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影片改編自1954年同名暢銷小說《無名戰士》,講述了一隊芬蘭士兵在蘇芬戰爭中的故事。
稍微吹一下這部片子。 價值觀上,標準北歐風,老虛無主義了,合我胃口。 鏡頭上,戰場上戰場外,冷暖對比還整挺好。 戰斗場面上,戰術動作到位,戰場描寫給力。爆炸用藥量足,不加汽油表現火光。勝利、停滯、潰敗都得到真實展現。這些難能可貴的真實刻畫,是我推薦這部影片的最重要理由。 戰場以外,對人性的討論和描摹都入木三分。男人們在戰場上是無名戰士,在戰場外,是父親、丈夫、兒子、兄弟,是普通的工人、農民。他們在戰場上勝利、潰退、堅守、成長、受傷、陣亡,每一個戰士對這場戰爭都無足輕重,但對于他們的家庭,他們就是天。除了男人,女人、孩童,也都被裹挾在戰爭的泥石流中,浩浩蕩蕩,向歷史的下游奔去,掙扎無力且無用。 劇情確實屬于流水賬,從頭到尾的歷史片敘事,平淡如水,但合我胃口。 歐洲左派,罵它偏袒納粹,宣揚民族主義,但就沖潰散的士兵看著上校被T-34/85碾碎這一個片段來說,芬蘭人畢竟還是芬蘭人。 (這片里還討論共產主義和人類起源呢,當今左派討論嗎?都開始放棄工人運動了,也有臉罵1940年代的民族主義?) 這部芬蘭建國紀念片已經是第三次被翻拍了,這次翻拍效果拔群。 就是蘇聯沒了,毛子看著當年的衛星國拍反蘇片也只能干瞪眼。
他來這裏不是爲了被殺,而是殺戮。他不殺人只殺敵人。他做了戰爭要他做的事。他不想爲長官們賣命,他只想要回家。長官們爲權威而賣命,坦克軋過來,就什麼也沒有了,反而是士兵們是自由的。如果他打這場仗只是因爲需要打,那麼就只有失敗或是犧牲。
卡利羅圖少尉從開始就只是爲了命令而打仗,最後也是因爲命令已下。鼓起銳氣,步了卡納上尉的後塵,卻沒有他的那種慣看戰爭的從容。卡納上尉也算是死得其所,雖然戰爭無情人命如灰塵,但他也可算上是與之打了個平手,死得一點也不卑下。科斯凱拉中尉有戰略頭腦,知道應該做什麼。但他也要聽從命令,炸毀了坦克也犧牲了自己。活著不是那麼容易的,甚至和你救不救同伴也沒有關係,不是望風而逃纔是唯一的途徑。命令保護不了你,戰壕也保護不了你,槍也保護不了你,因爲他們也有槍,就像科斯凱拉說的「他們也是人,槍可以殺死他們」,那麼你也一樣;命令和防線是雙方組織起來的強大攻勢,槍則是殺死對方的武器;年輕保護不了你,閱歷也保護不了你,頭腦有時也保護不了你……
它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無名戰士》,電影是典型的戰爭片,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戰爭,戰場就是一個絞肉機,埋葬了許許多多年輕的生命,偏偏這些生命對于那些上位者來說就只是一個數字,何其悲哀。對于政治家來說,戰爭只是他們獲取利益的一種手段,而士兵,就是工具。事實上,任何一個政權都是如此,戰士保家衛國,值得每一個人尊敬。
國家贏了,可以把自己贏的故事,拍成電影。
1955年,拍一次。
1985年,再拍一次。
2017年,拍第三次。
一模一樣的還原歷史,
一模一樣的內容結構,
一模一樣的主角塑造。
再過30年,還可以再拍一次,目的跟前3次一樣:
讓每一代新出生的國民,在他們三十而立的時候,能通過這部電影,明白、記住這個國家是怎么贏的?
