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辛普森:美國制造-第01集
    當前位置:首頁 歐美劇 辛普森:美國制造

    辛普森:美國制造

    評分:
    0.0很差

    分類:歐美劇美國2016

    主演:O·J·辛普森  羅伯特·卡戴珊  碧·亞瑟  A·C·柯林斯  瑪卡·克拉克  彼得·海姆斯  大衛·扎克  ?

    導演:伊斯拉·埃德爾曼?

    猜你喜歡

     劇照

    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1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2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3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4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5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6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16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17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18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19辛普森:美國制造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繼《紐約災星》和《制造殺人犯》 之后又一部極佳的紀錄劇集。本作是導演伊斯拉?埃德爾曼攝制的5集紀錄電視電影。將震驚美國的著名橄欖球運動員O.J. 辛普森殺人案事件再度搬上熒幕,通過對辛普森人生軌跡的深入展現,探究美國社會最關注的兩個話題:種族和名人……

     長篇影評

     1 ) 膚色斗爭中的社會問題與個體悲劇:《辛普森:美國制造》

    1、膚色斗爭

    在Beyong樂隊的那首獻給曼德拉的《光輝歲月》中,他們將曼德拉反種族隔離的偉大事業稱之為“膚色斗爭”——20世紀中期以來的轟轟烈烈的反種族隔離斗爭確實是由“膚色”引起的“斗爭”。

    這場“膚色斗爭”在美國進行了半個多世紀了,至今仍未落幕。時至今天,“反種族隔離”已經成為美國基本的社會共識,但“斗爭”的“劇情”仍不時會有所反轉。

    看完這部長達7個半小時的紀錄片《辛普森:美國制造》,我深深感受到,“膚色斗爭”并不是單純的“正義”問題,它還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從而折射出個體的悲劇。

    2、美國制造

    說起O.J.辛普森這個人物,無與倫比的橄欖球生涯和“辛普森殺妻案”是他身上最重要的兩個標簽。

    “辛普森殺妻案”引發了一場“世紀審判”,整個事件對美國的司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今,很多人言辛普森必“殺妻案”,對他輝煌的橄欖球生涯已經不感興趣。事實上,辛普森的橄欖球生涯與“殺妻案”是密不可分的。

    橄欖球生涯是辛普森成為社會精英并打入上流社會的基石。在黑白通婚還比較少見的年代,辛普森與妮可·布朗的結合能夠得到普遍的認可,與他的橄欖球明星身份有關,也與他刻意模糊膚色界限的自我意識有關——而這個自我意識的形成,又與橄欖球生涯帶給他的榮耀密切相關。

    在成為“殺妻嫌犯”之前,辛普森是遠離“膚色斗爭”的,他生活的圈子是“漂白”了的。但如果沒有輝煌的橄欖球生涯,即使他想“漂白”,恐怕也難以被接受。當然,“果汁先生”(辛普森的“昵稱”)的親和力也是他被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以“殺妻案”作為分野,前半生辛普森遠離自己的“膚色”,后半生辛普森靠近自己的“膚色”,這是個體的轉變,也是美國的制造——在“膚色斗爭”中,辛普森其實從來都不是“局外人”。

    3、360度成長史

    作為一部關于辛普森的紀錄片,《辛普森:美國制造》不可避免要把“辛普森殺妻案”作為影片的重點,但這部紀錄片的過人之處卻在于它對案件之外的內容的呈現。

    影片的第一集和第二集,講的是“殺妻案”之前的辛普森的成長史。這個部分長達180分鐘,足足占了影片的40%!

    在這個部分中,影片并不單純講述辛普森的個人史,而是讓他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互動”。辛普森是了不起的辛普森,是萬千寵愛的辛普森,也是美國社會的辛普森,還是“膚色斗爭”中的辛普森。

    60年代的黑人明星,很多都投身于馬丁·路德·金領導的“膚色斗爭”,黑人族群也希望辛普森能夠加入,但辛普森反復強調的是“膚色不是他身上最重要的特征”。他自始至終沒有為自己的族群發過聲。

    在種族大融合之后再來看辛普森刻意模糊膚色的“理念”,他也是政治正確的。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辛普森的“理念”更多是一種自私的選擇。

    雖然人人都愛“果汁先生”,但光鮮的外表之下,辛普森身上的“劣根性”從未拔掉。

    據他的上流社會朋友回憶,當年辛普森在高爾夫球比賽中,喜歡玩作弊的小把戲,這在上流社會是很讓人鄙視的行為。這個小細節暴露了辛普森根深蒂固的陋習。

    出身底層的辛普森在飛黃騰達之后,難免自我膨脹,他很大男子主義,控制欲極強。他經常在外拈花惹草,卻又要牢牢掌控妻子的一舉一動。

    而妮可·布朗又不是百依百順的角色,強大的辛普森自然很容易陷入用拳頭解決問題的漩渦。從家暴到婚姻破裂,這是必經之路了。

    超凡的運動能力讓辛普森解決了財富問題,也讓他跨越了階層和種族的鴻溝,但成長背景、自身性格和原生家庭的影響,也讓他在收獲這一切的同時,并沒有建立新的生命平衡。

    最終,他邁向了個人的悲劇,也將三個家庭推進了悲劇的深淵。

    4、疑點利益歸于被告

    《辛普森:美國制造》是一部“擺事實,講邏輯”的紀錄片,但影片仍然是有創作者的“個人立場”的。

    影片中最明顯的“個人立場”是——暗示辛普森就是殺人犯。

    其實,這個“個人立場”也代表了大多數美國人的立場——盡管辛普森被無罪釋放,但大多數美國人很難相信他不是兇手。

    影片以約3個小時的篇幅,通過大量的庭審錄像和相關人物訪談,再現這場長達九個月的“世紀審判”。

    從證據看,從動機看,從行為推斷看,辛普森都有著極大的嫌疑,但殺人案定罪要求的是“鐵證”,而有瑕疵的證據恰恰動搖了“鐵證”的根基。

    盡管大部分人都會以簡單的邏輯來給辛普森“定罪”,但簡單的邏輯卻不能適用于刑事法庭上的“定罪”——它必須有完整的證據鏈來支撐。

    雖然“無罪判決”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按“疑點利益歸于被告”的原則,陪審團作出這樣的判決,并未違背陪審團的職責。

