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墮落,墮落
小學二年級的某個下午,一個人家里看電視,調到一個專門放劇場動畫的節目。那天放的動畫已經放到一大半了,我記得那個詭異陰暗的基調,一個雙眼空洞的女人在墻上一遍又一遍地寫下一個相同的單詞,她嘴里一直呢喃著,健一,健一。不知道為什么,我當時一下子就被這種難以說明的情調給吸引了。這和我當時看過的所有動畫片都不一樣,沒有天真活潑的美少女,沒有明亮的色調,但是電視上那個女人極其空洞的眼睛把我一下子拽入了深淵,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那個時候我才8歲吧,居然會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傷。
因為那個節目時間有限,而且還有各種廣告,它放的所有劇場動畫都是刪減過的。然后又跳到那個有著空洞眼神的金發女郎,她的臉已經完全被破壞掉了,瞪著那只殘缺的眼睛,一個人站在高處。說實話,小的時候看到那一幕我真的是嚇個半死,我沒見過動畫片會有這么恐怖的東西。她光著腿,微風輕撫她的金發和殘缺的外衣,然后從高處墮落,空洞的大眼就這么死瞪著。
我記得周圍一片廢墟,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居然覺得有一種怪異的美好,當然也把我嚇得不輕。對了,我還記得有一個男人,追著她,握著她已經被破壞掉的機械般的手。當然,我還記得片尾有一雙鞋子。
雖然我年齡小,但是我知道她死了,我還覺得很悲傷,甚至覺得。。。。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那個時候我應該不知道什么叫做壓抑吧。但是這部動畫夢幻陰暗的基調,破敗迷幻的美感十分地吸引我。電視的右下角的字幕標記著這部電影的名字——《大都會》。我把這個名字默默記在心里,一記就是十年。
第二天上學,我還問我們班的女生有沒有看過一部叫做《大都會》的動畫,有一個特別愛吹牛的女生說看過,我問她在哪里能找到碟呢?然后她就嗯嗯啊啊的。我還問我爸爸媽媽,下次他們去買碟的時候能不能幫我找一張叫做《大都會》的動畫,那個好像有點難找。他們也嗯嗯啊啊的,但是從來沒有給我帶過。
這部動畫以前沒有看完,但是對于那些看過的結尾片段印象實在是太深了。很多年過去了,我上了初中,我開始喜歡看這種類似風格的電影,陰暗的,破敗的,華麗的,頹廢的。假如女主角有著空洞的眼神,那就一定很吸引我。初二最喜歡看的TV動畫《黑之契約者》就和這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全部發生在黑夜的末日城市。
但是我始終沒有找到《大都會》的碟,當時我還不懂下載。
絕對不可否認這部電影對我口味的影響,初二下學期開始瘋狂地迷上波頓的電影,似乎也是這種感覺,陰暗潮濕的破舊街道,永遠走不出的暗夜。等我再長大學到更新的知識,我知道了文學中的“反烏托邦”,我也懂了什么叫電影,音樂中的金屬味道。還有關于末日都市的幻想。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我喜歡的小說,電影,動畫,都和《大都會》有著那么多的相似之處。甚至到現在,我最愛的科幻電影,一部是《銀翼殺手》,另一部是《移魂都市》 。當然了像《異形》,《終結者》,《黑客帝國》和《盜夢空間》這樣的片我也覺得好看,但是看一遍就夠了絕對不會喜歡得更深,但是對《銀翼殺手》和《移魂都市》我是有種迷戀的。它們都有我最愛的元素:眼神空洞但是意志堅定的女人,永遠沒有日光卻帶著異樣破敗美感的未來都市,一種頹廢的金屬味道,人類的地位是如此渺茫,甚至還有好聽溫柔的音樂。對,和《大都會》一樣。
前段時間在看朗叔的電影(就是那個德國導演),他最有名的電影是默片《大都會》。我猛然想起了小的時候念念不忘的神作《大都會》,嗯,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我很激動的在網上找到了高清版,然后拖下來看。看到結尾就真的按耐不住心情了,和我記憶中一模一樣!!!只是男女主似乎比我記憶中顯得更年幼。或許是因為我長大了,8歲的時候覺得他們很成熟,現在看覺得他們就是兩個孩子。可那又如何呢?這是我記憶中的金屬味道,一點都沒變。
她墮落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我和她一樣墜入一個未知的世界。她死了,我卻不知道我在哪里,也許在某個夢中。我太迷戀這種感覺了,完全不可自拔。
I can’t stop loving you.
