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自從有了moviepass,我去電影院的概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因此也看了很多原本不會看的美國本土喜劇。
這種類型的喜劇有一些特點,都是戳中了美國人關注的生活重點,有操心父母如何阻攔子女第一次的,有老年女性談戀愛(不是中老年女性,而是六七十歲的奶奶),也有講中年危機離婚阿姨如何再次進入學校上大學的。
不是超級英雄,不是小妞電影,不是文藝巴巴的獨立電影,這個系列的電影對于我來說感覺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就拿Blockers來說吧。
就給我上了一個性教育的課。看的時候甚至覺得那要是我媽該多好啊。適當的干預,放心的放手。
片子的話題很簡單,但是很有意思,幾個父母相約阻攔女兒第一次papapa。比賽選手如下,第一位向我們走來的是,印度裔媽媽和壯漢爸爸的混血少女,第二隊英姿颯爽不輸陣的是單親媽媽和她的漂亮金發妹,最后一個隊伍則是父母離婚,爸爸看起來是個不負責任的白癡的深柜大胸少女。
科普一下畢業舞會在美國高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禮,很多人也會因此在這天啪啪啪吧,為了表示自己成人了。其實正常情況下荷爾蒙早就準備好了,如果不是因為高考壓抑,我國同學們的性解放之旅也不會太晚。
當金發妹告訴她的好朋友自己要在畢業舞會第一次的消息的時候,另外兩人除了羨慕嫉妒外也表示要做同樣的事情。計劃就這么定了。金發妹要跟自己的帥帥小男友,而另外兩個因為沒有男朋友,所以跟自己的舞伴:一個留小辮子的個性小哥和一個小胖胖。
這一廂剛定好,那一廂父母們早就躍躍欲試制定了計劃,以保護自己的小公主。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需要保護而男孩的則不需要呢?這里很有點性別歧視的意味了,當然這是題外話。
他們一路尾隨,做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場景,從舞會現場換到了別墅的續場party,又從別墅換到了酒店。
終于壯漢爸爸阻止了女兒的第一次,的一半,推開了辮子小哥;大胸少女則跟不負責任爸爸出柜,爸爸表示,早猜到了。
最耐人尋味的是金發女孩的媽媽,當她看到了桌子上的保險套,床單上的玫瑰花的(這是女孩的朋友為她準備的),聽到了金發妹剛剛跟小男友進酒店房間的對話。她放心了,最終選擇了悄悄溜走。其實她之所以擔心,是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和男朋友發生了關系而忽視了學業,結果成為了單親媽媽。她害怕女兒會重蹈負覆轍。這很容易理解。
但是她最終選擇了相信,她相信女孩子也有自主決定性的自由,這沒有什么大不了,也談不上什么羞恥。
這讓我不 禁想到了逝世的臺灣女作家林弈含,她在房思祺的初戀樂園這本帶有回憶錄性質的小說里回憶了自己的青春期,她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家沒有性教育,媽媽告訴她只有需要性的人才要性教育。言外之意,你是好孩子,你不需要性,也不需要性教育。
結果好孩子不但被老師長期性侵犯,甚至為了掩蓋羞恥感將侵犯合理化為愛情,最終得了抑郁癥,早早地為生命畫上了句點。
性真的有錯么?還是教育有錯?
性真的丑惡么?還是壓抑性更丑惡?
這個片子觸動我很深,我想起了自己的唯一性教育是,媽媽在十三四歲的時候提醒我會來月經。然后在我上大學,已經跟固定男朋友相處兩年了之后,不知道被哪個專家影響告訴我“女孩的第一次是給婆家最好的禮物”。
我被我媽這堪稱上個世紀的觀念雷得外焦里嫩。但是在我國,持有這個觀念的父母依然大有人在。
談到性,我們都應該對這個悄悄溜出房間的美國媽媽致以最高的敬意。
觀看完電影后我和美國朋友交流,他問我,你注意到影片海報上的公雞么?在美國,公雞也念為:cock。這真是一個很爛的名字。他告訴我。
但是,這真是一個每個中國家長都應該看看的電影,我心想。
很多網友看完之后感嘆國內性教育的缺失
社會在發展,環境在變化,誰知道老美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還是后天?
