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殘疾營地-HD

    殘疾營地

    記錄片/美國/2020
    當前位置:首頁 記錄片 殘疾營地

    殘疾營地

    評分:
    0.0很差

    分類:記錄片美國2020

    主演:Larry Allison  Dennis Billups  HolLynn D&#039;Lil  Judith Heumann  Denise Sherer Jacobson  Lionel Je&#039;Woodyard  James Lebrecht  Evan White  艾德·布萊德利  約翰·錢塞勒  ?

    導演:詹姆斯·萊布雷希特  妮科爾·紐哈姆  ?

    猜你喜歡

     劇照

    殘疾營地 劇照 NO.1殘疾營地 劇照 NO.2殘疾營地 劇照 NO.3殘疾營地 劇照 NO.4殘疾營地 劇照 NO.5殘疾營地 劇照 NO.6

    劇情介紹

      故事背景設定在 1970 年代初期的胡士托近郊,一個將解散的身心障礙青年夏令營展開一場平行的轉變,為身心障礙者權利運動揭開序章,從此永遠改變年輕人的生活和美國的歷史。本片由吉姆·萊布雷希特 (Jim LeBrecht) 和妮可·紐納姆 (Nicole Newnham) 執導(前者正是該夏令營的學員),兩人也與莎拉·博德 (Sara Bolder) 共同擔任制作人,監制則為浩爾德·格特勒 (Howard Gertler)。

     長篇影評

     1 ) 奧巴馬出品的第二部電影,把我看哭很多次

    繼《美國工廠》之后,奧巴馬夫婦的電影制作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推出了第二部電影,《殘疾營地》Crip Camp. 這部紀錄片在去年的圣丹斯電影節上大獲好評,近日登陸網飛Netflix.

    《殘疾營地》用影像和后續采訪,還原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殘疾青少年夏令營Jened Camp的營地生活。那時候的美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解放時期:反戰思潮和嬉皮士文化席卷全美,愛與和平是青年們的信仰。紀錄片的核心人物,患有小兒麻痹癥的朱迪-海曼Judy Heumann也一樣。那時尚未成年的她熱愛自由,充滿幻想,渴望著友誼和愛情。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社交生活越來越困難:高中之后,她的同齡人們會坐車去朋友們家玩,一起吃飯,看電影。作為一個行動困難的殘疾人,在無障礙設施極度匱乏的當時,朱迪只能在很小的范圍里活動。因此,她每年最盼望的活動,就是「殘疾夏令營」。Jened Camp是一個由嬉皮士們運營的「向殘疾士開放」的夏令營。有人還說,「你也許會跟輔導員一起抽XX」,「那里就像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一樣。」很多像朱迪這樣的殘疾青少年們報名參加,年年都去。

    他們聚在一起,即便表達困難也要大聲唱歌,就算在輪椅上也會用力跳舞。他們在輔導員的幫助下,一起嘗試各種體育運動和手工創作,一起做飯,一起游戲。很多人在夏令營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心動,第一個吻,第一場約會…此外,這些關系緊密的營友們也一起參與到嚴肅的對話和討論中去:關于他們作為殘疾人,在美國的現狀,和他們想要的未來。

    Jened Camp留影

    這個幾年后因為資金原因最終倒閉的夏令營,在不知不覺中鋪墊了即將被改寫的當代美國殘疾人的歷史。朱迪參加了很多次殘疾營地,擔任過殘疾夏令營的輔導員。在度過了幾個難忘的夏天之后,她成了一名先鋒的殘疾人權利領袖,在教書之余,組織殘疾人活動家們為爭取無障礙環境而斗爭,并加入克林頓和奧巴馬的團隊,參與政府工作。

