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生而為人,第一件事就是被做規矩。 講一個我第一次去新加坡遇到的事兒。大約是六七年前,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沒有把往返機票夾在護照里(也不知道需要這樣的操作,之后別人問我攻略,第一件事我就會提醒他們一定要把酒店寫在紙上夾在護照里,并且有來回機票復印件),于是被請去小黑屋,新加坡都說是一個法制友好人權的國家,很可惜也沒有所謂的禮貌,也是相當的不客氣,并且進行了盤問,過程我很害怕,因為語言不通和第一次出國,后來應該是來了一個會說國語的,而我先生是新加坡籍貫,并且派他來接我,否則應該會被他們通常處理為兩種人:女支或者非法移民。 說這件事想要表達兩個意思,第一,對于既定規則還是需要必要的認知。 第二,我們生在一個復雜的世界。“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名字,他們把膚色當做威脅,哪怕我們手無寸鐵。” —— 片中爹地說:我在你們的名字里賦予了力量。賽文,完美。斯塔爾,光芒。瑟卡尼,歡樂。使用它。當你打算講話,就去講。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說。 —— 這個片子是一個HE,但現實卻通常不是。 *片尾曲:We Won't Move
故事題材可以說是“爛大街”的種族話題,這個內核擺在好萊塢一抓一大把,但這部劇之所以依舊能打動我是因為她的視角特別,更像是一個孩子的“成長”禮,還帶著點青春片的味兒。 故事講述16歲黑人女孩斯塔爾親眼目睹了好朋友被白人警察槍殺,從一開始的恐懼沉默到后來的為正義發聲,這個過程的轉變經歷了非常多的內心掙扎,內疚,恐懼,憤怒…甚至被同胞暴力裹挾。 雖然故事本身很沉重,但導演卻反其道而行,用盡可能明亮的敘事方式來推進故事的發展,頻頻響起的音樂,孩子們快樂的笑容,爸爸媽媽榜樣式的支持…電影顯然并不想制造黑白對立的極端情緒,而是希望借此事件尋找和解的路徑。所以故事中有當警察的黑人叔叔,有始終支持斯塔爾的男朋友克里斯(白人男孩),也無情地揭露了黑人社群的販D與暴力,它并沒有試圖美化某個群體,更沒有過分的渲染仇恨與憤怒,更多的是用穿插其中的“愛”來溫暖觀眾,并試圖揭露種族仇恨的底層原因。 女主斯塔爾原本是生活在割裂的兩種文化之中,如她所說,在學校和在家是兩個斯塔爾,一開始的她并沒有找到真正的平衡。但隨著事件的推演,經歷了與社會,同學,朋友,父母…不同的“對話”,斯塔爾也慢慢地接受和理解了自己的身份與文化,最后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斯塔爾。 而最讓我喜歡的其實是編劇對事件視角的平衡,它并不是孤立的站在白或黑的某一側,而是盡可能地展示了雙方立場的視角思考,特別是斯塔爾和叔叔的那段對話!還有斯塔爾和好朋友的爭吵,以及斯塔爾和男朋友的互述…沒有偏頗,愈發公正。 “你給嬰兒灌輸的仇恨(仇恨的果實),會毀了所有人,這不是別人灌輸的仇恨,是我們自己”。是的呀,真正的正義,從來不是一邊爭取權利,一邊傳遞仇恨~ 總之,故事雖然內核沉重,但是觀影舒適,不極端,不爆裂,還充滿溫柔的敘述,和大多的種族題材都不一樣,值得推薦~
關于電影的幾個細節,你給的仇恨,最終化解仇恨的依然是愛與寬容,并好萊塢校園,青春片的轉變,一部非同意義的,青春成長片,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到底誰給的。關于電影的幾個細節,你給的仇恨,最終化解仇恨的依然是愛與寬容,并好萊塢校園,青春片的轉變,一部非同意義的,青春成長片,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到底誰給的。關于電影的幾個細節,你給的仇恨,最終化解仇恨的依然是愛與寬容,并好萊塢校園,青春片的轉變,一部非同意義的,青春成長片,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到底誰給的。關于電影的幾個細節,你給的仇恨,最終化解仇恨的依然是愛與寬容,并好萊塢校園,青春片的轉變,一部非同意義的,青春成長片,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到底誰給的。
關于這部經典電影,里面內涵確實是非常豐富的。談及了種族歧視、黑人黑幫斗爭,毒品交易,黑人特有文化與白人文化的交織。如電影片名所言,究竟是誰給的仇恨?
