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由于碰巧前幾天看了原版,帶著這股熱乎勁看的本片。
先說結論:本土化的劇本改編很聰明但影片的節奏有些問題,選角的問題更大。
其實原作《老手》的本土化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韓國電影普遍黑ZF的現象,如果單純照搬根本沒有上映的可能性。
在原作中反派boss是因為買通了警察的高層才導致的男主查案時困難重重。甚至連直接辦案的小警探也選擇收了錢草草結案。這種情況下男主夫人“受賄”被發現,受到高層施壓,毆打嫌犯的事又被調查,內憂外患之下才凸顯出了反派“劉亞任”不僅僅是變態和壞,還有權力滔天的可怕。
然而這些全都沒有辦法搬上銀幕,于是無奈的編劇只好把高層被收買改成了上頭是要放長線釣大魚,才不讓男主輕舉妄動,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讓人眼前一亮。
好本作的優點也就到此結束了。
高層施壓的事解決了,包貝爾的可怕還沒體現出來怎么辦呢。于是導演特意安排了一出把男主兒子拐走的劇情,拐走干什么呢,拐走剃了個頭!!!反派指示一個未成年拐走警察的兒子剃了個頭!一個叱詫風云的商界富二代手段堪比地痞小流氓。原作很重要的一個懸念就是一個自殺案件而且是“道歉就能解決的”自殺案件為什么反派要花這么大精力去掩飾。在這個改編中完全看不出來,反派不僅不想辦法壓下去這個事還要去拐一個警察的兒子來警告。好像在說:“你接著查呀,來查我呀,我有一堆貓膩呢。”讓人完全無法信服。
然后節奏的問題不是專業影評人不好給予太中肯的評價。但從我那場影院內其他觀眾的仿佛在看個搞笑片的反應來看,該片作為一個偵破電影應該是營造懸念時出了問題。案件水落石出的爽快感,中間障礙重重的緊張感并沒有太感受到。只在追車和對打戲中才能聽到幾聲驚嘆聲,其余時間我都被笑聲的海洋淹沒了。
最后說說選角:
1、問題最少的王千源
很喜歡這個演員的悍匪氣息。《解救吾先生》中的表現真的讓人嘆服。片中王千源身穿緊身白色體恤,身體線條顯露無疑。作為一個人到中年的“loser”警察在家要為學區房折腰,在局里要站在一線做沖在最前的打手。不容易啊,道盡了無數中年人的心聲。微微佝僂著背的站姿讓人感受到了這樣一個資深老油子警察的滄桑感。
可惜的是王千源還是太正面了,有了“悍”卻少了幾分“痞氣”。說說原作中的黃鄭民,《新世界》中的黑幫老大塑造的無與倫比,到了《老手》中亦真亦邪的警察形象也是手到擒來。開篇中為了教訓毆打犯人而故意割傷自己創造正當防衛的橋段迅速塑造了一個痞壞痞壞的警察形象同時也為結尾伏了一個筆。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沒心沒肺的人卻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為了一個僅僅只是載過自己一程的毫不相干的貨車司機卻拼了命的與整個警界和商界為敵。形象上的反差讓人物迅速豐滿了起來。
到了本片中的王千源卻略顯薄弱,雖然夠悍勇但本質仍然是個正氣凌然的人民警察形象,正義口號喊的讓我竟然有些出戲,孫大圣這名字起的更是讓人懷疑編劇在蹭最近“兩開花”的熱度。總體有些單薄少了幾分驚喜。或許是本土化改編上的妥協,但在制造沖突反差上遜了一籌有些可惜。
而開篇正當防衛的伏筆被砍也讓人覺得最后一場打戲打的莫名其妙。一個戰力超群的王千源怎么被包貝爾按在地上錘。原因竟然只是吃瓜群眾若有若無的喊“警察打人了”。聽到這句臺詞時電影院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臟話。原作中解釋的如此清晰,為了讓攝像頭拍到主角被打的場面來制造正當防衛才故意在前期挨打到了本片中完全不明所以。也是減分項。
2、略感意外的包貝爾
本來對包貝爾毫無期待,但正是這種低預期竟讓我感覺片中的包貝爾表現的可圈可點。
在原作中的劉亞仁幾乎是被一邊倒的夸上了天,把一個壞人演到了極致,壞到變態,壞到讓人想到屏幕里打他。而這點不吹不黑,包貝爾也做到了。
但可惜的是還是形象問題,包貝爾演的再賣力再壞他的形象還是不允許他那么極致的壞。劉亞仁演的好不僅僅是因為把那種病態感演出來了,而是演出了那種有權力有能力的壞,讓人有種絕望的刺骨感。所有人在他面前都如同螻蟻不值一提,捏死你仿佛只是輕輕一點并且不用承擔任何后果。