Please remember, there’ll never be good-bye.
我會一直沉浸在里面。其實這么多年,這種心情,這種迷戀,一直沒有變過吧。
2 ) 我從未說過我愛你
大都會,四顆星的大雜燴。為什么只給四顆星?因為我看第一遍的時候睡著了。呃,別怪我,前面的劇情的確有點沉悶加上我的破喉嚨又不讓我拿跟煙出來滋潤一下情緒。為什么能給四顆星?因為全劇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那句爛俗套的對白,“愛”。這部電影準確地詮釋了“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故事發生在多年之后,大都會的開發商(萬惡的開發商啊!)Red公爵在這個國家建立了一個通天的建筑彰顯城市的繁華,號稱第二個巴別塔。表面是CBD的辦公樓,實則是用來顛覆政權的,嗯,這是個很有想法的開發商。所以臺面上一片歌舞升平,爵士樂如微風習習而來,閃光燈跟機關槍一樣射向各位領導和開發商;臺面下暗潮洶涌,民粹主義迅速蔓延,低保戶們對現行政權怨聲載道,而機器人兄弟仍然不自知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好象六七十年代的亞非拉。這時候,出現了兩個日本人,情節自此發生轉折!試想一下,兩個日本人,而且還是一個屬熟一個正太,跋山涉水、不辭辛勞、不遠萬里,來到一個陌生而且完全不相干的國度來主持正義,這是什么樣的精神?!(扯一下,我就是看到這兒睡著了)
有經驗的條子都知道,有時候跨省追捕的時候當地公安不是那么配合,對,大都會里也出現了同樣的事情。領導太忙了!每天忙著蓋公章,蓋得手酸肚子大,好不容易得空看這倆國際友人一眼,作出了最為英明的決策。“我說二位啊,這個首先歡迎您來參觀,歡迎您來消費。這個工作嘛,是真不好做!您也知道,最近不太平啊,這基層工作也不好干是吧,警力是真不夠用。不然這樣,咱們倉庫里有機器人條子,那玩意好使!比真人都好使!要不,先給您一個您湊合用著?”屬熟一看,“沒辦法啊!誰讓咱人生地不熟呢,有比沒有好啊,湊合就湊合吧!”好,劇情終于進入了3p的階段。(此時我醒了)扯多了,經過一系列調查,3p發現Red暗中讓Roton博士做了一個跟自己那已故的女兒一模一樣的人造人Tima。然后自己的養子,法西斯頭子Rock發現了,就殺了Roton并燒毀了犯罪現場。該著Tima是女主角啊,男主角非常幸運的救了她,并且成為了她看見的第一個人類。Tima就像破了殼的雞一樣跟著小正太,小正太建一同時不可抑制的愛上了Tima。干柴烈火啊!我驚嘆,愛情,人類文學永恒的主題!
導演是有才的,在這個時候非常合乎時宜地提出了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太nb了,多會分哪!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我們,另一種是他們。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肉體人,另一種是機器人。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住在地上的人,另一種是住在地下的人。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男人,另一種是女人。
之后的情節就曲折啦,男女主角被追殺,被保護,被分離,被教育。女主從未停止尋找自我,Rock依舊執著的追殺Tima。后來革命爆發了,低保戶們跟機器人干上了。其中有一幕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機器人條子擺事實講道理,苦口婆心的把屬熟勸走了,自己一個人面對武裝的革命黨人。不喘氣,不動粗,上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人把自己給爆了。當時我真想沖上去對他說“條子哥,你丫真河蟹!”
曲折啊,你救了我我又去救你,我殺了你你又活了。總之,最后,男女主角又湊到一塊了。女主角Tima仍然在尋找自我,這是Red說“閨女啊,你別思春了,那是你短路了。其實你不是人,你可是超人!”Tima一看,呀,老娘忙活了半天原來跟掃地的三胖子是一路貨色!這怎么能接受,頓時就站到了人類的對立面。化身為人間兇器,女人是多么可怕的兇器啊,一個漂亮的金發loli簡直就是兇器中的戰斗器!頓時整個世界的機器人都開始戰斗了,人類陷于極度危險之中。說是遲那時快,法西斯頭子站出來舍身救父,拯救了世界。老頭子,麻木了吧,多年的感情浪費了吧,那就一塊死吧!