    多年過去,美國在殘疾人基本權利的保障上有了長遠的進步,這一段歷史很少被提及,直到紀錄片《殘疾營地》將聚光燈達到了這些殘疾人士民權運動活動家身上,回顧了當年轟轟烈烈的《504條款》的歷史。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如火如荼。在聯邦法層面,反歧視法尚未頒布,但參議院及眾議院成員正在想方設法地在聯邦法層面通過反歧視法。1972年通過的《康復法案》 是最適合的載體:埋沒在法案最后的《504條款》 是一項反歧視法規,條紋脫胎于 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法規,提出接收聯邦資助的任何機構——醫院、教育機構、交通系統等都不得有歧視。大學必須讓他們的建筑樓及設施 對殘障人士無障礙,并為失聰、失明人士提供翻譯及讀物。所有聯邦資金資助的住宅項目及公共大樓必須讓坐輪椅者出入無障礙。但尼克松一票否決了——因為花費巨大——在所有車站裝電梯或修斜坡等無障設施太貴了,「從財政花費方面來看做不到」。

    那一年,二十歲出頭的朱迪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營友們一起,聯合全國的殘疾人,表達述求,促成聯邦立法的執行。1977年,朱迪在舊金山領導了由一場抗議演變為一場為期25天的靜坐示威。《殘疾營地》集合了珍貴的影響,還原了那場曠日已久影響深遠的活動。

    「我們殘障人士今天來到這里為了確保殘障美國人過上普通的日常生活。這是非殘障美國人 視為理所當然的坐客車或火車的權利,獲得我們有資格競爭的任何工作的權利,進入任何一家劇院、餐廳或公共住宿設施的權利。這個里程碑式的法規將清楚表明我們的政府將不再允許美國最大的少數群體被剝奪平等機會。做得不夠是不道德的。」

    - 「我們要什么?」

    - 「『美國殘疾人法案』」!

    - 「我們什么時候要?」

    - 「現在!」

    他們勝利了。

    「我為身為這個社群的一分子而感到非常驕傲——我們贏了!我們顯示了力量、勇氣,能量與決心!我們這些被禁閉的人、被排斥的人、被隱藏的人,被認為脆弱、軟弱的人——我們可以向最高層的政府開戰,并勝出!

    回顧這場改變歷史的「勝利」,活動領導人之一,凱蒂科恩感到很高興。同時,她也一陣見血地指出,「我厭倦了感激無障礙洗手間... 我真的厭倦了那種感覺。我覺得,如果我們必須為無障礙洗手間而心懷感激,那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在社群中獲得真正的平等?」

    1980年,朱迪和她的戰友們終于在加州伯克利的街道上感受到了殘障民權運動的成果:由輪椅使用者設計的路緣坡道讓他們幾乎能去到城市的每個角落。新開的電影院提供了無障礙設施,行動不便的年輕人James LeBrecht,在那家新影院開始了自己的新工作。

    多年后,他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和制片人Nicole Newnham一起,導演制作了紀錄片《殘疾營地》。

    作者公主號丨@theroadless 之往

    中國無障礙設施普及率等數據見2019年度中國無障礙環境發展報告

    //www.pishu.com.cn/skwx_ps/initDatabaseDetail?siteId=14&contentId=11392778&contentType=literature&type=

     2 ) 殘疾營地——殘疾的是社會體制不是身體

    “殘疾營地這部紀錄片,通過拼貼的形式,展示了時間跨度大多集中于上世紀70年代被譽為殘疾人士的世外桃源,堅內德營地與人物朱迪所領導的維權運動中”。

    堅內德營地

    堅內德就是殘疾人士的世外桃源

    《殘疾營地》的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在于他有著大量可使用的拼貼內容——影像資料與照片相連接,通過講述人的方式進行更加的與觀眾建成一種鏈接,說的淺顯一點就是更加有代入感與畫外音解釋不同的是讓人物講述自己的故事,更加易于接受而不是一種教學式的呈現。

    影片大致可以分為三段,我姑且將他分為三個故事內容一個是堅內德營地內的故事,一個是營地外所引發的內容,第三段可以說成久別重逢的故事。

    講述人的第一個故事關于初次接觸堅內德營地并成為一份子的故事,這一段在往后的推動上顯得至關重要。導演通過堅內德營地內的情節描述打破了我們對以往殘疾人士的認知又或可以說是他拉近了我們與殘疾人士的距離,讓我們對后續他們引起的運動所理解所支持,這是循序漸進的一點——想要支持或詆毀一件事你必須要去了解他的所經歷。這就好比一個人犯罪,人們總想要知道他的生活成長環境,這關聯到了心理學,哲學方面的認知。影像資料對于這部“拼貼電影”是不可以缺少的,作為第一手的記錄資料,大多采用家庭影像的方式個人紀錄大家融入,這樣的方式讓觀眾易于接受。其中關于常人的生活化的東西比如戀愛之內的故事,以及關于自身殘疾所引發的討論,幾個小段,如潮汐般推動著記錄的發生。

