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致敬先輩,為中國的復興所做的一切,以點輻射面,通過起源的共產黨宣言及翻譯者望道先生,還有蔡慕暉先生,及許多許多革命者,看到了近代先輩們對國家的熱愛,感謝每一位先輩的付出。
致敬!!!
電影整體的觀感還可以吧。幾個重要的人物也算明確(施存統感覺有點不太連貫),圍繞望道先生譯前和譯后,因為共產黨宣言這本著作所輻射出的對周圍人物的影響,及主要人物對信仰的詮釋,還算是到位。
但是由于望道先生生平跨度時間長,所以情節感覺有點瑣碎,像一塊塊場景拼起來的,著重描寫一個時段感覺會好一點,群像戲的話電影時長還是不夠,還是比較適合拍成電視劇。然后燁哥的聲音感覺有點出戲,以后多接點用眼神表達的戲會不會更好一點??。
另,文詠珊女士??旗袍好有氣質,好像看見了年輕的、冬天的玉姐,革命者共有的但是又不同的氣質拿捏的恰到好處,能明顯分辨出角色,一級棒??!祝文女士越來越棒,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多多拍拍戲哦??!!!
本人不是什么cp粉,只是文女士的事業粉,看電影就是沖著革命先賢陳望道先生,和演員文詠珊女士來看的。電影整體整體觀感還可以,可以一看。
以上僅個人觀點哦??。
先下個結論,該片為內容豐富的答辯??
融合元素真的太多了,典中典。
(劇透劇透劇透,想看但沒看的遠離!!!
爛包括但不限于:
【全員工具人:
女性工具人不用說了,因為戲份多的女性本來也就沒幾個。女主,哦不對,應該稱呼她為男主的妻子??(蔡慕暉),完完全全是襯托男主的工具人,前半段負責美美美和愛慕男主。
之后莫名其妙愛上了算是她的老師的男主(算是是因為女主呃劇里也沒交代啊她什么身份,但她和學生混在一起,男主是學校的老師,我說她愛上了老師沒錯吧w)。
蔡表達完對男主的愛意之后出國留學,隨后沒有戲份,直到412事件男主奔潰大哭,坐在雨中,蔡直接閃現給男主一個埋胸抱。。。
好家伙啊好家伙,喜歡男主襯托了男主的魅力,其余時間就是安慰男主為男主付出唄。
后面蔡甚至還有句典中典臺詞,你死了我怎么辦啊??
(我還還蠻喜歡文詠珊姐姐的嗚嗚??,之前雪中悍刀行我覺得她老帥了,這本電影里我只想狠狠打她一拳,勸她清醒一點??)
【強吻:
劇情是傳播共產思想被人查,然后把現場偽裝成婚禮現場。新娘林茵,新郎楊阿龍。男主出聲帶頭起哄讓他們親一個,全場人起哄。女生不愿意,男生直接強吻。。。
后面衛兵走了,男女主看林茵追打楊阿龍,女主感嘆他們互相喜歡。。。之后他們還真結婚了。。。
好家伙是不是覺得他們互相喜歡親就親了,當人家當時不!愿!意!啊!而且事后還第三視角以蔡的口吻說他們互相喜歡,惡不惡心啊??純純的答辯劇情,什么修勾粑粑啊
把男生塑造得像無賴,把女生變成受害者,然后在一起告訴我這是愛情,哈哈,大可不必。
【剛生完孩子的母親雨中狂奔,帶孩子去見到要被槍斃的父親
哈哈沒錯沒想到吧,還是我林茵噠!我雖然剛生完孩子,雖然下著大雨,雖然孩子還小,但是我要抱著她狂奔只為了見到父親??好感動,嗚嗚嗚??