對待性,人們的態度越拉越開放是客觀事實,但是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要去為孩子的那個事操碎了心,尤其是女孩的父母們。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是那個不會照顧自己、做事不分輕重、遇人不懂黑白的孩子。其實不經意間,孩子在慢慢的長大,大到要擺脫我們的控制,大到要脫離我們的安排。他們不夠成熟,還會犯錯,還會遇到挫折,其實這些都是成長的必修課,只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總想著為他遮風擋雨,想著讓他們少走彎路,這些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的做法都是因為愛。盡管我們都知道,付出代價是他們必須躲不過的必經之路。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篇報道,里面對于各個國家的性侵數據進行了比較,發現令人吃驚的結論,越是性開放的國家,性侵的犯罪率越低。相反,那些保守、壓抑的國度往往淪為性侵害的重災區。
劇中,印度女孩和男朋友對待第一夜戛然而止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換作保守國家,精蟲上腦的男孩十有八九將女孩的意愿丟到九霄云外,性侵的犯罪很多都是這種情況下發生的。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能理性的對待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成人應該具有的成熟。
所有的父母都是反啪大聯盟中的狂熱分子,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收到傷害,焦慮他們不夠成熟獨立面對這些問題,所有的父母也都會像劇中的鐵三角一樣最終默默退出孩子的房間,跑到酒吧自飲自酌,因為他們突然意識到了孩子長大了,自己的身份由沖鋒陷陣的戰士變成了守在一旁的護士。
為長大的孩子干杯,跟自己一去不復返的親子歲月告別……
有天和2位瓷器大哥聊天,也不知怎么說起孩子,也不知怎么就聊到孩子淘氣,也不知怎么就聊到孩子以后,我提出了個假設,沒想到,或者我忽略了兩位哥哥的情況,突然爆聊,讓我意識到脆弱的不僅僅是孩子。我提出:你說這孩子現在淘氣還好點(我家老大9歲),起碼你說話還聽,想想自己年輕時也是混蛋一個。你說這大了,打個架還好說,要是過早出了格,人家女方能干嘛。兩位大哥同時說:弄死他。讓我驚愕,突然想起,兩位家里都是明珠。我們相覷一笑。其實,成長中有無數風險,有無數坎坷,有無數困難,你要什么時候讓他們接受這一切?時間,地點,方式,內容。麥肯錫里提到過“魚還是漁”,這份不可逆的事業我們做的夠專業嗎?
堂推薦的。考完六級。有些鏡頭有些鏡頭,有點惡心… 表達手法感覺有點夸張吧。不過很美式,事實很簡單,都是之后才發現。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很重要,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也要想著好好溝通,朋友之間也是。當薩姆說出自己的性取向之后,兩個朋友的反應我覺得很棒。性是串起電影的一個契機吧~ 我們都要在愛中成長,來自父母,來自朋友,來自愛情,來自孩子,人間一趟,我們都值得。
. 三個孩子,三個家庭,三種模式。
高中即將畢業的Julie,成長于單親家庭,花一樣的年紀,充滿了對男性與性的美好幻想,想要在舞會之夜獻出自己的初次。而Julie的母親Lisa則始終無法處理年輕時被另一半拋棄的痛苦,進而對Julie的舞會計劃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是另一場騙局的開始。
Kayla有一個很強壯的父親,扮演著父親與母親的雙重角色。在強壯的外表下,卻有一顆溫柔的內心。而這種付出型的人格也傳遞給了Kayla,聽到好朋友的舞會計劃,即使和現在的“男友”并不熟識,卻也很快愿意加入這個計劃。
Sam有一個缺位的父親和一個糟糕的母親。父親懦弱、被家暴、妻子偷情卻敢怒不敢言,最后被迫離婚;母親濫情、并不關心Sam的感受和想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Sam遺傳了父親的懦弱,并對男性充滿了“唾棄”,認為他們很臟。甚至Sam成為拉拉也與此有些關聯。聽到Julie的計劃,懦弱的她沒有什么反對的想法,即使是拉拉,卻也答應找一個男生完成這次的舞會之夜。
一、成長