而沒有能力的壞我們稱之為“無能狂怒”,包貝爾無論怎么壞他那一張娃娃臉,一個锃光瓦亮的小腦殼總讓人覺得他只是一個吃不到糖的壞小孩。他的氣質很可惜的讓他不能成為一個有威懾力的反派。在被他爹教訓時咬牙切齒的表情和奪門而出的置氣樣甚至為他感到可憐。
最后事情失控時的砸辦公室在包貝爾的演繹中仿佛讓人感覺只是因為老爹不給自己買玩具而生氣失控。作為一個反派的氣度和威懾力因為硬件條件不夠確實少了幾分。
3、完全失敗的王迅
從王迅的表演可以看出該片完全放棄了塑造這個本應該很出彩的配角。如果說王千源的形象單薄是因為本土化改編的困難,包貝爾是本身條件的遜色。那王迅的演出則完全是整個團隊的失誤,也是我打兩星的原因。我甚至懷疑導演組是否完整看過原作。
在原作中柳海真飾演的崔事務長是個非常亮眼的角色,甚至我覺得要比兩個主演更加突出。崔是老董事長朋友死后托付給他的,希望老董事長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兒子從而成為了反派的左右臂一直跟隨著他。在片中崔是個極其聰明的角色,整個案件就是他一手隱瞞的。
如果不是反派的屢屢失控導致案件最后水落石出,崔的計劃本應是能瞞天過海的。作為這個變態公子的左右手從小一起長大,對他的情感既有忠心更有鄙視。憑什么就因為出生他崔事務長聰明過人卻只能屈居人下,憑什么這個公子哥成天胡作非為不學無術卻能身居高位,憑什么他少爺犯了錯我得一直代替受罰(原作中一個橋段:事情鬧大被老董事長知道了批評完自己兒子后,老董事長叫崔事務長站出來替他兒子接受杖罰那么自然可見不是第一次。可惜改編后也被喜劇化處理了。)崔事務長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走狗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知道自己當下活的就有如狗但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真的做個人: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原作中事情失控,只能找人頂罪后,老董事長找他吃飯終于說他是一家人,但目的是決定把他當作棄子并承諾出獄后給他一部分產業的掌控權。柳海真的表情演繹的極為精彩。憤怒、無奈心里百轉千回但表面又得表現的從容禮貌實在不易。最后接受頂罪的原因通過他自白的一句話說了出來:“商人投資的地方你是看不到的”。一個冷酷聰明的商人,他為了自己的野心可以一直為這個變態而又無能的公子哥擦屁股也可以把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了監獄只為了最后成為人上人。
他本應該是個豐滿而又重要的角色。
而王迅飾演的崔事務長則完全成了個喜劇元素,他只是個制造笑果的“狗腿子”。在接受頂罪時的癡呆表情到包貝爾失手殺了人時也是一副“發生了什么我在哪兒”的面容實在難以想象他是一個下一秒馬上反應過來制造自殺現象的人。
從編劇到選角到最終呈現應該是完全失敗的。
總的來說本土化的改編有難度,但這樣的呈現確實差強人意。《老手》這個劇本本應該是一個特別討喜的劇本,翻拍成為一部好的懸疑偵破片我認為并不是不可達到的,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導演組既不是“老手”也沒法使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大人物”。
最后大多配角很沒存在感。。。除了他
笑死我了。
真·毒草! 原本以為有王千源和王硯輝應該不會太差吧,結果最終確定編劇和導演傻X的情況下,再好的演員也白搭。 原作雖然也不是多好的本子,但是改成這個樣子還真是蠻厲害的。就像其他翻拍的韓國電影一樣,蜜汁尷尬。邏輯混亂,人物臉譜化,學不來韓國人死命的黑,社會問題只敢輕輕一點,一帶而過,然后就硬生生的上價值,關鍵這種手藝活兒真不是什么人都做的來的。 包氏貢獻了典型的油膩的鮮肉級演技(他當然跟鮮肉扯不上什么關系),用力過猛到像便秘一樣。性格扭曲和肌肉痙攣完全是兩碼事兒好嗎,科班出身能演成這樣應當是當年的招生考試瞎了眼的結果吧。 中間秀的那么一段英語,呵呵,老夫初中時代要是口語說成這樣是要被老師打的,而且是毫不留情,恨鐵不成鋼的痛打!