還有典中典之母親帶著孩子在刑場外大喊我帶著孩子來見你了,刑場里某反派問孩他爹,你是選擇死還是選擇說自己不是xxx,這樣就可以見到孩子,還可以陪ta一輩子。。。
為什么別的人槍斃就是直接開槍就死,到了阿龍(孩他爹)這里,就是停下來給他選擇?哦我知道他是隊長,但是對方知道嗎,而且隊長又怎樣呢,好的我知道這是留白電影不可能什么都拍到。。。算了不安慰自己了就是劇情需要,需要一個母親抱著孩子場外大喊,場內孩他爹毅然赴死的劇情。??
【男主生病,女主(這劇情真的能算女主嗎)為了男主去找反派(戴),反派讓她在男主和背叛xx立場中做選擇。
當然女主選擇了不背叛,選擇了放棄男主。問為什么,因為男主也會這么希望的??。結果回家后經典被男主指責????不應該去找戴,覺得那是戴的施舍,他不需要。
那你去死好咯??(與偉大的歷史人物無關,純純指電影塑造下的答辯男主)。
之后更是典中典,女主做了抉擇之后有人送藥來了男主不用死了。那你這個劇情不就是為了讓女主做選擇嗎,她選擇了放棄男主,但我為什么還說女主是工具人,因為她選擇的根本不是她的立場,而是選擇了男主的立場,
她的根本作用就是圍著男主轉。男主根本不會死,劇情要體現的只是男主身邊人對道路的堅持,再以此突顯男主,再用男主指責女主根本不應該找戴的話,來進一步顯示男主對道路的堅持,對戴和他們錯誤的道路的反對和毫不妥協。
(時間線是女主做選擇,被送藥救了男主,男主指責女主)
【不死男主
男主永遠沖在最前線永遠喊著這里是學校!他們都是學生!你們不能這樣!你們怎么能這樣!
然后學生們全死光啦,就男主還活著,然后男主再次沖鋒,再次擋在最前面,再次毫發無傷、全身而退,好家伙,我只能直呼好家伙,再好運都不如男主,再命大都不及男主。
好的就罵到這里,平復了一點點??吃到答辯的心情。
聲明一下,本人愛黨愛國愛人民,我只是罵電影,尊重歷史人物與事件。
(有錯別字和邏輯不通很抱歉,太生氣了嗚??大,雖然估計也沒人看到吧w
單位組織觀看的電影,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汝之砒霜,吾之甘飴。我一生,以翻譯《共產黨宣言》為榮。”電影以陳望道老先生的一生為主題,刻畫了一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以共產主義精神為指引、在夾縫尋找光明的時代。從臨危受命翻譯《共產黨宣言》,到冒著抓捕危險夜里為工人們講解共產主義思想,再至面臨生命威脅仍堅持籌錢創辦新聞館……在望道先生這些短短的生命縮影里,我們看到先生為共產主義熱烈奉獻的一生。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為了在短時間內高效翻譯出《共產黨宣言》,陳望道回到了老家義烏分水塘村一間久未修葺的柴房,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門板,既作床鋪又作書桌。他不舍晝夜、廢寢忘食,甚至將墨汁當做白糖蘸著粽子吃,只為能用最合適的詞語翻譯出最適合中國國情的譯本,為那個黑暗的世界中投入可以被人追尋的光明。
電影《望道》刻畫了不僅是陳望道,還有一群同時代的“望道者”群像。工人楊阿龍目不識丁,但在進步的知識分子的潛移默化之下,開始參加工人活動并成為組織者,最終被捕。臨刑前,他為了能見未出生的孩子一眼而向行刑者下跪,但卻被要求以背叛信仰為代價。他選擇站起來堂堂正正去赴死,絕不要他的孩子以他為恥。蔡慕暉在救丈夫與背叛共產主義信仰之間抉擇,最終放棄了寶貴的盤尼西林,因為“我知道,我守護的那個人絕不會為了活命而出賣自己的靈魂!”
