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以御廚家為舞臺,講述了只想著快樂地活在當下的二女兒、忙于結婚和育兒的大女兒、更年期迎來中年離婚危機的母親、失去生活意義每天過著無聊生活的祖母,各自真實的煩惱。描寫了圍繞約定和儲蓄的家庭“金錢”電視劇。
看到劇中媽媽生病,一個激靈想起我保險要到期了。看到送買菜車那里想到我媽也是不愿意用買菜車,直到我買了個很好看的才接受。編劇真是很細膩了。
還有,因為經過泡沫經濟,所以不去紫屋是怎么回事。紫屋不是表示廉價嗎,那經過泡沫經濟,應該會愿意買廉價品才對阿。劇中家庭全員濃眉大眼,看起來很舒適。尤其姐姐,很耐看,也很貼心。就是看到奶奶的忘年交那里,感覺媽媽給人家趕走有點尷尬。
散了吧,你以為這部劇清新脫俗,是難得的能教你如何對抗消費主義、分享省錢理念和小妙招的劇?
不不不,這其實是部家長里短劇:
1. 催婚催二胎:1??無業?不負責任?出軌一夜情?卷毛男,劇情設置有一個相處好多年、倒貼求結婚的女友,為了結婚說出“我來養家,只想和你在一起生個孩子”,簡直卑微到塵土了。然而卷毛男依然不為所動,冷戰并迅速一夜情。女主一家人還助攻出軌男追回前女友。2??大姐本打算在女兒大了之后就重回職場,但為了丈夫和家庭生二胎,要有個“幸福的四人家庭”,“攢錢就是為了家人”。
2. 讓你忍耐婚姻里的不滿:前幾集女主父親可不單單是沉默寡言和內向,就是冷血自私,妻子癌癥一個人住院手術,出院后還讓她立馬干家務,拿袋大米都不知道要搬到廚房。這和內向有關系嗎?就是冷血罷了。結果后期全家人助攻他洗白,讓母親不要離婚,借口就是“我只是不善于表達”,完全侮辱了內向者,我們只是內向不是冷血好嗎??!!因此導致父親形象割裂,前后完全是兩個人,編劇和導演的功力捉急。
3. 女主省錢是最終竟然是為了家庭和未來老公犧牲,這理念甚至還不如消費主義鼓吹的“獨立女性要有花錢自由”。并且女主月薪25萬日元,未來老公20萬日元。你本來以為這劇是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卻沒想到人家只是在第一層“只能看出是山”。本質上就是勸你別做“敗家女人”的劇,至于家么,肯定是結婚(倒貼也要結婚)生子組成的新家庭,而不是原生家庭呢,這也和第一條的催婚催育相對應了。
4. 一個小細節,女主去上課的那個省錢老師,在第7集對女主和未來老公的婚姻評價道:“你們頭幾年過不上寬裕的生活呢,但是有愛會讓過程縮短不少呢。人為了愛也可以拼命存錢。”嗯…
總結,此劇就是用時髦概念包裝了一坨裹腳布。
看完兩集《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真的受教了,第一集前半部分女主花錢其實不算大手大腳。只是在固定的支出不受約束而已,例如租房要選裝修好的舒適的,買衣服買自己承受范圍內最貴的,月薪足夠高但是每月只攢3000日元(折合人民幣150塊錢??),當時我就震驚了,月薪到手25萬日元,每個月攢5000綽綽有余,這跟個體從小的成長環境大有關系。從小覺得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無需多發愁,所以女主在二十四年的人生中都過得很幸福,當突然遇到一個轉折點開始復盤自己為什么沒剩下什么積蓄,當遇到想買的房子發現自己連一平米的錢都拿不出來,一個開始節約的生活紀錄片。
三千日元,按現在的匯率等于150元人民幣左右。看似很小,幾乎微不足道,但是不同人對這錢的使用,決定了未來會過上不一樣的生活。這好像就是如果你想種一棵樹,最好的開始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對于姐姐,姐姐在結婚生孩子后沒工作了,全家的收入都是丈夫的,3000日元是每個月收入額外的小花銷,能給家人帶來興趣。
