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登月第一人-HD

    登月第一人

    動作片/美國/2018
    當前位置:首頁 動作片 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

    評分:
    0.0很差

    分類:動作片美國2018

    主演:瑞恩·高斯林  克萊爾·芙伊  杰森·克拉克  凱爾·錢德勒  寇瑞·斯托爾  派屈克·福吉特  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塞倫·希德  奧莉維亞·漢密爾頓  巴勃羅·施瑞博爾  謝伊·惠格姆  盧卡斯·哈斯  伊桑·恩布里  布萊恩·達西·詹姆斯  科里·邁克爾·史密斯  克里斯·斯萬博格  ?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猜你喜歡

    • HD

      海宮艷盜

    • HD

      槍手2025

    • 更新HD

      路西法2

    • 更新HD

      核爆13秒

    • HD國語|粵語

      七小福

    • HD

      假日驚情

    • HD中字

      斷了氣

    • 正片

      殘陽獵殺

     劇照

    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1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2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3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4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5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6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16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17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18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19登月第一人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影片將聚焦美國傳奇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生平,重點講述他在1961-1969年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月者的過程,同時也展現出人類在這次史上最危險的宇宙探索征途中所付出的難以想象的國家與個體犧牲。  影片根據詹姆斯·漢森的傳記作品《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人生》改編而成。  尼爾·阿姆斯特朗,是人類歷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他1930年出生,2012年逝世,是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計劃宇航員。在美國航空航天局服役時,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成為了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宇航員,也是第一個在地球外星體上留下腳印的人類成員。

     長篇影評

     1 ) “登月”和“第一”都不是重點,關鍵是“人”

    影片氣氛非常隱忍和克制,甚至有些沉重,但卻很對我的胃口。

    阿姆斯特朗的三次飛行任務,都刻意強化了座艙內的憋仄、擁擠和壓抑。鏡頭在狹小的空間里轉換,與此同時,是無休止的震顫、濃重的喘息、金屬摩擦的異響和艙外飛濺的火光。觀眾亦彷佛一同置身于這個黑暗與顫抖的斗室之內,感受著孤獨,感受著痛苦,感受著恐懼。

    飛向太空,對于我等看客來說只是一場秀。但對于太空人,卻是一次賭上生死的未知旅程,楊利偉也曾在升空過程中遭遇共振瀕臨死亡。在雙子星任務火箭升空一段,影片的視角鎖定在太空艙內,表現形式極具災難片風格,進入太空后兩人相視一笑,分明是一場劫后余生。第一次看時口不能言,第二次便忍不住流下淚來。我們都知道,成為一名英雄很難;而現在我們看到了,成為一名英雄很難。

    太空的遼闊、壯麗、深邃和寧靜,無論看多少次都仍然讓人沉醉。土星升空和鷹號著陸的兩個大場面音樂出色。尤其是著陸過程中“警報-目光-月面”的剪輯和BGM共同營造的緊張感,看到人呼吸停滯。打開艙門一刻萬籟具寂,月球上的畫面引人入勝。

    已經數不清全片給了阿姆斯特朗的眼睛多少個鏡頭,從最初的游移,到沉穩,到在黑暗中也依然閃著堅毅的光。這部影片重點不是“登月”,而是“人”。月球上蒼茫寂靜,只有阿姆斯特朗回望地球的孤獨身影。在那個無人注視地方,他不再是一個英雄,而只是一個父親。喜歡結尾一幕,沒有話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8分,181220@北京

     2 ) 阿姆斯特朗不是CPer,他只是在挑戰一個人的極限

    看完電影,我去喝酒了,喝的不是很清醒,但還是有很多話要說.

    之前,我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去過的朋友可能知道,那里有一個荒廢十多年的景點,叫大王峰,基本上人跡罕至.不湊巧的是,我在途中遇到了幾個外國姑娘,她們繞開了很多熱門旅游山峰,徑直去攀登了這座廢棄的景區山峰,我跟在后面以至于速度太慢跟丟了.可是,在攀登的過程里,這其實就是一座絕山,登上山頂只能從懸崖的間隙里爬上去,人在懸崖相交的縫隙里攀行,所以,在這次旅途里,我不得不佩服外國人的勇于探索和冒險精神.

