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分類:劇情片 美國 2018
主演:史蒂夫·卡瑞爾 提莫西·查拉梅 毛拉·蒂爾內 克里斯蒂安·康佛瑞 凱特琳·德弗 艾米·萊安 斯戴芬妮·斯考特 朱利安·沃克斯 杰克·迪倫·格雷澤 艾米·福賽思 安德烈·羅佑 曼迪婭·弗羅里 蒂莫西·赫頓 愛德華德·弗萊徹 麗莎蓋伊·漢密爾頓 邁克爾·帕特里克·麥克吉爾 湯姆·蔡 山姆·狄龍 埃米·阿奎諾 湯姆·貝耶 朱利安·克魯瑟 約翰·洛巴托 安東尼·斯諾 艾蒂安·維克 大衛·門登霍爾 奧克莉·布爾 Kue Lawrence Ricky Low Mary Pat Farrell 杰夫·阿德勒 Sasha ?
導演:菲力斯·范·古寧根?
尼克(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飾)從小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他有著美麗白凈的外表,活潑開朗的個性和一個聰慧的大腦。學生時代,他很輕松的就獲得了不菲的成績,申請了六家大學均得到了認可,獲得了入學資格,每個認識他的人都堅信這位少年有著無量的前途。
然而,尼克的命運,從他接觸到一種名叫“大麻”的東西開始,就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種能夠給他帶來短暫刺激和幻覺的毒品很快就令尼克深陷其中,之后,不滿足的尼克又從大麻轉向了病毒,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名癮君子。為了戒毒,尼克進過戒毒所,參加過互助會,但這些努力最終還是付之東流。
前言:每一種親密的情感關系中,都沉積著嫌惡和敵意的感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
為了照顧太長不看的吃瓜路我總結一下:
Nic吸毒不是作死也不是青少年叛逆,罵他咎由自取/活該/坑爹是非常不公正的評價,他因為一些成長經歷和心理創傷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和躁郁癥,從12歲就開始藥物/酒精成癮,也有家族基因問題,簡而言之他有病,但他的家人不知道(攤手),匯報完畢。
如果你還有興趣就一定要耐心,因為真的很長,還不定期更新,也許會改變對電影的觀點。
"父母總是對孩子太過苛求,而孩子總是對父母太過寬容"
電影了說了nic的內心,然而觀影中我們觀眾也普通父親一樣有視覺盲點。
讀過劇本和三本原著(父親的漂亮男孩,nic的tweak,we all fall down),補充一些關鍵性信息,以及闡述為什么nic成為癮君子,讓大家了解一下真相。
(1.15更新影片片段解析,影片細節在暗示nic的內心)
(1.17日更新甜茶語錄)
(1.19補充nic的遺書內容)
(1.20更新影片結構分析)
(1.28新增心理學術語解釋)
補充關鍵信息:
美國毒品叫drugs,毒癮也就是藥物成癮,很多抗抑郁的藥都有成癮成分,nic早期就是有抑郁癥和躁郁癥,那些drugs幫他緩解了這些癥狀。
毒品(drugs)按獲取途徑分處方drugs(嗎啡等)和街頭drugs(海洛因,搖頭丸,冰毒等)。按效用分四類,致幻劑/鴉片類/鎮定劑/興奮劑,nic基本都用。
書里解釋了癮君子要在“觸底”后才會回頭,nic在女伴OD后給爸爸打電話要求回家,重要原因就是這個女孩是在nic的影響下注射冰毒的,他差點害死一個人,這點嚇壞了他。
電影中爸爸的拒絕好像有點突兀,前一秒追著人家車跑,下一秒就不讓人回家,實際上這件事之前父親和繼母已經就nic的問題聊過,認為nic已經嚴重傷害了家人的正常生活,入室盜竊給爸爸觸到了爸爸的底線,傷害到兩個年幼的孩子,加之反復的治療已經消磨了他耐心,他下定決心暫時放棄nic。
原劇本(2016年版本)刪除的地方
1.Nic打電話要回去念大學時,他的室友在旁邊揶揄他he's funny when he's asking for a favor,hope he writes better than he cooks。我的理解是nic其實是一個不擅長向人提出要求的人,即使是面對父親絕對會同意的事,修改后的版本我也認可,nic很委婉的提出要求。
2.nic第三次治療后回家過周末,有個超市里的收銀員知道Nic是癮君子,像看怪物一樣看他片段,畢竟癮君子在任何地方都是要釘在恥辱柱上的,這點讓nic很不自在(這段刪除可能是為了將矛盾集中在家庭關系上)。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家人的情感忽略,比如nic回家開房門后有個特寫鏡頭,他房間被當倉庫堆放雜物,這幕原劇本是有爸爸過來敲門打招呼,問你感覺怎么樣,nic連我很好都說不出口,只是點了下頭回應,然后關上門他打開電腦猶豫著寫東西,不斷刪改重寫,以及海灘上繼母差別對待兩個孩子,拒絕nic帶著Jasper沖浪??,而允許nic一人前去,加之晚歸后爸爸的盤問,高中畢業典禮的回憶(稍后解釋)一起引發Nic的抑郁癥(他家人都不知道他有病,從書里看應該是童年時期開始的),他離開家后在金門大橋打電話給贊助人說我討厭活在現實世界,情緒崩潰,大哭,緊接著有了第四次復發。
(nic在女友家廁所里找到的藥瓶是具有成癮性的處方藥。這個大學女友和后來街上那個是兩個人,我已經看到不止一個人誤會了)
2016年的原劇本是線性敘事,但是太長導演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原編劇有在塞一些接地氣的美式幽默的臺詞,結構也偏drama化,對比和沖突都很明顯,可能怕影響影片基調都刪除了,然后變成了部歐洲內斂情緒流風格下的美式家庭片,在美國,家庭溫暖是一種白人中產的政治正確,尤其是影視作品,這可能導致主創和導演在創作和公關時選擇維護北美觀眾認可的家庭價值觀路線,但導演還是想表達,于是把線索藏得很深,此外這部片在imdb上有7.3的評分,北美影評雖有詬病但總體比國內寬容一些,可以歸結于文化差異,畢竟國內沒有那么泛濫的dp問題,無法喚起集體文化共鳴。
配樂很亂但找的歌都是根據人物的心理活動來配的,另外有些歌帶有和劇情相關的文化背景,這點重點夸一下,爸爸去餐廳接nic和nic離開家,以及上面提到的那段都配得不錯。
對不起跑個題讓我花癡一下,timothee的骨相真太美了? ??
