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1940年的英國戰爭不斷,每天都有敵軍的空襲轟炸,但比滿目瘡痍倫敦更殘破的是人民絕望的心,面對未知的生命無常,電影成了唯一的心靈慰藉。資訊局電影部想要提升國家士氣和民心,開始拍攝政治宣傳電影,為了增加電影中的女性觀點,原本從事廣告文案的凱瑟琳(杰瑪·阿特登 飾)被邀請加入編劇小組,和主編巴克利(山姆·克拉弗林 飾)一起編寫歌頌英國人在敦刻爾克行動中英勇事跡的劇本。大男人的巴克利遇上溫柔的凱瑟琳,挖苦彼此的對白、斗嘴不斷,但隨著兩人一起經歷瘋狂趕戲和劇本,默契和愛苗都悄悄滋長。然而戰事持續惡化,電影拍攝也面臨困境,凱瑟琳還要面對自己已婚的事實??
Have you ever looked at something
and known you want it,
want it more than anything
you've ever wanted in your life before,
and known that it can never be yours?
I have, and I tell you,
it'll either finish you
or put a fire in your belly
that'll keep burning
to the end of your days.
I wasn't the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but you can bet your bottom dollar
I'm not leaving before the end.
Because I know now that it has to be
the right sort of ending.
The sort of ending
that's worth fighting for.
1940年,英國各主要城市被德軍轟炸,死傷無數。為了提升國民的士氣,英國政府主導與大制片廠合作,拍攝軍事宣傳片。但這些影片情節無聊,宣傳色彩過于是濃厚,飽受觀眾噓聲。為了在宣傳片加入吸引女性的元素,信息部聘用了女編劇卡特琳。卡琳特有點迷糊卻不乏智慧的前廣告文案,因為被急需給宣傳片加入女性視角的宣傳部門雇傭當了電影編劇。她參與的電影,是以在敦刻爾克行動中回歸英國的士兵做主角,信息部希望借影片振奮人心。一開始,她與制片人巴克利針鋒相對,又遇到自大難纏的男演。卡特琳要拍的故事原來講的是一對漁家姐妹駕船參與敦刻爾克救援,但是制片廠要求必須加入男主人公,兩位女性只能屈居陪襯位置,還要安排一個美國英雄和女主角談三角戀。面對官方一個個無理要求,卡特琳、巴克利運用智慧,在政治需要、拍攝資源、演員表現、觀眾反應和忠于事實之間巧妙地編輯著故事。兩人之間的默契和愛苗都在悄悄滋長。然而,戰事持續惡化,男演員紛紛離組,電影拍攝面臨困境,凱瑟琳也遭逢人生慘變。就在攝制組討論如何填補男演員沒來得及完成的戲份“下水修船,拯救所有人”時,作為僅剩的編劇,卡特琳拍板:讓片中英雄全是女人。 這部片的編導以一種迥異的傳統戰爭片的視角與筆觸描寫了戰爭最邊緣地帶一群英國人最好的時光。選材獨辟蹊徑,以女性化、生活化的筆觸描寫戰爭,細膩而獨特,片中極少見大場面,更多的是英國在戰時的生活細節,是戰爭片中頗具新意的片子。戰爭和女權兩個話題,在片中結合得還不錯,“戲中戲”部分與女主人公的經歷相映成趣。但是女權色彩影響了故事正常發展,顯得喧賓奪主。
編寫美好時光 凱瑟琳是電影編劇,電影敦刻爾克,二戰期間 兩個主題 1.生活不是電影,有結構,有結局,即便是悲劇也是特意安排的。生活,人們一直想知道生活的意義,所有人們喜歡看電影。 2.就因為有人死去,我們才能擔任這些職位,才能繼續生活,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3.蘿絲可以修螺旋槳。真正的蘿絲說,既然能在電影里修螺旋槳,那為什么不能去學發動機技術呢? 濃郁的英倫風格
灰色調,陰天,對戰火少有著墨但壓抑氣氛把握得很好。 時代背景融入的很好,反法西斯戰爭,生命無常,國際關系。
劇組互動很生動和溫暖。
制片人與bill的感情線突出主題,制片人是比凱瑟琳更灑脫剛強的女性。
