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1
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
美國受益于孤懸海外的地理位置,在戰爭的后期選擇明智押注,賺得盆滿缽溢,成了列強中最大的贏家。
腰包鼓鼓的美國人渴望尋歡作樂,于是,資金雄厚的米特洛公司(米高梅的前身)應時代潮流,斥巨資拍了《啟示錄四騎士》。
電影殺青時萬人空巷、轟動一時,遂成為了好萊塢二十年代電影中的代表作,是那個時代的風尚。
2
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飾演男主角胡利奧的大明星魯道夫·瓦倫蒂諾,尤其是瓦倫蒂諾在電影里跳了一段探戈,是影史的經典。
出身于意大利移民家庭的瓦倫蒂諾在好萊塢號稱“電影皇帝”,是二十年代最受歡迎的男明星之一。他以電影中“拉丁情人”的經典形象、極端煽情又不無反諷的演技和瀟灑的舞步風靡好萊塢。據一位當時知名導演說,在瓦倫蒂諾之前,好萊塢多的是硬漢和黑幫分子,可就是找不到一個能演一場戀愛戲的男演員。
可惜的是,魯道夫·瓦倫蒂諾的電影生涯不過短短六年,1926年因心臟瓣膜炎去世。據說他的葬禮引發了整個紐約市的交通癱瘓。影迷們痛哭流涕,幾個極端的崇拜者甚至企圖在他的墓前自殺,永遠追隨他們心中的完美偶像。
在《美國恐怖故事第五季:旅館》里,編劇讓Lady Gaga飾演的吸血女伯爵在1925年邂逅了瓦倫蒂諾得以出道,從而致敬了曾經的“電影皇帝”。
3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講,生活在南美洲的大莊園主唐·馬達里亞加為大女兒招了一個法國女婿鄧諾爾,又為小女兒招了一個德國女婿哈特洛特。一家人在美洲這個“新世界”的桃源鄉無憂無慮,繁衍生息。
有一天,唐·馬達里亞加對家人們說:
“想想吧,法國小伙子。我是西班牙人。你,法國人。卡爾,德國人。我的兩個女兒,阿根廷人。廚師,俄國人。廚師的助手,希臘人。小馬格,英國人。廚房里的幾個幫工,有本地的加里西亞人,也有意大利人。勞工中也有不同的種姓及不同的習俗。可大家都能和平共處。在歐洲的話,我們此時也許已在參與一場大戰了,而現在我們卻在這里成了朋友。”
老人最喜愛的是自己的外孫、鄧諾爾的兒子胡利奧。他大把大把花錢供胡利奧走馬獵鷹、尋歡作樂,養成了這個青年紈绔揮霍的生活習氣。
沒過多久,莊園主去世了。
鄧諾爾一家回到了巴黎。哈特洛特一家去了柏林。
鄧諾爾用繼承來的財產買下了一座城堡整天忙于收藏古董。胡利奧忙于尋花問柳、游戲人生,邂逅了輕浮的有夫之婦瑪格麗特。整個家庭都沉溺于紙醉金迷中,不可自拔。
戰爭爆發了,就在部隊開拔前夕,鄧諾爾眼前出現了幻覺:他看到《啟示錄》中所預言的怪獸鉆出海面,騰空而起。而四名可怕的騎士出現在怪獸之前。與此同時,大地上的災害——征服、戰爭、饑荒和死亡開始肆虐橫行。老人被嚇壞了。
沒過多久,瑪格麗特的丈夫受了重傷,這讓她感到內疚,于是去了戰地醫院想要彌補自己的過失。胡利奧不得不離開了自己的情人。他選擇參加了軍隊,打算過一種新的生活從而填充內心的空虛。
戰火終于燒到了巴黎,外甥哈特洛特手下的德國兵闖到了鄧諾爾的城堡里作威作福,糟蹋了老人一生的收藏。就在鄧諾爾打算和德國兵拼了的關鍵時刻,一隊法軍趕到,打跑了德國兵。領隊的正是鄧諾爾的兒子胡利奧。他由于軍功卓著,已經是一名上尉了。
鄧諾爾看到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兒子變成了眼前英氣勃勃的軍官,心里美極了。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渴望。
可就在戰爭勝利的前夕,鄧諾爾一家歡歡喜喜準備迎接戰爭英雄的時候,卻傳來噩耗,胡利奧在戰場上犧牲了。
他去了兒子的墓地。此時他想起夢中的那四個可怕的騎士。在幻覺中,他看見四騎上騎著馬殘酷地從自己同伴身上踏過,這時他作出了預言:“不,此獸不會死,它將與人類永遠相伴。它躲藏在那兒,噴血已四十年……六十年……一百年。但最后又重新出現了。我們只能希望它的傷口又深又長,會仍然躲藏起來,讓現在記住它的這代人再也見不到它。”
4
這部二十年代的電影在當時的創新是,導演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戰爭帶來的傷害,有反戰色彩。
在這部電影之前,德國人在熒幕上的形象就是“邪惡的大兵”。可是電影情節的安排讓當時的美國觀眾看到了,對面的德國兵是敵人也可能是親人,也許幾百萬年前都是一個祖先,從非洲高原走到了世界各地。
電影敘事沖突的重點是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人與戰爭的沖突、人與被詛咒的命運(天啟)的沖突,而不是帝國主義所提倡歌頌的“戰爭的榮譽”。
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法國兵和德國兵普遍以為那是一場輕松短暫的戰爭,于是開開心心唱著歌準備去柏林或者巴黎去過圣誕節,滿心想著姑娘、大餐、美酒、鮮花和榮譽,誰也不會想到結果是鐵絲網、戰壕、馬克沁重機槍、毒氣和凡爾登絞肉機,一整就是四年。
1916年1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在《戰時日記》中寫道:“歐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毀滅。兩年來,它一直瘋狂地沿著這條災難的道路越走越遠……”
6
然而以今天來看,德法世仇某種程度上已經解開了。德國和法國整合了彼此的鋼鐵工業,加入了歐盟,從而使得德法之間的戰爭可能性消弭了。
我以為,德法能走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初要一起抱團抵抗蘇聯的鋼鐵洪流。
那么,不曉得美俄哪一天才能夠鑄劍為犁,化干戈為玉帛呢?
