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事實上,我對這部片子有一點失望,它本來可以更好。
首先這部片子讓我想起了馬丁麥克唐納較早之前拍過的《殺手沒有假期》,有種因果循環的荒誕味道,這部片子可能有所模仿,就是YOYO所有的結果都是他自己作的,每一個戰友的死,都是因為他想當逃兵。
可問題就在于這,為何他的戰友對他有種唯命是從的感覺?(至少我是這樣覺得的)劇中就沒怎么鋪墊過他們之間的關系,我甚至很難記全他們的名字,給人的感覺就是,YOYO與他們之間時好時壞,并不是特別親密,那他們的死也就沒有那種能打動人的感覺。
唯一一次真正打動我的,就是克萊文杰之死,雖然他看起來一直與YOYO不和,但之前有過他們同甘共苦的鋪墊,所以我對他印象比較深刻,所以他的死能打動我。
與之相反的就是那個Milo,我一直不明白他倆為什么這么親。
而且他們的死理應給YOYO一些思考,一些改變,但YOYO卻每次都只是更加想逃跑罷了,感覺這樣的模仿并沒有很好的效果。
另一個問題就是YOYO的戲份太大,這也直接導致了上面所說的鋪墊不足。而且,我并不喜歡YOYO這個角色,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逃兵行為,沒什么可辯解的。
最重要的是,你給了這么多戲份,到底想通過這個YOYO來表達什么?是想說不要滑頭滑腦想當逃兵,因為只會自作自受?但為什么給YOYO好像很有大道理的臺詞?為何讓YOYO這么鍥而不舍的逃跑?
YOYO回羅馬找內特利未婚妻時,遇到了一個抉擇,是選擇為無辜被奸殺的意大利女子申冤還是回家,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有發揮空間且關乎主題的橋段,但卻被一筆帶過了,也就是說本來可以深挖YOYO,深挖主題,卻沒有。這就讓他之前在羅馬的段落幾乎白費了,而且主題顯得非常模糊。
況且就算這些沒做好,那至少來點血肉橫飛的真正戰爭場面來壯壯場子也行啊?
說到底,這部片子還是太迷你了,都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麻雀終究是麻雀,成不了孔雀。
《第二十二條軍規》 hulu迷你劇 反戰題材 喜劇 看到全劇終出現在屏幕上,百感交集。 看第一集的時候,相當輕松愉悅。熏黃色調配合 jazz充滿意式風情(這里要給BGM加雞腿),這也是吸引我的一大原因,此外戰爭題材迷你劇標以喜劇標簽讓我有著開始看的原動力。看著看著,也會發現恰是這黑色幽默將這一反戰題材劇集的沉重沖淡了些。 主角YOYO和一眾美好肉體的登場,讓我帶著半腐的心情開始看劇,然而劇情走向總是猝不及防。一級退堂鼓表演藝術家YOYO開始裝病,企圖申請退伍回家。然而軍規不可,這就涉及到美軍第二十二條軍規,大意是只有瘋子才可以免飛行,但必須得自己提出申請,但自己提出申請本身,意味著是在理想狀態下做的決定,反證申請者本人不是瘋子,那就得繼續完成飛行任務。 從第一集到第六集,隨著飛行任務從25次漸增加到55次(以上),男主想盡辦法裝病躲進戰地醫院,并企圖說服醫生開具傷病證明以申請退伍。 在一次執行飛行任務途中,彈片劃過男主雙腿間,襠部大量出血差點命根不保,然而男主想要借此退伍的企圖也最終被扼殺。 