對于女主,3000日元是每天存100塊錢,一個月存3000的總數。夢想這未來能買一棟二手的獨棟別墅,再養一只小狗。
對于出軌的廢柴男,3000日元是給女朋友買螃蟹賠禮,挽回戀情的手段。
對于女主的男朋友,3000日元是和女主吃一餐飯。更看重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光。
對于父親,3000日元是每個月工資中存下的額外的錢,存了整整38年,最后和妻子共同養老的儲蓄。
3000元,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用法,錢的本質是為了得到幸福。
劇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奶奶,奶奶像是見過了大量的市面,一直在一種超脫的角度看著其他所有的人,并及時給各個人成長的建議和提醒。有了大量的人生閱歷后,留下的都是對人生方方面面的看淡,以及精神層次的富足。
整個劇情發展緩慢,溫馨,劇中人生道理、閱歷一點點而來,給人極度溫暖的感覺。
在《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當中,女主角美帆小時候,祖母常常給她三千日元的壓歲錢(按照當前匯率約相當于人民幣160元),叮囑她好好思考要拿這筆錢做什么。這句話的含義是,從小額金錢的使用方法就能看出一個人的金錢觀。整體劇情也圍繞美帆為了實現夢想而攢錢的計劃展開,以不同的角色展現不同的觀念。這個開頭設定還可以,如果能拍成金錢觀眾生相或節儉生活小竅門都不錯。可惜,劇情很快偏離了節儉生活的主題,一路奔向贊美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方向。并且從敘事角度來說,這部劇有兩個硬傷:一來省錢方法拍得很懸浮,二來角色配置不合理。這些問題或許和創作者的單一價值觀不無關系。
理財不等同于省錢,可惜在這部劇中,絕大部分與錢有關的劇情都圍繞著省錢、節儉展開,而且充滿了不合理的設定。
全劇開頭交代了女主角美帆的生活狀態。24歲的她在大公司工作,月薪25萬日元(人民幣1.3萬元)。她一個人住著舒適的出租屋,月租9.8萬日元(人民幣5200元),常常去貴價餐廳和進口超市。但是在看到能干的同事突然病倒,和路遇想要收養的小狗之后,她認識到人總會有無法工作的一天,并且開始想要擁有自己的獨棟房屋(劇中收養小狗的必要條件),于是下定決心開始存錢。
美帆咨詢了曾在證券公司工作的姐姐,開始梳理自己的財務狀況,并著手減少固定開支。她做出的第一個決定是——搬回家住。
一個在大城市大公司工作的人,放棄租房搬回家中帶院子的別墅,通勤完全不受影響,并且和家人相處融洽——有多少人能滿足這樣的條件呢?如果能滿足這些條件,那么美帆一開始為什么要租房呢?劇中的解釋是她一直向往獨居生活,這就令角色顯得有點幼稚了。
劇中其他許多角色的決策也同樣懸浮。比如美帆的祖母,這是一個時尚、前衛的討喜角色,在劇中常常負責出謀劃策。祖母當了一輩子家庭主婦,因為教授別人做小菜得到了一點報酬,感到了自己的價值,決心出去求職。于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上一份工作經驗可能是五十年前,在經歷了一點波折之后,很快就依靠自己年輕時在百貨公司賣手帕的經驗,在一家高級服裝店找到了兼職店員的工作。
又比如自由撰稿人キナリ,面對以打零工為生、不想做出承諾的男友安生,她提出想和他生個孩子,讓他做家庭主夫,為他支付所有的保險金。到底是什么樣的自由撰稿人,看起來最多三十,工作也不算忙碌,收入還能輕松養活一家三口?
