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艾瑪是個沉默寡言的女孩,生活圍著足球轉。爸爸本是她的良師益友,但當他以新的身份再次出現在她的生活里時,艾瑪的世界頓時天翻地覆,接受如此巨變成為了一個橫亙在她面前的難題。根據親身經歷改編,瑪露·雷曼首次執導的劇情長片,勇敢地打破常規、顛覆角色性別的刻板印象,同時以細膩且不失真實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十分貼近生活。家庭錄像畫中畫穿插全片,流暢的縫合起這個完美普通家庭的生活拼圖。
相信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對于“LGBT”這個詞都不陌生,但是你是否真的了解這個詞所包含的意義?
其實“LGBT”是由女同性戀(Lesbians)、男同性戀(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以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這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合并合成的。
而近年來隨著電影文化的多元化和關注度,我們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太多關于同性戀和雙性戀者題材的電影,今天我們就來著重介紹跨性別者主題的電影。
本周法國院線上映了一部丹麥電影,叫做《一個普通家庭》(a perfect normal family)
就像片名,影片著眼于丹麥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和兩個女兒。一家人過著日常的平靜生活。
然而在某一天,這種平靜被打破了,當一家人在開心的吃飯時,媽媽突然宣布要和爸爸離婚,理由是爸爸決定要變性成為女人,這給處于青春期的兩個女兒帶來了巨大的震驚。
大女兒很快就接受了現實,和逐漸成為女性過程中的“父親”開始友好相處,一起去美容,做指甲,并不時勸誘小女兒也應該坦然接受這一切。
但是,小女兒的反應和大女兒完全不同,她一直處于極大的困擾中,一方面內心恐懼父親的失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被迫接受另一個全新的”父親“出現在自己面前。
整部影片也是以小女兒的視角做為情節推進的主線,從影片開篇小女兒出生的攝像機錄影,觀眾就能明顯感受到父親對女兒所表現出的濃濃愛意,然后切換到女兒長大后的現實生活場景,之后又會不時插入小女兒童年各個時期的錄影,這些影像逐漸勾勒出小女兒成長過程中和父親間所建立的深深情感紐帶,這樣的穿插也將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立體和豐滿。
在這種鋪墊下,當小女兒表現出無法接受父親變性的行為及舉止也不再會讓觀眾覺得有任何抽離感。
接著,影片描繪了小女兒對父親的態度從排斥,矛盾,再到接納的三個層次。
首先,她在醫生組織的關于父親變性的身份認同家庭會議中用衣服蒙上雙眼,自欺欺人的認為只要自己看不到穿女裝的父親,那父親就沒變化,此時她的內心呈現出對父親的排斥,現實中發生改變的父親和她心中的父親形象是不一致的。此處的攝像機鏡頭也一直沒給父親正面的拍攝直到小女兒摘下面具。
接著,當小女兒發現自己無法逃避現實后,她會時刻提醒父親要在公眾面前繼續充當”父親“角色,而不是被周圍誤認為的”母親“角色,為此不惜在全家度假時,父親生日當天和家人翻臉。此刻她內心雖然開始嘗試接納新的“父親”形象,但這個形象卻被外界認為不是“父親”,這導致她的內心充滿矛盾。
最終,當父親因為怕女兒遭到周邊環境的惡意歧視(其實并不明顯)而決定獨自搬去倫敦時,大女兒選擇了回避見父親最后一面,此時的小女兒反倒表現出了特有的堅強和對父親的理解,此時的她終于可以全身心的接受父親的一切變化,內心的“父親”和現實的父親合而為一。
此外,片中的小女兒是足球運動員,充滿男性荷爾蒙的足球運動本身和周圍環境都會讓她對男性氣質有既定的認知和想象,也會造成她對父親的女性形象產生排斥心理。
影片的結尾是以攝像機錄影拍攝了父女三人在倫敦橋上的場景,完美的承接了父女之間的和解,與影片的開頭呼應。
