaultie,那個在之前從未接受過任何亞洲藝人邀請,卻為張國榮演唱會設計了八套頂級歌衫的法國時裝大師,都是YSL的仰慕者。這兩位時尚大師的理念,包含了一份對性別限制的挑戰。他們并不將性別混淆,而是站在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性別元素,使設計展現別樣風情,也打破了僵化的社會性別定位。這些理念,與張國榮的藝術是多么的相似啊!不要看張國榮的衣著一向低調隨意,他其實對世界時裝潮流了如指掌,每件衣服,甚至細小配件,都從未出過錯。這件吸煙裝除了巧妙的暗示了本片主題,想必他也將自己的衣著品味與文化傾向,有意無意植入短片當中。類似做法,《低俗小說》等西片中見過。除此之外,華人導演未曾得見。何況,這只是一部公益短片。 莫文蔚拍片這段戲,與張國榮親自指導的《色情男女》那段戲中戲風格類似,迷幻而華麗。 接下來這段,請恕我暫時走出觀者角度以影迷身份去看。張國榮曾說如若有小孩,一定會很疼。我信。除了父親,有誰會這樣輕輕摩挲小寶貝的后背,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在他耳邊輕輕哼唱。 抽血時,為求真實,那一針筒鮮血就真的從他手臂上抽出來。可是不然呢,反正他是不會讓別人來代他抽血的。 他就是有那個本事使觀者與他共鳴,所以他笑的時候觀眾也笑,他痛哭的時候觀眾也傷心。見過他太多次流淚,戲里戲外,可從未見他哭成這個樣子,哭得聲音都變了,他真的為此投入了極大心血。可是,觀眾并未感到刻意煽情,是的,那一定是他最不屑的方式。 片尾的采訪告訴你,張國榮是有心人。無論他的作品多大多小,都會投入百分百的心機,與報酬無關。片尾的采訪還告訴你,張國榮對人生的態度,是一種極廣闊的寬容。他自始至終都未義正言辭地對你講:吸煙不好,戒掉吧。只是通過各位演員的第三方描述,渲染一種感染力,而你是否認為一時快感高于健康,則取決于你自己。“你哋會唔會考慮下?” 張國榮對王力宏很欣賞,拍戲那幾天,他說“如果在酒店住不慣就搬到我家住,我就是你在香港的親人。”莫文蔚的母親曾為他入行的唱歌比賽打過分,很多年后又見面,便托他照顧女兒。這件事他就記下了。小演員葉靖嵐,曾在拍《流星語》時對他依戀非常,在片場見不到他就鬧情緒不肯拍戲。所有人都說,與他一起工作是既享受又緊張的過程。 回到短片。琦琦與莫文蔚拍片、莫文蔚的歌、墓地等,片中的音樂風格各異,或悠揚或動感,即使你無法分辨風格,也能聽出高級。他與梅艷芳的演技自然真實,真是受不了有人煞有介事評價他們演技一般,你懂什么是演技么?最高超的演技就是看不出演技,羚羊掛角,揮灑自如,沒有天賦和數年功力根本做不到。不信你去試試唄。 片中病情的處理,你是否留意到他需要請教專業人士呢?做足了準備功夫的他使短片一氣呵成。色調、構圖、音樂、剪輯,鏡頭的切換、推拉、手搖拍攝,都唯美而不著痕跡。整個短片干凈、簡練、有種優雅的華麗感,正如其人。短片不動聲色的暗示、穿插、漸入漸出。起伏不大,細節卻精致得讓你不相信這是公益短片。而張國榮后期的藝術,基本拋去浮華,向著精簡,優雅,大氣的方向發展,這被部分藝術家看作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比如,「熱·情」演唱會,比如,他的家。 不要再說此片沒意思,那是你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也不要再說因為是張國榮作品,所以霸道地喜歡,那其實是對他能力的抹殺;更不要再說這是一部“電影”,它不是的,一部短片與電影是有著本質性區別的。就像張國榮的拉闊音樂會與演唱會,有什么可比性嗎?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演形式。所以,請不要再用這部5天半拍攝的公益短片,所包含的藝術價值,去衡量他即將要拍的100分鐘電影長片,這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外行的。以言卜遜之言作為結束吧——馬克思說“你只能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如果你想獲得審美享受,那么要求你本身就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所以,審美張國榮是一種能力與享受。你有這種能力嗎?你有幸可以享受嗎?請自斟。
