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觀銀英后記
小說看到全篇最后一句話時——傳說結束了,歷史才剛開始——讓我有吐血三升的沖動,感情這200萬字就是一前傳啊,好在后來翻田中大神的后記,明確表明絕不會有后續了,銀英到此結束。小說和動畫是經典中的經典,至于外傳嘛,基本就是吉萊戀愛史,雖然我是萊吉黨,不過黃金之翼的子綠配音華麗麗地奠定吉萊的官配地位,讓我無言以對,sigh~
毋庸置疑,田中是個腐老頭,這部精彩的男男大戲實在很有看點,田中用大量篇幅描寫美男,可惜22年前的人設不足以區別美男和普通人,萊皇這個宇宙第一美男子跟普通人的區別就是眼睛細了點長了點,我是一邊看動畫一邊想象田中對萊皇的描寫,結果越看越帥,最后兩集的時候覺得萊皇已經美無敵了……果然人的審美是可以用心理暗示扭曲的,就像西門大媽扭曲了一代人對美女的定義一樣,好可怕!!至于尤利安和小吉雖然也是田中筆下的美男,但跟普通人完全沒區別了,話說我還覺得亞典波羅噶帥呢,哪怕有點小雀斑,雙色妖瞳的美男羅帥是整個動畫的最大杯具,居然畫成那樣,就算我用高麗參腦補用豬油蒙心也無法把羅帥看成美男,那分明是個面相刻薄的中年人啊!!頭發還稀疏,另外監督一定是故意的,所有人的配音都那么華麗麗,卻給羅帥找了一個流氓大伯專業戶的配音,一開口就浮現出松平片栗虎的臉,嚴重糾結!雖然說這部動畫的人設是浮云,個么也不能浮尸啊!靠
眾人普遍認為田中大神偏心楊威利,原因是楊威利每次出馬都能搞死帝國軍一名上將,而帝國那邊怎么打,同盟都死的是小兵,切,這算什么偏心呢?作為堂堂兩個主角之一,楊威利的外貌被田中大神一句:黑發黑眼睛,中等身材,就帶過去了啊喂!丫描寫萊皇的臉少說用了幾千字!憤,作為一個楊粉,實在是很惱火啊,不過看在深愛著楊威利的兩個女擰和一個男寧都長得很美好的份上算了,其貌不揚還能得美人心,才是魅力所在啊~
同盟那邊我喜歡的角色很多啊,楊威利、尤利安、波布蘭、亞典波羅、先寇布、還有那個動不動就要把7歲女兒嫁出去的老爹卡介倫……帝國那邊只有那位1or2咖啡將軍萌到我了,還是個大龍套,整部動畫說了一句臺詞:CHECKMATE……淚奔,不過正因為沒有臺詞才萌的啊,握拳!
不過如果說崇拜的角色的話,一定是奧貝斯坦因,軍務大臣大人,我永遠追隨你,堅定!用萊皇的話說,奧貝斯坦因就像是刻在石板上的真理,正因為是真理,永遠正確,不近人情,所以人人都討厭他。但萊皇走的卻是奧貝斯坦因鋪好的紅毯,如果那次暗殺,死掉的不是小吉而是奧貝斯坦因的話,小萊能不能當上皇帝都要打一個問號╮(╯▽╰)╭
緬懷一下奧貝斯坦因大人臨死前的那一段話:
當軍醫告訴他必須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時,奧貝斯坦拒絕了。“明明沒救的卻要裝成還有救,這不但是一種偽善,而且也是一種技術和勞動的浪費,轉告拉貝納特,我的遺書就在書桌的第三個抽屜里,要他一事不漏地照章執行。另外,告訴我的管家,要喂我的狗吃雞肉。”
o(>﹏<)o
話說奧貝斯坦因大人你家狗是什么品種啊?一個鏡頭都沒有,殘念。。。
銀英告訴我們,二流英雄死于沙場,一流英雄卻都死于小人之手或者是疾病。萊皇病死和楊威利被暗殺沒什么可說的了,說說羅帥之死,起因是朗古小人的誣陷,但根本原因是羅帥的自尊心,田中對岳飛很有研究,羅帥這段感覺就很像岳飛,區別是岳飛上面是昏君,只能死,而萊皇不是昏君,所以羅帥是完全可以解釋清楚的,但羅帥的自尊心像小宇宙一樣爆發:絕對不要背負莫須有的罪名,也絕不為了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而卑屈地辯解自己的清白,既然說我造反,那就讓它成為事實~于是羅帥反了,而羅帥后來受的傷也是可以醫治的,拒絕醫治,死去,永遠背負著羅嚴克拉姆王朝第一個造反者的罪名。
這一切應該是盡在奧貝斯坦因的計算中,明知是誣陷,卻任由朗古小人作祟,逼羅帥造反。奧貝斯坦因大人早就說過,像羅帥這種野獸,是不能扔到野外去的,遲早大患。只有一個人能讓羅帥下跪,就是萊皇,羅帥對萊皇的忠心是絕對的,但萊皇當時重病在身,馬上就要掛,所以奧貝斯坦因以免羅帥將來反了小皇帝,干脆逼他現在反。淚目,這就是為毛大家都討厭你的原因啊,軍務大臣!
最后堅定一下我的西皮立場:萊吉,萊艾(紅毛侍衛埃米爾),羅米,楊尤
亞典波羅不愧是獨身主義者,連西皮都找不出╮(╯▽╰)╭
以上
2 )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評《銀河英雄傳說》
宇宙歷801年,銀河帝國年輕的皇帝萊茵哈特在病榻上將自己一手打下的帝國和剛出生的兒子托付給了皇妃希妲,令帝國元帥米達以宰相之職輔佐,之后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年僅25歲。而僅僅在一年前,萊茵哈特一生的宿敵,同盟軍元帥楊威利在赴帝國與萊茵哈特和談的途中遭遇地球教徒假扮成的帝國軍暗殺,失血過多而亡,年僅33歲。宇宙中最耀眼的兩顆恒星就這樣先后殞滅,留給后人經久難息的喟嘆。作為這個時代最有軍事才華和政治才能的人,他們一個被病魔打倒,一個被暗殺,都沒有如愿戰死沙場,毫無遺憾地死于與彼此的戰斗之中。只是死神來的那么出其不意,人不能選擇生,亦不能選擇死,即便是不可一世的神一般的英雄。然而,誰能說他們短暫的生命綻放的光輝不如那些長命百歲之人?帕斯卡說,“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人恒一死,絢爛而短暫的一生,卻有著永恒的光芒,照亮時代和歷史。
萊茵哈特和楊威利第一次遭遇,是一場同盟和黃金樹帝國的大會戰,那時候萊茵哈特已貴為帝國元帥,而楊威利不過是一個準將。萊茵哈特對軍隊擁有著最高指揮權,在朋友吉爾艾斯的輔佐之下游刃有余地指揮著戰斗,在敵眾我寡的情勢之下仍將同盟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而楊威利的作戰方案則遭到上級的否定,只好作壁上觀。萊茵哈特贏了,同盟軍慘敗,楊威利則因所在艦指揮官戰死而意外獲得指揮權后帶領著一半艦隊成功得以突圍,將損失減到了最小,之后晉升中將。這一次兩人并未見面的邂逅,使得二人對彼此的才能都更加各自佩服和贊嘆。而這僅僅是一個起點,萊茵哈特的霸業宏圖的成就,注定要與他最敬慕的宿敵——楊威利展開殊死戰斗。
萊茵哈特本是一個平民家庭之子,姐姐被皇室看重而被迫納入新無憂宮為妃,他因此而得以進入貴族階層并因卓越的軍事才能而得到重用,然而心中卻早已埋下對權貴的仇恨的種子,他看不慣養尊處優的貴族,看不慣貴族與平民間的不平等,并決心成為宇宙之主宰。 他的目標無比明確,并有著與此相匹配的絕世之才。他為戰斗而生,為宏圖遠志而存。他的屬下,極富藝術才華的麥克林上將說,萊茵哈特不必去修習藝術,因為他本身就是宇宙間一個精美絕倫空前絕后的活生生的藝術品。
雖然對權力有著堅定的追求,然而萊茵哈特并非是一個好戰的冷血英雄。他珍視親情,父母已然不在,然而姐姐對他的呵護無微不至,他一生都對姐姐懷著無比的敬愛。 他珍視友情,一起長大的吉爾艾斯和他情同手足兄弟,吉爾艾斯甚至能為他用血肉之軀擋住俘虜的暗殺。他也珍視他的部下,不看出身只看實力,他提拔了一批帝國最優秀的年輕將領團結在他的周圍,部下們則因嘆服于他的魅力和才華以及知遇之恩而甘愿為他出生入死肝腦涂地,即便連宿敵楊威利也說,如果他出生在帝國而不是同盟,那么他一定會為萊因哈特效力。
萊茵哈特推翻了腐朽的黃金樹王朝,建立了羅格蘭帝國。之后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帝國的氣象一新,雖然是專制體制,然而卻深得民心。鐵腕之下,占領費沙,兵臨同盟,宏大的戰略和絕妙的戰術讓敵人聞風喪膽,難得的是,他永遠身先士卒,而不是躲在皇宮之中讓部下去出生入死。后世的歷史學家必定會將他稱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沒有楊威利。
是的,楊威利,這個漫不經心的看似懶散而毫無霸氣的年輕將領,不論性格還是雄心,和萊因哈特完全就是極端對立的存在,然而同樣強大的軍事才華卻讓他成為了與萊茵哈特一樣耀眼的恒星。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說,楊威利的超然的人生境界和在戰場上的淡定從容,其實遠勝萊茵哈特。
楊威利同樣出生于平民家庭,不過是在與帝國秉持相反制度的民主主義的同盟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相同的政治野心,專制制度的帝國和民主制度的同盟之間的戰爭已延續了幾個世紀。楊威利本志不在戰場,而是希望成為一名歷史研究者,然而戰斗的時代卻讓他成為了戰爭英雄。而對于歷史的宏大視野使他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戰爭分析戰爭。他說,軍事家其實毫無意義,如果這是一個和平的時代,那么他們生前寂寂無名,死后也會被很快忘掉,因為除了戰爭,他們并不會像藝術家一樣給后世留下任何有實際意義的作品。他深諳用兵之道,善于用絕妙的計謀獲得勝利,避免無謂的戰斗傷亡。他對那些口口聲聲要為國家而死,明明可以全身而退卻帶領著自己的艦隊投向死神懷抱的將領極為反感。他明白有戰爭必有犧牲,然而卻并非真正的踐行躲在背后的政客所謂“生命何其渺小”,人應該為國家赴死的鼓吹,他更看重個體生命的和個人權利的可貴,而不是一個宏大的國家概念。他說,沒有國家,人仍可活下去,但沒有了人,國家也就不存在了。在奔赴戰場的演說中,他只淡淡的一句:國家興亡,在此一戰,但比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來,這些倒算不得什么,各位盡力而為就行了。同盟的政客們目瞪口呆,士兵們卻歡呼著說的好有道理,好像根本沒法反駁。然而楊威利卻并非真的不愛國,如果他不愛國,那么恐怕同盟之中再無愛國者。而那些口口聲聲國家國家的政客又如何呢?最典型的同盟的最高領導人多留尼,完全是一個為個人的權力和欲望而凌駕于民主體制之上的竊國之賊罷了。
其實關于國家和愛國的界定,中共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在《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中早已有深刻的闡釋:“國家不過是人民集合對外抵抗別人壓迫的組織,對內調和人民紛爭的機關。善人利用他可以抵抗異族壓迫,調和國內紛爭。惡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壓迫外族,內而壓迫人民”,“我們愛的是人民拿出愛國心抵抗被人壓迫的國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愛國心壓迫別人的國家;我們愛的是國家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楊威利若見此評述,想必亦會深以為然。
有了這樣的視野,楊威利便不單純只是一個軍人,他深知文明是歷史的累積和傳承,也深知民主共和制度存留的必要性。他尊重政府的決定而不擅自行動,他幾次有機會獲得同盟的最高權力而屢屢放棄,皆因他對民主制度的尊重,因而絕不僭越。當然,這并不影響他對專制制度的皇帝萊茵哈特的敬慕,就像萊茵哈特給予他的同樣的敬慕一樣。他有時會想,如果帝國一代代都能有著像萊茵哈特這樣英明的君主,那么專制制度其實也未嘗不可。然而這卻不太可能,唯有人民推選出的當此時代最有才能的領導人,才有代代英明的可能,雖然也難免會出現像多留尼那樣的竊國政客。他小心地呵護著民主主義的同盟,可是他的戰斗,與其說是為同盟而戰,毋寧說是為民主主義而戰。于是當同盟政府投降,命令他結束與帝國的戰斗之后,一方面他坦然地放棄了千載難逢地可以致萊茵哈特于死地的最后一擊,另一方面又令梅爾卡茲上將帶走了部分船艦伺機而動,以免民主主義完全地在宇宙中消失。
巴拉特和約簽訂以后,迎來了一段短暫的和平時間,楊威利結婚了,與美麗的葛林上校——與他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的戰友。這也許是他唯一的一段向往已久的美好時光,不再作戰,而是領著退休金,和家人過著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然后,還可以研究一下歷史。然而這樣的時光僅僅持續了兩個多月,和平的幻影就消散了。同盟政府試圖犧牲他而成全所謂的國家,昔日的部下將他救出,同盟正式被帝國吞沒。他重回宇宙戰艦,充滿遺憾地慨嘆和平的時光太過短暫。他說,人類的歷史必然是和平和戰爭的交替,而身處于這個時代,對下一個時代的人的責任是能給他們留下一段較漫長的和平時光,下一個時代的人同樣如是,那么和平就會比較久一些吧。然而此刻,他必須戰斗!