大約也就是看到這一集,我的心情從好想放棄變成了“讓我看看它還能有多離譜”,就把這部劇看完了。寫到這里想起了不久前的一件事:某臺新劇里,北漂女主角努力打拼了幾年,終于勉強買下北二環的一個小四合院。不知道女主角做的什么工作,可能是拿到了諾貝爾獎吧。
故事創作往往強調要有人物弧光,大意是主要角色要有成長,在經歷故事之后要發生一些轉變。但這種轉變如果過于突兀,就會變成OOC(out of character),也就是說角色前后不一致,看起來不像同一個人。
劇中美帆父親的角色就有這樣的問題。在開頭幾集,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傳統的父親,沉默是金,不動如山,對所有的家庭事務不管不問。美帆的母親得了早期癌癥,他甚至讓她一個人去醫院檢查,出院的時候也沒有去迎接。母親動了離婚的念頭,察覺情況不對的美帆、祖母和姐姐等人開始聯手改造父親,讓父親寫了一封感謝信,順利挽回母親。接下來,父親的人設發生了180度大轉彎,開始積極學習做飯,也學會了對家人表達感謝和鼓勵。
角色轉變過于突兀,問題在于兩個方面:為了強化反差而把轉變之前的角色塑造得過于討厭,以及劇情對轉變的過程刻畫太少。前一個父親簡直是在冷暴力,后一個父親突然就成了模范暖男了。對美帆的男友翔平的父親的刻畫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一個對他人不理不睬的無禮大叔,突然就變成了關心子女婚戀的慈父。
仔細想想,這部劇的問題根源恐怕出在角色設定和配置上。劇中的三個家庭當中,有兩個仿佛是隨便找了幾個人組成的散裝家庭,導致很多沖突都立不住。
比如美帆家,既然祖母是這樣一個思想前衛、充滿智慧的女性,那么,她是怎樣在做了一輩子家庭主婦之后仍然擁有這種個性的?為什么同樣做了一輩子主婦的母親反而比上一輩更加傳統、隱忍?為什么這樣的祖母養育的父親變成了一個保守的大家長,一直對家人不管不問,而祖母直到現在才拿出母親的身份來教育他?
又比如翔平家,美帆與翔平用了很少的劇情就飛速進展到談婚論嫁,這時翔平的父母告訴他們,將來要償還450萬日元的貸款(人民幣24萬),這是供翔平上美術大學的費用。這對父母一直過著及時行樂的生活,加上最近父親工作出了問題,所以無力還款。劇中充分強調了翔平父母的隨意個性,比如母親當著美帆的面打開送來的點心吃起來,父親喜歡玩摩托車,兒子對父母直呼姓名等等。這些劇情有的只會顯得角色很沒禮貌,有的又令人感覺沒有說服力——在日本有多少人會對父母直呼姓名?這樣做的人是不是通常家庭有些國外背景?還有最重要的,為什么這樣一對隨性的父母會養出一個對金錢有責任感、報名上了理財課的兒子?他是不是因為父母的任性經歷過什么金錢危機?(得知有貸款不算,那是在上理財課之后。)
關系親近的角色之間觀念有很大差異,這點本身沒問題,但是需要交代清楚背景,否則整體劇情看起來就會像一臺小品。觀眾會產生種種疑問:這對夫妻到底怎么過到一起的?這孩子到底是不是父母親生的?他們原來為什么不吵架?現在怎么又吵起來了?其實,如果把必要的信息交代清楚了,人物的個性差異就能顯得很合理,而且能成為很好的故事。例如,如果一家人之間觀念差異很大,也許是因為過去發生過什么事情,讓差異很大的人組成了家庭,或者讓子女選擇了與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或者,一家人原本可以包容別人的不同,直到突然發生了某件事,改變了他們之間的平衡。
這部劇確實也有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美帆的母親突然對父親產生了極大的不滿,主要經歷了三件事:好友離婚給了她啟發;她生病時父親不管不問;父親退休令她領悟“家庭主婦沒有退休之日”。但是在代際關系上,劇中父母子女之間的觀念差異還是沒什么說服力。