摧毀男主心里防線的除了不斷累加的飛行mission,還有朋友的接連殉職。故事情節不斷升級發展,隨著第四集nately的離開,男主情緒出現了極大波動。如果說前三集男主表現出來的給人的直觀感受是crowded,那么后三集表現出來的是desperate. 到了第六集,是高潮也是結束。上轟炸機前,男主和新軍飛行員打了個招呼,上機后,還特意提醒他不必坐艙尾(nately死于艙尾),坐機翼旁觀察即可,然而事與愿違,飛機被打穿左翼,彈火穿透機翼直達身體。男主親眼看著這一十八歲的生命逝于眼前,最后一道心理防線終被擊垮。男主徹底崩潰。他的制服被血染,下飛機后,男主便以全裸姿態示人,直到場景最后,依舊如此。對他來說,一切都失去了意義,無論是旁人的眼光,還是飛行十字勛章象征的榮譽。 現在腦子里還是男主的咆哮,聲嘶力竭,絕望崩潰。不再掙扎了,就這樣下去吧,任務永無止境,只管飛行。戰爭輸贏,或生或死,都沒那么重要了。投彈 投彈 投彈,只管投彈,只管指令。 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 是反傳統類型的戰爭劇,無論是沖著配樂、色調,還是男主的睫毛、肉體,都是值得一看的。 晚安。
看派拉蒙和Hulu出品的新?第二十二條軍規?。昨天到現在看了兩集了,還沒看到中學時看小說時那些滑稽和駭人的場景:一個傷員全身綁著繃帶石膏的在病榻上,上面那個輸液的瓶子滴著滴著快空了,下面那個導屎尿的瓶子滴著滴著快滿了,一會進來個護士,把兩個瓶子里插的針頭拔出來,調換了一下瓶子,繼續下去。 忘了什么時候看得70年拍的那張電影,一開始就是轟炸機炸在了跑道上,那一張里面倒是保留了這個輸液瓶子的場景,也許是當時越戰大半了,他們國內人人都還在罵。今年這電視劇的第二集里倒是有傷員直挺挺吊在床上的情景,但是沒護士換瓶子的惡心場面,當然更不可能有什么意大利妓院里美國軍官“捂著生殖器哇哇大叫的跑掉”的場面。只有空軍醫院里那個傷員還在,繃帶石膏下兩只眼珠子還在滴溜溜的轉。 現在的美國人大概比二戰后期還實誠愚蠢,挖苦譏諷一概理解不了,這小說改編的新連續劇一概是老實巴交的大實話,生怕他們看不懂似的。連尤索林都從兵油子變身成了內心純真的憤青。不過也難怪,現在他們的川普之類這樣新麥卡錫,不塑造個這樣簡單淳樸的形象簡直都不知去從哪里和他們講起。
第一次看完第一集因為分不清誰是誰暫時放下,這次出海有機會看完了。yoyo啊,戰斗機投彈手,從最好的朋友克萊辛格,基德,沃克利爾,到萊特利,到奧爾,到懷里的新兵。前幾集他或許還只是過于清醒想逃離,但后幾集漸漸冷漠發瘋卻是顯而易見又毫不起疑的,誰不會瘋呢。有朋友飛行途中失蹤,有朋友因為名字被提拔之后混日子,有朋友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做到戰爭都是他的生意,有朋友被朋友開飛機撞死,有朋友開飛機撞死朋友后撞山,有朋友掉下飛機,有朋友開機墜河,有朋友強奸殺害婦女,飛行任務一次次增加,退役根本沒有指望,村子養傷被抓回,第一次飛機的新人因自己死在懷里,裸體的他在幾個長官聒噪中被授予飛行十字勛章,沒有人會不瘋。最后一集邁德告訴他聽說奧爾出現在瑞典后的眼神,忍不住鼻酸流淚,只需要一個自知虛假的希望,他的精神就可以活著一絲,也因為確實還有一個懂他的朋友還在。只是最后他赤身去飛任務,喊投彈后沒有動作,只是仰頭重復著投彈,他能逃到哪呢?
