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明朝崇禎15年,全國內憂外患,大將孫傳庭(戴立忍 飾)臨危受命帶著妻子馮氏(馮波 飾)來到潼關抵抗李自成的軍隊。與此同時游醫吳又可(馮遠征 飾)懷著濟世救人之心來到潼關拜訪師傅——藥局提領趙川(錢學格 飾)。大敵當前,孫傳庭軍中士兵染上怪病,同時還要面對崇禎皇帝(余少群 飾)的催促出兵和潼關豪紳顧清遠(馬精武 飾)等人的自私斂財。趙川因施救不力以身殉職,吳又可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靠著不同尋常的治療方法與孫傳庭惺惺相惜。最后瘟疫終于被控制住,但是國家的病癥能否被戰爭治好吳又可和孫傳庭都無法預料。
本片主題曲由BossaNova女王小野麗莎演唱,這是小野麗莎首次用中文演繹自己的歌曲作品。
明毅宗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距離農民軍占領北京還有兩年。
這一年,農民軍橫掃河南,包圍了號稱“八省通衢”的開封府。
彼時的開封,不僅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是中原的腹心,更是海內能夠比肩京師、南京的“一線城市”。一旦開封有失,朝廷將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遭受多重的巨大打擊,本已相當糟糕的形勢也將進一步走向糜爛、乃至不可收拾。
放眼天下大勢:東虜在關外已成氣候,多次破邊墻入塞飽掠,遼東、華北官軍應對不暇;西南地區的土司叛亂此起彼伏,吸引了朝廷大批軍力;其余內地官軍大多武備廢弛、不堪一擊。只有三邊軍鎮(延綏、寧夏、甘肅)的邊軍由于多年以來持續與蒙古作戰而維持了一定的戰斗力。局勢如此,朝廷只得繼續依靠以三邊軍鎮為核心的秦軍集團作為對抗農民軍的主力,以解開封之圍。
至于主帥人選,朝廷則想到了曾在鎮壓農民軍過程中“大顯身手”的前陜西巡撫、現監獄服刑人員孫傳庭。
三年前孫傳庭與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矛盾激化,遂稱病告休。不料楊嗣昌落井下石,聲稱孫傳庭謊報病情、推托王事。遂引得崇禎帝大怒(估計孫本人演技也不太行),下詔逮捕。
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斗,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刑滿釋放人員孫傳庭,就這樣被歷史的行程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影片的敘事,也就此徐徐展開。
主帥人選已定,自然少不了陛見奏對。一如影片所述,孫傳庭對皇帝表示,鎮壓農民軍只需五千精兵足矣。影片借此展現孫傳庭韜略滿腹、胸有成竹,實有捧殺之嫌。實際情況是孫在大牢里待了三年,不了解外部情況的變化,以為農民軍還是當年那些無組織的流民,對敵方實力估計嚴重不足所致。
更有甚者,孫傳庭還在皇帝面前立下了“三月平賊”的軍令狀,淪為后世笑柄。
并且,孫傳庭在到任后發現時局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料,便立即上疏反悔,將“五千精兵”改口為“兩萬人馬”,結果遭到皇帝嚴辭拒絕。
后兩件事,影片中都沒有涉及。
影片的敘事范圍,便是自新任三邊總督孫傳庭到任至其第一次出潼關期間所發生的故事。(孫傳庭就任督師發生在其第一次出關之后,不在影片敘事范圍以內,因此片中人物對孫傳庭的“督師”稱呼有誤,這也是影片的疏漏之一。)
在這一階段,孫傳庭主要的工作是兩件事情:一是抓緊練兵,二是拖延出兵。這兩點在影片中都有展現。背后的原因,還是官軍的實力不足導致。自崇禎十四年九月至次年二月,短短半年時間,兩任三邊總督傅宗龍、汪喬年相繼率秦軍與農民軍決戰,結果先后兵敗身死,秦軍有生力量遭受嚴重打擊。到了孫傳庭接任時,所倚重的竟是高杰、白廣恩這樣的農民軍降將,可見官軍的實力已是捉襟見肘。
影片重點表現了孫傳庭的剛愎自用與草菅人命,固然容易令人對其作出“殺伐果斷”的評價,但結合歷史上其后來在河南地區的表現來看,這其中更是暗含了一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偏執乃至瘋狂。