    從控辯雙方的庭審表現看,讓辛普森試戴手套是控方的一個“昏招”,而辯方大打“種族主義”牌,轉移陪審團的視線,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陪審團的判斷——這一招雖然“跑偏”了,卻擊中了要害,是一次辯護技術上的勝利。

    多年以后,訪問當年的辯方律師時,對方一再回避對所謂“真相”的質問,他強調的是他作為律師的專業行為——最大限度為客戶提供有利他的辯護。

    所以,如果辛普森不是有錢人,請不起如此強大的律師團,案件的審判結果很可能是相反的。

    5、報復性的另外兩個審判

    辛普森得以無罪釋放,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了“種族主義”這張牌,而這張牌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辛普森脫罪,也可以狠狠地報復他。

    在美國,刑事判決和民事判決是分開的,兩者的判決標準也大不相同。民事判決是可以依據現場證據進行常理推斷做出的,無需“鐵證如山”。而辛普森案民事賠償的數額之大,讓布朗家族和高曼家族成了辛普森的最大債主和終身債主。

    2007年9月,辛普森因為一宗所謂的持械搶劫案被捕。

    雖然有各種“事實認定”,但這宗搶劫案其實是一宗“烏龍案”——辛普森被人慫恿,要去奪回所謂自己的“紀念品”。但辛普森卻為此付出了遠超過他的魯莽行為本身的代價,獲刑33年!

    發生在辛普森身上的三個判決,都因其膚色和名人身份而“跑偏”了。放大來看,這三個判決都難以“種族主義”脫離關系——社會問題和個體悲劇同時在“膚色斗爭”中呈現出來了。

    6、贏了官司,輸了人生

    辛普森贏了官司,卻輸了人生,他的家庭毀了,他也不再是人見人愛的“果汁先生”,他前半生努力靠近的上流社會也不再接納他。

    辛普森干脆破罐子破摔,與三教九流混在一起,繼續消費他的名人身份。

    如果說O.J.辛普森是美國制造的產物,那么,他的前半生可以說是美國夢的正面,而后半生則成了美國夢的反面。

     2 ) 淺談O.J. Simpson其人

    私以為OJ的personality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一、滲透生活各方面且超出常人的好勝心(Ambition)

    身居各自行業領頭羊地位的人必定多多少少擁有該特征。

    對他們來說,滿足溫飽的人生只能算及格。推動他們勢如破竹攀爬殺伐的不是生存渴望,而是必須脫穎而出的好勝心。

    這其中也隱約包含著一些自負——我生來與眾不同,當然不應該與普通人為伍。

    OJ在這方面則更強烈許多。他生于貧民窟,但從沒有一刻心甘情愿把貧民窟當成自己的歸屬。這種擺脫與自己無法匹配的出生環境的熱望在得知自己父親是同性戀之后變得更甚。

    “他從小就想成為一個英雄。”

    為了達到自己心中的位置,OJ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的好勝心也必須超出常人才足夠燃燒。

    我不知道他如何回憶自己在貧民窟的時光(如有相關資料歡迎提供),你很難從這樣一個滴水不漏的人身上窺探出真實想法。

    他仍然和童年伙伴一起hang out,但我深深懷疑這不是念舊,而僅僅是他圓滑處世的一個剖面。

    在他和兒時玩伴一起參加卡戴珊家族的派對時可見蛛絲馬跡。

    我不認為他樂于提及貧民窟的時光,相反,他很可能在刻意抹殺這段歲月的存在感。

    他是自負與自卑的結合體。

    同時OJ的好勝心不僅出沒在工作中,日常生活尤其是感情方面的好勝心就體現為嫉妒心和控制欲,這也為日后的家暴及后續行為埋下了伏筆。

    二、充分且精確的自我認知(Self-aware)

    OJ的自我認知表現在兩個方面。

    1)明確理解外在環境(白人主導社會和有助于地位提升的個體)對自己的要求;

    OJ總是強調自己成長在與世隔絕的體育世界里,而這座象牙塔不看重膚色只看重能力,所以自己對黑人平權運動完全不了解也不關心。

    我以為事實恰恰相反。

    他對黑人平權運動的了解甚至有可能超過真正參與其中的某些人,尤其是白人社會對此的反應和評價。

    他敏銳地感知到白人社會正急需一個乖巧懂事又功成名就的黑人形象聊以自慰,于是毛遂自薦成為這樣一個代言人。

    他沒有為黑人平權運動發聲,他沒有履行黑人公眾人物應盡的責任,因為這對他的成功無益。

    他依舊以擺脫一切的姿態向前奔跑,然后對著鏡頭笑言:“我才不管我是黑人還是白人,我就是OJ,我只代表我自己。”

    他的成功,一部分是自身努力,一部分是時代因素。而他的失敗同樣如此。

    2)明確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在,以及如何趨利避害,將優勢轉化為有利條件。

    成名之初,OJ知道奔跑速度是自己的優勢,所以他抓住一切機會展現給USC高層和主隊觀眾看“我是你們的最佳選擇”。

    在證明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價值這件事上,他從沒有片刻懈怠。因此他才能完成常人所不能及,一次次打破紀錄,一次次力挽狂瀾,一次次創造奇跡。

    然而即便在體壇已經眾星捧月,OJ仍然拒絕固步自封。他在每一次突破自我后的短暫喜悅中已經迅速意識到,體育生涯終會結束,自己需要盡快找到一條在退役后仍然能待在神壇上的新出路。

    于是他在退役前后踏入了演藝界。

    OJ不一定是個演技多高超的演員,但他一定是當時白人精英社會里的優異表演者。他的嘴角永遠掛著最富親和力的微笑,他總能和白人打成一片,他對待每一個剛認識的社會名流仿若老友。

    最體現他演技的高光時刻,是他能頂著自己的有色皮膚扮演白人。于是當他參加一個聚會時,身邊的名流好友會驚異地問:“OJ怎么和那些黑人坐在一起?”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如愿以償了。人們看著他,不再看見他的膚色,而只看見OJ。