相信大部分人聽說過美式黑色幽默,或者閱讀過這本小說。這部美劇相對還原了小說的主要內容,諷刺了美國的官僚主義,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真實的美國軍隊,濃郁的美系嘲諷。
整部劇中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常見的熟悉人物和場景,精明溜須拍馬的司務長、自私自利的長官、心胸狹窄的將軍、理想主義者、頭腦不清楚的隊友、走錯報道隊伍當天就犧牲的新兵、改了一次又一次的無止境的飛行任務、走到哪里淫亂到哪里的美國大兵、解放歐洲之旅其實也是一場美國人的地獄之旅,戰爭到了最后其實不分好壞,只不過最后徹底喪失的是人性。士兵成為了毫無怨言地殺人機器,服從、絕對地服從。領導者彰顯出的是絕對的極權主義 、掌控欲。整部劇在改編之后,其實都在嘲諷美國的人自我民主、虛假的繁榮。
美國的民主仍然不是對所有人的民主,美國夢也不過是資本家們的夢,不是窮人、底層的夢。而這第二十二條軍規,正是對美國政權根基的嘲諷。士兵們這次飛回來,下次再飛可能就不一定能再回來了,戰場上只有滾滾濃煙,和殘缺的尸體。飛滿25次,任務并沒有完成,而是一趟又一趟的在疊加,戰爭固然殘酷,然而這種不斷食言的行為只是讓形式主義直接走向了美式極端,得到的是人心的盡失。所以,二戰結束后的美國大兵趾高氣昂的來到了朝鮮戰場,等待他們的不是法蘭西的女人、不是法式大餐、而是地獄。當二戰的勝利者、正義者成為侵略者的時候,戰爭天平會慢慢的傾斜。所以朝鮮戰爭美國失敗了、越南戰爭美國失敗了、所有的先進武器、炮火壓制都難以抵擋美國政客、資本家的勾肩搭背、所以那時的美國反戰情緒高漲、面對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無盡的熱帶雨林、等待他們的不是地雷就是子彈。
所以曾經的越南也是正義的一方,直到他們入侵紅色高棉,妄圖稱霸東南亞,接受蘇聯的好處來遏制中國,他的身份同時做了轉換,身份轉換恰恰向世界表明了哪一方是正義的、哪一方是邪惡的,所以中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恰恰證明了這種理論。當中國的士兵攻下一處處堡壘、倉庫,里面是中國人援助越南的糧食、大米。沒錯,越南人用我們援助的物資來對付我們,曾經我們是朋友,現在我們是敵人。不知道在那個物資緊缺,剛剛歷經文革的新中國在如此艱難的時候還要打一場戰爭是多么的困難,但是我們堅持了下來,并且最終在道義上、戰果上都取得了勝利,雖然這勝利來之不易。
戰爭只會把人拉向無盡的泥潭和深淵,無論是什么軍規其實都是服務于某些人的,無論這條規定看起來多美完美,其實玩弄的都是在打這場戰爭的人,一旦將自己置于非正義的一方,很難再贏回主動權。
世界是荒謬的,還是理性的呢?
先來玩幾個文字游戲。
第一句話:一個克里特人說: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說謊。
這句話有什么問題嗎?
首先下一個定義來幫我們判斷:通常,我們把判定一件事情的陳述叫做命題,每一個命題都是或真或假的。
那么,如果判定本句為真,因為說話者也是克里特人,因此這句話也在說謊,這句話就不是真的。一個命題不能又真又假,矛盾。
如果判定本句為假,克里特人事實上不說謊,但說這句話的克里特人就說謊了,仍然矛盾。
第二句,羅素的理發師悖論:一個理發師只給從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那么,理發師該給自己理發嗎?
如果他給自己理發,他就不是不給自己理發的人,他就不能給自己理發。
如果他不給自己理發,他就滿足這個條件,他就可以給自己理發;但他一旦給自己理發,他就不再是不給自己理發的人。
這樣的論辯,通常只出現在邏輯討論里,但如果你的世界都充斥著這樣的規則呢?
