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自己去看-HD

    自己去看

    劇情片/其它/1985
    當前位置:首頁 劇情片 自己去看

    自己去看

    評分:
    0.0很差

    分類:劇情片其它1985

    主演:阿列克謝·克拉夫琴科  奧爾加·米羅諾娃  柳博米拉斯·勞恰維丘斯  佛拉德斯·巴格多納斯  Jüri  Lumiste  維克托·洛倫茨  Kazimir  Rabetsky  Evgeniy  Tilicheev  亞歷山大·別爾達  G.  Velts  V.  Vasilyev  Igor  Gnevashev  Vasiliy  Domrachyov  G.  Yelkin  Evgeniy  Kryzhanovskiy  彼得·梅爾  ?

    導演:依萊姆·克里莫夫?

    猜你喜歡

    • 更新HD

      懲罰循環

    • HD

      黑白之間是彩色世界

    • 更新HD

      當我準備好了

    • HD中字

      高空飛行

    • 正片

      院子里的女人

    • 正片

      扭曲的虔誠

    • 正片

      生命熱線

    • 更新HD

      青蛇粵語

     劇照

    自己去看 劇照 NO.1自己去看 劇照 NO.2自己去看 劇照 NO.3自己去看 劇照 NO.4自己去看 劇照 NO.5自己去看 劇照 NO.6自己去看 劇照 NO.16自己去看 劇照 NO.17自己去看 劇照 NO.18自己去看 劇照 NO.19自己去看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很特殊的戰爭題材電影,它真實地描寫了德占區人民的悲慘遭遇和場面,以及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的恐懼,反映了戰爭的真實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攻占柏林》這些正面戰場的血肉橫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星》所描寫的局部戰斗中體現的平凡悲壯,更不是戰地浪漫曲,而是降臨在平民百姓頭上血淋淋的殘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場面遠超過任何一部描寫德軍集中營的電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膽小和心軟者慎看。

     長篇影評

     1 ) 觀蘇聯電影《自己去看》有感

    ① 終于讓自己沉淀下來,耐著性子把晾了N久的蘇聯電影《自己去看》(Come and See,1985)看完了。結果發現,其實也沒有意想中的那么壓抑無比嘛…… ② 《自己去看》是一部獨特視角的反戰電影,和美帝的主流反戰電影完全不是一路。究其原因,我以為,美帝在歷次對外戰爭中,其普通民眾基本沒有過切膚之痛,所以反戰電影的視角大都鎖定在最底層士兵的身上,例如《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中的一戰德軍士兵、《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中的一戰法軍士兵,以及《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和《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中的越戰美軍士兵等。然而,類似二戰東線戰場上那樣殘酷無情的總體戰,恐怕只有蘇聯人民和中國人民才最深有體會……所以,我們才得以看到了《自己去看》;所以,我們才得以看到了《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 ③ 從拍攝手法來看,姜文的《鬼子來了》拍得相對“實”一些,而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則拍得相對“虛”一些(非貶義詞)。今天的我們,已經很清楚當年招核的日本蝗軍、德三的國防軍和黨衛軍對普通民眾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如果在電影中只是簡單直白地把那些暴行呈現出來,似乎并不是最震撼人心的解剖方式。所以,《鬼子來了》先花了大段筆墨,以中國平民的仁慈善良做鋪墊,直至最后,才顯露出日本鬼子的邪惡殘暴;而《自己去看》則始終聚焦于一個白俄羅斯男孩,從眼眸清澈到皺容扭曲,從輕盈活潑到枯槁沉重,從天真無邪到恐懼憤怒,最殘酷的蛻變莫過于此! ④ 忍不住要劇透的是,《自己去看》的前兩個小時的冗長鋪墊,似乎都是為了襯托倒數十分鐘左右的那段魔幻高潮。伴隨著精神已經處于近乎病態中的男孩扣動的一聲聲憤怒槍響,水中的希魔畫像開始蒙太奇一般倒播著納粹歷史影像,一直閃回到了希魔幼童時和母親的合影,男孩卻突然愣住,下不了手再開一槍……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這比起昆汀的《無恥混蛋》里的希魔竟被干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⑤ 針對高潮部分,再妄自解讀一下:我以為,一則說明經歷非人磨難的男主角心中到底還存有一絲光明;二則暗示著歷史的車輪,并非單由哪一個人能推動(是被壓制已久的德國人民選擇了希特勒,就算沒有了他,也還會有別的極右分子頂上)。 ⑥ 對本片不滿意的一個地方是,當游擊隊逮住了幾個肆意燒殺的德國人和二鬼子時,蘇聯人一開始表示出極大的憤怒,最后,卻只是選擇了機槍掃射完事。如此克制,怎么看都不像是毛熊的行事風格? ⑦ 本片的鏡頭很有畫質感,音樂也搭配得不錯。IMDB打分8.2分,豆瓣打分8.4分。我個人打分:8.5分。對于能忍受慢節奏的文藝騷年,推薦一看。 ⑧ 接下來,準備把塔可夫斯基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伊萬的童年》(Ivan's Childhood,1962)翻出來看看,也是類似的題材。

     2 ) 這片兒是怎么來的?