黑黑更健康吧,本土化的設計確實不少。
1.分局刑警和派出所民警之間的微妙關系
祖國的派出所是公安局的派出機構,屬于基層組織。
其職責范圍和權力都有小于公安局,經常負責一些民事糾紛。片中,陳勇強“自殺”的案子最初就是光明路派出所在辦。
后來孫大圣到派出所調查進度,批評了負責的民警。
景崗山飾演的所長特別不開心,冷嘲熱諷孫大圣。
“怎么,到我們這基層單位指導工作呀?”
“剛破了個大案,了不起唄。”
“把那什么丟貓丟狗、扒手碰瓷、撒酒瘋的都交給他,不是沒工作嗎?你都辦。”
喜劇性、人物性格,和背后的微妙關系都能體現。
2.“警民一家親”的“表面”工程
片中關于聯歡節目有兩場戲,和一些臺詞提及,“聯歡”節目也算中國特色吧。
局長批評孫大圣“我怎么聽說你對這事一點也沒有興趣?”
一群刑警出生入死,忙各種案子,還要抽出時間排練節目。中午練完,晚上加班接著練。
導演給安排的服裝、動作也能看出對這種“敷衍”的“表面工程”的批判吧。
看采訪,片尾本來安排了一個聯歡節目的彩蛋,最后被刪掉了。
3.老刑警的資格考試
考證,很特色。
一個身經百戰、滿身傷痕的老刑警,竟然還在考執法資格證,沒有證就沒有辦法升職。
4.“特權階層”未成年人
反派恐嚇孫大圣,派了一個未成年人去超市這種有攝像頭、有目擊者的公共場所抓孩子。
最后王硯輝說“是個未成年,什么都問不出來。”
根據未成年的“特權”,這頂多算個小孩惡作劇,跟財團、謀殺、恐嚇沒有半毛錢關系。
5.消失的“正當防衛”
原版中,黃政民飾演的警察最后反擊時,高喊了“正當防衛”的臺詞,翻拍版回避了。
可做近兩年“防衛”案件簡單聯想。
1.假鋼镚兒
取材真實新聞事件,“山東3男子造假硬幣,投入18萬僅造出來16萬”。
2.搖號買學區房
3.開發商半夜強拆
4.找一下黃處長,變更一下土地性質
1.孫大圣,名字就很本土化了,自帶性格,那個悟空掛件也算貫穿始終。
2.趙泰
發型選擇,加包貝爾那張臉,走的確實是三線富二代路線。土味兒英語,坐實了這一點。跟劉亞仁的貴族范兒完全相反。
初次見面,逼酒。一方面是祖國糟粕文化,一方面是強化人物性格。
最重要的可能是滿足仇富心理,這應該是世界人民同一情感,中國尤為嚴重?
關于趙泰,還有一點強化。
開會時,他被安排到后排,哥哥在前排。父親不能來,哥哥替爸爸上臺講話。這些原版中沒有的設計對塑造人物很有效。
3.各種方言的加入也很增加趣味和真實感。
1.開場節奏和主角出場
《老手》的第一場戲是老板帶情婦買車,表面看沒有任何沖突設置。
《“大”人物》第一場戲就直接上了破案過程。
廣播里播放假幣消息,兩個男子開著貨車到魚市接頭。拍碎魚頭傳遞消息、逃跑、遇到交警、盤查、撞車,開場戲一波三折的緊張刺激。
《老手》經過了兩場大規模的打戲,才把男二號劉亞仁引出場。
《“大”人物》直接把第二場打戲做成了漫畫片頭,然后打出片名。
序曲一結束,包貝爾就登場了,速度快了一倍。
2.“混蛋邏輯”也是一種邏輯
工人來討錢的時候,編劇也做了改動。
《老手》中,李亞仁直接扔了兩幅拳套,讓工人和包工頭互毆。
《“大”人物》里,包貝爾則是拿出電棍,讓工人攻擊包工頭。
“不是他(包工頭未結清款項),我們公司形象能因為你們舉牌子站著而受損嗎?你打他,我給你這個權力。”
“混蛋邏輯”也是一種邏輯,這句話前半句是用暴力講道理,后半句是高高在上,俯視底層。事件的走向因此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人物也更飽滿。
3.小細節
《老手》里黃政民從車上下來去尿尿,《大人物》里王千源從冰車里出來先找充電器,低溫狀態下手機容易低電量。
被自殺的陳勇強,存孫大圣的手機號,名字寫的是“孫井官”。這些類似的小細節也挺不錯的。
這個就不展開了吧。
大尺度的背景音樂必須是主旋律,也是我國特色。
大概就這些吧,相比原版,節奏快了,爽值提升了。玩得使勁,有了鬧劇化的危險。
王千源套了件緊身T恤,45歲,突然擁有了男色。