別忘本,別忘了為此犧牲的《無名戰士》
有一天,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別犯傻。
“祖國輸了我贏了”,這種鬼話,禁不起歷史的審判。
“蘇芬戰爭”這四個字,歷史會把它永遠地記錄下去,作為一場國戰的縮寫。
“蘇聯”這個詞,也會被歷史銘記,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簡稱。
但,蘇聯,這個國家,沒有了。
芬蘭還在。
還能把“蘇芬戰爭”的故事,拍成電影《無名戰士》,每30年翻拍一次,作為每一代芬蘭人的國民記憶和愛國教育。
我從不在微信群里,跟朋友爭論“中美脫鉤”的問題。
因為,我知道,退個群都是多么難。
明明知道這是一個別人為了自己揚名、立腕、賺錢建的群,我也舍不得退。
萬一,將來我也需要發一條自己的廣告呢?
比退群,更難一點兒的是辭退老員工。
那種,雞肋一樣,總是挑戰權威,又總是能立功的老員工,那個公司都有,但沒有一個理智的老板會開了他。
勞動法不是問題,問題是錢。
賺不到足夠多的錢,大換血的結果一定是,公司垮了。
老員工成了敏感詞,咱們假裝看不見就行了。
分公司成了草頭王,你整頓不整頓?
整頓,就是給競爭對手機會;
不整頓,早晚從內傷變成癌癥。
所以,從來沒有完美的管理手段,只有最佳的整頓窗口,如果競爭對手突然垮了,趕緊收拾手下的刺頭。
So,
中美脫鉤,根本不是問題。
問題是,脫不了鉤的日子,漫長到以10年為一天,你熬得過3天嗎?
你熬得過,別人嗎?
以蘇芬戰爭為主線的電影《無名戰士》
拍了3次。
無論你看那個版本,
導演都沒有回避這個事實:“每一個從戰場上活著回家的男人,手上都沾滿了別人的鮮血。”
無名戰士,不是無辜的。
國家要贏,沒有不犧牲的。
中美脫鉤,
誰知道“鉤”的數量是1,是10,是100萬,是1000萬,還是13億?
沒脫到你的鉤,
你就享受唄。
脫到你的鉤,
你就戰斗唄。
備注:
芬蘭電影《無名戰士》 Tuntematon sotilas (2017)
芬蘭電影《無名戰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85)
芬蘭電影《無名戰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55)
5星,很精彩,堪稱“小兵們“的戰斗史詩頌歌, 看慣了帝王將相們的戰爭大片,閱過無數的千軍萬馬,槍林彈雨的浩蕩場面。再來看這個片子,卻有一番別樣的動情感觸,本片最大的優點就是真實感極佳,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沒有宏大的場面,更沒有燈光爆炸特效的炫技。有的只是底層軍人的奮戰、煎熬、還有掙扎。沒有英雄的豪言壯語,沒有無敵的勇士屠殺,有的只是新兵蛋子愚蠢的熱血赴死,和老兵依靠經驗與技巧的絕地求生。看多了戲劇作品,淡漠了生命的可貴,只有身在戰爭中,才能體會到人有多么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貴。對于戰士來說:活著才是最重要的,而對于兩國紛爭已久的蘇芬戰爭,數百年來的恩怨,已經不能用正邪來評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熱土一杯魂,在今天感受和平的我們,哪里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有無數先烈們曾經負重前行。無數戰士沒有留下名字,但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本電影就是對無名戰士的頌歌。
于2017年11月25日,赫爾辛基Tennispalatsi影院五號廳,同友人Tomi T觀看了英文字幕版。
這部電影時長三個多小時,可以說節奏很“慢”很“悶”,但正是這樣近似于寫實的冷靜手法,很好地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性。
電影主要描述了1941-1944繼續戰爭時期幾名芬軍戰士的故事。在歷史上繼續戰爭,所謂Continuation War, 或者是Jatkosota的必要性與戰爭帶來的影響,早已功過論評說。芬蘭作為軍事弱國(是的芬蘭軍事現在仍然很弱,然而歐洲誰不弱┐(?~?)┌)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抗爭精神非常令人欽佩。
電影中圣誕節(1小時44分)的時候,戰壕里的戰士、R?nkka的家人在家里唱的那一段是《Maa on niin kaunis》,大意是人世間多么美麗。當年,2017年12月24日,我在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候車時,車站大屏幕上播放的就是《無名戰士》的片段,背景音樂即為《Maa on niin kaunis》。和平,是人類追尋的永恒主題。
然而,我依然想引用另外一首詩作為評價: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
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
“看,
這是奴隸!"