敦刻爾克讓蘿絲修螺旋槳,結束三人籌備新劇,三個女孩,一個修女,一個演員,一個炮兵
凱瑟琳身邊人一個個死去,女主逐漸成長。 女主個人成長與敦刻爾克怕蛇過程部分是平行敘事 電影主線: 凱瑟琳進組編劇,男主對他暗生情愫兩人工作中惺惺相惜,凱瑟琳未婚夫背叛,回到劇組凱瑟琳與男主互訴衷腸,男主被倒下的攝影架砸死,凱瑟琳在bill的幫助下走出悲傷。進入下一個劇組,《我們這樣的女孩》
我猜想李安一定會喜歡《Their Finest》,因為這部戲講的就是他一直執迷的創作之“戲假情真”,真實與虛構的命題——一如《色戒》中的王佳芝沈浸在假的角色中,卻奉獻了最真實的人性與情感。
《Their Finest》的故事建基於虛構,唯有時代背景是真實的,但又如何?電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創作人之手討論”真實“與”虛構“,catrin和buckley爭辯電影細節是否真實,而buckley卻堅信電影的重點並非對真實的複製。這番討論對於創作人來說肯定感同身受,尤其是寫劇本做過長篇累牘資料搜集的人更是心有戚戚焉。無論電影細節是否完全真實,創作人在虛構生命時卻投入了完全“真實”的情感,最重要的是看的人(觀眾)沈醉在“虛構”的電影世界中,同樣真情流露,或哭或笑,以此撫慰和釋放他們心中“真實”的傷痛。
除卻對於“真實”與“虛構”的討論,這部戲最有趣的地方其實是戲劇與真實之間的相互映射。戲中設計了相當多「戲」與「戲中戲」的互文。buckley要在劇本中寫一幕士兵去救小狗,這是許多編劇都知道的技巧(就像《繡春刀》中張震家裡的貓),讓英雄也有溫柔一面,令到角色更容易令觀眾共情。而有趣的是戲中的bill nighy身邊就正好有一隻小狗,bill nighy演一個曾經輝煌卻今非昔比的老牌明星,執拗頑固又不失可愛,那隻狗就恰好豐富了他的人設。
如果細看這部戲,bill nighy的角色其實完全是一條多出來的副線,頗有些功能化的意味,但其卻豐富了整部戲的節奏和喜感,以及提供了這部戲所需要的”明星光環“(buckley與catrin兩位雖是主角,卻全然不敵bill nighy的明星光彩)。而看「戲中戲」那位從美國請來的明星大兵carl,被硬生生加插在整部電影中,不就是為了提供“明星光環”,不正與戲外的bill nighy相互呼應麼?carl與bill nighy一樣,同樣是負責“喜感”部分,而戲中最有趣的是讓bill nighy教carl表演,令兩個功能一致的角色在「戲」與「戲中戲」中產生了連結。
互文更明顯之處,當然是主角catrin的成長。「戲中戲」敦克爾刻中的英雄johnnie身負重傷,最後靠他的愛人,雙胞胎之一rose去解救危難,一反buckley口中男性英雄為主的思維,頗帶著一份女性的自覺。而寫出這場戲的catrin在「戲外」的命運同樣如是,所以那場buckley的意外事故雖顯得melodrama,但在這部電影中卻成為了必然,buckley一開始是一個頗為男權的角色,總是鄙夷catrin的女性思維,並覺得「電影」天然是以男性角色為主的,但buckley的離開卻要逼著catrin獨立和強大,無論戲裡戲外,都要去完整真正的“女性”角色。
我喜歡這個電影安排buckley的意外發生於片場,令整個愛情故事與“電影”的關係更加緊密,及帶著一種宿命感。說到底,這部戲真正要說的還是「電影」本身。戲中有一段尤為動人,是catrin連夜寫完劇本,又重新虛構了一段她與buckley在海灘的故事。原本那一晚他們吵架散場,但在故事中,catrin卻讓自己回頭,向buckley傾訴了愛意。瞧,一樣是「戲假情真」,故事雖是杜撰,卻顯露了作者最真切的情感和期望,並借「故事」「電影」來自我療癒。
這部電影誠然不是那種art film,而且頗多商業上的計算,一如buckley聊「戲中戲」的劇本一般,要好看,有喜劇,結尾還要悲情、煽情,說起來其實不乏老套。但無論故事如何造作,這部戲中那份對於「電影」的初衷卻是尤為真摯的,就像最後catrin被生活打擊,打算放棄編劇之後,她去影院看了自己寫出來的電影,看到電影觸動了那麼多的觀眾,撫慰了他們在戰爭中受創的心靈,那種情境:感動、震撼、善莫大焉。
哪怕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苦楚,繼續書寫,雖千萬人吾往矣。用生命影響生命,這不就是「電影」的魅力麼?
