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節目統籌是枝裕和、制作人川村元氣,加上森七菜和出口夏希等豪華演員陣容,攜手將賣破200萬本的火紅漫畫搬上熒屏!故事以京都的藝伎區為舞臺,講述舞伎(藝伎學徒)堇和料理人季代在舞伎宿舍里的日子,訴說由美食交織而成的日常生活。
漫畫原著:小山愛子的《舞伎家的料理人》(小學館《 周刊少年 Sunday》刊登)
紅豆湯
番茄咖喱
親子丼
都是好吃又家常的日本B級美食
除了劇中美食吸引人外
第一集里出現的玄彬和橋本愛也是亮點
玄彬就算是只剩海報也好帥啊
橋本愛氣質好好
喜歡她之前拍的小森林
現在舞伎的裝扮讓人眼前一亮
差點沒認出來
剛刷完前兩集
就目前來看
女主會成為出色的料理人
女主閨蜜會成為出色的舞伎
期待后面的劇情走向
“怎么這么普通又這么好吃”是都我和朋友對食物的最高評價,《舞伎家的料理人》中的食物就是這樣,簡單卻灌注時間和心意。看到最后一集才反應過來,原來紅豆麻薯湯是歡送時候吃的料理,奶奶在第一集里煮紅豆麻薯湯時是小董和季代要離開的日子。
小董內斂,季代外放,她們都是一上臺就發光就認真對待的人,像小太陽一樣感染身邊的人去尋找歸宿。愛某門技藝,愛身邊的人,很多劇都在講這個,怎么這么普通又這么好看。
抱著“初次見面”的心情和生活談一場戀愛吧。思考自己和技藝的重量,小堇看百子的眼神和小堇爸爸看小堇的眼神一樣,
充滿了力量,他們全神貫注地走入了面前人的內心,仿佛自己就是對方。收到的深深的感動也和舞蹈這種特殊的傳承歷史記憶的方式緊密相關,舞者通過演繹改變了自身氣質,化身成舞蹈內容的發聲者,傳遞出了簡潔而又明亮的東西,是媽媽口中說的他們是傳統技藝的優秀傳承人這一名號,是值得尊重和稱贊的夢想。
小堇和繼代還有他們的共同好友,三人的友情是很純潔,互相和情感復雜交織在一起,和自己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看什么都和自己一樣的人”這樣的宿命讓人回想起青春時期付出的感情,總是不帶任何自私自利的色彩,希望把心交出去的安全感是這群少女少年們最珍貴的東西呀。
百子小姐的失戀,在黑夜流淌里舀起一瓢水,靜靜地看著水從指縫中流走。靜靜地體會被技藝包裹的安全感吧,很多時候她都忘記了自己正在和技藝談戀愛,貪心的人想要抓住另一個他,是多么的耗費心神。你是想離開技藝,隨便找個備胎處對象來緩解自己的空虛和對技藝的懷疑呢。還是心甘情愿地說出,真愛就在眼前,我的心深深地明白呢。將自己習舞的心得傳給晚輩,珍重地向憧憬成為自己的她傳遞愛的信念,就像是一場對技藝的告別,她曾與我相戀,但并不屬于我,它總有一天會從我的身邊褪去,尋找下一個能讓它持續散發光芒的人,請你好好對待它。
很喜歡季代沉浸在做料理人的狀態里滿足的樣子
喜歡她為了給朋友做一碗烏冬面 快樂地走在京都的大街小巷
去尋找好吃的鰹魚花 豆皮和天然昆布
梓媽媽說:京都的烏冬不是黑色的哦
我心想 嗯?原來有烏冬是黑色的嗎?在中國能吃到的烏冬面大部分都是白色的呢