不負其“魔術師”“奇跡楊”的盛譽,他又一次輕而易舉地奪取了伊謝倫要塞!這個傳說中無法攻克的要塞,卻被他三番兩次像玩游戲一般地輕易得手,令所有帝國軍的將領,包括萊茵哈特都感到震驚和敬畏。萊茵哈特慨嘆道,難道楊威利注定了是自己這一生的宿敵嗎?然而這樣的慨嘆對于具有著超凡氣量的萊因哈特來說卻完全是惺惺惜惺惺,絕非周瑜般“既生瑜何生亮”的自卑和怨怒。一個時代中的英雄,本也不該是相互妒忌的對象,而應是交相輝映的恒星,共同照亮這個時代甚至歷史!然而既為對手,為了各自守護的東西,一戰卻在所難免。
第二次諸神的黃昏拉開了帷幕。強大的兵力,最優秀的將領和最勇敢的士兵奔赴伊謝倫要塞,如果換了別人,也許早已繳械投降,或者殺身成仁,然而,對手是楊威利。萊茵哈特猛烈的進攻和絕妙的計策都沒能突破楊構筑的防線,一戰之后,仍是對等的和談。然而上帝開了個玩笑,楊沒能被萊茵哈特傾全國之兵力擊敗,卻被狂熱的地球教徒暗殺在去往談判的途中。歷史,在這里停住了滾滾向前的車輪。楊威利說,靠著恐怖主義和陰謀,是不能推動歷史的進步的。然而,完全無法預料,他著了恐怖主義的道,恐怖主義和陰謀無法推動歷史的進步,卻有辦法阻礙歷史的進步。萊茵哈特聽到楊威利的死訊,并未有絲毫的興奮,而是傷心欲絕,大聲地責備希妲為何要將這么痛心的消息告訴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天地悠悠,宇宙蒼茫,我想萊茵哈特必定感受到了一個英雄的孤獨。
一年后,萊茵哈特也隨楊威利而去,在病榻前托孤米達,并要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吉克與米達領養的摯友羅塔爾的兒子菲利克斯做好朋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也許他是想起了自己和吉爾艾斯,或者米達和羅塔爾,友情的彌足珍貴讓他覺得這是比王座和帝國還要重要的必須要交付給兒子的禮物。深夜里抱著菲利克斯遙望滿天星辰,回想種種,米達感慨萬千,兒子將手伸向夜空,想要抓取那閃耀的星星。星星,在孩子的眼里,是那么的近,盡管他們那么遠。
傳說已經結束,歷史才剛剛開始。
--------------------------------------------------------------------------------------------------------------------------------------------------------------------
華麗麗的分割線
后記:因為“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我看了110集的《銀河英雄傳說》。這雖是一部上個世紀的動畫片,然而經典不隨時光褪色。同為日本的動漫,如果說《足球小子》《棒球英豪》這些優秀的作品給我以成長的感動的話,這部《銀河英雄傳說》無疑給了我關于英雄、時代、國家等宏大主題的思考,當然,也不乏友情、親情、甚至愛情的溫情脈脈。這部作品,被人稱為宇宙版的《三國演義》,背景設定著眼于人類早已脫離地球走向銀河系的未來,回望歷史總讓人有著淡淡的感傷,而展望未來則讓人滿懷憧憬和希望,從整個角度來說,對戰爭描寫和人物權謀的刻畫即便不如《三國演義》,然而卻更為新奇。片中有著無數值得敬仰的人物,而尤以萊因哈特和楊威利為最,難以一一盡述,在此只對二者做一分析,權為紀念。
2014年11月1日 小光棍節
洱海扁舟
于云南保山
3 ) 愿民主之風吹遍整個宇宙
本篇主打一個情感抒發
楊和萊的一生如流星飛躍,我看銀英的日子同樣是兵荒馬亂,每天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在看銀英。然而這樣的日子卻是分成了三段。
第一次的停留是齊格飛之死,奧貝斯坦剛剛在第二人之辯上進了一步,齊格飛就永遠的離開了。讓我不由得冷靜了一天才接著看。
第二次的停留是楊威利之死,雖然早就主動被劇透楊威利會死在前去談判的途中地球教的刺殺,但是看到楊威利死去后一度也是失去對后面故事的興趣。直到三天后才繼續撿起來接著看,也正是如此,伊謝爾倫的人們大批量離開的時候才更加有感觸。
相比于銀英的故事,更有趣的東西是她所傳達的一種理念,或者思想。
坦率來說,我對票選制民主一向是嗤之以鼻,不過對于楊那句“最差的民主也比最好的專制強”我是深感認同的。
同盟盡管去當一個糞坑國家,但是民主的思想永存。同盟的失敗能代表民主的失敗么?當同盟的制度選出來了特留尼西特,楊就應該想一想,這種東西真能叫民主制度么?
銀英的故事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冷笑話,帝國的專制制度自從魯道夫以來一直在不停的改進,同盟的民主制度不停的僵化且被利用。最后同盟一腦門撞到了王朝周期的鐵板上,專制制度迎來了皇帝萊因哈特,民主制度迎來了優布·特尼留西特。
楊最讓我覺得難接受的地方就在于,他一直在致力于不讓自己成為下一個魯道夫,然而最后的結果成為了民主思想的存續在于萊因哈特不是下一個魯道夫。
楊的個人魅力無以復加,所以伊謝爾倫只有兩種人:相信楊威利的,相信楊威利且相信民主的。還有先寇布這個相信民主但是還是覺得楊威利這個人更可信一點。估計在繆拉心里的信任度評分上,楊威利遠超奧貝斯坦。
不過楊威利就是這樣的人。也因為楊元帥就是這樣的人,他的貢獻已經遠超他的工資和養老金了,何況養老金還沒領上。所以他的個人魅力在我個人這里,超過萊茵哈特很多。不過我不咋喜歡萊因哈特的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如同比克古元帥對萊因哈特所說的的遺言一樣,相比于成為皇帝的臣子,我更喜歡成為你的朋友。所以齊格飛·吉爾菲艾斯之死對我沖擊僅次于楊威利之死。
地球教是個隱藏的“大玩家”,不過他們和楊說的一模一樣,這種永恒的廢物什么也不是。他們是陰溝里的老鼠,吞噬著明面的權力真空之地所遺留的殘渣,自以為自己掌握著的地下管道是一張大網,籠罩著整個地上。但是,老鼠永遠是老鼠。歷史的進程浩浩蕩蕩,他們可以一次次的刺殺,但是獅子泉和新帝國矗立于銀河,伊謝爾倫的風也依然飄向了遙遠的空間和時間。
帝國軍除了齊格飛,也只有繆拉我還算有點好感,還是因為繆拉長得好看。奧貝斯坦我挺佩服的,但是我確實不喜歡這種人。
同盟除了楊、比克古外,我比較喜歡波布蘭和亞典波羅。我不喜歡萊因哈特也是因為帝國軍永遠也不會有伊謝爾倫的這種氛圍。
愿民主思想傳遍整個宇宙。
我最喜歡的女角色是卡琳,三石琴乃的聲線太棒了。就好御姐這口,格林希爾、瑪琳道夫都差點意思。
4 ) 從“艾爾法西爾的英雄”到尼采的“英雄”——從《銀河英雄傳說》出發:思考何為“英雄”
【摘要】通過語言分析考察“英雄”一詞的日常語用情況可知,“英雄”一詞通常無法勾勒出絕對性的具體范疇,其具體指代意涵與其具體的語境相關。在《銀河英雄傳說》中,“英雄”主要有兩種語境,一種是“英雄史觀”中的,一種是與尼采作品語境中的“悲劇”中的。英雄史觀是一套邏輯上無法自洽的意識形態話語,而悲劇英雄不光具備審美價值,其對生活世界的意義及影響關系到整個現代世界的精神狀態。
關鍵詞:英雄、英雄史觀、尼采、悲劇
《銀河英雄傳說》[1]是日本小說家田中芳樹的小說作品。它在上世紀80年代時在日本家喻戶曉,還被拍成了110集的OVA動畫,是筆者非常喜愛的一部作品。本文試圖以這部作品為引子,談談何為“英雄”。
一、“英雄”的日常語用
書名(片名)中的“英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詞匯。我們習慣在日常語用中用它來指代榜樣性、偶像性、才智突出或勇猛過人的人物。但追問一下“英雄”具有哪些具體的(絕對性的)標準的話估計絕大多數人會啞口無言。因為上述的特征皆是主觀形容性的、建立在一個相對性的基礎上的,沒有辦法具體化為絕對性的標準。只要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就可以知道,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英雄”一詞一般是相對性的,即使有人列出絕對化的具體標準,那只不過是個人性的主觀標準,并不是大眾共識,其實說的是各人自身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樣的。即便是大眾所公認的“英雄”也無法以此勾勒出“英雄”的絕對性標準范疇。但我們仍可以總結一下大眾所公認的“英雄”(現實的歷史、社會意義上的)通常具備的特征:1.“英雄”在社會群體中擁有領袖的位置,可以領導一部分群體或組織,通常是政治上的領導;2.對歷史、政治發展有突出的積極性貢獻,比如政績、戰功等。
清楚了“英雄”一詞的日常語用情況后,我們可以得知,“英雄”一詞具體的指代意涵因為它在使用中的主觀形容性、個人相對性而顯得不同。用解釋學(語言學)的說法就是,“英雄”在不同個體使用的不同語境下其具體的指代意涵會不同。回到《銀河英雄傳說》的語境中,筆者認為其“英雄”一詞的使用大致存在兩種語境。一種語境是書名(片名)中的語境,其語境接近文學中的史詩、傳說、神話中的語境,另一種語境主要是楊威利和同盟媒體口中的語境,就是楊威利自身被同盟媒體、政客和大眾所宣傳而成的“艾爾法西爾的英雄”中的語境。
二、“艾爾法西爾的英雄”
筆者想先談一下“艾爾法西爾的英雄”(本段對“英雄”的討論皆在此語境下)。這個語境下的“英雄”其實符合上文所總結到的大眾共識中的,是在歷史、社會的范圍中討論的。楊威利在一次成功用智謀巧計帶領群眾逃脫追捕后獲得了“艾爾法西爾的英雄”的稱號。這是楊威利嶄露頭角的一次,隨后他因多次展現出來的足智多謀,屢立戰功,逐步但又迅速地升遷到同盟元帥,是同盟史上最年輕的元帥,被稱為“民主政權的守護神”、“百年難得的天才智將”、“魔術師”、“奇跡的楊”等。這一系列的稱號都是在“艾爾法西爾的英雄”的基礎上升級而成的,是更高贊譽的“英雄”稱號。上面筆者提到楊威利的“英雄”是被同盟媒體、政客和大眾所宣傳而成的,但根據劇情我們可以得知,“英雄”光環的背后,楊威利其實是一個厭惡軍事、戰爭,體能、格斗、射擊均達不到普通軍人標準,渴望退休當歷史學者,而且生活自理能力稍差的人。筆者認為,這恰恰是作者“反英雄”的設定。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他被捧為“英雄”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怎樣。筆者認為,楊威利被捧為“英雄”是出于社會上對“英雄”的需求,需求“英雄”來安撫人心,亦需求“英雄”來負擔責任,這是基于目的而言的;效果的話,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楊威利在劇情中就是不敗的神將,雖不一定左右戰略上的勝利,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力挽狂瀾,避免了同盟過早地被帝國吞并。這其中我們可以延伸思考一下“英雄”是如何誕生的。從楊威利的例子以及筆者的歷史感悟中筆者經驗性(非完全普遍確定性,卻具備些普及性)地認為,“英雄”誕生于社會對TA的需求,而不是TA在社會中主動性地顯現。
了解些歷史學可以知道,歷史觀念中長期被“英雄史觀”[2](本段“英雄”語境同上段)所主宰。“英雄史觀”的主要特征是認為“英雄”是歷史發展的最重要推動力,即最重要的因素。換言之,“英雄史觀”認為“英雄”造時勢,而非時勢造“英雄”。這其中“英雄”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功德贊譽。既然要表現功德贊譽,“英雄史觀”在言說中必然要肯定“英雄”了解歷史的預期性后果,并主動去掌控這種后果,推動歷史前進。而筆者認為許多時候,歷史恰恰是充滿著非預期性的結果,這里僅舉一反例來駁斥。以后世角度看歷史,東漢末年的邊疆動亂導致了中央權威衰落,形成了我們熟知的三國局勢。東漢末年長期的非摧毀性戰爭消耗了大量中原人口,引來了中原的蠻族化,為“五胡亂華”埋下伏筆。這種結果其實是非預期性的,當時東漢末年的群雄的預期是一統天下,重建中央帝國以對抗蠻族化,但歷史中的當局者很難有后人這般超越性的視角,只能被無數無形的因素左右。筆者認為,只要明白歷史充滿著非預期性的結果,那“英雄史觀”這套話語的邏輯缺陷就是顯而易見的了,其根基也可以說被瓦解了。這同時還可以和上述筆者的經驗性結論聯結起來理解。總結而言,筆者認同《歷史的輝格解釋》[3]一書的基本觀念,反對充當歷史的道德裁判官,認同歷史是復雜的迷宮,而“英雄史觀”對“英雄”的歌功頌德實際上就是充當了歷史的道德裁判官。
三、悲劇“英雄”
(一)“悲劇”的語境
接下來談談第二種語境下的“英雄”,書名(片名)中的,也是史詩、神話、傳說中的。沒錯,《銀河英雄傳說》雖被歸類為現代科幻的太空歌劇題材,但私以為這只不過是外殼,它的內在(審美價值上說)是史詩、傳說,更是悲劇。“悲劇”一詞在尋常語用中指代展示美好的人事破滅過程的文藝作品,不過這個范圍筆者認為有些過大,比如本雅明區分了“悲劇”和“悲悼劇”[4],說明兩者有些較大差異,悲悼劇在日常語用中卻也被說成是“悲劇”,這時候尋常語境下的“悲劇”難以區分兩者。因此以下筆者使用的皆不是這一尋常語境,而是尼采作品中的語境,這種情況下“悲劇”的范圍就排除了悲悼劇。“悲劇”難以用三言兩語去定義,筆者打算在下文中勾勒出它的具體特征、美學內涵及現實意義。尼采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5]是他悲劇美學的代表作,要談何為悲劇,需要從他這部作品談起,并且要把尼采的重要作品都一起構成一個整全整體來理解。
