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2023英國動作片《盟約》,全球累計票房1584萬美元,定級R,豆瓣評分7.3,IMDb評分7.7。
本片的熱度很高,豆瓣開分高達8.1,然后迅速降到7.3。我的實際觀感是7分,沒有8分那么精彩。911事件過去二十多年了,二十年間涌現了很多塔利班題材電影,如今這樣的題材并不吸引當代觀眾。本片的全球票房只有一千多萬美元,足以說明真實的受歡迎情況。
本片的創新之處在于取材于戰士與翻譯的友誼,體現戰士對翻譯的承諾,二人的關系用“生死之交”來形容非常恰當。
影片的故事內容讓我聯想到了《南極大冒險》,有些像,《南極大冒險》是雪橇犬留在了南極,男主回到了美國,內心始終牽掛,最終重返南極營救愛犬。本片則是翻譯留在了阿富汗,男主回到了美國,一心想報答救命之恩,最終重返阿富汗營救翻譯一家,履行簽證承諾。
影片的結尾高潮戲不理想,男主救得翻譯一家后,驚動了塔利班,塔利班出動大批人馬追擊,本以為會有波瀾壯闊的動作戲,結果沒想到交戰不久,援兵趕到,一頓掃射和轟炸后就完事了。觀眾期待的高潮戲還沒看過癮就結束了。從商業片的角度,這么設計顯然是錯誤的,不夠波瀾,高潮戲應當更戲劇化才對。
影片可大談特談的內容不多,沒什么槽點,故事劇情很簡單,動作戲中規中矩,走的是寫實路線。總體來說是一部合格的動作片,但并沒有驚艷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杰克·吉倫哈爾的睫毛好長啊,不是假睫毛,是真的超長睫毛,是我見過的所有男人中睫毛最長的,沒有之一。
驚險,刺激,還有真實感,還有原型。導演技法熟練。讓觀眾身入其境。并體驗不同視角。
現實戰爭多殘酷啊。命如草芥。
男主真帥。夢中情人型的。好像只主演過好片。忘記看的第1部是不是斷背山了,一直喜歡到現在。
美麗國的政府機關也是官僚氣重啊。把男主氣瘋了。最后走的還是人情關系網。雖說到頭來,也走關系,也花錢,但這里面處處體現著情義無價。這才是美麗的價值輸出呀!話說一千W刀,最后買到的軍事協議服務,也是很震撼了。反觀前段,8人特別行動小組,命喪不值?一個任務犧牲六名。每一名精英士兵,光培養出來有花費的的人力財力物力,超過1000W刀嗎?
一開始看本片簡介,真以為是為阿富汗戰爭貼金的。但實際客觀來評判,蓋里奇重點想表現的就是這兩個男人的羈絆,對于反恐戰爭的評價,并沒有所謂的洗白,也沒有所謂的反思,一切都是例行公事的背景,打鷹醬五十大板,打阿塔一百大板,最后幾個字幕就對付對付過去了,沒有任何堪稱深刻的東西,只有倆男人雄起。
而且,蓋里奇根本沒認真拍,也沒帶感情拍,張弛無度,拖泥帶水,別說自己的風格丟了,連場面拍得都是行活而已,也就這樣吧。
有些人也別整天嘲笑《戰狼2》,你看好萊塢也拿護照來煽情呢,誰也別說誰高級。
現在你希望好萊塢拍一些具有力量感的戰爭電影,那真是為難人家了。對于阿富汗戰爭,他們自己都沒有總結出來什么東西,20年,一切都是混亂中開始,混亂中結束,沒有扎實的理論,也沒有高揚的旗幟。我可以這么說,在形而上的軍事思想上,他們現在的土壤已經近乎干涸和貧瘠,只好重新埋下老套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種子,你怎么能期待開出茁壯有力的新花朵?
