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次集體的心理療傷
二戰結束后的日本上野的三丁目,一個小鎮,幾戶人家,過日子的點點滴滴,這大概是那個時代的日本民間生活的縮影。
導演刻意地營造懷舊的氛圍,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剛開始我幾乎把它當成是八十年代拍的老電影,看到豆瓣的介紹才發現居然是2005年的作品。懷舊、溫情,總是很能喚起人們的美好回憶的,比如小鎮第一次看電視的熱鬧歡騰的場面不亞于嘉年華盛會,讓我想起了兒時鄉村看露天電影的快樂,那種巨大的欣喜是這個時代的孩子所無法感受的。
而對于那些經歷過災難的人民,這樣溫情脈脈的電影無異于一次集體的心理療傷。很多的家庭都掩藏著千瘡百孔的傷痕,開煙酒店的孤身老婆婆,在空襲中失去妻女的醫生,被斷絕父子關系的落魄的兒童小說家,開了小酒館的從良的舞女,被母親遺棄的小孩,被家人當作累贅的打工妹,在他們身上我們看不到沮喪和怨恨,只有積極樂觀、努力進取,一門心思過好日子,對未來的期盼是雨過天晴的彩虹心情。
災難總算過去了,逝者安息吧,活著的人慢慢地收拾傷痛,日子總是會一天天地好起來的。孤身開店的老婆婆追趕一切的新鮮事物,學騎自行車、喝可樂,樂呵呵、興沖沖的勁頭充滿了力量感。喪失親人的醫生熱心地為社區人民服務,在新年來臨之際扮演送禮物的圣誕老人。落魄的小說家收獲了愛情和親情。修理車行的小老板家的生活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所有人的傷口在時間的流逝里在人與人之間在關懷里慢慢痊愈。世間有它殘酷的法則,而人類自我療傷和重新出發的能力在磨難中更顯堅韌。
2 ) 已經建成啦!
有太多的美好,已經逝去;有太多的感動,至今溫存。
我絲毫不掩飾我對這部日本電影的偏愛,無論是演員、畫面還是配樂,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細膩,讓人感覺不到是在看電影。緩緩地,兩個多小時過去,但50年代末期東京的那個三丁目小巷總在腦海中縈繞,揮之不去。經過千百年的交融,中日文化早已你中有我,在三丁目,我看到了太多我們過去的影子,看到了那個令人懷念的時代。戰爭給中日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中日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重新站起來,這是中日戰后都一直努力追求的。只不過,日本比中國早了20年罷了。
一臺電視
我能夠理解那個一臺黑白電視轟動一條街的年代,但電視送來當晚那人山人海紅旗招展的場面,還是把我震撼到了。這很難不讓我想起,媽媽總自豪地說她看過第一屆的春節晚會;很難不讓我想起,我小的時候,在鄉下大姨家,隔壁的姐姐一家也總和我們一起圍在電視機前……
那時的人們,很窮,很苦,但他們一直在笑。那個一發起火來就會變成超級賽亞人的鈴木車行老板,那個窮困潦倒的文藝青年,那個一天到晚飆自行車的煙酒店老奶奶,那個漂亮動人的酒吧老板娘,那個被孩子們稱為“惡魔”的醫生……三丁目的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樣。要不然,為什么鈴木家買了一臺電視,全街的人愣是把鈴木家不大的和式房間坐成了電影院?要不然,為什么平時最愛揶揄文藝青年的鈴木車行老板,在以為花錢就能幫文藝青年得到芥川獎的時候,二話不說就直接沖回家去拿來鈔票?