2021.09.12
戰爭給了英國這個古老而墨守成規的國度里女性展示的機會,女編劇凱特琳·科爾的加入,使這部原本是單純的國家機器宣傳片,添加了有血有肉的真摯情感而打動人心,它弱化了戰爭的恐怖和對人性的扭曲,而展現戰時的英國女性不僅僅是細膩和溫柔,更有堅韌和勇敢的魅力和光輝。凱特琳在劇組這個男人的世界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她的靈感和機敏常常出人意料的使一個個看似死結的難題迎刃而解。她更是一個善解人意的知性女人,幾句話就讓固執的老牌明星安布倫斯放下執拗,喜笑顏開。“生命是很脆弱的,浪費生命是很可恥的。”漸入佳境的凱特琳如魚得水,在劇組里盡情的展示她的聰明智慧和才華,收獲事業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稱心如意的愛情。然而殘酷的現實突然降臨,剛剛還沉浸在和主編巴克利的熱吻中,轉瞬間心儀的人就沒了,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凱特琳幾近崩潰,她再也無法寫劇本了,“我們得到機會,是因為這些年輕人走了,或者死去了,如果我們真的放棄這些機會,一直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那不就是讓死亡籠罩著生命嗎?”接受安布倫斯的建議,凱特琳去影院完整的看了自己參與編劇的處女座,在和觀眾的共鳴中,凱特琳被感動了,終于放下了包袱,重新振作起來。
電影就是把現實生活事實真相中“真實的無聊的情節一概不留,開頭有了,結局有了,中間橋段的元素也有了,有小狗、敦刻爾克、發動機故障、還有叔叔的犧牲,剩下要做的就是把空填滿”。原來電影劇本真的是靠編劇來“編”的,云山霧罩、天馬行空,各種的遐想、杜撰(當然是圍繞著主題),生動有趣的細節,杜絕平白直述,編的本身就是個有趣的過程,也是個絞盡腦汁冥思苦想的痛苦過程。戰爭背景下的電影大多是“現編現演,一蹴而就的”。正像這部電影描寫的劇本的寫作和拍攝過程,頭腦風暴、卡片創作法、情節點設置,編劇之間因觀點不同的爭執,面對困難的合作,因為政治需求不得不做的增減與更改,拍攝過程中的再修改,直至電影通過熒幕上呈現給觀眾。據說很多香港電影就是沿襲了這種“急功近利”的拍攝風格而制作出來的,可見當年的香港電影市場競爭是多么激烈,要用戰時的方法來爭奪市場。
電影里的人生和真實的人生區別就是,電影故事有結構,有框架,有目的和意義,即使有悲劇橋段也是特意安排的,總會賦予它什么意義,可人生不是,人生很多時候會有毫無意義的意外,人生電影有常,人生無常,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喜歡電影的原因。戰爭帶給人生的殘酷更是如此,上一秒你還在僥幸的傻笑,下一秒你就看到驚駭的一面。地鐵里行色匆匆的凱特琳看到一個穿黃裙子的姑娘拒絕了一個即將上戰場的士兵的糾纏和索吻,出了地鐵站口遇到空襲,爆炸的氣浪把她掀翻在地,顫顫巍巍爬起來的凱特琳驚恐的發現周圍都是殘肢斷臂,嚇得大驚失色,煙霧散去才發現原來是旁邊商店櫥窗里的造型模特,驚魂未定的她笑了,嘲笑自己被這些假人嚇到。再向前走幾步,她臉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廢墟里躺著的是幾分鐘前她看到的黃裙子姑娘,她睜著眼睛,炮彈在她肚子上開了個洞,腸子流了一地,凱特琳難過和恐懼,然后開始大口的嘔吐,她們倆前后只差幾秒鐘的距離呀。
