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愧疚是愛過你最無用的證明
開年至今,還是看了一些喜歡的電影和劇集,六個小時的《燦爛人生》補了兩遍,六集的《罪夜之奔》一口氣刷完,重新提筆起來,卻是這部《倫敦生活》。劇集英文原名是“Fleabag”,直譯為邋遢的人、骯臟的動物、廉價的旅館——無外乎一言難盡的茍且。
劇集圍繞著一個倫敦悲劇妹子Fleabag的生活展開,編劇也就是女主,給戲中的自己取了”Fleabag”的名字,解釋如上。故事講述了她和她身邊人的,一些小事。姐姐被渣男姐夫離間,親爹被刻薄后媽奪走,Fleabag自己呢,放棄男友愛炮友,可惜炮友不如狗,好不容易和閨蜜開個咖啡店,閨蜜還,死了,至于咖啡店嘛,常客是一個什么都不點只給手機電腦Ipad充電的南亞男子。人生一句話形容是:酷了一陣子,喪了一輩子。
其實并沒有什么大事發生,但《倫敦生活》黃暴又有智慧的臺詞,讓人觀劇興致始終高漲。Fleabag的后媽大概是我見過寫得最賤的人物,她和Fleabag的每一句對話,都讓人想拿小本子記下來,但我特么笑得最會心的時候,是Fleabag的咖啡店生意難得開張,蹩腳三明治貴的離譜的隨口價,只要聳肩說一句”London”,就賓主盡歡——再有家鄉的父老問起我北京的房價,我就聳聳肩,送他兩個字”Beijing“。
《倫敦生活》比臺詞更棒的是結構,第五集還是常規驚艷,最后一集迅速上升到文學高度,絮絮叨叨的埋伏線引爆得異常突然決絕:哦,原來是這樣;唉,就是這樣。角色打破第四面墻,透過屏幕和觀眾對話的手段并不新鮮,但難得的是這部劇里,這種形式上的見離感和劇情完美統一,最后一集的Fleabag忘了自嘲也卸下偽裝,角色在觀眾面前最后的體面也蕩然無存,當陌生人給予的諒解帶來莫名溫暖時,旁觀者只能悵然若失說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唉,可憐之處。
經歷一場爆笑開頭、唏噓結尾的觀劇之后,翻了翻評論,朋友們大多都在感嘆“孤獨”:片中那句“我每分每秒都想哭”(I just wantto cry all the time)被抄來抄去贊來贊去的。他人未哭,自淚兩行。
不是說不對,但話說回來,講什么不是講孤獨呢?孤帆渡海的孫悟空是孤獨、縱身瀑布的沙威是孤獨,卡森.麥卡勒斯更是把一個小鎮人的腦門上都貼上孤獨。但凡寫出點人味兒的作品,古今中外莫不孤獨。廖老師早就指明方向:理解多難啊!誰能真正理解誰啊?甭說外人,自己看自己,有時都陌生。孤獨是人生的本質,所以活到這個年紀,已然心知肚明,又還沒萬念俱灰,為賦新詞嫌太老,識盡滋味嫌太早,多說無益。
我更多感慨的,是片中Fleabag和父親、姐姐的關系,以及隨之而來每個人暗自掩藏的悔恨與愧疚。有場戲是父親追出來安慰Fleabag,有那么一剎那看到了溫情與愛意,可下一秒繼母遠遠走來,又讓一切回到本來自然又難堪的樣子。我想起一位朋友跟我說過的話:年輕時候和父母也總是吵,明明知道于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情,順遂是最好的孝義,可還是吵,電話里聲音比誰都大,放下的下一秒就后悔得想哭,因為心里知道有朝一日父母真的離世,此時的每一次傷害,都會成為日后無法原諒自己的證據。
