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尷尬到腳趾扣地… 本來想罵周也臺詞不行來著??結果發現是張婧儀,這倆人這么像的嗎? 一癌治百病?原本冷漠的老公(鍋都溢了還在看報紙,有那么多國家大事需要你關心嘛)變得會疼人了;叛逆的女兒(巨嬰嘛這是,把自己成年后糟糕的生活通通甩鍋給“管太多”的媽媽)變懂事了;渾蛋的弟弟改邪歸正了,連得了阿茲海默癥的婆婆都難得清醒了一下。 劇情七零八碎,仿佛導演是要把催淚情節做個拼盤。 張歆藝是負責硬廣的嗎?嚴重懷疑火鍋和假發都是品牌植入。湘愛不是湘菜嘛,怎么改火鍋店了…… 女兒知三當三的情節對故事有什么推動的作用?為了突出她叛逆?好無聊啊,咋每個叛逆的憨憨都要糟蹋自己的人生,不能好好生活,北京買房,脫離所謂父母的掌控嘛?(另外不得不吐槽編劇是沒在北京生活過嗎?一個小編導在北京五環內租個一居室,這家里有礦吧) 這母親也是絕了,為啥要對每個人負責啊,有什么圣母癖嘛?
關于這部電影我想說幾點:1.關于題材。最近幾年的題材都是關于抗擊癌癥,生死離別,這樣的題材本身會觸及到大部分人的痛點。所以在觀摩這部影片的時候,幾次出現情緒的不適,會有對死亡的恐懼以及親人的離別的感傷。導演對這樣的題材選擇可能和疫情的背景相關,人人處于自危。導演把它巧妙的利用起來,既成了觀影者共情的痛點,也成為了很好的商業賣點。2.關于演員。徐帆老師唐山的口音和表演總覺得是有點刻意,影片中兩次發飆的戲,會顯得非常生硬。人物情感行為的變化沒有足夠的驅動力,成為了情感為情節服務,敘事上的邏輯斷層。總之,總體上表演略微生硬,敘事的感情表達不到位。觀影期間幾次被感動,其原因是此類影片所呈現的情感表達,而非故事本身。3.關于影片的矛盾。故事的情節非常拖沓,而且人物的矛盾非常松散,導致整部影評的情節線表現的支離破碎。弟弟的轉變,女兒的清醒,都是人物本身的情感所致,并不是因為情節矛盾所致。在影評結尾處,導演的處理更是生硬,母親的死亡換來的是女兒的人生覺醒。這樣的情節讓我十分抵觸,一個女性的轉變,為什么要靠另一個女性的犧牲才可以變成一種被大眾定義所謂的“完美的人生”。
寫完這些亂七八糟的文字,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聽到她說話的聲音,我隨便聊了幾句,掛掉電話開始忙自己的事了,生活并不是電影。
如何消除和媽媽之間的代溝?
先來回答一個問題:
你是什么時候意識到媽媽老了的?
或許是以前不怎么打電話,
現在一到飯點電話就來了;
或許是有人得了糖尿病,
她就會提醒你“不要老喝奶茶、吃甜食”;
或許是有人因為車禍去世,
她就會提醒你“開車一定要注意安全”;
…………
不知你發現沒有,
當我們敏銳察覺到,
媽媽老去的蛛絲馬跡之時,
媽媽卻往往是一無所知的那一方。
所以,與其想著消除代溝,
不如先正視它——
雖然媽媽經常忘記我們已經長大,
但我們不能忘記她已經老了。
電影《關于我媽的一切》讓人不得不正視起來這個問題,因為感同身受,電影里就是你我的生活。
這個片子特別好哭,因為太真實,所以很容易代入自己,那些被我們“嫌棄”的媽媽的嘮叨,如果有天真的有聽不到,我們會不會對自己的嫌棄感到后悔?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日常,如果真的失去,我們的人生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這些設想都在李小美身上提前預演。她的愧疚、反思、不舍都被電影攤開在我們眼前,勾動著觀眾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
電影沒有天花亂墜的想象,沒有令人驚嘆的場景,有的是每個人每天都在過的日子,和如此觸手可及的溫暖日常。
徐帆飾演的媽媽去孩子工作的城市看她,帶了一車的生活用品,你有沒有想到過年回家被媽媽塞得滿滿的后備箱?徐帆說煮菜要放點鹽、馬桶要放塊磚,你有沒有想起媽媽那些生活小經驗;看著徐帆和張婧儀回想自己青年歲月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曾經在影集里看到的媽媽的老照片,是不是也會說一句“媽,這是你呀!”