成癮解釋
首先電影是有意識避開這點的,有個訪問里聊到,主創們去找投資商,投資商向他們詢問為什么nic要xd,他們覺得問這種問題的投資商不是他們想合作的對象,timothee也在圓桌會議里談到問動機的人沒get到這部電影(“The WHY is not purposefully addressed, because that's not as important as the fact that the one is addicted.”),在我看來,如果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電影的篇幅是絕對不夠的,而且電影的影響力比書籍大多了,而動機涉及了個人隱私和心理創傷,有人提到是為了保護原作者,對此我表示認同,如果我是nic的父親,就算是主創想從nic的立場來描述,我多半也不會同意的,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這個我真說不準。
我讀完爸爸的書,確實好幾次落淚,感嘆他的付出與反思,然而在開始看nic的書后,被nic所描寫的事情給驚呆了,爸爸的采訪里說看tweak的每一頁他都會哭,讀過tweak的人也許多多少少會討厭nic,性格上他自戀,愛慕虛榮,厭世,自暴自棄,行為上,他偷錢,入室盜竊,販毒,影響女朋友吸毒,破壞別人家庭,有著各種各樣的道德失敗,可是他本質上不是個壞人,而是被dp和心理問題困擾的普通人,有觀眾看完電影后或者漂亮男孩的原作后誤認為David是美國好爸爸,nic成癮是自己作死,或簡單的歸因于基因,實際上nic成癮完全是有跡可循的,電影里也有暗示,以下是我的一些歸納總結。
特別聲明:我只是因為看到很多人把鍋全甩nic身上,指責他自私,任性,慈父敗兒,身在福中不知福,溫室里腐爛的花朵等(有的人甚至連茶一塊罵,簡直有病),覺得他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帶著為他平反的心態,根據我自己的主觀理解和分析寫下這些東西(來來來,大家把鍋分一分),其實無論是書還是電影或者主創訪談里都沒有對成癮原因蓋棺定論,我只從nic的心理角度出發,毒品的環境泛濫,基因【注釋1】不在我的議題內,如果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歡迎探討。
Nic的一段采訪
I was in a lot of pain growing up, and drugs were the one thing that I found that made that feel better. (我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痛苦,毒品是我找到的唯一讓我感到緩解的東西) I felt this very immediate sense of relief. Up until that point, I had felt so insecure and uncomfortable in my own skin. I just didn’t fit in anywhere. (我立即感到了解脫,在此之前我有太多不安全感和不安,我不能融入任何地方)
“毒癮是心理疾病的表征,心理疾病肯定是成長經歷造成的”-by另一位看過原作不愿透露姓名的茶粉的觀點。
nic的爸爸年輕時作風很嬉皮士,因為出軌nic最好的朋友的媽媽(nic:友誼的小船已被掀翻)導致第一次婚姻失敗,兩人經常當著nic的面吵架,nic只能躲進熊貓玩偶里尋求安慰,父母在爭奪撫養權后被心理醫生建議共同撫養,平時跟著爸爸,寒暑假去媽媽那里,這種異地共同撫養割裂了nic的社交圈,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系,nic在十歲時的飛行里程已經超過爸爸一輩子的累積。 父親離婚后再婚前浪過一段時間,把他丟給保姆照顧,往家里帶女人被nic撞見,隨便帶他去逛紅燈區,參加成年人的派對,nic過早的暴露在性的影響下,第一性意識是在8歲,對象是父親帶回來的保姆,此保姆是父親隨便亂找的女人(保姆都能找來路不明的女人,怪不得Nic要說Mom should've got the custody),滿身紋身,照顧了nic三次被炒,她趁nic睡覺爬他的床抱他,還帶他看R級片電影,nic說的很隱晦但是保姆是性騷擾(或者猥褻?我不知道該用什么詞)了他才喚起了他第一次性意識,nic對她的回憶在我看來是有創傷性的,nic第一次性經驗是12歲,對象是比他大的同學,此外,nic的繼父在他5歲左右吹噓他的風流韻事,那時候的他十分恐懼,性的過早曝光是對未成年有極其大的傷害。
父親對nic一直進行放任主義教育,nic從小暴露在性,酒精,大麻,以及有著“放浪形骸”+厭世傾向的文學作品和音樂中,當nic擔心爸爸一夜情染病時,david直接給nic上起了生理衛生課,教他怎么使用安全套保護自己,這時的nic還沒有開始上小學,在他一年級班級組織的談話活動中,他給小伙伴普及避孕知識直接被老師叫到了校長室,但david知道此事后還把它當作有趣和酷事講給朋友聽,此外爸爸在第一次知道nic吸大麻也只是簡簡單單的處理,透露出他年輕的時候吸過毒到沒有上癮,還跟nic一起吸過一次大麻。 繼母很尊重nic,與其說是母親,她更像是nic的朋友,她在nic面前缺少了作為母親的權威,在nic的dp問題爆發后,她本能的想隔離他,避免自己兩個孩子受到傷害,父親在nic治療期間也是有意識的疏離他和弟妹。此外,父親在和繼母在一起后,浪子回頭,徹底摒棄過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Nic解讀為這是對他的拒絕,父親停止了帶他去看電影,到處游玩,參加派對,并切斷了過去的社交圈,Nic感覺到父親不再完全屬于他了,甚至把他當做一個錯誤,努力糾正過去的一切,nic怨恨繼母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nic的生母再婚后家庭不和,繼父有暴力傾向,經常和媽媽爭吵,nic一直想拯救媽媽。
nic被診斷患有抑郁癥和躁郁癥,在tweak里他和大她十幾歲的女人交往,他導致了這個女人的婚姻破裂,他在別人面前都要接受審查,而這個女的跟他一樣墮落,他不會有被judge的感覺,nic和她病態的互相依戀,也因這個女人復發過,心理醫生告訴他,因為年幼時母愛的缺失,他在這個人身上移情投射了母親的角色。
nic的父母在婚姻失敗后一直不和,從來不會同時在場,對他的監護權也有爭議,在父親面前要忠于父親,在母親面前要忠于母親,一直讓nic有種割裂感,每次離家前往下一個家庭的前幾天nic都會生理性胃痛,以及焦慮,nic的dy問題爆發后父母仍舊相互指責,把他們的婚姻破滅的矛盾凌駕于對他的愛之上,他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