    麥哲倫,現在想想,他是多么大的勇氣,環球航行.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說一句國人不愛聽的話,大家都比較慫.這種慫從骨子里長出來,害怕冒險,討厭不穩定,不能忍受風險.其實,這種價值觀念硬是要分一個上下的話,落后國家落后的原因就是不敢去嘗試不可能的事情.赫茲和牛頓等等這些現代物理學的計量單位,沒有一個中國的.

    斷不了舍離,想來想去那個chance有多少,交換的砝碼是多少.

    落后就是落后,不能創造就是不能創造,人慫就是人慫,這是事實,不可否認,所以說阿姆斯特朗登的不是月,其實是人類挑戰的極限高峰,而且并不是所有創造偉大功績的人都是優秀共產黨員或者新長征突擊手.

    我從武夷山旅途回來,驚詫于曾經置身自己于險境,但從此更愿意探索和冒險,

    關于月亮,還真是有一些緣分,夜里曾在北京的時候,爬上一座荒山,拍攝了月亮的照片,我更加認為了沒有經過探險和冒險的事情都不值得珍視,沒有冒險也不足以談人生.

    附上我拍攝月亮的照片,驚詫于阿姆斯特朗真的登上去了.

    拍攝的第一張月亮照

    滿月的時候,第二次去拍攝

    月亮,無論如何拍到的就是這個角度,它的背面確實看不到.

     3 ) 【C+影評】登月第一人:你以為是《阿波羅11號》,其實是《月球先驅》噠!

    當我們提到太空電影時,首先想到的標簽,往往是科幻故事、英雄主義和探索精神,但很少真正地關注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個體。但這種情況,自奧斯卡級別的《地心引力》之后開始逐漸改觀,《火星救援》就在重視人文關懷的同時還對技術本身保持了很高的關注,《隱藏人物》更是直接把鏡頭對準了默默無聞的少數族裔科技工作者們。

    而奧斯卡影帝西恩·潘在今年帶來的劇集《火星先驅》,與達米恩·查澤雷和瑞恩·高斯林的新片《登月第一人》,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類似的紀實風格,將歷史性大事件的核心主角,從《世界末日》式的缺陷英雄形象重新降格為人,同時又不像《星際穿越》一樣煽情過度,而是事無巨細地展示劇中角色如何在生活中的不同身份之間取舍和做出犧牲。兩臺反高潮的太空戲劇,都不約而同地把真正的航天內容,放在了故事的最后,而幾乎將故事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家庭和個人抉擇上——當個人命運與人類命運相互交叉時,任何選擇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與達米恩·查澤雷的前作《爆裂鼓手》類似,《登月第一人》偏向自然主義的表演和敘事風格,不僅為故事和人物本身提升了可信度,更為觀眾帶來了自恰的敘事空間,降低了觀察角度——甚至能得到近似第一人稱的體驗——從而大幅提升了代入感。這與好萊塢之前,對太空電影奇觀化和娛樂化的表現,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與《火星先驅》類似,《登月第一人》有一種植根于60年代的,脫離意識形態之爭,沒有被稀奇古怪的政治訴求所污染的黃金精神。

    在傳統的太空電影中,往往在有意或無意中通過去人格化和英雄化,拒絕承認宇航員也有正常人的情感,更不用說去討論它們了。而這樣一來,就降低了宇航員作為一項職業,所要面對的生理和心理風險——尤其是后者——這不僅僅是能夠憑借勇氣或意志就能一言蔽之的事情。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和編劇喬希·辛格(《聚焦》《華盛頓郵報》)眼中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并沒有放棄作為父親和丈夫的身份,從而讓電影能夠與觀眾之間建立真正的情感共鳴。在達米恩·查澤雷的多年合作伙伴,攝影萊納斯·桑德格倫的鏡頭,就像《美國狙擊手》的做法那樣,始終保持在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主觀面:無論是在NASA聽簡報,還是給兒子讀睡前故事,與妻子冷戰,都能夠更好地傳遞他的彷徨和不知所措。這些強烈的個人感受,目的就是讓觀眾跟隨深受大男子主義困擾的尼爾·阿姆斯特朗一起,感受到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沖擊力。

    即便《登月第一人》更加近似一部歷史心理劇,但電影仍然在飛行的模擬體驗上實現了自《地心引力》以來的一次飛躍。與后者對3D的超凡運用不同,前者并沒有太多畫面上的技巧,而是更加專注于讓觀眾進入尼爾·阿姆斯特朗的身體之中,從而感受到在幾個G的加速度下,從事看似簡單的活動,其實要面對怎樣的驚人考驗。