所以說,哪有什么“難得糊涂”呢?我們做任何選擇時,何嘗不知道代價與取舍。又哪有一個決定能讓所有人滿意?劇中寫得尤其微妙生動,Fleabag自己、父親、姐姐、炮友、淺識的路人,最心底因為欲念驅使的利己行為,必定以他人的犧牲作為代價,與旁人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與至親至愛,愧疚已是我珍惜過、在乎過,愛過你們,最無用的證明。
不忍劇透,旁支開說些有的沒的,最后說點高興的。
如果能用什么雞湯來總結這部劇集的話,那就是那句著名的:“假如生活今天欺騙了你,沒關系,明天還一樣”,或者“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不要緊,他一定早就為你關好了窗”。早點認識到這些雞湯的好處,不是垂頭喪氣啊,不是認命頹唐啊,而是教會我們要更加懂得珍惜歡樂,為什么要珍惜歡樂呢?因為歡樂,是浮出海面的那些孤島。
2 ) 一團亂麻
看完《倫敦生活》之后,無法抑制自己去發泄自己的情緒,很想要尋求一種不那么自殘呢表達方式,最終我想到了書寫,所以接下來,我把自己所有的情緒或者說說感情展現出來,目的是祭奠,至于祭奠的對象姓甚名誰,我并不太關心。
跟很多人一樣,此劇伊始,我就被它獨特的拍攝手法所吸引,被抓眼的"性與幽默"所吸引,但一開始無論如何我也不會想到在詼諧的背后傳來的是深深的絕望與無助。
女主總會習慣性地毀掉她原本擁有的一切,譬如一個愛她的男友,一個好姐姐,一個溫暖的父親然而事實上這所有的一切原本就不存在并且這一切都從來不和諧,只不過除了女主之外的每一個人都有小心翼翼維護著表面的和平,他們從來都很遵守規則,生活的規則,換言之只是戴上了假面:父親愛著繼母的同時也被繼母的控制欲所俘虜,姐姐總被假惺惺的家庭束縛,好像只有女主最暢快,實則只有她陷入了最深的泥潭。
很久以來,我都想像女主一樣消磨自己,或者說是瘋狂消費自己,卻始終不敢向這個方向邁步,可結果仿佛跟女主一樣——女主的生活一團糟,我的也是。
突然想起捷克的新浪潮電影《雛菊》,影片中所呈現的是兩個瘋狂的女孩的瘋狂故事,片尾出現了這樣一行字:獻給生活一團糟的你。
是啊,我的生活一團糟,很多事情令我害怕,我很想要嘲諷別人又很想作踐自己,可是這兩項我一項都沒付諸行動。然而女主做到了,她用我想象過的方式填補自己身體里的空白,好像沒有感情,好像只熱衷于做愛。
老實說,我感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另一個"大膽"一點的自己,即使與現在的自己一樣充滿空虛,并且空虛大到難以去填滿。
在第五集的時候我差一點就以為女主快要迎接美好了,直到繼母給了她一巴掌。
然后我倏地明白了,她不可能走進好一點的生活,因為她的本能不允許她這樣,她周遭的一切也不允許她這樣。
也許我始終只是個滿嘴謬論的悲觀主義者,但憑心而論,我覺得姐姐是像父親的,父親永遠不能拜托繼母,姐姐永遠不能拜托家庭,所以結局注定蒼白。
在季終的那一集我眼淚大概流了一公升,不知道是為了什么。
女主無疑是個作死的綠茶,有點像Bojack但也肯定不像,畢竟BJ很有錢。
她上了自己最愛的女友的最深愛的男友,然后女友因為她的原因間接的死亡。
她最后什么都沒了,就剩女友遺留下來的那只豚鼠陪著她,豚鼠一點點得啃噬她的希望。
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樣,在等著女主爆發,或者等她消失于馬路,可她沒有,什么也沒有。
片尾時那個曾經拒絕了它的那個人最后給她帶來了蘇生,所以她以后的生活會不會好過一點呢?
Who knows ?