崇禎十五年九月,經過了數月的準備和休整,孫傳庭終于無力承受朝廷方面的不斷催促,正式率軍出征解開封之圍。影片敘事的主體部分也到此為止。
而隨后一幕中跳轉出現的孫傳庭戰死的尸身,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即孫出關后一戰而敗亡。
實際上,孫傳庭戰死于本次出關的一年之后,戰死的地點也不是在替開封解圍、與農民軍決戰的戰場上,而是在潼關這個他最初出發的地方。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
真實的歷史,比影片更加精彩,也更加殘酷。
崇禎十五年九月,幾乎在孫傳庭出關的同時,開封的城防也終于到了崩潰的邊緣。經歷了農民軍的數月圍困,城中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普通居民大批餓死,官軍則公然食人。河南巡撫高名衡、巡按御史嚴云京眼見守土無望,竟自掘黃河大堤水淹農民軍。農民軍既散,而開封全城皆沒于水,居民死者十之八九。事后,崇禎帝念及二人“守城勞苦”,竟然不予追究。時人有詩“贊”曰:繡衣使者(巡按御史嚴云京)出奇算,中夜決堤使南灌。須臾盈城作魚鱉,百姓盡死賊亦散。
十月,孫傳庭率部于河南境內冢頭遭遇農民軍。孫事先設下計謀,命總兵牛成虎部詐敗,其余各部設伏,農民軍中伏遂敗。不料官軍競相爭搶農民軍所遺財物,放棄追擊亂作一團。農民軍趁機反殺,大破官軍,孫傳庭率殘部退回潼關。
崇禎十六年五月,在經歷了大半年的恢復之后,三邊總督孫傳庭正式就任督師兵部尚書,總督陜西三邊、山西、河南、四川、湖廣、貴州、南直隸江南江北軍務。八月,孫傳庭率部再出潼關。農民軍采用誘敵深入戰略,故孫部初期得以高歌猛進,不數日即占領洛陽。此時孫傳庭左右建議暫停進攻,立足洛陽穩扎穩打,孫終未采納。一方面因為朝命難違,另一方面可能孫本人也意識到一旦農民軍主力打回來洛陽根本守不住,不如繼續前進尋找戰機。
出洛陽后,由于進入了農民軍控制的核心區域,孫傳庭部開始屠殺百姓。自汝州、寶豐至唐縣,數百里之地,數十萬居民,皆為官軍屠戮一空。
無從得知孫傳庭的真實想法,可能是從入寇內地的東虜之處中得到的啟發,通過最大程度降低對方控制區的人口,來達到削弱對方實力的目的。
不同之處在于,東虜于內地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官軍無不一觸即潰,無需擔心追兵,故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擄掠人口財物而從容出塞。
而孫傳庭由于害怕農民軍追擊,擔心攜帶大量人口無法脫身,便就地屠戮民眾。
這便是“克復失地”的“王師”,在本國土地上的所作所為。
相比于可以治愈的瘟疫、可以肅清的變亂,這才是真正的劫難。
數百年來公認的榮華富貴之地河南,在經歷了黃河決口和孫傳庭屠殺的雙重蹂躪之后,從此一蹶不振,一直沒有恢復元氣。
不管孫傳庭內心所想到底如何,他的所作所為都已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九月,官軍進入郟縣,農民軍認為決戰時機已到,遂遣精騎切斷官軍糧道。孫傳庭部署官軍分路撤退,企圖再度打通糧道。但由于軍心不穩,官軍爭相退卻,農民軍乘勢攻擊,殲滅官軍數萬,孫傳庭再次逃竄。
十月,農民軍進逼潼關,官軍已成驚弓之鳥。一日之內,潼關天險即告失守,孫傳庭死于亂軍之中。
次年正月初一,農民軍首領李自成于西安登基,國號大順。
影片的結尾,孫傳庭戰死沙場,而吳又可則歸隱山林。似乎在試圖闡明:兵者,殺人之法也,終歸是末途;醫者,乃活人之道,故得以長存。
但影片沒有展現的是,僅僅兩年之后,在吳又可歸隱的那片世外桃源般的江南土地上,南下的東虜將掀起新一輪的腥風血雨,制造一起又一起規模不亞于孫傳庭河南屠殺的慘案。
亂世中的人命,終歸只是如草芥一般。