美劇《第二十二條軍規》,改編自約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說Catch-22,由被稱為“全球最性感的男人” 喬治·克魯尼自導自演,IMDB得分7.8,豆瓣得分8.6,2019年五月播出。
憑心而論,這次改編屬中等水平。但我實在很喜歡原作,Catch-22算是我想學英語寫作時最早買的幾本英文小說。如果只選幾種文字特質,我愛這本書的冷幽默和納博科夫的纖細(雖然納博科夫寫的是俄語)。Catch-22也曾是美國銷量最多的嚴肅文學,后成為一個單詞,指無法擺脫的困境。
這次改編的一大特點是:用青春對照戰爭,突出殘酷,相對弱化了幽默與荒誕。
本劇講二戰末期,一群駐扎在意大利的美國空軍對德執行飛行任務的故事。他們有飛行數目,按規定,只要達到了數字就能回家。然而每次他們接近了那個數字,數字就開始變更,從20到25,從25到30,然后到40,50。即使偷偷完成了任務也無用,數字永遠增長。
任務的完成者是這些美好的青年——他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陷阱和循環里。
主人公Yossarian,被稱為YOYO,他發現無論戰爭如何,只要自己變成了死人,對自己就沒有意義,因此只想離開或者裝病。尤其是目睹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瞬間變成肉渣糊在自己窗前,又掉下高空之后,他更急著走了。但他發現自己陷入了圈套——catch22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要求:一個人如果瘋了就可以不用飛行,只要他本人提出停飛要求。但只有神志正常的人才會關注自身安危提出要求,所以提出要求的人就不是瘋子,他就必須去飛。
莫名其妙被提升的梅杰少校:梅杰原名Major·Major·Major,因為Major與少校同義,他被認為是晉升為了少校,為了應付一些會議,結果真地被提拔了。
但是他并不知道怎么處理事務,也不想見人,就對身邊的人說:如果有人找我,就讓他們等著。等到我離開,他們就可以進來。這樣永遠不會有任何人見到我。
米洛是一個投機者,他成為空軍的后勤部后,成立了辛迪加貿易公司。他在西西里以一分錢收購雞蛋,多次倒賣,后來以七分錢買進雞蛋,五分賣給軍隊餐廳,仍然賺錢,因為中間每一個“他人”都是自己,賺錢的是整體。
他與美國簽合同轟炸德國基地,再與德軍簽合同保護同一塊基地,賺雙份錢,同時大家都很高興……最后他還成為了市長,受到眾人歡迎。
我見過很多黑法國投降快的段子,這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論斷:美國很厲害,德國很厲害,但意大利會贏,因為我們輸了。
那么,這種悖論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在邏輯學上,這種把尚待證明的結論預先包含在前提中,只要承認前提,就不得不承認結論的論證叫做丐辭(Petitio)。比如:因為自由是好的,所以自由是好的。這種說法其實算不上論證,但這種錯誤很容易犯,如果仔細找,有些論文可能全篇如此,用自己論證自己。
每個丐辭都是循環論證,但是并非所有循環論證都容易辨認。甚至牛頓都在定義質量和密度的時候都有過類似循環論證的問題。Catch-22中的大多悖論的形成的原因在于自我指涉,說自己時否定了自己,就會永遠矛盾。
回到故事。
在這樣胡言亂語、顛三倒四的世界里,人人都像瘋子,最后反而呈現出黑色幽默。雖然很絕望,但還是笑著的,用荒誕不經來化解絕望。我本人比較喜歡這種風格,不想煽情膩味,那就點到為止吧。自嘲社畜大概也是黑色幽默。
YOYO的世界充滿了古怪的規定和腐朽的制度,他們的上司極其在意閱兵,恨不得在所有人體里嵌入機械,這樣這些人類就可以更加整齊順從。
一個新兵到的第一天就死了,但是名單上活著,外界就當他活著;軍醫丹尼卡醫生在名單上陣亡了,盡管他還活著,卻連妻子都不承認他的存在。
有些人的存在只是包裹在石膏和繃帶下的幾個洞。
YOYO不想飛,挪動了一下代表戰線的那根繩子,他的上司就愚蠢地飛了過去,還被俘虜了。
……
現實被忽略,大家只看得到規定。
YOYO旁邊的朋友卻越來越少了。