英國倫敦白廳,陸軍部長居然說出來這樣一番話“通過你們的電影,向美國民眾傳達信息的機會,他們認為統治我們國家的是上流社會精英階層,你們來展現,在真正的英國,普通勞動人民才是我們的英雄,……,看來即使是在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人明白“人民創造歷史”這個真理。
追著Sam Claflin來的,咧嘴的時候超級像Hugh Laurie。 女主男主一起寫劇本的時候,就把劇本內容呈現給觀眾,這種邊寫邊拍的畫中畫,像是這部電影電影寫給電影中的電影劇本的信,觀眾的啜泣是寫給電影的信。 電影講了好多個迷人的道理。 “要怎樣好好在一起才不是浪費生命” I've never much seen the point in men. Still, I do hate to see you pining. It seems to me when life is so very precarious, it's an awful shame to waste it. “失去了摯愛怎么活下去” You and me, given opportunities only because young men are gone, or dying. But to turn our back on those opportunities, even when one has suffered such great loss, wouldn't that be giving death dominion over life? “為什么我們都愛電影” -It must make it so much worse that it wasn't for anything. -It's Neve for anything.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like films? It's because stories are structure. They're a shape, a purpose, a meaning. And when things turn bad, it's still part of a plan, you know, there's a point to it. Unlike life. ……還有好多。 看出女主在掩飾在撒謊被丈夫背叛而毫不留情的戳穿說女主是Liar時,女主倉皇逃離。 男主為女主逝去嘴邊的面包屑crumbs的場景太迷人。
借不相關的場景,說男主是個大男孩。Be careful, big boy.
畫中畫的電影最后,導演男主女主在拍戲間隙嬉鬧,女主把男主的薯片扔下懸崖,男主滿臉委屈的鏡頭作為電影的結尾,女主看到應該恍如隔世吧。 I'd miss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女主一直記得男主教她的那些關于“寫劇本”的事,她帶著兩人的理想走下去。 居然是說敦刻爾克的,最近要上另一部講這個歷史事件的《敦刻爾克》,也真是好巧。
灰常好看 笑了很多次 也有很多突如其來的意外 哭泣 女配神助攻 既然生命如此脆弱 就別浪費它 山姆克拉弗林 又死了 怎么老在電影里死啊 男女主和一干人等演員絕對英式 嘲笑美國好萊塢也很酷 導演再英一點更好 太規整 沒吱毛邊 一點廢話都沒有 跟一群人一起笑的感覺很好 戰爭摧毀很多人 但是是災難更加成就我們 好好活著
bjiff。女性視角+元電影要素。最大趣味在于展示了一部電影從構想到成片中如何調節制片方合作方演員導演乃至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甚至各種離奇無理的要求)的。以及影片如何引導觀眾情感。最后一場戲,片中觀眾看得又哭又笑,而片外我們也看得又哭又笑。被控制了?但這不正是我們喜愛電影的原因?