編劇同時也是女主,真不知道她懷著怎樣的情緒來演出。
我們的生活會變好嗎?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好。
反正我是這么騙自己的。
"生活是一頭空虛的饕餮,殘暴無情地吞噬了她豐盛的血肉,留著梳子狀的弧度朝上的假面笑容,白骨森森。"
3 ) 小確喪以及我們和生活互搏的巴掌
(文/楊時旸)
大多數人豢養寵物,都是用盡辦法將其留在身邊,某種程度上說,那是一種囚禁,而《倫敦生活》中女主角身邊的動物卻一直都在逃竄。那只寄托著友誼和哀思的豚鼠,一次次跑出籠子,無論怎樣都鎖不住;她去往父親家,在那個紀念生母的日子里卻與繼母發生了預料之中的不快,她抱起了那只一直被禁止出門的昂貴的貓,幫它逃出了窗外。
這成為了兩道隱秘又殘忍的隱喻,那些沒頭沒腦的小動物都在奔向自由,但她自己卻一直困于生活。沒人能幫她放生。
作為一部迷你劇,《倫敦生活》的格局毫不張揚,工整又本分地講述一個小體積的故事,一個女主角和環繞她的四五個人的不堪與瑣碎,但這看似毫無野心的設定卻意外引爆了人們普遍的情緒。作為一部標準的喜劇,它粗口、逗趣、沒節操,但它同時又讓人沉默、心酸、掉眼淚,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是一部標準的悲劇,而生活本身不就是悲喜交加又不可言說嗎?所以,它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復刻。這個發生在倫敦的故事,那個在倫敦孤獨又努力生活的姑娘,成為了每一個在大都市中掙扎的人的鏡像,我們看著她,也就看到了自己。倫敦生活的美好與糟糕,友誼與疏離,在北上廣生活的每一個年輕人都能感同身受,我們裝作對一切都不在乎,對每個半生不熟的人報以微笑,然后轉身撞入自己的生活,甘苦自知。這毫無戲劇性的日常就足以讓我們難以抵擋。
《倫敦生活》的劇名翻譯得過于無趣了,遠沒有原名fleabag來得有力,它的本意是邋遢、糟糕的生活之類的意思,你都能想見那是怎樣一種畫面——無法收拾、自顧不暇、被旁人厭惡的那一款。這是女主真實的寫照,她總是很喪,但她顏值尚可,又總裝得很酷,所以微微一喪也很傾城。
她是那種“自助式”的女孩,從不向任何人袒露心扉,自己經營著一家幾乎無人光顧的豚鼠主題的咖啡館,有個懦弱又無趣的男友,幾個從顏值到氣質都差別極大的炮友,她面對性時很癡迷,面對愛時不言不語,她自己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到后來,你就明白,那不過都是一種隱藏,隱藏真實的感受,隱藏柔弱的內心,只有這樣一副屌屌的樣子,才可以避免受到傷害,就算最終仍躲不過受傷,她還可以裝得滿不在乎。你看,這不就是我們周遭很多都市女孩的樣子,看著大大咧咧,混不吝,但實際上無措無助無辜,但這三無的生活又是如何鍛造的呢?