    每個人都善于交談與傾聽

    承上啟下,如果說上一段比較愉悅輕松,那么下一段就是高潮的集中點,沖突的來源是關于殘疾法案。這是整部片子里朱迪所領導的殘疾人士維權運動,如果說在堅內德營地是尋找自我的過程那么在堅內德的故事就是見證自己的過程嗎、,這個見證一個他人見證,自我見證的過程

    見證的是對自我價值的東西,并不是對社會毫無用去。在第一次的游行示威的時候普通人(指無殘疾的人)內心的害怕是抵觸的,在影片講述人的描述中只要占領一個街道整個城市就進入了癱瘓之中,這是第一次運動獲取的成果——殘疾人法案頒布。

    影片中的鏡頭也不是全是殘疾人士獨立無畏的,在特殊學校的描述中,關于一個孩子入食的鏡頭是“觸目驚心的

    因為人員喂飯的缺乏養成了習慣。對食物的渴望

    這是典型影片中描述圓形人物的方式,雖說身殘志堅,但是身體上的限制,社會的關注程度總是不夠的,這好比我國之前報道的《盲道成了“盲道”》的話題,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使得殘疾人士總是“殘疾”的 。而朱迪他們爭取的就是這一份公正。

    勝利的獲取總是需要代價,游行,靜坐,絕食,這些抗議運動還夾著斷絕與外界的聯系,物資的缺乏,警察的追逐,這是常人都很少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身體上的殘疾總是讓內心變得更加的強大,有支持者嗎?有。一個名為“黑豹”的組織為他們送去生活必備的生活物質。媒體人對此的報告發酵了此類運動使之推向高潮,但是影片中不足的是缺乏了對普通民眾的描寫,往往一筆帶過的鏡頭語言只是加大了殘疾人士的作用,普通民眾在后續的支持中也起到了起到毋庸置疑的作用,這樣的偏向化的描述加深了對殘疾人士的精神描寫,但是普通民眾的功不可沒卻在影片中被消磨,這樣的主觀的印象描述往往有某種“自負”的嫌疑。沒有了支持者一切的運動都是空談。這是影片中為了篇幅的濃縮,所生產的敗筆,但是紀錄片電影的客觀性卻減少了許多。

    第三段的故事記錄是勝利之后,制度的改變,設施的完善,以及供殘疾人士活動的設備的更新,這又是上文提到的除殘疾人士之外的人士所起到的作用,引起關注產生共鳴是一回事,有人去為他做,又是一回事。這就好比影片中提到的法案的頒布是一回事,實不實施又是一個新的命題,這就是支持者的作用,在各種體制下光有思想者去做基礎是完全不行的,其中 的實施者給予政府領導人更大壓力的人出現這樣才能水漲船高。影片結尾是大團圓的,不乏具有反思性,其領導的運動產生的共鳴,對于個人訴求,群體訴求的成功做個一個很好的范例。

    “我們是殘疾,但是我們并沒有病”。先天的殘疾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但是尋求某種出路某種公平是我們所爭取的,所做的運動,只是為了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身體上的殘疾不是病,心里的殘疾才是最大的缺陷。

     3 ) 我們都是普通人

    〈Crip Camp〉譯為《殘疾營地》,這部紀錄片它講了上世紀70年代,一群殘障人士聚在堅內德營創造了一個毫無偏見、不平等,只屬于他們的世界。但短暫的夏令營時光并不會覆蓋到整個人類世界,當他們回到那個彼此被整個社會排擠的世界里,他們決定發起爭取殘障人士獲得平等受教育、求職等等機會的活動。