    1、片名

    這片子本來叫《槍斃希特勒》(片尾有槍擊印著解放者希特勒的相框的鏡頭),導演依萊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說本意是每個人心里有個希特勒,都應該正視,警惕和消滅。但是蘇聯廣電總局之類的明確說了希特勒這個名字就不允許出現在電影名字上,于是導演的弟弟,在圣經,新約,一個什么四天使的章節里,選出來這句,自己去看。

    2、難產

    片子70年代末就打算動手拍了,取材于安列斯·阿達莫維奇 Ales Adamovich回憶錄紀實體小說 《從火中出來》 ,導演依萊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和他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倆人認認真真在小說基礎上重新寫了劇本。結果又是蘇聯廣電總局之類的看完給了11條意見,哥倆看完就懵了,這不是他們要表達的電影,那不如不拍,就此擱置。一晃7、8年,轉眼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紀念四十周年,要獻禮,頭頭兒們先是找到了安列斯·阿達莫維奇 Ales Adamovich,又塞給他一個聽話的導演,他堅決不從,說這個片子非得依萊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來導不可,別人都沒戲。當局只好同意,于是劇組時隔這么多年重新開工。

    3、導演情懷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導演依萊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8歲左右,他媽媽帶著他和他一歲的弟弟,離開斯大林格勒去后方,他的爸爸留在斯大林格勒抗戰。他說在路上,媽媽拿毯子蓋著他,透過縫隙,他看到地獄一樣斯大林格勒:德軍炸毀了上游一個煉油廠,燃燒的石油順河而下,河面上火光沖沖,河水都燒開了。。。遍地的廢墟,逃難的人們。。。二戰期間僅白俄羅斯就有628個村莊被燒毀(原來德軍也有三光政策),他說太多的戰爭電影,都是描寫如何打仗的,游擊隊電影,都是那樣的,而不是描寫戰爭是什么樣的。為了讓電影能上映和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已經很克制了,去掉了很多真實發生的事兒,不然這電影會更。。。即便是如此,在匈牙利和一些地方放映的時候,還是有觀眾叫了救護車。他特別提到了,美國觀眾是不看這部電影的,他們說他們有恐怖片了,可是,導演說,這不是電影,這是真實發生的。在德國上映的時候,有人看完來找導演,說他當年就在東線作戰,在波蘭,在白俄羅斯,電影里的事兒都是真的,他選擇了遺忘,這么多年過去了,他以為都過去了。。。

    4、關于小主演

    主演阿列克謝·克拉夫琴科 Aleksey Kravchenko,邪門了,又是那個俗套的我們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他是陪朋友去試鏡的,巴拉巴拉。。。導演特別感謝他,感謝他沒有因為這部電影瘋了,還要感謝他的媽媽,后來基本上是全程陪護。導演甚至做了應對措施,準備了催眠醫生(精神病醫生),隨時準備對他進行深度修復,幸好他挺過來了。小主演說最恐怖的一場戲就是所有人在那個木屋里,那些演員都是當地白俄羅斯人,導演說這些白俄羅斯群眾的記憶深處都有遺傳復制一樣,很多人沒聽家里長輩提過這些事兒,但是現場自然而然就展現出來,小主演在里面完全就崩潰了,完全被嚇著了。

     3 ) 《自己去看(Иди и смотри)》:在戰爭中變老(IMDB250 TOP 245)

    http://blog.xzdy.co.cc/2012/04/imdb250-top-245.html

    Иди и смотри (1985)