這部電影的劇情大概是,一個黑人家庭,為了脫離販毒黑幫的仇恨循環,給自己兒女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讓自己兒女去遠離花園高地的威廉姆森學校。而威廉姆森學校是一所白人學校。在學校里,女兒斯塔爾小心翼翼的掩蓋著自己來自貧民區的事實。讓自己盡可能自然地融入這個滿眼都是白人的學校環境。但我覺得,也許正是這份小心翼翼,讓女主角忘了究竟是誰給的仇恨吧?
女主角斯塔爾參加一個黑人聚會,遇到了自己的青梅竹馬的好友卡里爾。一陣莫名的槍響后,卡里爾載著斯塔爾開車回家,路上遇到了一個警察,女主角斯塔爾依照自小父親的教導,盡可能配合白人警察的檢查工作。可是好友卡里爾卻拒絕配合警察工作。最終因為警察把好友卡里爾從車內拿出的梳子誤以為是槍械,被槍擊死亡。
面對這次悲劇,女主角斯塔爾問他的叔父,如果面對是一個白人,也會這樣直接開槍么?“不,我會先讓他把手舉起來!”
這樣的悲劇背后真的只是簡單的“種族歧視”么?要知道,說出這番話的叔父,也同樣是個黑人!面對花園區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毒品交易的橫行,槍支的泛濫,警察果斷擊斃卡里爾與其說是“種族歧視”,不如說是單純的自保!當然我并不會說出,那個白人警察擊斃一個手無寸鐵的年輕黑人,是正義的行為。面對這種“可理解”的錯誤,美國司法選擇“原諒”白人警察,我也無權評價是否對錯。美國法律自然有它的判斷標準。關鍵在這種明顯存在偏見的法律政策下,究竟是原因導致的?黑人本身是否又有需要自省的地方?
電影中,斯塔爾的父母為了遠離黑人學校混亂的教學環境,直接將其送到白人學校。我不禁反思,為什么黑人自己的學校不能有一個起碼的安全、健康、優秀的教學環境?教育的缺失導致黑人整體經濟能力的低下。在越來越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年輕黑人們只能鋌而走險,走向了販毒這條不歸路。更可悲的是,毒品的消費對象,幾乎又都是黑人群體本身。毒品就像一顆致命而又充滿誘惑的毒果,深深地扎根在黑人群體當中,讓來人望而卻步。在與白人警察越來越激烈的沖突中,黑人與白人的種族關系越來越惡劣了。誰給的仇恨?
再看看,面對美國明顯的不公平的法律環境下,黑人群體的反應是什么?暴力示威游行,打砸警察、白人店鋪!電影幾個鏡頭特寫,為了防止誤傷自己人,還在店面用噴筆寫上“黑人的店”!仇恨在循環,公平更加遙遙無期,誰給的仇恨?
在這里我特別想談一談,塞布麗娜·卡彭特飾演的海莉這個角色。海莉對這個角色的把握,也是讓我給這部電影加分的原因。在黑人給白人集團的恐怖感大環境下,海莉那種對于友情的堅貞,深深地打動了我。不知為什么女主直到最后還堅決認定自己唯一白人好友海莉(白人男朋友除外)是個絕對的種族主義者。我只看到,在黑人遭到白人群體集體恐慌的學校大背景下,海莉和一個亞裔美國人,堅定了成為了斯塔爾的好友。在斯塔爾再次親眼看到自己的童年好友當面被擊斃在自己面前的打擊下,海莉一直在斯塔爾關心她。劇中有一個鏡頭,亞裔好友一邊吃零食一邊木然的看電視。
海莉問斯塔爾“你從進屋開始到現在,總共只說了五句話,你沒事吧?”
