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明白了
我的爸爸,年過五十,在事業機構做了很多年的領導 ,但是心里只有一個夢想:退休了,開個小飯店,架個小炒鍋,炒菜給天南海北的人吃。這是他的circus plan .我和媽媽一直以為,他會在城市的某個角落租個小門臉,開個小炒店。誰也沒想到,他會毅然帶著我和媽媽回到老家,自己畫圖紙,建了個三四百平米的餐館,每天迎來送往,賣著餐館旁邊清江河里的魚。
為了爸爸的夢想,媽媽和我都有犧牲。媽媽不得不拋棄城里的生活,不能下了班后去廣場跳舞,不能經常和老友聚會。打牌做SPA的手現在更多地是端盤子,按計算器,數錢,找錢。我呢,原本可以賴在爸爸之前創業的基礎上睡大覺,做個大小姐。現在也不得不離開家鄉,出去工作,個中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我和媽媽不是沒有怪過爸爸,明里暗里都有過。我們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到了這個年紀還這么辛苦創業,為了這個事業,他差點把命搭進去。
今天看完這部電影,我似乎能夠理解父親。他的心里有團火,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冒險。而我們所需要的是20 seconds of courage.有些困難咬咬牙,多那么一點點勇氣,挺過去就是晴天。電影里的主角已經迎來了他的晴天,而我和我的父母還在谷底拼命地奮斗。我的希望是未來也能像電影里面所說的一樣,走出低谷,迎來屬于自己的晴天。
2 ) Why not?
也許是因為太久沒有在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又也許是因為此電影矯情的主題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態度。于是與弟弟妹妹走出電影院時,我忍不住啰嗦地感嘆了又感嘆,好電影,好電影。
對田園生活極其向往的我,首先被這電影素材而吸引。一個剛失去了媽媽的單親家庭,兒子孤獨、叛逆、屢次闖禍終被退學,七歲的小女兒天真活潑,一下擔起了維持家庭感情平衡的重任;而對別人的同情極其疲憊了的爸爸,他決定他需要為他的家庭創造新生活;新房子,新學校,新的群體。他想讓他的孩子們體驗“原汁原味兒”的美國生活,而不是與電腦和信息網絡成長。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和小女兒一眼看中的房子,擁有的80畝地的地產——是個被廢棄的動物園。所以呢?他們買下了動物園,決心重建。“為什么攤上這個爛攤子?為什么?”Scarlett Johansson演的動物園園長問道,他看了她一眼,只答了句:“為什么不?”
片子里面的那些團結協力,一起創造美好家園什么的,并不是本片的看點。有些小幽默,卻不至于成為純喜劇,有些小矯情,卻不夠格為“典型美國劇情劇”,真是美好得恰到好處。
劇中一直圍繞著“20秒鐘的勇氣”,我相信不畏懼前行是唯一能讓我過得滿足的生活方式,我還記得那個勇敢和咖啡店里的小伙兒搭訕的自己,不知道那時候怎么來的勇氣。我也記得和他分開以后久久不敢看他的頁面,不敢打開鎖起來的抽屜。而有一天,我終于能夠如愿以償地做到,微笑看那些觸及我內心最深處的記憶,讓幸福感包圍自己。雖然我和那個人的感情沒有那么久,那么深。但是我對劇中爸爸的心理進程能夠心領神會。
他過世的妻子,為他留下的一筆錢,稱其為“馬戲存款”。那么了解他的她,知道他將來總會用到這筆錢,并在信中告訴他,要追隨他內心想要的。隨心而行。
片尾中,他給孩子們在他和她相識的咖啡廳里,演示了她們相遇的情節;
“不好意思。我想問……(女子微笑地看著他,等他繼續說完)
您這樣美麗的女子會有可能和這么平凡的我說話嗎?”
她繼續微笑著,眨了眨眼,回道:“為什么不?”