    又是新的一月,本月IMDB250新增了兩部電影,這是其中一部。本片是1985年上映的蘇聯電影。

    電影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白俄羅斯發生的故事。一個男孩想要參加游擊隊,就與另外一個男孩在土中從尸體中找到一把槍。隨后,少年就被帶到游擊隊中,并見到一個與游擊隊長關系密切的女孩。游擊隊將要出發,根據命令少年將自己的好鞋給了一個老兵,自己只得留下來。男孩很傷心,當他看到同樣傷心的女孩后,兩人就開心的笑了。德軍開始攻擊,男孩與女孩倉皇逃命,男孩將女孩帶回自己原來的家。整個村莊沒有一個人,女孩看到了很多尸體,但是男孩依然認為母親沒有死,拼命的帶著女孩去沼澤地。兩人在沼澤地險些送命,一個持槍老人發現了他們,將他們帶回一個避難地。男孩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后,就與老人及兩外兩人去有德軍的地方尋找食物。途中四人將做好的德軍假人放在路中后,就休息了。白天的時候四人匆忙趕路,使得另外兩人被炸彈炸死,之后持槍老人也在搶到奶牛后被亂槍打死。第二天,男孩要搶農夫的馬車回去,卻發現德軍來襲,只好裝作村民混在人群中。德軍包圍村子后,將所有人關進一間房子,并讓不帶孩子的人爬出來。包括男孩的幾個人爬出來后,德軍將房子內所有的人燒死了。德軍還將男孩當作獵物合影留念,但并沒有殺死他。之后,男孩在路上發現了德軍的尸體,原來游擊隊已經殲滅了剛才的德軍。最后,游擊隊員們審訊了抓獲的德軍指揮官并殺死了他們,男孩重新回到游擊隊。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也是一部不“好看”的電影。

    電影特別之處在于它用真實、殘酷的方式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境內的景象,讓觀眾們真正體會出戰爭中的殘忍、血腥,以及道德的喪失。本片不是歐美以情節致勝的好萊塢戰爭大片,也不是蘇聯主旋律式的戰爭巨片,而是一部以人的視角表現戰爭的藝術電影,就像電影的名字《自己去看》一樣,讓觀眾們自己去看戰爭。這就是電影的特別之處,估計以此方式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僅此一部吧。

    電影表現的內容,都體現在影片中,不需細說。比如,普通人在戰爭中的隨波逐流,男孩一會在紅軍當游擊隊員、一會在德軍當俘虜、一會與紅軍戰士合影、一會作為獵物為德軍牌照。還比如,戰爭中的冷漠與殘酷,尋找食物的四人轉眼之間就死了三個,而且絲毫沒有預兆,女孩被輪奸后男孩也顯得無動于衷,更沒有人來表示關心,等等。總之,電影中的一切都是冰冷殘酷的,唯一有愛是母親對男孩的關心,其余所有人都已經被戰爭異化,成為了沒有感情的生物。這在男孩身上體現得最明顯,他剛加入游擊隊時還一臉稚氣,可是在經過戰爭的洗禮后,男孩的臉已經皺紋迭起,仿佛一個老人。可見戰爭對人的影響有多么的巨大。這些都使得電影非常沉重,而且有一種極度壓抑的感覺,仿佛自己也身處戰爭中。這大概就是編導的意圖吧,讓觀眾仿若身臨其境一般。

    基于以上的感受,所以這部電影并不“好看”。它不是賞心悅目的特效大片,而是給人痛苦、絕望、壓抑的心靈之作。此外,電影的表現方式也讓影片不好理解,比如頻繁出現的面部特寫、主觀視角的換面,詭異的男孩與女孩相遇場景,有意抻長時間的過沼澤地,等等。這些除了展示戰爭的真實一面之外,也加大了電影的理解難度。在我來看,有很多場景是非常夸張而且沒有必要的。總之,看這樣一部電影不只需要勇氣,還要有耐心,耐得住電影緩慢的節奏與怪異的表現方式。

    電影還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即本片的音樂或者是說音效。電影中有一部分時間充滿著嘈雜的噪聲、機器聲以及人聲,電影通過這些來表現男孩已經進入病態的心理,恰如其分的推進你了電影劇情。這些刺耳的音效在一部劇情片中出現,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估計也僅此一部了。這一方面使得電影更加特別,誰會想到一部電影會用噪音做音樂呢?電影除了有噪音的嘈雜部分外,余下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無聲的,這樣的設置使得電影有一種接近死亡的感覺——死一般的沉寂!總之,電影除了在畫面、鏡頭方面給人印象獨特外,音樂的運用也很獨到。

    以上對于影片拍攝方面已經說了很多,沒有必要再細說了。總之,電影整體來說非常獨特,也可以說是另類,這樣的電影看一遍足矣。

    最后額外說一句。我接觸過白俄羅斯人,在我眼中他們都是普通人。看過本片之后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一個非常堅強的民族,值得傾佩!此外,白俄羅斯人金發的還是很多的,為什么片中金發的女人不多呢?