斯塔爾由于害怕好友知道自己來自貧民區的事實,一直回避最近發生的槍擊事件。然后一邊要偽裝自己的情緒,一邊被無邊的仇恨包圍著。海莉做了什么?最終讓斯塔爾選擇決裂?
1、假借為“卡里爾”聲討正義為名,逃課。而后發自內心的關心起那個白人警察。
人們總是不自覺地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身邊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好友理解自己,一方面又充滿著不信任的小心翼翼。要知道,就連斯塔爾的親叔叔作為警察,都覺得能理解白人警察的槍擊行為。在那個大環境下,白人警察也許真的只是正常工作而已。要知道,大晚上,一個黑人違背警察的指示趴在車上,而是在車里翻出一把類似槍支的東西,我相信換美國所有的白人警察,甚至黑人警察,都會毫不猶豫開槍!
2、海莉取消“tumblr”對斯塔爾的關注
隨著事件的發酵,斯塔爾選擇在電視臺媒體上發聲為卡里爾辯護。事情幾乎不可能在學校隱瞞。可當海莉詢問斯塔爾情況,得到的答復依然是
“沒事...”
如果真要說背叛的話,斯塔爾對海莉真的只是單純的友誼么?還是讓自己在白人群體中盡量不顯得那么突兀的棋子呢?而海莉付出了純粹的友情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謊言么?至于種族歧視。同黑人交往,會讓一個所謂的“種族歧視分子”有什么好處么?斯塔爾在槍擊事件后,跟好友在一起常常心緒不寧,心不在焉,問道有什么難處,卻泛泛而談。朋友之間,最可怕的是什么?背叛?利用?我覺得是距離感。朋友之間,如果不再以信任為基礎,而任意發泄心中種族偏見下的仇恨意識。那友情還有存在必要么?海莉覺得自己眼前的斯塔爾,變得陌生。最終,海莉選擇讓這段不快的記憶過去吧,可斯塔爾的答復是什么?揮舞著梳子,暴力演示著白人與黑人之間的惡劣對質。誰給的仇恨?又是誰在傳播仇恨?
海莉,我一直希望導演給一個美好的結局。可是就像現實一樣,白人與黑人依然存在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斯塔爾依然選擇了與海莉友情的決裂。
仇恨絕對不能用仇恨來代替。能結束這個罪惡循環的,只有自尊,自重,以及自強!
毒品和rap救不了黑人,更不可能依靠白人的施舍。能救黑人的,只有黑人自己!
講真,這部可能是頒獎季目前看到的最喜歡的一部,而且是最驚喜的一部。為何呢?因為一看標題,我們肯定覺得是控訴種族歧視的,一定充滿仇恨,充滿怒吼, 影片的一部分內容是如此, 但大部分時間,它卻是在教會人們如何去愛,告訴人們仇恨只會讓問題越來越糟,從不同角度看待黑人男孩被白人警察無辜射殺這件事,做到了論點平衡而不偏頗。而觀眾,就算某個時刻是被激怒的,但大部分時候卻是被愛感動著。
影片基本上是杜撰,但類似的事情確實在美國常發生。黑人小伙只因為交通違規被警察攔下,雖然沒槍,但因為態度不好,不服從,被警察誤殺。而這個故事中,被誤殺的小伙子身邊還有一個黑人女孩,而她偏偏是家里還挺富裕,在白人私立學校里上學、原本與白人建立了和諧關系的”小公主"。本來以為混入白人上層社會的她,現在因為這個事又被拽回了黑人社區常常面對的種族斗爭中。究竟是否犧牲自己的隱私與生活,站出來為朋友申冤?