《悲劇的誕生》表面上幾乎都在談古希臘悲劇的興衰。古希臘悲劇通常是在古希臘神話的世界觀下展開故事的。古希臘神話展示出了古希臘人的世界觀,不死的是諸神,而人類則是“有死者”——人生中必有一死且沒有彼岸世界(如基督教的天堂)作為終極救贖的智慧生命,“英雄”則是非凡的人(不是凡人),血統上看是凡人與天神結合而生下的后裔,其天賦才能、精神品質通常高于凡人,卻依然是“有死者”。古希臘人歌頌“英雄”們擁抱殘酷的命運的特質,因為命運是一種既定性的力量,即便是諸神也不能改變命運的既定結果。這其實和尼采說的“強者”[6]有共通之處。尼采認為,強者就是愛上那必然性的“悲劇性命運”(必有一死,沒有彼岸的人生)的人。因此,古希臘悲劇中的英雄必然是尼采說的“強者”。以下則主要圍繞著“強者”討論,用的皆是尼采的語境。
(二)權力意志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提到,古希臘人是通過古希臘悲劇中的“酒神精神”來克服“虛無主義”的。這其中“酒神精神”是文學中的象征意象,可以認為是一種把“生命意志”視為最高價值的精神。“生命意志”是尼采從叔本華那里借用來的詞語,但尼采對“生命意志”的高度肯定態度恰恰與叔本華一直相反。早期的尼采非常喜愛叔本華,并深受他的啟發,但在后來的《道德的譜系》一書中開始批判叔本華否定“生命意志”。此時尼采已經用“權力意志”(又譯為“強力意志”)一詞替換了“生命意志”,表達一種更具力量感、更強烈的肯定和追求。“權力意志”私以為可以理解成人類原始的、本能的生命激情,這是一種隨時可能被壓抑的生命激情。“虛無主義”,尼采自身的解釋是“最高價值的自我罷黜”[7]。聯系前面可知,尼采心中的最高價值即權力意志,于是虛無主義即失去了(否定)權力意志這種最高價值的思想或說意識形態。正因為處于一個沒有彼岸的世界,古希臘人在思考、面臨死亡時因恐懼需要面對一種虛無主義危機(虛無主義危機其實也是人生必然面臨的“悲劇性命運”),而克服這種危機的力量源泉正是悲劇中展現出的權力意志,悲劇的主體正是張揚權力意志的強者。古希臘悲劇展示的正是古希臘人通過高揚權力意志來克服虛無主義的精神。高揚權力意志的結果是愛上必然性的“悲劇性命運”,通過“永恒輪回”[8]的考驗——即使人生永遠重復性地再來(輪回)無數次,依然可以熱愛自己的生命。因此強者并不因殘酷的命運而覺得悲慘,即使真認為悲慘那也只不過是旁人的主觀感覺,這種感覺與悲劇所要帶來的審美感受相差甚遠。悲劇要彰顯的是主人公在生命中的最大可能性,他們毅然決然地張揚著權力意志,從來都無怨無悔,樂觀地傲視著殘酷的命運,就像俄狄浦斯王永遠不可能停下追尋真相的腳步,面對駭人聽聞的結局也絕對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后悔。一種命運的儀式在故事中慢慢展開,審美的快感來源于對這種儀式的體驗。
(三)“日神”與“酒神”
《悲劇的誕生》一書顧名思義必然要談到古希臘悲劇的起源問題。按照尼采的說法,悲劇起源于“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沖突。“日神”和“酒神”都是與人類精神層面相關的文學意象。人類的精神層面最關鍵的就是價值判斷。尼采是把“日神”和“酒神”當作是兩種“藝術”精神來談的。關于何為“藝術”,這里要簡單地做一下語言分析。根據日常經驗可知,“藝術”一詞完全無法勾勒出具體的范疇,我們說“藝術”實際上是表達一種對于美好作品的驚嘆情緒。歸根到底,“藝術”本身是一個無法言說的驚嘆詞,可言說的是背后驚嘆的原因。實際上“美”也是一個這樣的驚嘆詞。這種驚嘆與個體的“審美”感受密切相關,于是“美學”本質上是“感受學”,是探討“審美”感受的學問。“藝術”和“美”背后的驚嘆原因(反應“審美傾向”)與個體心中的價值序列是相關,這種價值判斷是由審美感受引起的。所以“日神”和“酒神”的差異歸根到底由價值判斷引起,也是“美學”上的差異。“日神”對應的是古典主義美學,規整、對傳統、保守秩序的服從是它的特點,它是一種“道德化”的美學。“道德化”的意思是推崇對道德規則(具體行為層面)的遵從,善惡標準由道德規則決定。而酒神則是日神的對立面,象征著一種相反的美學,也是悲劇的美學,它的美學是“非道德”、“超善惡”的,亦是“重估一切價值”的。“非道德”是道德化的反面,就是拒絕以道德規則來決定善惡標準,“超善惡”是超越道德化的善惡視角,“重估一切價值”就是重新評估一切關于道德化的價值。悲劇的強者往往是酒神的代言人,是非道德、超善惡的主體,展現出一種重估一切價值的勇氣和氣概。于是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沖突可以理解為古希臘人以酒神精神去重估日神的價值,因為日神壓抑著權力意志會帶來虛無主義,唯有重估后解放權力意志方能克服這種虛無主義。
(四)悲劇的非意識形態世界[9]
上述范圍僅僅在古希臘悲劇內,如果以把歷史、地域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等(這些皆可視作“歷史”)視作最高價值的歷史主義視角來看,古希臘悲劇無疑僅僅是“歷史”的一種,而“歷史”的特性在于非永恒性、階段性、地域性。悲劇如果是“歷史”,那《悲劇的誕生》所討論的只不過是限定在古希臘這個階段、這個地域內,而此書被寫于形而上學衰落、“現代”開始嶄露頭角的19世紀也就會顯得毫無意義。因此,歷史主義的視角在這里是不適用的,我們可以改用相對的把“自然”視為最高價值的自然主義視角來看待悲劇。“自然”的特性恰恰與“歷史”相反,非階段性、非地域性,而是普遍性、永恒性。歷史主義者認為審美不過是“歷史”所塑造的產物,自然主義者則否定這點,認為審美是超越歷史性、地域性的,具備普適于任何時代下全人類的普遍性。悲劇就是“自然”的產物。悲劇最早在神話時代時就有。神話故事展示的是非意識形態的世界。這里說的是神話世界中的人物并不具備如王室貴族、平民百姓等與現實政治相關的意識形態身份,也不會具備意識形態動機,即不存在為政治、家族、組織、宗教等謀利的動機。神話時代后的悲劇即使沒有漫天神佛也是試圖展示如神話世界般非意識形態的世界。莎士比亞的悲劇就是如此。比如哈姆雷特[10]雖然是復仇的王子,但他沒有絲毫復仇的政治動機,他復仇的動機關乎于屬于“自然”的親情。《銀河英雄傳說》雖然是個政治世界觀設定的故事,但其中作為悲劇主體的強者卻往往透露出非意識形態的動機,而意識形態動機強烈的角色卻常被當作反面角色。萊因哈特最初的動機僅僅是想從皇帝中搶回姐姐、楊威利一直想退休當歷史的旁觀者、羅嚴塔爾在被誣告謀反后并不申辯而是因為自尊心強到不甘居于申辯者的地位而真的舉兵謀反走向死亡的毀滅。這些人顯示出來的動機都是非意識形態的。故事中的特留尼西特則可以算作是意識形態動機強烈的代表,他一生都只是投機政客,沒有任何堅定的立場,是典型的反面角色。羅嚴塔爾在臨死前直言他是“老鼠”并結果了他的性命。悲劇通過對非意識形態世界的展示,逼近了人類普遍的、永恒的視角,企圖以如此方式展示并關切人類最宏大的、普遍的悲劇性命運。
(五)悲劇與現代生活世界
悲劇雖然直接功用是審美上的,但尼采認為藝術與生活是沒有界限的,不存在無涉生活世界的藝術。《悲劇的誕生》中提到,“藝術是生命的真正目的和真正的形而上學運動”和“只有當世界與人生被視作一種美學現象,它們才是有充足理由的”。這其實是說,悲劇藝術的美學不僅僅滿足于審美,恰恰需要在生活世界中親身實踐才能體現悲劇最大的價值意義所在。尼采所面對的正是虛無主義開始橫行的時代。在尼采的19世紀,形而上學和宗教的衰落昭示了“現代”世界的來臨,代表著此前人類作為終極追求的本體(尼采說的“上帝”)在死去,“上帝”代表的“神性”(對道德化的追求)在褪去,失去“上帝”的許多人也失去了對彼岸世界的盼望,陷入了極度虛無主義的精神荒蕪中。尼采認為人們應該追求的是以悲劇的權力意志來取代“上帝”,以此來克服現代的精神荒蕪。這就是那句著名的“上帝已死”的具體意涵,也是他在生活世界中體現出來的“重估一切價值”。
四、總結
本文中筆者主要通過考察《銀河英雄傳說》中“英雄”的兩種語境下的具體所指,試圖消解第一種語境下的“英雄”一詞,反對其所代表的“英雄史觀”;并試圖仔細闡述第二種語境下“英雄”的審美內涵及其與生活世界所產生的關聯與影響,肯定第二種“英雄”的審美價值及其對生活世界的積極影響。“英雄史觀”實際上只是一套邏輯上無法自洽的意識形態話語,“英雄”只是因為社會對TA的需求,所以誕生于意識形態話語中,意識形態讓TA走進大眾共識中。尼采語境下“悲劇”的英雄則無涉意識形態,TA代表著一種權力意志的精神,昂揚向上的力量感,面對現代的精神荒蕪,我們或許需要借助悲劇英雄的精神去實現超越。
參考文獻:
[1] 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
[2] 許倬云.從歷史看時代轉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赫伯特.巴特菲爾德.歷史的輝格解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 本雅明.德國悲劇的起源[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5] 尼采.悲劇的誕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6] 尼采.道德的譜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 哈斯.幻覺的哲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8]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9] 巫懷宇.論《紅樓夢》詩詞中的悲悼劇風格[J].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86-91
[10]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5 ) 你的善良是一把鋒利的刀
很老的一部動漫了。打魔獸的都知道老楊吧,曾經的中國魔獸第一人。他的ID Magic Yang 就來自于這部動漫的主角,楊威利。楊因為幾次在完全劣勢的情況下扭轉戰局全身而退被譽為自由行星同盟的英雄。除了魔術楊,也有人稱他奇跡楊。
當然我要說的不是楊威利,而是自由行星同盟的敵對國,銀河帝國的黃金搭檔,羅嚴克拉姆.馮.萊因哈特 和 齊格飛.吉爾菲艾斯。兩個人自小就在一起,齊格飛是平民,萊因哈特則是沒落的貴族。因為鄰居的關系兩人熟絡起來,生活也就平平淡淡地過著。可是平靜的打破是從萊因哈特的姐姐被帶進皇宮的時候開始的。
萊因哈特要奪回自己的姐姐。但年幼的他發現,僅憑一把槍是辦不到的。然后他便立志要得到奪回姐姐的力量。再后來,目睹了帝國貴族奸淫擄掠的暴行后,便想要改變這個世界。想要從腐朽的帝國里拯救這個世界。
我以前一直想要寫一篇恢弘大氣的文章,像《魔戒》,像《英雄志》這樣的篇章。那時候不自知,現在重溫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其實受《銀河英雄傳說》很大影響。所有我想要表達的對這個世界的不滿,其實《銀》里都有。
算上動漫,這是我第三次看《銀河英雄傳說》。第一次是看小說,也是最感動最不能自已的,當我看到齊格飛為了保護萊因哈特而死在敵人的槍下時,只是單純地為他們惋惜,單純地討厭那個一直在萊因哈特身邊多嘴說不能區別對待的奧貝斯坦。因為齊格飛本來可以帶槍的,可是恰好那一次,萊因哈特沒有讓他配槍。
第二次是看漫畫,那是高中的事情了吧,當我看到萊因哈特和齊格飛爭吵,賭氣不讓他帶槍,把他和其他幕僚一視同仁的時候,當我看到齊格飛不顧一切地空手去和假裝投降實則是暗殺的敵人搏斗的時候,當我看到萊因哈特自責如果讓他帶槍,那么他就可以輕易殺死刺客的時候,雖然明知齊格飛會死,但觸景生情,眼淚也跟著簌簌而下了。
第三次也就是這一次,看的動漫。這一次我終于忍住了洶涌的心情,忍住了眼里的淚。怎么說呢,總算看開了吧。齊格飛是注定要死的人。其實作者也借故事里的人暗示說,“好人不長命啊”。齊格飛.吉爾菲艾斯注定要死。因為他的善良。因為他太過善良。而萊因哈特是要奪得帝位,奪得全宇宙的人。齊格飛的仁慈和他在萊因哈特身邊不可取代的地位,如果他活下來,那么必定會給萊因哈特前進的道路帶來莫大的阻力。
是啊,縱橫天下的人,該懂得取舍,而不是一味的仁慈。萊因哈特應該是無懈可擊的,不被敵人抓住任何弱點的。而齊格飛的善良則是一把鋒利的刀,割破了萊因哈特的完美。當然也刺傷了自己。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雖然齊格飛死后的故事還很長,但這個變故對我而言打擊很大。甚至一度失去了對后來故事的興趣。
你的善良是一把鋒利的刀。映像中有人這么對我說過,又或者是類似的話。以前我不懂。為什么善良也可以傷害人。現在,有點恍然。原本彼此只是相互利用,并沒有誰虧欠誰。而我卻要固執地去堅持什么。到最后錯過了,失去了。也受傷了。
這個墮落的世界。每當你堅持自己善良的時候,就是在嘲笑別人的世故,那把銳利的刀刺痛了別人殘存的自尊。但,請放心,不要覺得你虧欠了別人。因為如果有機會,對方會加倍奉還的。
6 ) 重溫《銀英》的各種瑣碎觀感(附外傳時間順序)
《銀英》這片的確是值得反復觀看的作品,最好還是在不同年齡階段重溫,這樣一來可以發現更多以往被自己忽略掉的細節。
我以前曾說過,當我喜歡一部作品時,一般不會溶入這部作品的粉絲團體中,大多時候我得到的只有失望。
基本上,我是不喜歡和《銀英》粉來往的,這個領域中充斥著一堆腦殘的大男人主義者,甚至還有軍國主義者陶醉在戰爭英雄的史詩中——這根本違背了《銀英》本身反戰的主題。
所以我只有學會自娛自樂。
本來不想把這文寫得多長,但觀看的過程中還是生出許多雜碎的想法,在此整理一下。
1.動畫版的序章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這部劇場版是最先被改編成動畫的一部作品(而不是OVA的第1集《在永遠的黑夜中》),故事取材于小說《擊碎星辰之人》的最后一章(《第三次迪亞馬特會戰》則是改編自首章),雖然是外傳系列中的作品,但也是時間順序最靠近正傳的一個故事,動畫版劇組采用本章作為開頭,正是考慮到它的鋪墊性。