電影望道,講的是共產黨宣言翻譯者陳望道的故事,也就是后來復旦大學校長。開篇陳先生即引用老子“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故改名望道。”陳獨秀期望共產黨宣言的翻譯應做到“淺白易懂,語句優美”。面試了留洋海龜,清末遺老等一干人后,見到了陳望道,方覺得合適。陳望道回到家鄉,利用英文,日文對照著翻譯,在緊迫的20天付印期限內的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白話的翻譯。時過境遷,當初在新青年共事的三人,陳望道繼續教書育人,戴季陶選擇擁護孫中山和三民主義,在國民黨擔任高官。陳獨秀臨終前在四川一所小學教書,編寫了小學教材,說是希望留下些有用的東西,最后說到自己所剩日子不多了, “只有自己承認才是真正的失敗”。令人唏噓。電影表達了以陳望道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對于共產,真理,理想的堅定信念,成為黑夜的追光者,真理的捍衛者。
其實對于《望道》這樣的主旋律重點題材,還是挺愛看的,這是實話,因為至少能看出是花了錢的,服化道,整個班底都可以算是國家頭部。這種方式早在”大業“系列之前,應該就有了,在我印象中,最早應該是《鴉片戰爭》那樣的片,攝影很”港式“,跟之前的國產片很不一樣,當然跟中國臺灣的長鏡頭也不一樣。但老實說,港式攝影為了機動靈巧,有時候常常是”三板斧“,而不追求整體的協調與風格……說回《望道》,自然跟一般的電視電影有明顯區別,但在敘事上,卻是保持一致。故事的落點,既不是宣言,也不是望道,更不是組織……往好了說,是介于這”人,物,事“三者之間,不好聽點,那就是一道菜,三不沾。可能也就如同本片的女主扮演者文詠珊女士一樣,原先的長發紅唇,被沿盡鉛華后,真的便毫無特點,外貌,氣質與口才,同樣”三不沾“……整體說來,不免替主旋律”杞人憂天“,接下來還能拍什么?怎么拍?歷史,人物,事件,能拍的,都拍得差不多了,所謂的明星也都演了個遍,主旋律同樣需要與時俱進,更新換代,而不是在片尾來首說唱,便能了事!
罕見的不枯燥的主旋律電影,畫面質感和音效都不錯,故事情節根據時間一步步推進,前面的情節鋪墊和中間的沖突爆發都松弛有度并且邏輯合理,結尾有個小小的反轉,一些積攢的感動情緒被瞬間放大推進。
特別喜歡電影中針對人物眼神的幾段特寫,主角的年齡跨度很大,胡軍和劉燁在神態上的轉變都能深刻體會到。胡軍的演技一如既往的穩定,尤其在老年階段和劉燁的一段對話,通過演技帶動面部的肌肉走向,那種含蓄不甘的情緒被立刻生動的傳達出來;劉燁的幾場爆發戲的情緒帶動作用還是很強的。他們仿佛就像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
故事結構比較清晰,循序漸進引導觀眾的進入影片中的紅色年代;文詠珊的表演可圈可點,前期含情脈脈在火車上看著劉燁真的真的好美,人物塑造連貫,確實演出了堅定的信念感,哭戲也比較有代入感。
年輕演員演技都還挺有靈氣的,眼神都好清澈,長相也很帥氣;阿龍印象最深刻,演技特別生動特別有張力,這張臉太適合大熒幕了,現場看頭小臉小。
總之,值得一看,希望先輩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銘記。
給三星全憑題材。傳記做得不像傳記,望道本人的篇幅應該不到一半,想通過描寫其他人來襯托他也做得太失敗了。演員選擇上你讓二十多歲的演學生挺好的,但一直讓他們演到底變成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真不行,不僅演了還要懟大臉,導演你看看他們臉上飽滿的蘋果肌像中年人嗎……這電影當胡軍劉燁共同出現的時候,鏡頭語言里只有好愛兩個字。最后的那首rap作為片尾曲,合適嗎合適嗎合適嗎,導演自己聽聽合適嗎!!