影片雖然以白人警察對黑人的偏見作為引子探討了種族歧視,但也同時展示了黑人社區本身存在的問題。因為歷史的原因,很多黑人世代貧窮,在犯罪的環境下長大,不斷重復父輩的錯誤。但也有的人,比如本片女主角的家庭,希望可以改變后代的生活,通過努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好不容易擺脫了幫派,走入小康,但因為膚色的問題和家庭背景,永遠也無法擺脫被歧視的命運。
不過,影片的優點就在于,它沒有只停留在揭露矛盾和憤怒,也同時讓年輕人看到,為何黑人常常會被歧視,是不是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原因,要怎么去改變別人的偏見,又如何接受自己的種族和文化,而不再因此受到不公對待。
影片出現好幾個非常感人又充滿激烈沖突的瞬間,每次都會有兩方的觀點被提出。比如女主角與她作警察的叔叔對話,或與她的白人同學對話,都提及了作為被射殺黑人男孩,及作為當時害怕被襲擊而開槍的警察雙方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偏袒哪一方。雙方不同的言論和觀點,會讓人覺得影片時刻保持了平衡和客觀。觀眾可能會既同情死者,又可以理解警方的行為,最終就達到了化解憤怒的目的。
最終,你會發現標題The Hate U Give是一個反語,而不是事實。
更難得的是,本片雖然是與種族歧視有關,卻是一部徹底的青春片,從一個高中女生的角度去講述,具有青春校園電影的一切元素,甚至又出現高中畢業舞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灰姑娘的童話故事。只是灰姑娘是來自黑人區的在私立學校上學的女孩。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少也許以前對嚴肅種族話題不感興趣年輕人,也許會喜歡本片。
在此特別要說一下美國青春片的轉變
很久以前,大家一定還記得類似《Mean Girl》、《Clueless》這類青春片,林賽羅漢類型的女主角,身邊跟著黑人或亞裔女孩作為“好友”,被多金的白人女孩欺負,最終憑藉善良獲得白人帥哥的愛情。而現在,這類電影中的女主角,依然被多金的白人女孩欺負,也依然有可愛又善良的白人帥哥愛護,只是女主角換成了黑人或亞裔女孩。
這就是嶄新的好萊塢!
在這里,Amandla Stenberg或Zendaya 都已經在大銀幕上有不止一個“白人男友”了,應該說她們在大銀幕上一直在與白人帥哥戀愛,片約不斷。而白人女孩?完全沒機會的!非常同情目前好萊塢年輕的白人女演員,不會再成為第二個林賽羅漢,最多演個反派。連迪士尼的美人魚都不找她們了。白馬王子如今都喜歡有色人種。比如本片中這位KJ Apa出演的Chris,白的在黑人區都晃眼,卻偏偏最愛學校里來自黑人區的酷女孩。別問為什么,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而且這樣確實產生了更多看點,不再是老套故事的重復。比如本片中,白人男友第一次被女主角帶回家見爸爸的情景充滿種族與文化差異鬧出的笑話,非常溫馨可愛。
當然我本人是不太建議為了多元化而把本來是白人的角色寫成有色人種,但像本片是與黑人社區有很大關聯,或“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 "里特別塑造的就是靦腆不愛說話的亞裔女孩。這些就非常自然而不會顯得刻意。還顯得這些白人男友們心胸特別開闊,不會以膚色決定愛情,更加討人喜歡。
從大銀幕上的蜘蛛俠,到籃球王子,白人富二代,如今都留意到了非白人女孩的美,希望大家也越來越能敞開心胸,接受這世界多元化的美麗。
Thug Life By#The Hate U Give#
其實我更喜歡它翻譯成《黑暗中的星光》而不是《你給的仇恨》
1、“We’ve been together our whole lives
We got time.”