一支鋼筆
“叔叔,謝謝你的鋼筆。剛開始我真的以為是圣誕老人來過,吃了一驚,后來才知道是叔叔你送給我的。還要謝謝你給我做飯,謝謝你給我洗衣服。還有,謝謝你讓我上學。和叔叔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開心的。”
一個是被母親拋棄的孩子,一個是時常招人嘲諷的文藝青年。一陣陰差陽錯,讓兩個落魄的人走到了一起。“用常識考慮一下啊,我和你,可是毫無關系的,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茶川一直這么說著。是的,他一直這么說著,從當初后悔把淳之介帶回家,到淳之介“失蹤”歸來毫不猶豫的一巴掌,再到最后怎么推也無法將淳之介推出自己的懷抱,茶川一直這么說著。
他們的故事,還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已經接受求婚的廣美被迫離開,淳之介也被有錢的生父強行帶走,看著這個原本破舊但熱鬧的家一下子又冷清了下來,茶川淡淡一笑:“算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不過重新回到過去罷了。”但終究,他終究沒有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因為他看到了那支遺落下來的鋼筆。他踢翻了茶幾,他翻到了書柜,他打翻了一切他所能看到的東西……他癲狂了,但這,只不過釋放了他全部情感的萬分之一。他的失望,他的悲傷,他的悔恨,他的痛苦,一瞬間將他完全占據。這個時候的人,沒有理智,也不需要理智。
因為,人最痛苦的,不是沒有希望的黑暗,而是給了他一絲希望的光亮,卻又將這希望之門重重關上。
一塊補丁
“要感謝我哦。”
鈴木的兒子一平和淳之介一道,坐著電車來到高円寺,幫淳之介找媽媽。結果,當然和菊次郎一樣。早已身無分文的孩子們無法回家。離開了爸爸媽媽,只有淳之介,陪在一平的身邊;沒有了家的溫暖,只有大雨,和一平的淚水相伴。
“媽~給我買件新的吧。”
“說什么呢,這不是還能穿嗎。”
“打了補丁難看死了。”
“好了,縫完了。”
一平很不爽地摸了摸肘部的補丁。鈴木夫人抱住兒子,指著補丁悄悄地說:
“這里我放了護身符,遇到什么麻煩了就打開它。”
“誰要護身符!”
……
大雨中的一平抽噎著打開補丁,那是一張紙條。然而紙條上的字,讓他的淚水像這大雨一樣,再也無法止住……
“多虧了媽媽給我的護身符,才能坐上電車回來的。”病榻上的一平是這么回答六子的。
“要感謝我哦。”鈴木夫人低下身來溫柔地對一平一笑。
“很感謝啊。”一平用稚嫩的聲音說道。
這,也是我一直想對你說的。
一張車票
“圣誕節禮物,我還是第一次收到呢!”六子興奮地打開精致的包裝,里面是一張東京到青森的火車票。
“除夕夜的車票,準備一下吧。正月要回家讓你媽媽好好看看你。”鈴木社長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渾厚。
“因為你工作很努力,所以我們商量了一下,就當獎金了。”鈴木夫人的聲音一如既往的甜美。
六子的笑容卻僵住了。
兒行千里母擔憂。
但六子不這么認為。一出來,她就沒想過再回去。
所以,當她從青森坐著火車、帶著進高樓大廈做社長秘書的愿望來到東京,卻被鈴木用一輛倒是很萌的三輪小機車“忽悠”到家庭作坊式的“鈴木車行”做汽車修理工的時候,她沒有離開。
她和愛發火的鈴木社長吵過,然后又聲淚俱下地接受了社長的道歉;她試圖讓大家叫她“六子”而不是“綠子”,無奈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她偷吃鈴木夫人發現的過期奶油泡芙,結果打針時的鬼哭狼嚎被一平嘲笑了好一陣子;她收到鈴木夫婦偷偷送的圣誕禮物,高興得像個孩子……
所以她更不想回去。
“我這張臉,根本沒人想看到。我離開家的時候,我媽他們高興得很,說‘終于可以少張嘴了’。我寫信回去他們也從來不回。我被他們拋棄了!”
但是,當鈴木夫人將厚厚一疊家書放在六子面前時,一切的誤會立刻煙消云散。“你媽媽,每個月都會寄信來:六子最近好嗎?工作認真嗎?送她走的時候,如果太溫柔了反而更難過,所以我恨著心把她趕走的,出去了就不能老想回家,所以這些信請不要讓她看到……怎么會有不想看到孩子面容的父母呢?你知道你媽媽多么急切盼望著你回家嗎?”鈴木夫人微笑的話語里有著無窮的魔力,讓六子不顧一切地奔下了樓。而樓下,鈴木社長早已在那輛很萌的三輪小機車旁待命了:“啊,綠,綠,上車,快上車,就交給我神風出租車吧,終點站上野!”
“社長和夫人,是我在東京的父母。”多年后,將要出嫁的六子這么說。
有些人就是這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PS:堀北真希的青森口音萌翻了!