有些劇集是從原本瑣碎的生活中虛構出光暈,鑄成一樁樁炫目的騙局,比如那些塑料感十足的韓劇,而有些劇集,則是把有著光環的大都會中的細部拆解給你看,那里沒有光暈,都是抖落不盡的塵土。《倫敦生活》顯然屬于后者。這劇集中有靜謐安寧的郊區大宅,也有著裝模作樣的中產生活,但你總覺得有些無法掩蓋的心酸、沮喪和破碎的東西探頭探腦的出沒。那是生活的真相。
從敘述上講,《倫敦生活》看起來是那種單一主角的戲,配角的性格和故事都伴隨著女主一點點展開。但慢慢就會發現,一切沒那么簡單。人們原本以為,只有女主很喪,其他人都過得如魚得水,但最終,一切都開始敗露,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堪。人們都在硬撐,才不至于讓生活瓦解。
女主的姐姐是個典型的中產階級,有著虛妄的傲慢與偏見,以及一個貌合神離的老公,這個擁有雙學位和巴寶莉風衣的女人其實遠沒有看起來那么風光,她不敢為了自己的事業而離開丈夫,即便她知道那個男人虛偽又猥瑣。而她們的父親夾在第二任太太和兩個女兒之間,不知所措;還有那一堆環繞著女主的男人們,一群被荷爾蒙驅使的雄性動物。這些人也一樣在維系著某種體面,只不過,觀察得久了,就看見那遍布的裂紋。
《倫敦生活》充滿那種對生活俯視之后才能獲得的刻薄又銳利的笑料,但它卻一直引而不發地用閃回播放著一些悲傷的橋段,女主大腦里錯亂短路的瞬間永遠出現的是自己與閨蜜男友纏綿的時刻,以及自己和閨蜜籌建那個咖啡館時的默契時光,還有,閨蜜崩潰和走向死亡的最后一瞬。
那段記憶像一條一直在燃燒的引信,始終陰險地提醒著她終有崩塌的一天。這個時候,你或許就能理解女主那些狂亂又有些自暴自棄的私生活了,那是一種暫時的通往遺忘的途徑,恐懼可以被狂歡抵擋。閨蜜小波,幾乎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讓她感到親密的人,當時,生活雖然一樣充滿孔洞,但畢竟有人可以慰藉,但她卻親手蛀空了那根可以依靠的柱子,她和閨蜜男友的一夜,讓閨蜜崩潰,殘酷地講,是她殺死了閨蜜,也同時殺死了自己的未來。
當一個總是嘻嘻哈哈,滿臉壞笑的人真的陷入悲痛,那種轟然而至的情緒幾乎不可收拾。所以,結尾她痛哭的時刻,你會看到她努力維系的一切光鮮的表面,都再無意義,沒有什么比生活碎裂的聲音更讓人絕望。
《倫敦生活》的呈現方式很有趣,它自帶吐槽音軌,女主在說出臺詞的同時,也會對著屏幕把心里話向觀眾吐露,這招并不新鮮,《摩登家庭》中也同樣用過,但是它很有效,它會讓人們覺得女主替自己說出了那些憋悶在心里又永遠不敢說的話,這樣一來,人們有一種和女主一起對這郁悶的生活同仇敵愾的共情。
她平凡又不甘,努力卻失意,在一切破碎之后,還需要重新布置起壞笑,收拾好生活的碎片,把它重新粘貼成原本的樣子。誰又不是如此呢?
最終,她的父親也還是留在第二任太太的身邊,即便他知道那個做作又勢利的女人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女兒的;她的姐姐仍然騙自己丈夫是可信賴的,為此寧愿放棄升遷與出國;她的男友再也沒有像從前那樣分手后又回到她身邊,而是和一個小鳥依人的亞裔女孩走到了一起;那個英俊的炮友告訴她,自己愛上了一個人,決定離她而去……所以,她還是得一個人,獨自撐起一切。
有個細節,滑稽又悲涼,女主和姐姐第一次共同出場時,是在一個古怪的講座上,結束后,兩人想像正常人那樣擁抱一下,彼此卻因為戒備心理給了對方一巴掌,到底是怎樣的疏離才能把親密的擁抱理解為潛在的威脅呢?那或許是這部戲中最殘忍的一幕。
還好,女主被一個陌生人救了場,那個曾經和她發生不快的貸款審批人,最終與她和解了。那也是一個被生活壓垮的人。他們的和解,也是彼此的救贖。就如同那些逃逸的小寵物,女主終于有機會可能沖出這生活的囚籠。
這部戲中,女主角沒有名字。因為她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
(本文首發騰訊電視劇頻道鑒劇科專欄)
4 ) 我覺得,這喜劇的淚點確實有點多了
女主渴望性交,但并不那么渴望做愛
女主上了最好的朋友的男友,一直在內疚,一直在回憶和好友的點點滴滴;一直都是飛去留言信箱的好友的聲音揮之不去;一直在閃回脫褲子的情景