所以,不要期待現在的電影能改變什么東西。在亂世中,現實遠比電影精彩,所以經過電影馴化的我們,自己腦袋里能創造出比電影更精彩的想象。現在電影就只是電影而已,它本質上是滯后的娛樂品,洗不了什么,也升華不了什么。
據說這部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但我懷疑藝術加工的成分很大。相反,中國倒是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特別好,也特別像。或許大家都記得:尋找甘宇的故事。
去年,四川瀘定發生6.8級地震,一個深山中的大壩危在旦夕。甘宇是一個年輕工人,與水電站職工羅永一起當機立斷給大壩泄洪,排除險情,拯救了無數生命。在這個過程中,甘宇受傷了。兩個人決定自救:由活動能力更強的羅永去最近的村莊求救,負傷的甘宇留在深林中等待救援。一句承諾,生死離別。17天后,在無數力量的支援下,甘宇終于成功獲救。
就是這么一個簡單而壯烈的故事,國社曾經寫過一篇通訊,就叫《尋找甘宇》。我相信讀過的人,哪怕沒有熱淚盈眶,也可以從中找到生命的力量。
沒準,蓋里奇會對這片感點興趣?都是滿滿正能量,沒什么能讓導演糾結的東西,好拍,歡迎。拍好了,市場大大滴有。
我明白了 Oh, I see. 你讓我來是為了干涉我 You brought me here for an intervention. 或教訓我 Or to slap my wrist. 這不是我來這的原因 That's not why I'm here. 你覺得我要是能擺脫這筆債 我會不愿意嗎? You think if I could be shot of this debt, I wouldn't be? 你覺得我能通過正常渠道解決 我會不用嗎 Do you think if I could just go through the usual channels, I wouldn't? 這筆債不是這么還的 That is not how this debt works. 它需要一個結果 而不是息事寧人 It demands a result, not an appeasement. 我心里有一個鉤子 There is a hook in me. 你看不見 One that you cannot see. 但它就在那在那兒 But it is there. 你覺得我有選擇嗎 And you think I have a choice? 根本別無選擇 There is no fuckin' choice. 我要去把他和他的家人 I am going to get that man and his family 救出我們把他推入的火坑 out of the position that we put him in. 我對此不會遲疑 And of that, I have no doubt. 而你要幫我 上校 And you're gonna help me, colonel. 我在這里的原因 The reason that I am here... 我八年前救過你 I saved your life eight years ago. 所以你要拿到簽證 So you're gonna get those visas. 我不知道有什么辦法 I don't know how. 但你必須拿到 But you're gonna get them. 因為我知道你是那種 Because I know you are the type of man 有債必還的人 that pays his debts. 還債吧 Pay your debts.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一條狗的回家路
至于將無意義的情緒發泄在一部合格的電影身上的人,我不覺得你很愛國,我只覺得你很自卑,自卑到了自負的地步