其實本次影視化的YOYO形象比書里沉重了不少,原本的YOYO一開始就很清醒,完全知道自己要逃。他的亂來,裸體,各種胡作非為更加肆意。他永遠輕松,結尾還成功地逃離了——飛得無影無蹤,可能去了中立國瑞典,過著幸福的生活。
總之,本劇的關鍵詞:黑色幽默,悖論、胡言亂語。這樣偏重語言的原著改編難度其實比較大,同樣重視語言藝術的王小波作品就很少看到改編,保留在6集的體量,講清大致情節,還算不錯了。
Catch-22還不算最大的無奈,至少還有表面規則可循,更大的無奈是沒有規則。
國慶前的最后一個休息日,我看完了catch 22, 一開始沉不下心,大概是因為即將到來的節日的影響的躁動不安,早上聽到“五星紅旗飄啊飄...”的廣播在小區響起時,心里有一絲沮喪,外面的世界越發熱鬧,越凸顯內心的孤獨沮喪。二十二條軍規的荒誕性我們都有所知,yoyo一直想逃避這種荒謬的桎梏,最終放棄了與荒誕的對抗,這種軍規或者規則有現實的影子嗎?當然有,我討厭現在的公司,討厭無盡的壓榨,無休止的加班,沒有個人生活,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看書,這是其次;可惡的是也有同樣的領導,無休止的剝削你,可是總有抗爭的方法吧,事情總是做不完的,特別是當你知道你做的別人也能做,你的工作往后余生看毫無意義,你只是為了那份薪水而已,這是多么可悲,我也想做我喜歡的事,可我感覺連人生之所鐘愛之事都沒找到. 為了晉升,為了加薪,你只能想著把事情做的更好,為了做的更好,你只能在整個低效的流程中加班,9116的加班,然而加班并不能讓你感受到充實,因為業務并不會教你太多的東西,真正的技術和知識是通過學習和針對性的實戰得來的,加班也不會讓你有時間學習,這樣你面對新的問題時,舉足無措,只能花時間只能用時間換成果,如此往復、惡性循環,最終健康垮了,時間沒了,精神萎了,受益的只有公司只有上層。
或許現實的這種處境是我咎由自取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子的急促狼狽,我想有時間抬頭看看朝陽日落,我想可以有完整的周末遠足釣魚,我想技術的快速提升和工作實戰相輔相成,我想看看老電影有著活躍的思想,這就是我想的。
還有很長的路與這種規則做抗爭,但要像yoyo那樣抗爭,才有機會贏得規則中的勝利,才能讓自己回首往事不后悔,才不會悄無聲息的被沉悶的生活吞噬。制定些詳細可行的策略吧
1、關于健康:加班太嚴重,連鍛煉都不想去,這不行。還好工位附近有健身器材,決定,每天鍛煉20min,具體:引體向上,臥推,俯臥撐和啞鈴;
2、關于工作:專注份內職責,避免責任無限擴大,事情預備提前量,要有不被打擾時間從事核心工作。進一步提高效率,去除冗余無效,以達成目標所必備工作為工作,爭取每天十點—十點半下班,如果不行換崗或者離職;
3、關于個人生活:持續學習,每周至少閱讀兩小時,可以是技術書籍或者小說,做有意義的事,做想做的事,出去走走,和喜歡的人,多觸碰這個世界
ps 那個第四集的插曲挺好聽的~lady yayo
意呆利男主真帥,意呆利語可以學學~
20190928
A paradox,a lie.
Anyone who wants to get out of combat duties isn't really crazy. ——Catch-22 It specifies that a concern for one's own safety in face of danger,real and immediate,is a process of a rational mind. Orr's crazy,and therefore,he can get out of flying combat missions.All he has to do is ask.But,as soon as he asks,he's no longer crazy.And so,he has to fly more missions. Orr would be crazy to wanna fly more missions and sane if he didn't.But if he's sane,he has to fly them.If he flies them,then he's crazy.And so,he doesn't have to.But if he doesn't want to,then he's sane and so he has to.