這部影片在鹿特丹影展獲得了大銀幕獎,看到豆瓣上的影評人對此片大加贊譽的同時也會驚訝丹麥社會環境對于跨性別群體的強大包容度。
其實世界上第一位通過手術從男性轉變為女性的跨性別就發生在丹麥,她叫做莉莉·艾爾伯(Lili Elbe),變性前“她”的名字是埃恩納·韋格納(Elinar Wegener),出生于1882年的“她”在幾次試穿女裝充當妻子作畫模特的經歷后,點燃了“她”內在的某種欲望,進而慢慢走上了渴望變成女人的道路。2015年由湯姆·霍伯(Tom Hooper)指導關于這段莉莉變性歷程的改編電影“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在之后的各大電影節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當我們來了解跨性別者這類人群時,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覺得他們是想要通過手術轉換性別的,但是還有另外一類人群只是需要通過喬裝打扮之后達到內心深處的滿足感,這類人群我們可以稱之為“異裝癖”。
法國知名導演弗朗索瓦·歐容(Fran?ois Ozon),曾在2014年拍攝了一部電影“新女友 Une nouvelle amie”,故事講述了在妻子過世后獨自撫養小女兒的男主角特別喜歡打扮成女人的模樣。這部電影除了展示性別轉換,跨越性別的愛之外,更多的是探討了如何跨出社會框架以及自我禁錮,做最真實的那一面。
成為跨性別者的因素有很多,大部分是在生長過程中,受到外界或者內在的潛意識召喚,無法認同自己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他們通常有強烈的異樣感,認為自己就是要以另一種性別身份生存。而異裝癖或者變裝者會通過外表的改變打扮來實現被社會壓抑的情緒,他們則不會對身份有強烈的排斥感,所以兩者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
隨著我們時代的變遷,LGBT多元化的主流價值觀也讓整個社會價值體系更具有包容性,反而呈現出一種民主化后的新型價值。當世界一直在變化,價值觀的變化也會成為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整個社會提高對于少數人群的理解與接納,并且給予他們最基本的權益保障,相信會有很多跨性別者可以接納他們最原始的天性,活得更加精彩美好。
艾瑪是個沉默寡言的女孩,生活圍著足球轉。爸爸本是她的良師益友,但當他以新的身份再次出現在她的生活里時,艾瑪的世界頓時天翻地覆,接受如此巨變成為了一個橫亙在她面前的難題。根據親身經歷改編,瑪露·雷曼首次執導的劇情長片,勇敢地打破常規、顛覆角色性別的刻板印象,同時以細膩且不失真實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十分貼近生活。家庭錄像畫中畫穿插全片,流暢的縫合起這個完美普通家庭的生活拼圖。
影片由丹麥新生代導演瑪露·雷曼執導,演員出身的她,在自己32歲時推出了這部導演處女作,故事原型就是雷曼自己的父親,他是一名跨性別者,最后選擇了成為一個女人。
故事主線很簡單,講述的就是一個父親變性的故事,導演以一個帶著偏見和創傷的孩童視角主導,展現了女兒從抗拒父親變成女性到接受的過程。
相比于同類題材來說,影片并不是聚焦于變性者本身的煎熬與痛苦,而是以旁人視角,講述了一個從抗拒到接納的過程。
電影最后,艾瑪和姐姐一起來到倫敦探望“父親”,她穿著切爾西的球服,開心又得意,現在,她們依舊是那個“完美而普通的家庭”。
因為會丹麥語,所以看完電影后去看了對導演的訪談,才知道,這部電影是根據Malou(導演)的親身經歷改編的。她自己11歲的時候爸爸像她們坦白了自己是跨性別者,從此以后他們的家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90年代即使是在LGBT文化極度開放的丹麥,這也不是一件易事。她說在她想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她和她爸爸交流了很多,還得到了自己爸爸的允許去看了爸爸當時寫的日記。電影上映以后,她也和她爸爸一起去了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整個電影院就她們兩個人。兩個人在看的過程中有笑過也哭過。多么溫暖。