    演員方面更是無話可說,中文資料太少、太少了。關于他們,只查到男主角叫做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女主角叫Ольга Миронова,其他都是空白。不過,男主角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的表演很震撼,尤其是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寫畫面,可以清晰的看出人物的心理變化。

    總結一下。這是一部有深度且能讓人思考的電影,只是太個性化的表現方式不適合普通觀眾的審美,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喜歡的,即使它是一部好電影。

    截圖:

    自己去看.Come.and.S[01_56_30][20120405-144836-1]

    序列:0770

    自己去看.Come.and.See.1978.2D9.4Audio.MiniSD-TLF

    2012-04-05

     4 ) 老電影為本片提供了創作模板

    說起蘇聯電影,首先入腦的無非是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為首的老一批先烈對電影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其次便是詩意的塔爾科夫斯基。與塔氏同時期的依萊姆·克里莫夫拍攝于85年的《自己去看》,在繼承了前者詩意化的同時,在影像上也與蘇聯的早期電影風格一脈相承:特寫與大特寫的反復運用(尤為突出的是中彈倒地的奶牛充血的眼球),單一的固定鏡頭,聲音與影像的互文,片尾蒙太奇的運用。大多數時間里,攝像機只是通過簡單的平移,對轟炸過原野的荒涼和納粹屠殺的殘酷紀實般地讓觀眾們“自己去看”。 影片最大亮點,當屬片尾蒙太奇的運用。畫面在少年沖希特勒畫像射擊與歷史圖像間反復切換。開槍,黑白畫面猛震,歷史鏡頭快速倒帶;開槍,黑白畫面猛震,歷史鏡頭繼續快速倒帶;開槍,黑白畫面猛震,歷史鏡頭再次快速倒帶。歷史的車輪滾滾倒退,希特勒終于返回了母親懷抱中的幼兒時期,仿佛歷史可以重來。下一格鏡頭切到熊熊烈火中的木屋,一切都是虛幻,殘酷的現實仍在繼續。 幾只動物在片中的穿插為沉悶的影片提色不少,也附帶出許多內容: 鶴:動物的出現,自然聯想到布努埃爾。與布努埃爾蠻不講理,突兀性插入動物的畫面相比,一只家園被毀的鶴的出現顯得合情合理。 奶牛:牛主人被迫在泥地上打滾,白色衣服上沾滿黑色泥土。這一刻,人與畜的區別是如此的微小。 狐猴:納粹軍官一邊下達著殺人指示,一邊與丑陋如鬼魅的狐猴神態親昵,反映出納粹如鬼魅,平民不如獸的境況。

     5 ) 這個孩子,他看見了什么?

    說起二戰電影,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最長的一天》(1962)、《辛德勒名單》(1993)、《斯大林格勒戰役》(1993)、《鋼琴家》(2002)等經典之作,但要說最具震撼性的作品,1985年的蘇聯電影《自己去看》帶給我的震撼,是要超過以上的作品的。

    這部以孩子的視角直面戰爭的電影,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抗擊侵略者的英雄主義,沒有苦難中的人性的光輝,也沒有大時代中的傳奇人生,有的只是超越噩夢與想象的戰爭煉獄,而這個煉獄又是如此無限接近于真實的災難與歷史。

    影片的最后,打出了如下的字幕:

    “白俄羅斯有628座村莊和它們的居民被徹底摧毀。”

    影片中的重頭戲,是展現了一座村莊如何被徹底摧毀的。

    1/628的災難,在整個二戰的浩劫中,可能只是滄海一粟,卻足以讓我們看到這場戰爭最面目猙獰最泯滅人性的一面。

    和集中營中的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等慘絕人寰、無比冷酷的大屠殺不同,這場發生在白俄羅斯村莊中的屠殺,是一場狂歡式的屠殺。執行屠殺的德軍和“偽軍”,從“節日般”的“集合”開始,到把孩子們關進木屋,再到放火焚燒,以及最后的開槍掃射,“屠夫們”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了大型盛會式的狂歡姿態。

    我們沒有看見木屋中的孩子們是如何掙扎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屠夫們”的令人發指的“歡樂”——這一刻,他們不再是人類,徹底變成了魔鬼。影片保護了我們的“眼睛”,卻“無情”地傷害了我們的“心靈”——不能直視的噩夢才是永遠的噩夢。

    戰爭只是滿目蒼夷、生靈涂炭?