    事實上他很可能知道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大部分人都在虛與委蛇,但他深知被當作炫耀工具就是自己的價值所在,于是他心甘情愿用看似如假包換的真心無差別對待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在他面前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萬人迷的處世之道正在于此。他對你微笑,你就覺得宛如賞賜,更別提他還會和你稱兄道弟了。人們對賞賜必須感恩戴德,通過自己長袖善舞的社交能力,OJ實現了和白人精英們地位的瞬間對調,我甚至暗暗懷疑他惡趣味地樂在其中。

    正是由于深知自己的價值和優勢,所以OJ才會毫無怨言地被人利用,也在他人默許的情況下利用對方。

    他既能在憑實力說話的烏托邦里躍居優勝,又能在虛情假意蠅營狗茍的名利場中如魚得水,這才是其可怕之處,而他能做到這一點,根源就在于高度的self-aware。

    三、時刻保持警惕的自保心態和利己主義(Self-protection and self-interest)

    這一點與上面兩點密不可分。

    因為有足夠的野心抱負才會自我保護,因為有充分的自我認識才能精致利己。

    OJ的自保心態從成名之初就已經顯露,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他在和朋友扔骰子被抓包送到校長室后的自救行為——轉身就走,被校長叫住后平靜自若地回答:“我是協助老師把他們帶來的。”

    這個謊絕對談不上高明,但重點在于他深知自己對于USC的價值,這意味著自己可以適度地恃寵而驕。同時校長需要的也并不是一套縝密的說辭,而是能順著下的臺階。

    事實證明他對人心的揣測完全正確。可以看到OJ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具備將self-aware和self-protection完美結合的能力了。

    而如果(著重號)他是那兩起命案的真兇,那么法庭審判就是他熟練運用優勢進行自保的表演最高峰。

    他會在每天的庭審日記里裝模作樣地嘆息自己的冤屈,他會在關鍵證物擺出來時付之一笑。他緊鑼密鼓的表演已經成了一種近乎信仰的自我催眠。他在“I did that”之前加上了“if”,并且篤定這個“if”就是事實。

    OJ用自己的魅力笑容、無辜眼神和有色皮膚回答所有控訴,在深知這會奏效的前提下。

    四、早已注定的自我毀滅(Self-destruction)

    試想,當一個人擁有不斷進取的野心來維持自己的價值,擁有充分精確的認知來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擁有罔顧他人的自私來熟練利用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說,他擁有資本,意識到自己擁有資本,同時具備自如操縱資本的能力,偏偏缺乏對這一切的合理限制。

    他會錯信自己通過努力便能夠得到想要的一切,而悲劇也就此如影隨形。

    “作為一個貧民窟長大的孩子,我平生最渴望的不是金錢,是名望。”

    他在橄欖球場上奔跑,他在白人社會里周旋,他在法庭審判中表演。對“被關注”的需求是他人生的重要(也許唯一)驅動力。

    他可以丑聞纏身,但絕不可以默默無聞。

    他用一生的時間來重塑自己,表演出最符合觀眾期待的形象。欺人者必先自欺,OJ在晚期已經達到了人戲不分的地步,以至于最終走向崩潰。

    諷刺的是,在成名之初他就意識到人們所期待的OJ和真正的OJ大相徑庭。他試過讓人們接受本我的OJ,最后不得不放棄,轉而放任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像捏橡皮泥一樣塑造一個“想象中的OJ”。

    一個自我認知精準的人最后卻迷失了自我,這是這場美國式悲劇的根源。

    我常常猜測,最希望OJ毀滅的人,也許正是他本人。

    他對名望的渴求讓他明白自己必須成為OJ,所以他裝作proud of being OJ,他裝作希望人人能看見OJ而忽略他的膚色。

    可他始終是來自貧民窟的黑人Orenthal,他始終在內心默默祈禱有一個人能告訴他:“You're Orenthal, but I still love you.”

    我相信這就是他從未對第一任妻子動過手的原因,可惜最終毀滅這一切的人也正是他自己。他永遠不會再等到一個人對他說:“Orenthal, you're for me, and O.J Simpson i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2.19更新————————

    OJ無罪的可能性。

    詳情參考評論中貼出的鏈接。

     3 ) I'M NOT BLACK,I'M O.J.

    周末惡補了這部長達七個小時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之前從書上了解過這場世紀審判,但從鏡頭和當事人描述中得來的沖擊,已然比文字直接太多了。一個在橄欖球界影響堪比喬丹、進入好萊塢后又如魚得水的兩棲明星,在王牌律師的協助下跨過如山鐵證、成功洗脫殺妻罪名,本身就足夠吸引眼球;難得的是導演還抽絲剝繭,把當時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背景完全還原了出來。你的思緒會隨著劇情深入而不斷搖擺,你會看到黑人住宅被闖入時婦孺的眼淚,也會看到白人司機被拖拽毆打時的滿地鮮血;如日中天的球星在被要求為黑人群體發言時三緘其口、明哲保身,被捕后卻搖身變為了貧寒階層的代表,家里與白人精英的合影都被偷偷換掉;在法庭上大聲疾呼消除種族歧視、道義凜然的黑人律師,私下竟是秉持“如果陪審團都是墨西哥人,我們會給他找頂帽子戴”的功利主義者。最終裁決被宣讀的那一刻,膚色迥異的人群瞬時被歡呼和悲痛所籠罩,透過屏幕,你也能聽到整個國家被撕成兩半時的清脆聲音。很難想象在這片土地上,十幾年后,人們會為第一位黑人總統的誕生彈冠相慶。也許這就是民主的力量,人民的判斷和人性的光芒會最終指引著國家走出黑暗,哪怕一些人借此逍遙法外,也不要停下追求平等與自由的腳步。

     4 ) 天亮了,昨晚...Nicole和Ron雙死

    上周玩狼人,一個玩得很6的小伙伴感嘆道,平民真的很難獲勝。確實,每次當平民,特別是普通村民時,在什么信息都沒有的情況下,試圖憑借邏輯去判斷是誰在說謊誰是狼人,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有時自己很信服某某就是狼人,可結果人家和你一樣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村民;有時覺得某人一定是好人,但其實是一只偽裝得很好的狼。因為作為什么都不知道的村民,哪怕很努力地去分析去推測,也僅僅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試著從雜亂的信息里面找到真相。而狼人,正好相反,他主動地創造信息來迷惑平民,他布局謊言來引導平民的思考方向,他知道真相,這就是他最大的優勢所在。