2、"Reasons to live.Give reasons to die."
3、“I gave each of you power in your names,Seven:perfection,Starr:light,Sekani:joy,Use it! ”
4、“The Hate U Give Little Infants Fucks Everybody. ”
When you ready to talk,you talk.
Don’t ever let nobody make you be quiet.
We won’t move??
美國這種家庭氛圍和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感太難得。表達得恰到好處又不失分寸,有時候會羨慕,但羨慕的不是國度,也不是這個國度的生活,而是與生俱來的“會溝通”的文化。
文化氛圍不同對于電影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是黑人所以能理解到的膚色帶來的傷害和歧視只有一點點,但我想說的是:freedom 太重要,不管思想、行為、還是制度。獨立and民主,不管個人和國家真的都需要。
1. 關于片名:片名源自著名說唱歌手圖派克(Tupac)的一句話,原文為“The Hate U Give Little Infants Fucks Everybody”(你們給予孩子們的仇恨早晚會干翻所有人),將每個單詞的首字母串聯在一起,就是“THUG LIFE”,本意為“暴徒生涯”。圖派克本人的腹部上紋有“THUG LIFE”的字樣,有一個以他為首的說唱團體名為“THUG LIFE”,該團體發行的唯一一張專輯也題為“THUG LIFE”。此外,圖派克還曾與他的繼父木圖盧·沙庫爾(Mutulu Shakur,1950—,美國黑人民族主義者)于1992年共同起草了一份《暴徒生涯法則》,黑幫成員必須遵守其中的20多項規定,包括不得告密、不得傷害兒童、不得傷害孕婦、不得在學校鬧事、不得騷擾無辜平民等。這些規定提高了黑幫的道德感,同時也避免了幫派暴力波及無辜者。實際上,在黑人文化中,“暴徒”一詞有很多豐富的含義,如《暴徒生涯法則》的第一項是新成員加入幫派前的須知:第一,將會賺大錢;第二,將會進監獄;第三,有可能會死。這也從客觀角度上說明了何為“暴徒”。而很多黑人青年之所以成為“暴徒”,是嚴酷的社會環境使然。因此,圖派克在談到“暴徒生涯”時,為其賦予了嶄新的含義,他認為“暴徒”并非指罪犯,而是指那些出身貧寒、一無所有,拼盡全力克服障礙,并最終獲得成功的人。
2. 關于臟話:在影片開始,父親大麥弗因為說了shit一詞而遭到妻子呵斥,在原著中,Starr家里有一個臟話罐,每當父親不小心說出咒罵的詞語,他就必須往臟話罐里投一美元,最終成為小弟弟Sekani(塞卡尼)的零花錢。所以Sekani每天都眼巴巴地等著爸爸說臟話。
3. 關于Maya(瑪雅):主人公有兩個好朋友,除了白人少女Hailey之外,還有華裔少女Maya,就是片中黑頭發的那個姑娘。在原著中,Hailey曾經問過Maya是否吃貓,就因為她是中國人。
4. 關于Emmett Till(埃米特·提爾):非裔美國人,于1955年受私刑而死。這樁謀殺案的手段極其殘忍,而且兇手最終得到無罪開釋,因而引起了對非裔美國人遭受暴力迫害的廣泛關注。片中Starr在社交網站Tumblr上發布了Emmett Till的照片,結果被好友取關了。
5. 關于The Hood Trio:電影中譯為“鄰家三人組”,其實這里Hood指兜帽,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巫師們常常穿帶有兜帽的斗篷,而黑人也很喜歡穿帽衫,比如片中的Starr在參加派對的時候就穿著帽衫。
6. 關于Starr(思妲爾):主人公Starr的名字在英文中與star(星星)諧音,在原著里,她的父親經常昵稱她為“little star”(小星星)。
7. 關于炸雞:在美國,種族歧視者經常把炸雞跟非裔美國人(黑人)聯系起來。原因有很多,最流行的說法是,在美國內戰時期,黑人奴隸不被允許飼養其他動物,只能養雞,所以他們喜歡吃炸雞。種族歧視者經常利用這一點來攻擊黑人。片中Starr跟好友打籃球時表現得不佳,好友就說讓她把球當作炸雞,而Starr立刻就生氣了。