    70年代的影像質感我一直都好喜歡,那些營員James手持影像中的美好時光,仿佛被上了新的顏色,也被放慢了流逝的速度。它給了我們普通人一個真正進入殘障人士生活的機會,它告訴我們,你有的,我們都有。我們會戀愛,會進行球類比賽,也更會表達。

    殘障人士所面對的生活瑣碎和我們一樣,你在思考怎么處理和合不來的男友的關系時,他們也在思考,你在思考今天是煮意大利面還是烤披薩,要不要出門購置食物時,他們思考得也許更多。他們的生活并不只充斥著輪椅、輔助工具,和來自另一些人無盡的幫助,然后余下是空白。

    他們的頭腦必然每天處在一個獨立思考的環境中,他們的身體也試圖在掙脫束縛,回歸獨立,他們比你更在乎隱私權。

    這部紀錄片沒有想要普通人去神化殘障人士,它想要普通人普通化殘障人士。

     4 ) 伍德斯托克的遺產:瘸子軍占領聯邦大樓

    1969年,裹挾著越戰,民權運動的伍德斯托克很難再用簡單地音樂節來形容,它是六七十年代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為人所知的是它和嬉皮士們帶來的流浪,虛無和自由,是垮掉一代的烏托邦。不為人知的是,它也啟蒙了美國殘疾人平權運動。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在紐約Bethel舉辦,而位于紐約州的殘疾人夏令營Camp Jened就在附近。反文化的伍德斯托克精神也感染了Camp Jened。

    這個地方由嬉皮士式的輔導員管理,他們堅持讓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地參與,不害怕評判。他們鼓勵營員們有社會交往,甚至參與那個時代的性、毒品和搖滾的生活方式。輔導員和營員們彈著吉他,唱著Grateful Dead。對于露營者的性行為幾乎沒有什么限制,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充滿生命力和啟發性的體驗。

    70年代的一個實驗電影制作團隊,記錄了在Camp Jened的一天,這段視頻也被用在了奧巴馬的制作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出品的紀錄片《殘疾營地 (Crip Camp)》中。這部紀錄片獲得了今年圣丹斯電影節的觀眾選擇獎。

    這段令人難以置信的視頻記錄了集中營的相互依存和自由的社交——健全人和殘疾人一起游泳,或組織洗碗和做家務……這個營地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生活背景:在學校他們被隔離在特殊的班級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被想要保護他們的父母擋在公眾視線之外,不想因為讓他們被看到而感到羞恥。

    即使是那些有幸享有有限獨立的人也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他們的需要而創造的。但他們在實現自己的希望和過上正常生活方面遇到了幾乎無法逾越的障礙。

    露營者圍坐在一張桌子旁,討論過分保護的父母、他們的挫折和他們的抱負。“對于我們而言,參加Camp Jened像是《早餐俱樂部》里表現的那樣,你逐漸和他人建立了聯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種前所未有的社團經歷加強了他們對回到現實世界后所受到的限制的認識。

    而有些人,則已經開始用行動改變現實。比如,Judy Heumann。

    Judith Heumann(下文簡稱“Judy”) 的人生充滿了抗爭。她于1947年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在她2歲的時候,染上了小兒麻痹癥,那是美國近代最后一次大規模爆發小兒麻痹癥。那個時候美國沒有如今隨處可見的無障礙通道,電梯,地鐵里的輔助,對于殘疾人媒體更多的關注是醫療收治,而不是人權。

    從5歲起,Judy就一直在遭受殘疾帶來的各種歧視。在9歲之前,她都沒有真正去學校——她被以有“火災隱患”的理由而被拒之門外。校長讓Judy在家學習,雖然教育局會派一名老師到她家授課,但上課時長每周只有兩個半小時。之后,Judy被分入了學校的特定殘疾人班級,盡管學校大部分學生是健全的,但Judy所在的班級卻只有殘疾人。而這些殘疾人在畢業后,往往會被集中分配到一個小工廠做閑工,并就此注定了他們的一生。