研究兒童行為的 J.Bowlby(1951)指出,3到6個月期間的嬰兒成長是印刻現象發展的關鍵期。所謂的印刻現象是指剛出生不久的動物會追隨其“依戀對象”的行為。因而3到6個月期也成為嬰兒發展依戀關系的關鍵時期。而依戀關系的建立也是嬰兒最初學習、成長的必由途徑。
人一生有兩個成長高峰,一是0到1歲的嬰兒期,二是青春期。身高、體重的改變,性征的發育,思維模式的逐步變化,都是成長高峰的很好佐證。這個時期的孩子迫切需要做些什么,來驗證和證明自己的強大。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性”是一個充滿未知和誘惑的話題,可能也是一個”最佳“的驗證方式。
內在的成長需要外在的行為去論證。就像沒有照鏡子之前,你永遠不敢確信別人說你漂亮,是在夸你還是在罵你。大部分的青春期叛逆都是這樣的一個鏡子的作用。通過不斷突破與修復自己與自己、自己與父母、自己與朋友等的邊界與關系,來確認當下自己的“強大”。所以,不作的孩子,多少也不太正常。
二、獨立
剛生下來的孩子,其實與“母親”這個角色是一體的。長大一些的孩子,與“家庭”這個更大一些的角色是一體的。但,隨著年齡、閱歷、能力等的發展,孩子早晚會發現自己與母親、與家庭的不同之處,也就是發展出獨立人格的開始。
為什么你們要去工作而不去上學?——我們的任務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你們可以抽煙喝酒而我卻要被限制?——我們的權力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你們能夠半夜不回家而我十點就得上床睡覺?——我們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你們可以穿的很漂亮而我只能穿校服?——我們的外表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 ...
最終,他們會發現,原來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這時獨立的人格也就發展出來了。
三、分離
精神上的獨立,并不意味著關系與行為上的獨立。特別是一些“糊涂”的父母,都沒有覺察到孩子已經獨立了(影片中的三位父母就是典型)。于是一場關于“你需要放手”“孩子你還小”的戰爭就此打響。
此時,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更重了。因為現在不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更是為了解放自己(孩子通常認為夫婦對于自己的管教,就像是奴隸和奴隸主一樣)。脫離父母的管教,贏得自身的獨立空間成為他們的主要奮斗目標。這個時期的父母,不管放與不放,分離都將是最終的結局。
分離是痛苦的 —— 父母很痛苦,我養了你這么多年,你卻要獨立,你是不是要離開我了,你是不是不愛我了?——孩子也很痛苦,父母的懷抱很溫暖,但外面的天空更精彩,你不讓我獨立,是不是要扼殺我的自我人格?看,兩邊沒有一個是開心的。
但分離又是必須的。每個人都有只屬于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實踐自己的行為,當另一個人試圖去阻止甚至是壓制時,這個人的成長就會受到限制。因為這是對作為人的最基本屬性的迫害。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與獨立人格。成長是過程,獨立是結果,而分離是必須——因為只有分離才會擁有獨立。但這并不意味著親子關系的破裂,父母仍舊是父母,孩子也仍舊是孩子。只是現在,“我”長大了,“我”要用屬于自己的方式去愛你。
最后,分離是痛苦的,成長是快樂的,獨立也是一種幸福。這個世界上,不僅有媽寶,也有孩兒寶。愿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鏡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看完《護航父母》,我想起了“護犢子”這個詞,說起護犢子,我覺得必須先說說最近上海迪士尼發生的摸臀事件。
事件如下:近日,在上海迪士尼,據目擊者稱,劇院散場時,一8歲小男孩可能不小心碰到了一女子的敏感部位,被說了幾句,然后該男孩的媽媽就炸了,說該女子言語攻擊她兒子,同行女子也上前指責,聲稱“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隨后一起罵人、打人。迪士尼的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女子哭訴對方三人不僅動手打她,其中一人還把她推到了地上打。這時,打人者立刻圍上來解釋稱:她說一個8歲小孩摸她屁股。在工作人員疏散人群時,還不依不饒,繼續飆臟話“你他X有妄想癥吧你,長這個X樣,還摸你屁股啊!”