為什么不嘗試一次你一直想嘗試卻遲遲未試的東西;為什么不在發脾氣前,靜下心來問問對方到底想說的是什么;為什么不想想萬一自己誤解了,自己脫口而出的狠話將多傷人心;為什么不好好看看身邊的人,不放棄固執一意孤行?為什么不銘記我們終將失去一切,所以我們沒什么好失去,短暫的人生為什么不放手一活?
從真實故事改編的這電影,讓你小笑笑,小感動,小皺眉,小期待,小溫暖;這便是家庭,這便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也許開園的那天不會總是奇跡般晴空萬里,也許20秒的勇氣不會總帶來令人滿意的回報……所以呢?害怕失去,害怕擁有,害怕尷尬,害怕失敗,人不可能拋開所有恐懼,但是由于這些恐懼關上的窗戶,在你無意識中讓你錯過了許多東西。為什么不偶爾勇敢打開一扇窗戶——20秒鐘就可以——讓靈魂透透氣?
Why not?
3 ) 關于告別,關乎啟程。
關于告別與啟程。
最近正是迷戀這種正能量/治愈系的片子。漂亮的鏡頭。親切的音樂。陽光。雨水。動物。孩子。
告別本就是人生中最永恒的主題之一。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便不停地與之告別。
告別母親的子宮,告別嬰兒的襁褓,告別學童的教室,告別我們的愛人,告別我們的親人,告別我們的工作,直至跟我們自己告別,跟我們的生命告別。
但結束就是新的開始。死掉的過去才能換來新生,這是不可逆轉的最永恒的輪回。新事物永遠會代替舊東西。
告別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它也需要你鼓起“20秒令人尷尬的勇氣”
這部片子和2012年我最喜歡的一部"Silver Linigs Playbook"有些相似。主人公都遭受著生活中的悲劇或磨難。但好在他們始終對生活抱著積極的信念,在經歷了生活給出的考驗和自我救贖后,最終發現了生活陰霾背后的那一縷陽光。
電影就是這么一種奇妙的東西。也許有些東西看起來如此的戲劇如此的飄渺,但我們最終還是會相信那些樂觀與美好,心底最純粹的情感總是會被喚起。
4 ) 人生苦短,必須性感!
看完這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We Bought a Zoo>.一句"why not",又想起前些天讀到的另一句話"人生苦短,必須性感!" 覺得可以做為新座佑銘:)
片中美式田園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的夢想,所以片子雖長但很好看,幾處流淚.
馬特·達蒙的"20秒勇氣"也會讓你去體會面對夢想和內心時,自己是否也有這種態度和行動力~
5 ) 要作夢,那就作個大的吧
如果早上起來,終于覺得厭倦,已經清楚地知道接下來的一天一定又像是復印昨天,會做怎樣重復的工作,會和同樣的人說同樣的話,對所有將要發生的都喪失了興趣,于是請個假,隨便去個什么地方,只要長的有遠方的樣子,拋棄意圖地過上那么幾天,這是我所能想到最奔放最桃花源的生活了。但是比起來,這個夢還是太小,原來當你還在為能翹一天班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別人遁世的方式已經是買下一座動物園了。是的,就是那種有獅子,有老虎,有斑馬,有兩百多種動物的動~物~園~。
《We Bought a Zoo》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制造,因為妻子離世而變得混亂的作家Benjamin被生活里彌漫的絕望感糾纏,想要換個地方生活,于是看中遠離市區一處位于動物園的房產,然而賣家的條件是買下房產就必須接管那個瀕臨破產的動物園。于是男主角買下動物園圓了一個世外桃源的夢,而最終關于人生、家庭、事業的諸多問題得以化解,并收獲很多珍貴美好的心境。這樣的片子一抓一大把,比如《The Descendants》,比如《Sunshine Cleaning》,然而好萊塢的神奇就在于此,雖然我們明明知道Benjamin必然會面臨沒錢的窘境,我們知道他必須在老虎承受病痛時作出抉擇,我們知道兒子會因為遠離城市的社交圈而責怪他,我們也知道動物園終將能夠重新開放,父子關系終將細膩綿長,最顯而易見的是Matt Damon和Scarlett Johansson終將會在一起,但我們還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Benjamin的冒險里,任憑這樣治愈的片子精準地俘獲我們的心。