包貝爾,大華語地區最沒觀眾緣的演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其他演員也很棒。
是孩子看見父親被打的時候
是父親無法為自己爭取該有的時候
是那個女孩為錢 為名 為生活 而不得不忍受的時候
是那位大人物用大大的權力 強制性推倒那些房屋的時候
是那些不知詳情 斷章取義的民眾 一面倒的誤會和指責的時候
是那些有錢有權的人 用一張紙 讓別人替代自己受盡法律制裁的時候
是那位普通的警察為大眾 為大愛付出 而一次次的忽略妻子 耽誤孩子的時候
是那些 電影里被扒的精光的現實 一遍又一遍出現的畫面 故事……讓人壓抑 諷刺
好在 它只是一部電影 一個有著相對來說完美結局的電影,一個不會越出軌道的電影
不得不承認他這次表現真的還可以~
在去看《“大”人物》之前,特意看了遍韓國的《老手》。
作為《“大”人物》的原版——《老手》于2015年8月5日在韓國上映,上映期間累計在韓國的觀影人次達到1340萬7966人,票房達到1000億韓元。導演柳承莞憑借這部作品獲得2016年第52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導演。此后,該片又榮獲了第25屆韓國釜日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
在中文版《“大”人物》中,王千源飾演了本土化后的刑警“孫大圣”,包貝爾則出演為富不仁的趙泰。
起初看到影片的陣容時,雖然一直很欣賞王千源,但看到包貝爾,想到他之前裝傻耍寶的熒幕形象,心里已經開始忍不住給電影減分了,看過原版后知道他飾演的角色是整部影片最大的反派、主要職責是變態和挨揍后,多少才有了點兒期待。
估計很多人都會抱著“看包貝爾挨揍”的期待去看這部電影吧~~
《“大”人物》在韓國原版的基礎上保持了大框架及主體情節設置,對過于暴力的情節進行了含蓄處理(畢竟我們還沒有電影分級),也做了一些更符合國情的漢化改編。
如,從影片開篇的走私汽車改為制造小額假幣,交不起房租的小刑警改為買不起學區房的孫大圣……再加上主演王千源及一眾演技在線的配角,即使看過原版《老手》、熟悉所有情節及劇情進展,也依然能找到新的看點。
個人覺得,《“大”人物》這部電影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選角——每個演員都在演適合自己的角色。
即使是再小的配角,即使表現得無功無過,因為形象氣質的符合,即使演技有限,也至少能做到“演自己”,觀眾會更容易產生代入感,不容易出戲。
很多時候,影視作品撲街或是演員不被肯定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演技差,還有一個原因是讓不適合的演員硬拗和他自身南轅北轍的人設。比如,明明頂著網紅臉,非要讓她演女強人;明明眼神呆滯,非要讓他演諜戰精英;明明一臉假體呼之欲出,非要演傳統的苦情家庭婦女……
讓對的演員演對的角色,是影片成功的基礎,更是導演對角色及演員把控能力的體現。
《“大”人物》的導演五百最近另一部由夏雨主演的網劇《古董局中局》口碑也非常好,喜歡他風格的同學們可以找來看看。
在我看來,《“大”人物》是我印象里包貝爾表現最出色的一部作品——雖然演的是變態的反派,但也比他以往那些裝傻賣乖的角色正常多了~~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包貝爾之前去虎撲宣傳自導自演的《胖子別動隊》,不但沒贏得支持,反而引起群嘲,到最后重點完全跑偏了,等于提前給自己辦了一場“包貝爾網絡吐槽大會”。
值得慶幸的是,在《“大”人物》中,包貝爾終于演了一回適合他的角色。因為角色和我心中對于他的刻板印象過于吻合,和王千源同時出鏡時竟然也沒讓我特別跳戲~(想想他如果按之前的戲路演的是王千源的助手……媽呀~完全無法接受!)