部分音樂抄襲《血戰鋼鋸嶺》
演楊逢林的小朋友也太可愛了吧,氣質也很干凈純粹
男女主感情戲太難看了,中間假裝結婚要親一個也很討厭……沉重的歷史真讓人難受……
他與胡軍飾演的“仲甫”之間對于“革命之道”的追求從惺惺相惜到分道揚鑣也讓人唏噓感嘆。
內容撐不起來一部電影,片尾曲真的突兀大學姐嗚嗚嗚
胡軍,劉燁,出走二十二年,歸來仍是同志
相信很多人一開始關注到這部電影還是因為劉燁、胡軍這對銀幕組合吧,不知道會不會有CP粉在這部作品里去嗑他們,我也比較好奇片方會不會主動做這方面的營銷?至于陳望道的故事,其實很早就聽說過,那個年代最初接觸新理論的那批人其實是挺讓我敬佩的,他們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為了自己的信仰真的是可以拋頭顱灑熱血,如今則更多是道貌岸然者滿腹蠅營狗茍。電影在人物塑造方面還是顯得相對臉譜化,情節推進則有一些公式化,所以即便是好演員也很難把人物演繹到真正的飽滿和立體。最后就是各地政府為了挖掘本地的紅色題材真的不遺余力,我也很好奇他們彼此之間是不是也會暗自攀比?
片尾曲是一段rap起頭還是第一次在這種片子上聽到,演宣中華的那個男演員蠻帥的。劉燁怎么化妝都不老,胡軍倒是蠻有年紀的層次變化的。
這樣我們也算共白過頭????
2星給劉燁提著東西去看晚年胡軍,隔著窗戶,眼神拉絲
除去爹味的部分,其實劇情還挺耐人尋味的??
群戲很贊 都是實力派演員 誰看了軍燁能不激動
戴季陶的選角和演法都好低配廖凡噢
這群距離現在已經超過百年的青年們,是迥異的、鮮活的、具體的。
看過,不推薦。以為是??宣傳片,沒想到啥也不是。想講的內容太多,最后什么也沒講清楚。
復旦校友致敬老校長的作品,跟《無問西東》一比就遜色了。主創老老實實拍了個老套乏味的命題作文,陳望道成名早、人生履歷長,電影就四平八穩地拍了個流水賬。其實主旋律不見得就一定要拍得很保守,像《革命者》起碼在劇本結構和視聽語言上花心思搞點創新,再看這部里的升格鏡頭、煽情配樂都太過時了。軍燁這么大的爆點,倒不用你搞擦邊吧,但是上映后居然連一丁點話題都出不來,也說明對手戲是真的沒觀眾可以挖掘討論的火花。文詠珊太出戲了,嫩模臉溜光水滑,演技差得很穩定,給她找的配音也很差,第一不貼臉,第二連口型都不太對得上,像是想趕緊錄完下班。劉燁無功無過吧,最近幾年角色很同質化,期待今年回歸商業片。
太碎 太急 太刻意
和w同學奇葩共賞析,其中w同學目的不純,按下不表。我懷揣“來都來了”的心態,只覺得外帶的漢堡王真好吃。劉燁一招白鶴亮翅太極拳,頗有果郡王五糧液廣告之風;女主的進步女性觀就是能實現自由嫁人,恩格斯無語凝噎;感謝導演快進戀愛部分,黑屏一行大字“十七年后”,楊過小龍女的愛情也不過如此;震驚!小徒弟的爹竟是老徒弟(男),小徒弟的娘也是老徒弟(女),娘在解放后出現了!長本領了!但妝造比小徒弟還年輕,引人深思;片尾曲可以說是一種“中國有嘻哈,文明你我他,未來靠大家。”
1、這主角找的嘿嘿嘿??2、但是感情戲加的有點尬3、有些地方挺好 但是有些地方不太行 索性不打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