一個空的戒指盒
說實話,我噴了。
當他莊重地打開空空如也的戒指盒時,我承認我噴了,我以為是黑色幽默。
但我發誓,我只笑了那一下,之后,我就再也笑不出來了。
他緊張地說:“對不起,跟我結婚吧。我的錢,雖然只夠買個盒子,不過很快……盒子里的東西,我的稿費再多一點的話……”
她伸出手來,打斷了他快要語無倫次的話:“給我戴上,那個……總有一天能買來的戒指。給我戴上啊。”
他點點頭,小心翼翼地將戒指拿出來,然后很認真地戴在了她左手的無名指上。
“真漂亮!”她舉起手,看到那無名指在燈光下閃閃發亮,就像酒吧外那月光下飛舞的雪花。
不管怎樣,我還是相信愛情。
一座塔
這恐怕是日本影視劇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座建筑。
“那是東京鐵塔,竣工以后世界第一。”在第一次向六子介紹東京塔時,鈴木社長平淡的語氣中透出一絲驕傲。
在《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這部影片中,這座讓東京人乃至全日本人感到自豪的建筑,仿佛是和居住在不遠處三丁目的人們共同成長起來的。影片開場,東京塔還是個小矮子;六子初到東京,東京塔好像長高了一點;六子和鈴木社長化解矛盾,廣美為茶川和淳之介做咖喱飯,東京塔又高了一點;六子被針頭嚇得大叫宅間醫生為“惡魔”,東京塔已經明顯長成了“少年”;茶川為廣美戴上空氣戒指的那個晚上大雪紛飛,但已遮擋不住東京塔魁梧的身軀;而在影片最后,六子在火車上,鈴木一家在鐵軌邊,煙酒店老奶奶推著自行車在自家店前,宅間醫生駐足在回家必經的鳥居,茶川牽著淳之介在“茶川商店”門口,廣美在黃金劇院,大家不約而同地抬起頭,迎著燦爛的夕陽,望向東京塔,那座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東京塔……“已經建成啦!”六子欣喜地說道。
我突然意識到,這,其實不就是一部我們所謂的“主旋律”影片嗎?那座和大家一起成長起來的鐵塔,正是日本人民從戰爭的廢墟中重新站起來的象征。伴隨著東京塔的建成,日本人民對這個國家又有了信心,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但是,為什么,為什么我們的東西,一加上個“主旋律”,就讓人覺得有些許反感呢?
3 ) 緬懷
在當今的經濟衰落時期,對意氣風發、充滿期望的情緒的一次視覺緬懷。
以及,對溫暖人情味的緬懷。
這兩點,大抵就是當今日本最缺少的。
煽情與否都是次要的。
我以為在這里最需要看的是,背景上虛無的東京塔正在漸次上升,又在溫暖的夕陽中落成。
4 ) 三丁目的夕陽
原以為是比較老套的東西,畢竟故事背景是在50年前。但結果開場就吸引住我了,等到堤真一登場時就比較興奮了,然后到他發怒時頂開自家大門時開始達到高潮,這段戲很有意思,之后大家一起看電視,打開冰箱等等都很有意思。忍不住這時想了下,60年代日本就用上冰箱和電視了,而我家是到70年代末期才開始有黑白電視和冰箱的。在醫生帶烤雞串給女兒吃的同時叫自己妻子也來吃的時候,又想到其實天下所有母親都喜歡冰激凌或烤雞串之類的東西吧?不喜歡只是借口吧?
一直以為結尾是汽車修理廠最終成為一家全球跨國著名大企業,六子回去后還會回來繼續工作,結果就在這結束了。
整體感覺象是日本的《站臺》,不過顯然,失意作家也好,汽車修理廠主人一家也好,似乎相對都比《站臺》里的人物生活更穩定舒適一些。
小孩對著風扇說話的游戲以及被母親發現然后立刻假裝睡著的動作都讓我想到自己的童年了,哈哈。
另,茶川和淳之介其實可以合作,淳之介寫劇情,茶川畫漫畫,然后保證可以紅啊。
5 ) 生活恒久是美的
弄堂里的平凡瑣事,是一種歲月哪怕不溫柔卻悠長堅韌的感覺。經常暴跳如雷的車行老板,自命不凡卻落魄的作家,魅力溫柔的社長妻子,單純的小六和善良的醫生……
人們積極向上與彼此珍惜,交往的潛意識里相互包容,拋棄了鄙夷與排斥。簡單的生活,樸實的情感,共同構筑了獨特的以生活為美的電影美學。
“燙痕、傷疤、色斑、皺紋,是努力活著的人們的證明。”
夕陽,真美。
6 ) 三丁目DVD
日本人似乎對東京鐵塔有一份特別的懷緬之情。年前大賣的《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就打正招牌用東京鐵塔來做作品名稱,我最近看陳年日劇《Over Time》,東京鐵塔亦連貫了整個故事。