8. 關于N-word:片中Starr曾經說過,不是只有說N-word才算種族歧視。N-word指nigga,這是對黑人的蔑稱,如果其他種族的人這樣稱呼黑人,是極為不禮貌的,只有在黑人之間才能互相這樣稱呼,表示“伙計、兄弟”的意思。此外,還有一句話“Never Ignorant Getting Goals Accomplished”(永遠不要忽略目標的實現),其首字母串聯即NIGGA。
9. 關于黑豹黨“十點綱領”:革命性黑人團體黑豹黨的一系列指導方針,表明了他們的理想,包括要求得到自由,要求法庭公正地對待黑人,要求停止警察暴力和謀殺黑人的罪行等。片中父親曾讓三個孩子在草地上背誦其中的條款。
10. 關于Chris(克里斯):主人公的男朋友原本由Kian Lawley出演,但是在拍攝結束以后,網上曝出了他曾經發表種族歧視言論的視頻,于是劇組更換演員,由KJ Apa出演這個角色,并重新拍攝所有相關畫面。最后之所以設計了讓Chris離開游行現場的劇情,可能也是為了減少重拍的畫面。原著中Chris是跟Starr一起參加游行的,他們跟記者坐在卡車里時,記者對著鏡頭說:“今晚有許多年輕人在這里抗議,既有黑人,也有白人。”其實花園高地平常并沒有白人,所以克里斯開玩笑說自己都成白人代表了。
11. 關于Black Owner:最后的游行中,有人在店鋪上寫了“Black Owner”的字樣,以表明店鋪為黑人所有,提醒游行的人群不要破壞,原著作者曾不無諷刺地寫道:“這幾個字就是避免災禍的羔羊血。”她強烈反對暴力游行。
12. 限于篇幅原因,電影刪掉了書中兩個非常可愛的主要角色,即喜歡說臟話的外婆和擺脫販毒團體的少年德文特(DeVante)。
13. 本片編劇Audrey Wells在電影小范圍公映的前一天因癌癥去世。
14. 本片剛剛進行小范圍公映時,在IMDb上評分低至4.9/10,當時的一星評論主要是針對電影主題,認為不該拍攝這種電影。現評分為6.8/10。
15. 原著結尾曾列舉了十幾個人名,我在譯書時曾一一查過,并做了注釋,現依序摘錄如下。
奧斯卡(Oscar):指奧斯卡·格蘭特(Oscar Grant,1986—2009),一名二十二歲的黑人男孩兒,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市被警察開槍打死。
艾亞娜(Aiyana):指艾亞娜·瓊斯(Aiyana Jones,2002—2010),一名七歲的黑人女孩兒,在底特律警局特別行動小組指揮發動的突襲期間中彈身亡。
特雷文(Trayvon):指特雷文·馬丁(Trayvon Martin,1995—2012),一名十七歲的黑人男孩兒,在佛羅里達州的桑福德市被社區聯防組織的志愿者開槍打死。
雷吉亞(Rekia):指雷吉亞·博伊德(Rekia Boyd,1991—2012),一名二十一歲的黑人男孩兒,在伊利諾伊斯州的芝加哥市被警察開槍打死。
邁克爾(Michael):指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1996—2014)一名十八歲的黑人男孩兒,在密蘇里州的弗格森市被警察開槍打死。
艾瑞克(Eric):指艾瑞克·加納(Eric Garner,1970—2014),一名四十三歲的黑人男子,在被紐約市警察局逮捕的過程中窒息而死。
塔米爾(Tamir):指塔米爾·萊斯(Tamir Rice,2002—2014),一名十二歲的黑人男孩兒,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市被警察開槍打死。
約翰(John):指約翰·克勞福德(John Crawford,1992—2014),一名二十二歲的黑人男孩兒,在俄亥俄州的比弗克里克市被警察開槍打死。
艾澤爾(Ezell):指艾澤爾·福特(Ezell Ford,1989—2014),一名二十五歲的黑人男孩兒,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市被警察開槍打死。
桑德拉(Sandra):指桑德拉·布蘭德(Sandra Bland,1987—2015),一名二十八歲的黑人女子,在一次交通管制中被捕,三日后被發現在德克薩斯州沃勒縣的監獄里上吊身亡。