一切一切都揮之不去
和姐姐斗嘴,和繼母扯破臉
姐姐為妹妹偷雕像,這個真是萬萬沒想到,這個真是太感人了
但是一切都是稍縱即逝
姐姐不再相信妹妹了
女主已經看不到希望了
但還是等到了陽光
就像當時和他在陽光下,坐在原木上抽煙一樣
平靜地,平靜地
女主自己確實是一個徹底的混蛋
她對前男友實在是太過了,以為對方會像一只小狗一樣每次都跑回來她的身邊
她錯了
盡管女主一直很桑心,其實她也是在意這一切的,但我還是支持前男友的離開
我以為這部劇評分不會有這么高,因為很多人肯定會對女主的私生活評頭論足,尤其是她上了好友的男朋友的這一點
但是大家都給出了好評,我相信這確實說明了一些東西
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家都是混蛋,都對自己很不滿,這方面,那方面
無從改善自身,怠惰,得過且過,縱欲,糾結,多情,敏感,脆弱
依舊任由自己沉淪
即使知道自己這樣是錯的
還是止不住這樣做
不停地逃避
用性逃避,用愛逃避,用食物逃避,用睡覺逃避,用衣妝逃避,用游戲逃避,用書籍逃避,用音樂逃避,用電影逃避,用交際逃避,用旅行逃避……
我們什么都逃不掉
還是要繼續生活
繼續面對該面對的
做該做的
或者說是,必須做的
(生而為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降生在這個時代,體驗人類能夠體驗的喜怒哀樂痛苦糾結大徹大悟,也是頗有趣的呢
5 ) 去他媽的倫敦生活
我一個人在倫敦經營著一家咖啡館。
但我過得并不好。
我有一個很帥的炮友。連我自己都不相信,我居然能和一個這么帥的男人約炮,雖然他爆我的菊,還不停地說我的胸小,不過我不介意。我甚至讓他假扮成我男友去我繼母家,我繼母不斷夸他帥,讓我很自豪,雖然有點惡心。我們最后一次上床,是在去我繼母的展覽之前,第二天他告訴我他第一次有了不安感,他從來沒有對一個女人有這樣的感覺。我以為這是好事,結果他在展覽后甩了我,他說因為我他認清了他對另外一個大胸女人的感情,他想結束這段關系,跟那個女人好好在一起。我還祝福了他,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是只豬。
我還有一個很好的男朋友。他叫Harry,我們分分合合,每次我們分手的時候,他就會把我家一起大掃除一遍,然后收拾自己的東西離開,不過他每次他都會留下一件東西,這樣好有借口回來拿,或者我大晚上假裝喝醉酒去他家門口哭,然后我們就會和好。因為他有分手大掃除的習慣,所以當我覺得自己家需要清潔的時候就計劃一次分手,很管用。我們最后兩次分手,一次是因為我看著奧巴馬的演講自慰;另外一次是他讓我不要自慰了,可是我做不到,所以我們分手了。我以為他會跟以前一樣,留下自己東西,他確實留下了,但后來他讓我扔了,因為他有了新的女朋友,我們不可能了。我并不傷心,可是,也還是有點失落,就像,一直握在手里的沙子,其實早就流走了。我只是有點失落。
我有一個不稱職的爸爸,他自打和我們教母結婚之后就沒再理過我們。他們在法國買了一套別墅,卻告訴我他沒錢,在知道我沒錢交房租的時候。或許為了和繼母相安無事地相處,所以他明明看到我繼母打了我一巴掌,也當做沒看到。無論什么時候,他從來沒有維護過我,都沒有。我問過他,想過我的媽嗎?他反問我,你想過你的朋友嗎,我說我一直在想,他說他也是。所以他或許不稱職,但我想和他和解,如果沒有我繼母的話。
我有一個關系不親密的姐姐。她屬于學歷高工作好穿巴寶莉大衣的那一群人,她是一個嚴肅的人,而我是個女屌絲,我們想的不一樣。有時候我會取笑她,偷她的東西,她會抓狂,但拿我沒辦法,這是我們姐妹間的獨特相處方式。我在繼母家里偷了個雕塑,想讓我姐夫賣掉,我們分成,但姐夫把它給了我姐,我姐知道是我偷的,所以讓我放回去。我放回去之后,我姐又偷拿了回來,因為她和我一樣,看不慣繼母那副咄咄逼人的嘴臉,她想保護我,我們第一次變得比較親近。我告訴她,姐夫親了我。要她離開姐夫,然后去芬蘭工作,這樣對她最好,她本來答應我了,可是并沒有做到,最終還是和姐夫那個傻逼和好了,升職加薪的機會也放棄了。我姐不是不信我,她只是選擇自欺欺人。而我,是不是也在自欺欺人?