如此平淡,讓我暴躁。
一部好電影是觀眾值得拿出生命中的一個半小時
潤物細無聲的女性主義。以女性編劇視角,講述二戰期間英國一部關于敦刻爾克的主旋律電影的誕生。前面挺歡快的,最后一下子戳痛了。Bill Nighy這樣的老戲骨真是國寶~
排演室飄蕩歌聲,你紅著眼識破了我的托詞,一字一頓說我是騙子。攝影棚一片嘈雜,你說想留我幾個小時,結果你成了騙子。戰爭年代的死亡,竟是因電車事故或拍攝意外,你的離去如此荒誕。你曾說生活不是電影,處處都有荒誕,所以當電影里拍下我扔了你的薯條,忽然想起那晚唱百里香的歌聲,和你紅著的眼。
時代、女權、情懷再加上對于制片過程的展現,很BBC,很溫暖又很感人的片子。
電影永遠關于離別與重逢。倘若還有誰單純地以為電影只是用來消磨時間的娛樂,那么TA或許需要了解那些政治情報(意識形態)都是如何“混”進劇本里的。顯而易見,虛實交織的《他們最好的結局》是一部政治諷刺喜劇。羅勒莎菲這部《成長教育》式的女性主義作品除了向《至暗時刻》中的紳士們貫徹“真實性與樂觀主義”的大局觀之外,核心點則落腳在性別平等的“現實意義”層面。正身處于生死存亡《敦刻爾克》背景下的英國,到處都是男性面向女性發起的歧視與戰爭。盡管要求思想進步和經濟獨立的女主不得不“屈從”于男性化的內閣之下,但將真實(過去)搬進銀幕(未來)里的她卻最終推動和主導了歷史意義上的變革。換句話說,只有溫潤如玉的感性暴力能夠摧毀落寞的保守主義。
Lone Scherfig很擅長以女性視角出發的電影。從戰時拍愛國勵志電影這一個切口,映照出時代劇烈變動的感受。也拍出"電影"的力量。拍得挺整齊流暢,幽默混合著感傷。Gemma Arterton的女主拿捏穩重,Claflin也稱職。還有亮爆鏡的Bill Nighy!
最喜歡片中關于現實生活和虛構電影中的“意義”的討論,很巧但又很適合的,電影及其戲中戲剛好解答了最近幾部大爭議電影戰狼2(虛構度最高)敦刻爾克(戲劇化史實)明月幾時有(最寫實)引發的一些相關問題(關于敘事關于政治宣傳)其實以上都是廢話,實話是最后我被煽到哭,年度十佳!
又是戰爭,又是愛情,又是女性,又是元電影的……有些太刻意了
細膩真摯的女性電影,向戰時的倫敦人致敬,向戰爭中的女性致敬,向電影人致敬。苦難、戰爭摧毀生命,卻也能賦權於人;愛情、電影讓人沉醉,也能賦權於人。去想像、抗爭、樂觀而能動地去改寫、創造未來。
這部戲裡滿滿的對於電影的愛,並相信電影最終能夠撫慰傷痕累累的心。感謝在這個時候讓我看到這樣一部電影。
其實應該是“她們最好的”,這是一部去回憶和紀念二戰中的女性的電影,表現她們在戰爭面前的勇敢與堅強。情節如Catrin在坐上火車之前,勇敢決絕的向倒垃圾一樣丟了戒指、最后坐上編劇室主桌揮灑文彩,都得我頻頻感動。但還是必須承認Bill Nighy一個人似乎搶走了所有的光芒,哪怕有很多帥哥美女。
好背景設定也有趣,拍得一般,鐵叔客串是驚喜。
二戰的陰霾為背景,能拍出火藥味這么淡的英倫小清新,看得讓人格外舒服。要不是末了那一抹狗血,絕對讓人更舒服。
@balmes 有幾處轉折未免過于狗血,但大家都好可愛!喜歡!bill太棒了實力真男主!那個朝生暮死的年代,電影作為折射現實同時讓人逃離現實的途徑,帶來的希望與慰藉,和如今身處另一種黑暗的我們所感受到的何其相似。(看完dunkirk之后更覺得這里他們拍的片好看多了!
二戰中的女性視角。在「敦刻爾克」未上映之前先看了一部戲中戲的「敦刻爾克」,看英國人在德國鬼子的炮火下救出一只德國土狗?雪納瑞,看經歷戰爭的人們重逢時的喜悅…女性的力量不僅僅體現在細膩和溫柔,也有堅韌和勇敢。電影是黑暗之光,無論在那個年代還是這個年代,帶給我們的感動都不曾改變。
三星半 中規中矩 內容符合英國人的口味 身邊的老頭看的津津有味 Sam造型頗似法鯊在危險方法里面 還是不錯的片子
雖然又是電影人深情講述自己的故事,但我非常喜歡這部。它非常英式,敢于用許多輕松和幽默來處理些沉重的地方。另外始終感覺言之有物,講戰爭,講女性,發力點都很巧妙。
不錯看 幽默風趣的風格在電影節挺討喜的 bill nighy演喜劇不費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