電影里,Benjamin的女兒抱怨爸爸自從搬到動物園已經很久沒有給自己講故事,而Benjamin回答“我們就生活在故事里啊”,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夢幻的生活嗎?每天聽著獅子嘶叫,在猶如非洲雨林般的環境里醒來;傍晚看著夕陽染出不同的顏色,期待著小孔雀孵出來;夜里和喜歡的人躺在房頂上看星星……這樣的生活美好到我們在夢里都不曾憧憬過,然而現在它就如此真切地在你面前,那些很美很靈的動物就在旁邊,那份單純的心境觸手可及。
《We Bought a Zoo》最打動我的,是那關于“20秒的勇氣”和那句“Why not?”,雖然有個Why,但要表達的卻是一種無比堅定的人生態度。最后動物園重新開放,大家在草地上放風箏,仿佛拽著的是自己的夢想,美好的事情太多了,但我們是否擁有承擔下來的勇氣?正如Dumbledore校長教導我們“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
我們看那么多電影,是為了不必去看心理醫生。當別人的幸福如此真切地在面前時,我們得到的是心靈被治愈的滿足。在別人的夢想里旁觀,我們在剎那覺得自己的夢憑什么不能作那么大,那么斑斕。有時候冒險也許并不是打破秩序,而是把夢作到現實里。
6 ) 最后,時間給了愛情尊嚴
在這樣一個溫情勵志的大片里,干巴巴地討論愛情的確是顯得有點庸俗。只是,對于一切美式浪漫主義照單全收心馳神往的我而言,訝異于這個故事的完整性,不單單是家庭溫情,也不單單是勵志傳奇,而是那樣一種深沉又細膩且浪漫的愛情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故事之下顯得和諧又奪目。
美國英雄主義片的編劇從來不吝于把主角的境地描繪得凄慘無比,當然也不忘把結局寫得多傳奇璀璨。但是這個不會穿越的本杰明,在我心中卻是個切切實實的男人,偉岸過一切XX俠(俠粉皮特粉請輕拍)。
英雄最難戰勝的是自我,而對大多數人而言,最可怕的莫過于失去和回憶。對于“曾經擁有”的剝奪,和對漫漫前路的躊躇,卻能慢性折磨著一個普通人,抽走勇氣,磨滅意志,最后叫你永遠都邁不出前進的那一步。
浪漫主義真是個好東西,快準狠地把你丟到一個未知里,叫你暫時忘卻失去的過往,叫你沉溺于一個賭博一樣的未來里,然后調動你對于生活和未來的多巴胺。
只是逃避永遠都是一時的止痛藥。在這樣一個故事里,美艷的斯嘉麗遇到的是藥效期內的本杰明,還好,故事并未那樣庸俗而倉促的開始。
雖然不能老把責任推到現代社會身上,只是當代人太容易用愛情來逃避了。換一個伴侶,換一種相處模式,用明確的試錯的辦法,來打地鼠一般地規避一些責任和懲罰。這樣的愛情太過于廉價。
無論成熟還是稚嫩,愛情永遠都有讓人目眩神迷不著四六的魔力,美若女神磕磣若鳳姐都會有機會體驗。但是時間究竟給人生能帶來什么,這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命題。
這個電影告訴了我答案,時間給了愛情尊嚴。正是因為珍視,而害怕失去和怠慢,所以不再急于接近和親密。正是因為了解人生的坎坷和不易,而理解路途上的顛簸曲折,所以要醞釀出一個好的開端。不慌不忙的愛,是為了給愛留出尊嚴。
想起《北京遇上西雅圖》里的情節,男女主再次相遇之前,還是經歷了各自奮斗的分離。而時間就是那個神奇的東西,讓你對失去和分離不怨懟不頹喪,而是繼續堅定自己的方向向前走。不草率的開始,為的是積蓄我們的力量,來一場勢均力敵的持久的愛。
而時間,正是那個神奇的東西,教你能沉靜、忍耐且相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配得起那有尊嚴的愛。
7 ) 你是那只擲骰子的手,事業只不過是骰子的一面
溫情,勵志,呆萌,馬特戴蒙,斯嘉麗,這些都成為這部片子可看的點。
但是真正讓我感興趣回味的,卻是真實故事中,主人公的事業/工作,這真的是一個轉角找到一生的事業的故事嗎?