心理學有個術語叫相對剝奪(喪失)感【注釋2】,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以表現為憤怒,怨恨,不滿,壓抑,自卑,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乞丐不會嫉妒百萬富豪卻會嫉妒比自己收入好的乞丐(現在社交網絡上販賣的焦慮的加雞湯文都是遵循這個原理,即選取錯誤的參照物),有人指責nic,理由是世界上比遭遇比他慘的孩子多著去了,還有許多人長期暴露在貧窮和犯罪環境中,而自甘墮落的nic享受著優渥的物質條件,在他們眼里,包括在父親眼里,Nic是一個成長在環境優美的富人區,住著帶著花園的漂亮房子,不愁吃穿,被父母包括繼母以及周圍所有人愛著的小孩,但是對于nic而言,他的參照物始終是Daisy和Jasper, 他在三個層面上感受到了上述的相對剝奪感,一是他喜歡繼母,想要被她喜愛,然而Karen能給予他的愛和給予弟妹的愛不可能是同等重量的,影片開頭弟弟的出生,立馬把他為了使karen喜歡他而做出的努力打了水漂,二是Daisy和Jasper一直有一個健全的穩定的親子關系和居住環境,而自己卻要兩地奔波,犧牲自己的社交圈才能分別享受到父親或者母親的陪伴,他感受到的親生父母的愛在任何時刻都是殘缺的,最后也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父親在他和自己弟妹的撫養方式上的差別對待,更準確的說父親知道自己教育nic的方式錯了,所以對弟妹不是放任主義,而是開展溫室教育,全方位保護和關心,他在nic身上吸取教訓,學會了怎樣做一個好父親,nic仿佛是他的的一個試錯品(小白鼠)一般,這點表現在餐廳沖突時的臺詞里,I was the amazing thing, like your special creation or something, you don't like who I am now,我曾像一個你創造出來的了不起的作品,現在它失敗了,你不喜歡真正的我,Nic貶低自己厭惡自己,認為自己是父親的失敗作,反正父親還有Jasper和Daisy兩個替代品(這是事實),父親在nic年幼時沒有好好保護他,卻和繼母一起對弟妹精心呵護,Nic把自己和Jasper做對比,Jasper在10歲時還保持孩童的天真,和Daisy玩著樂高和人形公仔,自己卻在12歲瞞著家人和人上床,酗酒,抽大麻,這種差別讓他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公和委屈,以及在心理落差面前造成的壓抑和自卑,他的“本我”(id,攻擊欲,原始渴望)怨繼母,嫉妒弟妹,恨自己的父親,可由于他“超我”(superego,道德感,良知)的制約,他無法將這種怨念和嫉妒開誠布公,或發泄任何憤怒和不滿,當外部發泄渠道被阻礙,nic只能通過內耗【注釋3】來抑制和消化這種暴力,于是他自我責備,自我攻擊,自我厭棄,不僅如此,面對父母的期望,nic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贏得父親和繼母的贊美和喜愛,在爸爸融入和繼母的新生活后,nic卻越發感受到自己和他們不是一路人,在書里他經常用dad's family或their home的口吻來指代爸爸的新家庭,稱繼母為Karen,稱弟妹為their children,他在這個家是個外人,是個訪客,nic覺得自己是外人除了血緣,教育方式方面的原因,還有就是他要來回兩地奔波,當一個環境待久了突然切換下一個環境是要適應的,長此以往會很累,而且他本身就是敏感的人。他很努力的想融入這個家庭,裝作一副其樂融融的模樣,好讓所有都開心,這種日復一日的偽裝和討好使他得心力交瘁,潛意識里他一直想逃離這種現狀,離家時背景樂的歌詞我里有句話我覺得很符合描述他的心境,that extremes kept me abused(兩種極端的情感感讓我受盡虐待,傷痕累累)
分享幾段nic在書里的原話(翻譯源自谷歌機翻) The life they've provided the kids has always been so stable,Jasper and Daisy have lived in the same house their whole life.I envy them,I mean, of course I do.
他們為孩子們提供的生活一直都很穩定,賈斯珀和黛西一生都住在同一所房子里。我嫉妒他們,我的意思是,這是肯定的。 my dad and Karen have done everything. they can to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from all the sexuality and drugs I was exposed to.
我不知道這和我的經歷有多大關系,我父親和凱倫已經做了一切。他們可以保護他們的孩子免受我所接觸的所有性行為和毒品。
I am still just try to fit in,I fell like a visitor-a guest. It hurts me.I want to be a part of their lives.I want to be accepted as one of them.
我仍然只是想要融入,我像一個訪客 - 一個過客。它傷害了我。我想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被接受為其中之一
nic談他磕high的感受
I didn't care anyone I didn't need to hold my family together I didn't need to rescue my mom from her abusive husband I didn't need to worry that my dad loved his new wife and children more than me.
我不在乎任何人 我不需要和家人在一起 我不需要從虐待她的丈夫身上拯救我的媽媽 我不需要擔心我的父親比我更愛他的新妻子和孩子
nic談及和家人的相處
I know this isn’t fair. I try so hard to fight it. I try to just be nice. But then, gradually, I realize that all those feelings of dreading leaving are being replaced with just wanting to get the hell out of there. Suddenly I can’t wait to leave—get back on my own—not have to deal with this cutesy, overprotected, sugarcoated world of my dad’s family. They’re keeping their children so naive, so unable to cope with the hardships of the REAL world.