影片中這樣的細節比比皆是,正是這些有愛的瞬間,讓我們深深地沉浸在這個普通的家庭故事里,被演員或喜悅或揪心的情緒感染,眼睛里流出的是我們也說不清的感動。
徐帆演得季佩珍太過于真實,生怕孩子在外吃的不好穿的不暖,自己生病了之后最擔心的是自己這一家子該怎么辦。那些“真實感爆炸”的日常感、那些日常的嘮叨、零碎的關心和期待的眼神。都讓人想到自己的母親。
我媽也總是為我操心,每次微信上給她說點什么,她都會第一時間回復我各種有趣的應答。而且我媽真的特別可愛,每次我發表情包,她總能以一種特別的母親角度關心我。
你發了“心好累”的表情包,
媽媽: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你發了“我很惆悵”的表情包,
媽媽:不許抽煙。
你發了“瑟瑟發抖”的表情包,
媽媽:是凍到了么?
…………
這時候,我們大概率會丟給媽媽一句話:
算了,你不懂。
猶如一個輪回——
小時候,媽媽總會跟我們說:
算了,你不懂。
長大后,我們又會對媽媽說:
算了,你不懂。
媽媽是不懂——
別人在意你的表情包好笑不好笑,她只在乎你累不累。就像有句話說的:代溝,只是不被理解的愛。
9月19日,去看看這部《關于我媽的一切》吧,感受媽媽的愛與嘮叨。
《關于我媽的一切》太好哭了。平時淚點極高的我,難得遇到如此有共鳴的親情片,大半場時間眼淚都沒停過,像是開了閥的水龍頭般止都止不住,電影里的場景都太容易帶入自己了。
尤其是張婧儀飾演的小美,這個角色簡直就是生活中的我自己,身上全是我和我媽相處的影子。每次張婧儀一哭,我就跟著哭——和媽媽爭吵的哭泣、因為工作壓力的哭泣、知道媽媽生病時無助的哭泣……這每一點我都感同深受。
這部電影我印象最深的一場,就是小美在陽臺對爸爸哭訴的那段。小美哭得鼻子通紅,甚至岔氣,歇斯底里地問爸爸“從小到大她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事情都要安排,但是她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該怎么辦呀?”這一刻,我真的是破防了。這種接受不了媽媽將要離開,自己卻什么都做不了的無力感;發覺媽媽即將離開,自己卻還沒學會如何與她好好相處的悔恨,這一層層的情感,密密麻麻地戳到我心里,我難以控制自己不去代入小美,但事實上我連想都不敢想,如果電影里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該怎么辦?電影還沒結束,我已經開始后悔每一次對媽媽的關心所表現出的不耐煩甚至惡語相對。越想越難受,在電影院哭得連聲音都壓不住,還好隔壁姑娘也在哭,沒時間注意我。
電影結尾我很喜歡。小美在媽媽離開后,在家照顧奶奶吃飯,看到爸爸上班會說加油,這時的她終于發現了媽媽為這個家所做的付出,她終于真正了解了關于媽媽的一切。小美也如媽媽的期許,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通過了科考隊的考驗,獲得了放飛氣球的資格;在事業上不再渾渾噩噩的混日子,成為了一名主持人,自信從容不迫。可能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躲避不了的成長,無論是關于家人,還是關于理想,只不過我們都還有更多的時間,去避免遺憾的發生。
跳出劇情,張婧儀這個小姑娘的演技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可能以后我再見到她,都還會喊一聲“小美”。正是因為她用心詮釋的這個角色,才讓我如此沉浸地感受到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溫情。
從一個懶散迷茫渴望逃出媽媽控制的小女孩,到得知媽媽患癌癥的無助不知所措,再到漸漸接受這一切,努力按照媽媽的希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小美對媽媽、對親情態度的轉變,是整個故事發展的一條脈絡,也是整部電影質感和情感都細膩真實、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
好的演員可以成為一部電影的靈魂,好的演技對于一部原本題材劇情都很好的作品而言,絕對是錦上添花。這部電影如此感人,離不開張婧儀的演技和付出。也感謝這位好演員,替我表達了平日里與父母羞于談及的話題和感情,讓我開始理解媽媽,開始反思與她的相處模式,開始珍惜與她相處的每一刻;也要謝謝《關于我媽的一切》這部電影,傳遞了珍惜當前歲月、珍惜我們愛的人的深意……
電影散場后我就給我媽打了個電話,告訴她我想回家吃飯了,也終于對她說出了小美在放飛氣球時說的那句“謝謝你媽媽“!