    這部影片所呈現的東西,超越了視覺和聽覺,帶給了我們心靈深處的顫抖。

    樹林中的穿行、沼澤中的掙扎、短暫性的失明、麻木了的恐懼、歇斯底里般的失語、絕望般的仇視、茫然的生還,等等,都拍出了更深層次的戰爭創傷。

    影片中還出現了不少演員直視鏡頭的特寫,演員彷佛向觀眾發出了“邀請”:走,過來瞧瞧!而每一個看完了電影的觀眾,都是勇敢地“自己去看”的反思者。

    影片超越了揭露,超越了控訴。施暴者在令人不寒而栗之外,更可怕的是,他們是被戰爭塑造出來的瘋子——屠殺點燃了他們的“激情”與“快感”。

    我們本來以為只有在戰爭狂人身上才能體現出來的特質,其實可以傳導到每一個有著“平庸之惡”的軍人身上。

    “……我從來沒有殺過人,連蒼蠅都沒有殺過。這里每個人都能夠證明這一點。我只是個疲憊的老人,我很想退休。我只想在家抱抱孫子,我的好幾個孫子和你們一樣大。但這是戰爭,這不是誰的錯。”

    這是下令屠殺的指揮官,一個“溫和”的老人。這樣的作惡者,其實比那些張揚囂張的作惡者更可怕,因為他的“惡”是如此“普通”,存在于每一個“普通人”的心中。

    這位指揮官說完后,便遭到了他的下級軍官的“鄙視”:

    “白癡,懦夫!典型的小德國人!混蛋,狗屎!……(轉向紅軍和村民)是的,是我說的,‘留下孩子再出來’。我那樣說,是因為孩子是危險的,要斬草除根。你們沒有生存的資格,不是所有民族都有存在的權利。你們是傳播共產主義瘟疫的劣等民族,你們沒有資格存活。我們的使命必將完成,即使今天失敗,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這位“忠實”的納粹信徒的“信仰”也許正是那場“狂歡屠殺”的致幻劑。

    法西斯是什么?當然不只是捍衛“信仰”的狂徒,也是嘴上不說且裝無辜的“狠人”。

    “自己去看”,看的不只是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煉獄,更要看看制造煉獄的儈子手的嘴臉。

    在紅軍和村民們“復仇”之后,目睹一切的少年弗廖拉似乎在一瞬間變得蒼老了。

    他扣響了扳機,一次又一次地“射殺”“希特勒”,“歷史”因此而“倒流”。

    這個結尾的寓意似乎過于明顯了,但也符合一個從煉獄中僥幸生還的的孩子宣泄仇恨的方式。

    這個孩子,他看見了什么?

    請“自己去看”。

     6 ) 自己去看:讓一個少年迅速變老三十歲,只需要一場戰爭

    對于二戰,亞洲戰場上,中國是最有發言權的。東北731部隊、南京大屠殺事件、三灶島萬人墳、重慶大轟炸、慰安婦、“三光”政策等等,這些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戰爭災難,都是二戰在中國土地上留下的殘酷印記。

    作為亞洲戰場的反法西斯主力軍,中國為了抗擊日本法西斯,受傷1700多萬人,死亡1800多萬人,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也是功不可沒的。

    而在歐洲戰場上,真正與希特勒抗衡的是前蘇聯,與德國的對抗中,前蘇聯一定是最有發言權的。蘇聯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而這些損失主要也是在對德作戰中產生的。為了這次戰爭,蘇聯損失了2780多萬人口,3300多萬人傷殘。

    其實在前蘇聯時期,也有一批相當經典的二戰電影被搬上銀幕。而與大多數抗戰電影表現正面戰場英雄人物不同的是,這一部1985年上映的《自己去看》(come and see)表現的是德占區的蘇聯人民遭遇的各種暴行,跟隨著小主人公——少年Flor,見證了殘忍的法西斯軍隊。

    1.“我想去打仗!”

    1943年,前蘇聯衛國戰爭打響,年輕的男孩們要走上戰場,為自己的國家爭取一份自由。

    Flor也是這樣的一個少年,生活在寧靜村莊中的他似乎還不明白戰爭意味著什么,當母親請求他不要參軍的時候,他堅定地要去參軍,他兩個年幼的妹妹看著母親和哥哥的爭吵,也不明白意味著什么,只是對視一下,笑出了聲。

    孩子們好像一直對戰爭沒什么概念,因為在另一邊的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偷書賊》中寫著孩子們奔走相告,歡呼著“戰爭來了!”的場景。

    就像是夏令營而已

    Flor就這樣被軍官們帶去了軍隊,戰士們的熱情都很高,在這片郁郁蔥蔥的樹林里,所有戰士們吵吵鬧鬧、拉上女人們一起合了影。至此,所有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似乎不是去打仗,在高大濃綠的水杉樹下,這一幕顯得尤為悲壯。

    Flor因為是新人的原因,被安排走在隊伍的最后,年幼的他顯得有點委屈,他雖然小,但他也有一腔虎膽,他想沖鋒,他想殺敵。在難過之際遇到了古靈精怪的女孩Glasha,在森林中,兩個人一同經歷了恐怖的空襲,讓他們成為了好朋友。

    2.“我恨希特勒!”