我知道這不公平。我很努力去抗拒。我努力當個好人,但接著,我逐漸發現這些恐懼感變成了只想要很快離開這里。突然間我迫不及待想走,恢復獨處,不必面對我爸一家人這個可愛、被過度保護、包裹著糖衣的世界。
在影片的后半段,nic戒毒一年半后回到家里,他的房間被當作雜物倉庫,海灘上繼母又對Jasper開展溫室呵護,所有傷害過nic的戲碼一一重演,nic再次感受到了不被接納,與這個家庭拉開距離,開始勉強自己,戴上面具陪他們玩歲月靜好的家庭游戲,可是腦袋不開竅的父親看不到nic的痛苦與掙扎,還因晚歸逼著他做藥檢,離別時覺察到他不對勁也沒有及時行動,nic在la和媽媽一起做治療,清醒了485天,但回家僅花了兩天就前功盡棄,電影花大量篇幅醞釀第四次復發,這樣的安排不是偶然的。
(在我的認知里)nic成癮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絕大部分離婚/再婚家庭孩子面臨的困境,早期父母離異的矛盾,有了新家庭后重心轉移導致的情感上的忽略,作為主監護人的父親不正確的撫養方式,錯誤的引導,母愛的缺失,繼父的暴力,性和藥物的過早曝光引發的不安全感,對照重組家庭的弟妹所產生的各種相對剝奪感,所有的這一切給年幼的nic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導致了他的抑郁癥和躁郁癥,他最開始在厭世傾向的文學音樂作品里尋找共鳴,隨之借助酒精和大麻緩解逃避,最后升級成藥物成癮,說到底這些所謂的動機非常的陳詞濫調,絕大多數成年人的不幸都可以追溯到他不幸的童年和殘缺的愛。
標題是源自于豆瓣的一個已經被封的小組,主旨是揭露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和家長的不當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我無意攻擊他的家人(Karen做的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在我眼里,Nic的父親毫無疑問非常愛他,不然也不會閑得慌往他身上砸錢逼他進rehab,甚至專門寫一本書來記錄和反思,電影把nic的負面情感處理得非常隱晦,沒看過原作的人可能真誤以為父親是個perfect dad或者他家庭完美無缺,繼續鞏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刻板印象,在歌頌父母之愛的偉大的同時別忘了反思,父母也是普通人,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愛和家長權威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
敲重點:影片段落解析來了,前面都只是鋪墊而已??????
(1.20更新)新發現,電影是雙視角,黑洞論就是影片1小時開始的,整部片子兩小時,非常清晰的兩段切割,父親回憶的最高潮,即唱beautiful boy哄nic睡覺,表白everything后就切了,父親的形象從第一視角變成第二視角,后半段開始漸入佳境,電影集中闡述nic的黑洞到底是什么,之后的回憶片段都是nic的。
視角切換也體現在背景樂上,前一小時的歌詞都是爸爸的心聲,后半段在描寫nic的心聲。
nic回憶父親再婚,繼母以入侵者的身份出現使他爸爸不完全屬于他,他緊張不安的迎接這個轉變,其中還有一個他和繼母對視的鏡頭,緊接著展現家庭矛盾,這些在提出黑洞(成癮的根本原因)和第四次復發中間的時間段其實全說了。
根據訪談補充更多細節和解讀。(解讀沒按影片順序來排,請見諒)
(這段解析基于nic本人的雜志采訪)
戒毒所爸爸大吼那句“我以為我們比大多數父子更加親近”在我看來十分荒誕可笑,他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可能是源自于白人upper-middle class的優越感吧,發現nic吸毒和他對質時只會朝他大吼“Why”,nic說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爸爸你總是對我失望時他反過來責怪nic“怪我咯”,Nic在影片中三次(吸大麻/戒毒所對峙/餐廳對峙)嘗試對父親講出心聲,要么被無視,要么被反駁,多次失敗讓nic開始習得性無助【注釋4】,抑郁癥爆發時他不再對父親敞開心扉,最后實在走投無路向父親求救時直接被拒絕(Won't you fucking listen to me,I wanna talk with you),這種絕望讓他下定決心用最糟糕的方式來應對所面臨的困境。
“從一開始,每次發生沖突,第一個喊的人一定是他,覺得自己沒錯的一定是他,用自己的垃圾人生經驗蓋棺定論的也一定是他,先說愛又放棄的也一定是他”by cactus
爸爸拒絕救nic時給了繼母兩個特寫鏡頭,她的表情耐人尋味,并且之前爸爸要找nic時,她勸父親留下來承擔新家庭的責任,想象一下如果nic是她的孩子呢?這部電影讓我最不甘心的地方在于,在我看來父親是愛nic的,比Daisy和Jasper更甚(北美家庭普遍偏愛長子,和幾個讀過原作的人交流過,大家高度統一的認為david的最愛是Nic),人們對于第一個孩子的投入感和激情是最多的,多了8年的獨處時光也使得這對父子的羈絆更加深厚,可nic成長經歷中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就是赤裸裸的現實,父親確實是可以放棄他的,這不是本心而是對于新家庭的責任,如果nic沒有奇跡生還,父親還有Daisy和Jasper,他會帶著失去Nic的傷痛繼續活下去。我很喜歡cactus的評價“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告訴我,愛是多層次的,愛是無力的,愛也永遠不會是無條件的,愛太會審時度勢趨炎附勢,愛是世界上最深刻的絕望,nic的問題只是太過清醒。”
高中畢業典禮是自從nic父母離婚以來第一次同時出現在他生命中,他書中強調過他很在乎,電影里他在對比自己的原有家庭的破裂和爸爸一家的圓滿。(這段實在太隱晦,我也是看了好幾遍才明白過來)
(接下來的觀點偏情緒化且自相矛盾,對,我對david的感情十分復雜)