也喜歡京都的傳統老店店主認真對待食物的樣子 “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吃法”
讓我想到《在京都小住》那部電影
季代說: 與其說是喜歡料理 我是喜歡這個廚房 我剛來這個屋形的時候 怎么也睡不著 然后我在早晨下來的時候 剛好 陽光照射在這個地方 感覺跟我在青森的奶奶家一樣 我遇到了我的歸宿
之后鶴駒為了去尋找自己的歸宿 離開了屋形
讓我想起在國外上學的時候 雖然是公共廚房 可是廚房很大 有大大的烤箱 很多之前的留學生留下來的廚具和餐具 還有大大的窗戶 廚房里面從來不缺光亮
從沒有認真做過飯的我也喜歡上了做飯 遇到從未遇見過的食材就買下來 看到喜歡的食譜就記錄在本子上 這樣的話就有理由多和朋友們待在一起了 像是“今天有南瓜湯哦 要不要一起來吃個飯啊” “我做了果醬哦 一會給你們帶過去哦”
我甚至在一次house warming party里 一個下午做了一百多個不同口味的包子
我是個性格很冷淡的人 但是卻很喜歡有好朋友們待在一起的場合 空間里有喜歡的人們的聲音 而我可以安安靜靜地在廚房做飯 做好之后 大家圍坐在一起 邊吃飯邊聊天 吃好后說不定還可以一起散步
我就是很享受和安于存在在這樣的場景里 甚至會自私地希望 啊 時間不要往前走了 大家不要往前走了 不要往前追趕 我不想往前追趕 我不想思考任何關于未來的事情 只想好好地像現在這樣和大家一起待著 看著大家說說笑笑 一起吃飯 一起洗碗
或者 要是大家都住在隔壁就好了 或者一起住在一棟大房子里就好了
從這個意義上 我覺得鶴駒是一個很勇敢的女孩 知道這里可能不是自己的歸宿 于是離開能和朋友們在一起的地方 大膽地踏上了尋找的旅程
如果換作是我 應該會拖延很久很久 因為舍不得離開
換個角度想 生命總還是有分別的時刻 就算我不想往前走 朋友們也會勇敢地往前走 時間也會讓我往前走
即使是這樣 在那段時間里 我也真的有好好享受和珍惜每分每秒 我有在那些“當下”好好品嘗屬于那個時刻的各種滋味 即便是難過的時候 好像也奇怪地享受其中 我有認真度過 其實這樣就夠了
====
還喜歡上了這部劇的配樂 后來才知道也是菅野洋子的作品
柔和的畫面處理也很讓我喜歡 京都和藝妓服飾本身就會有比較鮮艷的色彩 但是這部劇每一個畫面都很耐看
====
只是想記錄一下自己零碎的想法
發表于://note-map.info/wu-ji-jia-de-liao-li-ren/
季代的世界,是那個不足五平米的廚房。她和小堇一起來學習舞伎,但毫無天賦的她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料理。日復一日地做著看似重復的工作,為舞伎姐姐們準備料理。但她永遠不會掉的笑容,是支持小堇繼續往前走的動力。因為太過美好的友情,以至于令人懷疑她的真實性。
即便她的目標是為別人準備溫暖人心的料理,那為何一定要困在這個小小的房子里,如果說是為了小堇,這樣的愛又真實存在且長久嗎?