    辛普森殺妻案,就像一場現實版的狼人殺。

    隨手在百度搜索辛普森殺妻案,結果包括天涯在內的各大論壇都有很多長篇大論的帖子,分析各種線索和證據,來證明辛普森是清白的。吃瓜群眾們就像被狼人迷惑的普通村民,絞盡腦汁試著通過邏輯去證明自己推測,然而也就這樣陷入了辛普森和他的律師團隊設計好的圈套。每當有警察或證人指認辛普森時,辛普森的狼人團隊就宣稱對方“假跳預言家”——作偽證,而最后法庭竟然還為狼人的邏輯買了單——陪審團超過半數的票認為辛普森無罪——真正的狼人沒有被票死:(

    《辛普森:美國制造》這部紀錄片通過真實記錄的資料,最大程度地還原了辛普森殺妻案件從案發到審判的全過程,以及O.J. Simpson 這個鮮活的形象。如果要證明辛普森的清白,找到真正的兇手就可以了,然而辛普森從一開始的策略就是通過重金請來律師團,利用美國司法制度的漏洞以及各種手段來證明自己無罪,如果Nicole真的不是被Simpson所殺,何必如此大費周折。這一世紀大案背后,折射出種族、人性、美國司法制度等太多值得我們思索的東西...

    在我看來,皮手套、DNA、EDTA等證據都是些小把戲,辛普森案件最核心的部分還是在于他的律師團隊打出的“種族牌”。他們再次將洛杉磯警察局過去毆打黑人司機的事件搬到聚關燈下從而點燃黑人心中的怒火,他們把對方證人福爾曼描繪成種族主義者甚至將他比喻成希特勒,他們用極具煽動性的語言向陪審團宣揚種族平等。對于陪審團,對于萬千非裔或者拉丁裔美國人來說,這不是辛普森是否殺妻的審判,而是黑人是否得到公平對待的審判。選擇辛普森無罪,就是選擇還美國黑人公正。

    在宣布辛普森無罪的那一刻,鏡頭下的美國哭泣了。黑人們,歡呼雀躍、喜極而泣,白人們沉默、悲哀、忿恨、痛哭流淚,影片記錄下黑人挑釁地向白人表示勝利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也許,在這次世紀大審判過后,美國的種族平等不僅沒有得到改進,黑人和白人社會之間的溝壑反而更深了;也許,一個黑人被疑殺妻卻被判無罪的案件,多少能為推動美國司法做到種族公正做出一點點貢獻,但正如影片所說的,這個案子原本和種族主義就沒有半點關系啊。

    最諷刺的是,辛普森在案發前花了半個人生的時間來抹掉自己的膚色:生活在白人的圈子里、娶白人老婆、在眾多黑人名流呼吁社會種族平等時保持中立拒絕發聲,但經過此案,黑人二字深深烙在了辛普森身上,將永遠伴隨他直至入土。

    盡管O.J.Simpson暫時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逃不過良知的審判。

    當他第一次在法庭上說出自己無罪這句話時,隱約能感受到話語背后顫抖的語氣,但隨后他便成了個撒謊成性、極度自大的無賴,道德底線逐漸在他心里徹底崩坍瓦解。影片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辛普森為了讓他經紀人假裝偷拍到他在自家后院含淚降下美國國旗這一場景而反復演練。多年后他終于搬離洛杉磯來到佛羅里達,正式開啟了自甘墮落的淫亂的生活,對子女的生活不管不顧,但他還記得維持自己的曝光度。他嘩眾取寵參加奇葩的電視節目,錄制低劣下流的MV,甚至寫了一本書來回憶當年殺妻的細節。

    回想O.J.Simpson的前半生,他從無人在意的平民窟的黑人開始,成為在球場上飛馳的傳奇運動員OJ,逐漸博得周圍的關注;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他從不缺乏外界的關注,到對外界的關注產生依賴,直至最后完完全全對外界的關注上癮近乎病態;他害怕被忽視,害怕被遺忘,他是他的整個世界里唯一的焦點,他過上了鏡頭下光鮮的自己和私底下丑陋卑劣的自己共存的雙面生活。當一個人很想要得到什么的時候,一定能得到,不過,要看以犧牲什么為代價。在辛普森這里,他畢生都在追求名望、企圖得到外界的關注,他得到了關注,犧牲了所有的親情、友情、愛情,犧牲了自尊自愛。而且,當過度極端地追求某個東西的時候,最終會一無所有,就像,物極必反,就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像,現在的O.J.Simpson除了偶爾被人們想起拿出來罵一下就什么都不是了。

     5 ) 其實還是挺惡心女DA克拉克的

    OJ案子的重點明明應該是彰顯美國司法系統的程序正義,這片子剪得也太偏激了,輿論的呼聲明明是從地檢署不斷放各種真假消息出去開始就已經倒向有罪判定了,說辯方打種族牌,明明一開始是檢方主動選擇了訴訟地點為黑人更多的中心法院,檢方一開始就抓錯了重點,以為能從九個黑人女陪審員上找到家暴的關注點,卻沒料到對于黑人社會首先要平權然后才有功夫關注女權吧!這片子簡直是給克拉克的洗白片兒,結果過了二十年了這女的依舊如此碧池,單方面地在電視前指責辯方多么陰險卑鄙,我看她就是第一次遇到有同等資源和財力與州政府對抗的辯方團隊才亂了陣腳,這片子交代了那么多當時黑人面臨的各種種族歧視,卻不敢提當時警察隊伍里有多少貪污腐敗,單是非法搜索下的貪污、栽贓就不勝其數吧!庭審片段里好像讓警察顯得多委屈,卻不說福爾曼在案發幾個小時后才提交出的手套襪子和他一直攜帶在身上幾個小時的OJ的血液到底出于什么原因…