男孩的老母親是真的護犢子啊,護到黑白不分,是非不分,這樣的護犢子,(這里劃重點)絕對絕對絕對是錯誤的,這樣的護犢子,一不小心就成了惹人嫌的熊家長和熊孩子。
所以,為人父母,究竟應該怎樣正確又不惹人嫌的護犢子呢?
電影《護航父母》告訴了我們答案。這個電影講述了三個高中女孩的父母監察到自己女兒們計劃在畢業舞會上獻出自己初夜,于是風風火火前往派對阻止的搞笑故事。
在電影中,朱莉的媽媽是單親母親,與朱莉從小一起相依為命,現在朱莉高中畢業要去上大學了,朱莉希望去外地上大學,但是朱莉的媽媽卻一心盼望著女兒在家的附近上大學,母女兩人因此有著不可說的矛盾。但這并不是本片的主旨,本片的主旨是朱莉的媽媽偶然發現朱莉和她的朋友們凱拉、山姆準備在畢業晚會上獻出自己的初夜,得知這一消息的朱莉媽媽像是瘋了一樣,開始聯合凱拉的爸爸一起去組織女兒們。
凱拉的爸爸更是護女狂魔,他總覺得自己的女兒還很小,是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在女兒打扮的美美的準備參加畢業晚會的時候,他甚至心酸落淚,所以從朱莉媽媽處得知她們準備獻出自己初夜的消息之后,義無反顧的跟朱莉媽媽一起開始阻止女兒的胡作非為。
而山姆的爸爸,跟她的媽媽離婚了。平時似乎對山姆也關心不夠,山姆對他也很冷漠,山姆的爸爸覺得應該尊重孩子們的選擇,因而在阻止女兒們獻出初夜的過程中一直顯得比較被動,一直是在朱莉媽媽、凱拉爸爸的刺激下,才跟著他們一直追趕。
在追趕的過程中,他們鬧出了各種笑話,也遇到了各種奇葩的事情,但這都阻止不了他們去阻止女兒們獻出初夜的心。
影片的最后,他們終于追上了各自的女兒。
朱莉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女兒朱莉和男朋友是相愛的,也明白了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之后就悄然離開。
凱拉的爸爸,則跟凱拉一番深談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女兒已經真的長大了,欣慰之余又有點心酸,但是依然選擇尊重女兒。
而山姆的爸爸,則收獲了女兒山姆的諒解與滿滿的愛意,可以說是很意外的收獲。
最后三個父母一起坐在外面的吧臺喝酒,一路緊繃的心情終于放松下來,或許他們是明白了,放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電影中的三個父母,開始也在護犢子的路上錯得比較離譜,但是還好他們及時醒悟,明白了,真正的愛孩子,是給他們自由與尊重;真正的愛孩子,不是替他做決定,是尊重他做的決定,為她祝福。
護犢子,并不是不問青紅皂白,不理黑白是非,一味的袒護,正確的護犢子是懂得放手,學會引導。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愛好和判斷力。我們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并盡量尊重孩子的想法。
還記得電影《精靈旅舍》嗎?里面的吸血鬼德古拉同樣也是個護女狂魔。
因為妻子離世,他獨自撫養愛女梅菲絲,為了保護女兒免遭人類的戕害,而特意修建了這座名為尖叫旅社的城堡,普通人類絕對無法接近這里。
在梅菲絲118歲生日之際,她渴望見識外面的世界,但是德古拉非常擔心外面的人類不友好,對自己的女兒懷揣惡意,于是讓他的手下朋友們化妝成人類,圈出一個偽造的村莊,并且讓那些化妝成人類的怪物嚇唬女兒,讓她害怕人類,恐懼外面的世界,從此再也不出去,就可以一直安全。
但卻意外的把人類男孩喬納森帶進古堡,從而不得不費盡心思隱瞞喬納森的人類身份,并且在女兒梅菲斯和喬納森互生好感的時候,恐嚇喬納森離開。
而喬納森的離開,讓女兒梅菲斯傷透了心。與此同時,德古拉開始反思,認為自己不應該再替女兒做重要的決定,她長大了,可以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
最后是happyending的大結局,梅菲斯和喬納森在古堡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德古拉看著身穿婚紗盛裝打扮的梅菲斯,眼含熱淚卻又寬慰不已,自己的小姑娘終于長大了。
最開始德古拉,一門心思保護女兒,卻從來沒有問過梅菲斯的內心想法,這樣的護犢子,并不是梅菲斯要的,也不是正確的護犢子。真正的愛孩子,是尊重她,放手讓他離開。
所以,真正的護犢子,是懂得放手,是有原則的引導,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學會對兒女們放手,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里說的那樣:”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想不到Prom電影都這么正能量了,浮在屎尿屁之上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看的時候爆笑不止,但真要到了我女兒去畢業舞會的那天,可能我會比里面的家長更抓狂吧?LGBT元素植入得意外正能量...
