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豪斯夫人(林·科恩 Lynn Cohen 飾)的死讓目擊者拉里(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飾)起了疑心,因為作為死者的丈夫,保羅(杰里·阿德勒 Jerry Adler 飾)不僅沒有表現出一絲的傷心,更是和一名叫海倫(Melanie Norris 飾)的美麗女子 來往密切。
在好友特德(阿倫·阿爾達 Alan Alda 飾)的幫助下,拉里開始了對于保羅的跟蹤調查,但很快拉里便發現,特德和自己的妻子卡羅爾(黛安·基頓 Diane Keaton 飾)似乎有著曖昧的關系。隨著調查的深入,事件的真相逐漸浮出了水面,為了掩蓋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保羅綁架了卡羅爾,以此威脅拉里。在眾人的攙和下,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而拉里唯一要做的,就是救出妻子。
第十七部伍迪艾倫,這部是極致,是極致!還有什么詞匯能用來形容他的電影嗎?以后看到更好看的要用什么來形容?神來之筆?上帝的杰作?
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觀影人數才2189,嚴重被忽視的佳作好嗎?!我真替伍迪艾倫鳴不平!
極其精彩,精彩在哪兒?OK
這部電影融合了伍迪艾倫式幽默及他的慣用主題“迷茫的婚姻,話癆,犯罪”以及希區柯克的<后窗>+<迷魂記>+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控方證人>三部佳片的特色,最后結局部分的黑白電影背景+彩色人物畫面配上希區柯克喜歡用的驚悚背景樂把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結局部分其實也借鑒了希區柯克的一部電影,但是我忘了是哪部。[喵喵])好,我找到了,借鑒的是欲海驚魂。
還有要說的是,我看過的伍迪艾倫其他16部電影里,雖然也有笑點,但基本就是一笑而過。而這一部,兩個部分讓我笑出了尖叫,然后是豬叫。舉其中一個例子:
拉里太太緊張地指著豪斯太太的尸體大叫??“哦!這是她的尸體!她死了!”
拉里(伍迪艾倫飾)神經兮兮又無助的結巴到“她死了?試試把禮物拿給她看看?”??
我真的愛死這部電影了!伍迪艾倫是天才!是電!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我只愛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希胖致敬 結尾上海小姐鏡子迷宮致敬極為出彩 平時再怎么叨叨個沒完的小老頭關鍵時刻總是能派上用場的哇~ 迷影之作 我好像住過Canal St旁邊的酒店 小老頭的紐約永遠是中產階級的平淡生活和偶爾產生的促進關系的小樂子~ 4.5 好久不看小老頭啦 想他 哎和mia farrow掰了之后又找來了keaton 還是風采依舊 換了攝影師 手持攝影hin帶感哦
在五十年如一日的小老頭形象里,這大概是我見過的最為懦弱與膽小的伍迪艾倫了。甚至都讓我有了一絲厭煩,怎么會有這樣一個膽小怕事、沒有責任心的男人呢,還好在影片最后,他終于男人了一回。
在觀看完電影后,我才了解到女主本是為米亞法羅構思的,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只能拉了導演的另一位繆斯——老搭檔黛安基頓來救場,他也完美的撐起了這個角色。在劇中大家伙一起構思如何用錄像帶來欺騙豪斯先生時,她無法更往上翻的白眼,著實讓人忍俊不禁。(插一嘴,看了這么多伍迪艾倫的電影,依然覺得米亞法羅在黛安基頓面前,像個蹩腳的小三,氣質差了三條街)
這是導演第一次嘗試謀殺類電影,似乎也充滿了迷影的味道,不管是奧遜威爾斯、《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雙重賠償》、以及在片中占有大幅段落的希區柯克,公交車上的《迷魂記》,還有最后對《上海女人》的徹底致敬,不知道杜sir在有沒有從中得到靈感呢。鏡頭語言也與他的大多數作品不同,充滿了長鏡頭以及手持,晃動中的嘮叨,別有一番風味。
在兇殺類型的包裹之下,影片不變的依然是對男女關系的探討,只是這次的對象變成了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好像《曼哈頓》里夫妻的中老年生活一般。黛安基頓嫌棄伍迪艾倫變得無聊膽小怕事,而小老頭只想兩個人平平靜靜的生活。隨著第三者和第四者的出現,兩個人的關系終于出現了重大的爭吵,也多虧了這一吵,才讓伍迪艾倫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了男人的雄風。即使在最后面對警察時,他依然還是那個緊張到胡言亂語的男人。
就像導演自己在訪談里談到的,這是一部膚淺的作品,只是一部適合消遣的電影,沒有什么高大上的思想內容,但對于愛伍迪艾倫的影迷來說,在劇中看到絢爛的紐約街景、爵士樂和嘮叨中蘊含的一點小想法,那就足夠了!