    而達米恩·查澤雷提升代入感的另一個做法,就是對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環境的精確重述。除了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在之前的太空電影中(如《阿波羅13號》)被忽視的內容——比如在電影中段,可以看到許多非裔美國研究者們(《隱藏人物》)認為,預算高昂的阿波羅計劃是在轉移公眾對當時如火如荼的平權運動的注意。而持有類似觀點的并不局限在少數族裔群體中。同時,在片中的電視節目中,也暗示了越戰引起的抗議活動,這種不安和動蕩的情緒能夠滲入故事中,讓《登月第一人》在氛圍的把握上,要比其他反映美國太空計劃的電影更加真實——排在前面的,幾乎只剩下HBO的迷你劇集《從地球到月球》了——后者的地位,幾乎可以類比于《兄弟連》之于二戰題材影視作品了。

    達米恩·查澤雷是一個非常注重角色內心體驗的導演,這在《爆裂鼓手》上已經有過了非常清晰的展示。而像瑞恩·高斯林和克萊爾·福伊這樣,表演風格內斂的演員,也讓劇本能夠在沒有對話的情況下,能夠很好地傳達角色的深層情感——尤其是夜深人靜之后的恐懼與孤獨感。

    而與《爆裂鼓手》的另一類似之處,就是對悲劇和失敗的重新解構:所有的犧牲,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自我凈化,在迎來成功之前,去除不完美的因素。這種帶有強迫癥風格的對完美的不懈追求,在J·K·西蒙斯的演繹下有著令人恐懼的壓迫力,而在瑞恩·高斯林和一代又一代的NASA人的努力下,象征著人類在踏往未知的道路上反復自省,所必須承擔的堅韌意志——盡管它能摧毀一個人的生活,盡管它對這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似乎是毫無意義的。

    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我們需要在這里失敗,所以我們才不會失敗。”

    這才是先驅者們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

     4 ) 《登月第一人》是部佳作,但卻遠沒有讓人驚喜

    作者 | LORENZO

    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于昨天拉開帷幕。作為最老的電影節,威尼斯在多年走下坡路的陰影中逐漸走出,搖身一變成了奧斯卡風向標。去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得主《水形物語》不僅最終摘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影片導演吉列爾莫·德爾托羅更擔任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因匯聚了不少著名導演的新作,該屆威尼斯電影節被譽為名副其實的“大年”,而開幕電影《登月第一人》,是憑借《愛樂之城》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達米恩·查澤雷的最新力作。

    《登月第一人》是達米恩·查澤雷的第三部作品,2015年他憑借處女座《爆裂鼓手》橫空出世,摘得當年圣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6年的《愛樂之城》更是叫好叫座,成為奧斯卡最大奪冠熱門,雖最終遭遇“烏龍”惜敗《月光男孩》,未能摘得最佳影片,卻依然拿下了6座小金人成為奧斯卡最大贏家。

    今年威尼斯電影節能請到這位當紅導演的新作《登月第一人》來開幕,可謂噱頭滿滿。影片不僅沿用了《愛樂之城》里的男主演員瑞恩·高斯林擔綱本片男主角,還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聚焦》的喬希·辛格作為本片編劇,以及斯皮爾伯格作為本片制片,可謂巨星云集了。

    《登月第一人》將聚焦美國傳奇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生平,重點講述他在1961-1969年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月者的過程,同時也展現出人類在這次史上最危險的宇宙探索征途中所付出的難以想象的國家與個體犧牲。

    關于太空的電影其實不在少數,遠一點的有1968年庫布里克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198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太空先鋒》,1995年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十三號》,近一點的還有2013年的《地心引力》和去年的《隱藏人物》。《登月第一人》在這個時候橫空出世,想要把登月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講出新意,難度不可謂不大。

    然而電影首映后收到了英美媒體的廣泛好評,電影爛番茄新鮮度92%,Metacritic上得分81, Indiewire打出B+,英國電訊報和衛報也紛紛打出四星。莫非這部電影真是繼《2001太空漫游》之后最好的太空片?