自2002年開始,砸錢堆明星的古裝大片長期在內地影院肆虐,在最近一年終于消停。《大明劫》叫人想起去年的《柳如是》,單從題材選擇上,它們就跟清宮戲以及多數古裝大片區分開來。它們嚴肅、正經,有真實人物,同時針砭歷史。這類投資不大、反饋良好又足夠深度的歷史制作,它們本應是大流,如今卻是屈指可數,足可見當下電影創作的空白,乃至于對歷史的漠視和回避。 拍攝一部古裝片,遇到外景拍攝、需要大量群眾演員,成本低不下來。在中小成本電影里,《大明劫》算是投入不小(編者注:3000萬),不過,它并沒有那么多好看的大場面,也缺乏動作設計等本來可以有的看點。整體上,人物繃得太緊,主題顯得過于嚴肅,風雨飄搖,令人放松不下。面對官、民、兵、匪的多方沖突,倘若缺乏明末歷史的背景知識———尤其是對進了電影院就不愿動腦子的觀眾,這樣的影片恐怕不好理解。 過去幾年,無論導演王競還是編劇謝曉東,他們的電影制作(如《我是植物人》、《萬箭穿心》)往往和“良心”、“誠意”之類的評價掛鉤,有著難得一見的電影人氣節,幾成特色。我尊重《大明劫》,它沉穩、平靜且有厚度。電影拋出“救國還是救人”的問題,直面一個知識分子乃至一介凡夫的內心困境,暴露了傳統的道義兩難,圍繞小個體與大時代的命運糾纏,充滿感染力。祖宗之法不可行,下完猛藥也不靈,沉疴痼疾,病體難治,說的是明朝事,又何嘗不是當下。面對很多突如其來的暴力場面,電影帶給我的觸動是生與死的一念之間,直至所有人都知道的明朝覆滅結局。落日長河,興與亡煙消云散,誰能得永存? 我會向你推薦這部電影,然而認真來講,《大明劫》有太多匠氣,離真正的好電影尚有距離。譬如電影感的欠缺,王競總是缺乏想象力,難以把電影拍攝得更好看———充滿才華、不乏棱角的那種好看。因為看完仔細回想,我跟朋友都有這樣的發現:幾乎想不起哪一場調度、哪一個技法或者是哪一場戲能讓人印象深刻,疏于節奏,難以挑動情緒。看下來,就只記得戴立忍的放和馮遠征的收,這不能不說是《大明劫》的遺憾了。【南方都市報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10/26/content_1958620.htm】
華語電影里關于瘟疫病毒最好的一部電影了。北電教授王競,代表作《萬箭穿心》拍攝地就在武漢。明朝瘟疫,孫傳庭大將一把火把感染瘟疫的全燒死,歷史爭議人物,內憂外患,瘟疫治成,大明亡了。個中諸多細節,放到今日都能一一對應。
孫傳庭一腳將陳相公踢開:“天下糜爛,流賊四起。百姓從賊,全因饑寒所致。百姓饑寒,全因無地可耕所致。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以為人心是什么?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絕的后備兵員,這就是他李自成輸得起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一回都輸不起!”
文/東SIR
公眾號:拋開書本
初識此片在CCTV6,甚喜影片的真實感,以強大的歷史真實虛構整個故事。
書本上沒有記載孫傳庭與吳又可的這段相遇,而影片對每個人物、對那個時代歷史背景的描寫又幾乎都有明明確確的史料可供背書。
1
片中崇禎說:“開封重鎮苦守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啊。”一副憂國憂民狀,這實在是崇禎的原貌。
崇禎十六歲登基,勤儉克己,剪除巨閹魏忠賢,掌聲一片,其每以明君自況,然其又御下嚴苛、生性猜忌,晚年幾與全臣為敵,煤山自盡無一臣相隨,憤然留下政治遺言“朕非亡國之君,而諸臣皆亡國之臣。”也因為其生性猜忌,早前是在孫傳庭把闖軍打得灰飛幾乎煙滅之際,將孫傳庭無辜入牢,闖軍死灰得以復燃,才有了影片中的危局。才有了影片開始時孫傳庭以其入獄前情形度闖軍,信心滿滿的說以五千兵卒足以滅之。
然孫傳庭去到潼關,親臨一線,始知闖軍壯大神速絕非五千兵卒可敵,再要增兵加糧,猜忌成性的崇禎又疑其欲擁兵自重,堅不增兵撥糧,只催其火速出兵。這一君臣相疑,君有心懸子民,以天下為己任的野心,卻無用人不疑的寬廣心胸。臣有忠君愛國,解救黎民的雄心,卻也有君疑其不忠,國不以其愛的苦楚。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2
再比如影片中有孫傳庭向鄉紳籌款,鄉紳中帶頭大哥以百兩銀子敷衍之,此情景亦可見于明史。崇禎也曾向臣下籌款,首輔便以百兩銀子敷衍之,次輔揚言毀家紓難,回家貼告示于宅“此屋出售”,世人于此等事斷不糊涂,會于此時向次輔大人購宅,于是帝王想要的捐款便望穿秋水又天荒地老了。