影片的最后,女主最后被男主拉著手飄蕩在半空,說了句“我是誰?”然后在“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樂聲中從通天塔上華麗地墜落。多么美妙的靈魂樂啊!tnnd,我從未將“愛”字說出口,我卻不能停止愛你。
故事的結尾依然很河蟹,只是王子沒有與公主生活在一起,而是與掃地,澆水的三胖子們河蟹地重建大都會。
后記:大都會上映于2001年10月,彼時世界上的“巴別塔”紐約世貿大廈剛剛倒塌不久。
3 ) 宏大哲學命題下的對極盛世界的人類命運的思考
要求機器人也有權力,從而反叛人士強調階級固化中不平等的差距能通過大家平等的人權來彌補,因為機器人被濫意射殺要求給予機器人權力,從而鼓動民眾也該有自己的權力。
軍人的天職就是戰斗,如果是和平那軍隊就沒有意思?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
底下的反抗組織可以以新政黨的方式參加政治運作,其實那只是假想的蛋糕,在過程中就被炮灰了。
最后鏡頭菲菲又被修好了,男主也認出,好像在破敗后會迎接新生,但蒂瑪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有她曾經錄音的錄音機還有那幾句話“我是劍一,你是誰”
動畫想表達的很多,有好像《銀翼殺手》中物質繁榮的世界,但卻是統一單調的生活作息,沒有精神或者精神娛樂被操控的平民百姓,有切格瓦拉精神的反叛軍只是想活的革命一點,卻理想地失去生命。也有想操控輿論和幕僚出謀劃策的總統,借著政治與軍隊的名義接手一個無政府主義的大都會高科技城市,卻被同樣作為政治工具(犧牲品)的軍隊反殺,當然原本的人氣威望的瑞德公爵想借著機器人的效率統治全球,美其名曰是讓自己膝下無子的機器人女兒蒂瑪送她上位,但可能他只是垂簾聽政,借著科技更方便地攫取利益,自己還能省時省力同時獲得威望,就好像他是馬杜克黨身后的財團老大一樣,一直讓馬杜克黨作為清理不在區域的機器人,操控著兩邊的輿論,制造沖突并從中獲利。
一開始通過馬杜克黨的射殺機器人來操控支持機器人也有人權從而要求人也應該平權,不至于因為差距而存在階級對待,之后又是通過博士制造蒂瑪,瑞德公爵讓科學家發揮似乎為世界作出貢獻科學家也有所成就,其實正是因為科技的發達導致人類的退化,只有享受卻不創造價值,從而階級差距更大,人類仇視機器人奪走他們的飯碗,而不是人類自身應該思考如何獲得高價值的成就,引起反叛軍或者地下組織想謀求更高的政治訴求的沖動,利益驅動下地下組織與機器人的戰爭打響,上層建筑中總統與軍隊的自相殘殺,瑞德公爵肅清了上面的統治力量和下面的民主力量,獲得了大都會不再被人眼紅,也不需要為沒有價值的人繼續浪費資源的結果。
在這大環境下,聊聊一些深刻的話題?
比如機器人問到的為何以暴制暴,地下組織說那是因為情感,沒有了情感,我們就什么都不是。但只有拋棄了情感,我們才能向前。
這段話說的是情感或者說欲望是人的源動力,一切的根源。拋棄了欲望,才能向前?指的或許是選擇前進的方向吧,但沒有欲望,不會存在向前的動力。或許是我沒理解到位吧,但為何以暴制暴,簡單地說破壞永遠比建立容易,這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如果沒有了欲望,那我們破壞又是為了什么呢?最終還是會回歸欲望。
他人的理解:
人類文明將在極端發達的技術中走向毀滅,而在毀滅的過程中,被異化的人類和被人化的機器,毀滅的結果是死亡,死亡是終結,是最后的穩定狀態,無欲無求,生命無須為滿足生理欲望而斗爭。這就是那句“拋棄欲望,向前”的注解。一切的源動力,是欲望,欲望的結局,是終結。而毀滅之后在廢墟上的重建是費雯麗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或者再引申得更遠,則是西西弗斯的永無止盡,也就是說重建既可能是新生的象征,也可能是另外一次涅槃的開端。這是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這是斯歌波喬爾的“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這也是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
作為一個人造人,蒂瑪的疑問也是那些對自身身份有困惑的人們的疑問,就算是我們能安心認同自己現有的身份,是否就能減少人類關于生命本源的不安?打破不能僭越的階級觀念后,作為個體是否能完成從自我到本我再到超我的升華?作為群體是否能完成從機器的物性到人類的人性再到超脫物外的神性的轉換?