nic的質問讓我想起了爸爸書里的話,愛是有彈性的,他對nic的期待,從最初的希望他上大學成為優秀的人,變成期待他找到工作好好生活做個普通人,當這個也行不通時他只希望nic找到內心的平和,最后降到只想他別死,爸爸的這種妥協 其實也是一種愛的unconditional化, 導演說這片子的主題在于acceptance,所以無論nic如何墮落,令他失望到何種地步,父親最后還是接納了他。
我讀tweak時,深刻的感覺到nic是真心愛爸爸的,他一直一直把所有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因為愧對父母的期待不停的向所有人道歉,心理醫生指出爸爸的錯誤后,他還在書里捍衛和維護爸爸。我十分佩服nic在書里的坦誠,毫不忌諱的談他的真實經歷和感受,而爸爸的書里一直煽情和美化家庭的關系讓我反感,在nic藥癮問題出現之前,他自我陶醉在 “我是多么稱職的爸爸 我了解我的兒子 我的兒子也愛我,我們一家多和睦幸福” 的幻象里,他不知道他的兒子的內心備受煎熬,當他發現兒子背著他藥物成癮時已經好幾年了,還什么毒都吸,還復吸好多次,nic最后一次家庭治療,david還怪nic破壞他的新家庭,當著nic的面說希望nic離開三藩市,因為怕他傷害karen和弟妹,可David的書沒寫這段,是Nic寫的,我感覺到爸爸有時候會選擇性“失憶”,或者說避重就輕?原來他真心許下的"everything"的承諾也會隨著外在環境變化而割裂,放棄希望渺茫的nic,保全自己新家庭,人性中的趨利性才是傷人于無形的利器,所以說做人還是多愛自己,少對人,即使是家人抱有期待比較好, 得虧心理醫生和媽媽說了幾句公道話(這些也沒出現在David的書里),不然我真的要氣個半死。
說實話,我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nic的爸爸,以及nic和爸爸在一起的親子時光,他對nic的愛也很打動我,給我一個這樣的父親我估計做夢都會笑醒,在東方文化里的親子關系中,天生帶有一種令人喘不過氣來的氛圍,我看david和nic那種親密無間的擁抱時都快嫉妒死了,我們沒有會為自己唱搖籃曲的父親,沒有記得我們喜歡吃長面條多過寬面條的父親,沒有將我們藏進毛衣里為我們擋風的父親,更沒有會對我們表白everything的父親,國內喪偶式教育不說了,對很多人而言父親甚至是一個長大后不愿提及的痛苦,正因如此,看到他責怪nic,放棄nic,在書里避開他和他的家庭對nic的造成的傷害時,我仿佛被背叛和欺騙了一般,我批判他說的everything不過是哄騙孩童的“謊言”,實際上他的付出是絕大多數父親都做不到的,而且他承認他犯下的錯并改正,他做到了我對unconditional love的定義,nic不愿意責怪爸爸,只有被真心愛過的孩子才會如此寬容,因此我來替他來伸張正義,我并非想引導大家恨爸爸,批斗完了我還會繼續喜歡他們。
(更新)
看到有人說我在為Nic吸毒找借口,或者說雖然他的經歷令人同情,但他沒資格墮落,某些影評還拿他對比和《狂野生活》的勵志主人公相比,說他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而另一個主人公在家庭破落不堪時有著超乎年齡的擔當,且不說前者是真實故事,而后者只是虛構的文藝作品(人們心中的對于人性的美好投射),真實性大打折扣,再者nic的遭遇是在他幼年時期,他的心智根本沒有進化到可以有主觀能動性去處理自己的消極情緒,你連樂觀,勵志,擔當,堅強的上層概念都沒有的時候如何去做到?評價一個人面臨的情境的反應是要選取參照物的,社會心理學里的最基本最普遍歸因錯誤【注釋5】就是人們總是忽略環境的作用,將錯誤歸結于內因而不是外因,其實nic也是這樣,攬下所有責任自我攻擊,無法喜歡犯錯的自己,如果連自己都否定自己何談治愈?心理治療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讓病人承認這不是你的錯,放下自我厭惡,只有愛上充滿缺陷的自己的人才有資格愛他人,責備nic不爭氣的就好像責怪窮人貧困是因為他們不努力,你可以說Nic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但我不覺得你如果面臨同樣的人生時能保證會比他做得更好,在此我引用甜茶在頒獎季的一則獲獎發言,也是他對于參與這部電影的領悟,發出來分享給大家: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瞬間,我意識到父母和周圍其他成年人都是是普通的人。所謂人類,就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弱點和缺點,這個發現對我的表演產生了最大的影響。但當我得知每個人都是脆弱的,都會受到傷害的時候,我感到了恐懼和失敗。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像勒布朗詹姆斯或萊昂內爾梅西這樣的球員。我被無敵的人所吸引,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然而,我看到自己在鏡子里,意識到我不能像他們一樣。除了太瘦弱之外,我不具備那樣的才華(會議廳笑)。 我去了紐約的戲劇學校,我的叔叔,母親,姐姐都去了。我開始有所改變。在我的生命中,我第一次墜入愛河,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感,就像當初我想成為運動員一樣,但這次我不是想成為超級英雄而是憧憬成為一個普通人。像希斯萊杰和瑞凡鳳凰這樣精致的藝術家,和不屈不撓的梅西和勒布朗同樣具有吸引力。那些敢于展現脆弱的演員都使人著迷,我開始瘋狂地學習他們的作品。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故事所揭露的人性真相是那樣鼓舞人心,我希望總有一天得到認可的不再僅僅是那些贊頌人類不可戰勝的作品,而是那些看到我們缺陷之美的作品。
nic的遺書,原劇本里有:I need pills, weed, vials of liquid acid. I need a thousand pounds of heroin. I need to drown myself in methamphetamine.I wish it would all just go away. I wish I didn’t have to exist. I don’t mean actually dying, I just want to vanish - disappear - and become part of the ethos.