    誠然,《2001太空漫游》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太空的認知,而《地心引力》里那些驚心動魄的太空危機還讓我們心有余悸,技術和視覺效果讓人嘆為觀止,電影《登月第一人》卻未在技術上遜色于這兩部電影。

    電影一開場的阿姆斯特朗的在大氣層和宇宙空間的一次彈跳測試,達米恩拍出了一種波瀾壯闊的感覺。伴隨著巨大轟鳴、高速旋轉,讓人深感不適的失靈提示中,我們只短暫窺得脫離大氣層后太空的那一絲寧靜,隨即又被卷入無盡的恐慌。這樣讓人手心出汗的緊張戲碼,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太空艙中,完全媲美《地心引力》的橋段。

    而理所當然的,電影后半段的登月戲碼,曾經在電視上或者在紀錄片里能夠看到的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一小步,如今在達米恩的執導下,不僅過程更加豐富:從火箭噴發的那一秒開始,觀眾便能跟隨著火焰和高溫陡然升入空中,直至最后驚險降落月球;而且細節讓人震撼:大到月球上的環形山,小到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的鞋印,登月的壯舉盡收眼底。

    電影終于讓這曾經黑白電視上轉播的一小步,變成了大銀幕上震撼人心的一大步,技術的勝利不容置喙。相信《登月第一人》會像《太空先鋒》和《地心引力》一樣,在奧斯卡上斬獲技術獎項。

    《登月第一人》與以往的美國太空片最大的不同,或者說是對月登月這件壯舉的表述的不同,在于并未給阿姆斯特朗設定一個高大偉岸的英雄形象,而是通過更加私人的、更加細微的阿姆斯特朗的家庭、親情、友情的描述,給了阿姆斯特朗一個全新的血肉之軀。

    首先是阿姆斯特朗的女兒凱倫在因為腦癱早夭的打擊,這一場葬禮讓阿姆斯特朗從此心靈緊閉,冷靜得似乎是因女兒的死導致。而在登月前與兩位兒子的告別戲碼中,他那有點幽默的類似新聞發布問答般的答案,又讓阿姆斯特朗的英雄形象變得立體,且復雜。而在后續的用生命堆砌出來的NASA試飛中,又有兩次事故和一場葬禮,這都或多或少將壯舉背后的犧牲與辛酸銘刻在阿姆斯特朗的心上。

    最終在登月后他撒向環形山的女兒的手環,似乎將人類登月的偉大志向,細化成了人類最細膩最綿長的情感驅動。或許,阿姆斯特朗只不過盡了已逝同事之未竟之事,上九天攬月,以女兒的名義。

    然而,《登月第一人》雖然找到了巧妙的切入點來講述這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卻依然四平八穩,缺少驚喜。尤其是本該在登月時造成的追思女兒的情感高潮,由于電影前半段的鋪墊太少,還被突兀的幾幕閃回打散,導致并未噴涌而出造成巨大的殺傷力,著實可惜。加之電影為了顧及冷戰大環境、NASA登月項目的反對潮流(Whitey on the Moon)、以及美國的愛國主義等等,不得不加入種種細節,導致電影面面俱到,主線卻不明朗了,就此而言,《登月第一人》雖是佳作,卻比達米恩的前兩部作品《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缺少靈氣,無法說是杰作。

    達米恩用了他御用的攝影、配樂來保證《登月第一人》的質量,所以即便電影并非杰作,卻依然質量過硬。想必在明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我們一定會看到《登月第一人》的名字。

    肯尼迪說“我們選擇在這個時代登月,還要做其他事,并不因為它們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很難。”無法忘記電影里的這些時刻:阿波羅11號火箭升空,直入云霄的那一刻;登月艙門打開,世界瞬間寧靜的那一刻;阿姆斯特朗邁出一小步,踏上月球的那一刻;感謝《登月第一人》能帶我們穿越時空,感受這些人類歷史上的這些時時刻刻。

    · THE END· 這是“不散”的 第708期 文章

     5 ) 當我站在月球上的時候,一切仿佛都凝固了

    今天周日,本來打算去鄰近的AMC電影院看lady gaga的新片A Star Is Born,但是驚喜的發現居然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達米恩查澤雷的新片,First Man(登月第一人)居然也上映了,作為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場電影,之前對其早有所耳聞,可是無奈票都賣光了,所以只好打車去了另外一家AMC,兩個多小時目不轉睛地看完了這部電影,心里五味雜陳。

    達米恩查澤雷大概是那種你每次看他電影之前,都會滿懷期待的那種導演。今年33歲的達米恩年少有為,2014年的他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爆裂鼓手(Whiplash),這部電影我整整看了三遍,直到今天我依舊忘不了它給我帶來的沖擊;之后是愛樂之城(La la land),差一點捧到奧斯卡最佳電影,不過我一直堅信這個頭銜一直離查澤雷不遠,今天看完這部登月第一人,我感覺到這部電影絕對有機會拿到明年的Best Picture.