“我收回那些關于生活從來不模仿藝術的話。”
不知道為什么,有關伍迪 · 艾倫所有的書和他本人的訪談里都對這個片子所談甚少,據說伍迪 · 艾倫很喜歡它,拍的時候也很開心,但就是票房平平。而相對受大眾歡迎的“曼哈頓”,伍迪 · 艾倫討厭到要死,說是一輩子都難以從它的陰影里掙脫出來。可見片子拍完后的命運真是不由導演說了算的。 我卻在16年前對它一見鐘情。反復看了至少不下幾十次。總之在任何時候拿來放,心情總是很愉快的。大概因為我一直喜歡唐僧式的嘮叨所致。也有人因為這片子嘮叨得最后實在看不下去的。 只談幾點,一是如果將本片放入關于伍迪 · 艾倫為紐約所拍幾個電影隊列中,本片有一種奇妙的連續性。如果說安妮 · 霍爾和曼哈頓等片說的是青年或者中年這幫神經兮兮的布魯克林知識分子們的故事,你可以將本片看成前面所說的這些人結婚生子后步入老年的一種延續。這既是都用同樣的演員帶來的感覺,也是導演在其中持續使用一些相同的紐約地標影像造成的效果。彼此呼應,告訴我們這是那個紐約。 后來真的去到紐約,在街頭走一走,感覺其中很多場景在伍迪 · 艾倫的鏡頭里定格了,似曾相識,毫無違和感,不由得深深感到他確實是拍攝紐約最適合的人選之一啊。 最浪漫的也是最有趣的是在“曼哈頓”一片中他和小女友坐馬車穿過中央公園,總讓我覺得是在向菲茨杰爾拉德的小說和人生致敬似的(那小姑娘還是海明威的外孫女)。 二是這片子的構圖和手持鏡頭移動的感覺都很好,尤其是幾個人在餐桌上和跳蚤市場討論問題的時候,鏡頭的移動給人一種既客觀隨性,又能夠浸入戲中人物日常生活的感覺。 三是你能感受到這個片子是在一種極為輕松友好的氣氛里拍出來的,這方面我找了些資料,都沒談到這點,伍迪 · 艾倫自己只說他很喜歡這個片子。但這種感覺在我這里非常明顯,實在太明顯了,可能因為黛安 · 基頓在吧——就是感覺這有點像個老友聚會,而且是紐約的日常(拍出了紐約海洋氣候的特點,真的是時不時會下雨),讓人覺得片場外的氣氛也是如此。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本片安杰麗卡 · 休斯頓演一個大膽性感的女作家,她在大家放錄音忽悠兇手的場景里戴了Return to Tiffany系列銀手鏈,瀟灑大方,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導致10年后我也購入一條。
四是其實這是個非常驚悚的片子,它告訴你被窺探有多可怕——片中的戴安 · 基頓從窺探者的位置上一點點入侵,最終干擾了鄰居的生活。而且原本對他人隱私袖手旁觀的伍迪 · 艾倫在電影后半段與妻子的個性來了個大替換,他老婆犯了猶豫,他反而勇往直前——這其實是個對日常所見者進行侵犯的故事,盡管用相當有趣手法講述,但實質還是相當令人毛骨悚然的。 我倒是相當同情那位老年殺人犯的。換言之,如果鄰居不是殺人犯,這片子里戴安 · 基頓的行為簡直就是驚悚劇的情節,換個配置應該就是90年代史蒂芬 · 金那些白領中產被變態覬覦的小說了。所以,最后大家都注意到在老電影院里向奧遜 · 威爾斯致敬的那段,但在我看來,總覺得導演向希區柯克致敬來得多些,希胖的電影更喜歡講這種豬腳在一邊觀看,最終卷入瘆人殺妻案的故事,比如后窗,這兩個故事無論在男女感情的處理上,還是在兩個人在前后半部起到的引領作用上,以及結構節奏上都有些類似。