孩子午覺未醒的下午,悠長悶熱。粉上哥哥有段時間了,好像熱情褪去,不會再不知厭倦的搜索哥哥的點點滴滴,他的歌也只是偶爾聽聽,但是會因為蹲公廁旁邊人唱當年情莫名就原諒她抽煙,覺得真好啊,還有那么多人記得他
會在聊天群里有人隨口稱贊跟哥哥當然沒得比呀他們那個諸神時代……會看到關注的公眾號講起他的事跡僅僅只是穿插,熱評里就都有他的粉絲點贊…崗毒猖獗,有帖子聊會對那邊明星失望不愛嗎。他依舊排在前面。16年后,依然能在很多地方看到只言片語關于他,關于他的敬業他的熱忱他的表演歌曲種種種種傳說
帶了這么厚的濾鏡去看,滿滿的就都只剩感動了。如果哥哥有孩子,也會這樣輕柔的給他講故事,看著他就想微笑,所以最后梅姐激動的暈倒,寂靜的哥哥坐在無人的醫院走廊里,最后哭的肝腸寸斷,哽咽的和王力宏說,他最后看了我一眼,我多想告訴他我有多愛他。
想起海南新聞關于一個被家暴的孩子,家里人不知道那個5歲的小女孩快死了,回憶起她最后的時候只是跟她的爸爸說,爸爸,我好痛呀。家里人還以為她裝的。真的好心疼,孩子是最無辜的,他們值得最善良的對待呀。
用孩子做切入點,淚目
容祖兒好可愛,陳冠希好青澀,梅姐威武也還是那么可愛,莫文蔚是真的性感可愛有魅力,下葬那里,哥哥瘦削的臉,說四十歲的禮物就是戒煙,命運無常,且行且珍惜
沒有刻意煽情,情節也很生活日常,抽煙的鏡頭也瑣碎的攤故事里,也許前面關于孩子的鋪墊還是相對少了點,我還是掉淚了,被打動了。是哥哥編的故事,做的導演,拉的人,演的戲,這短片是他的第一個作品,可惜再沒有
從哥哥的手臂抽出的那一管血,是真的。
7.7分
我很難客觀去評價這部電影,從情節、鏡頭、演技來說都沒有什么亮點,Leislie還不是一位好導演,但選擇這樣一個主題他是有責任感的導演。卡斯特也非常強大:連個5秒鏡頭的龍套都是陳冠希、梁詠琪、容祖兒之輩...
不要把喜歡的明星過度神化
我是不易徇私的..更何況是親子啦戒煙啦公益啦這種慣常會冷笑三聲的題材..只是你看著他跟你講戒煙的好..愛惜自己的好..生活下去的好..那么懇切熱忱..他還有那么大的夢想和堅持的事..怎可能不一口血噴出來嘛..
我只知道不是所有導演第一次拍片就能把鏡頭拍那么美,我只知道這一部不打五星,我們還在等哪一部。開屏“張國榮作品”五字,一字一星。
你說的: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可你只是戒了煙就健康了么?
哥哥在結尾的時候說,健康對人才最重要的,所以我把戒煙當做生日禮物送給自己。其實哥哥是熱愛生活的吧,否則也不會自導自編這樣的公益片。電影里面兒子死的時候他哭得好傷心,假如哥哥真的有自己的孩子,他一定是個好爸爸。
2010年5月31號,世界無煙日。忙搵番你嗰部片來睇。你嘅第一個baby。你話:“最緊要的massage都喺,戲喺可以重頭再演,不過人只有一條生命。”
這其實只是一部短片的公益電影,其實香港政府給的投資經費只夠拍十分鐘,其實電影拍攝期特別特別短只有不到十天,其實整個電影的編導演都是哥哥,其實幾乎所有演員都是抽空來幫忙分文未取,其實要不是因為“張國榮”三個字這部電影不會留下什么痕跡,很早很早它就淹沒于影海。可是這是哥哥唯一的baby。
每個鏡頭,字字句句,連故事情節,起承轉合,都沒有一絲可挑剔之處,甚至能看出他的用心良苦,謙和細心,半夜三更的搞到我哭,真丟臉啊我
喂既然是給港臺拍的公益片是這樣的啦!它是公益片啊不是什麼帶商業性質的短片,又何必拿拍電影的標準來要求啊?按常識,如果公益片還玩技術,鏡頭,甚至要求深刻劇情,這讓一邊扒飯一邊看的普通市民情何以堪,不吐槽它裝逼才怪啊!我覺得它拍成這麼親民是合乎我想像的…
冇話講
一短片,覺得這種不算電影
一個不怎么樣的劇本,會被演員演繹地熠熠發光。所以唱歌可以不要唱功,演戲一定要有演技。
如果你還在,一定會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導演。可是也無所謂了,已經那么優秀,“如果你太累,及時告別沒有罪”。
哥哥如果當導演的話,現在的香港導演、中國電影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番景象?!好想看那部未拍之作《偷心》。
都是他們,再見不到他們。
群星云集的公益短片,不過后面的煽情有點過了.
請原諒我也無法從技術的角度客觀評價這部片子。從片頭開始的那一刻 這種感動從來沒有動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