因為這部片子是真人故事改編。所以探討這點,不會太無跡可尋。
先來復述下這個故事的真實版本:
以下內容節選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rtmoor_Zoological_Park#Future_plansDartmoor Wildlife Park 這個動物園1968年由Ellis Daw 建立在自家18英畝(72843平方米)的土地上。2001年,因為不符合監管,被要求停業整頓(那個監管部門就是電影里出現2次的那位官老爺)。Ellis不服,結果2006年4月23日,動物園執照被撤銷。同年8月,Benjamin Mee及其老婆(sorry to those love fan,她老婆在買下動物園之后4個月才因為腦瘤死了),2個娃買下并搬入這個動物園。2007年7月7日,在重新裝修后,動物園改名為Dartmoor Zoological Park 重新開業。
重點來了,
Benjamin曾經是園丁雜志的專欄作家。在接管動物園后,他把自己親自動手維修動物園的柵欄之類的設施,以及在動物園中的生活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就是這部電影的藍本。這本書在2008年出版。
2006年,BBC拍了4集紀錄片Ben's Zoo,講述這位ben和他的動物園員工的故事。2006年11月和12月,這部紀錄片子BBC 2臺播出。
本片上映時間是2011年12月23日,圣誕檔:)
2013年,這家動物園未來5年將持續收到一筆總額600萬英鎊的慈善基金,多家大學在此開展動物科研。各種擴建計劃中。
電影里過分夸張了ben的改變,把他買下動物園描寫成了冒險,circus play,沒頭腦的跨境大冒險,通過溫情真誠堅韌亡妻靈魂的庇佑獲得了員工的肯定,度過了難關。是不是覺得很玄,像骰子停在哪一面就是哪兒了。
其實仔細看看這個原版故事,會發現,ben在整個事情中,都是用自己的專業當然必然還有人生態度,影響著事情的發展。
作為媒體人的自我宣傳,作為園丁國度的英國(本片改成了美國),他找到了動物園和自己擅長點的契合之處,用 園藝農活 作為支點,撬動了大眾的關注。在動物園開園之前,就廣告免費做遍了全英國。這都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的專業,園藝。
進一步,筆耕不輟的記錄,把這些進一步集結成書,擴大受眾。劇本改編,直到這個萬里之外的我,都好奇的上wiki去查找關心這個動物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時候,靠的是好萊塢的溫情勵志包裝,但是核心和臨門一腳,還是ben自己的那本原作里的故事核心,還是他原初打動編劇的記錄。
對比之下,我們看看這個動物園的前主人Ellis Daw,簡直就是ben的反面。
這個人在電影里也有,拆成了2部分,一個是那個沒有出現的卻制定了奇怪的買房附加條件的房主,外加那個老喝酒嚷嚷著要殺掉動物園巡視員的那個大胡子動物園園丁。
在真實故事里的Ellis Daw比那個叫喳喳的員工,牛哄哄上一百倍。在動物園的一角,至今還佇立的一塊牌子,可以一窺他的牛氣:這里紀念1968年Ellis Daw創立的動物園,給那些愛我及不鳥我就下地獄的人。這個動物園,首創的動物籠子環境模式,被之后大部分動物園模仿。在2001年收到處罰時,Ellis他拒絕服從整改意見,他辯解到過去30年,這些設備從來沒發生過安全事故,但是被曝光的棕熊生存環境,很讓輿論詬病。最后被撤銷執照。不得不出售珍愛的動物園。在2012年,這部電影出版后,他寫了本自傳,從綿羊到獅子。呵呵。
挑戰媒體,抵制制度,作為一個經營者,他太不合格。他擅長好好照顧動物園,所以改編后,讓他這一部分變成一個員工,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你的確不知道下一秒會有什么奇遇,但是,你會用你自己擅長的方式好好去度過它。
你是那只擲骰子的手,事業只不過是骰子的一面。
生生不息是真正的善果,happy ending。
斯嘉麗你為毛裹那么嚴實!!!!
so sweet ...