這部作品的價值觀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家庭第一:無論情感還是金錢,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是家庭。
美帆一度因為助學貸款問題想要和翔平分手,最終還是決定和他一同面對。美帆父親全額還款,只是讓兩人簽下借條分期償還,理由是不能讓銀行掙利息。
美帆的姐姐因為生育而事業停滯,本想等女兒長大一些去打零工補貼家用,轉頭又覺得省錢都是為了家庭幸福,放棄打零工的計劃生了二胎。而前面的劇情中交代,全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姐夫的工資,而他的工資還比不上美帆。
翔平的父母表面上看起來不負責任,但是在翔平剛出生時,他的父親放棄了工作共同育兒(也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的日本有幾個男人會這么做),那時候兩人的經濟來源是——翔平母親娘家的存款。
用美好家庭作為解決方案是一種偷懶,遮蔽了許多現實問題。這其中最令人不適的就是零工男安生和自由撰稿人キナリ這一對戀人。安生出軌還差點讓對方懷孕,キナリ憤然分手,隨后在美帆祖母的建議下,安生以跟蹤狂一般的行為挽回了女友。那么,這兩個收入差距懸殊、財務觀念截然不同的人為什么會走到一起?安生不僅毫無財務規劃還出軌,被分手了還死纏爛打,為什么事業成功的女友還想和他組建家庭?她到底圖啥?
雖然我不贊成僅因為不認同價值觀就貶低一部作品,但我覺得從創作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的作者如果能抱著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不要大力輸出價值觀,而是專注于展示眾生相,故事會好看很多。或許所有的故事都是如此:創作者不可能絕對中立,但是心態開放的創作者更能充分理解不同觀念和立場的角色,考慮不同的可能走向,最終寫出更好的故事。
一貫愛看日系的講金錢和極簡的劇。
最近難得有一本劇讓我沉下心來看《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
有一段特別打動我,是女主問奶奶,為什么這么大年紀還想工作呢?
奶奶說,收到錢的時候,時隔許久切實感受到了生命的鮮活,錢不是勞動獲得的報酬嗎?是自己在社會上發揮作用的證據。我也想要證明,這大概就是人生價值吧。
特意截圖留念。
真的,超級戳我的那個點。
現在的工作真的麻木了。就算再努力也多賺不了錢,或者說躺平的人和努力的人到手基本一樣,發展前途渺茫。唯一的優點就是穩定。
看了很多極簡斷舍離,fire,躺平,也有做一些,一邊很省錢(很少買衣服包包啥的),一邊流水的花錢(學習課私教咨詢啥的),非常焦慮。
經常感受不到自己的意義,感覺日子過的很沒意義。今天拳擊課的時候都感覺靈魂出竅了,感覺是在看另一個人揮灑汗水。
或者我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我金錢上支出太多,收入太少。精神或者知識上,只有接收,沒有融會貫通?
換個角度看,焦慮是不是對自己能力不足的憤怒呢?如果要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別多想去行動,去賺錢。
還不錯,教給你怎么去節約設定目標 不要忽略小錢 投資
在東京獨居獨身公寓租金98000円合5000rmb我覺得已經很便宜了吧?!(這也算女主花錢大手大腳嗎)去超市買了一堆進口食品的樣子也才不到3000円...