我需要藥丸,大麻,液體酸瓶。我需要一千磅海洛因。我需要把自己淹沒在冰毒中。我希望它一切都會消失。我希望我不必存在。我并不是說真的要死了,我只是想消失 - 消失 - 并成為這種精神的一部分。
查遺書的時候我發現最后一個鏡頭被修改了,原劇本里是nic想給爸爸一個微笑,結果實在笑不出來才哭的。
甜茶的男配四大風向標全提掉奧提,摸一把辛酸淚。
注釋1
學界公認人的行為是由bio-social-psych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即基因-環境-心理。值得一提的是Nic的外公死于酒精中毒,另外一個普遍觀點,心理性的disorder多少有基因因素,非健全的成長環境可能會使其誘發。
注釋2
【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
這個理論更多的應用于社會關系中,如經濟,政治,階級,也可以用于個人。相對喪失感的產生需要有以下條件:當某個人或者群體
(1)意識到自己不具有某種資源(2)意識到他人/群體具有這種資源,(3)期望擁有這種資源(4)同時這種期望是合理的。
注釋3
內耗/內化(自我攻擊/轉向自身)
【待補充】對不起這個我實在是記憶模糊無法找到專業詞匯,大概意思是,挫折(欲求/本能得不到滿足)會導致人的攻擊行為,如果對外攻擊的沖動沒有辦法指向客體,就會反過來指向自身,如同踩剎車會損耗發動機一樣,抑郁在心理動力學的解釋,就是攻擊轉向了自身,它以毀滅自己的方式,傳遞著對外界的怨恨。
注釋4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人們的某一些訴求長期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即便某一天,他/她能夠輕松獲得這個訴求,但是他/她依然戰戰兢兢,不敢去取。
習得性無助遵循3P原則,
個人(Personal)"it's my fault"
普及(Pervasive)"I can't do anything correctly"
永恒(Permanent)"it will never change"
注釋5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人類有動力為其行為和行為分配原因。在社會心理學中,歸因是個體解釋行為和事件原因的過程。
事件的原因無外乎有兩種: 一是內因,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壓力、天氣、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傾向于性格歸因;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于情景歸因,這種偏見可以理解為自我服務偏差(self-serving bias),即個體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直覺,通俗的講就是人們總是試圖讓自己過的舒服。
想買Nic原作的指路方所書店,有臺版
David的漂亮男孩有中譯本,到處都可以買到。
喜歡影評的話幫我點有用,謝啦。
在很久以前看完了這部電影,影評的契機大約是因為在摘錄冊里發現了這樣一句話,“愛是多層次的,愛是無力的,愛也永遠不會是無條件的,愛太會審時度勢趨炎附勢,愛是世界上最深刻的絕望,NIC的問題只是太過清醒。”敗于我習慣脫離原作的記錄習慣,竟一時記不清NIC這個人到底是誰,而當終于尋到出處時,又仿佛重新經歷了當時的心境。
漂亮男孩,一個父親這樣形容自己的孩子,漂亮是個很偏意的形容詞,它看上去簡單幼稚,毫無內涵,但似乎又是最令人難以言表的beautiful,介乎于震撼和愛之間,漂亮似乎是外人來看最適合的贊嘆,而對于一個父親來說,用漂亮來形容自己的孩子又顯得過于輕浮。
而在了解到故事的原型以及他們的出版書籍之后,我更是覺得,無論如何,這樣的形容詞,都讓我覺得他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一件櫥窗里的裝飾品,對于這位父親而言,孩子也許是漂亮的,可以被精心愛護的,可以露出微笑,向大家展示的自己的珍藏,但同時也是可以被輕易舍棄的,如果他不夠漂亮,或者其實因為他根本不重要。
電影里的NIC看上去似乎是個問題少年,可這都歸因于他過于破碎的童年經歷,他太早地被迫成熟,被迫習慣父母的離異,我們都明白大多時候,一個孩子的心理問題,都來源于他的家庭。
NIC過早地失去了來源于家庭的歸屬感,他覺得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需要他,但他同時又太過清醒,太過恐懼,不敢出聲打破這表面的平靜。
就像電影里,他看見繼母要求自己的孩子遠離他,卻沒有追問,他始終意識到自己是多余的那個,但是作為一個孩子來說,他卻又不能承受這樣的境況,于是他在這樣的漩渦里深陷,生怕,生怕行差踏錯,但他也從不,從不追問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原因,于是最后他找上了毒品,意圖通過這種方式逃避現實中的問題,他反復的吸毒,反復的成癮,似乎看上去就是個無可救藥的癮君子,根本不值得得到救贖,可是仔細想來,他也沒有一刻真正得到過救贖。
他的父親只把他當做一個年輕時的幻想,出于某些父母想要培養好自己第一個孩子的執念而存在,他父親給予的幫助甚至可以說是以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提供的,完全微不足道。而他的繼母,對于一個跟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孩子,甚至有某一刻,我覺得她恨不得他消失,那NIC又何談被救贖呢,真的有人想要救他嗎,連他自己的親生父母都已經放棄了這個孩子,那他們,那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冠冕堂皇地說這個孩子不配得到救贖呢?