前半段我是一直笑著看下去的,印象最深的兩個片段:一個是李小美為了躲避和老媽的視頻,假裝信號不好而黑屏,實則是用手捂住前置攝像頭,簡直和我為了掛掉老媽的視頻,一動不動假裝卡住的小伎倆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個就是選擇去北京治病,實則為了糾正小美在戀愛上錯誤的季佩珍,吐槽著小美打掃的看起來干凈的屋子其實衣服亂八七糟的塞滿了一柜子是“貓蓋屎”的時候,我笑著感慨電影的真實。 但是漸漸的劇情就開始催淚。因為我媽就坐在旁邊,我一直在她面前裝出的都是一副無憂無慮沒心沒肺的模樣,所以電影后半段都是掐著胳膊看完的。但是小美因為媽媽獨自去找了鄭毅而生氣的時候,徐帆那句“可是媽媽,等不了了”讓我瞬間淚崩。其實從外公的離世開始,媽媽和我說的那句“我再也沒有爸爸了”,我就特別害怕自己愛的人離我而去,也常常會因為一些文章而淚目。特別是慢慢的長大以后,不知道什么時候發現父母已經老了。我媽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打我罵我,而是什么事都會選擇最委婉的方式說。 就像電影中一直任性的李小美問的那句“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怎么辦呀”是啊,不管遇到了什么事媽媽也都一直是我的避風港,以后如果她不在了我該怎么辦啊……這個問題我從來不敢想象,一直拿著我還小媽媽還不老來糊弄自己。可是我也知道自己也不小了,而爸爸媽媽也是一年比一年老,但自己每次任性妄為的時候,卻從來不會考慮這些。 當然全劇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劇中的媽媽因為懷孕而放棄了去南極科考隊的機會,徐帆的那句“但是你不一樣,媽媽希望你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是直擊淚點。亦如《你好,李煥英》里面那句“我的女兒,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一樣,媽媽的愛總是毫無保留,我也總是會不理解厭煩抵觸,但好在我還有機會去珍惜這——關于我媽的一切。
很多時候我都懷疑你是不是真的愛我?你們其他方面對我一點都不關心,只關心我結不結婚,好像只要孩子結婚了,你們就完成任務。但是,作為孩子,可能只是希望父母關心你活得是不是真正的開心快樂。如果我有孩子,我只會關心她是不是真的健康快樂?而不是她還不趕快結婚?搞得我沒完成任務被人說?