開口閉口只會殖人,戰狼ptsd患者,痛京,不懂評價電影首先要看了電影,而只計較自己的立場
如果不是潑天富貴迷了眼,這輩子也就是奴才命了
我愛我國,保護我們不淪陷在戰爭的悲劇中,衷心祝愿世界和平
蓋·里奇的新作《盟約》是一部以美軍在阿富汗作戰為背景的反恐戰爭片,不見其一貫的多線敘事、密集臺詞、絢爛火爆的動作場面,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等帶上個人印記的風格化技巧,類型和題材的嚴肅性大幅限制了蓋·里奇自我發揮的空間。
于是,影片的整體觀感平穩,符合現代戰爭片講究寫實的美學標準,形式上采取線性敘事、鏡頭冷靜克制、臺詞密度銳減、人物刻畫完全集中在兩位主角——美軍中士約翰·金利(杰克·杰倫哈爾)和阿富汗翻譯員艾哈邁德(達·薩利姆)——身上,而部隊里的軍官和士兵、塔利班敵人、兩位主角的家屬等配角與人物關系,也因為要遷就和突出約翰與艾哈邁德跨越國籍的戰地情誼而「退居二線」,成為推進劇情的背景板,描寫只能流于表面。
但,這是一部非常耐人尋味的政治電影,或者說,含義明確的美式主旋律電影。
《盟約》的故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中士約翰征召熟悉民情的翻譯艾哈邁德,以便協助他的小隊尋找和圍剿當地塔利班的武裝據點。
艾哈邁德甘愿成為當地人眼中的「叛徒」,幫助美軍對付塔利班,目的則是為了替死去的兒子報仇,爭取一家人移居美國的特殊簽證。
這里需要簡單補充一下相關背景,美國軍方在阿富汗戰爭期間雇傭了5萬名當地翻譯,主要負責與當地人溝通聯絡、收集或提供敵人資訊、協助美軍維持區域治安等工作,并許諾他們有權獲得特殊移民簽證移居美國。
后來在一次搗毀塔利班武器工廠的軍事行動中,約翰中士的小隊遭到敵人伏擊,近乎全軍覆沒,只剩下約翰和艾哈邁德兩個人。
信守誓約的艾哈邁德把中彈受傷昏迷不醒的約翰救回來,歷經千辛萬苦,躲過塔利班的日夜搜捕,最終將約翰安全帶回美軍基地。
第二部分講述傷勢嚴重的約翰返回美國休養,并于退役結束后在家鄉經營起汽車維修生意;艾哈邁德的英勇舉動備受當地人的稱贊,卻被塔利班視為眼中釘,高額懸賞通緝之下,過著四處逃竄藏匿的危險生活。
當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不但沒有得到美國簽證,更因為幫他脫困而身陷險境時,約翰義無反顧地抵押房產,透過雇傭兵重返戰地,成功營救艾哈邁德。
由此可見,電影名稱「盟約」(Covenant)第一層意義指的是約翰和艾哈邁德之間互不放棄、兌現承諾的深切羈絆,片尾的解釋再清楚不過:一條紐帶(A Bond)、一個誓言(A Pledge)、一種承諾(A Commitment)。
「家庭」讓兩位主角建立起超越血緣國籍的牢固紐帶。影片初段,約翰堅決要求告密者在完成任務后才會獲得剩下的酬勞,但艾哈邁德二話不說便拿出自己的家當,讓美軍能夠獲得準確的情報。
約翰了解到艾哈邁德并不像剛加入時所說的貪錢,一切都是為了家人,對于同樣作為一位丈夫、一位父親的約翰來說,能夠同情及理解艾哈邁德遭受的痛苦經歷;之后艾哈邁德果斷揪出潛伏在美軍之中的「臥底」,逐漸加深了兩人間的情誼。
兩位主角的「優秀品格」則讓基于不同紐帶而立下的誓言/承諾付諸實行。艾哈邁德冒險拖著約翰翻山越嶺的幾組鏡頭,充分表現出剛毅、忠誠、向往新生活的精神特質,而更重要的是他對誓約的無比重視——替家人弄到移居美國的簽證、將約翰安全帶回軍營——化作人物在困難之中能夠支撐下去的堅強信念。
回家過上平靜生活的約翰,本來可以置身事外,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因為在約翰內心,對冒著生命危險拯救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回報的艾哈邁德感到非常愧疚,這段記憶一直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心里有一個看不見的鉤子」),欠下別人的恩情無論如何一定要還,可謂人物本身的性格與形象使然。