    我怎么越說越憤怒了,其實這便宜拍得挺好看的,要不是第一集的介紹,我一直以為OJ只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運動員,看完以后還是替他覺得可惜,要不是在布朗的事兒上沒處理好,我覺得他這形象以及潛質,當總統也沒太大問題。

     6 ) 王楠:黑白謎局

    原載《讀書》2022年第2期

    “黑白的雙重標準是美國人道德體系中的一根毒刺。”一九四七年,費孝通先生在《美國人的性格》一書中寫下這句話。多次訪問并十分了解美國的他,目睹了種族隔離時代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對待。即使華盛頓·卡佛這樣的大科學家出門開會,也只能委身于廉價旅館,無法睡火車臥鋪車廂。費老不禁質疑,號稱民主自由的美國,何以要維持這種近乎種姓的結構呢?在他看來,這確是一根有違其價值綱領的毒刺了。

    時鐘轉到了二〇二〇年五月,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已廢除近六十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會計學講師戈登·克萊因收到一封郵件。幾名他課上的黑人學生要求,他們的期末考試評分該得到“特殊照顧”。克萊因憤怒地表示拒絕,并在回復郵件的末尾,用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提醒他們:“記住,人們不該用膚色去判斷一個人。”學生隨即在網上公開了這封信,呼吁大家向學校請愿辭退克萊因,校方居然也真的停了他的職。當然,在去年美國“黑命貴”(BLM)的反歧視大潮中,這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不過,今日美國洶涌澎湃的后浪,當真令馬丁·路德·金的名言,也成了種族歧視的前浪?如果考場上的一視同仁都算歧視,那怎樣對待黑人才算平等呢?有人說,今天美國種族平等的政治正確搞得過了頭,把反歧視變成了逆向歧視;也有人說,種族主義的流毒,早已深入社會的骨髓膏肓,還遠沒有清除干凈。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O. J. 辛普森:美國制造》電影海報(來源:douban.com)

    馬克·吐溫有云:歷史不會重復,但韻律驚人相似。要弄清楚如今這一團黑白迷霧,倒可以借鑒以往的一段舊事。一九九五年,因前橄欖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殺妻舉行的那場“世紀審判”,震撼了全美國,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二〇一六年,一部長達四百五十分鐘的紀錄片《O. J. 辛普森:美國制造》,詳盡地回顧了那場審判以及辛普森跌宕起伏的人生,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該片借辛普森的人生故事,向觀眾清楚展示了美國社會中黑白種族間的矛盾斗爭。這許是我們一窺此問題癥結的極好門徑。對于那場世紀審判,中國人原也并不陌生。當年林達在《歷史深處的憂慮》中,不惜筆墨地描述了身處美國的臨場觀感。不過畢竟“橫看成嶺側成峰”,林達的視角,清晰體現了那時代遠赴重洋的國人的渴望。疑罪從無的法律原則、格式嚴明的司法程序,更多地吸引著注意力。林達也不諱言,自己并不重視此案中的種族問題,而后者卻是當時許多美國人甚至歐洲人的關注焦點。今天,出自一位美國黑人導演之手的紀錄片,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去思考,辛普森一生及這場審判體現出的美國的種族困境及其社會根源。 

    一個美國英雄的崛起

    每個觀看過紀錄片的觀眾,恐怕都會驚嘆于辛普森當年在橄欖球場上馳騁縱橫的勃勃英姿。身為跑鋒的他,持球沖向對方底線,面對對手攔阻的厚重人墻,卻能抓住那轉瞬即逝的間隙突出重圍。身子左扭右閃,有如游龍一般,在追趕攔截的無數身軀手臂間滑行穿過,當真是疾如星火、快似閃電。賽場上的驍勇無匹,為他博得了“電流先生”的美名。而在場下,他更是萬眾矚目的明星。面對自己破紀錄時現場采訪的鏡頭,他謙和不居功,將隊友拉到身邊一同亮相。在公眾場合,他舉止大方得體,待人寬厚親和,和各路人士談笑風生,堪稱風度翩翩,完全沒有一般黑人的粗鄙習氣。也正因如此,他得到的拋頭露面的機會,遠比其他黑人更多。慶典活動、商業廣告、真人秀、影視圈……他躋身于通常為白人出入的上流社會圈子,并為此沾沾自喜。有一回在俱樂部里,他和幾個黑人朋友把酒言歡,聽到鄰座的白人女小聲嘀咕:“快看,O. J. 和幾個黑鬼混在一起!”他不僅毫無怒色,反而自鳴得意:“這說明在她眼里,我不是黑人,我是O. J. !”這似乎證明了他通過努力和品格,能夠超越膚色和身份的束縛,得到大眾的普遍承認和頌揚。O. J. 辛普森,他自己,正是一個美國式的自我成就的英雄。

    O. J. 辛普森的橄欖球生涯(來源:douban.com)

    當然,并沒有什么單靠自己成就的英雄,更何況是美國這樣一個講求儀表、規則和制度的社會。或許可以說辛普森在賽場上的成功,更多依賴個人的天賦和努力。不過,如果他野心勃勃地邁向更廣闊的天地,想取得商業上更大的成功,就得接受社會的選擇和要求。辛普森曾為租車行拍過一個廣告,播出后,他手持公文包飛奔穿過機場的形象風靡全美、深入人心。租車行的老板和廣告設計人直言不諱,他們選擇辛普森的原因,當然不只是他跑得快,更在于他的形象氣質完美符合廣告中商界人士的形象,完全不像一般的黑人。要讓一個黑人給所有人推薦商品,他就必須不那么“黑”,而能成為一般民眾的代言人。為此,他們得在廣告中小心翼翼,避免讓其他黑人出現,也必須精心設計辛普森的表情、動作和語言,好讓他成為一個超越膚色的“體面人”。辛普森離開賽場后的成功,正是因為他能按照社會規范的要求去實現自由和自我,扮演好自己公開的“角色”,將個人英雄與普通民眾的形象完美結合在一起。辛普森這個戈夫曼擬劇論的活樣本能夠跨出賽場,得到財富、聲望和地位,正在于他能夠滿足美國式民主社會的普遍要求。