看評論里有人吐槽說包貝爾和老外秀英語那段兒被包貝爾的英語發音折磨得不輕,個人覺得這表現得也正常合理,挺符合“富二代不學無術”的人物背景設定~~
讓我有點兒意外的是,看新聞看到包貝爾的專訪,“趙泰”這個角色竟然是他主動申請扮演的,期間為了能被導演選上努力了大半年,影片中被揍的鏡頭也都是親自上陣,其中有一場被飛踹的戲,沒帶任何防護措施的包貝爾直接被飾演女警的演員踹飛了……|||
寫到這里忍不住想:作為一個演員或明星,能輕松掙錢的方法很多,還能想著做多種嘗試、磨練演技,或許包貝爾在布滿槽點的同時,也有我們不曾了解的另外一面吧?(雖然覺得他在影片中挨得揍不夠狠、不夠多……)
真心想對包貝爾說:以后不要再演哪些傻乎乎、扮可愛的角色了,真的不適合,認認真真演個反派比之前強多了~
在《“大”人物》中,漢化男主“孫大圣”奉“妻子”梅婷的指示去搖號搶購“學區房”——即使是上過節目的知名刑警,一樣得為孩子上學的問題發愁,一樣得在人情酒局上陪笑臉兒……可一旦涉及到法理正義的問題,馬上又變得立場堅定、是非分明——這個看似混不吝、一根筋、認死理兒且正義感爆棚的角色和王千源一直以來給觀眾的印象也十分貼合。
之前有篇報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大意是說:
因為演了太多反派,一向給人感覺心狠手辣話不多的王千源即使憑借《鋼的琴》獲得了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回來依然要演配角,給演技不如他的明星們搭戲——因為這條報道,反而讓他從小眾走向大眾,讓很多人開始關注他。
此次他終于又演了一回主角,而且是商業片的主角,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他發展階段的肯定吧,作為一直以來關注他的影迷,真心為他感到高興。
或許看不出,出生于1972年的王千源今年已經47歲了,出道已經二十多年,王千源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
畢業后,王千源本以為會走上演員的道路,但卻被分配到北京兒童藝術學院。在劇院演出的時候,他常常被要求在小朋友的面前表演動物、太陽、甚至是風,正是因為在這里的磨練和沉淀,讓王千源一接觸大銀幕就瞬間大放光彩。
早在1994年,王千源就參演了霍建起導演的處女作《贏家》,在劇中他搭檔寧靜、邵兵等實力影星,飾演一位失去胳膊卻又自強不息的青年。該片在當年獲得了很多獎項肯定,卻并沒有捧紅他。
不得志的演繹經歷對于演員來說似乎也是一種歷練。
看當年的報道,王千源在演繹《鋼的琴》時,為了演好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讓自己活在角色里,他天天穿著條破爛的綠毛褲,在酒店走來走去,把這段路程當做東北的筒子樓,尋找角色的感覺。這個角色,也最終幫他贏得了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獎項認可。
飾演《解救吾先生》時,王千源為了表現綁匪張華的骨瘦如柴、肌肉精瘦的狀態,曾經3天不喝水,開拍前又去蒸了個桑拿,讓皮下脂肪脫水,只為了幾個一晃而過的鏡頭能到達理想效果。
直到最近幾年,出道將近二十年后,王千源終于憑借一個個演技扎實的配角漸漸被觀眾所熟知。
好在男演員的藝術生命比女演員長得多,只要保養得當,即使是47歲,他也能再紅很久,可是對于演員來說,還是為他感到有些惋惜和遺憾。
最后,還想提一嘴《“大”人物》中的另一黃金配角、飾演孫大圣上級“吳隊”的演員王硯輝——從《烈日灼心》中的逃犯到《我不是藥神》里的藥販子張長林再到《無名之輩》里的“老賴”高明——提到他的名字你或許會對不上號兒,但他的臉絕對有辨識度~
在《烈日灼心》的結尾,有一段殺人犯的審問錄像,王硯輝飾演的逃犯坐著接受警察的審問,三言兩語就把殺人犯的語言神態表現得十分到位,很多人都以為那是真的殺人犯。
總之,恭喜反派專業戶王老師在《“大”人物》里終于演了一回好人~~
總體來說,《“大”人物》算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電影,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每個都演技在線,雖是漢化改編,但添加了很多新的看點,看得出誠意滿滿,即使是看包貝爾挨揍我覺得對于我來說也算值回票價了~~在此推薦~~
看到《大人物》演員名單的時候我十分糾結。又有王千源又有包貝爾的,到底是看還是不看呢?最終,這個問題我換了個問法就比較簡單了——我要不要去電影院看王千源暴揍包貝爾呢?