有恩必報,有債必還,恰恰是美國傳統牛仔精神的鮮明體現。
蓋·里奇在《盟約》第二部分對于約翰不顧他人反對,不惜傾家蕩產也要重返險境拯救恩人,以及在缺少火力支援下,單槍匹馬深入敵后等英勇舉動的正面描繪,完全符合美式主旋律電影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
與此同時,正是由于艾哈邁德不畏艱險,以身作則踐行美國價值觀,所以他在最后亦如愿獲得入籍美利堅大家庭的資格。
鑒于最近有不少觀眾在豆瓣就《盟約》到底是給美國洗白還是諷刺吵得不可開交,促使我認為有必要借這部影片對「美式主旋律」的定義及其所包含的內容進行一個大致梳理。
首先,《盟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因為影片反覆歌頌且輸出標準的美國文化價值觀,如崇尚個人主義、平等自由、守望相助、努力拼搏、冒險精神等主題思想;影片全程緊扣基于「善惡/正邪」(美國發動的一場正義之戰)道德觀的戰爭敘事。
其次,影片不乏蓋·里奇對美國政府政策失敗的批判與諷刺,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白宮從阿富汗倉促撤軍,導致塔利班重新掌權,當地民眾繼續身處水深火熱的困境。此外,有超過300多名與美軍合作的翻譯,由于沒能獲得美國政府應允的簽證,和他們的家人被迫滯留當地而慘遭塔利班殺害,另外數千人還在躲藏。
約翰嘗試通過正規途徑替艾哈邁德一家人申請移民簽證,然而美國移民局推諉拖延,行政效率極低,遲遲不發簽證,最后約翰還是要動用到私人關系,問題才得以解決。換個角度想,導演似乎藉此告訴我們,若非艾哈邁德的意志力足夠堅強,幫助的對象是像約翰這樣與軍方高層關系密切的人物,他只會成為留在阿富汗的那幾千名翻譯中的一員。
這就構成了「盟約」的第二層意義:諷刺美國政府不守信用的虛偽作派,利用翻譯的現實價值許下虛假承諾,一旦情況有變,又會馬上撕毀盟約,任由塔利班瘋狂報復無助的盟友。
如此背信棄義、唯利是圖的作風還體現在美國雇傭兵對待約翰的態度上面。當約翰以假名請求雇傭兵首領埃迪·帕克派遣人馬前去阿富汗營救艾哈邁德,盡管已經按合約付清酬勞,帕克卻以保護聯合國官員為由臨時變卦,約翰無奈只能孤身潛入敵方陣地尋找艾哈邁德的蹤跡;而在得知約翰和艾哈邁德的真實身份——依靠名人效應——帕克才肯盡出精銳,上演「最后一分鐘營救」。
再者,蓋·里奇在片中針對美國政府的冷嘲熱諷,準確來說,矛頭實際指向以拜登為首的民主黨政府,因為是拜登政府下令美軍倉促撤離阿富汗。
在共和黨人眼里,毀約棄信、陰險奸詐、不管不顧絕對是民主黨的所作所為;而一諾千金、感恩圖報則變成保守派人士的「淳樸民風」。
故此,我們也可以將《盟約》視為在野共和黨(右派)利用一場已經輸掉的戰爭,藉由好萊塢電影文化的再加工,對當權民主黨(左派)發動的一次意識形態攻勢。
舉例而言,亞當·麥凱執導的《不要抬頭》表面上看是一部以毀滅全人類為最終目標的災難喜劇片,實則是自由派把好萊塢電影當作對抗白宮(特朗普政府)、以極端方式宣揚「美國優先」(美國中心主義下的全球性災難)的政治機器。
老保守派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美國狙擊手》則從「戰爭」和「反戰」這兩個看似互相矛盾的主題出發,患上戰后創傷的傳奇軍人重返伊拉克為死去戰友復仇(有仇必報),傳遞出牛仔精神對于美國價值的重要性,而《盟約》只不過是將里面的核心內容進行大幅簡化后又重述了一遍而已……
經過以上分析,大抵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今時今日所謂的「美式主旋律電影」不僅包含著向全世界宣傳美國主流價值觀,以及透過極力塑造個人英雄形象弘揚國家整體形象(《壯志凌云2》),同時亦能容納一些面向政府或黨派的批評聲音,總括而言,是「好士兵/個人,壞政府/國家」。