上帝啊,請賜給我一個無條件愛我的季代吧。
導演是枝裕和也因為“為什么要拍這個劇”的爭議而退出推特,他覺得這個行業正在改變,“以為她們其實不想做那一行,懷著一種藏在溫柔中不容易被發現的潛在的‘偏見’。更進一步,想要表達吉乃的‘聰明’,她將那些外界的視線操控自如,強悍地生存。“
雖然他是我非常喜歡的導演,但我還是想說他混淆了女性的堅韌選擇和男性制造的惡劣就業環境,后者在電視劇里被完全抹掉,只剩下了一群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很認真生活互相給予溫暖的女性的美好寫照。我當然愿意相信有這么一群堅韌溫柔的女性,她們也是真實愛著這個職業,但是傳達給公共社會的作品,(尤其歌舞伎的對象大多是10+歲的女孩子),不應該忽視如今依然惡劣的職業環境。
有幸去過17年的京都 看過有關舞伎和藝伎的表演 當時在場座無虛席 絕大部分都是游客 可以說舞伎和藝伎已經成了京都的一個標簽 變成了京都旅游業的一部分 而日本政府也是選擇了保留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
而在看到百子在茶屋為男客表演時 不知為何總是感到不安 害怕男客做出的無禮舉動引發不好的事情 直到轉場后心里的石頭的才落下 特別是百子遲到那里這種不安達到了頂峰 之后我發現劇里的男性似乎都是彬彬有禮的 有教養的形象 你會發現劇中幾乎沒有令人不快的矛盾與沖突 由此可見這部劇的精神內核便是一種無限的美好 制作方是不會將行業的黑暗面與不堪明顯的顯露出來的
想到舞伎和藝伎我立刻就想起剛看的《滿江紅》中的舞姬 兩者是有相通之處的 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職業 其中必定會有歷史的封建糟粕帶來的影響(男尊女卑 物化女性等)相信和在電影中對舞姬開黃色玩笑時我會感到不適一樣 一些人在看到劇中舞伎為了取悅男客而跳舞也會感到不舒服 當然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 不能簡簡單單地說清楚
而關于女主16歲不上高中就去拜師學藝 我覺得可以將其看成一種特別的職業學校 在日本有“職人”這一說(反觀國內對職高的刻板印象) 我認為兩者是有相似之處的 舞伎和藝伎也是一種需要長時間不斷精進才能獨當一面的職業 早年長時間的積累最后帶來高收入與業內聲譽 前面說了舞伎和藝伎已經成為了旅游業的一部分 既然如此 就會有職業需求 就會有人向往并以此作為目標
當然不得不承認這份職業的灰色性 個人認為日本文化本來就比較極端 偶像文化中的地下女團 陪酒小姐 援助交際等 真的刷新人的認知 日本本就是一個將厭女文化做到極致的國家(貶) 不得不說這些都是在各種社會問題下必然出現的現象 而我們身邊可能也存在這種極端的黑暗 只不過可能還未被揭露罷了
所以 個人認為將這部劇當成一部商業爽片就行了 看看美少女和美食開心一下
由我擔任總導演和聯合編劇的《舞伎家的料理人》,于2023年1月12日開始播出。非常感謝每一位觀看過的人。我從2020年夏天開始為本劇的制作進行全面取材,距今已經有兩年半了。 我想總結一下我對制作過程的一些想法,盡管很簡短。
在接受川村元氣的邀請進行電視劇改編之前,我對花街的了解是微乎其微的。在電影方面,我的知識僅限于溝口健二的《祇園姐妹》、《祗園歌女》和成瀨巳喜男的《流逝》。我也讀過一些書,為自己做準備,但當我第一次踏入祇園時,我的立場與劇中第四集堇的父親無大差別,持一種否定和懷疑的態度。然而,在我開始研究時,我清楚地認識到,在花街內外都有人試圖改變這種“傳統”,以便將其作為一種文化,像歌舞伎一樣傳給下一代。
電影和電視行業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所以我理解改革并不那么容易,但我想聲援他們的努力,支持他們,哪怕只是從一個小的方面。
從我們開始取材到拍攝的兩年時間里,京都完全被新冠疫情所覆蓋,就像一個鬼城,或者說像一個建在電影制片廠內的場景。對于拍攝來說,這很容易,但我認為對于主要為游客而生活的人來說,這很難。祗園甲部地區的情況也是如此,該地區的藝妓和舞妓人數是整個花街中最多的,但我們聽說,即使她們一直在練習,也沒有地方讓她們展示自己的技能,其中一些人放棄了,回到了父母的家里。對于那些繼承傳統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危機狀況。 然而,即使在這種狀況下,變化也在一點一點地發生。 去年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二次的宴席,與2020年的第一次不同,舞伎不允許在酒桌上喝酒。不喝酒的規則變更得到了嚴格的執行。去年12月,我與管理方的負責人交談時,舞伎的榻榻米房間在22點結束,其余時間轉給了藝妓。他解釋說,屋形和舞伎之間將好好地簽署一份合同,而且還將設立一個咨詢窗口。 當然,京都有五個花街,每個花街因其位置和起源不同而有不同的特點和文化,所以我推測有些改革不會一步到位,但我覺得它們的改革速度甚至可能會比電影和娛樂業快。