而NIC他沒有求救過嗎?他歇斯底里地期望他的父親救他,渴望有人關心他,甚至他渴望成為父親的漂亮男孩的時候,他沒有過嗎?而在這樣極度的渴望認同當中,我們不應該明白的是這位表面上光鮮的父親已經給他的孩子留下了這樣深深的心理陰影了嗎?這種病態的心理,他的父親真的從沒意識到過嗎?還是他只是不在乎。
而NIC也真的如同大家所說是個過于軟弱的青年,實在不夠清醒嗎?也許事實并不是這樣,但是這對父子似乎都已經熟悉了這樣病態的關系,他的父親堂而皇之的接收自己孩子遲來的懺悔,換來公眾的支持,完美意義上的HAPPYENDING,而那個故事里的孩子也許在很多很多年前就曾明白自己的父親想要的只是一個乖巧的玩偶,不論這個漂亮男孩是誰,甚至不在乎這背后葬送的是一個男孩漂亮的一生。而我現在想來,最害怕的是,原來連他自己都已經忘了。
(擼了生肉)
茶老師的演技真的太厲害 不得不說整個電影確實很亂很沒有重點又冗長,bgm也 莫名其妙 但是茶老師的part真的讓人看到心疼,literally心疼,把Nic的絕望和掙扎都表現的很真實,還有吸完毒的狀態也拿捏的很到位 茶老師前途無量
—————————二刷分割線————————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配樂簡直是生硬到不可理喻,二刷反而覺得配樂有種戲謔的效果(比如David嘗試病毒的時候以及歌詞和劇情的對應)
?David口口聲聲說他想要understand Nic,但他想要了解的只是他想像的Nic(所謂的beautiful boy)
?David做了那么多的研究去了解毒品,但是卻從來沒有試著去了解他的兒子
?Nic有那么多次都向David發出了求救的信號但是David每次都遲鈍到直接忽略這些,然后再把所有的事都怪在Nic身上,就像他是一個完全盡職盡責的家長。David確實像Nic所說的,有很強的控制欲,他一直去“努力”的很大原因也是出于他沒能成功地掌控局面(掌控他的兒子)
?Nic太敏感了太脆弱了,他一直一直都想得到爸爸(家人)的愛和關心("I want them to be proud of me."),一直都想要一個家一個safe place,David的新家庭對Nic來說并不是安慰而是刺激因為弟弟妹妹們的生活全是他不曾得到也不會再得到的,他也根本無法融入根本無法在任何地方找到歸宿感(爸爸從來沒有真正試著去理解他,房間被堆滿雜物,"be invited"),所以他只能把自己藏起來,自己去填補他一直渴望但是又得不到的東西(因為沒有能力改變現實所以干脆逃離現實)
?這部電影其實說僅僅是關于毒癮也許不太準確,我覺得更多的是Nic的心理疾病(抑郁癥甚至是躁郁癥),家庭是誘因,吸毒是結果(茶老師說過why不是重點但是我覺得why才是真的重點)
?二刷之后看懂了很多,不知道真實世界里的Nic怎么樣了,但是希望他是真的填補了自己心里的big black hole(雖然覺得很不可能……)
很難接觸到的題材。甜茶的表現力與爆發力在這部電影中可以說是impressive and incredible. 影片結局不是所謂毒癮少年改頭換面重新做人的圓滿,因為你知道的,那就是他。
我想到一年前的幼童自縊事件。如今的我并不知精神壓迫和動輒打罵哪個屬于更好的教育方式,甚至會懷疑“教育”這東西,我覺得只是大人用自己的傲慢也好耐心也好碰運氣遇到一個跟你對盤的小朋友。像是馴服,可人不是動物。
上個月原著作者David和Nick父子來我司座談,趁剛看完電影,來回憶一下內容。
當時看到Nick第一印象就覺得發型和甜茶好像,不知是巧合還是誰抄襲誰。不過Nick也打趣說甜茶的發型在加州理發店很火,進店理發都說來個Timothee hair,甚至還有Timothee peach(純潔的我表示根本聽不懂)。Nick本人給我感覺是姿態動作都是美國小伙那種聳肩撓頭,說話手舞足蹈,要不是面部略顯滄桑,還真讓人有種20出頭男孩的感覺。這點甜茶在電影里還真的模仿的惟妙惟肖。
David衣著隨意,一頭精干的短發,眼神矍鑠,直到講起話來,才讓人感覺到他的作家身份。這點史蒂夫卡維爾在片中,無論是外表還是感覺,都反差挺大。David說當時知道Steve在試鏡自己的角色時別提有多驚訝了,他們倆第一次坐下來聊的時候,Steve向David保證,自己不會像甜茶那樣每天10小時粘著原著真人來模仿。所以Steve自成一派的表演也是對自己演技自信的一種體現吧。
比起對于史蒂夫卡維爾飾演父親的overwhelming,他們兩位對于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甜茶并沒有表現得多么激動。后來甜茶開始shadow Nick, 學習他的一舉一動,他倆關系就變得很好,有時還一起沖浪。直到后來看了《Call Me by Your Name》,Nick說他完全被甜茶演技征服了。
David說當時知道Felix要拍后,特意找出了《Broken Circle》來看,驚為天人。后來他們看到《Beautiful Boy》成片以后,也都很感動。他們接下來準備去校園里宣傳這部電影,目的是讓更多毒癮青年認識到自己并不孤獨,完全有希望走出來。
Nick說當時吸毒是因為用毒品來逃避現實,他覺得自己是孤獨的,沒有人能懂自己。后來他能走出來,也是因為發現自己并不孤單,但是自己也非常幸運,有一個這樣支持自己的家庭。他們身邊有很多人就這樣沒有走出來,而英年早逝。兩位都談了很多戒毒的心路歷程,一度讓筆者以為影片會著重描繪Nick如何和毒癮抗爭的,結果發現其實是另一個角度。這里就不細說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電影。
其實一小時的座談,聊了很多,但是因為已經過去了一個月,加上當時沒有看過電影和原著,所以比較囫圇吞棗。這里只寫了能回憶出的一些內容,如果有出入,還請擔待。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臺下還坐了一排主創,其中有制片人Jeremy Kleiner,主持人說最近幾年能想到的好片,幾乎都有他的參與,估計是皮特的好搭檔?(雖然我并不認識)。Jeremi坐在臺下略顯局促,跟我想象中好萊塢大制片張揚跋扈的形象完全不一樣,甚至一度還眼泛淚光,估計是作為藝術工作者都情感過于豐富細膩吧。
甜茶主演的電影,沒看簡介來看以為是很平常的故事線進行。沒想到是講一個孩子吸毒反復掙扎無法逃離的故事,畫面+音樂很是渲染人物心境和故事起伏這樣。吸毒環境的壓抑+看到父親為了了解兒子吸毒而去嘗試吸毒來感受毒品瞬間炸裂的愉快享受,不同時期畫面的來回組接,有一種吸毒的現實與幻滅的切換,顛倒一般人的生活線。沒有毒品短暫家人相聚的日子,以及吸毒逃離又聯絡父母的掙扎恐懼。家庭起初主要拍了主角尼克和父親重組家庭繼母和弟弟妹妹畫面,因母親住在美國另一座城市,后期母親和父親出現在一起陪伴尼克,看完是壓抑的,父親在起初就問他為什么要吸毒,尼克回答不出來。小時候尼克畫面時不時切出,還很小到父母膝蓋的孩子,假期坐飛機去媽媽家看著就很心疼的寶貝,眼里充噬著不安,可能從小伴隨的不安與恐懼是長存的吧。以至于與親情父母的交流接口也在無形中迷了方向,不知為何,答不上來。結尾先是字幕講述美國毒品現狀,和說要把它當作疾病來正視,并以一點數據來展現吸毒帶給美國人民的巨大傷害。 在結尾字幕快出完,有一段獨白,是尼克在學校里讀過的一個詩人的一段話,寫實而又并非可以用通俗字面理解,卻通過尼克角色聲音再一次把那段詩讀完又有了許多賦予意義在里面。對了父親是作家的身份,兒子尼克之前也在跟隨興趣寫作(不得不說這是否是有遺傳在里面呢),這部電影是根據書改編的,電影里父親的名字是和書作者的名字一樣,最后才意識到這可能是作者的自述與表達,面對兒子自己與毒品所經歷的一切。(百度搜了下,是作者的回憶錄改編~)
對不起真的很難看。
再漂亮爸爸也救不了你啊所以還是別吸毒了丑孩子們!