人類將在本我和人性的世界反復掙扎,善惡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是無人過問的靈薄獄。
我們何以對最后的場景如此動容,多半是來自熱淚盈眶的憐憫和毫無體會的恐懼,喬伊斯這樣描述這兩個詞的區別:“憐憫是面對人類苦難中嚴肅而永恒的東西時,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之與受苦難者融為一體的感情。恐懼是面對人類苦難中嚴肅而永恒的東西時,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人與其秘密原因(不知秘密但為之恐懼緊張)合而為一的感情。”我們與蒂瑪融為一體,但我們不能和蒂瑪的秘密原因合而為一,因為蒂瑪的存在焦慮在人類主宰的世界里被理所當然的淹沒了。(就好像底層者或者弱者或者無法發聲的人的話被想當然地忽視掉)
還有就是瑞德公爵跟蒂瑪說的,你不是被情感迷惑的次等人,你是超人類。你的力量足以體現愛與情感,而不是通過愛與情感來體現力量。(蒂瑪希望自己有情感,而不是作為機器人那樣一切都只是程序設定,但瑞德公爵就是讓她作為一個傀儡,愛與情感都是bug,只有結果輸出才是重要的,他不在乎人的天性與可成長性,他只在乎穩定零錯誤的結果,或者說他無法容忍人的劣根,但也得承認人是他一開始的政治資本與原始積累)
電影很亂,想講的很宏大,也兼容很深刻的哲學命題。
機器人名字很長,簡名起的像只狗的名字,為了不引人誤會,又說那是我最終愛的一只狗
最后好像重啟的時候,就是一個輪回的新的開始,之前記憶都沒了,就算有人性,但這跟機器人的設定有區別嗎?能否打破?
科學家的自我認可,不管科技是否有利于進步,就好像毒品的誕生,不過其實也是看之后怎么用,科學家負責的是發明,但也有發明可能就是邪惡的
4 ) 我無法停止愛你——《大都會》觀后胡扯
知為什么,最近迷戀的都是未來世界的故事。
從《1984》到Starmania,乃至《白銀時代》的一系列都能找到影子。
昨天看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奧威爾《1984》、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以及扎米亞京《我們》。只剩一部了,哦啦啦。
于是有了看《大都會》(Metropolis)的沖動。手冢大師生前最看重的作品,外加大友克洋的制作,應是不容錯過。
[OUTLINE]:
在后現代的巨大都市梅陀寶麗斯,被稱之為本時代進步象征的超級摩天大廈正在舉行落成典禮。手握本市實權的Red公爵臺上演講正酣,臺下一名黑衣青年男子(Red的養子Rock)卻在警備重重下公然拔槍殺人,群眾一陣嘩然騷亂。目睹此事的日本偵探伴俊作,攜外甥建一(Kenichi),開始進行全市的追兇調查。但是ROCK被判明只是射殺了機器人,兇手若無其事的離去了。
這個國度滿是嚴重的社會矛盾。梅陀寶麗斯由先進的地上部分和頹敗的地下部分構成二重結構的都市體系,在這個城市生存的人類中間,有從高度發達的機器人世界中受益,享受文明技術優越性的人,也有反之被機器人奪走工作無以糊口的人,還有要求讓機器人同樣享有人權自由的群眾團體,種種爭執,意見紛紛。特別是一個叫做Marukaku的恐怖組織,要求從機器人社會找回人類應有的權利,實現人權的復歸,他們甚至開始了破壞毀滅每一個機器人的行動。這個混沌混亂的國家,局勢被說成一觸即發,危如累卵也不為過。
伴俊作偵探和機器人刑警Bero共同展開搜索工作,終于找到了Roton博士的藏身之處。博士因為使用人的軀體進行人造人類的研究制造,變成了國際通緝犯。但Roton實際上被Red秘密保護起來,根據Red的指令繼續開發制作全新的人造人,這第一個新“人類”的面貌,和Red那死去的女兒Tima擁有著一樣的面貌……
Rock,冷酷到底的機器人殺手。
他始終不曾摘下他的墨鏡。
最開始并不喜歡他,特別是他追殺Tima的時候。但到結尾見他舍身救父一段,不由得不感動。
竊以為Rock與Duke Red的關系像主教與卡西的關系,被遺棄的孤兒長大成人,對養父的感情,總該是深沉而復雜的吧。
Tima,大眼睛的機器人女孩。從爆炸的實驗室中逃出的她,純潔得一塵不染,像個天使,讓Kenichi驚訝得屏住呼吸。
誰能料到,她是被制造出來統治世界的機器人,強大到可怕的力量,就握在這個小女孩的手里。而她只是睜大眼睛,一味天真地問著“我是誰?”