在一個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的文化中,什么應該被保留,什么應該作為古老的傳統被更新? 我覺得,像我這樣只對世界有短暫窺探的人,要輕言是非,是相當困難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例如,我對舞伎的勞動地位有疑問,我做了一些研究,得到了一些解釋,但說實話,我無法得出一個滿意的結論。我相信,那些被賦予了某種治外法權的特殊解釋,在未來很可能會根據外界的看法加入一些“改革”。然而,我認為,如果他們要改革,對其了解至少不應該僅僅知道京都有五條花街。我認為某些部分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然而,我認為如果他們完全消失了,并不是一件好事。盡管有時代的變化和摩擦,他們所培養的生活方式對我們這些只知道在東京生活的人來說感覺很豐富。
我想知道是否應該對花街本身的狀況說些什么,但我已經轉達管理層,如果他們以“聲明”的形式宣布從2022年開始從內部進行這種改革會更好。他們說,在時機合適時,他們希望在與律師協商后這樣做。作為一個突如其來的粉絲,我希望這樣的聲音能從內部發出,并希望出現一種情況,即在花街工作的人的未來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接下來,說說關于劇中對花街的描寫。我在這篇文字的開頭附近提到了一個場景的劇本(中堇的父親出于關心來到他女兒居住的屋形),由幫助我進行采訪的人事先讀過,但現在孩子的父母在接受孩子成為見習舞伎之前,總是會被會見、被說服和被安撫。他們希望我們拍完后剪掉這些場景,因為它們具有誤導性。他們還告訴我,在電影《SAYURI》在世界各地放映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作為游客來到祗園,他們中的許多人以憐憫之心對待舞伎,認為她們是被貧窮的父母賣掉的,這令他們很困擾。他們以類似于憤怒的情緒希望以某種方式擺脫這種負面形象,我被他們懇切的決心所感動,這在決定我對此事的立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和劇組討論了這個問題,并選擇保留堇的父親的先入為主的概念,而讓屋形的媽媽與他爭吵。 然而,以一種易于理解的方式,我在故事中沒有讓任何人虐待或傷害舞伎或藝妓。那是因為溝口健二已經描寫了這一點。我想,我現在想把它以不同的角度提起。相反,我想做的是展示難以看到的潛在的“偏見”,它被溫柔所包裹,就像百子姐姐的情人所體現的那樣,它沒有惡意,但它讓我們覺得她們的工作比我們的工作要更不重要一些,或者她們并不真的想做這份工作。也正是吉乃的“聰明”,使她能夠在玩弄這些外部的目光時游刃有余。 我認為祇園地區的起源和它今天的樣子是一個奇跡,但我并不打算把它描繪成一個烏托邦。相反,我描繪的空間和時間的價值是,它們是有限的,不會永遠存在,這就是為什么它們是珍貴的。我不知道我走了多遠。 人們來到那里又離開。他們堅持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并把它們隱藏起來。有人在觀察這種重復。或者說是“守護”可能更好。就像梓媽媽和田邊先生在沿著鴨川散步時談到的那樣。那是八坂先生還是屋頂上的多福?也許是季代?我想,原來是這樣,這不就是原著所描繪的那個叫季代的不可思議的存在的本質嗎? 某種程度上,她是一個守護神。在這次電視劇改編中,我利用了原作者小山愛子的慷慨,在主人公周圍安排了幾個原創人物,但我想確保不誤解季代的本質。 我沒有向小山老師核實,所以這可能只是一種假設。 雖然16歲的料理人是虛構的,在今天的花町并不存在,但我想通過季代,把那些我通過取材感受到的那個小鎮“歷史的”一面,好好地展現出來。
這是我作為節目統籌在制作電視劇《舞伎家的料理人》時的基本立場。