我只是隨便說出兩個條件,一個是身高一個不吸煙,你就勸我身高高的打老婆,難道矮的就不打?難道高的就沒有不打的?我覺得簡直太搞笑,毫無邏輯,狗屁不通。你說吸煙可以戒,但是人家戒不戒是別人的事情,但是別人是肯定不會為你戒,婚前或許為了得到戒了,婚后或許為了生孩子戒了,但后面有一萬種理由重新吸煙。不要把決定權交到別人手里,不要期待別人改變,不然終究會失望。有時候年紀這么大還這么天真,我也是佩服的。
跟一個不喜歡的人一起生活,還要諸多忍受,受盡不足為外人道的委屈,我可能真的會抑郁死。你自己都講自己老公 “嫖賭飲”啦,我真的不想我成為你那樣,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像我這樣。我知道這樣很傷人,但真的是我真正的想法。
“向下兼容”降低要求也不是說不可以。我也不是說想要找多高多帥的,起碼是順眼喜歡的吧,又矮又丑還吸煙,我對住他可能吃飯都不香,難道還要跟他一起親嘴睡覺,為結婚而結婚,跟一個我不喜歡的人,那是絕對不可能。如果你沒有好的資源介紹給我相親,那你就跟以前一樣不管我,任由我自己一個人坐選擇和決定。
如果某一天我遇到一個我愿意的人,我自然會選擇結婚,如果遇不到那就不結婚。我很認真的,不是開玩笑。你們也應該知道你們做不了我的主。我不靠男人吃飯,現在我也不靠你們,我是在乎你們,該我承擔為人子女的責任我不會逃避,但是想道德綁架我,我只能遠離。
“有頭發邊個想做癩痢”有好的誰不會搶著去,不好的難道我還要上敢去吃屎。甘簡單的道理,難道你唔明。話我要求高,自私都沒有錯,我也不怕村里人講閑話,我內心強大,嘴長在別人身上還不讓人說,隨便吧。反正我不在乎。如果你很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我還是那句話,我幫不到你,你自己要學會調整。
我以前很多時候不開心或者不敢開心,都是容易共情了你的不開心。你的情緒嚴重影響了我,家里面從來不會好好說話,一言不合就大聲吵鬧。我也不想那樣,但是還是變成了那樣。所以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口頭表達,我覺得我還是文字表達得更清楚。
現在,我也明白了讓別人開心,不是我的責任。即使是我的媽媽。我開始學習不再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你也要學會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不是一味抱怨而不改變。
看完這部劇,用了4包紙巾和半只袖子。這部劇主要講了癌癥媽媽和女兒的一些事,包括“束縛”的母愛、親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這句話很適合用在這里。影片中的女兒是獨生女,工作新人不順利,到處受人指指點點。愛情里知三當三。覺得媽媽一直都在束縛自己,管著自己,像是令人窒息的母愛。可是盡管媽媽再怎么嘮叨,女兒仍是不解。直到知道了母親癌癥四期的消息。這時女兒才是懂事的,聽話的,有禮貌的。拋出于影片,晚期癌癥的確是不治之癥,但是好心態也是真的很有用。說是只剩3個月,心態好了,3年都是有機會的。有時候對于癌癥患者,善意的謊言也是不錯的選擇。其次,關于母愛,父愛。能有的最好都要珍惜,20歲之前至少我是叛逆的,我是覺得父母不會生病,也不會去關心他們,我有我自己的夢想的,我要耗費我的青春,想干嘛干嘛。工作了之后發現,父母都已經退休,家里只剩自己在工作,并且工作也極其不穩定,工資時常拖欠。可是他們一點也沒有嫌棄,但是自己覺得無法給他們帶來好的生活,甚至有些啃老,自己也沒有像樣的家庭和事業。有時候想帶他們去體檢,卻因為這月沒有發工資而讓他們自己掏錢。沒有能力去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只會得過且過。看完這部劇,可以深刻的反思一下自己,另外,每年盡可能帶父母去醫院系統的體檢一次,哪怕是癌癥,也要早發現早治療。愿天下的父母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電影只配兩星,再多一星看在這個電影提了媽媽,所以是給我媽的這樣一個女人,沒有一點的私欲和個性,她的一切都可以預測,我沒有一點點的共鳴,因為我媽不是這樣的人,她或許不符合大眾對于“好媽媽”的標簽,但她更鮮活。關于李小美,我更不想說什么,她的一切都是我不太能理解的。怎么做到知道她媽快死了,還要跟她吵架;怎么做到去和那樣一個男人還談感情,要斷不斷。