美國電影人嘲諷、謾罵、攻擊官方,彼此間的共識是決不能跳脫或損害美式民主「驢象之爭」的制度根基,所以務必保證相關言論是安全的。
如果以此標準來看《盟約》,也就不存在洗不洗白美國官方的問題(作為一部美式主旋律電影,其本身就是白的,問題是有多白),真正的重點反而是電影對美國霸權主義、難民問題等政治性議題的關注是否深入而全面。
批判(政府、戰爭)反思的力度是否足夠,而一旦嘗試從這兩方面去思考,《盟約》完全是一部平庸至極的戰爭片(《美國狙擊手》起碼能帶出強烈的反戰意義)。
因為,比起對移民局踢皮球現象寥寥數筆、隔靴搔癢的譏諷,又或者是幾段簡單的文字說明,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恐怕就只有美國大兵為報恩情千里走單騎的英勇事跡了。
本文首發于「虹膜」
看了眼評論我不懂了,如果我沒記錯,劇情是男主獲救后得知阿邁德還在阿富汗,聯系USCIS各種踢皮球不作為,要排期九個月。然后男主動用私人關系讓有著字面意思過命交情的上尉搞簽證,自掏腰包十五萬刀+關系找安保集團,還得自己涉險回去。最后安保集團還是發現是阿邁德和男主是塔利班頭號通緝犯才發力,因為阿邁德是“the fattest fukin’ pig in the pan”
影片結尾在屏幕中間的白字說著,300多個阿富汗翻譯死亡,1000人流亡
就這還能理解成成吹和洗白美國?可能和大伙腦回路不太一樣了
還是說美國對于特定群體成了不可名狀的克蘇魯,不論是什么形態只要看一眼就會發瘋
在結尾字幕出來前都算是中規中矩的主旋律片,但結尾字幕讓人不寒而栗:在美軍過去二十年的駐扎中合作過的多于三百名的翻譯顧問,他們及其家人現在正在過著什么樣的日子,這是根本不敢去想象的,讓我又想起美軍撤離的那一天阿富汗民眾扒飛機的照片,令人唏噓。
當中國拍主旋律,它們說政治宣傳,意識形態,狗都不看;當美國拍主旋律,它們拍手說藝術和政治無關
本片被很多觀眾當作好萊塢類型俗套主旋律去看,既可謂咎由自取,又實在小有冤屈。前者很好理解,它的故事題材和角色關系都似曾相識見怪不怪,特別推著小車跋山涉水排除萬難送……上次看到類似情景如此煽情還是在天云山傳奇!那為什么又說小有冤屈呢?因為你也該注意到影片花費了幾乎過半的篇幅去表現主人涉險返阿履約救恩公。而促使他這么做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美移民部門的扯皮推諉不發簽證——導演還特別在畫面中醒目大字日期變化。干嘛要醒目提示?因為這就是本片最重要的意圖啊!倉促撤軍、毀約違信、不管不顧,所作所為都太符合驢黨性格。而我們保守派絕不如此。立約必守,知恩圖報,否則良心上過不去!巴拉巴拉……所以說片中還有諷,右對左的狠諷。雖然受形勢所迫已無法繼續黑色幽默犯罪驚悚,可也不代表蓋里奇只能徹底倒向那種單一情緒的主旋律。
吉倫哈爾決意救出翻譯、在空軍基地對前上校說的那番發自內心的悲憤激昂之言,讓人動容和信服,是該片的戲眼。短評區里永遠少不了拿“主旋律”來酸溜溜的,如果真的簡單粗暴被歸納為主旋律,那么片尾就無需打出那幾段驚心動魄的硬字幕,更不必讓吉倫哈爾表達一番怒吼移民局聲嘶力竭摔手機砸鏡子的戲份了。
大美利堅是活在套子里的人吧,你侵略別人拯救自己?機場丟下阿富汗幾萬人自己跑了,現在還在裝白蓮花?這電影就是個笑話。
美國占領期間至少女性可以上學,不像頂針的動物朋友塌利班禁止女性上學
行活導演蓋·里奇又出手,這水平大概算得上好萊塢的張藝謀,唱了一出夾帶私貨的滿江紅。這個事件的改編上,完全可以更加的商業化,但是為了完成批判性的任務,盟約的價值觀輸出凌駕于娛樂性之上。
蓋里奇:給我兩個男的,我就還你們一份火花四射的優秀答卷。also蓋里奇:我每年先拉著hugh grant和一群男的拍一部花里胡哨的動作喜劇恰點錢,然后我拿這錢再去拍一部自己真正想拍的,嘻嘻。(真的太喜歡配樂了,加到滿星!