去年,有人對花街提出指控,無意中,舞伎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該劇是在前年的夏季和冬季拍攝的,所以這并沒有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內容。引入一個原作中沒有的具有批判眼光的人物,也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然而,在交付這個系列劇時,我們不應該對指控做出適當的“聲明”嗎?自去年8月以來,我們已經與Netflix和制作方進行了幾次討論。然而,在與京都五花街的不同意義上,我們無法同步前進,也沒能達成一個聲明。一部作品,并不僅僅是導演的東西,盡管從某種意義上接受了這種無可奈何,但作為從一開始就參與電視劇改編項目的負責人,我想寫下我自己對這件事的立場。
以上。
2023年1月24日 是枝裕和
原文:http://www.kore-eda.com/message/20230124.html?continueFlag=ee3bce3b972807b68a89ed0463db16f8 (粗略翻譯,難免有誤,歡迎批評指正)
往往最能療愈人心的,恰恰是一份簡單與純粹。簡單的人際關系,純粹的熱愛。
無論是自然光投射的斑駁光影,還是季代做的家常菜,都是最本真質樸的。就像大家所說的,很普通,但很好吃,讓人很心安。我想,這也是整部劇下來,觀眾想說的。它把人性的善都呈現了出來。
小堇想要成為舞伎,始終從一而終的訓練,但整個過程她很享受。沒有那種為了夢想必須歷經苦痛的世俗觀念,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即使父親想要領她回去,也沒想真的阻隔她追尋所熱愛的。不然一開始小堇就不會背上行囊,帶著季代去做學徒。整個過程都是她拿主意,既然當初小堇能自己做決定,那最終父親也帶不走她。父親只是需要一個理由,能讓他安心放手的理由,于是吉乃和梓媽媽她們順理成章的成了說客。
當然,其中少不了季代燒的茄子。對于小堇,真的就是那句:你只管去做你喜歡的,其他的交給大家。所以,小堇是幸福的。
季代是一個做大于說的人,多數時候她沉默寡言,頗有一種看破不說破。內向的孩子用微笑去代替表達,更多的時候去傾聽,旁人難過了做一桌子好菜,開心了還是做一桌子好菜,默默作陪,反倒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
季代性子比較慢,有點憨憨的,心思單純,是那種歲月靜好的佛系女孩。大家都想要一個這樣的季代,但沒人想成為季代。因為季代太美好,太理想了,濃縮為一個詞就是“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大多數人都想擁有一個長情的人,但不想成為長情的那一方,那意味著犧牲,并且還樂在其中。可是季代就是這池中之“魚”,當梓媽媽以不適合做舞姬準備辭退她時,她第一反應不是自己不適合,而是不能和小堇在一起,她要食言了。所以,你以為的“犧牲”在她眼里,究竟算犧牲嗎?還是另一種幸福呢?
其實在小堇和季代這段友誼中,還夾了一個健太構成三角戀。小堇喜歡健太,健太喜歡季代。但季代總是忽略健太,季代的眼里只有小堇。這里沒有那么多狗血劇情,也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女孩子容易想太多,想太多容易壞事,而這部劇的治愈之處在于,女孩子沒有那么多心眼子,心思單純,感情也沒有那么多雜質,自然也不會心生怨懟。
除了兩位主角這對令人艷羨的友誼,還有另外兩對。兩位媽媽之間的友誼,吉乃和百子之間的友誼。千代媽媽和梓媽媽有點像年輕時候的百子和小堇,是前后輩這種提攜關系,千代媽媽希望梓媽媽能追尋自己的幸福。
吉乃和百子是同輩,還是兩位頭牌,兩人有競爭但無爭搶,還是日常互懟的死黨。雖嘴上說著競爭,遇到麻煩卻第一時間救急。羨煞旁人的友情,也很幸福呢。
如果說,有人想要一個季代,那我想要一個百子。作為前輩能視如己出提攜后輩的,還是未來和自己搶飯碗的,真的很難得啊。現實中有很多前輩不打壓后輩就已經不錯了。能一邊為你上妝、鋪平裙角一邊告訴你,從今以后,我們就是競爭關系了喔,所以你更要加油,換做普通人,可能又是另一番說辭了。
千代媽媽錯過了自己相愛的人,她與已婚的丈夫互生情愫,但是喜歡止步于此。
梓媽媽從來沒有后悔生過涼子,涼子也希望梓媽媽能幸福。
百子在舞伎和愛人中選擇了前者,鶴駒放棄了舞伎生涯,轉角遇見了愛情。
她們都有自己的遺憾,但是她們從沒后悔過。
很多人說這部劇是裹著糖衣的劇,是浮華的。刷完整部劇,我還是能看到些許無奈。同樣一個故事,有人訴說苦難,有人抹平苦難,有人勾勒地獄,有人擬想天堂。
這部劇的本質,是人性本善啊!