我個人在丹麥生活馬上7年,也有兩個孩子。老公是典型丹麥家庭型男人。我自己真的很喜歡丹麥這種家庭氛圍感,大家都和和氣氣充滿愛,關系也非常平等。這也是為什么北歐總是能拍出這些溫暖的片子的原因吧。整部電影沒有那種激烈的平權或者斗爭,完全沒有提爸爸為什么想做女人。爸爸也只是一直那么溫暖地愛著自己的兩個女兒。
前陣子看一個丹麥關于drag Queen的紀錄片,片中的男孩也有一個超級開明的爸爸。他說,他15歲跟自己爸爸出柜的時候,他爸爸反應很平靜,他自己都很驚訝,然后他爸爸告訴他:不管你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你都是我的孩子。什么都改變不了我是你的爸爸,我永遠愛你。我自己也和老公討論過很多次這樣的話題,我們永遠都會尊重和關愛孩子自己的選擇。
要是世界上的人都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希望北歐這種平等文化會傳向全世界。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NoneofZhensBusiness(Zhenreallybucare),歡迎關注。
作者:喜承
四口之家,電影從小女兒Emma的視角講述這個家庭從Emma(妹)Caroline(姐)Helle(媽) Thomas(爸)轉變為Emma(妹)Caroline(姐)Helle(媽) Agnete(爸)的故事。講幾幕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畫面吧:
媽媽在餐桌上突然把將要離婚的消息告訴兩個女兒(以下對話均來自英文字幕,電影原聲為丹麥語):
Helle: Dad and I are getting a divorce...We are getting a divorcebecausedad wants to be a woman...Dad wants to change gender because he feels like a woman.
Emma:You can't just decide that for yourself.
Helle: Actually, you can.
當Emma認為這不是一件爸爸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時,媽媽回答說「他可以自己決定」。劇情出現轉折時,導演就交代了一個認知相對完備、接受度相對寬廣的家庭/社會背景。換在其他社會環境下,這一句電影中一帶而過的場景,或許需要至少一整季艱難甚至無望的鴻篇描述才能讓話題繼續。
接受了6個月的激素替換療法,從Thomas改名為Agnete,外在穿衣打扮以女性角色示人的時候,一家四口在心理咨詢師的安排下見面,Helle和Caroline爭論著是否需要為Thomas這個名字的消失辦一場葬禮,Emma則全程用圍巾裹住了腦袋,直到Agnete將要離開:
Emma: Wait.Do you promise you will stillbe my dad?
Agnete: Yes, I promise.
Emma: Hi.
得到Agnete的保證后,Emma摘下圍巾,第一次看到了穿著女裝的爸爸。沒有任何異樣的眼神,只有一些陌生但依然親切的詢問和關心。
Agnete在度假時享受著新結識的女性朋友帶來的快樂,不經意間否認了自己對于足球的了解和熱愛:
Petra:For me,it is just people running after a ball.
Agnete: I know. I never got the rules or anything.Something about making goals.
這句脫口而出的否認,對Agnete來說或許是一種新身份下的興趣改變,但對于一直熱愛足球、從小和爸爸一起踢球的Emma來說,是對他們一段共同且珍貴的記憶的全盤否定。
為了讓Emma不因為自己而遭受周圍人的嘲笑,Agnete決定去倫敦生活:
Emma:Agnete left.
Caroline:Emma, she willalways be our dad. Right?