帝國余暉未盡,還有余裕喪事喜辦
蓋·里奇這是迎來了第二春啊,從之前的《人之怒》再到本片,各方面都穩扎穩打毫不含糊,動作場面的執行更是教做人。Chris Benstead同樣再次獻上了一部非常有想法的動作配樂,完全撐起了影片中段
蓋里奇是不打算要他這張老臉了
吉倫哈爾最后在大壩上的慢鏡,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啊
觀感很刺激。結尾空蕩蕩的大運輸機是對21年8月最后幾天人山人海的喀布爾機場最大的諷刺,扒上起落架最后從高空墜落的那些人里是不是都給美國人打過工。離開的和留下的,蓋里奇只能在電影里安撫一下美國良心,現實中的那些普通人早已橫尸街頭。撤軍阿富汗的結局比伊拉克荒唐太多。學生軍代表團口頭許諾“更多更好的改變”取得了“周邊大國”的默許之后奪權,看看今天,當時所謂的承諾早已踩在鞋底,一夜回到解放前并非只是幾句報道,一切都是以血肉為代價的一筆生意
美國的主旋律也是很擅長轉移矛盾的,明明是美軍逃避責任,結果主角一人出錢出力,拋棄家庭,承擔一切。主角也一度強調過是we辜負了翻譯官,但影片最后也沒有更多的拷問,而是用個人英雄主義去掩蓋一切。我很好奇真的退伍士兵和他們家人看到這片會怎么想,現實可沒有這么多happy ending。說點其他的,全片印象很深的是沉穩的運鏡以及簡單卻有力的大提琴配樂。也多虧了這兩點,兩個小時的影片雖然一切都在預料之內,但是關鍵時刻還是能讓我抓把汗。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你救我一命,我護你一生。保護家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帶到安全的地方。不要在片中尋找美軍在阿富汗存在的全面解釋,這里根本就沒有。蓋·里奇只是讓美國人在電影中再次贏得了一場已經輸掉的戰爭。
美國政府垃圾不做人,用美國簽證讓人冒險跟塔利班對立給美軍做翻譯,走人的時候不兌現承諾帶人走,不管人死活??合著自己的翻譯全得靠自己有良心去救??片挺好看的,節奏很棒,Ahmed真是能文能武全能翻譯啊。看的時候有種口里身上都跟主角一樣又是灰又是土的代入感,Ahmed推車真的累死。臺詞說出了我的心聲,愛杰克吉倫哈爾那雙漂亮的藍眼睛??
Covenant: a bond, a pledge, a commitment. 4.5。塔利班萬惡不赦。
2023年了,終于有一部電影站出來公開質疑2021年美軍阿富汗胡亂撤軍對于當地盟友有多不負責任了,明褒暗貶陰陽怪氣,隱藏在個人英雄主義光暈下的東西才是關鍵。(美國移民局到底有多垃圾)當結尾大力神運輸機載著Happy Ending起飛時,就仿佛看到了那些明知一死也要扒在飛機上的喀布爾人,太諷刺了…【回到《盟約》的主要人物身上,刻畫很傳統卻也依舊有力,蓋·里奇對親情與報恩都進行了近乎宗教式的呈現,杰克·吉倫哈爾不顧生死的報恩之舉放在阿富汗甚至讓我想起了老普什圖人死板卻又無比崇高的古老信條,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虔誠。對比起來,塔利班扭曲的原教旨主義連肉豬排出的糞便都不如。
侵略者帶著阿奸逃跑的故事,笑死個人了。
好久沒有情緒起伏這么大了,實在是撼動人心。哭點很多也很煽情,但是最抓人的還是二人在郊野村落重逢的時候,日光溫和,氣氛沉穩,他們分別凝視對方,不發一語。明明是最平靜的畫面,但是卻最有爆發力,觀眾席上的我早已哭成淚人。戰爭殺戮,是非對錯,歷史功過,似乎都不是我們平民能夠控制的事情。但是只要你曾經不惜一切救我一命,縱使是千山萬水危機重重天上下刀子,我也要為你做一樣的事情。自由無價,愿世界和平。