動物園里的冒險溫情了一把。大萌變成了大萌爸,斯嘉麗成了山大王【喂!(#`O′)】,一個清淡的家庭故事,溫暖有希望就足夠了。此類型的故事從來都是仁者見仁,你要覺得它平庸它對你來說可以是一個kitsch第二滴眼淚,你認為它以情動人它可以值得珍藏。Jonsi的配樂和整部片子的色調就是絕配!
好溫暖什么的,就琢磨什么時候能給我孩子買個動物園!!太cool了!!!
親情治愈片 PS:我也想要個動物園
愛情不是重點,動物都待在了籠子里,難題也不過是看似滑稽的刁難,這個故事太正常了,當動物園確定了開張日期,奔著這個目標一切問題都變的不成問題。很輕松的家庭喜劇,單親爸爸撫養兩個孩子是重點,愛情成了毫無意外的醬油,好在演員很有觀眾緣,Jónsi的配樂美得像個傳說。★★★
這個季節適合看這種陽光明媚的電影,溫情而不濫情,演技第一是憂郁的老虎,第二是憤怒的狗熊,悲傷的馬特·達蒙,最多排個第三。
或許是人生太多灰暗了,這樣的故事居然還是治愈了我,幾處淚點煽人。盡管幾人之間的化學反應都很微弱,盡管達蒙兜兜一直都有錢,盡管故事講述溫吞,可故事點子太好,又有動物賣萌,著實讓人感動:其實我們都需要【20秒的勇氣】,需要【愛】,需要在人生際遇里停下腳步,想想,【為什么不呢?】
好萊塢從來不缺這種溫情小品,但我們的生活卻是時時需要這樣的感動。這部電影不是“三好學生”,但卻是一個“聽話學生”,以小溫情動人。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需要太多華麗的場面和悲壯的劇情,“家”里的故事,對于我們來說,足矣!
很溫暖很有愛啊!感覺各種戲劇沖突有點故意啊,但還是被治愈了。。。“20秒的沖動” 兒子帥女兒可愛~~
We bought a zoo, we had a dream. 多希望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也身處動物園之中... Jónsi的OST更是替影片加分不少,舒服到爆! “Sometimes all you need is 20 seconds of insane courage. Just, literally 20 seconds of just embarrassing bravery.”
溫情家庭片 看似是在拯救荒廢的動物園 實則是一場關于家庭自身的救贖
溫情
動物們都好萌T.T
今天多倫多很冷但是我被狠狠溫暖了一把。是大愛的伊利莎白鎮的導演~唯一的缺點恐怕就是略顯冗長,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拖了兩個小時。但是作為細節控我表示導演戳中了我好多點~ 女神依然是360度迷死人,如果我是個男的真想扒開那件緊繃的襯衫啊!【喂!你夠了!】神獸草泥馬的兩秒鐘出境讓我激動死了哈哈哈
沒有火花!老的一對沒有火花,嫩的一對更加沒有火花!父子之間也沒有火花,不過Rosie的老成和可愛討喜。
這就是好電影,讓我們在短短兩個小時里忘記現實的煩惱和荒謬,完全的進入一種想象,想象自己如果能生活在電影里天天和動物在一起該多好。
溫情
更喜歡把這片當做一部關于親情的治愈系,而不是什么勵志喜劇,結尾的表白也很感人。情節雖然很俗套,不過馬特·達蒙總給人一種忠誠可信的感覺,所以很輕易就被打動了。
治愈系的溫情片,三星半。馬特達蒙愈發往中年版的萊昂納多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