結果告訴我,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看完《大人物》,一個字,爽!我要瘋狂表白王千源!不愧是我最愛的演員,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又更愛他了一點!本片最大加分點:王千源穿貼身純色T恤太hot了,頭小肩寬背挺胸結實,線條超性感,不愧是中國第一悍匪帥!!
王千源近兩年來開始從文藝片里走出頻繁在商業片擔主咖,說實話效果并不很盡如人意。不過這一部不錯,自然流暢有驚喜,的確是我這兩年看到的最好的王千源。
王千源在這部電影里飾演的角色叫孫大圣,是一個級別很低的小警察,用反派的話來說就是“連個學區房都買不起的Loser”,反派壓根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就是這個小警察在面對殘忍狡詐無法無天的財團勢力時,挺身而出,不顧生命危險一路追查,最后揪出一大串一窩端,看得我都想鼓掌!太爽了!簡直大快人心!看他暴打反派的畫面尤其痛快!就該這樣狠狠地打!今天我的心,屬于王千源!
以前說他是硬漢,總覺得是演技硬,健碩的身板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一次我確定王千源是中國最硬的中年男演員。
《“大”人物》的片名是典型的中國式諷刺,以小人物的立場調侃世態荒唐。原本聽說又是翻拍韓影的《老手》挺不屑一顧的,看完全片倒是覺得這是一部實打實的成熟國產商業電影,在本土化改編上也誠意十足。
《“大”人物》是一部挺“簡單粗暴”的電影,無論是從劇情的編排上還是每個人物的塑造上都挺直來直去,并不像導演過往的代表作《心理罪》《白夜追兇》等網劇那樣,喜歡草灰蛇線,伏脈千里。作為警匪片,或許少了一點漸進深入探案的樂趣,但作為一部動作類別的“爽”片,無疑會讓你在觀影過程中高呼過癮,嗨翻離去。
電影《大人物》中,王千源飾演的核心男主名字是“孫大圣”,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形象也始終貫穿于全篇,成為了電影精神主題的具象載體。自始至終,齊天大圣都是從受害者孩子的視角來看的,代表了一種不沾染任何金錢利益的澄澈,但所有人都清楚,其實最難得的是警局里的一票中年警察,在社會的大染缸里打了一圈滾,卻始終不忘記自己的初心和職責。一個脾氣火爆卻剛正不阿的小警察。他是一個為生活所迫的父親,一個跟犯罪勢不兩立的警察,一個做事簡單粗暴的下屬。他叫孫大圣,演技硬,身手硬。
如果給電影一個關鍵詞,我覺得是:熱血。畢竟讓我在看同一部電影時笑過也緊張過的片子不多。畢竟我心中期待著華語電影有一天也能這樣再構思一部緊張又好玩的戲。梗不怕老,有誠意有構思最好!
電影講述的是無力維權的修車工遭遇非法強拆后,跳樓自殺,“小刑警”孫大圣(王千源飾)介入調查,發現這場看似簡單的“自殺”背后其實有眾多犯罪隱情;隨著情節的深入,趙泰(包貝爾飾)和崔京民(王迅飾)為代表的房地產大集團企業趙氏集團的反派人物逐步暴露目標,正邪力量進行了一番殊死較量,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
劇情并不算有新意,但節奏和笑點掌握的還不錯,為什么韓國票房超好呢?做個不負責的猜測,大概因為片子符合了大眾的心理期待吧。
警探撂倒高富帥,和《老手》的港譯名《躁底警察生擒富二代》一樣(粵語里“躁底”,大概就是脾氣很差,動不動就會屌你老母的意思),有一股濃郁的地攤文學味。
非要說缺點,就像之前說的,電影預設立場太強,人物的行事邏輯明顯是遵循著套路而去,一切盡在意料之內,多數角色也就顯得有些單薄。比如包貝爾所演的反派富二代,完全為殘暴而殘暴,成日都是一副作死模樣,形象倒是鮮明,但也難免浮夸刻板,當然《大人物》在劇情上也談不上大的瑕疵,只是過于工整,終歸少了點驚喜。
微博上很多大V說它節奏帶勁;說它幽默搞笑,打斗酣暢;說它塑造人物淋漓盡致,諷刺揭露現實大膽;說它讓香港元素枯木逢春,精彩依舊……看完后,我只想說,現在營銷大V們為了錢已經將水準下降到如此地步了嗎?