比較建議這對母女去看心理醫生
這個電影里就許亞軍的表演像個正常人
你再逼我哭,我就要笑了
為題材加一分。這種主題就是奔著讓你哭去的吧?確實也哭了,比較適合帶媽媽去看。無論如何,希望能看到更多以中年、老年女性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整部影片中規中矩,最大的不適來自于徐帆的演技,太浮夸了,各種表演上的痕跡和套路,交出的都是行活兒,反倒是飾演舅舅的演員更亮眼、更生活化,全片最佳。母親大概是所有人的痛點,無論你擁有怎樣的母親,一旦失去了,都是會痛苦的,她是我們來到這世上最初的聯結,失去母親是所有人的內在恐懼。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惡毒的輸出
辱阿莫多瓦了
好家伙,在電影院看了個《娘道》,吃下了一整年份的狗血。
儀再加加油
張婧怡演技還欠火候,但整體是個好片子,挺匹配當代年輕社畜現狀(傳媒方向)。還是別帶媽看了,媽媽會煩心自己的身體的。張歆藝的角色是亮點,這片子吧……哭是肯定會哭的,就看想不想了。
徐帆說話方式怎么這么別扭呢
導演手法生澀,不會轉場,都是生硬的淡入淡出。對演員表演也不太有調節能力。主角的情感與身份設計包羅是挺全的,母親,姐姐,妻子,媳婦,包括少女時獨立個體。但沖擊與感染力比較泛于表層。像陳明昊完全該有一場爆發的戲來給全片添彩的。導演浪費了他。
這名字碰瓷意味明顯
嘖嘖嘖,又是這一套東西。
投機電影,全片就一個目的,讓你哭。可惜這糟糕的劇本、人設、表演都讓人哭不出來。張婧儀的表演不行,徐帆演得也十分膚淺且咄咄逼人。在她倆的塑造下,這倆角色都挺煩人的。里面很多情節都特別失真,沒見過十二點吃年夜飯的……最后為了找補,強行加了一段價值觀輸出,但前面對于母親的犧牲都是歌頌式的。比李煥英差了二十個我的姐姐吧。
隔壁的觀眾哭了很久,的確是很好哭,徐帆真不錯。只是我覺得太溫情脈脈了,里面的家庭問題、母子問題、姐弟問題,每一個追究下去,都是玻璃渣,踩一下都會流血的,不過現在因為媽媽要離去,就給柔化了,磨平了,這讓我不滿足。這位媽媽是中國大部分媽媽的縮影,我們接受起來非常順滑,因為電影再一次歌頌她肯定她,我們被她感動,也為自己感動。但媽媽變成這樣,更深層的原因不是感動能解決的。
如果人永遠都有媽媽該多好啊
3.5,傳統的“我管著你”“我都是為你好”,在絕癥的包裹下,變得愈加悲天憫人。創作者也可能意識到了這點,在結尾補充了一段,希望女兒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把價值觀拉回來一些。原著居然是韓國小說,還有韓影韓劇,東亞的傳統價值體系,是多么統一……
看片名會想到阿莫多瓦,其實是翻拍的韓劇《世界上最美麗的告別》,預測可能會因為翻拍招致一些質疑吧。我主要是看入圍了北影節主競賽單元,點開淘票票看有點映就順手買了張票看看。發現不一樣的是徐帆這次成了女主角,一樣的是依然飾演一個溫柔不失堅韌、勤勞不失優雅的母親形象,的確她非常適合這種角色,但是似乎也已經完全被禁錮了,當然從選角來說,張婧儀(好美)版的女兒和許亞軍版的父親都不錯,包括吳彥姝飾演的奶奶和張歆藝飾演的病友都還算可以。不得不承認觀影過程中有好多處情節我都非常觸動,甚至有些激動,可能因為年紀大了,經歷的事情多了,會想到自己身上的不少過往,再加上身邊一個很重要的人現在也得了癌癥,正在化療,所以就還挺難受的。希望她能盡早戰勝病魔吧!只是電影走的還是比較傳統的苦情風,但是俗套歸俗套,確實挺有效。
這媽媽活的可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