3
片中吳又可感嘆“逃是死,不逃進軍營醫不好也是死。”此情景便是日后孫傳庭的宿命,影片后大約一年多孫傳庭兵敗潼關,想逃回朝廷必是死,于是沖入敵營,以身殉國。可嘆,其以身殉國,國不以其忠,崇禎以其敗未做任何封賞犒慰其家人,反疑有詐。
4
影片中基本沒有文官的畫面,實際上在大明危急存亡之際,文臣也實在無甚作為。明在孫傳庭之外,還有些許殊死一搏的機會,如以吳三桂關寧鐵騎回防京師或崇禎南走去寧,效法大宋,綿延大明國祚。內閣或恐清軍起兵猶豫或以“君王守社稷”祖制拒行。此些法于大明困獸猶斗,放手一搏,不是全無勝算。崇禎死前二天憤懣的寫道“文臣個個可殺”。
(關于崇禎為何沒有南走,一直中國歷史留給后人最可想象的謎之一,未必全是內閣相阻,吳三桂不回師也曾有各種解釋。然內閣在此時全無作為則是確實。)
5
取代文臣站在君王身側的是太監,大明最后的時刻,陪崇禎赴死的是太監王承恩,甚至到后來的南明,東林黨與閹黨各種黨爭,真清軍來襲,東林黨大佬有降者,而閹黨每多戰死或追隨君王輾轉艱難逃亡直至緬甸,于明廷之忠言,閹人倒是身先。如以上所見,影片中的各個細節都可以在真實的史書找到注解。
可以這么說影片用真實的史料堆砌一個個歷史人物,歷史背景,構寫了整個故事,故事固然是虛構的,然而因其是以真實的歷史資料堆砌而成的,所以觀眾對那個時代的狀態,那個時代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尤為逼真。
反觀我們某些歷史題材作品,人物服飾精準到針眼線腳都是原物高仿,發型眉梢憑肉眼難辨真假,還佐以口音亂真入耳。然而對人物的精神面貌,所處時代的精神面貌卻是不求甚解,或名人光環傍身或胡亂想象臉譜化表演,哪怕拍個真實事件也是離題萬里,觀之勞神傷目。
法人笛卡爾言“我思故我在”同樣一個人存在、一個時代存在、一件事存在都是因其思想過或者是其有可供思想的精神存在過,外在的呈現只是幫助觀眾更好的沉浸到作品表現的時代中去理解內在的東西,而現在好多作品本末倒置的對外在東西一絲不茍,對內在精神胡亂潦草,這樣的所謂真實離作品該傳遞給觀眾的真實是格格不入的。
《大明劫》為這些作品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以精神世界的真實入手,以還原人物、時代的精神世界為最主要目標,拍出可細品、可深思、可借鑒、可反思的歷史題材作品。
添加微信號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
1644年,闖軍攻破北京,崇禎帝上吊自盡,在最后時刻陪伴他的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臨死前留下最后的四個字是“諸臣誤我”.作為一個粗通明史的人,我個人覺得這句話說的五分對,至于另外那五分錯的,我只能說,三分在崇禎自己,兩分怪天。 畢竟,一個偌大王朝的毀滅及至消失,僅僅一個龐大的外力是不足以成功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道理通俗得很。反過來說,就像影片中吳又可回答孫傳庭時說的—— 孫傳庭:“你覺得,我大明朝氣數已盡了么?” 吳又可:“自古王朝,始興終亂,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劑猛藥可以醫治。” 多么的悲哀,多么的無奈,難道孫傳庭不知道大明氣數已盡,再也難以挽救么,他知道,他也看到了這個無法避免的結局,所以才有殺縉紳的那場戲里說的—— 孫傳庭:“自古平天下,人心為要,這就是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敗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卻一回都不能敗!!!” 人心已去,還有什么能說的,縉紳不肯接濟官軍糧餉,漫山遍野的闖軍攻城,而官軍卻在為五千兵馬的糧餉發愁,堂堂大明朝,已經到了連五千人馬的伙食都難以供應的地步了,何其悲也!!!再往前拉回一點,看一下紫禁城中那位天下之主的表現—— 崇禎:“開封已被圍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 王承恩:“皇上,照孫傳庭所說,此五千兵馬新練而成,又缺糧餉,冒然出關迎戰,恐有閃失,這可是咱大明朝最后的精銳了啊。” 