    黑色的浪潮

    辛普森試圖讓自己和人們都忘記他是個黑人。但美國的歷史不會忘記,他出生到成名的二十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正是黑人從南部和東部地區向西部大規模流動的時期,也是廢除種族隔離、黑人民權運動高漲的時期。紀錄片令我們看到,辛普森自己的家族,正是在這一時期從路易斯安那遷居到了舊金山。他們家和數百萬黑人一道,離開歧視嚴重的傳統地區,奔向更為開放與包容的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與社區難以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與良好的生活條件,治安問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隨著種族隔離制的廢除與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各色反種族歧視的斗爭甚至暴力騷亂也成了家常便飯。一九六五年,發生了著名的瓦茨騷亂。洛杉磯警察對兩名開車的黑人進行身份檢查,其中一人因為怕被逮捕,和警察發生了激烈沖突。在處理案件時,警察又將其隨行的兄弟及后來趕來的母親一同逮捕,隨即發生了嚴重的襲警、暴力搶劫與縱火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及數千萬美元的財產損失。對這場騷亂的起因,洛杉磯警察局長蓋茨和馬丁·路德·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前者認為,應該考慮的是(黑)人本身的問題,而不是在別的什么地方尋找原因。而馬丁·路德·金則針鋒相對:“只要那種頑固的(種族歧視)態度還存在,事情就會變得更糟。”

    讓我們跟隨紀錄片來到一九九一年。三月三日,全美各大電視臺都在反復播放一卷家庭錄像帶拍下的影像。畫面中,多名白人警官正在暴力圍毆一名黑人男子,引發社會輿論一片嘩然,這就是著名的羅德尼·金事件。次年的四月二十九日,陪審團對四名涉案的洛杉磯警察宣判無罪,引發了洛杉磯整個市區的大暴動。搶劫、縱火和謀殺在騷亂中大量發生,估計財產損失超過十億美元。如果我們聯想起去年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導致的全美各地的示威游行與暴動,就會發現,瓦茨騷亂、洛杉磯暴動與 BLM 運動,導火索都是白人警察針對黑人執法。難道真的是日光之下無新事,歷史總在同一個地方重復?

    羅德尼·金事件引發的混亂景象(來源:npr.org)

    發生了什么不是問題,關鍵在于如何解釋它。白人警察毆打黑人男子,到底屬于合理的正當執法,還是出于種族歧視而濫施暴力?這可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以羅德尼·金事件為例,電視臺在播出錄像時,故意剪掉了開頭幾秒羅德尼·金拒捕攻擊警察的畫面。絕大多數觀眾更不會知道,在錄像開始前的半小時,仍身處保釋期、剛飲下數升烈酒的羅德尼·金,正以一百八十公里的時速駕車在公路上狂飆。在警察將其攔下之后,這個身高一米九、體重兩百多斤的醉金剛依然逞強拒捕,徒手將四名警官打得落花流水。最終眾人只得一擁而上,在警棍和拳腳夾擊之下,令羅德尼·金束手就擒。身為警察,如果每天都要面對許多黑人嫌疑犯和違法者,不得不經常使用暴力來執法和自衛,一旦發生羅德尼·金錄像這樣的“斷章取義”,或去年肖萬對弗洛伊德那樣的“執法過火”,哪怕心中從無種族歧視的念頭,恐怕也是百口莫辯。因為定義你行為、指出你根本動機的不是你自己,乃是公眾的政治意見。

    實際上,資本主義與民權運動、“實現自由”與“反抗歧視”是美國社會的兩個面向。這雙方原本都是維護“不可剝奪的權利”的具體體現。對于黑人而言,消除種族隔離與歧視,原本也是令他們有平等的機會來實現自己的自由,這兩方面原本是攜手并進的。但問題在于,這兩面也可能發生矛盾,一件事換個說法就成了另一件事,警察執法最容易陷入這種尷尬境地。在現實中,如果許多黑人無法按照社會的既定規則來“實現自由”,只能混跡底層、干些不太光彩的勾當,他們就難免成為警察的執法對象。所以為“維護自由”而打擊犯罪分子,暴力很大程度就會落到黑人頭上。人們總是看見這樣的場面,確實也容易覺得,警察是不是存心和黑人過不去。“許多罪犯是黑人,所以要小心留意黑人”,這到底是一句事實判斷,還是歧視言論呢?如果出自普通老百姓之口,那還關系不大。但說這話的如果是個警察,他種族歧視的罪名多半要坐實了。社會暴動屢屢源于警察執法,傷口總是一再被撕開,正是因為那是社會兩個面向發生矛盾的交匯點。

    副地方檢察官瑪莎·克拉克在庭審上(來源:vulture.com)

    從橄欖球場步入商界與名流社會,辛普森的前半生可以說順風順水。所以我們也就不奇怪,他為什么對黑人民權運動絲毫不感興趣,也從不參與。在他看來,自己和一般的黑人根本就不一樣。那些和“黑人兄弟”站在一起抵制歧視的黑人體育明星,不過是被人利用了。“他們應該代表自己。我要是想發聲,就一定是O. J. 的聲音。”既然做好自己就能成為大眾眼中的英雄和明星,干嗎還要將自己置于和其他黑人同樣的地位,為他們發聲呢?在一條道路上春風得意的辛普森,做夢也想不到,未來他也有加入“黑人兄弟”隊伍、踏上另一條道路的時候。并且只有那樣,才能救他自己的命。  

    世紀審判:誰的勝利?

