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居然基本是史實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viet_submarine_K-19wiki上有很好的介紹
1 ‘洗禮’時摔的香檳真的沒有碎。電影里是一個女人給潛艇洗禮,實際上是個男人,這是很不吉利的
2 去修理反應堆的7人在之后一周內都死了,之后幾年內又死了20幾人
3 真的沒有裝后備冷卻系統。船上也真的沒有防輻射服,都是防化服
4 真的跟美國驅逐艦取得了聯系,并且最后由蘇聯潛艇救出人員
5 船長在2006在戈爾巴喬夫的奔走下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 ) 可能是我老了
可能是我已經老了,
明知道梗會在哪里,會變成什么樣子,依然會淚流滿面。
這個片子里我的淚點主要集中在年輕的軍校生獨自進入核反應倉修復之后。
“別命令他們,艇長,請求他們”
“我們的處境令人絕望,反應堆修復失敗了,隨時都可能發生爆炸,這樣會引爆核彈頭,摧毀距離北約基地只有幾公里遠的美軍驅逐艦,給兩個國家緊張的關系點燃導火線,這樣會為我們的祖國招致恐怖的毀滅性打擊,我,,我們將下潛,并修復核反應堆,我不能給你們什么保證,我準備行動了。”
“十號艙已隔離”
“九號艙已無煙,人員到位”
“八號艙效忠蘇聯,艇長同志”
“七號艙準備好履行職責,艇長同志”
“五號艙人員到位”
“四號艙等候你的命令,艇長”
“一號艙與你同在,艇長同志”
“已準備好下潛,艇長”
“下潛”
這一段對話總共沒有多長時間,但我連打字的時候,依然很難過。這樣生死關頭展現的責任意識,跨越家國時空,依然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尊敬這些人們!
3 ) 影評都去哪了?
劇情節奏較拖沓,轉接有些牽強,但維修反應堆高潮部分還是很觸動人心。在那樣的恐懼下,拯救船員還是忠于國家是艱難的選擇,但是的確開始時候不應該拿整條船冒險來喚醒大家所謂紀律和試煉,站隊也有些反復牽強,逃兵是不是就該被詆毀?人性到了那個時候,真的是本能求生,不是每個人都想做英雄,為自己活命天經地義
4 ) 比什么狗血大片好多了
在美國有一個習慣,即使是在烽火連天的暑期檔,也未必會一直上映新片,有時候會把一些經典的老片翻出來讓人們反芻一下。
其中,不得不說到被反復拿出的K-19。這是很多年前的片子了,和今天那些憑借華麗3D特效的影片相比,K-19毫無出彩之處,既無滿天飛的導彈炮彈曳光彈,也無搖曳生姿的豐乳肥臀比基尼,場景也無非是壓抑的幾間鋼鐵艙室,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幾個純爺們,創造了一個影史上的奇跡。
影片看起來如此不可思議,但劇情卻嚴格按照事實翻拍而來,這一點,對于曾經造就冷戰的政治家們來說,實在是天大的諷刺。
K-19,這根本不是所謂的政治恐怖片,而是一曲貨真價實的悲壯史詩。只可惜,這原本該由蘇聯人演出的史詩,卻由冷戰時期的敵人,美國人所演繹。而且,演的如此催人淚下。
5 ) K-19:寡婦制造者(2002)
各種戰爭片品類中,潛艇題材似乎是最能出佳作的。逼仄空間內隨時準備爆炸的雄性荷爾蒙,還有什么更能令人心跳加速?這部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舊作取材于史實。蘇聯大名鼎鼎的K-19核潛艇,就像是潛艇界的泰坦尼克,雖然擁有最強硬件,但似乎生來就伴隨著被詛咒的命運,這部傳記片就講述這艘外號“寡婦制造者”的巨艦首次遠航執行任務時發生的悲劇。故事設定像極了我大愛的《紅潮風暴》,雙船長爭權,進退維谷的倫理博弈,劇情沒有《紅潮》的虛構故事中那般激烈,但更多了一份人性糾葛。哈里森·福特和連姆·尼森兩大硬漢全程針鋒相對,最后卻惺惺相惜,幾乎不靠任何爆破特效,但火藥味卻足以炸裂全場。(8.5/10)
6 ) ~
一個女導演拍的純爺們電影。
一部好萊塢拍的英語對白的純蘇聯電影。
基于事實改編的冷戰時期軍事電影,大都是這個套路。因為歷史上美蘇沒有在當時正面開戰,所以看這種片子的時候結局是一定的,開頭一定是軍備競賽如火如荼,核戰爭一觸即發。雙方都在等一個恰當的時機,然后給自己找一個合理的打著正義幌子的開戰借口。但雙方又都是極力克制著,不給對方這樣的借口。這過程中肯定有人為此犧牲。
電影人就把這些解密的故事排練出來。不同的導演拍出來的肯定味道不一樣。如果看了Kathryn的《拆彈部隊》,你就不難理解拍k19的時候,她是懷著相似的目的吧。人性至上。
你們都是英雄。。。你們都是一群英語說得很溜的蘇聯士兵。。。
國家還是生命、集體還是個人,這是戰爭題材常見的沖突議題,雖然老生常談,但是本片的情節依舊很能打動人。看著兩個中老年男人的飆戲、各個配角的人物塑造(性格呈現及轉變),都為影片增色不少。★★★☆
前期,潛艇里的生活,充滿新奇,后期,事故的處理高潮迭起。影片說這個故事是基于真實事件,那么,也許我們每一個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人,都應該感謝犧牲的這些人。