    “小時候有些鄰居會幫助我的父母,但是有些卻十分害怕被傳染,他們甚至都不愿意走到我們的房前,(為了避免碰到我) 寧可繞路到另一條街。我覺得,正是這段經歷使我的家人開始認識到殘疾對一些人意味著什么:恐懼。” Judy的父母都是猶太人,在1930年躲避納粹屠殺時來到美國。,他們明白他們不能對不公正保持沉默。在Judy要上高中之前,紐約沒有一所學校擁有無障礙通道可以推著輪椅進入校舍,Judy的父母聯合其他殘疾人的家長一起向教育局抗議,教育局實現這一訴求。這使Judy第一次能夠和正常人一樣一起上課。但這并不意味著Judy以后的人生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樣。

    - 第一次抗爭 -

    高中結束后,Judy進入了長島大學,輔修教育學,她希望成為一名教師。當她上完了所有該上的課,準備去考教師執業資格證時,歧視再一次發生了。教師執業資格證考試有三場考試,一場筆試,一場面試,以及一次體檢。Judy通過了前兩場考試,但體檢時,醫生問她的第一個問題是,能否展示Judy是如何上廁所的。

    她說:“我那年22歲。你要知道,無論你去什么樣的面試之前,都會去設想可能被問到的問題,但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對此,她回答:“有沒有要求規定老師需要給學生展示如何去廁所?如果有這個要求,我就演示給你看。”

    不久之后,Judy得到了考試結果,她沒有通過。官方理由是“下肢癱瘓, 小兒麻痹癥的后遺癥”。她僅僅因為無法走路,而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

    這是她第一次有了和現有體制進行抗爭的想法,她的一位殘疾人朋友,當時正在《紐約時報》兼職,就找到了一位記者來報道Judy的事件,這篇名為Woman in Wheel Chair Sues to Become Teacher的文章發表于1970年5月27日的《紐約時報》上。法官覺得案子涉及歧視,并建議教育局重新安排體檢,Judy成功的拿到了她的教師資格證。

    這是Judy人生中第一個真正由她完成的成功抗爭。這讓她意識到,自己必須為自己發聲,去主動反擊大眾錯誤的觀念。1970年,Judy和幾位殘疾人朋友成立了殘疾人行動組織(Disabled In Action),該組織致力于根據民權法保護殘疾人,很多Camp Jened的營友成為了這個組織早期的成員。

    - 1972 Block Street -

    1972年,尼克松否決了《康復法案》(Rehabilitation Act)。Judy和殘疾人活動人士坐在輪椅上,拄著拐杖,兩次堵塞曼哈頓的交通進行抗議。她在TED演講中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向現場觀眾發問:“你覺得多少人聚集起來足夠在高峰時段擋住紐約麥迪遜大道上的車流?”

    “五十個人差不多。反正警察也會拿我們沒辦法,因為他們監獄的大巴沒有固定輪椅的位置,所以他們沒轍,只能跟我們談判。”觀眾笑了。事實上,當時Judy組織力80名活動人士在Madison Avenue舉行了靜坐,阻止交通。

    示威是有效的,該法案最終于1973年簽署成為法律。其中第504條規定:“在美國,任何其他方面有資格的殘疾人都不得僅因其殘疾而被排除在參加活動之外,不得享受聯邦財政援助的任何項目或活動的福利,不得受到歧視。”

    在第504條通過之前,殘疾被視為一種個人缺陷和責任,是一個醫學問題。但在此之后,人們開始把殘疾理解為一個社會問題,殘疾不是由人引起的,而是由社會的建設引起的。

    雖然法律通過了,但為了使其生效,必須進一步界定誰是殘疾人,什么是其他方面有資格,什么是殘疾情況下的歧視和不歧視……應該有條例對504的法律意圖提供一致、連貫的解釋,而不是讓任何聽審504案件的法官來解釋法律的含義,以至于多個地方法院做出互相矛盾的判決。

    但是,在1973年至1977年期間并沒有任何新的條例被頒布。在此期間,民權辦公室的律師起草了強有力的法規,并將其以建議的形式發表在《聯邦公報》上,供公眾評論。這些規定也被提交給了國會,但國會又把它們退回去了。這件事引發了殘疾人士的新一輪抗議。