弗雷迪(Freddie):指弗雷迪·格雷(Freddie Gray,1990—2015),一名二十五歲的黑人男孩兒,被巴爾的摩市警察局逮捕,在押送途中意外身亡。
埃爾頓(Alton):指埃爾頓·斯特林(Alton Sterling,1979—2016),一名三十七歲的黑人男子,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吞魯日市被警察開槍打死。
費蘭多(Philando):指費蘭多·卡斯迪爾(Philando Castile,1983—2016),一名三十二歲的黑人男子,在明尼蘇達州的圣保羅市郊被警察開槍打死。當時,卡斯迪爾跟女友和四歲的女兒共乘一輛車,兩名警察命令他停車,并要求他出示駕照和行車證。在卡斯迪爾伸手去拿身份證明的時候,其中一名警官對他連開七槍。
成長在這部電影中被賦予了更為沉重的主題,女主角不是學習愛情、成熟抑或是關于煙酒成癮事物的戒療,而關于種族、身份認同和接受這個分隔社會的殘酷。這讓Starr在事件之后的“PTSD”旅程變得異常繁重,也十分具有更廣層面上的意義。倒不是很愛故事在最后依然回到了YA小說的方向,但這種粉飾也始終算作一種慰藉。從絕癥、愛上納粹就飽受折磨的虐戀女子再到這里痛苦覺醒的年輕女孩...Amandla幾部電影的角色簡直坐實“第一小苦旦”的位置,面部表情已經初現“年輕小Viola Davis”的面相(不確定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演喜劇是挺討喜的,下部《漩渦》的角色能夠有突破就好了。
So when you ready to talk,you talk.Don't ever let nobody make you be quiet.
和預告沒差。煽情還是很煽情,看得難過主要是社會學課看了太多非裔受到歧視生活環境惡劣,以芝加哥為代表的紀錄片就很多。作為亞裔這幾年來我對身份越來越敏感…以一個高中生的視角講一個如此激烈的故事已經很難了,我竟然在游行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和《底特律》的相似處。
這類電影太多了,相似的段落你可能都已經看過不下十遍了,相似的事件也發生了一起又一起,我們很難從故事角度再去評價些什么,因為這樣的事情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正在發生、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身為局外人(美國以外),當我們冷靜下來再看待事件中的每一個角色:黑人的憤怒、白人的憐憫、媒體的煽動、警察的包庇,仿佛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任何一環的改變也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
小白男朋友好的讓人不敢相信。
如果你非要在警察讓你把手放在看的見的地方的時候梳頭,那你這輩子只能沒頭梳了
今年種族問題剖析的比較好的作品了。情感帶入很強很強。
中間一群白左舉著Black lives matters去游行,其實只是為了逃課的情節,真的是太諷刺
3.5 雖然只有很小一段說了為什么黑人社區毒品和犯罪泛濫的原因,但能說清楚已經不錯。故事確實已經是預告片展現的一樣,女孩的心理轉變也很自然令人欣慰,但結尾確實有點不知道怎么收的意思
看到弟弟拿起槍、姐姐挺身而出阻擋那段,我眼眶濕了下。矛盾衍生仇恨,仇恨又制造更多仇恨。即使總有人努力去改善這個世界,為其奮斗拼搏,希望它能變得更美好,但卻無法避免許多糟糕、悲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過,至少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換來了更多的自由與平等。而我們,某些歧視與誤解得到大眾認識和改觀的可能卻遙遙無期。—— FIND YOUR VOICE. SPEAK U. CHANCE THE WORLD. NEVER BE QUIET. NEVER STOP DOING RIGHT.