    電影站在人類歷史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角度,重現了登月整個過程。作為達米恩的好搭檔,瑞恩高斯林在電影中扮演阿姆斯特朗本人,克萊爾芙伊則扮演阿姆斯特朗的妻子Janet. 與其說電影本身是站在阿姆斯特朗的角度敘述,不如說是站在阿姆斯特朗家庭的角度。作為一部傳記片,家庭,親情永遠都是一塊兒好的材料去雕刻琢磨,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從電影開始,就用影像交代了阿姆斯特朗年幼身患癌癥的女兒,Karen. 她在整部電影中都是一個象征,當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表面,將手里帶有Karen名字的prayer手環扔到月球上時,我感覺到整個電影院一片寂靜,我也沒控制住眼淚。

    一部好的傳記片不能大的篡改歷史事實,但也不能缺少元素與象征,這部電影里阿姆斯特朗的女兒Karen就是一個象征。去年十二月上映的I,Tonya似乎在這方面也沒輸,它強調了Tonya畸形的童年,只不過在后半段略微乏力。而這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登月第一人上映兩天在IMDb上的分數也降到了7.7,豆瓣上現在也只有7.9,大大低于查澤雷的平均水平。問題是出在哪里了呢?

    大部分人認為這部電影缺乏驚喜,的確這部電影確實讓我略微失望。當我們看著電影中的阿姆斯特朗站在阿波羅里時我們知道他會活下來;當阿姆斯特朗的妻子跑去失去丈夫的鄰居時,看到的只是一個面容憔悴的,剛失去丈夫的妻子。我們總是希望在電影里期待一些Unexpected stuffs,不過作為對于人類歷史登月第一人的尊重,這部電影幾乎完全按照Jame.R.Hansen為阿姆斯特朗寫的傳記,First Man:The Life of Neil A.Armstrong改編。而電影里對于原型的還原也恰到好處。

    真實的阿姆斯特朗和妻子還有孩子們
    電影中的阿姆斯特朗夫婦(劇照)

    雖然電影的劇情是大概按照人人都知道歷史推進的,但是里面還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元素(畢竟是查澤雷啊!)。當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時,這時穿插進來了一些阿姆斯特朗和家人,妻子,兒子,女兒(Karen)的片段,他們在河邊郊游,陽光刺眼奪目。小Karen趴在阿姆斯特朗的肩上,指著黃昏中的月亮,這是鏡頭突然轉換到月球表面,只有孤零零的阿姆斯特朗一人,他站在那里,在月球表面,這個人類從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崇拜神往的地方,它距離我們永遠不可及,但這一刻,那一刻,阿姆斯特朗在上面,在它的表面,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停下來了。

    電影的結局同樣令人動人,阿姆斯特朗回地球之后,因為害怕帶有外星病毒而要隔離一個月,他的妻子Janet隔著玻璃深情地望著他,他們動人地望著對方,電影就此嘎然而止。其實說一些題外話,現實中,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之后,因為名氣變大而變得孤僻,常常望著Karen的舊照片發呆,人生不是電影,最讓人難過的是,1994年,阿姆斯特朗和生活了38年的妻子Janet離婚了,幾年后又和一位叫做Carol Held Knight的女人結婚了。

    2012年8月25日,載入人類歷史的阿姆斯特朗與世長辭,對于他,這一次一切又凝固了,不同于在月球表面那一次,這一次,一切永遠的凝固了。

    我給這部電影打5星/5星,電影本身4顆星,然而在登月四十多年后,阿姆斯特朗逝世后5年還能看到這樣一部如此高質量的傳記片,我覺得它值得五顆星。因為前兩部音樂電影而成名的查澤雷這一次在配樂上也沒有讓人失望,下面是Spotify上這部電影的配樂Playli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一下:

    //open.spotify.com/user/i21rz9j995ph6l12fx14idpng/playlist/0bz1wkMQzfeRPyclXiNGHL?si=nJ2apHGzSgeuHLSanSJ89w

    最后謝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關注我寫雜文的公眾號:Andysspace,本人目前17歲,正在美國讀高中。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