8.0/10 分。重看。不記得看過沒看過了,年少時看過好幾部有關潛艇的大片,劇情都混淆了。。。《拆彈部隊》女導演的早期作品,干翻一堆爛片男導演呀,哈哈。。。連姆·尼森估計沒能拯救了潛艇,從此后他走上了《颶風營救》的道路。。。
三星半。凱瑟琳畢格羅的爺們兒氣讓很多男導演都會為之汗顏,看她的戲你要再想到搞基,自己蹲墻角扇自己幾個嘴巴扇哭了再回來。這片虧就虧在最后三十分鐘從高潮到結局,太拖沓,把整個節奏都拖慢了。這也是畢格羅的老毛病了。
7.7 還以為是令人窒息的潛艇片,結果卻令人痛心。美國人“歌頌”蘇聯士兵?不,歌頌的只是士兵罷了。“他們犧牲,不是為了勛章,而只是在危機來臨時履行自己的責任而已。不是為了海軍,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我們,他們的同志。所以,為同志干杯。”
(8/10)小時候看過這片,但劇情都忘光了,只記得一群蘇聯紅軍卻講著英語罵美帝……美國劇組毫無偏見地把他們塑造成英雄,但不是意識形態的那種英雄,不如說,更像《兄弟連》吧。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驗中,以最大的勇氣克服了困難,這是一種超越國界的英雄,我想這才是編導想要表達的主題吧。
潛艇片我還沒看過不好看的,而這片絕對強于U-571,或許沒有戰爭場面,可是驚心動魄有過之無不及。另:Bigelow居然曾經也是會煽情的!orz 以及例行不正經:Maester Luwin您真的很讓我出戲,再就是Liam您在潛艇里撞過多少次頭,能說說么……
好萊塢有拍全世界故事的能力,凱瑟琳?畢格羅也展示了掌控軍事題材的強大氣場,但哈里森?福特、連姆?尼森等英美系演員來演蘇聯軍人,還是讓我有點出戲。
當時看著那些活生生的生命進去,再奄奄一息的出來就不行了,太可怕了
蘇共為什么垮臺,看這個電影就可見一斑了;蘇聯為什么沒有被納粹征服,看這個電影也能明白這種精神是納粹征服的國家中沒有的
看完才發現導演是誰,這女人口味真重。潛艇片狹小密閉空間不好拍,而且是純災難片,沒有戰爭成分,歌頌的是同袍之誼和在崗負責到底的精神,以及反戰主題(讓人無謂犧牲)。但感覺并沒有比《從海底出擊》和《獵殺紅色十月》等有明顯突破
核堆搶險記。硬漢片,奮發的大無畏精神,用血肉之軀最后搶修了核潛艇,還是蠻感人的。中也有懦弱者的感奮補救,也有不服者的捐嫌就公,情節上算是很典型完備的主旋律片,卻是美人拍的。船員的缺乏訓練、武備的粗俗紕漏,都有些不靠譜。醫生拿個酒精瓶到處晃,汗啊,不知史實是否當真如此。
人其實很簡單,當你面臨抉擇時,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衛自己身邊的人時,你會義務反顧還是在猶豫后再次動身。。。不管怎么樣,那都是真正的英雄。。。很悠長,你的心也許會從此沉寂!
這樣的潛艇也能出海,核潛艇連防護服都沒,反應堆軍官是新手,軍醫是臨時找的,艇員狀況百出,這不草菅人命么?艇長,雖然嚴酷倒也能說盡職盡責,但最后跟艇員搞得感情多深多受愛戴一樣,至于么?副艇長,明知老部下有嘩變意圖,也不申明立場警告之,默默等事發后再來站隊,這不坑人么?
前半程訓練細節有點意思,有半節勇氣可嘉熱血沸騰。但人設方面囿于真實原型所限,有點縛手縛腳了,兩艇長的思想轉變都過快。演技方面兩男主也都沒多少發揮的空間。
高潮迭起,而且情緒很飽滿感人,美國人能把蘇聯英雄的故事拍的這么美國主旋律,真是很厲害。。。ps蘇聯的核潛艇事故不斷啊
英德投資、美國導演,前蘇聯的故事。難得超越意識形態,歌頌基層官兵,諷刺官僚。空間狹小、人員密集的潛艇電影很難拍,但同理這樣的環境也會突出相應的敘事張力。維修核反應堆的情節,讓人想起了《切爾諾貝利》。凱瑟琳畢格羅也展示了對男人戲和軍事題材的強大控場力,福特與的連恩尼森,核反應堆小官的人物弧光,刻畫的非常精彩,但其余角色,就很難讓人記住了。攝影和濾鏡的運用。是來自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技藝。電影公映的2002年,是普京與西方世界蜜月時期,但也就是同年,北約東擴接納波羅的海三國,算是俄美關系微妙的導火索,電影在這個節骨眼公映,令人玩味。可惜該片當年票房慘敗,9000萬的成本僅僅換來北美3500萬、全球6500萬,凱瑟琳·畢格羅也消沉了近6年,才用《拆彈部隊》完美回歸
帝國主義視角蔑視共產主義的典型.....我這是怎么了,列寧靈魂附體了?自由主義的民主和共產主義的獨裁,最后都歸結為“人性”。想得再好也沒用,馬克思活到今天還不給他這票不肖的傳承者給氣死么?共濟會還不是一樣的狗東西。一個人的獨裁和一撮人的獨裁而已
居然還真有人認為這是在稱贊蘇聯的……黑得體無完膚好嗎,從各種角度……政治意義更大吧,像是對蘇聯的鞭尸,如果真想好好拍蘇聯,好好拍拍蘇聯怎么在美國之前讓女性宇航員飛上太空的,而那時的美國還在從上至下各種歧視女性成為宇航員,覺得女性就不可能成為宇航員,蘇聯給了老美當頭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