最終,她們在倫敦相聚了~
這是一部并不悲情的電影,它不是從Agnete的角度談論性別轉變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改變,也沒有談及過程中她在社會上所遭受的不解和排斥。電影僅從女兒Emma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更多聚焦在她自身從不理解到接受的心理變化。原因之一就是這是導演Malou Reymann自己的故事,接受采訪時,談到她和父親第一次坐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她說[1]:
在網上找到一段導演Malou Reymann接受電臺采訪的片段(原視頻無法連接,如有興趣可參考以下鏈接地址)[2],里面提到了對于影片中那句「Actually, you can.」導演真實的感受。它其實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對當事人自主選擇權利的支持和理解,對于周圍人,那意味著一段漫長的接受過程。
Transition是一個更遙遠、更隱秘的詞。其實我們都做不到感同身受,我們只能在自愿的前提下,盡可能去了解和理解。
[2] 文中視頻來自fb網站
看死君:“花園”的第30期,我們要給大家推薦的是去年非常熱門的LGBT電影《完美普通家庭》,出自荷蘭女導演瑪露·雷曼之手,曾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榮獲大銀幕獎。該片講述的是當爸爸變性后,孩子該如何面對的故事。而或許,“不完美的完美,不普通的普通”便是對這部電影的最佳注解。
欄目| 花園
作者|吸露群
故事發生在丹麥郊區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不過家中的父親有些特別,他是“LGBT”中的“T”。從心理和性別認同的角度,屬于跨性別者;從生理和醫學的角度,屬于變性人。
提到丹麥LGBT電影,可能很多影迷都會第一時間想起小雀斑主演的那部《丹麥女孩》。影片《丹麥女孩》恰恰講的就是世界首位變性人的故事。
觀影前,我以為《完美普通家庭》里的故事也會圍繞“父親變性”這個點來展開,觀影后才知道父親只是引子,故事講述的視角是小女兒,而影片真正想探討的主題是家庭與親情。
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家庭錄像,記錄的是家人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對這個家庭來說,踢足球是家庭活動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父親喜歡足球,從小就把這份對足球運動的熱愛傳遞給了他的小女兒。家庭錄像里,父親抱著還在襁褓中的小女兒一起觀看足球比賽;到了小女兒可以站立的年紀,父親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就是足球,父女倆常常一起玩的游戲也是踢足球。
然而特別有意思的是,當女兒們第一次跟做完變性手術、從生理上已經完全變成女人的父親見面的那個晚上,父親還同時邀請了在海灘上剛認識的女性朋友。以至于小女兒在餐桌上便顯得很不耐煩,因為晚上原本的計劃是父女一起觀看足球比賽。
父親的朋友得知小女兒喜歡足球時,感到很驚奇,說自己作為女人根本無法懂得足球的樂趣,在她眼里只是一群人追著球跑來跑去;沒想到,父親居然也附和著說,自己從來都不懂足球規則。父親的話,讓小女兒終于忍受不了,離席而去。
在很多人眼里,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是展示男性氣概的運動。當爸爸還是爸爸時,他跟女兒一起熱愛著這項運動;而當爸爸成為了媽媽,怎么會一下子對足球失去興趣呢?對小女兒而言,父親變性是遲早要接受的是,盡管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但父親開始遠離足球,則是小女兒真正無法面對的。