別看,后面和節約省錢沒關系,一直在勸女人珍惜男人珍惜家庭,yue。
我:讓我來看看有啥獨立女性理財術!女主:節省房租所以先搬回老家別墅!我:?整個劇情處于一種極度別扭的狀態,把人騙進來然后開始發瘋。奶奶說要用好三千円,女主拿去參加智商稅講座。和前男友沒有未來規劃,但一見鐘情的人沒摸清家底就談婚論嫁。零花錢屈指可數的主婦想回歸職場,但聽到老公想要二胎就說節約是為了家庭幸福。明明目睹身邊女性的困境,卻對出軌渣男和自私老爹處處容忍。矛盾的對策永遠是勸和妥協,偶有認真討論也是隔靴搔癢,骨子里還是闔家團圓aka催婚催生那一套。說回錢的問題。曾經在三千円的文具和三千円的專輯之間猶豫過,也理解為某個目標存錢的必要性,但如果恰當使用意味著毫無享受,計算人生性價比就是自私,那我沒法參考也沒法共感。當然根本原因是我省下這三千円也不可能買到房子。
讓我有個先賺個50萬的想法,但是切合實際,我的第一個目標是先賺10萬好了。就是我吧,看劇的時候老是忍不住退出去切換匯率,看看25萬日元,3000日元,1000萬日元對應了多少人民幣哈哈哈
反復看了三遍的日劇即使才出了兩集是跟 《錢斷情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好劇關于生活方式 工作 攢錢 節約 人生目標之類的很適合我們普通人參考和學習~尤其是新年開始的時候有個參考自己也很有動力目前就兩集說下我自己的感受總結1??好好工作 即使結婚或什么的 保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2??節約攢錢老話說:“錢是掙出來的不是攢的。”可是咱們普通人掙錢的路子也沒有那么多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好好攢錢爭取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吧~要說有啥吐槽點:劇情進展有點快哈哈哈??女主的開竅太過于快速。不過還是很期待后面的劇情
日本都開始鼓勵80歲的老人獨立掙錢了??
3.5 金錢主題下金錢存在感并沒有那么顯眼的溫馨生活劇 葵若菜很可愛的 整體制作和冬季檔高匹配 非常精準抓住了時下話題 每個人都在談錢 經濟形勢不斷下滑(就主題曲 想說電視臺認真的?還是給點好處就讓tie??)
在教攢錢的方式的同時也是女主的一種成長,從轉嫁開銷到每月交家用,有些地方蠻刻板的,但第四五集瘋狂上分漸入佳境。(至第五集)
女主爸爸對女兒女婿的態度簡直跟我爸一模一樣啊,男方的父母只負責享受人生,女方的父母要對小家負責,這種結構在我身邊看到了太多太多,再看到有人吃這種虧我有點氣啊!好在我以后肯定不會是這樣的男方家長
第五集,男的也太キモ,看下來是很溫馨的日常劇,唯一扣的一分就是男人,一個兩個都讓人看的火大
希望我和女主一起成長存錢吧??
說教味嚴重的劇,無聊的緊,一集棄
看了第6集,照顧一個愛無能的巨嬰38年了,最后他哭幾下,說幾句對不起就這么原諒了,無語!!離婚啊!別犯賤了!煩死這種大團圓劇情了!
如果是為了攢錢又重新啃老省錢,這算哪門子成長。
沖著怎么省錢去看的,最終卻被感動。立志不當二極管,奶奶的生活態度令人羨慕,如果我到了那個年紀還能有如此活力,我真的會覺得此生無憾。
驚呆了,我爸就是女主爸爸這種…東亞各國真是極其相似。
一星半。多么好的題材,看到女主角下定決心要存錢住大房子養狗并跟男友分手的時候覺得走向不錯,但是后來的劇情是鼓勵老年人工作、家庭主婦重回家庭、關愛出軌男…
空有省錢噱頭毫無具體表述,推崇的依舊是父權制結構性壓迫那一套,好像套上以愛為名的外衣就能輕易粉飾婚姻對女性的殘酷剝削。且不提母親、姐姐、鄰居線的諸多槽點,從女主為省房租回家啃老到結尾拉著父母瘋狂倒貼男友白背12年債務,我已抑制不住自己的白眼兒,與消費觀、價值觀如此大相徑庭的家庭結合,婚后一地雞毛肉眼可見。島國為了催婚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很久沒在黃金檔看到這種全方位令人倒胃口的劇本,糖衣里包的全是shit!
好看,很生活化,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