    在空襲中,Flor受了輕傷,于是便回到自己的村莊,但是他們的村子靜悄悄,他的家里也沒有人。Flor告訴Glasha他知道她們在哪里,就開始奔跑起來。

    Glasha在奔跑的路上回頭看了一眼房子,在房子的背后堆滿了尸體,橫七豎八的地被扔在那里,Glasha嚇得說不出話,加快了腳步,直到和Flor艱難地趟過了沼澤地,Glasha才對Flor吼出了“他們都已經死了!”

    Flor沒有任何震驚,或許早已料到這個結局,但卻不想承認,甚至死死地掐住Glasha的脖子,不準她這么說。

    Flor開始恐懼了,他害怕Glasha說得是真的,雖然他已經認可這個結果,但是他還是不愿意相信。

    當幸存的老鄉們帶著Flor走進營地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哭,還有人在用泥土和木棍做出希特勒的泥像,剪完頭發的Flor看著希特勒的泥像,重重的啐了一口口水。

    ——你在說什么?——把屎澆他(希特勒泥像)身上。

    一個躺在地上重度燒傷的村民艱難地對Flor說:

    他們把汽油澆在我的身上,把我點著。我追著他們,求他們“請殺了我吧!”他們只是在笑。 他們只是在笑。

    這個時候,少年的臉上已經沒有了笑容,不再像個少年。

    在片尾,少年對著希特勒的牌子連續射擊了數十槍,這也是源于他見證了德軍對小鎮的屠殺、折磨,從此Flor雙目之中滿帶仇恨,早已沒有了少年的純真。

    戰爭前的Flor

    戰爭后的Flor

    3.“我不想死!“

    影片在德軍對小鎮的屠殺中,被推上了高潮。

    德軍將村民們趕進集中營,村民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恐懼而無法思考,都乖乖地跟著德軍進入集中營小屋。當所有人進去之后,德軍將小屋的門反鎖起來。

    囚禁?

    錯了。

    德軍讓沒有孩子的人爬了出來,把母親拉出小屋,把孩子扔回小屋,然后將手雷從上方的窗臺上扔進房間,里面傳來一陣陣哭喊和吼叫。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在火海中發出一陣陣悲慘的叫聲。

    慘叫聲、狂笑聲、狗叫聲、鳥叫聲、火在燃燒的聲音,統統交織在一起,遮蔽了整片天空。

    外面的Flor和其他人驚恐地看著這一切,眼神里寫滿恐懼和震驚。

    在熊熊烈火的前面,德軍拉過Flor,把手槍抵住Flor的頭,Flor臉上的恥辱、害怕、憤怒的表情交織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皺著額頭的呆滯表情。

    擺完造型、拍完照之后,德軍扔下了Flor,笑著走了。

    這場屠殺中,德軍看著大火狂笑,狗在這場混亂中不住地蹦跳,可憐的俄國人驚恐地看著這一切,屠殺是德國法西斯和牧羊犬的狂歡

    4.結束語:無與倫比的呈現天才

    在這部《自己去看》中,戰爭的殘忍和無辜百姓的悲慘遭遇只是它被奉為經典的一部分,如果要全面地評價這部1985年的影片,那就不得不提它的拍攝手法。

    在影片中,背景中總是充斥著一些聲音,那些細小的聲音總是縈繞在耳邊。

    每當有死亡的時候,蒼蠅地嗡嗡聲會響起。Flor回到自己的村莊,發現一個人都沒有,蒼蠅的聲音響起,暗示著這一切會關于死亡。

    當空襲炸死了Flor的戰友,和他們搶來的奶牛時,蒼蠅又出場了,嗡嗡地叫著,開始叮噬這些沒有生命地軀體。

    特寫的死去的牛的眼睛

    蒼蠅象征腐爛,在影片中預言了死亡。

    另一個背景聲是德國人地銀哨聲。只要德國人即將出現,就會傳來一陣飄渺的口哨聲。預示著一場災難即將發生,或者是一場浩劫剛剛結束。

    影片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戰爭,與另一部二戰電影《伊萬的童年》有異曲同工之妙。原本天真爛漫的少年,戰爭之后變成了老成的士兵,戰爭加速了他們的成長,也加速了他們容顏的衰老——根本沒有人會相信,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自己去看》和《伊萬的童年》還有一個驚艷之處就是,蒙太奇的手法。同樣是戰爭,《伊萬的童年》用男孩伊萬的夢境來反反復復地表現伊萬對母親和妹妹地想念,從而突出他對法西斯地怨憤和恨之入骨。