    - 1977 504 Sit-in -

    1977年4月5日,約300名殘疾人,包括Judy在內,在舊金山聯邦大樓外抗議504條規定。最后,他們占領了大樓的四樓,在那里呆了11天,當時有媒體標題形容這是“an occupationarmyof cripples”。沒有人預料到會有靜坐示威,更不用說發展成占領辦公室。他們沒有帶換洗的衣服,食物,甚至連牙刷都沒有。

    占領大樓成為了紀錄片的高潮,Judy不斷鼓勵人們,讓他們堅定自己的決心。之后,黑豹黨和越戰老兵組織也盡其所能的帶來食物和生活用品,支持他們的行動。這場占領最終持續了28天。

    (由警察看守的大樓,和樓內的占領者)

    這次運動得到了媒體大規模報道和社會平權組織的響應,迫使議員們簽署了《殘疾人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Act)的504節,因此也被稱作504 Sit-in。

    - 1990 ADA -

    在1990年,《美國殘疾人法案(ADA)》將第504條的保護擴大到私人機構和工作場所。ADA確保了雇主不得歧視合格的殘疾人,確保殘疾人能夠進入餐館、酒店、購物中心和辦公室等公共設施,并享有更多的交通服務……

    1990年,7月26日,布什總統在白宮的草坪上簽署了ADA。那是無與倫比的一天,對于Judy而言,ADA是屬于殘疾人的解放宣言。當時有大概兩千多人守候在現場,布什在當天的演講最后說道:“讓這堵可恥的排外之墻最終轟然倒塌吧。上帝保佑你們!(Let the shameful wall of exclusion finally come tumbling down. God bless you all.)”

    (簽署ADA)

    2006年,聯合國通過了迄今為止受到《美國殘疾人法》啟發的最大的民權保護之一。《殘疾人權利公約》規定了基本的公民權利——接受教育和工作——這些權利將為全世界6.5億殘疾人提供保護。

    從1993年到2001年,Judy在克林頓政府中擔任教育部特殊教育和康復服務辦公室的助理部長。Judy Heumann也是奧巴馬任命的美國國務院第一位國際殘疾人權利特別顧問,她于2010年至2017年在國務院任職。

    Judy在TED有過20分鐘的演講,主題是Our Fight for Disability Rights and Why We Are Not Done Yet。她在今年3月出版了新書,也上了崔娃的Daily Show,在社交媒體上是個活躍的老太太。

    在和崔娃(以下簡稱T)的對談中,Judy說了很有意思的話:

    T:You call me "non-disabled"? Oh. I never know which term it is,

    J:to be honest, because in the book...I call you "non-disabled"because…Because the likelihood of you acquiring a disability,uh, temporarily or permanentlyis statistically very high, so...

    T:Did you just threaten me?

    J:(laughter) -Yes. Definitely.

    有關 504 Sit-in的平權運動,之前Comedy Center出品的Drunk History Civil Rights一集里有演過一個8分鐘的短劇,概括了這場“瘸子軍”運動。

    TED地址:

    //www.ted.com/talks/judith_heumann_our_fight_for_disability_rights_and_why_we_re_not_done_yet

    Daily Show Youtube地址:

    //www.youtube.com/watch?v=ybcQbpSVo3c

    Comedy Center Drunk History Civil Rights Youtube地址:

    //www.youtube.com/watch?v=y505KwHp4O4

    《殘疾營地》是奧巴馬夫婦的Higher Ground Production暨《美國工廠》之后又一部收獲良好口碑的紀錄片,他在一段采訪中說道為什么會想要投身講故事的行業——

    “We all have a sacred story in us, right? A story that gives us meaning and purpose and how we organize our lives. A good story is a good story. If it’s a documentary like yours or if it’s a scripted story that helps people understand something they didn’t understand before, we want to see if we can give voice to it.”