深受父親熏陶而愛上足球的小女兒,從影片一開始便展示出好勝心強與男孩子氣的一面,她還抱怨他們足球隊的新教練很愚蠢,讓新人替補出場導致輸球。爸爸則諄諄教導小女兒,應該更注重足球運動里的團隊合作精神,不能只在乎輸贏。
影片中的這位父親,真的是位難以挑出毛病的完美好爸爸,在家庭錄像里面,他跟兩個女兒一起玩耍時所表現出來的溫柔體貼和耐心,及其對女兒們深深的愛,都著實讓我們感動。而相比之下,母親則顯得更為暴躁,且更有攻擊性,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更為男性化。
對于父親變性這件事,首先在餐桌上發難的便是母親,她在女兒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說自己要跟父親離婚。從這場爭吵中我們能看出,父親始終在照顧女兒們的情緒,而母親則不管不顧地表達著自己對父親的不滿。
還有影片中間部分,小女兒因為暗戀的男生跟另一位女生比較親密而生氣;后來又因為朋友嘲笑她的爸爸是變性人而不知所措,接過別人遞來的伏特加賭氣般地喝了很多,醉倒在地。
收到老師的通知后,父親第一個趕來,第一件事便是關心小女兒的身體狀況;而母親趕來后的第一個反應,則是將小女兒喝酒歸罪于父親變性讓她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從這些細節就能看出,比起母親,父親反而更具母性,更懂得關心體貼孩子們的需求。
影片中更有意思的設定是,小女兒比大女兒更顯男孩子氣。當父親做完變性手術后跟兩個女兒第一次見面時,他便開始教小女兒做些更女性化的事,比如化妝、穿裙子、涂指甲油等。
父親不僅在心理上有著母親一般的溫柔和體貼,更從行為上承擔了一位母親教女兒如何慢慢成為女人的責任。父親真正全方位地變成了母親,小女兒也因為父親持續的關心愛護,漸漸地接受了父親變性的事實,也終于明白,原來“爸爸成為媽媽”并不會影響對她的愛。
其實,推動影片劇情向前發展的動力從來都不是“爸爸如何變成媽媽”,而是當父親決心變性后,小女兒如何接受這個事實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影片的主線顯然是小女兒的成長,也就是她如何從一個只懂得愛自己的小女孩,漸漸成長為一個懂得愛別人的人。
小女兒最開始聽說母親因為“父親要變性”而執意離婚,她先是不理解,質問父親為什么要變成女人;然后則是傷心,認為父親堅持要成為女人就是不愛自己了、想要拋棄她;接下來則是憤怒,想到父母離婚后可能會搬家,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父親跟著小女兒到室外試圖安慰她,并想讓小女兒理解自己成為女人并不會改變對她的愛。小女兒則直接詰問,“既然你想成為女人,為什么你要生小孩?”父親沉默。
父親知道自己變性必然會給家里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讓小女兒承受這個壓力并不公平。但是從自由的角度而言,父親當然有成為女人的權利。只是,如果從身為父親的責任出發,這無疑也是一種原罪。
因此,父親其實對小女兒是有著愧疚的;但這對他自身其實也并不公平。為什么男人變成女人不僅要受到社會的壓力,還要被自己的家里人所責難?
父親雖然也很委屈,但首先想到的還是盡一切所能給小女兒提供更輕松自在的成長環境。所以在小女兒喝醉酒后說恨他,以及母親對他的責難之后,他選擇了遠離家人,去倫敦工作。
在父親終于做出這個決定,并告知女兒們的時候,大女兒情緒失控地對小女兒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小女兒明白父親會去倫敦工作,是不想讓自己受到外界的壓力;而見到姐姐如此傷心南國,她卻無從安慰。