這片功利心也太強了,垃圾敘事拖演技后腿,甜茶還沒卡瑞爾演的自然,就這樣居然也能刷提名。
我的漂亮男孩不見了,他不光走丟了,還忘了克林貢語,忘了布可夫斯基,忘了我有多愛他;他的英雄父親也消失了,我不只失了約,沒有守在出口,沒有定時看守,沒能幫他驅走怪物。我蹲在草地尋找我的男孩歸來,他停在路邊等候他的英雄解救。倘若愛填不滿黑洞,回憶無法悼念生者之痛,記得我在這里很想他。
歡迎大家收看由甜茶主演的戒毒公益宣傳長片 遇到不會講故事的導演 甜茶也只是個漂亮男孩了??♀?
雖然拍的很不錯,但是吸毒的不值得可憐。諧星Steve Carell是想轉型拿奧斯卡嗎?他尖聲叫我就出戲了。
看甜茶演癮君子,就像拿青花瓷去打水。
有一些動人的瞬間,但是更多時候是一種抽離感,很多東西太浮于表面和老生常談了。因為是兩部小說改編的,導演想表現兩種視角,但有時反而造成了角色之間缺少了連接。全片都是source music, 沒有任何scoring。一開始有做scoring,但導演和剪輯覺得不夠有吸引力,沒有強有力的意義,所以后來就全用了source music(但我覺得就單純是你們找的做scoring的人不夠好……)。然而source music用的真的很讓人不喜歡,太出戲太刻意了。感覺導演好像還沒適應好萊塢的工作方式,但導演有時候沒聽懂問題的樣子還蠻可愛的啊哈哈。話說我茶本身已經這么瘦了,拍攝前居然還減了20磅,心疼。
為什么評分這么低?雖然甜茶的美貌一直干擾著我的全情投入,但是……我覺得每一分鐘都很好,整部片子都很好。娓娓道來,上癮這回事。我們內心的欲望的黑洞總是需要被填滿,日常生活的種種看起來總是蠢不可耐,我們追求著一瞬即逝的那些highlight,度過漫漫的余生。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癮君子,貪戀著必將結束的一切。因為我們過分地執著,不肯接受生活本來的樣貌。
首先申明,我愛甜茶。但是甜茶的這個角色,就算他是甜茶,我也真的很想打死他了。前半個小時我以為這是個勵志故事,結果后面一個半小時在戒和吸無線循環,敘述手法太復雜有時候就顯得很雞肋,故事和故事之間的過渡也不明確,關鍵是甜茶這個角色,他本身其實應該是有內涵可以講,可是,不知道是編劇不行還是故事沒拍出來。史蒂夫·卡瑞爾的父親反而演得很好,為了這個毒癮的兒子簡直操碎了心,到最后的無奈想要放棄,以及父子之間的點點滴滴,算是整個電影的閃光點了。
片如其名,甜茶真的是漂亮男孩啊,而且又是跟成年男性更有化學反應。劇情就太單薄了,插敘看不到層次感,還不如直接拍成禁毒宣傳片...
劇本真的不行……還強行用音樂煽情……我覺得問題關鍵在于這個故事沒找到形式與情感的表達邏輯,完全避開內心刻畫顯得人物和故事都很干癟,于是就要靠耍形式來逃避無聊,但時間線混亂并沒有任何加分;同時,它又被圈在好萊塢經典敘事里,雙重壓力讓它毫無魅力…失望
電影非常不會講故事,只能把它當作父子倆人回憶的拼貼。不知道導演是不是想借音樂推動情緒,但每一次音樂奏起都刻意無比。甜茶這個人物欠缺說服力,跟其他角色缺乏火花。倒是Steve Carell成了整個電影最“漂亮”的人,他演的父親,眼神里時時刻刻閃著動人的光。
導演用了很多插敘回憶來展示這個世界上最親密卻又最復雜的一種人際關系——親情。我以為我們很親密,可我們依然有不理解對方的時候;我以為我可以告訴你原因,可實際上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成長的過程中我變成了這樣。Steve和Tim把父子間的感情碰撞演繹得很精彩,眼神的細膩,神情之微妙……Steve演的父親太棒了。尤其是他們和故事原型坐在一起,發現他們在說話方式上模仿到了精華。家人就是無關血緣,就是愛與責任,就是不會放棄彼此,就是如果有一個詞、有任何語言可以形容我對你的全部感覺,那就是,Everything。
timmy是漂亮男孩?這個設定我接受。
漂亮男孩除了男孩漂亮,片子其余的部分可實在說不上漂亮。結構松散,劇情瑣碎,故事線甚至有點混亂,倒敘插敘過去線現代線堆在一起顯得太雜。導演給人一種想要炫技卻有點弄巧成拙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剪輯的問題。片尾出字幕后有甜茶念的獨白,看完之后可以等一下。
照片里的《漂亮男孩》最終成了一個男孩無法贖補改變的罪過。影片直至落幕也沒能挖掘到青少年依賴毒品的深層原因。古寧根的強項在于剪輯,可惜時空拼圖游戲只勾勒出了甜蜜的想象,父子間顯而易見的追與逃關系他卻沒看到。這個本該對家庭教育中人格化了的犧牲提出批判的作品最終于一種正確的價值尺度內被譜寫成了歌頌愛與犧牲的主旋律。
Steve Carell:美國最“漂亮”的國寶男孩
觀感差不多是每半小時降一星,平庸的流水賬,這個故事哪怕給到任何一個好萊塢二流導演手里都不會被糟蹋成這個地步吧,何況還握有兩張好牌。
當今好萊塢最甜的爹+最令人心動的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