    而在《自己去看》中,在片尾,男孩Flor對著希特勒的人像射擊,影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虛一實地倒敘著希特勒的一生,Flor恨不得將每個階段的希特勒都置之死地,這樣就不會發生這一系列殘忍的事情了。

    片中當德國軍官被俄軍俘虜之后,仍然強硬地說著:“是我下令除掉所有孩子地,因為你們的民族沒有資格存在在世界上。

    這個德國人說,這就是戰爭,我們誰也不能責怪。//你們國家沒有存在的價值。

    而當Flor追憶到希特勒的童年,看著年幼的希特勒,Flor猶豫了,他沒有開這最后一槍。

    至此,影片結束。

    《自己去看》片尾蒙太奇片段

     短評

    『為了補標再看電影??』之前看過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畫質再看,沒有直面戰爭的大場面,通過普通人的眼光體驗戰爭的殘酷,俄羅斯????文學的厚重感在電影里表現強烈。沒有戰爭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現代戰爭一直陪伴著我們,雖然我們沒有親歷戰爭,但是世界一直在戰爭的陰云??籠罩下,很多人還生活在戰爭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沒有槍林彈雨的日子。

    6分鐘前
    • 與碟私奔
    • 還行

    @資料館|結尾歷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試圖回到罪惡的原點:面對母親懷中仍是嬰兒的希特勒,我們要不要開槍;拿槍的人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開頭那片樹林,是重演這場戰爭的開始,還是另一場戰爭已經到來。

    10分鐘前
    • 笑忘錄在別處
    • 還行

    很久沒有在資料館看到這么爛穿地心的電影了 所以有點生氣 導演為了泄憤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電影里納粹那種仿佛喝多了的癲狂和放縱根本不像德國人 倒是很像俄羅斯人 這種不顧事實的瘋狂抹黑的邏輯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樣子來想象敵人的樣子 只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和虛偽 反而喪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訴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懟臉大特寫讓人想起瓊瑤劇的馬景濤咆哮式表演 同樣廉價的煽情 毫無必要的對于女演員的身體消費也很低級 最后擊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蘇聯式崇高唱腔 這實在是像吃了蒼蠅一樣惡心 修復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攝影有炫技但缺乏神來之筆 @中國電影資料館

    12分鐘前
    • ricecream
    • 很差

    最后那段槍擊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來之鏡!神來之鏡!只有電影能做到,只有電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傳基拿來批綜合論!

    17分鐘前
    • 我讀書少♂
    • 力薦

    納粹被展現為狂歡節般的享樂主義,蘇軍的形象與其說是保護者不如說是侵犯本國民眾人權的另一種侵略者 ,只是在一種更大的對外的集體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來,這便是家國情義的真相。主人公面對來自成年人世界的一個個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對視時兩人同步破涕為笑,他以為可以與她相互理解,卻被她當做司令的一個鏡像去發泄苦悶,在她的愛的呼喚中反而凸顯了差異的不可彌合性和極端環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點和同行者為區隔的敘事結構不可謂不均衡,但堪稱偏執的視聽手法將影片拋入了對立面,正如人臉特寫和主觀視角長鏡頭之間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鋪墊的面龐和戲劇化的表情的長時間強制性在場帶來一種陌生化的奇觀式驚駭,人被戰爭同化,這是對于地獄的反饋,同時也是來自地獄的凝視。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濾鏡。動物相關的隱喻都堪稱點睛之筆。

    20分鐘前
    • c. velasquez
    • 還行

    死亡詩篇末日景,流彈如花灼人心;納粹狂魔無尸骨,尤是春歸夢里人。這是地獄,請自己去看。

    24分鐘前
    • 峰峰峰峰
    • 推薦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25分鐘前
    • 焚紙樓
    • 推薦

    1. 德國鬼子進村了,進到了白俄羅斯的村莊,燒殺搶掠。2. 小男孩的臉部化妝,瞬間老去了,藝術表達能力非常強。3. 最后他拿著槍,爛水坑的希特勒畫像射擊時后用了《意志的勝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張希特勒兒時跟母親的合照,而小男孩兒并沒有向嬰幼兒希特勒畫像射擊,意義就出來了