故事切入點不是已逝的案件受害人或其家庭,而是案件的目擊者,她的家庭、她的境遇、她的掙扎給觀眾描繪出了她們真實的生活。女主一家到當警察的叔叔家避難的時候,兩人有一段對話,同等條件下如果是個白人,你會直接開槍還是說‘舉起手來’,叔叔猶豫一秒回答說,‘舉起手來’,即便叔叔也個黑人。這種仿佛約定俗成的區別對待才真的刺痛人心。盡管電影最后的走向是爛俗的大和諧,但對種族歧視這一主題的談論并不膚淺,那些自認為沒有種族歧視卻又有意無意出口傷人的人,那些控制不住自己總會演變成暴力收場的同胞,那些穿插在畫面的黃皮膚...無處不刻著“種族”的烙印。
沒有誰能夠在《你給的仇恨》里保持立場的中立,所幸電影以一個目擊者的眼界做到了這一點。這部聚焦種族沖突的作品混雜著各自視角、各種聲音和各種利益關系。凌駕于人性之上的權力和暴力將你我劃分到了強與弱而非簡單的黑白兩個陣營,任何正義與道德的爭取都因力量的懸殊而無法實現。女主角試圖克制并遠離仇恨,然而最直觀的膚色卻是她無法繞行的立場。好在影片最終沒有陷入《黑色黨徒》政治先行的窠臼當中,而是明智的將一切沖突落腳在女孩的成長上。這也為于此探討的議題指出了可行之道,因為否定自身才是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前提。
一顆星給用梳子梗回敬塑料花朋友
1. 黑人已經可以去比較好的高中跟白人小孩子一起上學,孩子之間沒有什么種族歧視。只是白人并不能夠理解細微處黑人受到的歧視和隨時都可能有的死亡威脅。2. 白人男友一直很重情。3. 黑人已經可以在警隊工作,而且經濟地位也不低。加入了黑人社會內部的問題,毒品販賣,工作機會稀缺等,把問題細化了。
白人們一邊緊握著腰間的配槍,一邊喊著冷靜。黑人們一邊大聲呼喚公平正義,一邊販賣仇恨。摒棄原有的刻板印象才能化解紛爭,而不是靠高高在上的憐憫。改變自身的文化困局才能贏得尊重,而不是靠匪幫說唱和毒品。沒有人愿意看見流血犧牲,沒有人愿意每天示威游行,到處是槍聲,因為你們給我的只有仇恨。
我們阿毛這么可愛竟然演黑幫大佬。我以為黑幫大佬他老婆讓孩子們都離開那場戲是要大義滅親...
算是近年來平權影片當中非常有感染力的一部,紀實的同時充滿矛盾沖突,幾位年輕演員也非常出彩。生活在美國才感覺到種族問題的嚴重,也感受到社會弱勢群體生活處境的艱辛
前二十分鐘太尷尬了,女主顏值和演技都像范冰冰。換個不那么愛突出“我做什么表情都美如畫”的演員可能會好很多吧。
7分。權利經常是需要爭取的,否則就被故意或無意的無視。。然而歧視卻無處不在,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地域歧視,性取向歧視等等,等等。。。。。小女孩演技一般,笑的比較甜。關于白人男友部分,稍稍有點太暖男,顯得有些肉麻和假。
故事角度來說,這是最近這波種族題材里最具感染力的,但不管出于何種原因,找了個這么漂亮的黑白混血女主代表被歧視的黑人群體是不是有點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