五是這里的配角主角都很牛,伍迪 · 艾倫和戴安 · 基頓就不必說了,他們倆一直是我喜歡的演員,安杰麗卡 · 休斯頓實在是太酷了。里面演作家那位也很眼熟,殺人犯老爺爺也很好。 這就是我心目里令人愉快的好片子啊。 PS 伍迪 · 艾倫新出的那本訪談錄里談了很多,果然他自己很喜歡這個片子也很享受拍片過程。 黛安 · 基頓是因為他和米亞 · 法羅用那種形式掰了以后,義氣力挺他加入的,也就是說這個角色本來是為米亞 · 法羅寫的。伍迪 · 艾倫說,他和米亞一起,喜劇看點在他身上,因為他比米亞好笑,如果是基頓和他一起,那么笑點就在基頓身上,因為基頓比他好笑得多。 要我說,幸虧是基頓來演啊。
http://music.163.com/#/song?id=5050255
Sing, Sing, Sing (With A Swing), Benny Goodman and his Orchestra
Woody一部在1993年上畫的冷門佳作《Manhattan Murder Mystery》,常譯作「曼哈頓謀殺疑案」,下稱《MMM》。
《MMM》的劇本,原是另一部流芳后世的經典《Annie Hall》劇本的前身。前者的正片中仍然可以看到Woody和Diane Keaton所飾演夫妻間的不和諧,但并沒有止步于此——Woody用了一宗謀殺案件潤飾了這對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機。
前半部看著還以為只是個偷腥的故事,直到男主角Larry也開始投入到妻子歇斯底里的追查中,影片才進入精彩的追兇段落。(電梯間那場戲應該會讓你的女伴尖叫抱住你。)
其中開車追到煉鋼廠那場戲,釋出刺激氣味的背景音樂,就是「搖擺之王」Benny Goodman和他的管弦樂隊在1937年錄制的《Sing, Sing, Sing (With A Swing)》。
這個版本長達12分鐘有余,以強勁的節拍和氣勢著稱,在1982年入選格萊美名人堂,被公認為是爵士樂Swing風格的標志性作品,當然也成為了一代代爵士樂迷扭胯專用的發動機。
Music is put on. Shall we swing?
盡管一頭一尾兩處經典片段影中影,比利懷爾德的雙倍賠償與奧遜威爾斯的上海小姐,可真正主宰故事進程的還是希區柯克——當然要在伍迪艾倫和戴安基頓倆人神經兮兮絮絮叨叨的招牌式話癆風格的引領下:吐槽妻子的廚藝疑似來自《狂兇記》;櫥柜里的甕來自《美人計》;懷疑鄰居殺妻以及后來冒險入室搜證來自《后窗》;長得很像的女人與跟蹤入室后消失不見來自《迷魂計》;警察來了尸體消失不見來自《西北偏北》;最后四個人餐桌攢局以試鏡為名招引情人上鉤則來自一部不太有名的希區早期作品《謀殺》,其中電話擬聲使詐那段超歡鬧喜趣讓安杰麗卡·休斯頓忍不住笑了場!最后從頭到尾把案情解釋一遍來自《驚魂記》……“我再也不說生活不會模仿藝術了”,可你這是藝術在模仿藝術啊!
三段JAZZ配樂(老妻入室行偵25:40~28:10;夫妻尾隨至煉鋼廠01:15:30~01:18:30;怯夫救駕往影院01:38:30~01:39:40)聽著好讓人想起cowboy bebop的調調。手持,充滿了某種主觀視角感,甚至生出某種DV玩票的業余感。但剪輯節制是毫無疑問的。最后影院鏡子槍戰這段戲仿(想起杜琪峰某電影),挺喜歡的。
把夫妻之間的生活、情感與懸疑謀殺案相當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劇本屬于那種漸入佳境的不錯,前半段實在太聒噪了,而且這片的話癆一點也不有趣...
小黑屋里的絮絮叨叨可愛死了!無論這老頭打著什么幌子講故事,其實他想說的只不過就是中年夫婦的那點兒事啊!