不可否認,它情節完整,演技成熟,敢于諷刺,有幾場戲可圈可點,可是槽點更多好嗎?
有人評論說里面人物形象特別好!像本片這樣正義凜然、不具權威,敢拼敢闖的主角,萌寵的警察頭頭,粗糙的隊友,純潔的老小,膽小怕事的領導,腐朽的司法部門……放眼國內外,此類型電影中比比皆是好嗎?
一句話,形象設定缺乏新意,沒有突破。很多人說本片的反派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可是這只是片刻的印象,難以深入人心。為什么?因為他和正派主角一樣形象太過片面,太過單薄了。他為何這么變態也缺乏足夠的交代。好就特別好,壞就只有壞,根本不豐富。
有人說本片節奏到位,幽默十足!我覺得本片節奏根本沒掌握好,僅開頭俄羅斯警匪追擊那里就可以感受到。全片總體還是略拖沓的好么?關于幽默,我承認本片在打斗動作和語言上確實加入了些許幽默,但幽默的并不飽滿,甚至有些笑點略顯生硬。
與同為抨擊貴族紈绔子弟的《新警察故事》相比,無論是節奏、幽默、人物刻畫,都有很多不足,水平只能算是中等,根本沒有網上長影評說的這么好。
竟然還有人說包貝爾演技大爆發?他不就是更加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了自己惡心人的天賦嗎?說真的,看《大人物》時,一想劉亞仁和包貝爾,我哭了,要是沒有王千源,我真的不愿走進電影院。
中規中矩的改編,放到國產片被同行襯托的比較驚喜。整體節奏不錯,人物動機的邏輯不太合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整個片的氣質都挺主旋律的,外殼犯罪類型片,內核卻是《反貪風暴》,局長說出那句《戰狼2》經典臺詞的時候我都京了。包貝爾演的傳神不是因為演技爆發,是因為他本人的氣質就很油膩欠打。
中國真是個神奇的國家,電影里幾乎所有的犯罪事件都發生在不存在的城市。
包貝爾演壞人真是本色演出,最后被暴打確實讓人解氣。你們都說翻拍《老手》,但這部真的比《老手》強。
居然比期待的還要好看,可以說是中國目前為止最成功的韓國電影翻拍片了,繼承了原作的優點的同時還能完成如此完整、成熟并且具有代入感的本土化改編,甚至在現實批判的尺度上一點也不輸《老手》。官商勾結、暴力強拆、官僚諷刺和富人丑態,就沒有在大陸的大銀幕上看到如此敢拍的商業動作片,最可貴的是表演層面幾乎全線炸裂,包貝爾的表現好得不可思議,連王千源都略顯遜色!
表面上是諷刺“大人物”的電影,實質上是教育你別去招惹大人物,也別去和大人物論理,應該乖乖拿上錢趕緊滾蛋,吃了虧憋著別說出來,否則就會被活活打死;死者家屬別報警,否則大人物給你的賠償就沒了;別惹得大人物不高興,否則學區房就沒了;別和大人物對著干,否則包包、鈔票、學校就沒了。孩子想上好學校?校長是我兄弟,一句話的工夫。導演想拍一部揭露社會陰暗面、抨擊權錢交易、探討人性的電影,但是執行力不夠,將一部本該很有深度、能引人深思的電影,拍成了普通的動作片,不僅缺乏力度,邏輯還有很大問題。電影并沒有做到抨擊官商貪污腐敗、黑暗交易、黑幕規則,反而變成了“你乖乖聽你上面的大人物的話,就能過上好日子”。不說和韓國原版《老手》對比,就是和同為國產片的《天狗》《光榮的憤怒》相比都太淺薄,太浮于表面。
沒看過韓版,超出預期。王千源和一干老戲骨發揮穩定,包貝爾“本色出演”一個招人厭的富二代,倒也挺生動形象的。影片整體風格偏幽默,動作戲、追車戲的剪輯也挺不錯。
包貝爾老師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戲路……五百還是很厲害的,雖然是第一部院線片,但是老辣成熟。
陳勇強給孫大圣發短信的時候,“孫警官”是“孫井官”這個細節戳中了我。
無功無過的翻拍,因為不能學韓國黑太過,所以居然往主旋律調子上去靠,也是無語,反倒是王硯輝大叔貢獻了最多笑點。原版劉亞仁的反派是讓人又愛又恨,跟黃政民大叔一起搭戲完全是錦上添花,個人魅力一點不輸;包貝爾演的反派就只是讓人恨而已,觀眾投射的情感是單一的,比如我的內心OS就只是希望王千源趕緊揍他…我覺得這并不是說他演的多好,只是說明他平時觀眾緣真的太差了。當然,跟他以前的裝瘋賣傻比倒也算是進步了吧…
用最簡單的正惡是非煽動情緒,看不到王千源完整的人物動機線,喜劇元素失敗到讓人遲疑導演這里是搞笑了一下嗎。我也不想看包貝爾被打,只希望永遠別再看到他了。
要不是太主旋律我就。給我一種下周單位讓包場的感覺。喜劇動作犯罪線融合的不錯。唯一不滿意的就是主角名字,經過六學研究會投票了嗎你就用?