是的,這確實差不多可以算是最后的精銳了,想當年把李自成的闖軍打成商洛十八騎時,孫傳庭何等的意氣風發,可是,當年那群隨他一起征戰的伙伴呢? 盧象升——總督天下兵馬卻只能靠自家天雄軍抵抗滿清,缺兵少糧的情況下苦戰殉國,一代“盧閻王”終于在抵抗外侮的戰斗中燃燒了自己的生命。 曹變蛟——一軍總督,被闖軍稱為大小曹中的小曹,最后在松山大戰中以身殉國,而他的上司卻恬不知恥的投靠了滿清。 洪承疇——與孫傳庭一起打得李自成丟盔棄甲,卻在松山畏縮不前,被清軍偷襲糧道得手,最終不戰自潰,然后搖身一變成了滿清的“股肱之臣”。 十年前的明王朝,雖然危機重重,但至少名將云集,三軍用命,雖然闖賊作亂,但還不至于有性命之憂。但當孫傳庭接到崇禎圣旨從天牢走出時,局勢已變,當年的戰友早已十不存一,朝廷連五千人官兵的糧餉都無法供給,一年的時間都無法給孫傳庭,他接到的命令就是,迅速出潼關解開封之圍。以五千官兵獨抗數十萬流賊,從這個角度來說,孫傳庭絕對稱得上是英雄,而在我看來,也可以說是最后的英雄。可悲的是,歷史從來都不曾給孤膽英雄機會,孫傳庭能做的只是多讓明朝茍延殘喘幾年罷了。更可悲的是,他的主子,從來都不曾信任他,讓他帶兵的原因也只不過是因為無人可用了,電影里有一幕,吳又可夜間外出查看士兵傷情,偶遇孫傳庭,孫傳庭對吳又可控制疫情的表現表示贊揚—— 吳又可:“多謝督師信任。” 孫傳庭:“我信任你,可是又有誰信任我呢?” 其實這么說起來,吳又可對疫病的控制又確實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同樣作為沒有辦法的辦法,吳又可一個江湖郎中被拉來治療大明最后精銳部隊的瘟疫,孫傳庭以一介戴罪之身從天牢被崇禎拿來保衛江山,結果卻如此不同,吳又可最終控制了瘟疫,而孫傳庭卻無法挽救明朝覆亡的命運,正如吳又可自己說的,王朝的覆亡非一劑猛藥可以挽回,這正是瘟疫與動亂的不同之處。在我看來,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與電影不相關的:我對電影本身研究不多,所以對一些電影的表現手法確實不甚了解,但對于這段歷史,我了解一些,我想說的是,每次看到有關明末歷史的文藝作品,都有想捶墻痛哭的沖動。歷史上沒有一個王朝的末年有明朝末年這么悲哀,小冰河期,北方數年干旱,赤地千里,瘟疫縱橫,生者十不存一,而此時朝內黨爭激烈,外有滿清叩關威脅,明朝實際上實在是在幾股外力所摧垮的,而實際上在以前的歷史中,只要有其中一種,王朝的統治就已經搖搖欲墜了。每次我都禁不住想問,為什么這賊老天就一直要不停的摧殘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呢?(這里說一句,滿清入關時,我認為完全可以說是異族異國侵略,當時的女真族并不能歸類為中華民族)為什么我們祖先用勤勞智慧辛苦創造出來的偉大文明就一次次敗給那些茹毛飲血的落后文明呢? 不過所幸,中華民族衰敗千年的氣運已經到達谷底,我很慶幸自己生活的時代能看到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蒸蒸日上,而不是像幾百年前的人們那樣,掙扎在亂世中茍活,即使貴為將軍,閣老,皇帝,也對這無法挽回的氣數哀嘆不已。 最后再補上一些詳細資料: 1642年,孫傳庭赴潼關編練部隊,以解開封之圍,但禁不住崇禎催促,倉促出兵,于郟縣被李自成大敗,退回潼關,這時崇禎又再加孫傳庭兵部尚書銜,要求其再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適時孫傳庭剛逢大敗,手中有大量新兵,實不宜出戰,孫傳庭卻道:“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再次兵出潼關,柿園之役戰死沙場。讓人不禁想起幾年前的松山之戰,洪承疇步步為營,本已有扭轉局面之勢,然崇禎催促速戰速決,使這場明清戰略大決戰以明軍慘敗告終,更遠一點,安史之亂時,安祿山以新勝之叛軍攻潼關,哥舒翰穩守潼關本能保京師完全,唐玄宗卻催促哥舒翰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最終招致大敗。歷史這東西,真是驚人的相似與諷刺......