OVA第16集,萊因哈特提到自己與楊威利正面交鋒過三次,地點分別是迪亞馬特、亞斯提、阿姆利茲亞。后邊兩次戰役即是在OVA中出現的前兩場,而迪亞馬特則是指“第四次迪亞馬特會戰”,正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劇情。
本片的部分場景還會在OVA第87集被引用到。
另一部劇場版《新戰爭的序曲》,是根據正傳OVA的前兩集進行重編的故事,但相比OVA,本作開頭的原創情節顯然更與《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緊密相聯。
更關鍵的是,這部劇場版還對潔西卡、拉普這兩個正傳中的匆匆過客進行了二度塑造。看過動畫版,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常有人認為石黑升拯救了這兩個在原著中很模糊的形象。
PS:《我的征途》最讓我想吐槽的是,伊謝倫要塞在帝國軍手里時華麗無比,而落到老楊手上時卻變得很寒酸了……
2.楊威利與華人、亞裔
楊威利死亡的篇章是在正傳OVA第三期,出品時間為1995年,而給楊配音的富山敬于同一年去世,此后的外傳系列楊的配音由鄉田穗積接任(見《螺旋迷宮》、《千億星辰,千億光芒》)。
可能因為富山敬的聲音太深入人心,以致于鄉田經常被人遺忘,但其實鄉田的配音還是可以的,至少他做到了像富山那樣說話時音調不高不低不卑不亢,從不搶別人的風頭也從不被其他人的音調蓋過。如果放在CAST奶油化的今天,還真找不到如鄉田這樣適合接任老楊一角的CV。
從2007年第二屆聲優獎開始設立“富山敬獎”,用于獎勵因從事聲優職業而廣為人知者,首屆獲獎人為古谷徹,看過《圣斗士》的話就對他再熟悉不過了,小強王星矢的配音員。
古谷在《銀英》中扮演霍克……某些人還因此喜聞樂見來著……我想說的是,恨烏及屋相當無趣的說,古谷本人很無辜吧,況且從聲線的角度來說他的配音風格確實很出彩。
除了楊,劇中還活躍著諸多亞裔人物(但幾乎看不到日本人)。
如參加過遠征行動的伍蘭夫(盤古艦艦長,這位應該是蒙古族的),還有他的參謀老陳(這位大概是天朝的了)、《螺旋迷宮》里登場的方秋林(名將阿休比的戰友)、楊艦隊中的悍將阮文紹(他的名字與越南前總統沒有關系,英文名并不相同)。
大家很熟悉的邱吾權,他最初的原名是“淳于建”,其中“淳于”是復姓,看過《三國演義》的話你應該不會陌生吧(眾所周知,田中大嬸是三國迷)。
如今淳于大多已改為單姓“于”(但并非所有姓于的都來自同一個祖先)。
還有一些角色,可能祖籍也是來自東方。
比如同盟軍早期的名將林波,也譯作“林鮑”、“林袍”,而最觸中我國G點的譯名是“林彪”……總之他姓林,但顯然不是日本的“林”,而是中越韓式的,英文名是“Lin Pao”。
此君參加過同盟與帝國的第一場交戰,其結果就是帝國方“全軍覆沒”,林波因此成了同盟軍的救星,與阿休比、楊威利并列為同盟軍的三大名將。
有些角色的名字頗有東方特色,但應該不是亞裔,如同盟軍組織遠征時持反對意見的黃路易,他的英文名是“Huang Rui”,一般被翻譯成西式的“荷旺·路易”。
要注意的是,《銀英》的修復版(即新版)和初始版(即舊版)部分字幕是有所不同的,特別是人名,比如荷旺·路易的英文名就有“Hwan Lewi”和“Huang Rui”兩個版本(風行上的視頻這兩版都出現過)。
給這個角色配音的是肝付兼太,想不起他是誰?小夫啊!(他還在哆啦A夢初版出演“胖虎”一角……)
順道說下,給安妮羅杰配音的潘惠子是華人,她后來出演同樣為田中芳樹創作、石黑升執導的《泰坦尼亞》,不過,要論她最有名的角色,莫過于《圣斗士》里的雅典娜了……
3.希爾德不是“攝政皇太后”,而是“執政女王”
在中國大陸很多人將希爾德當成清宮劇里的“攝政皇太后”,維基百科上也說她是萊茵哈特因病去世后“以皇太后身份攝政”。
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概念。對歐洲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士,就會知道“攝政皇后”和“執政女王”為同一個詞語、還可以是同一個概念,中文版的小說只是單純采用了前一個翻譯。
本來我想就這個問題多舉些例子,但發現網友shshd早已寫過相關論文,所以我不在這里多賣弄了,就簡單地在這里總結一下。
希爾德是萊因哈特正式指定、授權的第二任國家領導人,并且擁有廢立幼帝的合法權利(萊因哈特親自說過希爾德可以不把權力交給兒子亞歷山大)。而在萊因哈特生前,希爾德就已經與丈夫共享執政權(萊因哈特負責軍事、戰略,希爾德則更偏重對國家的治理,這也算是“男主外,女主內”了)。
動畫版第100集,帝國政府內部還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授執政權給當上皇妃的希爾德、以及是否承認她是繼承帝位的合法候選人。之所以要討論,其重點在于雖然希爾德是賢妃,但不能保證下一代皇妃也是(然而在共和主義者的眼中這場會議本身就是一個冷笑話,而且“皇帝”的下一代也不一定是明君)。
尤里安與萊因哈特探討君主立憲制的時候,自感時日無多的萊因說尤里安應該去和自己的繼承者希爾德討論這個話題。
敕封六元帥是萊因哈特臨終前的意思,但這封詔令將以希爾德以自己的名義——而非借用兒子亞歷山大——頒布。
所以我國網絡小說中常將希爾德描述成清宮肥皂劇里那種蠻橫干涉內政的皇太后,這是錯得離譜的,她本來就擁有合法的執政權。
也許有人會說田中芳樹是日本人,可能套用了日式的理念去寫小說。
首先,《銀英》并非傳統的日式小說,而更像中國和歐洲的雜合體(田中大嬸本人是狂熱的中國歷史迷)。
其次,在日本攝政皇后也可以相當于“女天皇”般的存在。
因此無論從哪個概念,希爾德都是最高統治者,而田中芳樹是嚴格按中世紀歐洲的方式來描寫帝國,所以她屬于西式的執政女王,總之她不是我國電視臺上那種清宮劇的攝政皇太后。
關于希爾德的功績,田中大嬸說她被后世贊譽:“皇帝萊茵哈特開創了帝國,皇后希爾格爾(希爾德)養育了王朝”。
可以說無論萊因哈特生前身后,希爾德都對國家的發展和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帝國軍中最了解楊威利的也是希爾德,而非任何一個男性將領。她任何人都更早、也更了解老楊。
在希爾德執政期間,她的兒子亞歷山大·齊格飛(名字分別來源于同盟老將比克古和英年早逝的吉爾菲艾斯)依然能以“皇帝”的名義存在。關于以上這些,可以在古代歐洲史中找到淵源。
4:希爾德與萊因哈特的情感
希爾德經常被視為絕對的理性主義者,不少沒有認真看《銀英》的人士(特別是大男子主義者)都把希爾德描繪成“有胸部的男性”。
事實上,在劇情本身這就是一種很錯誤的認識,希爾德的理性主要是體現在政治場合,在日常生活中她與任何一個普通女孩子無異,或者說,她是一個愛好比較“特殊”、“偏門”的女孩子。
但是,這不代表她與其他女生有所區別。
比如她面對安妮羅杰山莊房間里那些“令人想到女主人那溫柔且靈巧的手指”的擺設與手工靠墊、桌巾,心中浮起“無奈而復雜的情緒”。動畫版第36集片尾將這個細節表現為:希爾德呆呆地看著手中的繡花枕頭。這是一種很微妙、很含蓄的描寫。
比如她勸說安妮羅杰增加警衛的方式,明顯已經超出了“公事”的范疇,這當中帶有她自己的個人情感在內。
比如她對表弟海因里希的關懷,嚴厲溫柔兼有之,而萊因哈特去看望海因這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行為,希爾德解讀為“他很善良”。
再如她對萊因哈特的幾次批評,并非是單純政治考慮,也夾雜著微妙的私人情緒。這說明了希爾德就算在政治場合也未必是“絕對理性”的。
當上皇妃后,女仆對她的稱呼是直呼為“希爾德”,這個細節折射出了彼此之間的親密。
在回廊之戰中,正當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戰事上的時候,希爾德卻注意到了萊因哈特已發燒一事,這一點并不能簡單地以希爾德是跟班來作論斷,同樣和萊因很親近的艾密爾也沒有她這么細心。并非艾密爾不關心萊因,從在同盟國時爆炸事件中他的反應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只不過希爾德“更加”在意萊因。
可以說希爾德是一個“冷靜”,但不“冷漠”的人物。
在對待自身情感方面,她和楊威利基本是一個級別的,遠不如在自己的政治領域那樣“精明”。
俗話說,戀愛使人智商下降,在被萊因哈特求婚后,無法再集中理性去思考問題的希爾德,也在政事上經常判斷失誤,比如羅嚴叛亂前夕,希爾德就對時事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根據旁白解釋,這并不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是此時的她已經無法冷靜思考問題了。
第67集,希爾德和萊因哈特的對話頗有意思,看起來似乎在談政事,然而話題談著談著,卻一步步地走到了私人領域,萊因再一次不自覺地提起自己的內心世界,并無意識地將希爾德與姐姐安妮羅杰作比較,而此時希爾德也捫心自問:自己跟隨萊因哈特的立場是什么?僅僅因為自己是個有才華的秘書?
這種疑惑本身就是一種解釋。這段戀情至少說明了,希爾德喜歡萊因哈特。
那么,萊因哈特如何看待希爾德呢?
事實上,自從推翻黃金樹王朝后,萊因哈特對待希爾德的態度就一直很曖昧,如果能你細心注意下各個細節的話,萊因對待希爾德的方式,是不同于對待其他親密將領的。
在滅同盟的戰役中,萊因哈特用命令的口吻囑咐部下休整,然后再“多此一舉”地用更溫和的語氣勸希爾德去休息——這是其他將領不能得到的待遇,而希爾德的地位并不比其他將領(包括米達麥亞和羅嚴塔爾)“更高”,這種關懷已經跳出了普通的上下級關系,引起了歐貝斯坦的注意。
“要是你有個三長兩短,叫我如何跟瑪林道夫伯爵交代……”
這是巴米利恩會戰開戰前萊因哈特所說的話。什么叫“你有個三長兩短”呢?就是希爾德所在的位置——萊因哈特的艦隊被老楊轟成渣時……
注意,遇到希爾德前,萊因從來沒有對齊格以外的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會在開戰前就先說自己可能會打敗仗(當時老楊還未突破帝國軍所有防線沖到小萊面前,所以這個“三長兩短”暴露了他的潛意識)。
占領同盟首都后,特留尼希特要求拜見萊因哈特,萊感到很憤怒,發了一通火,雖然發火對象不是希爾德,但萊卻為自己的不禮貌感到抱歉——除了希以外,只有非政治的艾密爾得到了這一“特殊待遇”。
萊因哈特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很值得玩味,他首先是急忙地叫了聲希爾德的名字,然后意識到了什么,馬上改口為呼她的姓氏,之后再作出解釋。
“我是一個徹底的卑劣者,我不配擁有皇帝的地位,而且也不值得讓士兵們為我歡呼。”
這種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卑怯,除了姐姐、齊格飛(及其代替品艾密爾),萊因不曾在其他朋友面前流露過。
而面對希爾德的各種質疑時,向來不喜歡對別人解釋自己內心想法的萊因哈特,卻總是在她面前急于“解釋清楚”——這不是對一個部下必須有的態度,她至少是一個可以進行心靈交流的知己。
以上這些實例都說明了,萊因非常在意希爾德,他并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只看中希爾德的智慧”。
也有人持“責任說”,既兩人之間沒有愛情,走在一塊只是出于責任。
首先,“愛情”與“責任”并非一對勢不兩立的反義詞,拿責任來否定愛情是一種奇怪的論調。希爾德對萊因哈特有愛慕之心,這點已經不用多說,所以剩下的只有萊因哈特一邊是否“責任成婚”。
責任說起源于兩人“那一夜”后希爾德的主觀判斷(再次強調,即便在原作中,也提到希爾德在政治以外的場合并不理性),不久后萊因哈特也作出了同類的思考,然而持責任說的人,往往忽略了羅嚴塔爾被平叛后,萊因向希求婚時的另一段話:這幾個月來讓我明白了,你對我是有多么的重要……
這番話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將萊此后的舉動視為單一的“責任”,顯然不是正確的。
至于婚后雙方以官銜相互稱呼一事,這不能代表什么,別忘了片中象征著最恩愛的典范卡介侖夫婦,妻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用官銜稱呼丈夫(見楊威利求婚時卡介侖對尤里安所說的話)。習慣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嘴上喊什么是其次的,手心貼著對方的手背才是實際(見動畫版的相關細節)。
安妮羅杰的悲劇在于,萊因哈特雖然把她奉為圣母,卻從來沒有認真聽取過她的意見。齊格飛的悲劇在于,萊因后來與他水火不容了,他成了歐貝斯坦眼中阻礙萊因霸業的眼中釘。希爾德的幸運(同時也是幸福)之處,就在于萊因不知不覺中受她所影響,在精神上已經無法離開她了。
你會發現同樣為理性主義,希爾德給萊因哈特提意見時不像歐貝斯坦那么強硬和冰冷,比“大割草事件”時,希就以自己的方式勸說萊以相對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對于希的各種意見,萊即便沒有接受時,也不會心理反彈。所以于公于私,萊對希產生依賴心理是很正常的事。
“一切都照你所希望的去做,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
萊因哈特的這句遺言,既出于政治,又充滿感性。
動畫版有不少豐富人物形象的原創細節,雖說如此,小說版依然有大量關于萊因哈特對待希爾德態度非同尋常的段落。
5.牛逼閃閃的尤里安
這次重看最大的感受是:尤里安太牛X太神棍了!!