沒有想到,這個世界并不給她答案。
明了了自己機器人的身份,就要回歸現實:創造世界,或是毀滅世界。
絕望了的Tima最終選擇了毀滅。
“我是誰?”
留聲機里傳出的問話,是她最后的問題。
Kenichi,可愛得冒傻氣的小男孩,卻已是個年輕的偵探。為救出Tima,他冒死地躲過了Rock的槍林彈雨。可是最終,他依然沒有挽救她。
高樓正在坍塌,背后是熊熊火海。天臺上,Kenichi緊緊抓住吊著Tima的鋼筋。然而,鋼筋斷了,Tima松開了她的手。“我是誰?”她仰面問他,似乎拾回了最后一絲記憶,然后像折斷翅膀的鳥兒一樣墜下。
“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音樂,回響在大廈崩塌的那一刻。
Kenichi捧著Tima遺落的零件殘骸,淚水,在他的眼里滾動。
Red公爵, 矛盾的兩面派。
制造Tima,不僅是為了表達對死去女兒的愛,還表現了他一統世界的野心。可是,當Rock提出,要他親自登上權力的寶座時,他卻拒絕。
與Starmania中的Zéro同出一轍,野心家也有如此矛盾的一面。
對養子的誤解,或許將是他終身的悔恨吧。
最后要贊一句配樂,典型的爵士風格。想起88版的Monopolis也是用薩克斯伴奏的。插曲《我無法停止愛你》(I can't stop loving you)徹骨響起,在大廈崩塌的那一刻。
I can't stop loving you
I've made up my mind
To live in memory of the lonesome times
I can't stop wanting you
It's useless to say
So I'll just live my life in dreams of yesterday
嚴格來講,這部大都會實際上是手冢治蟲根據1927年的同名德國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改編成漫畫(1994),再由大友克洋編劇、鈴太郎導演并在2001年推出的改編動畫電影。
本片對工業社會發展的極端形態進行了鮮明的反諷——技術的進步并非使人類社會更加美好,而是讓工業化的終極產物——機器人——壓倒了人性,成為現實世界的主宰。人與機器的沖突,在貫穿全片華麗激烈的橋段中表露無遺。最后,人類用工業技術構建的『巴別塔』在機器人女主角一聲輕輕的嘆息——『我是誰』——中轟然倒塌,并毀滅。
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上映的日期剛好是美國世貿大廈在『9-11』恐怖襲擊中轟然倒塌后的2001年10月,可以說與現實世界的發展脈絡形成了絕佳的應景——當然,這并不代表其中有什么陰謀論。
------------------------------------------------
http://www.leeforce.com
4.5stars.不管是動畫還是漫畫大友克洋的場景永遠都華麗到爆,人物故事永遠都蒼白無力,這就是為什么我永遠也給不了5星的理由,人物符號化劇情太弱了...
手塚治蟲哦。本來以為是zz反烏托邦或是批判現實的,畫面也壯觀,結果看一會兒又成了蜘蛛俠狂干七堇年、鋼鐵俠爆操方舟子、金剛葫蘆妹夾死復仇者聯盟這一類的‘大戰’片兒。低齡科幻。看完沒什么感觸的那種。畫的很好,浪費了。
神作.雖然動畫很難超越原作,但是也算是在人性方面進行了細的刻畫,效果上也是嘆為觀止.27版偏重的是大主題,整體的美感和迷亂;本篇偏重小主題,乃是機器人本身的迷失,以及各式人物的個性.在普遍認識上小主題的推崇度和重要性都弱于大的.不過蒂亞真的很萌,消防機器人很有愛,戲指納粹頗有回味
#日本動畫大師展IGC百麗宮 日本科幻動畫真超前,配樂優雅至極,好喜歡,想二刷。
導演居然不是大友克洋!I can't stop loving you用得太好了,Tima半張天使半張魔鬼的臉也很有記憶點。然而這敘事真的太太太太糟糕了,簡直挑不出來一點好……這么恢弘的都市設定,配阿童木的人物畫風也很出戲啊orz ps瓦力有借鑒本片中的垃圾機器人嗎,Tima和Eva念起來都好像。