我有一個超級無敵好的閨蜜。但因為我睡了她男友,所以她自殺了。她本來是想讓自己被自行車撞到,出點意外受點傷來挽回她男友的心,但結果卻是被自行車撞到之后又被汽車撞倒,所以她意外死了,而且她到最后都還不知道,跟她男朋友上床的那個bitch,是我。而之后的我,陷入對她的無限思念,一個人經營著我們兩人合開的這家“豚鼠”咖啡館,但是生意很不好,經常會有一兩個不消費來蹭網的傻逼。快沒錢交租金了,所以有生意的時候我也想辦法算貴一點,游客和其他地方來的人最好宰,只要告訴他們倫敦物價比較高,他們也沒辦法。我不知道Boo會不會原諒我,但我真的很想她。很想她。
諷刺的是,在我被周圍人背叛的時候,很絕望的時候,對我伸出援手的,居然是一個陌生人,可能出于同情,他同意了我的貸款。我能繼續經營我的咖啡館了,只不過,我還是一個人。
或許,我只是太想我的好朋友。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6 ) 自己才是一只龐大的怪獸
女主完美詮釋了什么是“作”,而我們因為或多或少擁有這種“作”的品質而感同身受。所謂“作”,是你知道這件事做了之后的結局,但你卻擋不住自己去做,而結果是無可避免的悔恨。時時刻刻扎在心上的刺,都是因為自己這個龐大的怪獸造成的。痛苦卻無法去埋怨,只能陷入更糟或等待救贖。
為什么我們知道什么是美好,卻往往無法維系這種美好。就像女主深知自己最好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卻無法克制自己做了傷害朋友的事情。朋友的死亡是意外還是自殺,已經不需要討論,隨時隨地的幻想中,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無論時間流逝,怎樣推動我們向前走,這樣“作”的結果在心里打了一個結,如果你摸到這個結,就會一陣抽搐。
對自己的了解,總是欠缺一角,心存僥幸。無法駕馭自己這個怪獸,其實是一種借口,無非是按捺不住欲望的掙扎,任其肆無忌憚。到底是哪里不滿足?才失去了控制力,讓一切傾斜?是情感嗎?是不安嗎?是孤獨嗎?就像女主,母親去世,父親和教母再婚,姐姐有錢與自己強烈的反差。這些有點糟,但沒有非常糟,女主孤身一人,她用心底的自卑來冷眼旁觀身邊所有有缺點的親密的人,然后用言語和行為帶給他們和自己巨大的傷害,她只有這樣才能龜縮在自己心底的角落。
也曾經有一些溫暖的時刻的,和陌生人在美麗的夕陽下吸煙,沒有傷人的言語,安靜了,也撕下了保護的面具,只有一句話“想哭”,最真實的表達。第五集停留在和姐姐的和解,向我們展示了,如果猛然間迎接美好,沒有做好準備的話,只會跌得粉碎。每個人都是天使與魔鬼的交織體,就像女主一樣,痛苦到不可自拔,也沒有勇氣就這樣放棄生命,因為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個時刻,人生會亮起一個火花。
沒有習慣馴服自己這個怪獸之前,任何親密關系都有著危險的前景。時刻告訴自己沒有想象得那么聰明,沒有那么不堪,也沒有那么與眾不同。世界可能會豁然開朗一些。何時放下了“作”,真正接納自己,就不再是這樣故作喜劇的悲劇了。
Miranda mix Max
以假裝的微笑武裝孤獨失落,以放浪形骸麻醉無法彌補的過失,以互相傷害維系彼此僅有聯系;和自己作對很容易,和世界作對很難,在這個充滿性格缺陷的人物身上,我們竟都能窺到一絲半毫自己的影子。
好像我們都是把生活過成這樣,渾渾噩噩,卻又愛憎分明。