以前都一直沒有覺得他很厲害,大體就是“楊的兒子,比較聰明”這種認識,這是錯到家的!
尤里安在飛行、格斗、間諜、戰術、參謀……各方面都有所成就。
和波蘭布、尤涅夫學打飛機,初次上陣就擊落敵機凱旋;
和先寇布學格斗,前往費沙前躲過了先寇布扔來的飛刀,后來逃離費沙時曾徒手擊倒帝國軍的“職——業——軍——人——!!”;
和巴格達胥學收集情報,在費沙和地球時的表現也算過得去了;
和楊威利學戰術,保衛伊謝倫要塞時看穿了肯普和穆拉的計謀,逃離費沙時就直接使用了老楊攻克伊謝倫要塞的方式,保衛同盟國時還客串了回老楊的參謀,再后來還打敗過帝國名將華倫……
還有,他年紀輕輕就當了“開國元帥”……
你以為這些就完了?泡妞吶!泡妞!老楊和萊因哈特干啥去了?一個求婚像打報告,另一個戀愛水平停留在中學二年級的階段,尤里安20歲不到就抱到妹紙了!!
你仔細對比看看,老楊同志和萊因同志相比尤里安同學是不是弱爆了?!
6.人的多面性
《銀英》的一大特點,就是每個主要角色都有明顯的缺點。
老楊這個“腦袋以下全是廢物”就是一個典型(當然,他的缺點也顯得可愛),他的一生都充滿矛盾的,討厭戰爭,卻偶然地會打仗;想做歷史學者,卻意外地成了“名將”;反感政治,卻在政界頗有影響力;認為愛國心不見得是好事物,卻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捍衛對國家的愛;總想做個平凡的小人物,卻總是被敵對雙方所有人捧上神壇……他的一生都在被綁架,也許他生來就是一出悲劇。
萊因哈特按照田中大嬸的定義,他和兩個人是“精神雙胞胎”。一是楊威利,如果你多注意一下細節,會發現這兩人是同一個起源,但被不同的環境改變。另一個“精神同體”,聽起來就讓人反胃了,就是霍克,萊因哈特和丫的唯一區別,只有才能的高低,但本質上都是要不到糖果就大哭大鬧的小孩子……
米達麥亞在人格上沒有缺陷,但在戰場方面他也掉入了把戰爭浪漫化的怪圈,而不像老楊那樣把普通士兵也看成活生生的人。關于這一點,其他帝國名將就更不用多說了。
羅嚴塔爾在軍事方面頗有魅力,在私生活上卻是個大爛人,以致于他的死唯一的貢獻就是讓兒子得到了救贖……
同樣渣渣的是先寇布和波布蘭,這對“同盟雙壁”的不但會在宇宙打飛機也會在地上打飛機。
和羅嚴塔爾相反的例子是朗古,這個影視作品中典型的小人,雖然在政治上很不干凈,但在日常中不但是個好父親、好丈夫,而且還熱心于慈善事業——這還是匿名干的,也算是“做好事不留名”了……
伊謝倫共和軍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也有污點,最好的例子就是艾爾發首領曾拒絕出賣老楊,也算是對楊艦隊有恩了,但老楊死后,伊謝倫部隊卻因只顧著悲痛老楊的事,最后把艾爾發首領的尸體扔在了原地,這引起了后世史家的批評。
列貝羅議長就更復雜了,他的功過是非,已經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了。讓人感嘆同盟最需要他時他卻呆在冷宮里,在最不適合上臺時卻成了國家首腦。
歐貝斯坦堪稱本片第一冷血的人物,除了身邊那條狗他幾乎不對任何人表現出人性的一面,遭受他迫害的人物就有:威斯塔朗特居民(間接)、齊格飛、李登宰相、連內坎普、楊威利、羅嚴塔爾、荷旺·路易、姆萊……但別忘了一點,歐貝斯坦所做的事,沒有一件是為了謀私利,而從帝國的角度來說,他的所有決定都是無比的正確。可以說歐貝斯坦是切嗣式的人物,但也因此不招人喜歡。
這里再來比較一下楊威利和萊因哈特,這兩人有諸多共同點,但有一點是明顯不同的,就是他們對待士兵的態度。
老楊只要殺了人,無論對方是什么職業,他都會有愧疚感。而萊因哈特不是這樣,他只會在傷害到平民時才會有愧疚感,軍人無論死多少,他眼皮都不會眨一下,他的憤怒基本是“自己的道具減少了”。(從這點來看,絕大多數普通民眾,會自稱像老楊,但其實上卻像萊因,讀軍事史時往往把人命數字化,并將其視為衡量將領多能干的道具。)
這里就涉及到了如何看待軍人的問題。一種常見觀點是:軍人既是道具,但也是人。另一種觀點是:軍人只是道具,既然你自愿成了道具,就要做好執行消滅、或者被消滅的覺悟,要不然就別參軍。
老楊對軍人的看法是:
“軍隊對國家而言,無疑是有組織的、最大的暴力集團……軍隊僅僅是道具而已。我希望你(尤里安)能牢記這件事,進而使自己盡量成為無害的道具就好了。”
這番話像極了南北戰爭期間北方將領勞倫斯的話:
“軍隊是一種讓人屈服的力量,所以不能讓它落入自私險惡的人手里。”
刀子能用來殺人,也能用來嚇退強盜,但它不會自己跳起來捅人,而象征著“邪惡”的納粹旗,納粹黨員拉貝卻用它來拯救生命,光是拉貝的住所就保護了600名中國難民不被日軍殺害。關鍵只在于當事人如何使用這些道具。
老楊和萊因的區別在于,老楊把軍人看成一種職業(有生命的道具),而萊因則將其視為單純的道具。不如說他并沒有跳出普通人的思維,大多人聽到戰爭和災難,就只會把逝去的生命,當作歌頌、或者批判某些事物的道具而已。
7.老楊是個理性的共和主義者
這次重看修正了我很多以往不當的看法,其中最讓我意外的是,最有條件搞獨裁的,其實是楊威利,他的擁有的機會比萊因哈特更早、更多,然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棄了。
這似乎還是田中大嬸故意安排的設定,因為他需要的是一個由于性格因素而給自己帶來不幸的悲劇英雄,而不是一個拿“民主”當借口的“弱勢獨裁者”。
有部《銀英》游戲《大獨裁者楊》講述的就是楊威利抓住了搞獨裁的機會,最終成為了宇宙的絕對主宰,但這款制作水準不差的游戲卻飽受惡評,大部分銀英迷都無法接受“楊以外的楊”。
老楊的后半生一直在捍衛共和制度,但他并不是好萊塢主旋律中的那種“自由斗士”,他在認為“共和比專制更好”這點基礎上,對專制有著很理性的看法,比如第33集,他對菲列特莉佳所說的這番話,就體現出了他的價值觀:
“其實我最希望的是戰爭趕快結束,人類社會并不需要一個單一的國家。讓同盟跟帝國和平共存,我認為這應該無所謂吧。專制自治本身也不盡然就是不好,它只不過是一種政治形態而已,重要的是怎么做對社會最有利……事實上能徹底進行政治改革的,應該是專制政治,而非民主共和制度。不過,我認為應該避免用專制統一全人類,羅嚴克拉姆公爵(萊因哈特)是個明君,不過他的后代呢?還有他的繼承者呢?我認為人類的未來,不應該全部只寄托在偶然的一個人的天份上……”
楊認為專制制度的長處是能利用集中權力迅速推動社會的改革,而弊病就是執政者是無法替換的(除非發生政變),民眾必須將自己的未來,寄托在執政者能夠開明這點上。不妨用楊的另一段話來折射這種弊病:
“腐敗并不是指政治家收取賄賂之事,那是個人品質敗壞而已。政治家收取賄賂,卻沒有人能加以批判,這就是政治腐敗。”
如果無法實行共和制度,楊傾向于君主立憲制,而萊因哈特給希爾德的遺言中并不排斥這一點。
明君是共和制最大的敵人。人們總會將對明君的個人崇拜,錯誤地轉化為對制度的吹捧,最終產生了這樣的一錯覺:好的專制勝過壞的共和。從而忽略了明君的下一代未必是明君,而替換掉他們的唯一道路,只有等待他們死亡。
況且這樣的比較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關鍵詞在于“好”與“壞”,而不是“專制”和“共和”,這種捆綁是一種忽悠。
很多時候,奪權者并非明君,而是暴君、昏君,他們帶來的是“壞的專制”,大概只有到了這一時刻,人們才會想起“壞的共和”。
萊因哈特的上臺絕對是“民意”所向,如果讓帝國民眾來一次投票,萊因一定會高票當選(尤里安語),而當越來越多人對明君產生認同感時,維護共和就成了“民眾的敵人”。而事實上,這種認識是將個人魅力和制度優劣混淆了。
羅嚴塔爾在舊同盟領地上任后,最先干的事就是要讓同盟民眾“認識到民主的壞處”,所以他趕緊加強清明政治,嚴懲舊同盟的貪官污吏,使民眾大快人心。然而后來羅嚴塔爾的叛變,卻也印證了老楊警惕的“軍政合一”的危害性,老楊本人就是出于對這一點的厭惡,才屢屢放棄了搞軍事獨裁的機會。
關于動畫版的一點誤譯——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白色大字體的中文版本,翻譯水準雖然稱得上乘,但里邊依然經常會有誤譯現象,比如在同盟國發生內亂、11艦隊前來攻打伊謝倫要塞時,楊威利的廣播被譯成:
“場戰爭關系著國家的存亡,和個人的自由及權利相比的話,是更要緊的事……”
但事實上,它的正確意思是(全段):
“戰爭就快要開始了。雖不是愉快的戰斗,但不打勝則毫無意義。我們已經勝算在握,請各位輕松地作戰,別太勉強。這場戰爭只關系著國家的存亡,和個人的自由及權利相比的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前一個版本是錯的,后邊這個版本的翻譯才能體現出老楊懶散的性格,而他“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在劇中會時常出現。
8.第11艦隊與右翼份子
《銀英》并非一部單純的科幻片,把它稱作太空歌劇更為準確,科幻只是一層外衣,作者想傳達的社會反思才是作品的主題,把《銀英》的背景更換成魔幻世界,這個故事也可以完全成立,主題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創作太空歌劇的好處,就是可以把現實中不便直接探討的政治對象,設定成未來的虛擬組織,借此避開現實中的政治糾紛。
《銀英》中有太多的歷史影射,比如第40集《人類旅行》和第56集《前往地球》,這兩個帶有偽紀錄片性質的篇章,基本是在講述人類過去的戰爭史,只不過把歷史舞臺換成了未來時空。
由“救國軍”發動的充滿右翼色彩的政變,是一個帶有諸多歷史因素的事件。
首先,“救國軍”明顯是在影射納粹,這一點,在劇中也可以找到旁證。
第29集費沙官員就曾這樣說過:“去年貴國(同盟)剛發生過政變,萬一那次政變成功了,我們費沙投入的資本,說不定會在‘國家社會主義’(即“納粹”)名下悉數被沒收……”
其次,救國軍的主力是11艦隊,這個設定就更意味深長了。11這個數字代表著二戰前在日本發生過的兩次政變,一次是著名的“二二六事件”,時間發生在“昭和11年”(1936年);另一次是“五一五事件”,即《攻殼機動隊》里“個別11人事件”的原型。
“11人”是個非常典型的右翼團體,而劇中同樣有極端右翼傾向的“救國軍”亦主張法西斯主義。同樣屬于右翼團體的還有地球教、憂國騎士團,這點劇中的情節己有交待,不再贅述。
與“救國軍”的立場形成對比的是有左翼傾向的潔西卡,她死于在海尼森廣場的血腥鎮壓,這類事件太多了,在《銀英》出版往前幾年英國就發生北愛慘案(相關影片:《血腥星期天》),而70年代的歐洲和日本,左翼人士亦遭到很殘酷的鎮壓。
老楊本人的價值觀中也有相當程度的左翼色彩,比如他追求一個更大的世界觀——這不同于右翼份子的國粹主義和種族主義。再如他主張一個“更大的政府”、反對帝國主義,這也是典型的左翼思想。
《銀英》對右翼份子及軍國主義持一種非常鮮明的否定態度——
初次攻下伊謝倫要塞后,帝國將領杰克特上將拒絕投降,聲稱要為國捐軀(帶上所有部下),老楊批評對方:
“杰克特上將想以死謝罪,為何不自行了斷?為何要強制部下陪自己走上絕路?就是有這種人在,戰爭才會綿延不斷。”
再如楊的一些價值觀——
“坐視社會上不公正的現象嚴重惡化,一味窮兵黷武,對內鎮壓百姓,對外發動侵略,濫用武力的結果,是將國家送上滅絕之路。歷史上前車之鑒俯拾皆是。近代國家成立以來,不法的侵略行為,并非造成被侵略一方兵敗覆沒,反而發動侵略的一方最終必自食滅亡惡果。站在道義立場上,即使有十分勝算,也不應任意侵略他國……”
“說到國家,或許它只是人類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當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辭罷了。一旦國家成為主體,不論多么丑惡、多么卑劣、多么殘暴的行為都將輕易地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殺、人體實驗的罪孽,都可以一句『這都是為了國家』說明一切,甚至有時還因而大受贊賞。批判這種行徑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國』的罪名,撻伐譴責的聲浪也四方交逼而至。”
80年代左翼作家森村誠一的幾份關于日軍731部隊的報告曾轟動一時,田中大嬸估計也有所聞,才會在這段話中提到“人體實驗”。
不過,田中大嬸和同期左翼人士有所不同的是,他想更深入地去探討人性平庸的惡,所以就有了下邊這段話:
“如果魯道夫真是惡魔,為什么人們還會支持他、給他權力呢?這樣說好了,一般人碰到問題時,都不愿靠自己精力心思去解決,他們只期望超人或圣賢出現,為他們承擔所有痛苦、困難和義務。魯道夫就抓住這個人性弱點,伺機而動,一舉成名。”
現在英雄劇、青天劇這般流行,是否折射了我們現在依然還是這種心態呢?如果大多人都對法制有高度的責任感,不再比其他人突出的“包青天”會受到如此的膜拜嗎?