    29分鐘前
    • Sabrina
    • 力薦

    孩子是問題的根源,這話再追一步,人都是從孩子長成的。戰爭一次次重來,浩劫不斷反復,人間即煉獄,因為人類就是問題本身。

    30分鐘前
    • 神仙魚
    • 推薦

    1.影史最殘酷劇情片之一,僅次于[刀的哲學],亦與同年另一最黑暗紀錄片[浩劫]構成互文。2.比之[伊萬童年]柔暖的詩意夢境,本片陰冷到底,毫無希望,一如皺紋滿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啟示錄]第4封印。4.他們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給我們。5.粘稠沼澤,垂死馬眼中的照明彈。6.槍擊希特勒倒退時間。(9.5/10)

    32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力薦

    實際上并沒有多么殘酷,但影像風格真的太神了。雖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還是想說蘇聯電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視攝影機的面孔,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歷史-文明三重圖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紀電影創作中幾年未見的珍寶:想象性創造力。

    36分鐘前
    • 王寫寫
    • 力薦

    丑惡的戰爭,各種慘不忍睹……經典但異常殘酷的電影

    39分鐘前
    • 晚安好運??
    • 推薦

    4.5;風格極為獨特的戰爭片,被震到幾乎無法動彈。大量直視鏡頭+各種特寫+主觀視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己去看」;戰爭究竟離地獄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籠罩于某種怪異而荒誕的氛圍中,從參軍開始便被卷入一種無法自保、無法擺脫的漩渦;爆炸后耳鳴的音效與喘氣極具壓迫性,運鏡與氛圍營造很有超驗感與前瞻意義。沼澤中的艱難行進與登島之后選擇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髏架,瀕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間,均處理得極富隱喻,視覺沖擊力滿格。結尾堪稱絕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時間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來,難道世界會有所改變嗎?孩子的臉從此蒼老,樹林中鏡頭一轉,儼然冬夏又一春,這世上的殺戮并未停止。

    43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意識形態固化的太過明顯,所謂「最殘酷的戰爭真相」反而充斥著主觀「咬牙切齒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為宣傳電影并無不可但是在藝術呈現與審美上則反而淪入二流。

    46分鐘前
    • 451?°F?
    • 還行

    影史上最殘酷的電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賞電影創作者帶著情緒拍電影,拋開這些政治意識形態,戰爭中的人性刻畫依舊震撼人心。★★★★

    50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推薦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著了,打呼嚕響徹天際。散場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機的姑娘終于抬起頭,給這部片子下了一個“販賣苦痛”的結論,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間覺得果然現在人們還是吃的太飽了,作為人類是不是應該有點基礎的同理心和尊重,沒有任何一段歷史該被這么評價。誠然這部片子在節奏上有問題,觀感可能比較不適,但是就算是“販賣”,相信導演和攝制組乃至整段二戰史里的人民,也沒有期望你用這80塊錢的電影票為此買單。還真的是,屠刀沒有落到你的頭上。

    55分鐘前
    • 二二
    • 力薦

    百聞一見系列,簡單粗暴的記述了小游擊隊員從渴望武裝到目睹大屠殺全過程的心路變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應幾乎是直接靠化妝變化來表現的,片子極端反法,沒其他態度,就像是刻意舉著身著納粹軍裝的泥巴假人招搖過市一樣,一心只為引起群眾目光與唾棄,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處理倒是荒誕到有趣

    56分鐘前
    • 阿奇波爾德
    • 還行

    慘目忍睹!男孩對法西斯控訴那段蒙太奇處理的妙極了!這是一部很特殊的戰爭題材電影,它真實地描寫了德占區人民的悲慘遭遇和場面,以及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的恐懼,反映了戰爭的真實面目。"Come and See"語出圣經啟示錄,意為讓人睜眼看看末日圖景。

    58分鐘前
    • Vini_Kazma
    • 力薦

    不是冷門佳作,是冷門神作。溝通受難心靈與黑暗歷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現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強大視聽徹底把人拖入另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時空,所有描寫戰爭殘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淪落為一種粉飾。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過一部像這樣“黑幕后頓覺自己輕如鴻毛”的電影了。→20.12.4 時隔三年,資料館重溫。一次確證。告別表象權威吧。

    1小時前
    • Ocap
    • 力薦

    勉強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時終于進入正題,大場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歡天喜地殺人的勁頭好看,攝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沒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場景,比《26個畫面的占領》都差很多。前一個半小時人物處于近似著魔狀態,劇情過于反復,在情緒和事件的推動上代價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諸多大特寫沖著鏡頭或第一人稱視角,倒是點題。類似現代啟示錄

    1小時前
    • 左胸上的吸盤
    • 還行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