也許要等到三體人真正入侵地球,面臨超級強敵的那一天吧……
7
《啟示錄》關于四騎士原文如下:
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第一印的時候,就聽見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聲音如雷,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并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
揭開第二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二個活物說:“你來!”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
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里拿著天平。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
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慘綠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做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死亡,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8
西方經典《啟示錄》中預言的四騎士分別象征了戰爭、瘟疫、饑荒和死亡。
生活在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局勢動蕩的今時今日,似乎這個傳說中的詛咒又一次在漸漸成為現實。
潘多拉的匣子已經打開了,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第28屆法羅島電影節第6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主競賽單元的《啟示錄四騎士》,下面請看場刊影評人的評價了!
大釗
如果寫成《百年孤獨》式的小說,要比電影好看的多,2個小時細數2個家族在戰爭中的變故,時間太過吃緊,拍法也比較普通,雖然人設上政治正確,但仍帶有一些反戰色彩,四騎士和怪獸都是人類自身,能夠想象這部片在當時還是比較獨特出眾的,所以加一星。
Morning
看完之后覺得確實值得再度翻拍,戰爭沒有被很好的表現,原始的家族設置現在看來也過于刻板,比較動人恐怕是魯道夫瓦倫迪諾演繹的愛情部分,他的舞跳得很好,讓他后來成為了大明星,這部電影里浪漫主義的愛情沖淡了反戰的主題,字幕里有一句話,前進的歷史就像一條流過河岸的小溪,這說輕了,這是人類黑暗的時代,因為戰爭,人類被歷史拋棄,是恐怖的,那些犧牲的個體在完成對整個人類的救贖。影片對于德國人的刻畫仍舊是抱有一戰時的情緒的,與其說反戰,不如直接說反德。愛麗絲特里塑造了一個很典型的“宗教信仰”女性,她渴望愛情,但選擇不了愛情,唯有為了他人而活來實現自我犧牲并為之沉迷,這是戰爭與和平,家族漫長傳奇的落腳點,比四騎士更動人。
消亡之人
相較于同期的其他電影,例如暴風雨中的孤兒精巧的敘事和剪輯,幽靈馬車真正富于想象力與表現力的特效,本片實在顯得太干癟而說教意味太濃。
#FIFF28#第6日的場刊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說教意義等同于宗教洗腦,墮落約等于流連于聲色犬馬而后弒兄于戰場。
也算是看了一次評價人數不足的片兒 音樂真心棒 男主和女主出場的配樂特別像‘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還有就是,科學證明,帥哥都產自意大利~
2019112 二星還行 133分鐘版本
還是挺有意思的,雖然看到一半莫名其妙,以為那個jesus-like figure才是真正的主角,戰爭使得這么多家庭支離破碎,但男主在尋找自己identity的同時也被戰爭賦予了意義
難得并非以愛情為主線的反戰片,可以和《戰地之花》放在一起看。花花公子通過戰爭中完成自我意義的找尋與通過犧牲完成的自我贖罪/救贖。太喜歡那支探戈了!墓地中的幻象:Peace has come, but the Four Horsemen will still ravage humanity, stirring unrest in the world, until all hatred is dead and only love reigns in the heart of mankind.