    挺對的。

    ————————————————

    原文首發于個人公眾號:一只開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

     5 ) 《殘疾營地》影評:身心障礙者權利運動從這里開始

    新的Netflix紀錄片回顧了1971年一起避暑的美國青少年。

    奇怪的是,盡管在過去的20年里上映了大量的大銀幕紀錄片,但這個非凡的《殘疾營地》背后的故事卻一直不為人知。

    這部電影的風格并不是那么具有開拓性,它是一種標準的文獻資料和人物采訪的結合。影片的主題是:杰恩營地是卡茨基爾山脈松樹叢中的一片綠洲,1971年,來自美國各地的殘疾青少年聚集在這里避暑。

    事實上,這個夏令營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運作了,但到目前為止,在嬉皮士拉里·艾利森的領導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充滿包容性和自我表達的節日。

    在某種程度上,唯一具有革命性的事情反而是最日常的一些事情,事情被寫入一張松散的游泳和跳舞之夜的時間表里。

    但其他的事情也在發生,一種比軍隊預算和原聲吉他更有意義的時代精神,在藿香的氣味消失很久之后,在基層民主扎根的露營者留下了非常重要的遺產。

    By:Danny Leigh

     短評

    奧巴馬的公司出品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真正參與制作的片子,有一個鼓舞人心的人權故事,把1970年代的殘疾營地剪輯成了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在那個風起云涌的特殊年代,又孕育出了一個這樣的偉大故事。傳說中的那種美式正能量,時刻讓人感受到一個好故事的魅力。

    5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推薦

    所有的民主化進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覺醒需要抗爭甚至需要流血,但現在看到這類片子好像除了羨慕欽佩,更多的還是無奈吧,也不知道該有什么樣的情緒了。

    8分鐘前
    • 朝陽區妻夫木聰
    • 還行

    殘疾嬉皮士改變世界

    10分鐘前
    • 日了了
    • 力薦

    在美國期間明顯感覺日常生活中看到殘疾人的幾率較高(印象最深的是在迪士尼環球影城之類的游樂場能看到很多殘疾人),后來想明白了,這不是因為美國殘疾人多,而是因為美國的無障礙設施相對完善,殘疾人有更多出門的機會,原來這一切的背后有這樣一場殘障人士民權運動。參加運動的人們無疑是堅毅、智慧而出色的(攀爬國會臺階的鏡頭誰看了都會流淚),在近二三十年來顯著改善了美國殘障人士的生活。但滿足這些訴求無疑也是昂貴的,一個弱勢群體獲利是不是又無形中又會傷害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不過科技的發展讓殘疾人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我想可以確定,至少在這一方面我們的世界變好了一點點。

    12分鐘前
    • 曉曉一
    • 推薦

    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社會到底是為少數人服務的,還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還是為全部人服務的?我想人類社會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為全體成員服務,每個人都應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社會可以禁止所有人做某事(違法的事),但對社會允許去做的事,應該為所有人提供等值的便利。讓殘障人士正常生活的價值不止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可以讓其他所有人在互相體諒中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7

    17分鐘前
    • 巴士底的貓
    • 推薦

    7/10

    20分鐘前
    • Valuska
    • 推薦

    從70年代的堅內德營開始到1990年最終通過《美國殘疾人法案》的整個斗爭歷程,殘疾人民權運動也是美國民權運動的縮影。因為眾多殘障人士聚集到一起,畫面的沖擊力也更強。片子里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兩個,一個是嚴重的腦癱人士表達出無法被人聽懂的音節,由另一個腦癱人士翻譯出“殘障人士也需要獨處的空間,需要有隱私權,需要被尊重”,另一個是抗議的殘障人士徒手攀爬沒有無障礙通道的國會大廈,甚至有很多兒童。我很喜歡片子里說的一句“如果不尊重自己,如果不為自己爭取自己相信的事物,那就得不到它”。權利從來不是進門時別人派給你的一張卡片,美國之所以是民主燈塔的原因。

    25分鐘前
    • 小藥水
    • 力薦

    生存的權力,要靠自己的聲音和雙手爭取。但如果無法發出聲音、或無法伸出雙手,那只能依靠群體的力量,互相彌補,克服彼此身心的艱難,然后走上漫長的、甚至需要兩代人才能走完的平權之路。兩條線都很精彩,殘疾營地是思想的啟蒙,504法案是行動的歷程,當少數群體終于為自己發聲成功時,那個猶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一般的營地,像是完成了使命一般消失了。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衷心地希望,現在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不那么緊張,殘障人士可以多走出門、和我們并肩工作與生活。