9:朋友……
友情是《銀英》最大的主題之一,在劇中的重要性不亞于對共和制度的思考。
首先讓很多人記憶最深的,莫過于萊因哈特和齊格飛、以及帝國雙壁,具體根本不用我重述了,所以就來探討一下另一個話題——
“如果齊格飛沒有死,他能做什么”——
齊格飛去世后,眾人都在不同的領域將他神化。萊因哈特認為只要有他在打敗老楊不在話下,米達麥亞和希爾德則將其看成唯一能夠阻止萊因哈特暴走的人(事實上希爾德后期就扮演著齊格飛的角色),而楊威利則認為他能夠成為同盟和帝國和解的橋梁……
也許,田中大嬸的一段話,暴露出了事情的本質。他說后悔自己太早讓齊格飛死去,應該讓他和萊因哈特的矛盾激化到最槽的時刻死去,這樣才更有戲劇性些。
這番話本身就說明了:齊格飛不死,他和萊因哈特的關系只會變得更槽……
“如果齊格飛沒有死,楊的下場會怎樣”——
這其實是個很不公平的命題,因為如果你記憶力好一點的話,應該會記得老楊也失去了一個天才般的朋友,他就是潔西卡的未婚夫拉普。
拉普的戲份很少,然而了了幾句臺詞卻表現出他杰出的軍事才干,正傳第1集楊威利就對拉普的能力有著很高的評價,而外傳《螺旋迷宮》中老楊(當時其實是“小楊”)更是把拉普說成是同學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動畫版為了表現拉普的軍事天份,添加了不少他的戰略見解(見《新戰爭序曲》),按照這種說法,拉普簡直是一位不輸給老楊的天才,至少是帝國雙壁這種級別的。就算按原來的版本那了了的幾句,他依然不會是一個平庸的將領。
但這位天才卻因為上司的愚蠢死了,早早地退出了銀河的大舞臺,如果他還活著,他也許會和老楊組成“同盟雙壁”吧,那么老楊死后的伊謝倫要塞會如何發展呢?這種假設的戲劇性其實不亞于齊格飛之死。
《銀英》中留下的遺憾太多,動畫版的旁白曾說那個迫害老楊的列貝羅議長,本有機會成為老楊最好的上司,但歷史卻屢次讓他們倆錯過合作的機會。
這次重看感動到我的情節,不再只有齊格飛的舍身救主,比克古的老伴給他披上軍裝的那一刻,也看得我兩眼濕潤的,和邱吾權持著酒杯一同戰死的情景亦讓我有所觸動。
最初看這片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那時還是學生,崇拜英雄主義之類,無論帝國軍還是同盟軍,都有不少自己喜歡的角色(準確地說,即便現在也并非不是如此)。
但后來仔細想了想,試著把同盟和帝國雙方的臉蛋都改成老夫子之類,結果喜歡同盟方的理由依然沒有變,帝國方卻因臉蛋問題讓我打了折扣。
當然,帝國方也并非沒有讓我持之以恒地喜歡的角色,比如齊格飛和希爾德等等。
在反復“溫習”的過程中,我還是確定了總體上我是更喜歡同盟一邊的,當然是特指伊謝倫要塞的楊艦隊(以及和他們關系很好的比克古、邱吾權等人)。
伊謝倫要塞的那些人,與其說是一個軍營,不如說是一個大家族。
10.《銀英》系列的時間順序
動畫版正傳的第一作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點前邊已經說過了。
盡管外傳的時間軸更早,但這不代表就得先看外傳,因為外傳本身是帶有“補充性”的作品,不具有對故事主線的鋪墊功能,這不僅僅是故事時間先后的問題,有些外傳故事你得先看過正傳,才能對里邊的情節會心一笑。
先看外傳也有好處,至少可以對一些不熟悉的臉孔、事物進行認知。
比如杰夫粒子(一種炸藥),初看正傳(特指動畫版)時,由于沒有過多的畫面介紹,你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內沒搞清這種東西是什么,而外傳會有很長一段劇情演示杰夫粒子的使用過程。
外傳還補充了一些配角的身世,比如楊威利身邊的那個胖子,估計大多人看完正傳后都沒能記得他的名字,但在《螺旋迷宮》里他卻是個風云人物,看過《螺旋》你就明白他后來舍身救助老楊的舉動,并非因為簡單的敬重楊的才華。正傳中戲份不多的男爵夫人(故事初期拐杖炸彈事件中登場的那個貴族婦人),你得看過《決斗者》和《千億星辰》才會知道她是怎樣牛X的一個人物。
還有一些人物的身世巨搞,比如亞典波羅入伍的原因,很令人噴飯……
但總的來說,外傳整體上不如正傳來得精彩(主要是劇情類型所致,不是故事本身不好),先看外傳會影響觀看感覺。具體如何取舍,君自擇。
劇場版之一的《黃金之翼》也被官方列為外傳系列,本作時間跨度較大,最終時間發生在《朝之夢,夜之歌》前夕。)
動畫版的《黃金之翼》是相當雞肋的一作,不推薦觀看(至少不推薦先看)。
本作的人設與其他篇章完全不同,當然這是審美問題,無所謂好壞,其風格其實與漫畫版更接近,但放在整個動畫系列中讓人覺得別扭。
對楊威利的塑造最令人不能忍受,完全(而不是“基本上”)換了個人,而且配音員也不是富山敬。
在劇情方面,本作有大半可以說是“總集”,即對萊因哈特的身世再次介紹,但這些內容已經分散在了各篇正傳和外傳中,沒有必要再重看。僅有的一點原創劇情,模式也與《白銀之谷》相差無幾,沒什么創新可言。
如果說《黃金》有什么地方值得讓人期待的話,那大概是屬于綠川光和子安武人的粉絲的了,他們倆分別出演萊因哈特和齊格飛(其他篇章是堀川亮和廣中雅志),至于楊威利的配音員則是原康義,聲音相當粗獷,完全沒有富山敬那種隨意感。
動畫版的時間順序如下:
[外傳部分]
螺旋迷宮(楊威利的首篇,也是唯一以楊為一號主角的外傳)
白銀之谷
叛亂者(動畫版原創)
決斗者(動畫版原創)
奪還者(動畫版原創)
朝之夢夜之歌
千億星辰千億光芒(雙主角。帝國:萊因哈特/齊格飛;同盟:先寇布)
第三次迪亞馬特會戰
污名(以齊格飛為主角)
[正傳部分]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新戰爭的序曲(相當于OVA第1-2集)
正傳OVA(第3-110集)
我最喜歡的5首歌曲(不算入劇中引用的世界名曲):外傳OP《Story of Time(時間的故事)》、第三期OP《sea of stars(星之海洋)》、第一期ED《光の橋を越えて(越過光之橋)》、第三期ED《歡送之歌》、外傳《螺旋迷宮》ED《僕たちの航跡》(我們的航跡)。
7 ) 分集的標題
First Season(第一期)
# English Title Chinese Title
1 Into the Eternal Night 在永恒的夜之中
2 Battle at Astate 亞斯提會戰
3 Birth of the 13th Fleet 第13艦隊誕生
4 Empire's Afterglow 帝國之殘照
5 Riot on Kastrop 卡斯特羅普星域動亂
6 The Knights of the Rose 玫瑰騎士
7 Iserlohn Invasion! 奇襲!依謝爾倫要塞
8 The Ruthless Oberstein 冷酷的義眼
9 The Klopstock Incident 古洛布貴族事件
10 Jessica's Struggle 潔西卡之戰
11 An Actress Exits 女星退場
12 Attack on the Empire 帝國領進攻
13 A Storm is Coming 山雨欲來
14 Frontier's Liberation 邊境的解放
15 Battle at Starzone Amlitzer 亞姆力札星域會戰
16 New Trend of the Times 新的潮流
17 Before the Storm 暴風雨前的寧靜
18 Lippshatd's Secret Agreement 貴族口頭的密約
19 Yang's Fleet Set Off 楊艦隊出擊
20 Bloodshed in Space 流血的宇宙
21 Battle at Starzone Doria, and... 德奧里亞星域會戰,而且...
22 Courage and Loyalty 勇氣與忠誠
23 Collapse of Goldenbaum 黃金樹倒下了
24 Who Benefits From Victory 為了誰的勝利
25 Day Before Destiny 命運的勝利
26 Farewell, Distant Light 永別吧!逝去的日子
Second Season(第二期)
# English Title Chinese Title
27 First Battle 首度出擊
28 Portraits 肖像
29 One Narrow Thread 一根細弦
30 Lost Things 逝去的一切
31 Inquiry 查問會
32 War without Weapons 沒有武器的戰爭
33 Fortress vs. Fortress 要塞對要塞
34 The Return 歸還
35 Determination and Ambition 意志與野心
36 Thunder 雷鳴
37 Abduction of the Young Emperor 誘拐幼帝
38 The Arrow is Released (?) 箭已離弦
39 Departure of One 孤身上路
40 Julian's Journey; Humanity's Journey 尤里安之旅.人類之旅
41 The Battle Named "Twilight of the Gods" 作戰名--諸神之黃昏
42 Invitation to a Requiem 安魂曲的之邀宴
43 Sounding of ?-Horns 戰號吹響
44 Occupation of Phezzan 占領費沙
45 Arrival of the Cold Wave 寒流來襲
46 The Ark Fleet of Admiral Yang 楊提督的挪亞方舟
47 Search for a Universe of Freedom 追尋自由的宇宙
48 Two-Headed Snake ~ Battle of "Rantemario" (?) 雙頭蛇-蘭提馬利歐星域會戰
49 The Darkness Deepens (?) 黎明前的黑暗
50 Continuous Battle 連戰
51 Death Match of Ba'mirion 1 巴米利恩之死斗 1
52 Death Match of Ba'mirion 2 巴米利恩之死斗 2
53 Emergency Turn 驟變
54 Long Live the Emperor! 皇帝萬歲
Third Season(第三期)
# English Title Chinese Title
55 After the Ceremony the Curtain Rises Again... 典禮之后-夜幕再次升起
56 To the Earth 往地球
57 "Kyunmeru" Incident 邱梅爾事件
58 Visitor 訪客
59 Past, Present, Future 過去,現在,將來
60 To Capture the Magician 逮捕魔術師
61 Invitation to Opera 歌劇的招待
62 Bleeding Stage of Blood (Cascade) 血的流血階段
63 Sacred Ground 圣地
64 The End of Vacation 休假結束
65 To Shoulder Every Flag (?) 在肩上的旗
66 Lowering of the Golden Lion Flag 黃金獅子旗下
67 "Twilight of the Gods" Once Again 諸神之黃昏再現
68 El Facile 往艾爾.法西爾
69 Battle to Regain Iserlohn 重奪伊謝爾倫要塞
70 Homecoming of the Enchanted (?) Children 流浪兒回家
71 Battle at "Maru Adetta" Starfield 1 馬爾.亞迪特星域會戰 1
72 Battle at "Maru Adetta" Starfield 2 馬爾.亞迪特星域會戰 2
73 Imperial Edict of the Winter Rose Garden 冬薔薇園的敕令
74 Distant Destination 前途遙遠
75 Thundering 雷鳴
76 Before the Festival 節日之前
77 Windy Corridor (?) 風過回廊
78 Storm of Spring 春天的風暴
79 Battle of the Corridor: Ever-winning, no defeat 回廊之戰-長勝對不敗
80 Battle of the Corridor: Kaleidoscope 回廊之戰-萬花筒
81 Battle of the Corridor: End of the Grand Expedition 回廊之戰-大親征的終場
82 The Magician doesn't Return 魔術師,一去不返
83 After the Festival 祭典之后
84 Disappointing Victory 失意的凱旋
85 Moving the Capital 遷都
86 New Government of August 8月的新政府
Fourth Season(第四期)