這一刻,小女兒才從心底完全接納“爸爸成為媽媽”的事實,也懂得了“爸爸變成媽媽”這件事其實并不重要,這絲毫也沒有影響到父親對自己深深的愛。而回想自己,僅僅因為父親想要成為女人而始終不接受他,是多么的無知和自私。
自此,小女兒終于完成了自我成長,這個家庭也終于完成了從普通到不普通,最后又變回普通的過程。當完美的好爸爸變成完美的好媽媽,他對女兒們深深的愛則從來沒有變。
影片雖然涉及到“跨性別者”這個敏感的話題,但卻沒有任何獵奇的味道,這或許跟影片是導演以自己親身經歷為藍本拍攝有直接的原因。沒錯,導演的父親就是跨性別者。
但也可能正是因為影片來自導演的親身經歷,才讓他對這個故事傾注了過多的溫情。
我相信,丹麥作為北歐發達國家,可能對于跨性別者有比較高的接受度;但作為跨性別者的子女,在學校里受到同學們的非議、嘲笑甚至霸凌,都不算稀奇。
而在電影里,這些陰影都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可能導演不想讓電影的基調過分沉重,更不想染上世俗的悲情色彩;而是更傾向于表現家庭里的愛與溫暖。我想,這也是影片里插入很多家庭錄像片段的重要原因。
跨性別者作為性少數群體,如今越來越被這個世界所看到和接受。但是,整個社會對于他們的關注和了解其實遠遠不夠,對他們的偏見和歧視還廣泛存在。
雖然影片沒有把“跨性別者”本身作為故事的核心,而是作為故事背景,作為一個少女成長所面對的挑戰和一個家庭危機來處理。但我還是希望,類似這樣關注少數群體、關注邊緣人群的電影能越來越多,從而讓更多人放下自己的無知和偏見。
最后,我想借用戴錦華老師深切認同、并反復引用的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告別時的卷后語來結束這篇文章:“當我們望向他人而遺忘了自我的時候,那是電影的時刻。”
欄目| 花園;作者| 吸露群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HIIFF20 小女孩矛盾的情緒把握得恰到好處
很自然的表演,導演居然是個小女孩的樣子,感覺該是個很老練的人才對。這是我看的第一部iffr電影,感覺到從導演到觀眾的輕松,比起戛納那種雙方都要做作得讓別人看得起的氛圍,覺得這才是更健康的環境。
太俗了
小女兒和穿女裝的爸爸初次見面時拍得真好,將世人的凝視全都注入到小女兒的視角里。不能接受父親變性的小女兒其實是害怕外界的眼光,只要過了自己這關就完全沒事;反而是欣然接受的大女兒知道父親勇敢追夢,總有一天要離開她們,因而在父親要異地工作時才崩潰大哭。所以說家庭的核心還是彼此陪伴,只要心在一起,不管什么性別,愛都不會消失。
事實上,將孩子的青春期與家長的中年危機放在一張桌面上來理性討論的《完美普通家庭》不是第一例。十年前的《孩子們都很好》就是一部帶領我們走出「偏見」的經典電影。對公平、正義有著追求和向往的羅翔老師說過,做自己,要先明白自己是誰。在「全球化」這個大家庭里,有關「我是誰」的困惑與不能「做自己」的煩惱本質上是同構關系。正如影片中的「驚雷」無不是在「命名」的一瞬間爆破,猝不及防的「改變」使得每個人都陷入暫時性迷茫、暈眩和不知所措的漩渦中,而一元化刺猬式的思維態度不僅不會幫助我們度過成長中必然面對的關卡,而且還會扎得自己與自己所愛之人遍體鱗傷。此時,非但「做自己」不能如愿,甚至還有「做掉自己」的危險。顯而易見,這是一部女性主義作品。它讓我們看到,人是如何一步步找到、開啟和自性地展示原本屬于自己的女性視角。
根據導演真實經歷改編,細膩程度可見一斑,有意思的部分是對于跨性別者自身的強勢甚至稍顯自私的一面有具體的描繪。淡化父親在追求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中,從家庭和社會內部生生發出的激烈沖突。Emma對足球的興趣設置很巧妙,用家庭錄像串聯向觀眾猛灌催淚彈。唯一覺得有些不滿足的地方是電影把所有來自世俗的壓力都放在Emma身上,某些段落對角色本身太殘酷。
既不普通,也不完美,只是在家庭的風暴里握緊了成長和愛的桅桿。