開局自報家門的許多面孔,一次次游泳中身影逐漸減少。被指錯路行李未拆即打醬油的新side gunner,趴在飛機窗外鮮血淋漓的Dunbar。25次任務返家,新長官上任,延長至30次。賄賂長官飲食,經商無孔不入的推銷員雜務官。episode 1結束,黑色荒謬的戰爭基調已然reveal。
我怎么沒有Milo這樣的好朋友,給我股份帶我飛哈哈
看著真的特別難受,感謝hulu拍了一部好劇,黃黃的色調非常復古,結局也是讓人深感無奈。麥洛真是生意精!
原著小說是披著二戰皮的反戰小說,但前B-25轟炸機投彈手的原著作者約瑟夫·海勒表示這非美國陸軍航空軍轟炸機機組形象。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翰·斯坦貝克形容這些“藍天上的兄弟連”既是民主主義者又是超人。故事核心源于一個被大眾忽略的事實:二戰陸航空勤陣亡率遠高于散兵坑中的步兵,對德轟炸歷時5年陣亡7.9萬名陸航空勤。對德戰略轟炸成功踐行了“空中國防論”,但代價是在轟炸戰略優化過程中轟炸機部隊蒙受了最高達10%的損失率。劇組分別從加州名機航空博物館與俄亥俄州三態戰機博物館借調了兩架B-25J和專業二戰飛機空勤團隊到意大利撒丁島拍攝。海勒曾在第12航空隊第340轟炸機大隊第488轟炸機中隊服役,劇集虛構了第256轟炸機中隊。為了營造視覺的年代感,劇集畫面特加入了16毫米攝影機的顆粒感。
太好玩了吧
E01 看完一個角色也沒記住
80歲老爺爺做的二戰沙盤模型,優美好看細節精準但是非常無聊。最適合拍原著瘋狂內核的導演要么科恩兄弟要么昆汀,克魯尼好歹也是跟科恩混過的人,怎么自己上手就搞成了意大利風光片?本片海報,廣告宣傳和預告都比正片貼近原著,建議還是看原著吧
規則即圈套。yoyo幸運地活過每次任務,但身邊兄弟接連犧牲,又不斷有新的年輕人熱情地去送死,目睹公報私仇,利益交換,信用崩塌,這里是逃不出的監獄,如此逼瘋一個士兵。
沒想到是黑色幽默劇 (哎 克魯尼也老了(看完E06又從頭看了一遍,沒看過小說的我總算get了很多隱晦的小點,比如aarfy早就打人主意,yoyo的性伴侶是克魯尼角色老婆……真心感覺編排已經很好了,相信小說還有更豐富的情節,迫不及待想看小說!(催生了我發覺自己讀書太少的感慨)很喜歡“Me,happy happy happy and die”每一個人都好好看,感慨他們逐漸的“離開”,望著帳篷里空蕩蕩的床鋪還有沒打開的行李,我覺得我也會瘋…畫面 音樂很棒,非常抓人以及引導觀眾情緒進入,我愿意一直看著男孩子們打籃球,海里嬉戲,就像yoyo的“天堂”!投彈手Dunbar被炸飛到擋風玻璃上,飛行員Clevinger的XXXmaid號被擊落,Kid Sampson被McWatt失手螺旋槳絞死,M引咎自殺,愛上“圖書管理員”準備號求婚定居的尾槍手Nately被擊落,希望駕駛員Orr真的飛到了瑞典!TAT
你想逃脫命運,你是最想下船的那個人,結果,你卻是最后站在甲板上看著船沉沒的人。戰爭和時間最可怕之處不是奪去你的生命,而是一個一個把你身邊的人帶走,直到剩你一個。
行進到最后一集,正如癱坐的Yossarian,再次感受到這個故事所折射出的諷刺與荒誕。在那個英雄主義和官僚當道沖天的年代,戰爭題材的孤膽精英仿佛如同笑談,而更關于一群小人物“只想要活下去”的現世談。悲涼與現實交織,癲狂與絕望不清。雖然還沒有完全搞定原著和電影,但最大的感覺是電視劇利用篇幅的優勢做出了有效的延伸,也多少舍棄了很招牌的幽默;所以也算無功無過的一次改編吧。But #mybae#Christopher Abbott is legit cuuute. 他給這個角色注入了不少細致的情感轉折,仿佛真正的成為了“他”。和各位高手對招也是毫不遜色,迷你劇視帝給我沖呀~
最后一集yoyo的表情,跟我上班的絕望心情是一樣的。
So sad,so sad......