藝妓看了肯定搖頭,做藝妓是呆在一個枯燥封閉的學藝的世界,沒有自由,上下級等級制度特別分明,而且學藝多年后的盡頭是說話陪酒到半夜,早7點又要起床問安,是一種24小時靠忍活著的工作….薪資特別一般出路就是做家庭主婦或者媽媽桑,日本人上一代自己都搞明白了不愿意去,這拍出來是忽悠新的年輕人嘛!
這種題材是枝裕和真的是輕車熟路,舒緩清新的敘事手法,對環境的捕滿是典雅與詩意,如春雨般描摹出別樣的生活情調,影像仿佛可以呼吸和流動,有了一種十足的韻律感。
明擺著人工糖水啊,是枝裕和確實對這種小清新很會拿捏,可是“豆蔻少女不上學”的舞伎背景就讓人emmm……而且劇名叫料理人,一集做飯的時間5分鐘還不到
想看喜歡的妹妹和美食來的,結果美食濃度不高,進行一半了解到舞妓真實的生活,瞬間發現劇情更是難以下咽,一味的美化兒童性剝削只讓人覺得荒謬
說實話這劇也就熱乎熱乎眼皮子,根本不能細想,美其名曰是傳統,其實處處透露著對未成年女性的身體和心理的剝削,從第一集開始這種違和感就貫穿始終。請問有什么正經工作是結婚生子之后的女性不能做的呢?這個行業本身就存在非常嚴重的性別歧視傾向。還有女一,你初中畢業沒選上舞伎不敢進回去讀書,16歲就給人去廚房燒火了?這是什么舊社會!
簡單,平靜,甜美,治愈,溫暖。美女與美食,是枝裕和的拿手好戲,屋內女性群像肢體的曖昧,情愫感情的升溫加熱。暖色調版本的《海街日記》,溫暖和煦,夏日海邊四姐妹散步,冬日屋檐下學舞伎,做料理。夏日喝青梅酒,冬日來一碗暖暖的團子紅豆湯。做咖喱,吃抹茶蛋糕,烤鰻魚,豆腐湯,曬梅子,唯有美食與美女不可辜負,大冬天的就只喜歡看這種簡簡單單的劇,所有疲憊可被消去。
好久沒有看過這么順暢又溫暖的女性群像日劇了,時而想起《海街日記》時而想起《海女》時而想起《問題餐廳》,總之就是蠻喜歡的。出口夏希好漂亮又端莊,感覺應該讓她去演《初戀》里光妹少女時期那個角色
是枝裕和+川村元氣+菅野洋子,再加上網飛砸錢群星薈萃,每一個鏡頭都很美,每一個角色都很討巧,每一個故事都很日式溫情。電視臺怎么比,比不過。
真好啊,香噴噴的料理,努力的目標,美好的友情,還有可愛的人們啊(?ˉ??ˉ??)