四星半。真好劇作,打著推理劇的幌子探討老夫老妻的婚姻生活,寫得真細,甚贊。戴安娜基頓+片尾向《上海小姐》致敬的段落。只是比起如《解構哈利》還是差那么一點,卻又比《怎樣都行》好那么一點。這是部伍迪艾倫式的伍迪艾倫電影。
前面那么多部都是講婚姻危機,到這部危機得到化解(或者說重新開始),米亞法羅戲里戲外雙重退場,基頓女神復出……太愛她了。
黛安基頓作為女主參演承上啟下,此前是較長的米婭法羅時代,此后則進入一段群美割據期,直到斯嘉麗約翰遜的短暫接力,再然后是艾瑪·斯通。兩個好朋友的合作為什么沒有得到延續?個人猜測和歲月這把殺豬刀有關,從《無線電時代》至此僅僅時隔6年,黛安基頓已經蒼老得讓人心碎。
不同于《麥克白》或是《罪與罰》中以謀殺來引出更深刻的哲學主題,本片不屬于那種類型,這是一部純粹消遣性質的電影,是淺層次的。第五十部伍迪·艾倫。屆時伍迪出軌養女宋宜與米亞·法羅分道揚鑣,黛安·基頓臨時救場出演了這個原本為米亞寫的角色。“我收回那些關于生活從來不模仿藝術的話。”
奧森的《上海小姐》+貝蒂的《孽扣》+一大堆廢話....
本以為是向希區柯克致敬,沒想最后竟然出現了奧遜維爾斯的鏡頭……總體上看,相當無聊,看過的伍迪艾倫最差的影片
維持一段婚姻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殺一個人。
膽小如鼠嘮叨不斷的中年男人,關鍵時刻顯身手;渾身是膽豪氣沖天的中年婦女,心頭小鹿亂撞;借懸疑喜劇表婚姻危機,平靜曼哈頓并不太平;一對活寶夫婦加上兩個擦邊球人物硬生生攪亂一出非常規謀殺案,錄音電話那段笑死人了。
4.0 戲院致敬Orson Welles《上海小姐》的那段很好哇, 在前段看到戲院後臺的鏡子的時候就已經預感到了會有致敬的一幕。整個劇本緊湊有趣,Woody Allen得心應手的故事和兩性關係,安潔莉卡·休斯頓在這片裡太美太美了!! (音樂用的太好,take five/ out of nowhere/ sing sing sing/ I’m in the mood for love)
neurotic suspense and tiring slapstick, WA just repeats himself too much both character and theme wise
《迷魂記》《后窗》《上海小姐》,懸疑喜劇背后還是伍迪·艾倫智慧的絮絮叨叨和情感探討。
“真不能一下聽這么多瓦格納,我都想去侵略波蘭了。”
伍迪艾倫用一出爆笑兇殺疑案致敬了希區柯克(迷魂記,后窗)和威爾斯的上海小姐,最后一段臺詞混在一起講簡直佩服到五體投地,當然剪輯錄音帶也是神來之筆。。笑到肚子痛!和米亞法羅分手后的第一部,畫風果然變了的嘛。還是喊的黛安基頓臨時來救場,她和安妮霍爾時真是一模一樣美!
伍迪艾倫將自己以往的幽默和嘲諷注入進一段謀殺案中,骨子里探討的仍然是婚姻關系,喋喋不休卻樂此不疲。并且這次還玩起的致敬那一套,結尾處光影與現實的重疊設置的非常精彩~
又看了一遍 結尾太棒惹!看得出原本是為米亞法羅量身定做的木偶式的傻妞角色(尤其結尾那幾場戲) 結果黛安基頓完全演出了不同的味道 自然生動了很多 你甚至最后會覺得這對夫妻像過了20年的安妮和艾爾維 又多疑又好騙。。。伍迪艾倫在這里居然真的有演技演出了一個無聊的丈夫而不是單純他自己【
這是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自1979年的《曼哈頓》之后的再度合作,也是他倆最后一次合作。影片披著懸疑推理的外衣,實則探討婚姻,謀殺探案部分緊張勾人,喜劇部分又很逗笑,實屬伍迪又一部觀賞性極佳的作品。結尾模仿奧森·威爾斯的《上海小姐》的鏡子迷宮戲拍得太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