(9/10)全程黑色幽默,但看完后卻是一陣悲涼。作為美軍擁有無上道德感的二戰,在作者筆下美軍軍營卻充斥著各種荒誕和對人格尊嚴的一再踐踏,對戰爭吹捧得最起勁的,永遠都不是真正在最前線冒著生命危險的人,慷慨激昂的軍官也許實際上連作戰地圖都沒搞清,而強奸民女的美軍士兵也可以拿“愛國”當擋箭牌。事實上《22條軍規》就是改編自作者本人的經歷,在二戰時執行了60次飛行任務的他,筆下的戰爭并不是什么戰狼的精神,而是無數次的生離死別……我不認為每部二戰片,都必須去表現其他國家人的痛苦(這與我當年的《批評再見螢火蟲》觀點不同),但很多日本二戰片都只是強調主人公想“活下去”,卻沒有思考主人公被軍官逼著去參加戰爭的荒謬性,而《22條軍規》則是嚴肅地講述主人公悲劇命運背后的原因,這讓主人公想“活下去”這一點顯得更為沉重。
約賽連之國。刪掉暗諷軍工復合體的支線后,就成了一部平庸的喜劇作品。
這些年來和科恩兄弟合作過的人,真正學會了科恩的含蓄內斂爆發力強的黑色幽默形式,同時有足夠的才華展示出來,克魯尼算一個。片子以人物為中心,刻畫上非常到位,人物都有爬升空間,以劇情片的方式展開,但在表達上卻是喜劇處理,演員挑的真好,表演上實在是強,沒有找純喜劇演員以避免處理方式過于輕佻,鼓勵演員的喜劇處理,使每個角色都洋溢著令人忍俊不禁的喜感,但并不完全依賴表演來完成段子,比如House醫生誤入敵占區那段我簡直笑暈過去,House進樓之前很自然地把納粹旗扯下來,這個動作細節設計加上House問路方式的多次伏筆都展示出編劇很強的幽默感。克魯尼帶著那副搞笑眼神成功還原逃獄三王油畫般的攝影,只不過這回不需要費力做后期膠片數字轉錄咯
Hot white guys in uniform reenacting the literary classic? Sign me up!
臺詞一句比一句搞笑,軍規一條比一條流氓,事情一件比一件荒唐,上司一位比一位混蛋,戰友死得一個比一個慘,優優一集比一集崩潰,退伍之日一天比一天遙遠……
一直為老喬而期盼著 沒想到整了一部神劇出來 整部劇同時充滿著人性的光輝和對人性的拷問 不僅僅是針對戰爭了 人生世代都是這樣充滿了殘酷和無常 悠悠這個角色也是神了 細琢磨他真是又衰又煩人 但是偏偏長得(從顏值到身材到無辜的小表情到理不直氣還壯的各種言論)一副讓人討厭不起來的樣子 除了老喬自己的部分特別是開頭有些許的浮夸其他地方的黑色幽默都恰到好處 每一次爭辯都很有反思性 真好 迷妹的全然滿足和大驚喜
主線索上的道具和功能性很強,編織得很細密的一部戲,一些表面看起來娛樂、非現實到無腦的展示,其實都有埋雷在里頭:故作輕松的老派爵士樂,是劇情黑化后的懷舊對比元素;海灘游泳肉體展示,是男主發瘋裸奔的伏筆。還有很多閑筆,例如老鴇、小女孩、阿拉伯商人、羅馬街巷,則帶點文學趣味,蠻值得品味。
“對個人來講,如果有誰讓你去死,去犧牲,無論以何種名義,那么他就是你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