「百花」即將作為舞伎出道的那場戲,就像新娘子要出嫁一樣,抗拒著時光變遷的舊傳統,以一種令現代人也興奮不已的儀式感,重新煥發出生機。因為舞伎這門職業的極特殊性,讓我們即使在觀看如此少女情懷總是詩的作品時,也難免被現代視角的雜念所困擾——不僅要關注這部劇「說了什么」,還會狠狠盯著它「沒說什么」,如畸形的競爭、糟粕陋習與男性凝視等等。慶幸的是,這種聚焦在潛臺詞上的、令人疲憊的私心,也漸漸被這些活生生的人物所軟化——看她們如何將歌舞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在偌大的城市和微縮的工作區之間、在現代世界與傳統習俗之間尋找平衡;如何找到自己心中的熱愛……這個時候讓我覺得,所處行業的復雜紛紜,無法完全左右作為一個人本身的秉性與品格;以自己獨立的靈魂與人格為妝底,無論畫上古昔的、抑或是未來的妝面,那都是一種美。
又有了新的電子榨菜,下飯神劇
整體感覺特別的昭和。森七菜的眼睛好漂亮,亮晶晶的有點像能年犬,好卡瓦。
初中畢業沒多久的女孩和胡子都白了的老頭喝酒調笑,鏡頭一轉女主在做日常但讓人幸福的食物……舞伎生涯佐以一餐一飯的“治愈故事”……不是我說這到底哪門子治愈了啊,只讓人后脊背發涼好嗎……
年度京都軟廣,實際上的舞伎就是每天喝得爛醉,廚子是未成年還沒工資
看到過一篇影評,說這部劇有失是枝裕和一貫的水準,只展現了舞伎美好的一面,而沒有深入剖析現實的痛徹,有些過于失真。于是我想,現在的影視作品,已經不抨擊些什么就不行了嗎?非要或深或淺地戳一戳現實,一定要能引人深思,揭露現實的矛盾才算好的作品嗎?我們已經不能再單純只是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了嗎?雖然他沒有抨擊現實,沒有展現所謂的對舞伎不公平待遇的深入刻畫或是什么對男凝的反抗,他不能只帶給我們一些世界的美好和治愈嗎?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日常生活中細小的,容易被我們自己忽略的美好。是枝裕和最擅長的我覺得不是對現實的揭露,而是他把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好放大了拍出來給我們看,讓我們感嘆,原來世間還有這么美好的感情啊。等我們再回到日常生活,能發現原來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擁有的。也許這才是導演想看到的。
是枝擅長的清新治愈風,京都藝伎文化科普。較之原動畫極大豐富了故事的層次和細節,增添或原創許多配角的戲份,把簡單的單元美食番擴充成極富生活流的舞伎群像日常,在寒來暑往蔬食飯羹里構筑女孩子們惺惺相惜的美好情誼。盡管風格的確唯美溫馨,劇里也明確提到“舞伎”意在把見習生們打造成正統的歌舞伎表演者以繼承傳統文化,但該職業的灰色性和滿滿的男凝剝削是切實存在的,不能僅靠文藝作品的稍加粉飾就能輕易抹除。三谷和坂東的本色出演令人驚喜;舞伎們瘋狂熱衷韓流莫名好笑(誰能拒絕玄彬!);松橋再度同框本人超滿足;出口夏希未來可期。
畫面引起極度舒適。看到笑容就覺得很開心治愈,平平淡淡的美食與日常。有幾段BGM聽著好舒服。還蠻喜歡森七菜的,好可愛啊她,出口夏希好看的。好多女孩子都好好看,梓媽媽還是好美啊,有氣質。沒想到還有松岡茉優和橋本愛。拍的女孩子們好好看,每一縷光照在臉上,都感覺溫暖。多拍點,我好想看這些女孩子。忍不住看??我就看完了??
季代 請你成為我的室友吧!!!
(是枝監督E1-2、5;津野3-4;奧山5-7;佐藤8-9)活著的意義在于「找到自己的熱愛」。來自不同地域的女孩們聚集在京都的“朔”,正如不同世代的優秀女優們一起成就了這部極其精彩而溫暖的女性群像劇。在屋形和茶屋構成的舞伎的世界里,每位女性都在努力散發著屬于自己的獨特光彩。元氣質樸的季代和認真堅韌的小堇從青森到京都都是彼此支撐與互相理解的存在,就像季代成為料理人、小堇成為“百花”,希望森和出口這兩位00后也能在藝能界熠熠生輝。百子的氣質氣場&身形骨相不愧是朔的當家舞伎,在船屋上表演的“黑發”實在太美,對后輩也多加照顧,拍《活死人之舞伎》是否暴露bbl本人影迷屬性w。松岡“吉乃”太過有趣,“諧星”mayu再現,廣島人都是這么直爽的嗎??“松橋”此次化身“蒲葦磐石”,互相斗嘴吐槽彼此羨慕太好嗑。
是一種冬日漸暖、元氣滿滿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