近十年最好的古裝片。
正兒八經歷史劇,有疫情有詩情。大疫之年,用藥如用兵需當機立斷,但國家興亡非一味猛藥可以痊愈。患者的痊愈不過是國家瀕死前的回光返照。救國還是救人成為兵家和醫者的宿命(兩位主角一個戰甲護身,一個絨布防病),兩者最終是相悖的。
看著像是年輕版的王學圻和中年版張震在演戲。
堂堂正正面對歷史、面對現實、刀刀見血的中國電影。家、國、天下,糧食就是人心,馭世還是經世。醫者醫人,誰者醫國?| 和小朋友的對話那里,加一段怎么從潼關到蘇州的路程的敘述就好了。看電影前覺得主題曲有點突兀,但電影結束片尾曲響起的時候,只覺得再合適不過……
每個鏡頭都特考究,畫面好看,故事不算跌宕起伏,但邏輯都對。我覺得今年這電影質量上絕對是第一。要扣半分的就是馮遠征的的表情和語氣老不太對味。還有覺得這片估計票房夠嗆。
這部電影很“難”看。第一是電影院沒有怎么排片,很困難看到!第二是不惡搞,不炫技,不雷人,踏踏實實講故事的古裝電影,很難得看到!
戴立忍的表演水平在這片子里忽高忽低。馮遠征是真好。
熱愛明史的人或許能從中看出不一樣的東西。
故國有明
無史詩級場景卻有史詩級氣魄。
看了臺灣學者巫仁恕對明清易代時期蘇州經歷的戰亂的描寫,覺得影片最后吳又可(蘇州人)回到老家,住在一個風景如畫,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還是太理想化了。當時的情況是城市和鄉村都不安全,沒有你可以躲的地方。
病不入肌膚入口鼻則為瘟,國不等外寇兵自潰則為劫。
有些不忍,有些決絕,有些感概,有些嘆息
片中的服裝、道具和梳妝相當嚴謹,搭配嚴謹詩意考據的臺詞,這部歷史劇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應該是我的年度華語TOP 3吧。因為國內電影市場什么片子都講究商業性的歪風邪氣,這片子礙于制作成本確實沒什么看點,但它拍出了一種氣節,拍出了韻味和一個家國天下的大主題,感覺太驚艷了!★★★☆
大明末年,江山氣數竭盡,一官一醫,官試圖醫朝之積弊而敗,一人之力無法力挽狂瀾;醫則盡力醫治瘟疫之蔓延,雖成,然終不敵戰之慘烈。官戰死沙場,醫則退隱水鄉。醫者仁心,醫得瘟疫卻醫不得人心;官紳皆腐,國之將傾,官欲醫國而不成,是為大明劫,亦為警示現世。
又一部注定被市場忽略的好片,多久沒在影院看過這么好的古裝片了啊!該有的都有了,只是結尾略微平淡而已。王競現在也算是良心導演之一了,真想抱住這些給國產電影以希望的導演說聲謝謝!
如果你想看的是大咖演員上演冷艷高貴上檔次的流水作業,亦或是穿越離奇又惡搞的古裝且不太大的片兒,這部劇顯然不適合你。這種選取內部視角出發的歷史呈現作品,講的就是真實,想漲姿勢這個絕對適合。
美國有《傳染病》,韓國有《流感》,日本有《感染列島》,中國有《大明劫》。雖然影片電視電影的質感過于明顯,但是劇本嚴謹,借古諷今,整體上非常值得一看,比起《萬箭穿心》的造作矯情不知道了好了多少。
病入膏肓唯等死,氣數將盡命難存。縱有英雄能伏虎,亦無本領轉乾坤。
最佩服王競的兩點:1)借古喻今,關注的是人不是大場面;2)對細節的嚴謹。兩處可見,一處是查糧倉那段,孫一劍下去米漏出,士兵在背景處用手捂住破口;一處是吳出門冶瘟疫那段,士兵來回踩了兩次才把火熄滅;不是說處理得有多好,而是導演做電影的態度,就像黑澤明要求非鏡頭內的道具也必須真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