場景一流。
無論從各方面看都是經典精致的好片,不過說實在真是悶啊。連我這樣極度可以忍受悶片的人都覺得悶了。。。
02年在家做動畫作業時,一邊對抗漏雨的屋頂,一邊觀看的此片,不知手冢治蟲看到此片會給予什么樣的評價!~
看完后覺得大部分高分都是打給大友克洋和手冢SAMA的,但這部片子真的感動到你們嗎????阿童木LOOK的男女主在戲里完全廢柴,長得像鳥一樣的BOSS莫名其妙的要讓一個機器人來統治宇宙達到毀滅全世界機器人的目的(這個BOSS什么邏輯。。)各黨派的立場在片子里也顯得很混亂。。。唯一亮點是菲菲機器人
當最后繁華的大都市倒塌的那一刻。。成為科技和工業的宿命。。
(8.5/10)1、虛構的烏托邦城市,機器人已經逐漸取代人類勞動,社會分割成兩個矛盾劇烈的階層。獨裁者的幻想創造完美的人造人重建世界,如同巴別塔的宗教隱喻:人類試圖超越上帝,最終只能失敗。仍然可以看到弗里茨·朗的《大都會》影子,階級對立、獨裁反抗、陰謀與革命,還有未來場景、模型的搭建,都離不開弗里茨·朗的開創。2、開頭和結尾形成對照,獨裁之下的人群狂歡與毀滅之后的廢墟場景,爵士樂真乃迷之音樂。世界毀滅的爆炸場景與深情音樂配合,簡直浪漫無比(想起《銀護》的諸多場景。)。3、手冢治蟲原著漫畫,大友克洋腳本,配樂爵士歐美風,未來城市景觀塑造超出預期。
整體節奏有問題,不光細節,很多地方展現的總是慢半拍,但是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敘述緩慢,總之有一種違和感。劇情進展感覺很奇怪,前期不停鋪墊,本以為有很多看頭但后期突然各種暴走。男主角給人一種啥都不知道滿場亂跑亂喊的愚蠢感覺,而瑪蒂只剩下那一句“我是誰”了,可惜最后只是秀畫面以及爵士樂
被挑釁利用的人機種族沖突與極權上臺,電話撥號聯網時代最終兵器彼女阿基拉化,父之罪天馬博士鐵臂阿童木雛形……最大遺憾是弱化了二幾年那部原版真人電影的階級矛盾,不太開心
這是我的啟蒙電影。也是導演對社會發展下的顧慮。科技發展的盡頭與在這樣的高度文明下逐漸迷失的人性,兩者的結合共同造就了蒂瑪,也注定是時代的悲劇。最后,借蒂瑪對自身的質疑,實際也是對人類最震潰的發聲。
(8/10)八年前我給這部片子打了差評。也許時間和經歷真的可以慢慢地改變人的看法,現在對這片已不像當初那般惡劣印象。應該說作為2001年的作品,這部動畫的畫面還是很豪華的,但劇情的確有進展過快的成分,而動畫版雖然故事架構遵從了手塚的原著,但含義卻不太一樣了。同樣是主角最后變成大BOSS,漫畫原作是主角被反派們從好人逼成壞人,動畫版則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人一點點擁有了感情(這個相比原作反而顯得不太新穎)。總的來說,動畫版提升了原作粗糙的場景,卻沒有升華原作的思想,這點是它的遺憾。人物塑造方面,動畫版加入的洛克是一個亮點,風頭完全蓋過了健一(洛克經常出現在手塚的作品中,基本是個萬年反派男二);女主蒂瑪也是個精彩角色,但戲份不如對應的漫畫角色米奇突出(漫畫版最后主角也沒有跟健一和好,手塚的作品經常這么冷酷。)
Sorry 情節太悶騷了這條是我判斷一部片好壞的首要標準 不過畫面細節確實夠強大
就是這樣一種電影,導演的所有情緒都傾注在某一幕,可以說整部電影就是為了那一刻而誕生的。
從楊貴妃到三體到大都會,男性思維的模式基本上逃不出這個傳統:搞一個純情得像一張白紙于是任何人都不忍心指責的妹子出來,把國破家亡世界毀滅的罪過全部往她頭上一推,然后再為她流下幾滴或傷心或暗戀或曖昧的淚水,好,所有的人都可以安慰地去躺尸了,而無任何過錯的男豬腳則可以毫無愧疚地繼續把妹
畫面和音樂絕佳,劇情和人設太糟
從大都會與銀翼殺手出發而來,宏大到名副其實的「大都會」。所有意識體對于我是誰的終極思考和詰問。當白鴿停在她的肩頭,當墜落前最后一次發問,想到了Roy。一樣落下不多不少一滴淚。音樂選得太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