看多了蘇聯戰爭片,從德國小弟芬蘭的視角來看看那些莫名其妙的戰爭吧~ 也是真實人物事件改編,但是一人滅掉50人的偷襲隊,這個就更傳奇了~從幾個小人物的故事來表達更強烈的反戰主題,打完蘇聯打德國,這種夾心餅干式的戰爭真的是無可奈何~ 打到失去信念,最后就只剩活下來的愿望了~
偉大的戰爭片一般都是反戰的影片。角度草根又細膩,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剛在電影院看完,三個小時,全程沒聽懂,但不影響理解劇情。很好的戰爭片,紀念芬蘭獨立一百周年。
不得不說,歐洲人的戰爭片拍得比美國人明白多了。思維的復雜化是需要時間和歷史積累的。你想做英雄,我不在乎,我該趴著時趴著,該前進時前進,我們來這不是為了被殺,而是殺戮。
我來這里不是為了你,我有妻子和孩子。
不設嚴格意義上的主角,以老兵Rokka和四個戰火里成長的漢子,為貫穿整片的核心人物,再次重現一場慘烈二戰史里不太引起關注的蘇芬戰爭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為冬季戰爭)。擯棄華麗的電腦動畫,回歸質樸,真實到如臨其境。同時還是一本戰場教科書和博物館,同類影片還有《蘇芬戰爭》和《血戰1944》。
芬蘭人真心認為不該打這場仗,所以才會把這個題材翻拍三次。參加冬季和后續戰爭的老兵顯然是個象征,最后回歸家鄉,也是一代芬蘭男子的完成或永遠未完成的心結所在。芬蘭這場戰爭才真正配得上叫衛國戰爭。
一部沒有觀影經驗的戰爭片。芬蘭軍隊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只要一開戰,蘇軍一壓過來,還沒真正開打,芬蘭士兵就開始拔腿就撤,從頭到尾都是,軍官一邊喊別跑,沖啊,士兵一邊跑得飛快——真的是不想打仗啊。
三個小時的電影加三個小時的百度百科才了解以前從來不知道的“冬季戰爭”和之后的這場“繼續戰爭”。也正是芬蘭在二戰時期的奇妙地位,注定了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影片很客觀的將這場戰爭流水賬一樣的表現出來,影片也很北歐風,畫面陰暗,節奏緩慢,對戰爭處理的異常的冷靜。臉盲癥發作,到了中期才分清了幾個主要角色,然而印象最深的也只有那個能征善戰的老兵。雖然沒有什么很熱血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的殘酷和無奈還是表現的十分到位。三星影片在了解歷史背景后喜提四星!
從續戰到停戰。一樣是抗蘇,拍的比波蘭片好多了。
敘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沒一搭,情節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缺乏焦點,但攝影處理得很好,視覺上還是很有感染力。一星半友情入一下
人如螻蟻啊。
只有死亡才是從戰爭中解脫的唯一出路。進攻時的犧牲,沒有悲傷,撤退時的犧牲,更顯悲壯。越到后來,每一次陣亡都深受觸動,每一個年輕的生命,每一雙閉不上的眼睛。
芬蘭,人性啊。
滿分!三小時的片長讓很多人覺得劇情平淡,少了荷爾蒙和刺激的大場面,但只有這樣的戰爭電影體現的才是真正的戰爭!沒有主角,沒有熱血,沒有酷炫特效,戰爭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絕望,漫長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個統計數據。
準備去補55版和85版的電影
這是一場關系上錯綜復雜的戰爭,芬蘭最終站在了戰敗方。小國的利益永遠只是大國爭斗的殉葬品,至于陪著走進墳墓的人,包括貴族和平民、丈夫和父親、新郎和處男、老兵和菜鳥。看得出導演仇視俄國人,但不知道一個老鳥干死這么老多毛子是否有這么一出,想來很是夸張……
什么保家衛國,什么正義不義,最后死的還不是普通小兵!芬蘭群像戰爭片.
沒有經過黨指揮的軍隊,果然政治覺悟不行,像片里面這幾個兵油子,在蘇維埃槍斃一百回了,所以呢,黨必須指揮槍,然后人民才會聽X的
蘇芬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