看的過程中,我都在思考為什么性教育在中國如此缺失,導致明明一件美好的能留芳青春的記憶,最終只能變成被戳上偷偷摸摸甚至其他更多猥瑣的標簽。
趙喜娜對虐菊花的惡趣味可真是有執念啊~PS:實名反對評論區某人言論!光后二十分鐘就碾壓任何同檔國產喜劇了好吧!豆瓣基佬再多也抵不上有幾個蹦噠的智障呵呵
這邊所謂的分級,其實根本不存在。是經濟不景氣想賺錢想瘋了嗎?小屁孩想進場沒人擋,現場評論音軌此起彼伏,呵呵。
如果你有幸成為父母 請一定給你的孩子做好性教育 這是做父母的職責
還好,現實意義大于本身喜劇。
太低俗惡趣味了,像王晶拍的。
對不起 節奏不好 啥也白費
I wish someone had told me what Sam's dad told her when I was 18...
翻成《剿雞大軍》比較合適。里面的拉拉居然是亞洲控,然后亞洲女也好丑!
4.0/10 分。這么老掉牙的爛片居然有 6.7 分。。。一些國產喜劇比這好笑多了,結果才 4-5 分,真的看不懂現在的豆瓣了。。。難道真的和一些人說的一樣,豆瓣已經被基佬、腐女、文藝青年占領了嗎?。。。也就小妹子凱瑟琳·紐頓可以多看一眼。。。
有些刻意,搞笑的地方都在預告片里了,正片相對平淡。但故事主題不錯,天下父母都一樣,趙喜娜是亮點
意外的驚喜,笑點很足,而且視角很好,如果換個直男導演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電影了吧
家長們笨拙可愛的保護,孩子們自我意識的獨立。為什么性教育在中國如此缺失,導致明明一件美好的能留芳青春的記憶,最終只能變成被戳上偷偷摸摸甚至其他更多猥瑣的標簽。
朱莉決定初夜要用玫瑰花瓣鋪床,還有專屬的雙人舞蹈和香薰燭光。凱拉準備用酒精和迷幻藥來幫忙,最終還是希望彼此能多了解對方。山姆陰差陽錯幫男舞伴打了手槍,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性取向是姑娘。大人們有權在屋子里裸體捉迷藏,憑什么我們的第一次就叫做骯臟?青春路上需要呵護,但請別手把手教我洞房。
出柜那段對話感動到我了。
真的是一部獨特的R級喜劇,聚焦不同父母對于孩子破處的態度,講述著美國當代的子女觀和性觀念,表面上很鬧騰,骨子里嚴肅而溫情,沒想到賈德·阿帕圖之后還有人可以寫出這么走心的性喜劇!
菊花灌酒、夫妻摸瞎…目前今年最鮑笑!中國的父母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應該看看這片,別跟我說什么猥瑣下流,就是我國這種性教育嚴重缺失的背景下才會有那么多的無知與無畏,美好的第一次從小被描述的見不得光,許多沒有準備、自己還只是孩子的青年一不小心成了父母,連自己都無力照顧,何談培養下一代?這不正是某些魔鬼書院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SXSW】【#3】女性視角的性喜劇,對男性形象的刻畫也相當客觀。最最擊中人心的是progressive的父母在撫養子女上卻突破不了conservatism和paternalism的大關。全程高能笑點無數。??????
還不錯啦。。宣揚禁欲主義的中國居然干出了14億人口,現實比電影更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