# English Title Chinese Title
87 Premonition of Storm 暴風雨的預兆
88 In the Distant Region 在邊境上
89 A Rose at Summer's End 夏未的薔薇
90 Rumbling 鳴動
91 Burgeoning 萌芽
92 Incidence at Uruvashii(?) 烏魯雅希事件
93 In the Name of Pride 因傲慢之名
94 Rebellion is a Hero's Privilege 叛逆是英雄的特權
95 The Two Great Ones Strike Simultaneously 雙璧爭霸戰
96 Surviving the Sword... 因劍而生
97 Fallen by the Sword 因劍而亡
98 The Final Requiem 無休止的安魂曲
99 Running Start Toward the Future 奔往未來
100 Long Live the Queen! 皇后萬歲
101 Invitation to Rebellion 動亂的誘因
102 Challenge to Arms 武裝挑戰
103 Cosmic Mosaic 宇宙結構
104 Peace by way of Bloodshed 流血通往和平
105 Planet of Confusion 迷惑的行星
106 Burning Down of the House of Holly Oak 柊館大火
107 Deep Crimson Path of Stars 深紅星路
108 The Young Princess Desires Blood 美人嗜血
109 The Golden Lion Flag Lost Its Lustre 黯淡黃金獅子旗
110 To See the Dream Through to the End 夢的盡頭
8 ) 那個熱血的年代
西元 事件
2129 地球統一政府(Global Government)成立,首都設于澳洲布里斯本(Brisbane)。
2166 在木星衛星──伊奧(Io)上建立前進開發基地。
2180 冥王星探查團出發。
2253 人類史上第一個星際探查團向半人馬座α星出發。
2360 超光速宇宙航行法終于實現。
2391 超光速航行法達成實用化。
2402 人類首次在太陽系以外發現可居住行星。
2404 人類首批外星系移民團出發。
2682 星際殖民地與地球之間的政治爭執開始表面化。
2689 地球軍襲擊天狼星星系主星隆多利那,對以天狼星為首的反地球聯盟部隊展開閃電式攻勢。
2690 5月14日,“拉古朗市事件”發生,拉古朗市遭地球軍屠城。同年發生“第二次拉古朗市事件”,地球軍對拉古朗市的剩余資源進行掃蕩。
2691 后來成為反地球軍領袖人物的拉古朗市四名生還者:卡雷·帕姆格恩、威羅斯·凱涅司·塔恩、裘利歐·法蘭克爾和查歐·尤伊魯恩,于普羅奇西瑪星系初次會面。
2703 第二次維加星域會戰,法蘭克爾率領“黑旗軍”(BFF)大敗地球軍。
2704 地球軍戰敗,地球遭黑旗軍全面攻擊。“天狼星戰役”結束,地球統一政府滅亡。
2706 帕姆格恩因病去世。法蘭克爾在和塔恩不和后,試圖軍事政變不果被殺。查歐因被塔恩所顧慮而被肅清。
2707 塔恩遭暗殺身亡,“拉古朗市4人集團”全數身亡。
2801 人類社會再度統一,銀河聯邦成立,同年改為宇宙歷元年。
-銀河聯邦時代-
宇宙歷 事件
1 銀河聯邦成立。首都定于畢宿五(金牛座α)系第二行星德奧里亞。
268 魯道夫·馮·高登巴姆誕生。
288 魯道夫在軍官學校畢業,進入聯邦軍,軍階少尉。
296 魯道夫以少將階級退役,進入政壇。
310 魯道夫篡奪了銀河聯邦,建立銀河帝國,自稱為“神圣不可侵”的銀河皇帝,高登巴姆王朝開始。同年改為帝國歷元年。
-銀河帝國與自由行星同盟時代-
帝國歷 宇宙歷 銀河帝國 自由行星同盟 費沙自治領
1 310 魯道夫篡奪了銀河聯邦,建立銀河帝國。
9 318 “惡劣遺傳因子排除法”公布。議會被永久解散。
9 318 “社會秩序維護局”成立。
42 351 魯道夫大帝去世。
164 473 被流放到牛郎星上的共和主義者,利用天然干冰制造太空船,展開被稱為“長征一萬光年”的逃亡行動。 亞雷·海尼森展開“長征一萬光年”。
218 527 “長征一萬光年”結束,共和主義者在巴拉特星系成立“自由行星同盟”,定都海尼森。
331 640 第一次與同盟軍事接觸。
皇帝佛瑞德李希派遣討伐軍,進攻同盟。 第一次與帝國軍事接觸。
同盟政府任命林帕歐和尤斯夫·托波洛迎擊帝國軍。
達貢殲滅戰
373 682 在地球商人雷歐波特·拉普的推動下,“費沙自治領”成立 。
401 710 名將布魯斯·阿修比出生。
421 730 以阿修比提督為首的“730年黨 ”自軍官學校畢業。
436 745 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
帝國軍多名將領在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中戰死。 布魯斯·阿修比上將在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大捷后戰死。
454 763 開始建造伊謝爾倫要塞。
458 767 伊謝爾倫要塞建造完成。 楊威利誕生。
467 776 齊格飛·吉爾菲艾斯誕生。
萊因哈特·馮·謬杰爾誕生。
473 782 尤里安·敏茲誕生。
477 786 吉爾菲艾斯初會萊因哈特。
安妮羅杰成為皇帝寵妃。
478 787 楊軍校畢業,軍階少尉。
479 788 楊升為中尉,被派往艾爾·法西爾星域。
艾爾·法西爾大逃亡
楊因功二級特升為少校。
480 789 羅嚴塔爾和米達麥亞初次碰面。
482 791 萊因哈特初次出陣,派守卡布契蘭加行星,因摧毀敵軍基地晉升中尉。同年就任驅逐艦哈梅爾二號航海長,在艦隊遭遇奇襲、僚艦全部被擊沉、艦長重傷的情況下代理艦長一職,使本艦轉危為安,并及時向帝國本土通報了軍情,阻止了同盟軍的入侵,事后被晉升為上尉。
483 792 萊因哈特以少校身份就任驅逐艦艾姆萊德二號艦長,參加第五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因以驅逐艦擊毀敵軍巡航艦立下戰功,事后晉升中校。同年就任巡航艦賀修利西安琴號艦長,率本艦孤身潛入同盟境內奪還情報成功,次年晉升上校。
米達麥亞與艾芳瑟琳結婚。
484 793 萊因哈特進入帝都憲兵本部任職,因在一周之內偵破幼年軍校連續殺人案件,得到授勛。
485 794 凡佛利特星域會戰
萊因哈特攻入敵軍基地,俘獲同盟軍基地總司令,因功升為少將。
吉爾菲艾斯晉升少校。 先寇布代理薔薇騎士連隊長。
菲列特利加軍官學校畢業。
尤里安成為楊的養子。
第六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
萊因哈特提出戰術方案并親自執行,成功令同盟軍敗退,事后晉升中將。 楊威利晉升準將。
486 795 第三次迪亞馬特會戰
萊因哈特以分艦隊司令官身份令帝國軍反敗為勝,擊斃同盟艦隊司令官何蘭多,因功晉升上將。
發生“克洛普修特克”事件,布朗胥百克公爵領隊討伐。
米達麥亞因肅正軍規而被囚。羅嚴塔爾為營救米達麥亞而求助于萊因哈特。
萊因哈特救出米達麥亞,米達麥亞與羅嚴塔爾宣誓效忠。
第四次迪亞馬特會戰
萊因哈特以左翼艦隊司令官的身份扭轉了帝國軍的敗局,成為羅嚴克拉姆伯爵并晉升一級上將。
487 796 拉普與潔西卡訂婚。 將帝國軍將進攻亞斯提星域的情報通知同盟。
亞斯提會戰
萊因哈特以兩萬兵力擊潰同盟軍四萬兵力,成為帝國元帥。
發生“卡斯特普動亂”,吉爾菲艾斯奉命鎮壓后晉升中將。 拉普戰死。
楊晉升少將,并成為第十三艦隊司令官,菲列特利加成為楊的副官。
第七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
伊謝爾倫陷落。
奧貝斯坦成為萊因哈特的參謀。 楊兵不血刃占領伊謝爾倫要塞。
楊辭呈被拒,晉升中將。
最高評議會通過同盟軍動員三千萬士兵遠征帝國的方案。
亞姆立札星域會戰,萊因哈特指揮的帝國軍大獲全勝,以僅為同盟軍三分之二的戰力取得令同盟軍超過兩千萬人陣亡,本身僅一只艦隊重創的戰績。
皇帝佛瑞德李希四世猝逝,艾爾威·由謝夫二世即位。
萊因哈特升任帝國軍宇宙艦隊司令官,并升為侯爵。
吉爾菲艾斯晉升為一級上將,并就任宇宙艦隊副司令官。 楊晉升上將,并被任命為伊謝爾倫要塞及駐留艦隊司令官。
庫布斯里與比克古晉升為上將,并分別成為統合作戰本部長與宇宙艦隊司令官。
488 797 貴族們聯署“利普休達特密約”,反立典拉德——萊因哈特聯盟成立貴族聯合軍。
與自由行星同盟軍交換俘虜。
貴族聯合派暗殺萊因哈特不果,萊因哈特下令搜捕貴族派,并拘禁了軍務尚書與統帥本部長,萊因哈特受封為帝國軍最高司令官。
在萊因哈特的精神策劃下,同盟發生地方叛亂,楊受命鎮壓。
統合作戰本部長庫布斯里上將被刺殺,重傷入院。比克古上將以不能將軍部兩大要職由一人兼任為由,推辭代理本部長之職。最后本部長由德森上將代理。
海尼森發生政變,政變組織由格林希爾上將領導,自稱為“救國軍事會議”。
代理統合作戰本部長德森與宇宙艦隊司令官比克古被軍事革命派拘禁。
革命軍派遣魯格拉希中將對付楊艦隊。
楊艦隊出動鎮壓叛亂。
革命軍派遣巴格達胥潛入楊艦隊,試圖暗殺楊,不果。
亞爾提那星域會戰 德奧里亞星域會戰
貴族軍要塞連典貝爾克被政府軍攻陷,裝甲擲彈兵總監奧夫雷沙一級上將被擒,并在政府軍的反間計下被貴族軍所殺。
貴族軍分裂,副盟主立典亥姆帶領艦隊進駐奇霍伊薩星域。吉爾菲艾斯奉令討伐。 魯格拉希兵敗自殺。
發生“海尼森廣場屠殺”事件,潔西卡·愛德華死亡。
巴格達胥轉投楊艦隊。
楊艦隊包圍巴拉特星域。
奇霍伊薩星域會戰
立典亥姆戰敗,在士兵的的報復爆炸下身亡。戈末休要塞被政府軍攻陷。
貴族軍得回香陶星域。
利普休達特戰役 海尼森登陸戰
貴族軍被政府軍以大規模的縱深陣重創。
發生“威斯塔朗特屠殺”事件,貴族軍士氣大跌。 楊威利以冰塊摧毀了處女神之首飾。
救國軍事會議內訌,格林希爾被殺,代議長艾凡思在投降后自殺。
楊威利及艦隊幕僚只獲頒授勛章。
先寇布晉升為少將。
尤里安升為中士。
帝國軍梅爾卡茲逃亡到自由行星同盟,以中將階級待遇成為楊威利的幕僚。 波利斯·高尼夫被強制委任為外交人員,并被派往自由行星同盟。
利普休達特戰役(后)
布朗胥百克被喂毒自殺。
梅爾卡茲一級上將亡命往自由行星同盟。
安森巴哈暗殺萊因哈特不果,齊格飛為保護萊因哈特而亡。
萊因哈特陣營以陰謀暗殺萊因哈特不果的罪名,拘捕國務尚書立典拉德公爵。
萊因哈特封為公爵,并兼任帝國宰相。
489 798 坎普配下分隊在伊謝爾倫回廊遭遇同盟軍。 伊謝爾倫駐留艦隊在訓練時遭遇帝國艦隊。
伊謝爾倫回廊遭遇戰
科學技術總監胥夫特上將提出替禿鷹之城要塞安裝瓦普跳躍引擎,以對抗伊謝爾倫要塞的計劃。
坎普奉令執行禿鷹之城瓦普跳躍實驗。
瓦普跳躍實驗成功,坎普和繆拉被任命為正副司令官,進攻伊謝爾倫。 尤里安晉升上士。
楊威利被政府傳召回首都海尼森,接受非正式軍事法庭的“審查會”所審查。 開始組織逃亡到費沙的舊貴族派,以實行誘拐銀河帝國皇帝的計劃。
第八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要塞對要塞(前)
萊因哈特派遣羅嚴塔爾與米達麥亞增援坎普。 帝國軍進攻伊謝爾倫的消息傳回海尼森,政府急忙釋放楊威利并命其帶領增援艦艇趕返伊謝爾倫要塞。
第八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要塞對要塞(后)
禿鷹之城要塞爆炸,坎普陣亡,余部在繆拉帶領下撤軍。
羅嚴塔爾與米達麥亞重創追擊部隊。
胥夫特上將因貪污等多項罪名被捕。
萊因哈特收到誘拐幼帝行動的密告。
幼帝艾爾威·由謝夫二世遭舊貴族派誘拐至同盟,并在同盟協助下成立“銀河帝國正統政府”。
帝國宰相萊因哈特在“銀河帝國正統政府”成立后,瞬間向同盟政府宣戰。
諸神之黃昏作戰決定。
艾爾威·由謝夫二世被剝奪帝位,只有八個月大的女嬰凱薩琳·凱特翰一世繼位為女皇。
羅嚴塔爾艦隊出發進攻伊謝爾倫要塞。 楊艦隊阻止了禿鷹之城撞向伊謝爾倫。
雅拉肯與阮文紹戰死。
帝國皇帝艾爾威·由謝夫二世在舊貴族的帶領下流亡同盟,并在同盟的協助下成立“銀河帝國正統政府”。
尤里安晉升少尉,并被派往費沙就任。 由費沙所組織,以舊貴族派組成的誘拐帝國皇帝的行動小組展開行動。
駐帝國外交官博爾德克,向帝國宰相萊因哈特密告誘拐行動。博爾德克在與萊因哈特的外交談判上失敗,轉而投誠銀河帝國。
舊貴族派成功誘拐幼帝,并在費沙協助下經費沙流亡自由行星同盟。
第九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前)
米達麥亞艦隊出發,表面上是增援羅嚴塔爾,實際上是進攻費沙自治領。
米達麥亞進占費沙,搜捕自治領主魯賓斯基不果。
帝國軍從費沙航路局得到了關于同盟領內的星系資料。
萊因哈特到達費沙。 尤里安破壞了大使館的電腦資料,并帶領事務官逃避帝國軍追捕。 帝國軍米達麥亞一級上將進占費沙,自治領主魯賓斯基失蹤,其副官蓋塞林格被魯賓斯基所殺。