    “我這輩子根本就沒有在意過膚色,現在這種處境,我坐在那里開始數屋子里的黑人了。”這是辛普森因涉嫌殺害前妻妮可及侍應生高德曼,被推上法庭當天說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世紀審判”,仍然是白人警方與黑人嫌犯的對壘。只不過不再是街頭赤裸裸的暴力執法,而是控辯雙方借司法系統的審判程序展開的斗爭。所謂的“程序正義”,提供的其實只是某種“公平較量”的規則、場地和裁判。比賽到底怎么才能贏,還得看手里的牌怎么打。顯然,他的律師團十分清楚,面對控方提供的海量證據,如果直接反駁否認,主張辛普森不是兇手,無異于以卵擊石、螳臂擋車。唯一的勝算在于,讓陪審團對證據的可靠性產生懷疑。如果針對特定證據去逐條質疑,效果恐怕也非常有限,所以必須給陪審團一種警方蓄意偽造證據的總體印象。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一個警方栽贓陷害的理由——種族歧視。這就是辯方的“種族牌”策略。不是通過暴動,而是通過眾人普遍接受的司法程序,“維護自由”與“反抗歧視”兩條道路展開了正面交鋒,成就了這場“世紀審判”。

    所以,從請主打民權官司的律師強尼·科克倫加入律師團隊開始,辯方的策略就確定了。在開庭陳詞中,科克倫引用了馬丁·路德·金的名言:“任何細小的不公,都會帶來全局的不義。”他暗指洛杉磯警署可能對證據動了手腳,并且包庇有種族問題的警探福爾曼,上來就給警方涂上了一層陰謀論的油彩。有明眼的旁觀者一看便知,辯方就是要把這場審判變成對洛杉磯警署種族問題的清算。陪審團十二人中有十人皆為黑人,這種策略的作用可想而知。面對紀錄片的攝影機鏡頭,當年參與審判的辯方律師都對自己的手段直言不諱。為了把辛普森打扮成一個“黑人”,辯方律師團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他們邀請陪審團參觀辛普森的豪宅,只是為了向他們展示,墻上滿滿的辛普森與黑人親朋好友的合影。而那些照片,是他們在前一天才換上去的。之前占據墻壁的照片里,都是各路白人“上流人士”與辛普森勾肩搭背、把酒言歡。終于,這個超越膚色的個人英雄,也不得不扮演一位“黑人兄弟”了。

    科爾倫律師(來源:survivornet.com)

    對于辯方律師團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證明,在這個案件的調查與審判中,種族主義發揮著主導作用。白人警探福爾曼在辛普森房子后面,發現了一只沾染了妮可血跡的手套。為了令這件最重要的證物失效,他們編造出一個荒謬絕倫的故事:福爾曼對于辛普森迎娶白人女子懷恨在心,趁調查之機栽贓陷害。可是如果真的如其所說,福爾曼是在調查辛普森家的時候栽的贓,那他不僅是在冒革職坐牢的危險去陷害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更荒唐的是,他那時連辛普森有沒有不在場證明都不知道。可辯方牢牢抓住福爾曼曾和一個女劇作家在談話時用過“黑鬼”一詞,并大肆吹噓警察的威風,來說明他其實是個滿口謊言的種族主義者。科克倫甚至在總結陳詞時,將福爾曼與希特勒相提并論。這種將法庭導向審判福爾曼的策略,令死者高德曼的父親出離憤怒。當然,即使福爾曼說過那些話,也不等于他真的是個種族主義者,更不能證明他給辛普森栽了贓,不過效果已經達到,庭審的氣氛已經完全變了,反種族主義的水位漫過了尋找和制裁兇手的基石,“反抗歧視”的路線勝利了。在庭審結束后,陪審團只用四個小時就裁定辛普森無罪,也就不足為奇了。多年以后,面對攝影機的鏡頭,有黑人陪審團成員毫不掩飾地表示,她那時根本不關心辛普森是不是兇手,只是為了向白人報仇。還有黑人陪審員當年是黑豹黨徒。在審判結束之前,沒準許多人早就做出了選擇。司法的程序正義,對他們來說,不過是走走過場、順水推舟罷了。

    辛普森在法庭上(來源:biography.com)

    從表面上看,“世紀審判”似乎是“反抗歧視”的一場大勝。許多在法庭外聲援辛普森、得知結果后歡呼雀躍的黑人,連辛普森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只把他當成又一個含冤受屈的“黑人兄弟”。他們不會知道,為辛普森辯護的律師團,每天的薪水就是五萬美元。他們也不會知道,辛普森即使坐在監牢里,也在球衣上不斷簽名并送到外面去售賣,從而進賬數百萬美元。辛普森的商業團隊,甚至還賣過科克倫和辛普森法庭合影的簽名照。為這場“反抗歧視”的最佳辯護提供酬勞的正是“商業自由”,兩者依然暗地里攜手并進。

    可惜,這樣的聯盟維持不了多久。雖然辛普森被判無罪,但現實中,大家對他多半做過些什么心知肚明。審判結束后,他的律師團最先跟他劃清界限,宣稱從未支持過殺人行為。隨后那些上流社會的“朋友”,也紛紛表示自己跟他不太熟。甚至鄰人也要求他離開居住的社區。扮演“被陷害的黑人兄弟”而脫罪,并不能挽救他作為“O. J. ”的信用。民事法庭的敗訴,令他面臨破產的窘境,連他的經紀人,都像追逐腐尸的禿鷹一般,無情地捧走他當年的獎杯。淪落底層的他,整日混跡于賭場酒吧。有一天,聽聞有人在售賣他的私人物品,他帶著一幫狐朋狗友,醉醺醺地找上門去,想討回自己的“財產”。結果卻被控持槍搶劫和綁架重罪,再度被押上法庭。這時,再也沒有律師夢之隊來為他辯護,也得不到“黑人兄弟”的聲援支持了。他被判處三十三年徒刑,蹲了九年大牢方才保釋出獄。今日的他,既不是O. J. ,也不是那個“受了陷害”的辛普森,自由之路和平等浪潮都拋棄了他。獄中的他道出了這樣的獨白:“在我的內心,已找不到任何善意。什么都找不到了。我的里面空空如也。”