兩年前游大阪時住在梅田新阪急酒店,對面有家叫Yodobashi的超大型影音電器店,我們當時在那里買了剛出版的《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的DVD,買下這DVD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罕有地附載英文字幕。日本出版的DVD不便宜,但經典和冷門的好東西不少,最大的卻步的不是價錢,而是大部分都只有日文字幕。
《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在零五年末上映時大受歡迎,令日本掀起了一陣昭和懷舊熱,那時候戰爭結束了十多年,百廢待興。電影的海報有一個興建到一半高度的東京鐵塔,影片的最后一幕是黃昏,東京鐵塔剛剛竣工。這次再游關西,恰巧又遇上這部電影的續集《ALWAYS 續?三丁目の夕日》剛出了DVD,我就在道頓堀的買了一片普通版。
雖然是普通版,但在收銀時亦加送了“DVD化紀念”特制的漫畫冊和一個金屬鉛筆刨。
《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是CAST超強的群戲,故事其實老老土土,比如鄉下妹出城打拚、窮作家愛上了舞女,但老土的東西就是有永恒價值,況且電影的另一個主要賣點,是利用視覺特效(VFX),將戰后十年的場景重現熒幕。
電影銷售的是個夢,社會上的缺失,人們在光影中尋回。那個時代的生活雖然艱困,但社會在戰后似乎有一種凝聚力,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再過幾年國家就要辦奧運,大家可以全情投入,生活逐步由低谷爬升。懷舊的好處是將美好的記憶留下,將丑陋的東西淡化,當年的日本社會是不是如電影般單純美好,處處展現人性光輝,觀眾應該是沒有興趣去深究。
上集兩年前看完之后覺得超好看,眼淚都差不多流出來了,馬上在豆瓣給了五顆星。看完了續集《ALWAYS 續?三丁目の夕日》,才發覺上集很多劇情都忘記了,例如乖巧的淳之介(須賀健太飾)為何會跟著窮作家,兩人非親非故的人之間是怎樣建立起生死相隨的深厚感情呢?我完全想不起來,反正多線發展的劇情感染力極強,但沉淀下來深刻的記入腦中的卻并非那么多。
為了解開自己看續集時的疑問,我再重看了上集一次。那些教人捧腹大笑或者感動落淚的劇情不好在此多說,也不想寫什么評論。重施故技,在這里說說重看時的幾個不太起眼但別有意思的小節:
(一)小汽車修理廠的老板鈴木(堤真一飾)罵青森來打工的星野六子(堀北真希飾)不懂汽車修理是騙子,后來發現是自己搞錯了,六子并無在履歷上撒謊。鈴木是退伍軍人,典型的日本大男人,知道自己錯怪了人后,馬上跪下來對六子深深鞠躬,但一下子咀巴還是支吾以對,鈴木的小兒子一平(小清水一揮飾)睜著父親,甚至推撞他,迫老爸要老老實實的道歉。鈴木雖是粗人,但道歉道得合標準,事后不但無損本身作為老板的尊嚴,而且贏得了員工的效忠。
(二)窮作家茶川龍之介(吉岡秀隆飾)江郎才盡,連寫少年歷險小說的靈感都沒有了,于是偷偷拿了淳之介創作的故事去交稿。淳之介發現自己的作品被挪用,不但沒有不滿,反而衷心感謝茶川把他的作品投至少年雜志。我提出這一段并非是認同茶川的剽竊,也不是要贊揚淳之介的大方,而是這一段讓人感受到一個作家創作時最謙卑最純粹的精神,就是一心只想著創作,只要作品有人讀到和得到認同就開心滿足了,寫作帶來的名與利都變得微不足道。這不是版權法問題,而是高尚的無私,這個大概只能在小孩的世界發生。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像淳之介那么無私的人,理應好好保護尊重,而不是盡情去剝削。
(三)因為六子忍不住吃了過期的奶油泡芙,鈴木家買了電冰箱,家中有齊了電視、洗衣機和電冰箱這三寶。電冰箱送來,家人逐一探頭入冰箱內感受涼風,好不興奮。鏡頭一轉,見原來賣冰塊結鈴木家的商販,無奈地望著被棄置的舊式木冰箱。電冰箱普及,冰塊商販就被淘汰。日本堀起成為電子大國,當中有因為跟不上時代的臣輪而被淘汰的人和物,又何只那個木冰箱和那位冰塊商人。
就寫到這里吧。
平凡的生活,依然保有的希望和信念。五十年后依然如舊的夕陽。
總有一種人情味,可以撫觸到內心的柔軟處。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唯無常是如常,永恒不變的,大概只有日復一日的夕陽。層層疊疊的進化,都市變繁華,情懷卻經不起風化。
吉岡秀隆演的窩囊弱氣的茶川大叔實在太萌了~日本人看《三丁目》無異于中國人看《城南舊事》,香港人看《歲月神偷》一般。
明知道狗血卻沒抗住,被感動成渾身哆嗦的傻逼了…… 給我戴上,總有一天能買來的戒指,老子啥時候能碰到這樣的愛情啊!!!!!還有配樂!!!!要不要這么好聽!!!!溫情滿的都要溢出來了啊!!!!