490 799 米達麥亞入侵同盟領。 比克古上將開始組織迎擊部隊。
邱吾權升任總參謀長。
第九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后)
羅嚴塔爾在同盟軍撤出后接收回伊謝爾倫要塞。
萊因哈特以雙頭蛇陣形入侵同盟領。 楊主動放棄伊謝爾倫要塞。
尤里安在馬利涅斯克的協助下逃離費沙。
同盟政府指示被帝國軍攻擊的星域,可發布“無防備宣言”以回避戰火。
比克古晉升元帥,率領艦隊迎擊帝國軍。施恩·史路接任為比克古副官。 博爾德克被任命為自治領代理總督。
蘭堤馬里歐星域會戰爆發,比克古率領的同盟軍戰敗。
在甘達爾巴恒星域的行星烏魯瓦希建立據點。
萊因哈特第一次出現發燒征狀。
帝國軍補給艦隊被楊擊破。
萊因哈特令舒梅坦茲率隊搜索同盟軍,后再派連列肯普艦隊增援。。
尤里安與楊艦隊會合。
楊威利晉升元帥。
尤里安晉升中尉。
先寇布、卡介倫、費雪等晉升中將。
菲列特利加晉升少校。
萊加爾&特利布拉星域會戰
舒梅坦茲、連列肯普相繼戰敗。
瓦列主動襲擊同盟補給基地。
瓦列戰敗。
展開了引出楊艦隊的包圍計劃,提督陸續離開根據地干達爾星系,攻擊同盟各處的補給基地。 楊艦隊擊敗瓦列艦隊。
梅爾卡茲重回楊艦隊。
楊向菲列特利加求婚。
巴米利恩星域會戰(前)
繆拉艦隊在沒有抵抗下占領流卡斯星域的物資基地。
萊因哈特艦隊被楊艦隊重創,繆拉趕及營救。
希爾格爾察覺到帝國軍敗勢,而聯同米達麥亞與羅嚴塔爾直攻同盟首都海尼森。
楊艦隊重創萊因哈特艦隊。伊凡·高尼夫戰死。
巴米利恩星域會戰(后)
米達麥亞與羅嚴塔爾艦隊包圍海尼森,迫令同盟政府與帝國講和。
楊艦隊停止攻擊
離開根據地攻擊同盟補給基地的提督陸續趕回。
同盟政府在海尼森被包圍下與帝國講和。
楊艦隊在同盟政府的命令下停止攻擊。
楊威利要求梅爾卡茲帶領部隊離去,伺機行動。
楊威利與萊因哈特會面。
萊因哈特到達海尼森。
簽署“巴拉特和約”。
連列肯普就任帝國駐同盟高等事務官。
“銀河帝國正統政府”倒臺。
特留尼西特下臺,由姜·列貝羅上任。
楊威利、比克古、尤里安退役。
楊與菲列特利加結婚。
尤里安出發往地球。
-新銀河帝國與自由行星同盟時代-
新帝國歷 宇宙歷 新銀河帝國 自由行星同盟 費沙自治領
女皇凱薩琳·凱特翰一世讓位萊因哈特。
1 799 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登基,高登巴姆王朝滅亡,新王朝羅嚴克拉姆王朝開始。同年改為新帝國歷元年。
發生“邱梅爾事件”。
地球教費沙分部被剿滅。帝國軍決定武力制裁地球教。瓦列奉令討伐。
開始編撰“高登巴姆王朝”史。
連列肯普要求同盟政府逮捕楊。 尤里安在波里斯星域與梅爾卡茲會面,并傳達了同盟即將破壞艦艇的消息。
尤里安、波利斯、波布蘭等人到達地球。
梅爾卡茲部隊搶奪了同盟打算破壞的一千艘艦艇。
同盟政府逮捕楊。
薔薇騎士為救出楊而在海尼森引發騷動。列貝羅被薔薇騎士所擒。
血之階梯瀑布
連列肯普被薔薇騎士所擒,最后羞愧自殺。
瓦列攻破地球教總部,總大主教身亡。
收到連列肯普死訊,帝國軍決定再進攻同盟,是為“第二次諸神之黃昏”。 薔薇騎士俘虜連列肯普,楊威利逃離海尼森。
尤里安、波布蘭等人在瓦列協助下逃出地球。
楊威利獨立部隊與梅爾卡茲部隊會合,并公開連列肯普死訊。
艾爾·法西爾發表獨立宣言,楊威利部隊來投。
比克古回復現役。
邱吾權托姆萊等人轉渡艦艇予楊艦隊。
尤里安與楊艦隊會合。 帝國軍大本營遷往貴沙,貴沙自治領名存實亡。
2 800 第十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
伊謝爾倫要塞陷落。 楊艦隊成功奪回伊謝爾倫要塞。
馬爾·亞迪特星域會戰,比克古元帥等人戰死。
發布“冬薔薇園敕令”,正式宣布同盟滅亡。
元帥姜·列貝羅被殺,加害的洛克維爾被帝國軍所殺。
“冬薔薇園敕令”發布,同盟正式滅亡。
-新銀河帝國與伊謝爾倫政府時代-
新帝國歷 宇宙歷 新銀河帝國 艾爾·法西爾獨立政府 費沙自治領
2 800 羅嚴塔爾被誣告謀反。
潛逃的前王朝廢帝艾爾威·尤謝夫二世失蹤,蘭斯貝爾克盜取童尸替代,并報稱其死亡。
萊因哈特決定親征伊謝爾倫。
費沙代理總督府發生爆炸,工部尚書席爾瓦貝爾西死亡。
先鋒畢典菲爾特私自與楊艦隊開戰。 姆萊艦艇會合楊艦隊。 費沙代理總督府發生爆炸。
回廊會戰(前)
畢典菲爾特戰敗,法倫海特陣亡,晉升元帥。
回廊會戰(后)
舒坦梅茲戰死。
費雪戰死,萊因哈特病倒,雙方暫時休戰。
帝萊因哈特病情好轉,提出和談邀請
帝國軍撤回行星費沙。
菲列克斯出生。
羅嚴塔爾就任新領土總督一職。
正式遷都行星費沙。
接受了帝國停戰要求。
楊威利在前往帝國和談途中,遭地球教徒暗殺。派特里契夫、布魯姆哈爾特身亡。
艾爾·法西爾獨立政府解散。革命軍代理司令尤里安公布楊威利之死訊。
伊謝爾倫共和政府成立。 費沙代理總督博爾德克,被朗古和魯賓斯基誣陷為總督府爆炸的元兇,枉死獄中。
新帝國正式遷都行星費沙,費沙自治領正式滅亡。
新帝國歷 宇宙歷 新銀河帝國 伊謝爾倫共和政府
2 800 “威斯塔朗特事件”幸存者暗殺萊因哈特未遂。
“九月一日事件”發生,行星海尼森暴動。
開始興建“三元帥之城”以及“影之城”。
發生“烏魯瓦希事件”,魯茲身亡。
羅嚴塔爾叛變。皇帝萊因哈特剝奪羅嚴塔爾元帥的階級。 八月,伊謝爾倫共和政府成立。
羅嚴塔爾叛變,派遣姆萊為使者要求伊謝爾倫不讓帝國軍通過回廊。其后帝國軍梅克林格提出相反交涉。
尤里安準許帝國軍過伊謝爾倫回廊。
第二次蘭堤馬里歐星域會戰
雙壁之戰
羅嚴塔爾戰敗,回到海尼森殺害特留尼西特后傷重身亡。
皇帝萊因哈特回復羅嚴塔爾元帥的軍階。
軍務省的緊急用電腦中保存了費沙航路局的資料。
3 801 皇帝萊因哈特迎娶希爾格爾·馮·瑪林道夫。
行星海尼森與舊同盟領星域暴動。
費沙航路局的資料被入侵消除,最后利用軍務省的資料補修。 舊同盟領星域開始不斷向伊謝爾倫求助。
第二次回廊會戰
瓦列戰敗。
奧貝斯坦被派往海尼森回復秩序,同行有畢典菲爾特與繆拉。
發生“奧貝斯坦大割草”事件,奧貝斯坦搜捕海尼森的共和份子,并宣告要求伊謝爾倫政府前往海尼森,以換取囚禁者的自由。
畢典菲爾特企圖襲擊奧貝斯坦被囚。
海尼森囚禁政治犯的拉格普爾監獄暴動。
萊因哈特前往海尼森。
前費沙領主魯賓斯基被捕。
柊館大火,地球教徒刺殺皇妃不遂。
皇太子亞歷山大·齊格飛出生。
萊因哈特再次親征伊謝爾倫。 帝國軍務尚書奧貝斯坦搜捕海尼森的共和份子,并宣告要求伊謝爾倫政府前往海尼森,以換取囚禁者的自由。
尤里安、菲列特利加等前往海尼森。
尤里安等收到了拉格普爾監獄暴動的消息,并回到伊謝爾倫。
宇宙船新世紀號投奔伊謝爾倫。
希瓦星域會戰
萊因哈特病情惡化昏倒。
萊因哈特與尤里安會面,講和成立。
萊因哈特回到海尼森。
魯賓斯基自殺,并引爆了海尼森地底的炸彈,試圖殺害萊因哈特失敗。
萊因哈特回到費沙。
皇帝萊因哈特與伊謝爾倫政府達成和議,承認巴拉特星域的共和政府內政自治權。
地球教徒行刺萊因哈特失敗,大主教德·維利被殺,奧貝斯坦重傷身亡。
萊因哈特去世,皇后希爾德接掌帝國支配權。
繆拉、梅克林格等六名一級上將晉升元帥。
人物很多但很快都會死所以看得很輕松 紅毛戲份出奇少 歷史車輪是豬隊友豬老板推進的 帝國歷屆皇帝都是笑點 老王:我堅決不做亡國之君!(計畫通り) 軍艦上總有各種有趣玩意兒能砸中指揮官 皇姐武功銀河第一 干冰實力送人頭 寧要腐敗的民主不要專制的明君 提督和萊皇都沒戰勝對方 最后的贏家是時間
"國家興亡,在此一戰,但比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來,這些倒算不得什么,各位盡力而為就行了。"
究竟是國家利益大于人民利益,還是人民利益大于國家利益呢?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銀英傳在我眼里,就是最凄美的少女漫。我根本就不在乎田中寫的宇宙戰術飛行器,只看到一個個喜歡的人都一集一集地死了。
光是看前三集我就已經想評滿分了,戰術利用,右翼愛國賊嘲諷,焦土政策,政治家光bb不干事還批斗楊,除了有時候人物比例頭部偏大,幾乎沒什么缺點.好多地方我得調回去再看一遍.古典樂好評.幾百年過去了人的劣根性還是沒有改善,楊威利綜合癥。
楊威利誓死捍衛的,不是腐朽的自由行星同盟政府,而是自己心中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的信念。民主政權的失敗并不是悲劇,而人們放棄民主的信念,轉而期盼一個虛幻完美的皇帝的開明專制,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民主的盡頭是專制,因為選民們極有可能選擇出一個錯誤的領導者,這算是對民主的諷刺嗎?即便出現了一個非凡的個人帶領全人類走向明天,可是誰也無法保證他的繼任者同樣出色,因此把權利集中于一人極其危險。最差的民主優于最優的專制,而民主和專制的平衡點是君主立憲。這讓我想到某一時期高喊的“憲政
提督楊。奇跡的楊。魔術師楊。薪金小偷楊。愛睡午覺的楊。紅茶楊。保持著立體西洋棋連敗紀錄的楊。
9/9.5 相見恨晚;相比萊因哈特的過于理想化 楊威利則有些過于神化了 不過精彩的銀河角逐 缺少這些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整個銀河也會黯淡不少;遺憾的是吉爾菲艾斯過早退出這宏大的舞臺 徒留萊因哈特落寞地孤獨前行;從銀英中每個人身上都能找到每個階段自己的影子;這部作品注定是影史留名的經典
所有人懷念吉爾菲艾斯 史上最長OVA
滿足了學生期間最大的夙愿,110集銀英花了半年看完,也體驗了一把規律生活的節奏。感慨不多說,講講感觸:1,配樂史上最豪華應該沒有疑問了。2,制作十分精良,即使是20多年后看起來毫無障礙。3,很多角色因為動畫版的放大與書版有一些差別:比如紅毛死后小萊的中二、霍克的逗比、尤里安主角光環等等。
很偉大,但總覺得還是缺少了平民視角,估計是因為叫“傳說”吧。全劇文戲精髓應該是31&32集楊狂懟同盟政府審查會,不過楊的名言總歸是沒有他的行動有力量,確實每個行動都值得思考,田中應該是把他心中的“好公民”形象完全投射到了楊身上…如果我真的不可避免地有了小孩,我會按著她的頭讓她陪我再刷的。
8/10。田中芳樹對民主制度的反思、貴族階層的勾心斗角、打著宗教旗號的恐襲,都有著一套邏輯嚴密的描寫,里面包含的經濟因素是以往戰爭文學想不到的:同盟為出兵名義不得不拿出軍用物資賑濟焦土戰略,帝國征服同盟后疲于應付物資供應系統故障,皆造成了居民起義的混亂局勢;同盟總統利用人民的盲目崇拜,管制媒體報道、資助右翼團體鎮壓和平示威,控制整個國家的軍政要權造成了同盟的內戰和滅亡,帝國內部也出現了軍官敵視文臣導致部下叛亂的街頭對壘,無不揭示政治的惟利是圖遠殘醒于血腥征戰;那兩篇解說宇宙史的節目視頻尤為深刻印征了楊利威對軍隊實質的看法,審訓期間論述生命高于國體意義,明知政客的無恥仍堅守民主的信念,最后竟死于狂熱的宗教和陰謀家,頗具悲劇意味;要說缺點,用中世紀騎兵戰寫宇宙艦隊,黑洞代替有山有河的地形,很有問題。
作為一本政治小說,銀英傳顯然不夠深刻,也沒有什么創見,作為一本科幻書,它又顯得缺乏想象力,作為一本戰爭小說,它的格局又太簡單了,作為一本流行讀物,它缺乏對人物的深入挖掘,連一段像樣的愛情都沒有。所以,銀英傳的成功在于它把這幾種元素整合在了一起。
終于看完了。神作中的神作。與其說是科幻動畫不如說是浸透了作者政治理念的架空世界小說。不知為什么同盟好像根本沒有反對黨,也沒有議會。最高評議會跟政治局常委很像,不過好像也是選出來的。帝國萊茵哈特的改革沒有阻力,實在不可思議,不太經得起推敲。
1、一開始,就是希望能下幾天飯。然而不知不覺間,竟都看完了,110集呢。這便是真正優秀的作品的魅力。2、刻畫“戰爭”的關鍵不在于場景的宏大,拼殺的激烈,而在于戰略戰術的精彩對決。《權力的游戲》前五季頗得之,后三季則失之。本劇始終如一,就是虎頭蛇尾,但也情有可原。3、楊威利:皇帝萊茵哈特是個明君,所以他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4、副官:你們看到了吧,我想我一輩子都沒辦法忘記這個光景,“疾風之狼”竟然哭了。
雖然很好但從人設到劇情都簡直就是動畫版二戰+三國(話說這個帝國是要有多翻版當年的Deutsch第二第三帝國,連字幕都用德語==)…全滅結局簡直太虐…俺從82集就看不下去了腫么辦><…配樂超神,俺現在才知道原來馬勒和Bruckner還真是太適合做大片BGM了!…同樣,五星根本不夠!(╯‵□′)╯︵┻━┻
原作乃田中大神代表作,民主與專制對決可說是淺顯版的艾西莫夫,而史詩級的動畫改編也影響不只一代青年,即便動畫的加料有時略嫌莫名。總之,作為一個廢柴書生我當然要投楊一票啦!
若我生在那個時代,也會和卡琳一樣說“我啊不喜歡搬家”而堅決的跟著楊艦隊,并且像亞典波羅一樣,身外之物皆可拋,但隨身一定要帶個記錄這個時代的本子,老了跑不動了靠吃版稅過日子~
最喜歡的兩個人不共戴天也是件很累心的事。。我說奧貝斯坦和羅嚴塔爾。。兩人都不得善終又隱約的死得開心也是太戳人。。。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