    抽象意識的困境

    在辛普森案的庭審現場,出現過這樣一個場面。控方律師達爾登指出,陪審團的情緒可能會因證人所用的“黑鬼”一詞而影響判斷。科克倫立刻站起來,憤怒地反駁:“誰說黑人聽到‘黑鬼’一詞就會情緒激動了?這正是徹頭徹尾的種族歧視!”在這一句話上,就發生了常識與歧視、事實判斷與價值評判的矛盾。當評判的標準是某種模糊的理想“平等”狀態時,現實中存在的群體差異,哪怕只是客觀陳述,也很容易被看成是表達歧視。反對歧視,原本只是要拉平起跑線,力求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但隨著抽象平等意識的不斷擴張且支配著人們的頭腦,現實的差異太容易被說成歧視或歧視的后果。這正是反歧視運動以照顧特殊群體、為受歧視和壓迫者翻案的名義來批判歷史、改造社會,走向日趨顛覆現實的真正根源。從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制的廢除到九十年代的辛普森案,再到去年的BLM運動,美國反歧視運動和身份政治的發展,清楚體現出了這一特征。另一方面,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階層固化和美國夢越來越難實現的現實,黑人難以適應資本主義和理性文化的事實,也確實令差異和不平等越發刺眼。今日的美國,“實現自由”與“反抗歧視”這自然權利的兩個方面,非但不能攜手并進,反倒越發通過政治運動,體現出社會的緊張和分裂。在兩條道路上都曾風光一時,但最終淪落社會底層的辛普森,也正是美國制造的一杯苦澀橙汁。當然,這也未必只是美國的故事。泛濫的政治正確話語,受狂熱的平等激情左右,成了人們怨恨他人的借口、為自己玻璃心辯護的理由,恐怕已是舉世皆然的現象。無論是誰,若是在名利場中虛假地表演,或順應政治的大潮趨時自利,卻沒有真正篤定的內心與實在的品質,不去抓緊人生中真正美好的東西,恐怕也都難免落得個空空如也的下場。

     短評

    最讓我唏噓卻是眾矢之的Mark Fuhrman對著鏡頭說“for you, it's a documentary, for me,it's the end of my life...這部紀錄片要是早出兩個月,絕不會浪費時間看Ryan Murphy拍的犯罪故事版了

    2分鐘前
    • Redux
    • 力薦

    真相如此接近,就是無法抵達。人生如戲,百口莫辯。

    6分鐘前
    • 影志
    • 推薦

    Chris Darden接這個案子的初衷肯定是:我可以忘記自己的膚色,族群,用我的專業性公平正義的做一個工作。完全是精英思維。可事實是,現在這個社會是輿論導向。憤怒,愚昧,民粹。每個人最后都會變成受害者。精英不受用,精英未必會像有些人一樣,為了利益露出丑惡嘴臉,他們脆弱得很。

    10分鐘前
    • 喜力
    • 力薦

    這部紀錄片遠比ACS那部劇更加扎實震撼,再次印證了戲劇化的張力永不及現實,真實是無法描繪的。此片把世紀庭審的聚光燈從法庭抽離舉到了更高的位置,通過重現原始影像資料各方采訪,照明了一個神話破滅背后的美國平權運動 司法制度漏洞 好萊塢傳媒催化效應,如片尾評價道 這是一場美國式悲劇。

    15分鐘前
    • 糖刺猬
    • 力薦

    FX的劇版可以當作是看這部的預習…幫熟悉一下劇情和人物什么的…至于這部紀錄片 探討的更多的在于一個社會的發展過程和歷史的推演 太震撼了

    17分鐘前
    • doherty
    • 力薦

    或許本應是最重要的罪案本身僅僅成為了注腳,在"美國制造"的標題下更顯荒誕與悲涼。英雄的崛起與墮落,社會的沉浮和糾葛,辛普森的一生早已超越了他自己,成為了一種更巨大的象征。

    20分鐘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薦

    還是有挺明顯立場的紀錄片

    23分鐘前
    • Bill
    • 還行

    氣到癲癇!!

    24分鐘前
    • 肉湯拌飯吃八碗
    • 力薦

    這絕對是一部不容易的紀錄片。

    28分鐘前
    • NinianYann
    • 力薦

    膚色成了主角,而真相卻成了配角。

    32分鐘前
    • 24city
    • 推薦

    Mark Furhman最后說的那段話讓我想要哭。看完了。心情很沉重。

    36分鐘前
    • 包子島
    • 力薦

    需要給Ryan Murphy一點credit,劇編得還算還原。結果公布之后分析種族割裂那一段,放在今天看,已經滲入了各個層面。

    38分鐘前
    • 兔安嘰
    • 推薦

    非裔美國夢的破碎。之前對于辛普森殺妻案的了解只限于林達的書,此劇把辛普森的經歷很好的梳理了一遍。前兩集全是鋪墊,告訴你此案為什么會成為世紀審判的緣由。一個沒有為種族運動發過聲的人最終成了種族運動的受益者……

    42分鐘前
    • Aaa
    • 力薦

    全面、細致、清晰,非常優秀的紀錄片,看完會百感交集。OJ身上好像濃縮了一整個時代的歷史。他終其一生在尋求身份認同,假裝無色透明來成就的美國夢,夢碎時刻卻又被特殊的種族身份開釋。而太多人被時代洪流推著往前,為這個夢付出代價。最后的結局可謂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45分鐘前
    • 康樂股長王紫菜
    • 力薦

    以前看過林達《歷史深處的憂慮》,寫辛普森案,這次是重新了解。除開影片本身的精彩外,剪輯得特別好,敘事節奏控制得精確到位、從容優雅。

    47分鐘前
    • 鄧安慶
    • 力薦

    根本不顧實情,只是盲目地叫囂"OJ didn't do it!"的那些黑人們,才是真正可笑的racist。

    52分鐘前
    • 無人知曉的時刻
    • 推薦

    在影院一口氣看完將近8小時很過癮。前半段用大量篇幅敘述LA的警察暴力、膚色沖突是很有必要且值得的,OJ成長于這樣的環境卻與自己的族群完全割離,最終卻是膚色差異在多年后的審判重新給了他自由,案件匪夷所思看起來完全沒有法理,確實只有在美國才會發生,法律總是被人利用的

    57分鐘前
    • 米粒
    • 力薦

    Different times, same shit.

    59分鐘前
    • 蓬茅下
    • 推薦

    比電影好看的一個直接原因大概是,從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到警察、律師、兇手、兇手子女都長得比演員還好看……

    1小時前
    • 王大根
    • 推薦

    長達10個小時的全景記錄,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歷史的進程,和辛普森個人的努力奮斗結合在一起,創造出這樣一部事無巨細的杰作。建議配合"The Wire"(火線)同時服用,可獲得大型更深刻的悲劇體驗。

    1小時前
    • Raindog
    • 力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