看了十分鐘就感覺劇情似曾相識,查了下原來是翻拍韓版的《老手》。品質上,比起上一部同樣是王千源主演的翻拍片《破局》要好很多。包貝爾的表演讓人眼前一亮,比印象中好很多很多,值得表揚。
作為一部熱門韓片翻拍,竟然意外沒有那么差。有些笑點的設置還不錯,尤其王硯輝老師發揮太突出了,很放松的表演。王千源的表演也比之前收了很多。作為最大爭議的包貝爾,雖然不清楚為什么會找他,但是,卻也想不出內地有其他什么人選可以不挨罵,而看他在片尾挨打竟然也宣傳成了看點,也是很醉。若說遺憾,片子還是拍得有點急,記憶點不多,普普通通三星片吧。
就是一部簡單粗暴扁平快的商業片,單場戲還是電視劇式的設計,幾乎每場戲都能抖個小包袱,導演也拍的行云流水,節奏感也很棒。一旦觀眾的視野和格局稍微大一點,這種片子它就特沒勁兒,而且出于一些不可抗力,它的一些邏輯動機也不太合理,韓國電影一貫的黑,到了咱們這里毫無意外的變成了主旋律。
復刻+洗白,不喜歡。把最不適合帶幽默感的地方強行搞笑,顯得很兒戲一樣,就算照著拍又能咋樣,反正韓國版也是模仿《警察故事》,倒不如直接模仿港片,結果翻拍了一部模仿港片的韓國電影,兜了一大圈,弄成現在這樣,電影感也不強,何必呢。有些“好東西”就在我們眼皮底下反而視而不見,舍近求遠
作為一部警匪類型片,完成度很高。五百從拍警匪懸疑的網劇出來,技術上還是很熟練的。整個電影的敘事、節奏、趣味性,都沒太大問題。但說實話,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我更喜歡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的作品,而不是完成度高但缺少亮點的電影。具體來說,作為一部警匪片,動作場面有,但不夠出彩;懸疑部分有,但真相還原并沒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批判現實有,但不痛不癢,毫無力度。給我的感覺是,導演確實是有技巧有手藝的巧匠,但這個電影只是他流水線上的作業,并沒有傾注什么心血在里面,看完也就完了。
《瘋狂的包貝爾之狂暴之路》,真能打啊,包貝爾身上有股邪氣,王千源身上有股邪火,兩邪相遇勇者勝,光看武戲三星半。
翻拍的《老手》,想想劉亞仁的角色是包貝爾演,這都啥跟啥啊?
《老手》抄的香港警匪片,本片抄的《老手》,連動作和橋段都一模一樣。我不站趙家,也不站國家,只為中國警匪片的進步點個贊。那無關上頭的“口子”開多大,而在于拿捏節奏、塑造人物和技術部門等商業片的核心要素的進步。王千源和包貝爾都找對了戲路。最后商業中心擒賊的一段放在中國也還是有效,至少能打動有錢買票進場的階層。要說缺點那就是顏色也調得跟韓片似的,鮮艷過分了。
沒什么槽點各種碉堡,張弛有度又俏皮隨性的打斗有點成龍黃金時期的感覺,開局的抓捕和辦公室脫褲子是最喜歡的段落。超多戲骨配角像挖彩蛋一樣驚喜。孫大圣爆打妖魔鬼怪和大仙座下童子,姓趙也盯死你,這個雙關給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