據說是反戰,我沒有看出來,但從大女婿這條線,看到了對1870社會無政府主義反戰的諷刺了,他豪宅被德國人洗劫后,看到獨子參加戰爭非常激動,并且帶著小猴子還有妻子對兒子的愛來慰問,但他說出兒子不會死的時候,我就知道男主肯定領便當。兒子這條線只看出本來挺開心一花花公子,其實無所事事花天酒地挺好的,尤其男主這張臉,可是因為女友選擇做護士,并且無奈照顧前夫,兒子為證明自己選擇參戰,本人又有多少愛國熱忱呢?都是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從這暗示反戰了?我有點頓悟了!男主的小猴子可太可愛了,后來穿全套軍裝更是萌萌噠,也顯示戰爭的殘忍吧?男主鄰居是基督的暗示吧?預言了戰爭,最后又張開雙臂。最后,漫山遍野的白色十字架太震撼了,感受到反戰的寓意了!這片是面面俱到,就是有點冗長和牽強,雖然四騎士的特效特別有代入感。
具有史詩品格無法逃脫的宿命感藍白紅三色交替與馬賽曲對戰場的描繪比起《一個國家的誕生》更為細致大胡子的基督形象男主還挺帥
說實話從“反戰”角度來說做得還不夠,主要是很單方面偏所謂“新世界”liberal價值觀而把德國Vaterland代表的一切antagonize了,少年公子哥的成才也是借助了戰爭機器。不過結局墓地scene拉高了很多。鏡頭語言也非常出色,戰爭場面不似Griffith喜歡做大做epic,反而做了減法focus在局部,比起來更personal吧。法式動員的紅白藍三色燈,四騎士的出場和設計,處刑臺一整套運鏡,溝壕里親人相認的一瞬間都非常impressive。好奇Eisenstein做revolutionary cinema language的時候有沒有提過這部。
相較于同期的其他電影,例如暴風雨中的孤兒精巧的敘事和剪輯,幽靈馬車真正富于想象力與表現力的特效,本片實在顯得太干癟而說教意味太濃。
@Eastman House,live piano accompany太感動了!以此紀念在黑暗中彈鋼琴的解說員大叔。
墓地那場戲!死神在馬上翹腳凝望攝影機的鏡頭!
Duh,Duh,Duh,See How Many Duhs I Use?That's Exactly How I Feel About The Movie…I Know Them All!
二十年代默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和德國分居的大家庭陷入了戰場的對立面
瓦倫蒂諾!!!!!!!!~\(≧▽≦)/~
這是關于一戰的家族故事。但胡里奧的外祖父作為西班牙人帶著兩個女兒女婿在阿根廷的打拼實際上正是歐洲白人在美洲大陸殖民的另一面。
感覺劇本不太順暢,斷裂明顯。先是鋪墊那么久,結果老外公還是把遺產都給了兩女兒。然后德法兩家世仇就算了,還兩邊一起黑。小朋友的懦夫到勇士的轉變也沒什么交代。怎么說呢,太多結果都是直給的。沒有必要的過渡,交代和鋪墊。那位女士的情緒也是變得沒什么依據。猴子仆人是真的眼前一亮。戰爭部分基本點到為止,不痛不癢。其實一戰的角度很好,場面和調度也還行,但是劇本有點糊,可能也是導演自己想表達的沒有完全做到,感覺既松散又無力。
劇作挺有意思的,一直沒忘給所有人來一巴掌,讓大家別沉浸在戰勝方的喜悅中忘記了戰爭中其實沒有贏家。缺點是一切還停留在宗教宣傳上,尤其套用了“四騎士”的大設定(不過地獄場面和四騎士造型非常震撼!期待修復版細品)故事里的“新世界”指阿根廷,但這也沒妨礙老美借此往自己臉上貼金= =另外影片的整體風格很像格里菲斯和CB德米爾的結合體,產生了“前面混沌淫亂,結尾神圣高尚”的詭異割裂感= =
該時期大預算電影興起的代表。
看完之后覺得確實值得再度翻拍,戰爭沒有被很好的表現,原始的家族設置現在看來也過于刻板,比較動人恐怕是魯道夫瓦倫迪諾演繹的愛情部分,他的舞跳得很好,讓他后來成為了大明星,這部電影里浪漫主義的愛情沖淡了反戰的主題,字幕里有一句話,前進的歷史就像一條流過河岸的小溪,這說輕了,這是人類黑暗的時代,因為戰爭,人類被歷史拋棄,是恐怖的,那些犧牲的個體在完成對整個人類的救贖。影片對于德國人的刻畫仍舊是抱有一戰時的情緒的,與其說反戰,不如直接說反德。愛麗絲特里塑造了一個很典型的“宗教信仰”女性,她渴望愛情,但選擇不了愛情,唯有為了他人而活來實現自我犧牲并為之沉迷,這是戰爭與和平,家族漫長傳奇的落腳點,比四騎士更動人。
好萊塢20年代大預算電影。雷克斯 英格拉姆導演,魯道夫 瓦倫蒂諾與艾麗斯 特里出演。米特洛制作(米高梅)。影片講述的是美國一個南方家庭在一戰期間被改變的命運。將戰爭的沖突表現為破壞而不是榮光(反戰)。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