奔馳吧,小人物。恢弘大氣,昭和之魂的再度展現。吉岡秀隆賽高,幾次落淚,好像看日影落淚距離上一次,已經過了很久。就好像翻閱自己家的歷史,那些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吹風扇呼啦圈,鄰居間的親密,小賣部的玩具,被記憶牽連的種種,感慨萬千。
搞笑和溫暖之間的無縫過渡...那個天才一般的孩子,倔強的鈴木汽車,落寞的醫生...還有那次追尋遠處父母親的探險;賣冰的自行車,第一臺電視,芥川獎..很多都和我們的童年類似,不過資本主義的日本比我們早大約15年而已——最后我們還是一起站在東京塔下看夕陽吧..^^
茶川只是個落魄文人,沒想到自己真的有粉絲。本以為淳之介會指責自己抄襲,實際上淳之介為自己的靈感得到肯定而感動。生父縱然有萬貫家財,也比不上一個陌生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再豪華的汽車,也比不上叔叔托人假扮圣誕老人送給自己的一支三流鋼筆。當年茶川也是大戶人家的兒子,最終投向了熱愛的事業,兩個人太像了。鈴木表面上脾氣暴躁,其實是刀子嘴豆腐心。六子嘲笑一平不敢打針,其實自己也怕打針。廣美好不容易做起了正當生意,因為父親的住院費,又不得不重回老行當。只有那枚隱形的戒指,始終告訴自己要不忘初心。醫生原本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如今卻只能在夢中和家人相見。那時的愛情太簡單了,不關乎物質,不關乎金錢,只關乎真心實意。那時的幸福也太簡單了,一臺電視,一支鋼筆,一個沒有戒指的盒子,就能讓人幸福感爆棚。
多么的煽情啊...
原來他就是堤真一,怪不得,怪不得。
堤真一穿上西服真是帥甩整條街
“明天、后天,就算是50年后……夕陽也會一直這么美的。”過去的生活雖然簡陋,但生活再艱難也能讓人感受到溫馨。日本戰后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一部質樸而又十足人情味的電影。只不過有些做作,煽情也略顯刻意。★★★☆
從頭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擺著的要煽我,我還是感動的想落淚,靠啊。這片子的鏡頭、特技、演員陣容都是超豪華的,情節簡單利落,腳本真是一流,這樣多人物的群戲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永遠的三丁目夕陽,永遠的昭和時代。
盡管東京塔的竣工時間有明顯出入,但整部懷舊基調的影片卻又讓人回到那個令人追憶的時代。后者《歲月神偷》的格局與之相近,溫情但不矯情。時間點的攫取具有代表性,正值戰后經濟騰飛的日本(1958年),著力描繪大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懷舊與夢幻是電影的主基調,細節的展示有無不及的完美。
很久沒有看過這樣簡單又超級感人的片子了.很感人~~
日本也有過這樣的一段歲月,這樣的一條胡同,這樣的一群人
堀北真希的東北腔真是大亮。桃花源地般的故事,善良、勵志、勇敢,懷舊的連色彩都是舊的。唯一讓我嫌棄的是,劇情水了那么一點點點。。。
那戒指盒真是太感人了。
塔與夕陽
我們要的不是生活富裕,而是生活幸福那時候我們雖然很窮,但是我們很幸福我很想相信這樣的話不過人對于過去都是美化了那些美好的遺忘了那些因為貧窮匱乏而產生的爭吵怨恨再想起,都加上了一層美好的濾鏡
同樣是衆生相,價值觀已經完全不同,想想《無季節小墟》是怎樣撕裂觀衆的神經,就明白幾十年後的如今有多麼欠缺希望,而人人都學會了注重心理健康............不過,文藝青年從來都是一窮二白的卻沒有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