還行,沒有狗血沒有抓馬,就是很樸實地寫了一個變性父親的故事,視角也沒有落在這個父親身上,他的糾結他的認同,反而主要落在小女兒身上,一邊承擔壓力與未知,一邊不斷適應并接受,這就是成長的過程。還是比較羨慕片中的社會環境的,對于這樣一件大事,周圍的人表現的都很平靜且友好,至少沒有所謂的有色眼鏡和刻板印象,不知道現實生活會不會是這樣。用DV式的私影像做串聯,形式編排挺好的,男主演的也不錯,觀感還蠻舒服的一部片子。3.5
爸爸的身體正在擴張,完美的家庭卻在收縮。即使用圍巾捂住眼睛,仍不能改變父親變成女人的事實。女孩的生日禮可以是足球,父親的愿望為何不能是做自己。與父親一起美甲,度假,終于問出那句,你會永遠做我的爸爸嗎?姐姐的堅信禮上,獨一無二的妹妹輕輕唱起,她們終究要相互撐持,面對家庭的全部考驗。
海南島電影節最喜歡的一部
2020HIIFF NO.6 目前看到最好的一部 難得有跨性別題材可以跳出“自我認同” 延展至更本質的東西 畢竟很多時候糾結性別(包括性向)的根源是社會包容度問題 而問題的解決則是一個與他者negotiate的過程 當女孩心中的“父親/足球”偶像瀕臨瓦解 本片既沒有粉飾太平強行和解 也不刻意渲染矛盾一地雞毛 而是不斷穿梭于現實和童年家庭錄像間 在瑣碎的日常中提取父女關系dynamics 探索“變與不變”辯證關系 結局兩條世界線的終端在攝影機里重合 小女兒也從被拍攝記錄的客體成長為了「持攝影機的人」如此細膩溫暖又充滿活力的處理 不得不令人信服
#HIIFF2020,關於成長關於認同關於愛···故事好,拍的好,主題也好~#2020年度十佳劇情片
US
一個四口之家,父親變性后的家庭生活,雖離婚分居但家庭成員之間都很有愛。看完大家第一個感受都是北歐對變性人都蠻nice的,會說“你們媽媽”,會持平視友好態度。最介意和尷尬的反而是小女兒,父親變性觸碰到了她青春期的敏感和自卑,最后父親忍痛離開搬到倫敦居住,也是一種對女兒們的愛。這種題材微妙尺度很難把握,稍微過一點就會顯得獵奇和刻意。這片雖然也有意制造了姐妹倆的接受度反差,但最終落到小女兒的青春成長上,這點挺喜歡。
父女變姐妹,中規中矩,小女兒內心描摹細膩。處女作鼓勵一下。
爸爸要變性成女人,一家四口秒變姐妹…劇情這這里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帶著好奇與驚訝,淚流滿面看完全片。不僅僅是題材新奇,女兒們對“新媽媽”的態度更為動人,大女兒的包容理解,小女兒的怨恨不解:爸爸第一次穿女裝、第一次下海不穿bra、每天做下體擴張、顧慮變性后會不會來月經…太多人生第一次的啼笑皆非,從托馬斯到雅格妮特,換了性別的名字,他依舊是你深愛之人。艾瑪唱給姐姐卡蘿琳的歌,是今年大銀幕上看到的最動情場景。“跟親近的人開玩笑沒事的”2020的《貝利葉一家》,一個普通之家的愛與恨,問題從來不是問題。3rd海南第6部,終于看到一部5星大愛。
怎么會有大女兒那么好的青春期小女孩!!!
正如他的片名一樣。完美的家庭,完美的影片。今年海影節最好的影片,五星給到!
#49th IFFR# Big Screen Competition最佳影片+世界首映。相當于上一屆的[多蓮的精選集],定級應該是PG13的跨性題材也是蠻不容易的。取材自導演自己親身經歷(11歲的時候父親突然要變性成女人),主要在寫小女兒的接受過程。少女成長這條線還是寫得蠻細膩的,不過就是寫得極其順拐——姐姐作為功能性人物簡直是順拐到家了,主要沖突是女兒的不接受和shame,而且女兒竟然只被同學們群嘲了一次,丹麥對跨性者家庭就那么友好么,小孩子那么殘忍怎么可能不霸凌嘛……另外導演竟然是個皇馬粉,故事背景是2000年皇馬戰勝瓦倫西亞拿冠軍杯那年,女主角也是個女足運動員(但是結尾突然變成切爾西粉是什么鬼),比較突破小女生刻板印象,與父親跨性后拼命塑造自己女性氣質形成很有趣的對比。
拍的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一個——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