很英國,很倫敦。尷尬與喜感水乳交融,悲傷和孤獨時不時插一刀又瞬間抽走,留下滯后的疼痛。原來以為就是daily life in London,結果是在講trauma,打破第四面墻的手法也有意思。
姐姐最終沒有好好把握自己的生活去芬蘭,爸爸最終沒有離開控制狂繼母,好朋友死了,男朋友再也不會回頭,小基佬還在自欺欺人,就連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因為做了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事…生活真是太糟糕,但是偶然還是會有新朋友,新轉機,就為了這點盼頭,也要在這個物價高漲的城市里撐下去(一個雞湯)
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她的同伙,認同著她,縱容著她,并同時從她的所作所為里獲得快感,直到最后,我們也拋棄了她遠離了她,只留她不知是否能獨自重新開始。
一部關于創傷的電視劇,放肆自己的性格會快樂,但謹防悲劇發生。最近的自己被各類事情攪亂,其實內心像女主一樣萬分渴望被理解,但總會習慣裝出一副堅強面孔遮掩自己的脆弱。挺棒的,開始時對秀下限感到排斥,看到最后一集,理解了這一切。故事狗血,但萬分符合人性。生活即是如此,絕望與希望交織。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馬男好歹算個成功人士加負能量正常人,這女的根本就是psycho idiot bitch pathetic,自以為冷眼看透生活本質,其實自己才是需要吃藥的那個,而且基本沒救了。整部劇還算耐看的重點是演員本身的外貌氣質以及迷之自信比較吸引人,而現實生活中這種女的想想就可怕。
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充滿疑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漂泊,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馬良《坦白書》
每聲大笑過后都覺得生無可戀。啊,現代生活。
酷一時,喪一世,天生爛人。人生真相,并沒有誰能拯救誰。
我所追求的,是孤獨的自由,封閉的枷鎖,殘缺的承諾,流離的生活,或者只是極其簡單,而真實有力的一句,你愛我。
把生活過得這么尷尬的原來不止我一個
被嫌棄的倫敦豪放女的一生。
一開始會被女主機智詼諧的神吐槽所吸引,會覺得她周圍的這些人和生活的樣子是多么荒謬,而她的應對直截了當,冷眼看待并調侃著這些荒誕,慢慢才發現這是生活的殘酷扭曲而成的,身處其中的人能察覺但害怕改變,于是繼續庸碌著,這讓清醒的人感到無比孤單和絕望。這是喜劇嗎?我只覺得特別難過。
你熱鬧萬分,你孤身一人。你開懷大笑,你淚流成河。你若無其事,你跌跌撞撞。你平靜無比,你歇斯底里。你假裝光芒萬丈,你內心一片廢墟。
鉛筆的鼻頭有橡皮是為了涂改失誤嗎?前半程略《弗蘭西斯哈》。只能說這幾年是喪劇的天下吧,探討得深刻的其實不多,有些離生活太遠的為喪而喪只是套路更深更偽善的雞精湯而已。
每個女人都該看一看,學習如何微笑著當繼母,真是個厲害角色啊!
共鳴真是個壞東西,你一邊罵著女主角,一邊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最討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