    30分鐘前
    • 新世紀腐銀戰士
    • 力薦

    有幾個片段挺震撼的,原來最簡單的日常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需要爭取的。

    31分鐘前
    • metaphor17
    • 推薦

    身為一名殘障人士,看到這個紀錄片真的熱血沸騰。發達國家的殘障人士權利真的是通過大家一步一步爭取來的

    36分鐘前
    • 紅傘
    • 力薦

    就有點簡單,素材加采訪,整個敘述比較平,同樣的表現方式推薦《女挽狂瀾》

    39分鐘前
    • 張勞動
    • 還行

    the biggest lesson is that I'm so far away from a true understanding of "all man equal" 曾經困惑為什么沒見過什么disability, 才意識到并不是沒有(他們是largest crowd of minority), 而是the place is not friendly for them so they don't come out。看到capital crawl的時候哭炸了 能想象嗎在沒有ADA的時候他們一節節的爬上樓梯 尤其是那個小男孩說I'll take all night if i have to! 這些all taken for granted的自由是他們"frail and weak"花了23天的hunger strike掙來// 最后想感謝Gates Foundation為了polio疫苗的貢獻以及Camp Jened給他們提供的烏托邦

    41分鐘前
    • 瓦鈴鐺
    • 推薦

    前半部分營地說的是殘疾人該有什么樣的權利,后半部分法案說的是該怎么獲得這樣的權利。平權不是受到異樣眼光的特權,也不是裝裝樣子的形式,而是平等對待

    44分鐘前
    • 理易封
    • 推薦

    2021年第93屆奧斯卡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名單:《我的章魚老師》《集體》《時間》《名偵探賽大爺》《殘疾營地》(五部片子觀影完成)。| 1.他們團結努力去爭取才終于贏得應有的權利;2.下午觀影時精神狀態不佳導致片子看得有些迷糊,于是晚上又重看了一遍;3.聯想起紀錄片《一切都會有的》… 電影《推拿》《無聲》《美好正逢時》…… 4.回憶起曾經幫助殘疾朋友到電影院觀影的往事(《我的少女時代》《火星救援》);5.豆瓣話題:因為殘障人士這個身份,你受到過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45分鐘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薦

    看哭了!光是弱勢群體能為自己發聲這件事在中國大陸就顯得太烏托邦。

    49分鐘前
    • Spy Liu??
    • 力薦

    殘障人士的伍德斯托克和民權運動,印象深刻黑豹黨也為殘障人士提供了支持。奧巴馬夫婦又是制片。開頭是for what it’s worth結尾是sugar mountain??

    53分鐘前
    • Rhodesia
    • 推薦

    殘疾人的權利抗爭意義遠勝于種族或者性別沖突,但即使在這樣的道德高地上,卻也證明了民主社會本身的可調和性,殘疾人畢竟在這樣的環境下抗爭并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而允許被「抹黑」且沒有「自我貼近」的體制還是證明了某種價值和觀念社會的優勢。

    57分鐘前
    • 451?°F?
    • 推薦

    Morris Dickstein說六十年代的核心關乎“公眾事件背后的意識的變遷,個性解放、同代人團結、社會良知和政治承諾的時代”。人人為此發聲,為種族,為性別,為自我。從“感恩而死”和伍迪斯托克精神深刻影響的嬉皮夏令營和關于性生活的嬉笑,再到樸素的影像資料復刻了以Judy Heumann等人跨越幾十年的斗爭。它想要告訴觀眾的,是說你若不懂得繼承那份精神,不去攀登幾十階,任何改變都不會真的發生。

    58分鐘前
    • 基瑞爾
    • 推薦

    完成度4星,但情緒情感抓得到位。最后20分鐘很震撼,幾次差點落淚。生命的價值在這里體現,艱難而有尊嚴。

    1小時前
    • 因愛斯坦的憂愁
    • 力薦

    相當勵志,沒有任何權利是天上掉下來的,fight for it!

    1小時前
    • lixunhuan
    • 推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